历史故事-《景公瘧》“市”字小記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故事-《景公瘧》“市”字小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景公瘧》“市”字小記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景公瘧》八號簡有兩句話,整理者釋文作“約(要)夾(挾)者關(忨),縛雁(從糸,應)者
历史故事-《景公瘧》“市”字小記
(從貝,枉)”,認為“縛應”引申指執法者,簡文大意是:要挟者貪行恣為,暴徵其私;執法者貪財受賕枉法。
陳偉先生提出了不同看法。[1]他讀“者”為“諸”;認為“關”應讀本字,為關禁之關;疑
中国历史故事之最早的版本
“雁(從糸)”讀為“膺”或“纓”, 引申有羈絡義;所謂“
历史故事-《景公瘧》“市”字小記
(從貝)”與楚文字“市”近似,只是通常所從的“土”形在這裏改作“貝”,這大概是因為市中交易與“貝”有關。同時,他還舉《左傳》昭公十二年晏子語“偪仁之關,暴征其私”、“內寵之妾,肆奪於市”作為其改釋之證。
今按,陳先生的改釋于字形、文義似較整理者為長,尤其是他對“關”、“市”二字的釋讀,因二字含義相因,且有《左傳》晏子語為證,更值得信服。
這裏我們主要想談談“市”字的形體。八號簡的“市”,原作
历史故事-《景公瘧》“市”字小記
, 從“貝”,[2]與楚文字常見的從“土”的“市”字不同,陳先生懷疑是因市中交易與“貝”有關所致,有一定道理。這裏試提供另外一條思路。
裘錫圭先生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發表的《戰國文字中的“市”》一文,[3]主要據璽印、陶文、貨幣等資料對戰國文字中的“市”進行分國研究,是為經典之作。根據他的研究,齊、燕、三晉及楚“市”字的寫法各有特點,形體如下(本文所引字例主要采自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第339-340頁):
齊:
历史故事-《景公瘧》“市”字小記
(陶匯3.649)
历史故事-《景公瘧》“市”字小記
(裘《古文字論集》頁459)
燕:
历史故事-《景公瘧》“市”字小記
(璽匯0292)
三晉:
历史故事-《景公瘧》“市”字小記
(璽匯2070)
历史故事-《景公瘧》“市”字小記
(貨系44)
楚:
历史故事-《景公瘧》“市”字小記
(鄂節)
历史故事-《景公瘧》“市”字小記
(包山簡)
历史故事-《景公瘧》“市”字小記
(包山簡)
關於楚文字“市”的寫法,當年裘先生立論的主要依據是鄂君啟節。後來,包山楚簡發表,其中“市”字出現數次,形體結構與鄂節完全一致,進一步證明楚文字“市”的形體的確有自己的獨特寫法。
現在來看裘先生歸納的各國“市”字的形體。燕文“市”字最為特殊,這裏可以暫且不論。齊、三晉、楚的“市”字均從“土”,但“土”旁之外的形體還是有一定差別。另外,齊國還有從“貝”的“市”字,不見於其他國家。
就目前所見資料,可以肯定為楚文字(不包括上博六)的資料裏,“市”字好象沒有從“貝”作的。[4]如包山文書簡應是無可爭議的原創的楚文字資料,其“市”字六見,均從“土”作。所以這里《景公瘧》八號簡的“市”字形體,就顯得有點特殊。推測這種情形的產生,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楚文字“市”本可從“貝”作,以往沒有這樣的認識,只是因資料局限而已。
其二,《景公瘧》講述的是齊國之事,其事又見載于《晏子春秋》,本來
50个中国历史故事有寓言
應該是流行於齊國的文獻。是篇後來流傳到楚地,為楚地人所轉抄,轉抄過程中遺留了某些齊文字的特點,因此就出現了從“貝”的“市”字。
比較而言,我覺得後者的可能性較大。
以往有不少學者就楚地出土竹簡文字的性質或國別做過探討,[5]小文的意見也是受其啟發所致,歡迎批評指正。
(編者按:[1]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2]此字右旁與“市”有一定區別,應為訛體。其形體和“
历史故事-《景公瘧》“市”字小記
”亦有別。
[3]該文最早發表於《考古學報》1980年第3期,後收入氏著《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和《裘錫圭自選集》(大象出版社1994年)。
[4]這裏參考了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楚簡資料庫及李守奎:《楚文字編》第327頁,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5]參看馮勝君:《
民为贵中国历史故事
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叢〉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
中国历史故事集阅读记录
,北京大學博士後工作報告,2004年8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716.html
以上是关于历史故事-《景公瘧》“市”字小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历史故事-《景公瘧》“市”字小記;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