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三德》零詁(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国学-《三德》零詁(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三德》零詁(續)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我先前曾有《〈三德〉零詁(二則)》之作,已刊於簡帛網及《簡帛》第二期[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鲁班学艺
1]。現將後續所得整理成文,以就正於各位同好。
1.
国学-《三德》零詁(續)
旦 齊
国学-《三德》零詁(續)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三德》簡1:“
国学-《三德》零詁(續)
(平)旦毋哭,明毋訶(歌),弦望齊
国学-《三德》零詁(續)
(宿)。”(P288)[2]李零先生注:“‘齊
国学-《三德》零詁(續)
’,《孟子·公孫丑下》:‘弟子齊宿而后敢言。’《史記·秦本紀》:‘於是繆公虜晉君以歸,令於國:‘齊宿,吾將以晉君祠上帝。’‘齊’通‘齋’,是恭敬之義。‘宿’通‘素’,是預先之義。兩字連讀是預為齋戒之義。參看《孟子》趙岐注和清焦循《孟子正義》的解釋。”(P289)[3]陳劍先生將“弦望齊
国学-《三德》零詁(續)
”釋寫為“弦望齊肅”,無詳細解說。[4]
今案:“
国学-《三德》零詁(續)
”字右旁为上下相叠的两个“?”字,其基本声符仍然是“?”字(丙字繁文),所以此字当即“柄”字繁文。丙聲字古音在陽部,平字古音在耕部,二者古音並不十分密合。“
国学-《三德》零詁(續)
(柄)”讀為“傍”,二字古音均在脣音阳部,可以相通。[5]“傍旦”與“傍午”、“傍晚”結構相同,其中的“傍”指時間貼近或接近。
“
国学-《三德》零詁(續)
”古音在幽部,“素”古音在鐸部,二字上古音並不是十分密合。“宿(夙)”本訓“早”,引申為“早先”、“預先”之義,如“宿(夙)夙願”是“早先就有的心願”, “宿構”指“早就構思或計劃好的(東西)”。如果“齊
国学-《三德》零詁(續)
”真如李先生所說是“預為齋戒”之義,也應該說成“宿齊”,而不能說成“齊宿”。趙岐、焦循之說實不足信。[6]陳劍先生將“齊
国学-《三德》零詁(續)
”之“
国学-《三德》零詁(續)
”釋讀為“肅”,其說甚是。由于一直未見到陳先生詳細論證,今試為補證如下:
“齊
国学-《三德》零詁(續)
”傳世典籍或作“齊夙”。“
国学-《三德》零詁(續)
”、“夙”並“肅”之借字。《說文·夕部》:“夙,早敬也。从丮持事,雖夕不休:早敬者也。
国学-《三德》零詁(續)
,古文夙从人、
国学-《三德》零詁(續)
。𠈇,亦古文夙,从人、㐁。”許慎在說解中常常把某字的兩個義項(分別為“早”和“敬”)揉合為一,實際上“早”和“敬”之間並無必然聯系。《詩·大雅·生民》:“載震載夙,載生載育。”鄭注:“夙之言肅也。”孔穎達疏:“夙之言肅,自肅戒也。”《大戴禮記·保傅》:“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之禮,使士負之。有司齊夙端冕,見之南郊,見之天也。”[7]《漢書·李彪傳》:“古之王者,太子廼生,固舉以禮,使士負之。有司齊肅端冕,見之南郊,見于天也。” 是“齊夙(
国学-《三德》零詁(續)
)”即“齊肅”也。
“齊肅”為同義複合詞,本“庄重敬慎”之義。《國語·楚語下》:“自公以下至於庶人,其誰敢不齊肅恭敬致力於神!”《汉书·郊祀志上》:“民之精爽不貳、齊肅聰明者,神或降之。” 颜师古注:“齊讀曰齋。齋肅,莊敬也。”引申為為了表示莊重敬慎而進行的儀節(如沐浴、獨宿等),一般在重大典禮之前進行,與“齋戒”略同。《大戴禮記·保傅》即取此義。“齊
国学-《三德》零詁(續)
”或作“齊宿”,“宿”本从“
国学-《三德》零詁(續)
”聲,故可以通用。《孟子·公孫丑下》:“客不悅曰:‘弟子齊宿而後敢言,夫子卧而不聽,請勿復敢見矣。’”《史記·秦本紀》:“於是繆公虜晉君以歸,令於國:‘齊宿,吾將以晉君祠上帝。’”此两例亦为“齋戒”之之義。朱熹《孟子集注》訓“齊宿”為“齋戒越宿”望文生訓,非是。
釋文擬改寫為:“
国学-《三德》零詁(續)
(傍)旦毋哭,明毋訶(歌),弦望齊
国学-《三德》零詁(續)
(肅)。”但此“齊
国学-《三德》零詁(續)
”當與《國語·楚語下》、《汉书·郊祀志上》之“齊肅”同義,訓為“莊敬”,不一定指“齋戒”的儀節。
2.囂死
簡5:“變
国学-《三德》零詁(續)
(常)易(禮),土地乃
国学-《三德》零詁(續)
(坼),民乃囂死。”
中国历史中的著名人物故事
(P291)整理者李零先生注:“‘囂死’讀法還要研究。”(P291)李天虹先生說:“‘囂死’疑當讀為‘夭死’。古音‘囂’是曉母宵部字,‘夭’是影母宵部字,非常接近。《大戴禮記·易本命》云:‘故王者動必以道,靜必以理。動不以道,靜不以理,……人民夭死,五穀不滋,六畜不蕃息。’湖北隨州孔家坡漢簡日書《歲》篇云: ‘七月並居申,以行秋氣,必寒;溫,民多疾病,五穀夭死。’”[8]侯乃峰先生說:“簡文中‘囂’疑讀為枯槁之‘槁’,字又通作‘
国学-《三德》零詁(續)
’、 ‘薧’, 《集韻》:‘
国学-《三德》零詁(續)
,音犒,與薧同,枯也。’‘槁死’謂民不得地産衣食之助,像草木一樣枯槁而死。”[9]范常喜先生說:“我們懷疑‘囂’字當如字讀,義為‘眾怨愁聲’,字亦作‘嗸’、 ‘嗷’、‘敖’等。”[10]
今案:“囂”與“夭”、“槁”古音雖近,但古書似未見“囂”“夭”通假或“囂”“槁”通假之例,且“夭死”謂不壽而死,“槁死”指枯槁而死(隱喻),義各有當,未必與此處“囂死”同義。《三德》簡6-簡7云:“土地乃
国学-《三德》零詁(續)
(坼),民人乃喪。”與此句式相似,也並未強調不壽而死或枯槁而死的意思。竊謂“囂死”之“囂”即“枵腹”之“枵”,指饑餓而死。
古音囂與枵同在曉紐宵部,古音全同。《大戴禮·五帝德》:“宰我曰:‘請問帝嚳?’孔子曰:‘玄囂之孫,蟜極之子也,曰高辛。’”《孔子家语·五帝德》“玄囂”作“玄枵”。
“玄枵”古又為十二星次之一。《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玄枵,虚中也。枵,耗名也。土虚而民耗,不饑何為?” 杜注:“玄枵三宿,虚星在其中。”《爾雅·釋天》:“玄枵,虛也。”郭璞注:“枵之言耗,耗亦虛義。”“空虛”與“饑餓”義相因。《墨子·節用》:“制為飲食之法,曰:足
李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
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韓非子·解老》:“食足以充虛,則不憂矣。”這兩例中的“虛”取“腹空”亦即“飢(饑)餓”之義。[11]《新唐书·殷开山传》:“賊方熾……糧盡衆枵,乃可圖。”此例中的“枵”字亦取“腹空”亦即“飢(饑)餓”之義。《禮記·王制》:“五穀皆入,然后制國用。用地小大,視年之豐耗。”《后漢書·左雄傳》:“今青州饑虛,盗賊未息,民有乏絶。” 人歲皆稱“枵(
中国历史上春天的故事指
耗)”,猶人歲皆稱 “飢(饑)”或“虛”也。《說文·鬼部》:“魖,耗鬼也。”揣其義,“耗鬼”當指“因缺乏祭品而饑餓之鬼”。由于饑餓,故常常出來禍害人,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惡鬼。漢揚雄《太玄·棿》:“鬼神耗荒,想之無方。無冬無夏,祭之無度。” 范望注:“耗,空也。荒,虚也。”今案,范注泛而不切。“鬼神耗荒”當指鬼神飢(饑)餓乏祀。想,當即《詩》之“湘”字,假借為“鬺”。《詩·召南·采蘋》:“于以湘之,維錡及釜。”毛傳:“湘,亨(烹)也。”《韓詩》作“于以鬺之”。《漢書·郊祀志》:“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皆嘗鬺烹上帝鬼神。”顏師古注:“鬺,亨煮而祀也。” “鬼神耗荒,想之無方。”是說鬼神饑餓乏祀,于是變著法兒地亨煮食物給他們吃。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以前世時坐治生販賣,自譽己物,毀呰他財,囂升弄㪷,躡秤前後,欺誑於人,故獲斯罪。”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五十五:“嚻升,許妖反。嚻猶虛也。”《文選·養生論》:“終朝不食,則囂然思食;而曾子居喪,七日不飢。”李善注:“囂然,飢義也。”清朱洊《說文假借義證》:“囂,当为枵之假借。”
囂、耗、枵三字古音相同或極其相近,所記錄的當是同一個詞。本簡言“土地乃
国学-《三德》零詁(續)
(坼)”指由於干旱而土地坼裂,必然造成五穀歉收, 所以“民乃囂死(百姓因飢餓而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釋文擬改寫為:“變
国学-《三德》零詁(續)
(常)易(禮),土地乃
国学-《三德》零詁(續)
(坼),民乃囂(枵)死。”
3.
国学-《三德》零詁(續)
陓
簡10:“毋
国学-《三德》零詁(續)
(壅)川,毋
国学-《三德》零詁(續)
(斷)陓(洿)。”(P294)整理者李零先生云:“陓讀‘洿’,《廣雅·釋詁三》:‘洿,聚也。’指水流所積聚。”(P295)
今案:李先生讀“陓”為“洿”,其說可從。不過,這個“洿”就是“洿池”之“洿”。《廣雅·釋詁三》:“洿,聚也。”王念孫疏證:“洿,水之所聚也。”《楚辭·九嘆·怨思》:“漸藁本于洿瀆。”舊校云:“洿,一本作污。”王逸注:“洿瀆,水溝也。”《說文·水部》:“污,薉也。一曰小池為污。”可見“洿”就是水池或水溝的意思,也就是水積聚之處,但不必訓其義為“積聚”。
“
国学-《三德》零詁(續)
”為“斷”之古文,但此處非用其本義,而借為“穿井”之“穿”,開鑿或挖掘之義。[12]“毋
国学-《三德》零詁(續)
(壅)川,毋
国学-《三德》零詁(續)
(穿)陓(洿)”是說“不要壅塞河流,不要開鑿池塘。”“
国学-《三德》零詁(續)
”字从“叀”得聲,而“叀”字古亦可借為“穿”。《說文·叀部》:“疐,礙不行也。从叀,引而止之也。叀者,如叀馬之鼻。从此與牽同意。”段玉裁注:“馬當作牛。”《莊子·秋水》:“牛馬四足,是爲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許愼所謂“叀牛之鼻”即《莊子》之“穿牛鼻”,指在牛鼻子的中隔上穿一個孔,給牛戴上鼻拘。[13]然則
国学-《三德》零詁(續)
之於穿,猶叀之於穿也。
釋文擬改寫為:“毋
国学-《三德》零詁(續)
(壅)川,毋
国学-《三德》零詁(續)
(穿)陓(洿)。”
4.內虛毋樂,
国学-《三德》零詁(續)
丘毋訶
簡11、12:“內(入)虛毋樂,
国学-《三德》零詁(續)
丘毋訶(歌),所以為天豊(禮)。”(P295、296)整理者李零先生無說。曹峰先生云:“‘墟’和‘丘’一為低處,一為高處,正好相對而言,但‘歌’和‘樂’卻不相對立。”又云:“這是在提醒君子在何時何地可以歌、可以笑,可以歡樂的問題上不要失態,這是與禮相關的問題。所以‘入墟毋樂,登丘毋歌’也當作禮節來理解,‘樂’指的是音樂。”[14]
今案:上引曹峰先生所說基本可從,但他在文章最后又說此“虛”即“丘墟”或“廢墟”之義,則似有可商。
“丘墟”或“廢墟”之“墟”相承訓為“丘”或“大丘”,指高處,與簡文當訓為“低處”者義適相反。《說文·丘部》:“虛,大丘也。崐崘丘謂之崐崘虛。古者九夫爲井,四井爲邑,四邑爲丘。丘謂之虛。从丘,虍声。”《詩·鄘風·定之方中》:“升彼虛矣,以望楚矣。”陸德明《經典釋文》:“虛,本或作墟”。《戰國策·東周策》:“則公之國虛矣。”鮑彪注:“墟虛字同,大丘也。”是其例也。
我們覺得“‘墟’和‘丘’一為低處,一為高處”的看法是正確的,但“虛”和“丘”不可能指任意低處或任意高處,而應有其特定的含義。具體地說,“虛”訓為“坎”,指墓穴;“丘”訓為“壠(壟)”。
慧琳《一切經音義》卷第六:“溝坑,……下苦耕反。《爾雅》:‘坑,墟也’《考聲》云:‘坑,坎也。’《古今正字》云:‘坑,壍’。”[15]《玉篇·阜部》:“阬,虚也,埳也,池也,亦作坑。”可知“虛(墟)”字古有“坑坎”義。《禮記·雜記下》:“四十者待盈坎。”鄭注:“坎,或為壙。”《說文·土部》:“壙,塹穴也。”段玉裁注:“謂塹地為穴也,墓穴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今臨側水湄,左右方一二里,中狀若丘墟,蓋遺囤故窖處也。”此處“丘墟”為墓穴之義,與典籍中常見的“丘墟”當訓為“大丘”者有所不同。宋陆游《叹老》诗:“朋儕什九墮丘墟,自笑身如脱網魚。”此“丘墟”亦為墓穴之義。
《說文·土部》:“壠,丘壠也。从土,龍聲。”《方言》:“冢,秦晉之間或謂之壠,自關之東謂之丘。”《禮記·曲禮上》:“適墓不登壠,助葬必執紼。”鄭注:“壠,冢也。”
《禮記·曲禮上》:“鄰有喪,舂不相;里有殯,不巷歌;適墓不歌,哭日不歌。”簡文“內(入)虛毋樂,
国学-《三德》零詁(續)
丘毋訶(歌)”當指進入冢壙時不歌,登上丘壠時不樂,可以看作對“適墓不歌”的更為具體的說明。
5.方縈勿伐
国学-《三德》零詁(續)
齊勿桍
簡14:“方縈(營)勿伐,方興勿殺,
国学-《三德》零詁(續)
(將)齊勿桍(刳),是逢凶
国学-《三德》零詁(續)
。”(P297、298)李零先生云:“‘桍’,疑讀為‘刳’,亦除、滅之義。”(P298)曹峰先生云:“‘縈’,《説文》:‘收卷也’,是植物開始出頭纏繞之状態。‘興’,《説文》:‘起也’,不一定專用於植物,但也可描述植物向上進展之勢。‘齊’,《説文》:‘禾麥吐穗上平也’。而‘伐’、 ‘殺’、 ‘刳’都有破壞、毀滅之意。所以,簡單地説,這句話可能意爲,在各農作物成長的最關鍵時期,不要讓它遭到毀滅,有了好的農業收成,即使遇到了凶年,天災不斷,國脈也能維續下去。”[16]
今案:“縈”疑讀為“盈”,取“充盛”義。《廣韻》“縈”字“於營切”,為影紐合口三等字;“盈”字“以成切”,為余紐開口三等字,似有一定距離。但从“?”聲的“營”字等讀余紐,而“盈”字古又通“傾”(溪紐合口三等字)[17],可見二字相通並不十分困難。《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又說:“彼竭我盈,故克之。”是“盈”即“作氣”,即“充盛”之義。
“齊”讀為“躋”,“上升”義;“刳”讀為“洿(污)”,取“低下”義,在此為使動用法。《禮記·樂記》:“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鄭注:“齊讀為躋。躋,升也。”《說文·水部》:“洿,浊水不流也。一曰窊下也。从水,夸声。”《莊子·齊物論》:“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汚者。”陸德明《經典釋文》:“污,司馬云,似污下者。”《禮記·檀弓上》:“道隆則從而隆,道污則從而污。”“隆污”猶言“高低”。
釋文擬改寫為:“方縈(盈)勿伐,方興勿殺,
国学-《三德》零詁(續)
(將)齊(躋)勿桍(洿),是逢凶
国学-《三德》零詁(續)
(孼)。”[18]翻譯成現代漢語,這句話大意是說:(事物)即將充盛時不要加以撻伐,即將興起時不要加以扼殺,即將上升時不要加以抑止。
6.
国学-《三德》零詁(續)
簡16:“奪民
国学-《三德》零詁(續)
(時)
国学-《三德》零詁(續)
(以)水事,是謂
国学-《三德》零詁(續)
(順),喪
国学-《三德》零詁(續)
(怠)係樂,四方
国学-《三德》零詁(續)
(來)囂。”(P299)范常喜先生云:“與此相似的文句見於《呂氏春秋·上農》。……‘
国学-《三德》零詁(續)
’,整理者以爲此字右部從‘川’,讀爲‘順’,但傳世本此處作‘籥’,而且簡文與此相押韻之字爲‘樂’、‘囂’,可見整理者的說法不一定准確。此字當是一同‘籥’、‘樂’、‘囂’韻部相近之字,但究竟何字?仍待詳考。傳世本作‘籥’亦不易解。”[19]其後王晶先生釋
国学-《三德》零詁(續)
為“淵”:訓為“陷”,[20]魏宜辉先生云釋
国学-《三德》零詁(續)
為“激”,訓為“阻礙”。[21]陳斯鵬先生釋
国学-《三德》零詁(續)
為“潮”,而訓為“淖”,訓為“沉溺”。[22]
今案:“
国学-《三德》零詁(續)
”的構形十分清楚,考釋的關鍵是獲得其聲音線索。盡管目前我們已經發現了許多从“
国学-《三德》零詁(續)
”的字,但很少有可資利用的聲音信息。[23]我們同意范常喜和魏宜辉、陳斯鵬三位先生把“
国学-《三德》零詁(續)
”字歸入古音宵藥部的意見。這樣做的根據除了范先生指出的本文的韻腳外,還有一個證據,就是金文或璽印中“朝”字的構形。
西周早期金文中“朝(潮)”字作(字形見《金文編》460頁):
国学-《三德》零詁(續)
盂鼎
国学-《三德》零詁(續)
夨方彝
而戰國文字中“朝(潮)”或作如下形體(字形見《戰國文字編》460頁):
国学-《三德》零詁(續)
朝歌右庫戈
国学-《三德》零詁(續)
三晉私璽
這兩個形體顯然是由金文从河川形的“朝”字演變來的。[24]但這種形體上的演變不能看作普通的訛變,而是古文字中常見的變形音化。[25]古音“朝(潮)”字在宵部,故可以用“
国学-《三德》零詁(續)
”字做聲符。
既然“
国学-《三德》零詁(續)
”字的古音在宵藥部,則讀“順”或讀“淵”的意見就不用考慮了。魏宜辉、陳斯鵬兩位先生的意見從聲音上說都是符合條件的,而從意義上來說,我更傾向于陳先生的觀點。
陳先生說:“‘淖’本義指泥淖,引申而有污濁、沉溺之義。……簡文云:‘奪民時以水事,是謂潮(淖)。’大概是說:因水事而奪民時,就如同沉溺于污泥之中,是十分危險的。”[26]
陳先生訓“
国学-《三德》零詁(續)
”字為“沉溺”,可謂卓識。但他又認為“沉溺”是由“泥淖”之義引申而來,並且沒有把該字跟《呂氏春秋·上農》中的“籥”字加以認同,則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憾。
“溺”字古音在藥部,跟“
国学-《三德》零詁(續)
”、 “籥”古音相近,可以直接通假。《詩·小雅·天保》:“禴祠烝嘗。”陸德明《經典釋文》:“禴,本又作礿。”《左傳·昭公元年》:“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公子圍、齊國弱、宋向戌、衞齊惡、陳公子招、蔡公孫歸生、鄭罕虎、許人、曹人于虢。”《公羊傳》“國弱”作“國酌”。《尚書·立政》:“亦越文王、武王,克知三有宅心,灼見三有俊心。”《說文·火部》:“焯,明也。从火,卓聲。《周書》曰:‘焯見三有俊心。’”《大戴禮記·武王踐祚》:“與其溺于人也,寧溺于淵。”中山王鼎:“蒦(與)其汋于人施(也),寧汋于淵。”《楚辭·七諫·怨世》:“世沈淖而難論兮,俗岒峨而嵾嵯。”王逸注:“淖,溺也。”此“淖”字亦是“溺”之借字,與其本義“泥淖”了不相干。
釋文擬改寫為:“奪民時以水事,是謂
国学-《三德》零詁(續)
(溺)。”大意是說:如果因為水事(當指修建池沼以供游玩)剝奪民時,[27]這就如同陷溺百姓於泥水之中,所以叫做“溺”。
(編者按:[1]《〈三德〉零詁(二則)》,簡帛網,2006年2月28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47。又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二期第303-30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第28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下凡引此書只標明頁碼,不再出注。
[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第28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本文所引李說均出自此書,下文引用時只標明頁碼,不再出注。
[4]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4。
[5]參閱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字典》第311-315頁“方字聲系”,齊魯書社,1985年。
[6]趙岐《孟子章句》訓“齊宿”為“素持敬心”,清焦循《孟子正義》又訓“素持敬心”為“預持敬心”,與“預為齋戒”有所不同。
[7]“有司齊夙”原作“有司參夙興”,此據《文淵閣四庫全書》及王聘珍《戴禮記解詁》校正。四庫館臣案:“有司齊肅端冕。案齊肅各本訛作參夙興今據李彪傳所引改正。”
[8]李天虹:《〈上博竹書(五)〉零識》,《簡帛研究2006》,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9]侯乃峰:《讀上博(五)〈三德〉劄記四則》,簡帛網,2006年2月2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43。
[10]范常喜:《〈上博五•三德〉劄記二則》,簡帛網,2006年2月2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61#_ftn2。
[11]《漢語大字典》訓為“饑餓”,甚是。
[12]“穿”古有“開鑿”義。《尚書·費誓》:“敜乃穽。”偽孔傳:“穽,穿地陷獸也。”《吕氏春秋·察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13]漢人似又讀“叀”為月部字或質部字。《漢書·遊俠傳》載揚雄《酒箴》:“一旦叀礙,為瓽所櫑。”“叀礙”即“疐礙”。“疐”各家均以為質部字。《說文·叀部》:“叀,小謹也。么省,從屮。屮,財見也。
国学-《三德》零詁(續)
,象謹形。讀亦若屮。”《說文·屮部》:“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爲艸字。讀若徹。” “徹”古音在月部。根據許書體例,“讀若”不僅示音,亦往往與意義相關。“徹”古代有“穿透”義。《左傳·成公十六年》:“潘尪之黨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劄焉。”
[14]曹峰:《〈三德〉研究四題》,《簡帛研究二〇〇五》第54-59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15]今本作“阬阬,虛也。”鄭樵《爾雅注》雲:“阬有二文無義,其一為衍者耳。”
[16]曹峰:《三德》零释(三),簡帛網,2006年4月1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23。
[17]今本《老子》:“高下相傾。”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並作“盈”。
[18]“
国学-《三德》零詁(續)
”字從季旭昇先生讀。見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下)》,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6。
[19]范常喜:《〈上博五·三德〉劄記三則》,簡帛網,2006年2月2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2#_ednref8。
[20]王晶: 《釋〈上博五·三德〉簡十六》,簡帛網,2006年3月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64。
[21]魏宜輝:《試析古文字中的“激”字》,簡帛網,2006年3月2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2。
[22]陳斯鵬:《讀〈上博竹書(五)〉小記》,簡帛網,2006年3月2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0。
[23]魏宜輝:《試析古文字中的“激”字》,簡帛網,2006年3月2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2。
[24]吴振武:《燕国铭刻中的“泉”字》,《华学》第二辑,第47-48页,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
[25]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第109-117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26]陳斯鵬:《讀〈上博竹書(五)〉小記》,簡帛網,2006年3月2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0。
[27]李零先生訓“水事”為“水利工程”,疑非是。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330.html
以上是关于国学-《三德》零詁(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国学-《三德》零詁(續);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