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 国学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8 13:18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1.附簡、23、11、16、15、24爲一編聯組。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曰:“考(巧)言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令)色,未可胃(謂)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仁)
也。囗(從?近?)者(諸)其言,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勝)而不可【附簡】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何(?)之又(有)。”子曰:“剌(列)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乎)其下[1],不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折)其枳(枝)[2],飤其實者,不毀其器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23】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矣)也,此之胃(謂)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仁)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宰)我昏(問)君子,子

中国历史故事皮影

曰:“余(予),女(汝)能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慎)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始)與冬(終)
,斯善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矣),為君子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乎)?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11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安(焉)冬(終)。”子曰:“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寡)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聞)則沽(孤),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寡)見則肆。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聞)則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惑),多見則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16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曰:“韋(回)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來),告女(汝),其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組)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絕)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乎)?隹(雖)多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聞)而不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友)臤(賢)
,其【15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女(汝)安(焉)能也。【24
“其言”前的“者”疑讀作“諸”。“者”前一字似可釋為從或者近。
“其言”後一字作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當為“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疑讀作“勝”。
“之有”前一字作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疑從身從心,釋作仁。再前一字,按文意似為“何”字,“何……之有”是比較常見的句式。不字形仍有可疑。
附簡談不仁,23號簡談及“何仁之有”,其後孔子談如何才是仁,11號簡說到“此之謂仁”,這三支簡當前後相次。11號簡、16號簡都談到“終”,而16、15號簡都談到“多聞”的問題,15號簡更進一步談到多聞應友賢。24號簡似指出“汝”所指代的人會如何。
2.簡22、18似能連讀。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聞)之曰:“賜,不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吾)智(知)也。夙興夜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寐),以求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聞)【22】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者,皆可以為者(諸)侯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相)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矣)。東西南北不奇(從力)□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18】
按:22號簡、18號簡的“以求聞”指增廣見聞。此似反映孔子求仕的目標。
3.簡6、9、21爲一編聯組。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安(焉)。”子曰:“貧戔(賤)而不約者,吾見之壴(矣),富貴而不喬(驕)者,吾聞而未之見也。”【6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士,吾見之壴(矣)事而弗受者,吾聞而未之見也。”子曰:“人而下臨,猷(猶)上臨也。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9[3]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吾)未見而信者,未見善事人而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憂)者。含(今)之殜(世)□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21
按:6、9,李銳先生謂可連讀,[4]蘇建洲先生指出編聯上的不妥之處,[5]不過兩句句式很接近,很可能屬于同一次對話中,編在一組應該可以。21號簡與9號簡皆談到事人的問題,似可編在一起。
華,整理者釋“邦(封)”。該字圖版作: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筆劃略有脫落,但從殘存右部仍可以看出字當分析爲從艹從于,形同于下列“華”字: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三德》8號簡[6])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竞建内之》9號簡[7])
此前已有學者指出“芋”、“華”的關係是聲近通假,文獻中亦有“于”、“華”互通之例。《呂氏春秋·有始覽》:“秦之陽華。”《淮南子·地形》陽華作陽紆。《山海經·中山經》:“又西九十里曰陽華之山。”《穆天子傳》陽華作陽紆。《說文·木部》:“樗讀若華。”或認為“芋”從艸,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省聲,是“華”的簡體。[8]按:《語叢二》46號簡裘按亦持此意見。可見“芋”可以讀作“華”。
簡文“吾未見華而信者,未見善事人而憂者”,相似的文句亦見于《語叢二》45、46“未有善事人而不返者

非洲小伙讲述中国历史故事

,未有嘩(華)而忠者”。《語叢二》46號簡的“嘩”,簡文作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裘按疑是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形省寫,又在《語叢二》43號簡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處謂疑是“𠌶”或“嘩”字,讀為“華”。
因此《弟子問》從艹從于的字應當讀作華,在文中用作貶義。“未見華而信者”,人言爲信,這裏的華當與“言”有關,疑指言辭浮華。《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杜預注:“言過其行,如花開而不結實。”《莊子·列御寇》:“從事華辭,以支爲旨。”《荀子·子道》:“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王先謙集解引俞樾曰:“《韓詩外傳》作‘慎於言者不譁,慎於行者不伐’,當從之。華即譁之省文。兩奮字皆愼字之誤,乃古文慎字也。昚誤於奮,則奮於言行不能謂之不華、不伐矣。”《晏子春秋·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挑

問上二十》:“不掩君過,諫乎前,不華乎外。”葛洪《抱樸子·詰鮑》:“其言不華,其行不飾,安得聚斂以奪民財,安得嚴刑以爲坑阱。”

中国历史故事真相


簡文大意是我沒有看到言辭浮華却可相信的人,沒有看到善于事人却爲此憂愁的人。
如此《弟子問》21號簡與《語叢二》45、46是很相似的。其中忠、信關係密切,憂、不返之間的關係還可再探討,但不影響兩句之間的相似性。此種相似性說明孔門弟子知識體系與《語叢二》之間的近親關係。
再來看看簡文中的兩處“者”,圖版作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整理者釋爲“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絕)”,從兩句的比較來看,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正對應《語叢二》45、46號簡的“者”。《語叢》45、46號簡兩“者”字與之形體亦正相近。陳偉老師認爲“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應該就是楚簡中“者”字的一種寫法(如郭店《五行》50號簡中所見)。釋爲“者”,文意通順。[9]現在看來是很正確的。
21號簡之前部分的文意通曉,可知“含(今)之殜(世)□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應該屬下讀。
(編者按:[1]“列”,從蘇建洲先生隸定,從劉洪濤先生讀。參看蘇建洲(《初讀〈上博五〉淺說》,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劉洪濤:《上博五〈弟子問〉小考兩則(修訂稿)》,簡帛網2006年7月5日。
[2]“折”以及“者,不毀其器”的補文,皆參看劉洪濤:《上博五〈弟子問〉小考兩則(修訂稿)》,簡帛網2006年7月5日。
[3]李銳:《讀上博五札記(二)》,孔子2000網2006年2月27日。
[4]李銳:《讀上博五札記(二)》,孔子2000網2006年2月27日。
[5]蘇建洲:《〈上博(五)楚竹書〉補說》,簡帛網2006年2月23日。
[6]何有祖:《上博五零釋二則》,簡帛網2006年3月3日。
[7]趙平安:《“進芋明(從人)子以馳于倪廷”解》,簡帛網2006年3月31日;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第9期。
[8]此引據蘇建洲:《〈上博五〉補釋五則》,簡帛網2006年3月29日。
[9]陳偉:《上博五〈弟子問〉零釋》,簡帛網2006年2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521.html

以上是关于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国学-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486.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