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 文化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9 02:57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學術界關於“字體”和“書體”這兩個概念的內涵,長期爭論不休,懸而難決。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按現代習慣,凡涉及到篆書、隸書、楷書、

趣读中国历史故事怎么样

行書、草書,皆以此五者後面都帶有一個“書”字,而以“書體”這一概念專指這五種書體類別。“字體”這一概念則因名責實,涵蓋三個層面,即:其一,包括篆、隸、楷、行、草等五種書體類別;其二,指同一書體內文字書寫的流派風格;其三,指文字書寫的個體風格。本文分類研究楚簡楚帛書的字體,主要是進行楚簡帛文字的不同書體,及文字書寫的不同流派風格的字體分類,凡不能歸入某一流派而又頗具特色的個體風格字體,則視同流派風格建立種類。下面先簡單介紹將要進行字體分類研究的楚簡楚帛書的基本情況,然後再進行分類研究。
一 作為重點分類研究的楚簡帛
從20世紀40年代初,在湖南長沙出土著名的楚帛書以來,在全國範圍內共出土先秦簡牘帛書30多批。其中,除2批半,即青川秦牘(秦武王二年,西元前309年,王雲先生認為秦昭王二年)、天水放馬灘秦簡(戰國晚期)及雲夢睡虎地秦簡寫于戰國末年的部分外,都是楚簡帛。可以說至目前為止,先秦出土的簡牘帛書,絕大多數都是楚簡帛。在楚簡帛中,除一批楚帛書外,余皆為楚簡。自從1951年長沙五里牌發現楚簡以後,楚簡不斷有新的發現,尤其是近些年來,楚簡新發現,批次多、大宗的多,簡直到了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給的地步。若從書法研究的角度撮要者,則楚簡帛有如下數端。
其一,楚帛書(或稱“楚繒書”,全稱 “長沙子彈庫楚帛書”或簡稱“長沙楚帛書”)。時代為戰國中期偏晚,絕對下限年代當在秦白起拔郢之年,即楚頃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以前。不只一幅,完整的只有一幅。估計整篇文字960字左右,實存952字。[1]整幅帛書可能具有占卜所用“式盤”的作用。其文字內容屬於月忌數術的性質。1942年在長沙子彈庫因盜掘出土,實物早已流落到美國。現有紅外線拍照放大圖版[2],文字比較清楚,字形扁正。由於寫在素帛上,不象竹簡那樣橫向受到限制,書手可以放開書寫,沒有橫向筆劃的遺憾。是現今書家研習楚簡文字不可或缺的珍貴的墨寶。
其二,包山楚簡。屬於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故事

戰國中期,絕對下限年代在楚懷王十三年(西元前316年)[3]以前。1987年元月,湖北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共出竹簡448支,其中有字簡278支,總字數12472個。竹牘一件,正反兩面墨書181字,所記葬車一輛及有關裝飾部件、車載器物名稱和贈車者。此外,還有若干標籤性的簽牌文字。包山楚簡按內容大體可分作法律文書(《集箸》、《集箸言》、《受期》、《疋獄》四種)、卜筮祭禱記錄、遣策三大類。全部竹簡圖版見《包出楚簡·圖版》或《包山楚墓·圖版》[4]。墨蹟清晰,字形匾方。從字體、筆鋒及書寫習慣來看,這批竹簡似由多人書寫而成。
其三,郭店楚簡。年代屬戰國中期後段,絕對下限年代在楚懷王二十六年(西元前303年)以前。[5]1993年10月,在湖北荊門市南端的沙洋縣紀山鎮郭店1號墓出土。出土竹簡804枚,其中有字簡726枚,總字數13000餘個。簡文全為先秦古籍,屬儒道兩家文獻,共有16篇。其中,道家文獻2篇(《老子》和《太一生水》)。儒家文獻14篇(《緇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4篇)。若將《老子》甲、乙、丙三篇分別計算,則郭店楚簡共有18篇。圖版見《郭店楚墓竹簡》,[6]放大圖版見《郭店楚墓竹簡》(單行本全套15冊)[7]。字跡清晰,出自多個抄手,不同風格並存,是難得的墨寶。
其四,上博楚簡(全稱“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年代在戰國中期晚段,絕對下限年代當在秦白起拔郢之年,即楚頃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以前。1994年,上海博物館先後兩次從香港古玩市場入藏楚簡約1700枚,字數在3萬以上。據說也出自湖北,從傳說與這批簡出於一墓而流散的刺繡絲織品等來看,當不出江陵荊門一帶,紀南城的周圍地區。簡文全為先秦古籍,以儒家的為主,兼有道家、兵家、陰陽家等的文獻。從2001年開始陸續出版,至今已出7冊。簡文放大圖版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圖版》(1-7冊)[8]。放大處理後簡文,墨蹟一般都很清晰。文

中国历史探案故事

字隸變的程度較深,出自多個書手,不同風格並存。
其五,清華簡,即清華楚簡。2008年7月,由清華大學校友趙偉國從境外拍賣所得後捐贈給清華大學,入藏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共約2388枚,其中整簡較多。與竹簡同時入藏的,還有漆繪木笥(可能是裝竹簡的書笥)殘部,紋飾帶有楚國藝術風格。結合竹簡形制及文字看,這批竹簡應是出自楚國故地的楚簡。簡中有編年體史書,其下限在戰國前期,竹簡的年代當不出西元前4-3世紀,屬於戰國中晚期之際。這批簡的性質是書籍,按傳統的分類,屬於經、史兩類。論學術價值,應首推其中的《尚書》和紀年體史書。簡文為墨書,少數簡上有紅色格線,即古人所謂“朱絲欄”。文字大多結體精整,至今仍很清晰。簡文出於不同書手,不同書寫風格並存。清華簡是珍貴的墨寶,正在整理出版中,記於此,是想引起書家的注意。
以上是研習楚簡帛書法藝術的主要的原始墨寶。此外,研習楚簡書法藝術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還有:曾侯乙墓竹簡(戰國前期)、葛陵楚簡(又稱新蔡楚簡屬於戰國前期)、信陽楚簡(屬戰國前期)、長沙五里牌楚簡、(戰國中期偏早)、夕陽坡楚簡(戰國中期)、望山楚簡(戰國中期)、長沙仰天湖楚簡(戰國中期後段)、九店楚簡(戰國中期晚段)。這些楚簡除夕陽坡簡外,字跡清晰的不多,但也有一些清楚的,至少在演變序列上和行款上具有參考價值。
二 包山楚簡字體分類
在包山楚簡中書手較多。2000-2003年,我在進行“楚簡楚帛書斷代研究” [9]的項目中,寫了一篇《論包山楚簡的字體及簡序和年代》,對包山楚簡中的字體進行過系統的分類,現就其圖版較清晰,書法價值較高者14種選出來進行分析研究。為了便於研究,選擇標本如下: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1 84反3 10 157229 206 54
圖版釋文(從左到右)分別為:標本1:集箸;標本84反:疋獄;標本3:之少僮;標本10: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國[10])之少:標本157:命少宰尹鄩;標本229:之恒貞吉;標本206:於文坪夜;標本154:新大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廄)以啻。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226198 157反 267 7212774
圖版釋文(從左到右)分別為:標本226:楚邦之帀(師);標本198:得以亓古(故)敚之;標本157反:己亥之日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鄢);標本267: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乘)軒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絹之;標本72:於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豫阩門又;標本127:同室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鎆)居;標本74:巳之日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大命。
結合上面所選擇的圖版標本來看,包山楚簡中的14種字體特點大體可作如下概括:
第一類字體,標本見上圖版1、84反號簡文。其主要特點是利用隸變後的偏旁部首寫篆字,結體較長,書寫工整,略存楚國修長篆體的特點。隸變程度不深,大體屬於篆書的範圍。
第二類字體,可分為2種,標本分別見於上圖版3、10號簡文。其主要特點是縱向和橫向的筆劃都較粗,或稱之為“包山粗體”。前者文字結體較長,後者文字結體偏短。前者是偏長的常用體如上圖示本154號簡文字體的正寫字體;後者是偏短的常用體如上圖版198號簡文字體的正寫字體。
第三類字體,標本分別見於上圖版157號簡文。其主要特點是文字結體寬勢頂上上“人”字頭寫成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
,且筆劃粗細懸殊,具有實用兼美術字的雙重價值,屬於古隸書範圍。
第四類字體,標本見上圖版229號簡文。其主要特點是筆劃較平直,結體取橫勢,橫向的筆劃比較粗,縱向的筆劃比較細。多用尖頭粗尾橫,筆力在橫尾。實用兼美術字的雙重價值。隸化程度較深,屬於楚古隸。
第五類字體,可分為2種,標本分別見上圖版206、267號簡文。前者的筆劃如線條一般粗細均勻,具有流動感,此種字體見於楚國晚期金文;後者結體略長,筆劃與前者相近,見於上博簡。這種字體給人以強烈的柔美感,篆意較濃。
第六類字體,是包山常用字中的一種遒勁的字體。標本見上圖版226號簡文。主要特點是筆劃張揚、遒勁有力。屬於常用楚古隸書體類。
第七類字體,是包山簡中所見最多的一種常用字體。標本見上圖版198號簡文。主要特點是字形方匾,呈右上傾勢,筆劃隨勢粗細不拘。是日常實用楚古隸書體。
第八類字體,是包山常見的一種行書體。標本見上圖版157反號簡文。主要特點與包山方匾常用體基本相同。是包山方匾常用體的快寫,筆劃略帶草寫之意。也是日常實用楚古隸書體。
第九類字體,標本見上圖版154號簡文。是包山簡中一種偏長的常用字體,字勢略向右上傾向。屬於楚古隸書體。
第十類字體,標本見上圖版72號簡文,筆劃粗細十分懸殊。這類字見於郭店楚簡和上博簡。遒勁而有流動感,具有實用兼美術字的雙重價值,屬於古隸書範圍。
第十一類字體,標本見上圖版74(42)號簡文。這一字體剛健清勁,見於上博簡,隸變程度較深,屬於楚古隸書體。
第十二類字體,標本見上圖版127號簡文。剛勁峻拔,上下呼應,隸變程度較深,屬於楚古隸書體。
上面結合所選標本,分析了包山主要的12類14種字體。若綜合來看,又可按書體歸為兩大類,即:第一類,在楚簡帛文字隸變過程中,程度不深,與篆書較接近,當之為戰國楚篆類;其餘11類,雖然隸變的程度呈現出不平衡地發展狀況,但大體可歸於楚古隸書類,大都可稱之為先秦“古隸”。
(編者按:[1]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說明》,中華書局,1993年,第2頁

当年中国历史故事简介图片


[2]饒宗頤、曾憲通:《楚帛書》,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5年;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研究》,中華書局,1993年。二書均附有放大圖版。
[3]湖北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333頁。
[4]湖北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1991年。湖北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5]羅運環:《論郭店一號楚墓所出漆耳杯文及墓主和竹簡的年代》,《考古》,2000年第1期。
[6]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
[7]《簡帛書法選》編輯組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2002年。
[8]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1-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08年
[9]湖北省社科研究專案“楚簡楚帛書斷代研究”([2000]12號)
[10]羅運環:《釋包山楚簡三字及相關制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研究2002、2003》,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248.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一);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758.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