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樂”試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樂”試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樂”試解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第4-5號簡有這樣一段話:[1]
州徒之樂,而天下莫不語(禦),之<先>王之所以爲目觀也。君王龍(隆)其祭而不爲其樂。
“語”讀爲“禦”,“之”爲“先”字之誤,從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釋,[2]其他皆從整理者釋讀。關於“州徒之樂”,學者頗多異説。整理者認爲“州”或如字讀,或讀爲“掫”。復旦讀書會疑“州徒”讀爲“優徒”。董珊先生認爲即州里一般徒眾的娛樂活動。[3]張崇禮先生的看法與董珊先生類似。[4]凡國棟先生認爲是伶州鳩之徒所傳之樂。[5]孟蓬生先生讀“州徒”爲“州土”,是游觀對象,也是祭祀對象。“州土之樂”指遊觀田獵之樂。[6]黃人二先生亦讀“州徒”爲“州土”,“州土之樂”即天下各處的地方音樂。[7]林文華先生讀“州徒”爲“周土”或“周都之樂”,即周王朝之樂舞或周王畿之樂舞。[8]李天虹先生傾向於把“樂”理解爲音樂,而非娛樂。“州徒之樂”和“竽瑟”、“鼓鐘之聲”一起,應該在一定程度上蘊涵著等級意味。“州徒之樂”,大概是貴賤各色人等都可享用的。[9]陳偉先生懷疑“州徒”可能與楚國名勝州地、雲杜有關,其地兼爲楚人祭祀、游樂之所。[10]
按,簡文既稱“州徒之樂”,又言“隆其祭而不爲其樂”,比勘辭例,“其”顯然就是指“州徒”,可見“州徒”應該是一種既有祭祀性質又包含音樂内容的行爲。上引諸家說法都難以完全满足这个要求。我們懷疑“州徒”當讀爲“禱雩”。“州”屬章母幽部,“禱”屬端母覺部,聲母都是舌音,韻部有對轉關係。古書中“州”聲字與“壽”聲字多有相通之例,如“州”與“壽”通,“酬”與“醻”通,“疇”與“詶”通。[11]“禱”從“壽”聲,故“州”可讀爲“禱”。“徒”屬定母魚部,“雩”屬曉母魚部,韻部相同,聲母看似相隔,不過從“雩”得聲的“摴”、“樗”上古音都屬透母,與“徒”音近,可知“徒”讀爲“雩”是可以的。
“禱雩”見於古書,指天旱求雨的祭禱。《水經·汝水注》:“臨武張熹,字季智,爲平輿令。時天大旱,熹躬禱雩,未獲嘉應,乃積薪自焚。”雩祭常用樂舞。如《禮記·月令》“大雩帝,用盛樂”,鄭玄注:“雩,吁嗟求雨之祭也。”《公羊傳》桓公五年“大雩”,何休注:“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雩祭又稱“舞雩”。如《周禮·春官·司巫》:“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又如《論語·先進》“莫春者,春
镜头下的中国历史故事梗概
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王充《論衡·明雩篇》專門講解了這段話:[12]
魯設雩祭於沂水之上。……冠者、童子,雩祭樂人也。……“風乎舞雩”,風,歌也。“詠而饋”,詠,歌;饋,祭也,歌詠而祭也。
可知雩祭使用樂舞是非常普遍的習俗,故簡文云“天下莫不御”。因爲有盛大的樂舞,可以娛樂耳目,蓋楚國先王例行用之,故簡文說“先王之所以爲目觀也”。而今楚王重其祭禱之禮,而省略其樂舞之儀,不合傳統,是以范乘借機諷諫之。觀看雩祭之事,古書也有記載,如《左傳》莊公三十二年:“雩,講于梁氏,女公子觀之。”
古文字材料中假借他字以表示“禱”的例子甚多,如甲骨金文多假“
《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樂”試解
”爲“禱”,[13]似不見用“禱”字。而戰國楚地所出古書類竹簡中“禱”字也非常少見,在已經公開發表的材料中似只有《上博二·子羔》12號簡一例而已,尚無所謂用字習慣問題。即便是“禱”字至爲多見的卜筮祭禱簡,也偶有假借他字之例。如葛陵簡甲三212、199-3有“
《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樂”試解
祭”,董珊先生在給筆者的信中指出“
《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樂”試解
”當讀爲“禱”,其說可信。古書有“禱祭”之語,如《淮南子·時則》:“天子祈來年於天宗,大禱祭於公社。”可見楚人假“州”爲“禱”並不奇怪。
這裏順便討論一下《上博四
中国历史故事动漫版全集
·柬大王泊旱》“泊旱”之義。“泊”字整理者疑或可讀爲“怕”,[14]孟蓬生先生讀爲“酺”, [15]董珊先生疑當讀爲“雩”。 [16]第一種理解顯然不可信,第二種理解亦有問題。[17]董珊說於義甚允,不過也還有其他可能。我們懷疑“泊”當讀爲“舞”,“泊”屬並母鐸部,“舞”屬明母魚部,聲母都是舌音,韻部對轉,其音韻關係較與“雩”更近。且古書亦有“舞旱”之語,如《周禮·地官·舞師》“帥而舞旱暵之事”,鄭注:“旱暵之事謂雩也”,可知“舞旱暵之事”就是“舞雩”。《周禮·地官·女巫》“旱暵則舞雩”,鄭注:“使女巫舞旱祭”。簡文“舞旱”亦即“舞雩”。
(編者按:[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中国历史故事剧本
[2]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8年12月31日。下引復旦讀書會的意見出處同此。
[3]董珊:《讀〈上博七〉雜記(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8年12月31日。
[4]張崇禮:《〈君人者何必安哉〉釋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1月13日。
[5]凡國棟:《〈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簡4“州徒之樂”小識》,簡帛網2009年1月3日。
[6]孟蓬生:《〈君人者何必安哉〉賸義》,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1月4日。
[7]黃人二:《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試釋》,“humika503的博客”。(http://humika503.blog.163.com/blog/static/5726655220090503742853/)2009年1月5日。
[8]林文華:《〈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樂”考》,簡帛網2009年1月18日。
[9]李天虹:《〈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說》,簡帛網2009年1月21日。
[10]陳偉:《〈君人者何必安哉〉再讀》,簡帛網2009年2月6日。
[11]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781、782頁。
[12]黃暉:《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中華書局1990年,第674-676頁。
[13]冀小軍:《說甲骨金文中表祈求義的
《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樂”試解
字》,《湖北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
[1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95頁。
[15]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16]董珊:《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
[17]參
大学生中国历史小故事
看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第五章第三節第一小節關於“步”的考釋。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253.html
以上是关于《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樂”試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樂”試解;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