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9 00:24
  • 小虎历史故事网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北京師範大學古籍所)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君人者何必安哉》甲第9號簡有這麼一段話:
先君霝王乾溪云薾,君人者何必安哉。
其中的“云薾”兩字,寫成“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和“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釋法很多,有讀為“云爾”的[1],有讀為“殞崩”的[2],有讀為“殞顛”或者“殞殲”的[3],還有讀為“云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認為是地名的[4],莫衷一是。我們認為,讀為“云爾”或者當成地名的,都不可信,因為這會讓整句沒有動詞,難以理解。諸種說法中,蘇建洲先生的第一種看法最值得重視,他說:
筆者認為“△1”(筆者按,指上揭的兩個字形)應釋為“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分析為從“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得聲,似可以讀為“顛”。“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來紐侵部;韻部則裘錫圭先生指出:“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字,《金文編》亦收入“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字條,見411頁。免簋及免簠(《金文編》稱“免簋二”)之“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為器主免所“司”之對象,郭沫若釋讀為“林”(注18所引書,3878頁),於省吾釋讀為“廩”(同上,3878~3879頁)。大簋“余弗敢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之“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郭沫若讀為“婪”,又謂“如僅依聲紐讀為吝字亦可”(同上,3871頁)。楊樹達從孫詒讓初說釋讀為“遴”(同上,3875頁)。“吝”、“遴”音義皆近。“吝”屬文部,“遴”屬真部,“林”、“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屬侵部。侵部與真、文存在通轉可能。《鄧析子·轉辭》:“今之為君者,無堯舜之才而慕堯舜之治,故終顛殞乎混冥之中,而事不覺於昭明之術,是以虛慕欲治之名,無益亂世之理也。”所以簡文可讀作“先君靈王乾溪云(殞)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顛),君人者何必安哉!”
蘇先生讀為“顛”應該是對的,從“隕顛”這個詞的結構來看,應當是個並列式合成詞,“隕”和“顛”兩個字的意思相同,但他認為“薾”應當隸定為“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則不可從。雖然他經過詳細論證,“薾”和“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下部所從的字形在楚簡中確實有相混的現象,但仍不足以證明這個字一定是“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而非“薾”字,主要是將“薾”隸定為“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讀為“顛”,從音韻上有困難,這兩個字韻部和聲母不但都有距離,古書上也找不到通假的例子,不可信。至於他第二種說法讀為“殞殲”,也同樣不大可能。而隸定為“薾”,讀為“顛”,則從音韻上沒有問題,下面我們來具體論證。
古書中從“爾”聲的字可以和“沴”相通,《莊子》:“陰陽之氣有沴其心。”《釋文》:“沴,李同,崔本作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所謂“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實際上也就是“沴”的異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說文·彡部》裏當成“鬒發”的“鬒”異體的“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訓為“稠發也,從彡從人”,不一定可信。《說文·殳部》也有一個“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訓為“新生羽而飛也”,孫愐注音“之忍切”,和“鬒”的異體“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讀音一模一樣,應該就是一個字的分化。《金文編》列了兩個所謂的“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字[5],都用作人名,難以認定它就是《說文》中表示“鬒發”的“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而現在寫成從“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的“珍”“殄”等字,在古文字中則明顯是從“爾”得聲的[6],或者說,《說文》中從“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的很多字,在古文字中難覓蹤跡,有可能並不存在。金文《番生簋》的“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一般釋為“軫”,但右旁所從的“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並不像《說文》所說的“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倒像“勿”字。郭店簡《五行》43號簡的“軫”作“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形,右旁所從也是“勿”字,這只要拿郭店簡《緇衣》篇37號簡的作“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形的“勿”與之比較一下就很

中国历史上名马和它的故事

清楚了。所以,所謂的“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字,來源是很可疑的。這裏我們不準備討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和“勿”的關係,至少“爾”與“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有可能就是一個字,古書上許多所謂從“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聲的字,都是“爾”的訛變,那麼“爾”就有所謂“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的讀音,可以直接讀入真部。
如果我們的看法不誤,“云薾”可以讀為“殞殄”。當然,考慮到古書上沒有“殞殄”這個詞,按照蘇建洲先生的看法,讀為“殞顛”更為合適。唐蘭先生曾指出,金文的“真”字作“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形(伯真甗),實際上是從“貝”從 “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的,而“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像人倒墜之形,就是《說文》所說的“殄”字古文“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7]。所以,“殞顛”也就是“殞殄”,“顛”和“殄”在表示“下墜”這個意義時,是一對同源詞。
把“薾”讀為“殄”或者“顛,”固然是沒有問題的,古書上有“顛隕”的說法,除了蘇先生所舉的《鄧析子》“終顛殞乎混冥之中”之外,其實《楚辭·離騷》的“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更有說服力,究竟前者的真偽在學術界一向還存在爭論。不過,我們覺得,讀為“隕顛”還並非唯一的選擇,因為古書上畢竟沒有“殞顛”或者“殞殄”的辭例,所以此處的“云薾”還可以讀為“隕越”,“隕越”在古書裏有辭例,《國語·齊語》:“恐隕越於下。”上古音“越”是匣母月部字,“爾”是日母脂部字,看似聲韻都有距離,但前面我們已經證明了“薾”和“真”聲字相近,而“戉”聲字和“真”聲字可以通假,《說文》:“瞋,秘書作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雖然所從的是“戌”,但郭沫若指出,古文“戌”“戉”為一字分化,聲韻均近[8],這個看法應該是對的。所以,“薾”應該可以讀為“越”。
“顛”和“越”音近,還可以有別的證據。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有“女填”其人,多數學者認為就是“女媧”,但也有學者因為上博《周易》簡的“顛”寫成這個字形,從而認為不當讀為“媧”[9]。這種看法其實是過於謹慎,其中的“填”字,從字形看,的確寫成從“出”聲,而“出”聲字可以和“骨”聲字通假。我們知道,“掘”“抇”“搰”三字為異體字,可見“出”、“日”、“骨”三個字的讀音非常近。所以,從“出”得聲的字,是可以讀為“顛”的。劉樂賢先生曾指出,《說文》“慎”的古文“昚”,實際上是從“日”聲的,《秦公簋》“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靜不廷”應該讀為“鎮靜不廷”[10],既然從“日”聲的“昚”可以讀為“鎮”,“抇”又和“搰”為異體,那麼“填”當然可以讀為“媧”。“媧”從“咼”聲,上博簡“禍”寫成“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從“骨”聲[11]。“骨”聲字和“越”的古音非常相近,

中国历史故事课外书简短

《呂氏春秋·本味》“豈越越多業哉?”王念孫曰:“越越猶搰搰也。”[12]從這些情況來看,把“薾”讀為“越”也是可以的。古書上還多見“顛越”的說法,《尚書·盤庚中》:“顛越不恭。”孔安國傳:“顛越,墜也。”《楚辭·九章·惜頌》:“行不群以巔越兮,又眾兆之所咍。”王逸注:“巔越,墜也。”也許“顛越”是由兩個同源詞所組合成的合成詞,這也是古代極為常見的構詞方式。
由此我們要談到《說文》中所謂的“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字,這個字孫愐的反切為“呼跨切”,也就是說,它和“化”其實是一個字,但

中国历史上千古仁君的故事

前面我們提到,所謂的“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實際上是“顛”字的初文,這麼一來,“顛”可能可以讀為“化”這個音,楚簡從“過”與“化”可以通假[13],“顛”既然可以讀為“媧”,自然也可以讀為“化”。古代“化”也有“死亡”一類意思,《淮南子·精神》:“故形有摩而神未嘗化者。”高誘注:“化,猶死也。”“顛”和“化”在表達“消亡、顛墜”這類意思時,可能也是由一個詞所分化的,
最後順便談談上博簡(七)《武王踐祚》簡的“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字,這個字一共出現三次,分別在第8、9兩簡: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8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9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9
在今本《大戴禮記·武王踐祚》中,這個詞作“禍”,上博簡此篇的整理者陳佩芬先生將此字隸定為“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14],相當正確,但讀為“懲”則不可信。有些學者對此不贊同,復旦讀書會認為此字“從化從示”,可以讀為禍,還有學者認為是“亓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的合文[15],都不可信,這個字從“正”,顯然沒問題,即便是被認為上部最像“化”的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實際上右上部也有一條淡淡的短橫,可以肯定是“正”字,在這裏可以讀為“禍”。前面我們提到,從“真”得聲的字,可以讀為“媧”,金文的“真”本來從“貝”從“匕(殄)”聲,作“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後來把下部的“貝”改造為“鼎”當作聲符: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鼎”是端母耕部字,“真”是章母真部字,“正”是章母耕部字,三者讀音極近。如果“真”可以讀為“媧”,那麼“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當然也可以讀為“禍”。而且眾所周知,古代耕部的陰聲支部和歌部關係極為密切,常常互相通假。耕部本身和歌部也有諧聲的例子,“贏”和“羸”都以“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為聲符,而前者在耕部,後者在歌部,又從“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聲的“蠃”和“蝸”是異體,可見把“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讀為“禍”,是完全可能的。由此也知道,古音通假的情況遠比古音學家擬定的那些規律要複雜,還有很多我們尚不知道的內容,有些時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編者按:[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1日。
[2]李天虹《〈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說》,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年1月21日。
[3]蘇建洲《也說〈君人者何必安哉〉“先君霝王乾溪云㐭(從艸)》,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年1月10日。
[4]羅曉華:《〈鄭子家喪〉〈君人者何必安哉〉選釋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年12月31日。
[5]容庚:《金文編》635頁,中華書局,1985年。
[6]參看羅福頤《漢印文字征》一·五“珍”字頭下,中華書局,1979年。陳建貢、徐敏《簡牘帛書字典》465頁“殄”字頭下,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年,此字或從“爾”,或從“勿”,考慮到從“爾”聲的字可以讀為明母,如“彌”,或許是漢

中国历史故事概述一鸣惊人

人把“爾”故意寫成“勿”的。考慮到《番生簋》的“軫”右旁也寫成“勿”形,有可能“爾”和“勿”的確有通假互用的可能,或者說,“爾”是由“勿”分化出來的一個字,甲骨文中被認為是“爾”的字,上部像箭頭,並不從“爾”,總之這個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7]唐蘭《釋真》,見《唐蘭先生古文字論集》32頁,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8]參看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2411頁,中華書局,1996年。
[9]參看陳斯鵬《簡帛文獻與文學考論》2-3頁,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10]劉樂賢:《釋〈說文〉古文“慎”字》,《考古與文物》1993年4期,94-95頁。
[11]參看白于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典》130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12]參看王利器《呂氏春秋校注》,中華書局。
[13]同注11。
[14]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彩版22-2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15]參看小龍:《論〈武王踐阼〉之“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應爲“亓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3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298.html

以上是关于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談《說文》中的“殄”和“化”;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707.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