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 文物,金文,曾侯乙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8 07:54
  • 158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一、關於
12簡的所謂“繇”字
  《上博(六)·平王問鄭壽》1、2號簡說:
競平王就鄭壽,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之於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廟,曰:“禍敗因童(重)於楚邦,懼鬼神以爲怒,使先王無所歸,吾何改而可?”鄭壽辭,不敢答。王固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之,答……[1]
簡文中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二字,整理者釋為“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繇)”,並根據《說文》釋為“隨從”。各家對整理者釋“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繇)”的意見似無異議,分歧主要在於對這個字的解釋上。何有祖先生認爲這裏的“繇”的意思似與“問”相當。[2]陳偉、董珊等先生認爲此“繇”字應讀為“謀猷”之“猷”。[3]凡國棟先生則懷疑前一個“繇”字當理解為“易占卦兆之占辭”,“在這裏作動詞用,是用易占卜的意思”;後一個“繇”字當讀為“要”。[4]這些説法都很牽強,遠未得到學者信從。
沈培先生指出凡國棟先生將兩個“繇”字分開解釋是有問題的,其說有理。不過沈先生贊同整理者釋為“隨從”的意見及所作的補充解釋,[5]則恐有問題。正如沈先生文中指出的,“‘繇’訓隨從,古書罕見其例,即便古人已指出某些用例,也往往遭到懷疑”,我們認爲,“繇”訓為隨從確實難以找到可靠的實際語言的例證,因此此說似也有問題。劉信芳先生從整理者讀“繇”為“由”之說,但他提出一種新說:“由,因也,由之於,因之於也。謂平王就鄭壽,因之於宗廟之大事‘曰’,蓋因宗廟大事發問也。下文所問即宗廟大事,可知也。該句可釋譯為:景平王就鄭壽,因之於宗廟大事請教。簡2……謂鄭壽不敢答,王因宗廟大事再問也。”[6]我們認爲“因之於宗廟”的説法實在難通,劉先生在解釋時還加上了“發問”、“再問”這些詞,是不妥當的;更重要的是,平王問鄭壽的並非“宗廟大事”,而是在楚國面對禍敗時“吾何改而可”,因此劉先生的解釋大概也是不符合文意的。
我認爲何有祖先生懷疑此“繇”字意思似與“問”相當,是有道理的。整理者已經在此篇“説明”中解釋了爲此篇命名的理由:“本篇原無篇題,主要内容是楚平王因國之禍敗事問於鄭壽,因名之為《平王問鄭壽》。”[7]這説明整理者也注意到此篇前半是敍述平王問鄭壽之事。《上博(六)·莊王既成》篇1~3號簡說:“莊王既成亡鐸(射),以問沈尹子莖曰:……沈尹固辭,王固問之,沈尹子莖答曰……”[8],《莊王既成》和《平王與鄭壽》同為楚國故事,敍事結構也全同,由此可以推知把《平王問鄭壽》“繇”字意義解釋為“問”,是最好的選擇。只是因爲實在找不出一個古音和“繇”相同或相近、表示“問”義的詞來,所以大家才試圖從其他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按照常理,這個表示“問”的詞,應是一個常用詞,爲什麽從“繇”字出發卻難以找到一個合適的詞呢?
我們懷疑此字並非“繇”字。從圖版看,這兩個字與楚文字中一般从“肉”的“繇”字不同,實从“人”作。這是很特別的現象。整理者沒有對這兩個字的字形作解釋,但這個説法能夠得到各家贊同,主要是由於在隨縣曾侯乙墓竹簡中出現過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後者和簡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無疑是一個字)。裘錫圭、李家浩二位先生所撰《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注82說:
此字原文作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有時也用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代替。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與戰國文字“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作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長臺關一號墓竹簡2-011號“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偏旁)、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古印“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偏旁)等形者相近,疑是“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的變體(參看曾憲通《說繇》,《古文字研究》第十輯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从“韋”“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省聲。大概簡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指一種皮革,故字或从“韋”。“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古書多作“繇”)、“由”古通。如所釋不誤,此字似應讀為“鼬”,指黃鼠狼。[9]
大家信從裘、李二位先生的意見,所以徑將此字釋為“繇”。但把這兩個字釋為“繇”和从“韋”“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省聲,其實只是一種推測。從字形上講,此說似存在一定困難。我們翻檢了張光裕等主編的《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10],曾簡中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等形共出現了20次,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出現了8次;另外116號簡還一見从“走”的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在簡文中可能和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二字表示同一個詞。[11]在這將近30個字形當中,上部偏旁皆从“人”或“尸”作,所謂“繇”旁為从“肉”者則一個都沒有出現過。這些字形看起來似應自有來源,而不一定是某個字的變體。曾侯乙墓竹簡中的“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和“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12]等字,主要出現在“鞍”、“韌”等詞之前,54號簡有“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韋之席”,112號簡有“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韋之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116號簡有“紫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它們所表示的究竟是哪個詞似難據以討論。不過,從116號簡用“紫”來修飾“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這一事實看,若“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和“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確實同表一詞,把它讀為“繇(鼬)”則是不太合適的。這似也説明過去把“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讀為“繇(鼬)”也許存在問題。
與此形成對比的另一個事實,就是從目前發表的楚墓竹簡中可以確定為“繇”和从“繇”的字形看,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是从“肉”作的(“肉”是“繇(鼬)”字初文形體訛變後形成的聲旁)。[13]“繇”字的這個特徵在秦漢文字中還都保留著。《平王問鄭壽》篇這個難以索解的所謂“繇”字恰恰不从“肉”,是非常特異的。我認爲把這些事實綜合起來看,似乎可以得出一個推論,即曾侯乙墓竹簡的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和《平王問鄭壽》的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很可能跟“繇”字並無關係。
那這個字究竟是什麽字,在《平王問鄭壽》中能夠用來表示義與“問”相當的詞呢?我們認爲這個字可能就是“訊”字。
從字形出發,我們完全可以把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分析為从言从係。《上博(二)·從政》發表後,學者對《從政(乙)》1號簡的“口惠而不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的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提出過不同意見,其中徐在國先生和陳劍先生的意見很值得重視。徐先生將此字和上舉曾侯乙墓竹簡的字形聯係,釋作“繇”,在簡文中讀為“由”,訓為跟從之“從”。[14]陳劍先生指出,此說“在字形上不能說沒有根據。但問題是簡文講不通。”陳先生認爲此字當從《從政》整理者張光裕先生說釋為“係”,在簡文中讀為“繼”。[15]把此字釋為“係”,顯然是正確的,《上博(三)·周易》16號、17號、30號的“係”字與之寫法相同可證。回過頭來,正如陳先生指出徐說在字形上“不能說沒有根據”那樣,我認爲徐說指出的曾侯乙墓竹簡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所从和《從政》的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為一字,恐怕也是有道理的。
問題是从“言”从“係”的字爲什麽就是“訊”字呢?這要從早期古文字的“訊”字說起。金文的“訊”字是陳介祺首先認出來的。[16]唐蘭先生在《殷虛文字記》中指出陳介祺將金文表示“訊”的字形直接釋作“訊”,不符合文字學原則,他認爲甲骨金文中的“訊”字所从即和“係”有密切關係:
卜辭作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左象口,右象有人反縛其手也。金文作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兮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盤)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揚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不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等形並相近,惟並示其人之足形(或誤為女),而幺或變爲糸耳。……然其右側正當作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形,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象人反縛兩手,即伭之古文也。蓋文字之過近於圖畫,而用逆筆者後人悉淘汰之。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省為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省為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矣。說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很也,从人弦省聲。”則古義既湮後之說也。以索縛係,其讀自應近係(係字本作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固不須從弦省聲也。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說文所無,以字形觀之,一人被反縛兩手而別有一口自含訊囚之義,蓋訊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之本字也。以象意字聲化之例推之,……則此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亦當是从口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聲,伭讀如弦或係,而得轉訊者,正如戶之轉音為所矣。然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本訊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之專字,其音當讀如係專音如訊。後世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既湮,經傳多借訊為之,陳簠齋以詩執訊謂即金文

中国历史夏朝的故事

之執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本為極佳之發見,然如謂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即訊字,在文字學上不能謂非過失也。[17]
唐先生認爲甲骨文和金文“訊”字原為表意字,是訊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之“訊”的本字,這無疑是正確的。但他認爲此字後來聲化爲从口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伭)聲,而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伭)則當讀如“係”,轉音為“訊”,則可商。“訊”字所从“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等形和《說文》“伭”字有無關係,本就很難説;而且“伭”(匣母真部)、“係”(見母錫部[18])和“訊”(心母真部)的古音也並不很近,音轉之說似嫌牽強。不過從字形上說,唐先生所指出的“蓋文字之過近於圖畫,而用逆筆者後人悉淘汰之。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省為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省為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矣”這一點則是很有道理的。從古文字字形看,西周青銅器銘文中的部分“訊”字已經開始把“反縛兩手”之形改爲“人”形與“

中国历史上名族团结的故事

幺”形(或“糸”形)相連的形狀,請看下面幾例: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多友鼎(《集成》5.2835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五年琱生簋(《集成》8.4292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師同鼎(《集成》5.2279
多友鼎之例似尚可見到反縛手形剛被斷開的痕跡;而師同鼎“訊”字的特點在於,其“糸”形被置於連在“人”形和“糸”形的那一橫筆之下,與楚文字中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的寫法已經很接近;如果把這個字的“止”形省去,把“口”旁換成“言”旁,不就正是《平王問鄭壽》的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嗎?
在唐先生説法的基礎上,我們試作如下補充:“訊”字原所从的“反縛兩手”形由於逆筆書寫的不便,在古文字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被普通的“人”形所淘汰,“幺”旁變爲“糸”旁,最終變成了“係”形。這符合古文字發展過程中舊有的表意字裏的形符不斷減少的規律。[19]“訊”字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恐怕跟“係”字之本意“係頸”、“係縛”、“係累”,同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形“反縛兩手”的表意作用非常近似是分不開的。[20]在“訊”字初文“一人被反縛兩手而別有一口自含訊囚之義”的象形作用逐漸被破壞時,表示對著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形訊問的形符“口”,讓位給作爲義符的“言”也是很合理的;[21]義符“言”的位置也當然可以不再像“訊”字表意初文中的“口”旁那樣位於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形前方。因此我懷疑楚文字中所見的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應該分析為从言从係會意(表示訊問係累之人之義),很可能就是專門為“訊問”之“訊”所造的會意字。[22]
楚文字中目前只發現了“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說文》“訊”字的古文),[23]這並不妨礙我們把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釋為“訊”。也許正是由於“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的構形遠紹商代西周表意字的字形並對之加以改造而成,不便於識記,所以它正在被从“言”“西”聲的“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和秦系文字中的“訊”字所淘汰。[24]至於曾侯乙墓竹簡的“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二字,裘、李兩位先生對字形結構的分析仍可從。它們應分析為从“韋”(或从“走”)“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訊)”省聲,前者應是表示這種皮革名稱的專字;後者从“走”,有可能就是“迅”字的異體(“迅”可訓“疾”,也可訓“疾走”、“行疾”,[25]用“走”作形旁是合適的)。這些字形後來無疑也都被淘汰了。
“問”是“訊”字的常訓。《詩·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訊之占夢。”《國語·晉語三》:“呂甥逆君於秦,穆公訊之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毛傳和韋昭注皆云:“訊,問也。”出土文獻中用“訊”表示“問”義的也很多,如馬王堆漢墓帛書《春秋事語·魯莊公有疾章》:“魯莊公有疾,訊公子牙曰:‘吾將誰以[爲]子?’對曰:‘慶父才。’訊公子侑,對曰:‘臣以死奉煩也。’”[26](第87行),《左傳·莊公三十二年》作“問後於叔牙”、“問於季友”;《上博(四)·相邦之道》4號簡“如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訊)”,據注23所引孟蓬生先生文,這個“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訊)”也是訊問之“訊”。值得一提的是,上面所舉的這些例子中的“訊”,都是表示君王(周幽王、秦穆公、魯莊公、魯哀(?)公)向臣下問事。“訊”字這種包含上問下的意義是“問”所沒有的,這也許跟“訊”本表示“訊囚”之義是有關係的。我們所講的《平王問鄭壽》的“訊”字,正是平王對鄭壽發出的動作,看來也是合理的。因此簡文的相關内容的意思是說:競平王到鄭壽那兒去,在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廟中問他說……鄭壽推辭,不敢回答。平王還是堅持問他,鄭壽才作了回答。
二、7號簡的“疋”字
  關於《平王問鄭壽》7號簡的編連、考釋等問題,沈培、何有祖、陳劍等先生都已經提出了很好的意見。[27]沈培先生指出此簡歸篇的錯誤。何有祖先生釋出簡文“溫”“惠”二字。陳劍先生釋出簡文“瞻”字,把簡文後四個字讀為“民是瞻望”,並且解釋簡文的意思說:
“望”上之字,其右半所从與“尚”和“甚”都不完全相同。將其字形結合文意考慮,此字只能釋讀爲“瞻”,即《詩經·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之瞻,意爲仰視。“瞻望”古書多見。簡文意爲具有温恭淑惠之德的君子,下民仰望依賴他。
陳先生釋“瞻”的意見得到了大家的贊同。[28]我們在這條小札中要補充談的是此簡的倒數第三字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整理者將此字釋作“是”,各家皆無異議。其實此字缺乏“是”字中間的一橫,釋作“是”根據不足。[29]此字曾在曾侯乙墓竹簡中出現過,曾侯乙墓竹簡175號“疋乘之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裘錫圭、李家浩先生指出:“疋字原文作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與簡文‘楚’字所从‘疋’旁相同。”[30]曾侯乙墓竹簡“楚”字作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126號簡“一楚甲”),所从“疋”旁與此字同,可見其說甚是。值得注意的是,《平王問鄭壽》的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上部的“日”恰被“止”旁交會的兩筆夾住,這和楚文字“疋”字多作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上博(一)·孔子詩論》10號簡)、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郭店楚墓竹簡·窮達以時》9號簡)之形特徵相同,更可見此字釋為“疋”是有根據的。《說文·五下》“夏”字古文从“疋”,其實是戰國文字“夏”字左半寫作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包山209號簡“夏”字所从)這類形體被誤認的結果,由此也可見在古人心目中“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的確是“疋”字。1984年江蘇丹徒縣北山頂墓葬出土春秋前期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編鐘、鎛有“中鳴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好”一句,[31]其中的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各家皆釋為“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何琳儀先生指出鐘銘“是”字作“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與此不同,他認爲此字“从‘女’‘疋’聲,疑為‘婿’之省文”,“‘胥’與‘且’音近可通,……鐘銘‘中鳴婿好’可讀‘終鳴且好’,與春秋金文中習見的‘中翰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楊(引按,原文如此,似為“揚”字之誤)’句式完全相同。”[32]其說可從。這也説明簡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的這种寫法不但曾侯乙墓竹簡所在的戰國早期已有,甚至還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
“胥”字从肉疋聲,《說文·二下》“疋,……或曰胥字”,楚文字中“疋”字即可讀為“胥”[33]。簡文的“疋”當讀為訓“皆”的“胥”。簡文“溫恭淑惠,民胥瞻望”,應是說“温恭淑惠的君子,下民都仰望依賴他。”《詩·小雅·角弓》:“爾之遠矣,民胥然矣。爾之教矣,民胥傚矣。”“民胥如何”的辭例與簡文相同。陳劍先生在解釋簡文“瞻”字意義時曾舉《詩·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為證,是正確的。《節南山》毛傳云:“具,俱。”“民具爾瞻”和簡文的“民胥瞻望”顯然是一個意思。陳先生文中還指出,簡文“‘喪’、‘望’似乎有韻,其體例也跟《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不同”,也很有道理

趣味的中国历史故事

。我們懷疑簡文很可能就是引的佚詩,因此會和《詩經》有如此類似的表達。用“胥”來表示“皆”,是一個比較古老的用法,我們討論的這個“疋(胥)”恰用在有韻的文體中,大概不是偶然的。
附帶說幾句和此簡歸篇有關的問題。上引沈培、陳劍先生文分別指出7號簡“究竟應當屬於哪一篇,有待進一步研究”,“在已發表的上博簡裏,沒有找到跟此簡有關的,不知在未發表部分裏有沒有它的位置”。我們注意到李零先生《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披露的上博簡約20種“春秋戰國故事”中,有“《王居蘇瀬之室》三種”。這三種的篇題分別是《王居蘇瀬之室》、《葉公子高之子見令尹子春》和《謙恭淑德》。[34]據李先生說,這三個篇題皆後加,可見篇題中的内容都是簡文的原話或者將簡文原話提煉而成的。7號簡的“溫恭淑惠”,原整理者即釋為“謙恭淑德”。[35]李先生所謂的“《謙恭淑德》”有沒有可能原來就包含了這支簡呢?如果確實如此,這支從字體和内容看都與《平王問鄭壽》篇無關的簡爲什麽後來又被從他篇抽出歸入此篇?這也許都只能等待上博簡繼續發表,才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2007年8月28日初稿
附記:小文寫作時,曾先後向沈培先生和裘錫圭先生請教有關問題,獲益很多,謹向他們致以謝意。
(編者按:[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圖版第77~78頁,釋文考釋第256~25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本文所引《上博(六)》釋文參考了簡帛網上的合理意見,為避免繁瑣,恕不一一説明。
[2]何有祖:《讀〈上博六〉劄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3]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年7月8日;董珊:《讀〈上博六〉雜記》,簡帛網2007年7月10日。
[4]凡國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讀》,簡帛網2007年7月8日。
[5]沈培:《〈上博六〉字詞淺釋(七則)》,簡帛網2007年7月20日。
[6]劉信芳:《上博六試解之三》,簡帛網2007年8月9日。
[7]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釋文考釋第255頁。
[8]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圖版第63、65、66頁。
[9]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上冊)附錄一,第513頁,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
[10]張光裕、黃錫全、滕壬生主編:《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第21~22頁,藝文印書館1997年1月。
[11]張鐵慧:《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讀後》,《江漢考古》1996年第3期;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五輯),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蕭聖中:《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補正暨車馬制度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第43頁;施謝捷《曾侯乙墓竹簡釋文》(2001年10月,未刊稿)將此字隷定為“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並在其後括注“鼬”字。
[12]皆從施謝捷《曾侯乙墓竹簡釋文》(未刊稿)隷定。
[13]李守奎:《楚文字編》,第717頁,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參看曾憲通:《說繇》,《古文字研究》第十輯,第23~36頁,中華書局1983年7月。目前已發表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的“繇”字,見於《上博(三)·周易》25號簡、《上博(四)·曹沫之陣》20號、42號簡、《上博(五)·季庚子問於孔子》13號簡、《上博(五)·姑成家父》9號簡、《上博(五)·弟子問》17號簡、《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6號簡、《上博(六)·用曰》7號簡等,無一例外皆从“肉”。張光裕主編《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第320頁(藝文印書館1999年1月)所列《性自命出》47號簡的“繇”字似乎从“人”,但從《郭店楚墓竹簡》圖版,尤其是放大的《六德》照片作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簡帛書法選》編輯組編:《郭店楚墓竹簡·六德》,第47頁,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可見此字肯定是从“肉”的,只是“肉”旁中間的一筆因竹簡殘泐而顯得比較淡而已。張勝波《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文字編》(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130頁所列新蔡簡甲三15、60的“繇”字似乎也从“人”,但觀察原書圖版,其實此字也並不从“人”,在其類似“人”形兩筆中明顯還有兩道筆畫(關於這支簡的釋讀,參看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6月),第四章第三節、第五章第五節)。所以這些例子都不足以支持楚系文字“繇”字有从“人”或“尸”旁的變體的説法。齊系陶文“繇”字字形中,有作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等形者,後者顯然是從前者進一步訛變而來的,過去曾被誤釋為“紹”(參看曾憲通:《說繇》,第26頁第(1)、(3)兩例的後一字形,第27頁;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第220頁,中華書局1998年9月)。但這種寫法並非“人”形也是很清楚的,何琳儀先生指出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形都是齊系文字“繇”所从的“肉”旁(同上引書),可從。因此這種从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的字形淵源有自,和楚系文字中从“人”或“尸”的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等字恐不能比附,何琳儀先生的《戰國古文字典》沒有把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放在“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下,而歸入附錄(第1517頁),不知是否出於這種考慮。退一步說,即使齊系文字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這類字形的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確可看成與“人”形混同,也不足以據此説明楚系的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也是混同的結果,曾侯乙墓竹簡全部寫作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等形,而並無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這類寫法可以説明。
[14]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

故事里的中国历史读后感

,《學術界》2003年第1期,98~99頁。
[15]他認爲,《從政(乙)》1號簡“口惠而不係”的“不”字前抄脫了一個“實”一類的字,“口惠而[實]不係(繼)”跟《禮記·表記》“口惠而實不至”、《郭店楚墓竹簡·忠信之道》“口惠而實弗從”相當,見陳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從政〉篇研究(三題)》。後《上博(五)·三德》發表,學者指出16號簡“喪以係樂”就是《呂氏春秋·上農》的“喪以繼樂”(范常喜:《〈上博(五)·三德〉札記三則》,簡帛網2006年2月24日。),這為陳先生將《從政》的“係”讀為“繼”的説法提供了很好的證據(參見上引陳劍先生文“補記”)。
[16]參見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第三冊,第1248頁;容庚編著 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第141頁,中華書局1985年7月。
[17]唐蘭:《殷虛文字記》,轉引自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第三冊),第3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18]也有學者把“係”字歸入脂部,如朱駿聲(見《說文通訓定聲·履部》,第572頁,中華書局1984年6月)。
[19]參見裘錫圭:《文字學概要》,第34頁,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
[20]裘先生曾指出,“形符和義符的界綫並非總是很明確的”(《文字學概要》,第34頁。),這裡的“係”旁似乎既可以看成形符,也可以看成義符。
[21]裘錫圭先生指出“隨著漢字象形程度的降低,用形符造表意字的方法就逐漸讓位給用義符造表意字的方法了。”(《文字學概要》,第33頁。)
[22]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字所从“係”旁中的 “人”(日母真部),似有可能兼起聲旁的作用。“信”、“訊”古音相同,“信”也从“人”得聲。
[23]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參見沈培:《上博简〈姑成家父〉一个编联组位置的调整》注2,簡帛網2006年2月22日。
[24]此字在秦統一文字以後已經不存在,很有可能此前已遭自然淘汰,但也有可能是秦朝政府人爲廢止的。
[25]參見宗福邦等主編:《故訓匯纂》,第2276頁“迅”字1、2、6諸項,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26]釋文據裘錫圭:《帛書〈春秋事語〉校讀》,《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1期,《船山学社》杂志社编辑出版,第92頁,2004年7月。
[27]沈培:《〈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應是連續抄寫的兩篇》,簡帛網2007年7月12日;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陳劍:《讀〈上博(六)〉短札五則》,簡帛網2007年7月20日。下引不再出注。
[28]參看劉釗:《〈上博(五)·君子為禮〉釋字一則》,簡帛網2007年7月23日。
[29]參看李守奎:《楚文字編》,第92~94頁。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第132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所收天星觀簡的“是”字的其中一個摹本和《平王問鄭壽》7號簡字形相近,但此摹本不可信,據《楚文字編》所收此字印本,其所从“止”旁的左側明顯有一曲筆,可見此字應是類似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包山4號簡)的寫法。
[30]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上冊)附錄一,第528頁注250。
[31]劉雨、盧岩編著:《近出殷周金文集錄》,第227~236頁,中華書局2002年9月。
[32]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第304~305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33]如《上博(二)·容成氏》1號簡“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疋是”讀為“赫胥氏”,郭店簡《窮達以時》9號簡“子疋”和《上博(五)·鬼神之明》3號簡“五子疋”讀為“子胥”、“伍子胥”。
[34]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第274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4月。
[35]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釋文考釋第263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627.html

以上是关于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物-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378.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50. 5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60. 6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80. 80
  81. 81
  82. 82
  83. 83
  84. 84
  85. 85
  86. 86
  87. 87
  88. 88
  89. 89
  90. 90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6. 96
  97. 97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109. 109
  110. 110
  111. 111
  112. 112
  113. 113
  114. 114
  115. 115
  116. 116
  117. 117
  118. 118
  119. 119
  120. 120
  121. 121
  122. 122
  123. 123
  124. 124
  125. 125
  126. 126
  127. 127
  128. 128
  129. 129
  130. 130
  131. 131
  132. 132
  133. 133
  134. 134
  135. 135
  136. 136
  137. 137
  138. 138
  139. 139
  140. 140
/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