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孔子-談上博竹書《武王踐阼》的器名“枳”

  • 孔子,国学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8 17:45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孔子-談上博竹書《武王踐阼》的器名“枳”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談上博竹書《武王踐阼》的器名“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談上博竹書《武王踐阼》的器名“枳”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
上博竹書《武王踐阼》9號簡文有一種名叫“枳”的器物,我們認為就是酒器“巵”。東

中国历史世界外交故事

周時期青銅巵的自銘一般都寫作“枳”或从“只”、从“枳”的字,[1] 《武王踐阼》假借“枳”來表示“巵”,並不奇怪。
從出土實物來看,巵是一種半球狀類似瓢的酒器。凡是半球狀的物體都有一個特點,即重心不穩。《莊子·天下》“以巵言為曼衍”,成玄英疏:“巵言,不定也。夫巵滿則傾,巵空則仰,故以巵器以況。”《淮南子·道應》:“孔子觀桓公之廟,有器焉,謂之宥巵。”“宥巵”在《荀子·宥坐》中被稱為“欹器”,“欹”也有不正不定的意思: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虚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

轩辕在中国历史上的故事

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孔子曰:“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上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巵器“虚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特點,跟“滿招損,謙受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下载

益”的為人處事原則有相通之處,所以古人常用以自戒。《文子·守弱》:“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巵。其沖即正,其盈即覆。”
為使警戒之意更為明顯,在巵器上製作些具有告戒意味的銘文,再合適也不過。《武王踐阼》巵上的銘文為:
惡危?危於忿戾。惡失道?失道於嗜欲。惡【相忘?相忘】於貴富。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
在什么情況下會危殆呢?在憤怒的情況下。在什么情況下會喪失道德呢?在充滿嗜欲的情況下。在什么情況下會彼此相忘呢?在為富貴所迷的情況下。
“忿戾”、“嗜欲”、“貴富”都是不滿足,沒有學會怯、儉、謙、讓等持滿之道,所以才導致“危”、“失道”、“相忘”等覆敗。這跟巵器特點所表現出的警戒意義完全一致,可見我們把“枳”讀為“巵”是有道理的。
傳本《大戴禮記·武王踐阼》跟“枳”對應的字作“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說:
“枳”與“枝”音近可通,“枝”與“杖”之間的關係比較複雜,或以為係一字分化,或以為是字形訛混,不過“枝”這個字形可以表示“杖”應無問題。[2]
讀書會指出“枝”是“枳”、“杖”演變的中間環節,這是對的。我們認為,“枝”表示“杖”僅僅是字形上的混訛,二者不是一字的分化,也不是音近通用的關係。“枳”演變為“杖”,經過音近轉寫和文字訛混兩個不同階段,這兩個階段性質不同。因此,“枳”與“杖”應該沒有任何直接的關係,後者並不能成為我們把前者讀為“巵”的反證。
(編者按:[1]李學勤:《釋東周器名巵及有關文字》,《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330—333頁。
[2]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武王踐

中国历史上相似的故事

阼〉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430.html

以上是关于孔子-談上博竹書《武王踐阼》的器名“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孔子-談上博竹書《武王踐阼》的器名“枳”;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575.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