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读书-《三德》零釋(三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三德》零釋(三則)
(美和技術學院)
一、皇天弗諒 《上博五‧三德》簡7:“喜樂無堇(期)度,是謂大荒,皇天弗京(諒),必復之以憂喪。凡飲食無量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計),是謂滔皇,上帝弗京(諒),必復之以康(荒)。上帝弗弗京(諒),以祀不享。”簡文“皇天弗諒”、“上帝弗諒”之意,整理者李零先生未作說明,范常喜先生以為“諒”意為原諒。[1]此外,陳偉先生將簡文“京”改讀為“就”,乃從、向之意,“上帝不就”大概是說上帝不肯定、不贊成。[2]
按:簡文“京”仍應讀作“諒”,《三徳》簡文多用韻,“諒”與同一段落的“荒”、“喪”、“皇”、“康”、“享”等字均屬陽部。“諒”並非原諒之意,而可通讀為“良”,蓋古書“諒”、“良”多有通假之例,如《禮記‧樂記》:“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韓詩外傳》“諒”作“良”;又如《荀子‧修身》:“則一之易良。”《韓詩外傳》“良”作“諒”。[3]
“弗諒”猶言“不良”、“不善”,“皇天弗諒”、“上帝弗諒”猶言“皇天不良”、“上帝不善”。古人對於上天多有敬畏之心,認為災禍多由天降,甚至以“天”為不善、發怒而導致人禍,如《書‧大誥》:“弗弔天降割(害)於我家”、《書‧多士》:“弗弔旻天,大降喪於殷”、《逸周書‧祭公》:“不弔天降疾病,予畏之威”、《詩‧小雅‧節南山》:“昊天不傭,降此鞠凶!昊天不惠,降此大戾。”“不弔昊天,不宜空我師”、《詩‧小雅‧雨無正》:“浩浩昊天,不駿其徳;降喪饑饉,斬伐四國。”
《三德》此段簡文亦是強調喜樂、飲食若沒有節度而過於放縱,必將招致上天降災。因此,簡文“皇天弗諒”、“上帝弗諒”,其義近於《詩》、《書》等古籍之“不弔天”、“弗弔昊天”、“弗弔旻天”、“昊天不惠”、“昊天不傭”。
二、天災融融 《三德》簡14:“是逢凶孽,天災△△,弗滅不隕。”簡文“△△”為重文,字形作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可分析作從“糸”從“蟲”,李零先生認為疑讀“繩繩”,是綿綿不絕之義;[4]范常喜先生以為此字從“蟲”得聲,“蟲”乃“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昆”之本字)之繁體,故可讀作“混”,簡文“混混”乃形容天災綿綿不斷。[5]
按:此字可分析作從“糸”從“蟲”,但不應讀作“繩繩”或“混混”,鄙意以為當從“蟲”得聲,上古音“蟲”、“融”都屬冬部,“蟲”可通讀作“融”,簡文可讀作“融融”。《上博三‧周易》“虎視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字作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亦從“蟲”得聲,廖名春、徐在國、孟蓬生等學者皆讀作“融”。[6]又長沙子彈庫帛書有“祝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即傳世文獻中的“祝融”。李家浩先生分析“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字云:
根據古文字資料,“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字在古代,既代表城郭之“郭”這個詞,也代表城墉之“墉”這個詞,所以《說文》古文“墉”與城郭之“郭”的初文“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同形。“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字不論是讀為城郭之“郭”,還是讀為城墉之“墉”,都與享受之“享”的讀音相隔甚遠,而且二字的古文字字形也不相同,不能把他們混為一談。但是,“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字作為偏旁,在後世多隸變作“享”,與享受之“享”同形。例如“郭”字所從的偏旁本作“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從司馬彪注“蜳”音“融”來看,“蜳
中国历史故事四维导图画法
”字所從偏旁“享”,顯然是“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字的隸變,在這裡是作為城墉之“墉”來用的,與享受之“享”無關。《說文》說“融”從“蟲”省聲。上古音“蟲”、“融”都屬冬部,“墉”屬東部。古代東、冬二部的字音關係密切。[7]
因此,簡文“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字從“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墉)從“蟲”,“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蟲”二字古音皆近於“融”,“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遂可通讀作“融”。
另外,《郭店‧老子甲》簡21:“有狀蟲成,先天地生。”簡文“蟲”作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整理者認為乃“昆”之錯字,讀為“混”。[8]楊澤生則懷疑簡文“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字應讀為“融”,其考釋云:
用作意符的“蟲”和“昆”雖然可以相通,但其用作單字時未見相通之例,所以整理者把簡文“蟲”看作是“昆”的錯字;而將“昆”讀作“混”則可以跟帛書本和今本對應起來。這似乎是文從字順的。但“蟲”為“昆”之錯字只能是一種可能。我們懷疑簡文“蟲”應讀作“融”。《說文》“融”字籀文從“鬲”“蟲”聲,“融”是個從“蟲”省聲的字,因此“蟲”和“融”相通是沒有問題的。關於“融”字的意義,《說文‧鬲部
没有硝烟的中国历史故事
》:“融,炊氣上出也。”徐鍇《說文解字繫傳》:“氣上融散也”。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融之本義為炊氣上出,經傳中多假蟲為之。《詩‧大雅‧雲漢》:‘蘊隆蟲蟲‘,毛傳云:‘蟲蟲而熱’,正義云:‘是熱氣蒸人之貌。’熱氣蒸人,有無甚於炊氣上出者,《詩》曰‘蟲蟲’,猶云‘融融’也。”今本“混成”的意義,或說是“渾然而成;指渾樸的狀態”;或說“混”為豐流,指“水勢盛大”,“引申對‘涌現之狀’的描述”。“融成”之“融”則為熱氣蒸騰的狀態,似乎和今本的“混”相差不大,只是更為生動形象。[9]
按:楊澤生先生所疑有理,
中国历史故事集里面的故事
楚簡“昆”字多作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郭店‧六德》),[10]並未作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之形,《郭店‧老子甲》之
读书-《三德》零釋(三則)
確實應讀作“蟲”,通“融”也,但“融”並非炊氣上出之意,《說文》所言乃其引申之義。
考“融”有長之意,如《詩‧大雅‧既醉》:“昭明有融”,毛《傳》:“融,長也。”朱熹《詩集傳》:“融,明之盛也”,所謂“明之盛”,乃是形容前文“昭明”之詞,“有融”即“融融”,乃形容“昭明”盛長之詞,“融”本身並無“明”之意。
《爾雅‧釋詁》:“融,長也。”《方言‧卷一》:“修、駿、融、繹、尋、延,長也。……宋、衛、荊、吳之間曰融。”《文選‧蔡邕〈郭有道碑文〉》:“稟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二。”李善注:“毛萇《詩》傳曰:‘融,長也。’”因此,“融融”即有盛大、長久之意,《郭店‧老子甲》“有狀融成”,“融成”可謂大成也;至於《三德》簡文“天災融融”乃形容天災甚為長久之意也。
三、方縈勿伐,方興勿殺,將齊勿桍(刳) 《三德》簡14:“方縈(營)勿伐,方興勿殺,將齊勿桍(刳),是逢凶孽,天災融融,弗滅不隕。”整理者李零認為“縈”可通“營”字,“桍”,疑讀為“刳”,亦除、滅之義。[11]曹峰先生則云:
“方”和“將”是正要、正值的意思。“縈”字,李零先生定為“營”的借字,看來不必,因為“縈”、“興”、“齊”三者都是對植物生長過程之描述。“縈”,《説文》:“收卷也”,是植物開始出頭纏繞之狀態。“興”,《説文》:“起也”,不一定專用於植物,但也可描述植物向上進展之勢。“齊”,《説文》:“禾麥吐穗上平也”。而“伐”、“殺”、“刳”都有破壞、毀滅之意。所以,簡單地説,這句話可能意爲,在各農作物成長的最關鍵時期,不要讓它遭到毀滅,有了好的農業收成,即使遇到了凶年,天災不斷,國脈也能維續下去。……但是,前後文講的都是深刻的哲理,如前面是“興而起之,思(使)蹎而勿救”,即讓敵對方自取滅亡。後面是“卑牆勿增,廢人勿興”,也有順其自然,不要幫倒忙的意思。如果插在中間的這段話,祇是關心農業,就不可思議了。所以,這裡祇是借用植物成長,來比喻和敵方博弈的手段和原理。……所以“方縈勿伐,將興勿殺,將齊勿刳”很可能講的是如何巧妙把握政治軍事時機的問題,如果把握得好,即便那個國家遭到天災,也能挺得過去。[12]
孟蓬生先生則認為“縈”疑讀為“盈”,取“充盛”義。“齊”讀為“躋”,有“上升”義;“刳”讀為“洿(污)”,取“低下”義,在此為使動用法。《禮記·樂記》:“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鄭注:“齊讀為躋。躋,升也。”《說文‧水部》:“洿,濁水不流也。一曰窊下也。从水,夸声。”《莊子‧齊物論》:“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汚者。”陸德明《經典釋文》:“污,司馬云,似污下者。”《禮記‧檀弓上》:“道隆則從而隆,道污則從而污。”“隆污”猶言“高低”。 因此,釋文擬改寫為:“方縈(盈)勿伐,方興勿殺,將齊(躋)勿桍(洿),是逢凶孼。”這段話大意是說:(事物)即將充盛時不要加以撻伐,即將興起時不要加以扼殺,即將上升時不要加以抑止。 [13]
按:此段文義應是“愛惜物力”的意思,曹峰先生所說“縈”、“興”、“齊”三者都是對植物生長過程之描述,而“伐”、“殺”、“刳”都有破壞、毀滅之意,這段話可能意爲“在各農作物成長的最關鍵時期,不要讓它遭到毀滅。”這個解釋相當有道理。可惜曹先生後文又將此意見轉向為“祇是借用植物成長,來比喻和敵方博弈的手段和原理。‘方縈勿伐,將興勿殺,將齊勿刳’很可能講的是如何巧妙把握政治軍事時機的問題。”反而失去了真正的意思。
我們認為此段文句和古代愛
一分钟改变中国历史故事
惜物力的主張有關,“縈”、“興”、“齊”不只是說植物,也應擴大為萬物的生長,“方縈勿伐,將興勿殺,將齊勿刳”的意思乃是說順著萬物的自然生長規律,不要在萬物剛“縈”、“興”、“齊”的時候,過早施加“伐”、“殺”、“刳”的砍伐、滅除的動作,而導致破壞物力、暴殄天物的禍害。
古書亦頗有其例,如《大戴禮‧衛將軍文子》:“開蟄不殺,方長不折。……開蟄不殺,則天道也;方長不折,則恕也。”王聘珍注云:“蟄,蟄蟲也。開,啟也。長,生長也。折,斷也。恕,仁也。”[14]又如《禮記‧月令》言“孟春之月”云:“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毋變天之道,毋絕地之理,毋亂人之紀。”鄭玄注:“為傷萌幼之類。”孫希旦云:“胎,謂在腹中未出。夭,謂生而已出者。飛鳥,謂初飛之鳥。麛、卵四時皆禁,但於此月尤甚。”[15]又《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這些內容都顯示古人認為要愛惜物力,要遵循自然萬物生長的法則,應待其生長完備之後再取用,不可不依時節而提早取用,不可違逆天道。
《三德》簡文乃闡述天、地、人之三德,所謂“知天足以順時,知地足以故材,知人足以會親。”因此,這裡的“方縈勿伐,將興勿殺,將齊勿刳”,正符合簡文“知天順時”的觀念,若能遵循自然萬物生長法則而來取用,則“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也就能免天災凶孽了。
(編者按:[1]范常喜:〈《上博五‧三徳》“滔皇”小議〉,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年9月6日。
[2]陳偉:〈上博五《三徳》初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3]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7月),頁296
[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頁298。
[5]范常喜:〈《上博五‧三德》札記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2月24日。
[6]參見廖名春:〈楚簡《周易‧頤卦》試釋〉,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4日;徐在國:〈上博竹書(三)《周易》釋文補正〉,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4日;孟蓬生:〈上博竹書(三)字詞考釋〉,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6日。
[7]李家浩:〈包山竹簡所記楚先祖名及其相關的問題〉,《文史》第42輯(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頁7-19。
[8]參見《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頁112、116。
[9]楊澤生:〈郭店簡幾個字詞的考釋〉,《中國文字》新27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頁166。
[10]李家浩:〈楚墓竹簡中的“昆”字及從“昆”之字〉,《中國文字》新25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12月),頁139-147。
[11]同注4,頁298。
[12]曹峰:《上博楚簡思想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12月),頁216。
[13]孟蓬生:〈《三德》零詁(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年3月21日。
[14]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台北:漢京文化,2004年3月),頁111-112。
[15]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頁418-419。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274.html
以上是关于读书-《三德》零釋(三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读书-《三德》零釋(三則);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