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說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說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說
(四川大学歷史文化學院)
(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9提交論文首發)
《君人者何必安哉》主要記載范戊向楚王進諫之事。對文中一些字詞的解釋和全篇主旨的看法,學者分歧很大。筆者在學習中也有一些心得體會,略述如下,以供大家參考。
一
(州徒)之樂,而天下莫不御,先王之所以為目觀也。君王龍(襲)其祭而不為其樂。(甲本第5簡) 龍,整理者讀為“隆”;同時又認為“或讀為‘淡’”,訓為“淡漠”。[1]
今按:范戊認為楚王有“三回”,第一“回”是“楚邦之中有飤田五畛,竽管衡於前。君王有楚,不聽鼓鐘之聲”(甲本第2~3簡)。 第二“回”是“珪玉之君,百姓之主,宮妾以十百數。君王有楚,侯子三人,一人杜門而不出”(甲本第3~4簡)。這兩“回”中,都是拿楚王和當時人做對比,凸顯楚王的做法與眾不同。第三“回”中,“州徒之樂,而天下莫不御,先王所以為目觀也”(甲本第4~5簡)和“君王龍其祭而不為其樂”在邏輯上也應是對比關係。“州徒之樂”具體何指雖待考,但和祭祀有關,蓋無疑問,不然下文出現的“龍其祭”、“鬼無不能也”(甲本第7簡)就顯得突兀了。“天下莫不御,先王所以為目觀”說明“州徒之樂”為先王所贊同,為天下人所娛樂。“君王龍其祭而不為其樂”的意思當與它相反。如果把“龍”讀為“隆”,就成了楚王對待祭祀很隆重,這是順着前一句說,而不是從對立面說。況且竹書
摘抄中国历史故事集
全篇都是說楚王如何“盡去耳目之欲”(甲本第6、7簡),這裏忽然說楚王“隆其祭”,明顯和文意不合。整理者又認為“龍”或讀為“淡”,訓為“淡漠”,大概是考慮到了這一點,只是在上古漢語中“淡”多作不及物動詞,訓為“淡泊”,罕有訓為“淡漠”的。
竊疑“龍”當讀為“襲”,訓為“因循,沿襲”。《小爾雅·廣詁》:“襲,因也。”《墨子·非攻下》:“(周武王)襲湯之緒。”《史記·樂書》:“五帝三王,樂各殊名,示不相襲。”《文選》晉陸機《文賦》:“或襲故而彌新,或沿濁而更清。”李善注引偽孔傳曰:“襲,因也。”“君王襲其祭而不為其樂”是說君王雖沿襲先王的祭祀卻不為其樂。祭祀乃國之大事(《左傳》成公十
中国历史故事纪录片全集
五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不能任意減損,楚王雖然沿襲,卻把和祭祀相關的娛樂內容給去掉了,楚王確實是“盡去耳目之欲”。典籍中“龍”和“襲”有相通之例。《古文苑·楊雄〈蜀都賦〉》:“龍明衣。”章樵注:“龍,假借作襲,襲,重也。”[2]出土文獻中“襲”和從“龍”得聲之字有互為異文的情況。《老子》帛書甲本有“銛襲”一詞[3],帛書乙本作“銛
文化-《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說
”[4],郭店竹書本作“
文化-《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說
文化-《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說
”[5],“
文化-《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說
”、“
文化-《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說
”俱從“龍”得聲,“襲”和它們互為異文。因此,簡文的“龍” 讀為“襲”在語音上也是沒問題的。
二
民有不能也,鬼無不能也,民作而思文化-《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說
(宣)之,君王唯不荒寧可也。(甲本第7~8簡)
文化-《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說
,董珊先生認為:“從‘隹’聲讀為‘悴’”,“訓為‘憂’”。[6]季旭昇先生認為:“全字疑為‘讙’字”。[7]單育辰先生認為:“ A(按:即
文化-《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說
)右旁應為‘雚’簡省之形,此字可隸定作‘讙’,這裏應讀為‘觀’”[8],後來又改讀為“勸善罰惡”之“勸”[9]。蘇建洲先生認為:“右旁為‘鳦’字,讀為‘逸’。”[10]孟蓬生先生認為:“從誰聲,可讀為‘祟’。”[11]劉信芳先生認為:“應隸定為
文化-《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說
”,“讀為‘應’”。[12]張崇禮先生讀為“誰”。[13]
今按:季旭昇先生釋該字為“讙”,可從。竊疑當讀為“宣”,訓為“宣洩,抒發”。劉楨《贈徐幹》詩:“誰謂
中国历史著名的野史故事近现代
相去遠,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無由宣。”嵇康《聲無哀樂論》:“歌以敘志,儛以宣情。”[14]典籍中從“亙”之字常和從“雚”之字相通。如“讙”和“
文化-《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說
”,《說文》:“
文化-《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說
讀若讙。”“讙”和“諠”,《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諸侯皆諠嘩疾晁錯。”《漢書·晁錯傳》諠作讙。“爟”和“烜”,《說文》:“爟或作烜。”[15]所以,“讙”可讀為“宣”。“民作而思宣之”是說人民勞作辛苦了就想通過某種方式發洩,言外之意是要楚王適當保留一些娛樂活動,以讓人民得到舒緩。古人對此已有認識。《荀子·樂論》:“夫民有好惡之情而無喜怒之應,則亂。先王惡其亂也,故修其行,正其樂,而天下順焉。”
三
關於本篇的主旨,學者意見分歧,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認為是奉勸楚王不要貪圖享樂。[16]第二類認為是褒揚楚王不近聲色。[17]第三類認為是奉勸楚王不要過分節儉,要提倡聲色娛樂,其中董珊先生認為提倡的是“有等級制度的耳目聲色娛樂”,目的是“豐富生活,娛樂鬼神,拉動內需”;[18]林文華先生認為提倡聲色娛樂的原因是“楚王過度減省禮樂、宮妾之制,有違王者之道,可能遭到夭折短命的禍害” [19]。
本篇範戊首先委婉指出楚王白玉微瑕,有三個缺點,即“不聽鼓鐘之聲”,“侯子三人,一人杜門而不出”,“襲其祭而不為其樂”。然後拿先王和楚王作對比,先王主張聲色之娛,人“謂之安邦,謂之利民”,楚王“盡去耳目之欲,人以君王為固以夭”(甲本第7簡)。接着分析說明楚王的做法之所以被人民所否定乃是因為“民有不能也,鬼無不能也,民作而思宣之”,並指出只要不“荒寧”就可以了。最後又舉桀、紂、幽、厲和靈王之例,藉以申明要適當與民同樂。
可見本篇的主旨當是範戊勸諫楚王要適當提倡聲色之娛,讓人民能夠娛樂,從而達到安邦利民的目的。
(編者按:[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第20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2]參見宗福邦等主編:《故訓匯纂》第2651頁,商務印書館2004年7月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有趣的数学故事
[3]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壹)》,《老子》甲本圖版第156行,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
[4]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壹)》,《老子》乙本圖版第246行下,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
[5]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第9頁,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6]董珊:《讀〈上博七〉雜記(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1日。
[7]季旭昇:《上博七芻議》,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1日。
[8]單育辰:《占畢隨錄之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1日。
[9]單育辰:《占畢隨錄之八》,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3日。
[10]蘇建洲:《〈君人者何必安哉〉劄記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1日。
[11]孟蓬生:《〈君人者何必安哉〉剩義》,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4日。
[12]劉信芳:《竹書〈君人者何必安哉〉試說(之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6日。
[13張崇禮:《〈君人者何必安哉〉釋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13日。
[14]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三卷第1405、1412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年3月。
[15]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163~165頁,齊魯書社1989年7月。
[16]持此觀點的學者有整理者、網名為一上示三王的學者,分別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第19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一上示三王對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一文的跟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1。
[17]持此觀點的學者有陳偉先生、單育辰先生、劉信芳先生等,分別見陳偉《〈君人者何必安哉〉初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年3月31日;單育辰《佔畢隨錄之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1日,劉信芳《竹書〈君人者何必安哉〉試說(之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6日。
[18]董珊:《讀〈上博七〉雜記(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2日。
[19]林文華:《〈君人者何必安哉〉“言不敢睪身”考》,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年1月20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271.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說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說;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