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安徽大學中文系)
(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9提交論文首發)
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有一字作: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甲本9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乙本9
原簡整理者濮茅左先生認為“‘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旱’聲。字待考,讀為‘姦’。” [1]復旦大學讀書會認為“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甲乙本分別作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兩本簡2均有‘倝’,作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形。‘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當爲此二字之訛誤。‘倝溪’當即‘乾溪’。” [2]
楚靈王建乾溪之臺而速禍之事,文獻多有記載。“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溪”讀作“乾溪”是十分正確的。對於該字字形的分析,復旦大學讀書會的訛誤之說值得商榷。我們認為此字是一個雙聲符字,從“旱”從“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二者皆聲(上古,乾屬群母元部;旱屬匣母元部;從“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之字亦属元部[3])。雙聲符字或稱兩聲字,在古文字材料中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已經有學者作過專門討論。[4]
從“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之字古文字多見,對它的釋讀和形體來源的分析尚有不同的看法。下面試作分析:
一、曾侯乙器中的“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
曾侯乙墓編鐘中的“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字,有以下四式,見附圖一。四式之中A式為最簡,與《上博三·周易》簡二中的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字完全相同。“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字多釋作“嗣”,在鐘銘之中與“羸” 組成一詞。裘錫圭、李家浩先生《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及考釋》注14中認為“律名‘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孠’亦作‘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下.2·3,中3·10)。‘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字不見字書,應該與‘蠃’一樣,也是一個從‘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聲的字。‘孠’見《說文》,即‘嗣
中国历史1000年故事
’字古文,‘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當為從‘肉’、‘ 孠’聲之字。‘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孠’應該就是見於《國語》的‘羸亂’。《國語·周語下》:……反及嬴內,以無射之上宮布憲施舍于百姓,故謂之羸亂,所以優柔容民也。……‘羸亂’顯然就是鐘銘的‘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孠’。‘羸’、‘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都從‘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得聲,可通用。‘亂’應是‘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的訛字,‘孠’、‘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皆從司聲,亦可通用。”[5]裘錫圭、李家浩先生認為“羸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應該就是見於《國語》的“羸亂”,富有卓見。聯繫從“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之字來看,該字可以分析為從“子” “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聲為妥,直接讀作“亂”。 [6]
二、楚簡中從“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之字
楚簡中從“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之字多見,見圖二。這些字引起了很多學者的注意,何琳儀、徐在國師認為“我們懷疑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所從的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即戰國楚文字‘备’…‘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字應分析為從‘艸’,‘备’聲。‘备’為‘原’字異文,故‘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為‘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之異文。”[7]何、徐二師利用相關字形的變化規律、追溯了“原”字形體的歷時演變,信而有徵;並贊同李零先生的觀點,將其讀為“畹”。 《上博一·詩論》中的“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字,2001年1月2日李學勤先生在安徽大學演講時認為“‘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丘’即今本《詩·陳風》之《宛丘》篇”[8]這一觀點得到了學界的認同。《上博三·周易》中“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字的釋讀,曾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徐在國師認為“按:此字從‘子’沒有問題,但是‘子’上絕對不是‘而’,應該是‘夗’。字又見於曾侯乙墓編鐘銘文,舊釋為‘嗣’,現在看來是錯誤的(字當讀為‘亂’,詳另文)。楚系文字中從‘夗’聲的字很多,如:《包山楚簡》151簡中從艸、從田、夗聲之字,又見於九店楚簡56·13、56·15、56·20、56·24。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21、22中的‘宛’等字所從的‘夗’均與A所從同。A似應讀為‘耎’。‘ 夗’、‘ 耎’上古音均為元部字。‘耎’、‘ 需’二字古通。詳見高亨《古字通假會典》212頁。因此,A當讀為‘需’。”[9]其後,有很多學者進行了討論。[10]其中,馮勝君先生在劉釗先生《釋古文字中從夗的幾個字》一文的基礎上,詳細排列出“夗”形在不同時期演變的序列,並且贊同徐在國師將“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分析為
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故事
“從艸從田夗聲”觀點(引者按:徐在國師的這一觀點,後有發展)。[11]關於“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符的來源,馮先生的文章討論得十分詳盡,有一定的說服力。陳劍先生也認為,“不少研究者認為其所從的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應分析為從‘田’從‘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聲,‘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即‘宛’字所從聲旁‘夗’的變體。這很可能是正確的。”[12]
東周時期鼎的自名有以下寫法: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集成》2231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集成》2279
趙平安先生認為“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字,《說文》所無,可理解為從勹,緐聲。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本作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右上部分可釋勹,也可釋夗。夗和緐古音同部,可作緐的聲符。”[13]我們認為該字應隸定為“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可以分析為從“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從“緐”,兩者皆聲;右上部分釋為“夗”比較合理。[14]
從“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之字的通假情況來看,見圖三。以上諸字韻同聲近。“夗”及從“夗”之字古音屬影紐元部,因此,“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由“夗”演變而來可信。
2009年元月4日初稿。
附記:本文的某些觀點來源於徐在國師的課堂啟發,謹致謝忱;文中錯誤由本人負責。
附圖一:
A :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集成》289.2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集成》290.
B :從“口”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集成》319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集成》346
C:從“甘”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集成》326
D:從“肉”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集成》330
圖二:
A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包山》151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九店》M56·22
中国历史冤案故事简介大全
B 备(宛)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上博一·詩論》20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上博一·詩論》22
C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耎)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上博三·周易》2
圖三:
本字借字聲紐韻部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疑紐
元部
备
宛
影紐
元部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耎
日紐
元部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亂
來紐
元部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覍、弁
並紐
元部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乾
群紐
元部
(編者按:[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208頁。
[2]復旦大學讀書會:《〈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複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2008年12月31日。
[3]何琳儀、徐在國師:《釋蒝》,《新出楚簡文字考》,第296頁,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4]如陳偉武:《雙聲符字綜論》,《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第328—339頁,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黃麗娟:《戰國多聲字研究》,《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第174—184頁,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孟蓬生《上博竹書〈周易〉的兩個雙聲符字》(http://www.jianbo.org)2005331。
[5]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上),第557頁注釋14,文物出版社,1989年。
[6]這一觀點徐在國師在《金文課》(2008年
南美人在中国历史故事视频
5月)上曾提及,我們認為此說甚確。
[7]何琳儀、徐在國師:《釋蒝》,《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8]轉引自何琳儀、徐在國師:《釋蒝》,《新出楚簡文字考》,第295頁注釋4,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9]徐在國師:《上博竹書(三)〈周易〉釋文補正》(http://www.jianbo.org)2004年4月24日。
[10]可參看季旭昇《上博三.〈周易〉 “需”卦說》(http://www.jianbo.org)2004年5月3日;陳仁仁:《上博易文字考釋述要》(http://www.jianbo.org)2004年7月4日。
[11]馮勝君:《釋戰國文字中的“怨”》,《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12]陈剑:《“邍”字补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
[13]趙平安:《從語源學的角度看東周時期鼎的一類別名》,《考古》,2008年12期。
[14]金文中有一些近似“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符的形體,實為“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形的變體,例如“匍、倗”等字,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盂鼎》→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師克盨》;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伯康簋》→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王孫鐘》;與我們這裏討論的“

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
”符沒有關係。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277.html
以上是关于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說“囗”及其相關諸字(修訂);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