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 文化,考古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9 03:48
  • 155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試說《上博七》“一”字


(淮南師範學院)
《上博七·凡物流形》多次出現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以下用△代替)字,《凡物流形》甲、乙本中的△字共出現32次。甲本凡19見,原形如下: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簡17,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簡18,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簡19,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簡20,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簡21,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簡22,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簡23,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簡25,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簡28,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簡29。
△字整理者曹錦炎先生將其隷定作“豸”,說是楚文字“豹”字的省寫,讀為“貌”。[1]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釋其為“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讀“一”。[2]
沈培先生認為此字與戰國中山王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壺銘文“曾亡(無)一夫之救”之“一”為一字,作如下之形:“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并說劉洪濤先生已指出此乃“一”字,見《上博(四)·柬大王泊旱》第5簡“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3]
劉洪濤先生文如下:
這裏要討論的是“吾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A1病”之A1的釋讀。A1作下引之形:
A1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濮茅左先生把A1釋為“鼠”,讀為“癙”。陳劍先生上引文中所作的釋文,雖然也從濮氏讀為“癙”,但是在此字後面括上了一個問號,表明他對此讀法存有疑問。按陳氏的疑問是有道理的。《柬大王泊旱》上文簡王说“不谷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甚病”(我得的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这种病已经很严重了),结构與“吾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A1病”相同。由此可知,A1应该是一个跟“甚”性质相近表示程度的程度副词。從情理講,它的程度應當與“甚”相當,甚至比“甚”要重。因此,把A1讀為“癙”,看成一種疾病,這是有問題的。按戰國中山王壺銘文(《集成》15.9735)“曾无一夫之救”之“一”作A2:
A2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A2與A1形體相近。所不同的是,A1的“鼠”旁有所省減;A2此旁上面寫得近於“兔”字形,這應該是一種訛變。說它們是一個字,應該沒有問題。所以A1應該分析為從“鼠”省從“一”,在這裏也應該讀為“一”。[4]

老公用英语讲中国历史故事

蘇建洲先生從沈培先生釋為“一”。但是蘇先生認為,上引《凡物流形》的“一”字似乎不能隸定為“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因為字形下部與“鼠”的寫法並不相同,而且也看不出聲符“一”。《凡物流形》的字形應分析為下從“卬(抑)”聲,與“一”同為影紐質部,通假自無問題。[5]
楊澤生先生認為《凡物流形》應該讀作“一”的字其實是“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字。[6]
按:上述諸家對“一”字的釋讀無疑都非常正確,但是我們認為△字的形體結構應該怎樣分析仍需要討論。我們認為△字應隸定為“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兒”為疊加之聲符。“兒”在古文字中作如下形體:
金文“兒”字作: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7]
古璽文“兒”字作: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古璽彙編5276[8]、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古璽彙編3233(郳字所從)[9]。
簡冊“兒”字作: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雲夢·秦律50、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郭店·語叢4.27[10]、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郭店·語叢1.108(毀所從)、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郭店·窮達14(毀所從)[11]、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柬5.14[12]。
《柬大王泊旱》“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字李守奎先生釋為兒字,并謂此字右側似從“一”。[13]
劉釗先生在談到古文字中的“一字分化”時說,楚帛書有下面幾句話:
日月既亂,乃又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
三垣發(廢),四興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以亂天尚(常)。
不見陵□,是則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至。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乃“兒”字,舊或釋“鼠”,是錯誤的。第一句“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字後所缺應為“至”字。這三個“兒”字在帛書中的用法相同,李零先生讀為“倪”,何琳儀先生讀為“鬩”,高明先生讀為“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字并訓為“毀”。其中以高說為最善。[14]從形體上看“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字與“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字所從“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所從“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形近,“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 “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應為一字,即“兒”字。
何琳儀先生認為,“兒”甲骨文作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附體象形。西周金文作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春秋金文作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戰國文字承襲春秋金文。燕系文字作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其下加止旁(作女形)為飾。晉系文字作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其下加土旁為飾。[15]
疊加聲符是指在形聲字上再疊加聲符的音化現象。疊加聲符的原因既可能是因為時間和地域的關係而使舊有的聲符發生音變,使聲符的讀音與形聲字的讀音產生距離,從而加上一個更准確表示形聲字讀音的聲符。也可能是因為一個形體所記錄的詞在語言中義項過多,通過加聲符的辦法,使一個字分化出新字,用來分擔原形聲字所記錄的過多的義項。也可能只是爲了強調讀音而進行的疊床架屋式的繁化。[16]古音“兒”在日紐支部,從“兒”得聲的倪、婗、蜺等字在疑紐支部,“一”在影紐質部,聲為喉牙通轉,音近可通。故“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為“一”字異構,“兒”為疊加之聲符。我們認為“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字可能是“一”字為了強調讀音而進行的疊床架屋式的繁化。“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字所從的“兒”也可能就是戰國楚系文字“兒”的特殊寫法。
以上主要對《上博(七)·凡物流形》“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字的字形做了一些分析,認為“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應為雙聲字,“一”累加“兒”聲;“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所從

中国历史人物项羽故事

的“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
”,乃“兒”形。不當之處,還請專家指正。
(編者按:[1]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25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2]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

马骞的中国历史故事简短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1日。
[3]沈培:《略說〈上博(七)〉新見的“一”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1日。
[4]劉洪濤:《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四)〉札記》,簡帛網2006年11月8日。
[5]蘇建洲:《〈上博七‧凡物流形〉“一”、“逐”二字小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2日。
[6]楊澤生:《上博簡〈凡物流形〉中的“一”字試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2月25日。
[7]容庚:《金文編》614頁,中華書局,1985年7月。
[8]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592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中国历史故事积累


[9]同上,423頁。
[10]同上,592頁。
[11]同上,887頁。
[12]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1-5文字編》418頁,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13]同上。
[14]劉釗:《古文字構形學》133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15]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762頁,中華書局,1998年9月。
[16]劉釗:《古文字構形學》85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230.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試說《上博七》“一”字;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775.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50. 5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60. 6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