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 上古音,古文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9 09:30
  • 小虎历史故事网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古籍所)
最近幾十年來,有不少出土古文字材料可以和傳世文獻相對照,其中某些異文,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對上古音的認識;而這些認識,反過來又對我們正確釋讀古文字資料有很大的幫助。下面我們主要以郭店簡《老子》的幾條異文爲例,具體剖析一些幽部和物部(及相關韻部)相通的現象,同時對楚簡中以前一些流行的釋讀提出自己的意見,不一定對,希望方家不吝指正。

郭店楚簡《老子》甲第21號簡中有這麼一句話: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蟲成,先天地生。敚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蜀(獨)立不亥(改),可以爲天下母。[1]
這條短短的簡文,和以前出土的馬王堆帛書本和傳世本《老子》有不少差異,爲了討論方便,我們不憚繁瑣,把帛書甲、乙本和傳世王弼本與之相對應的文字列在下面:
帛書甲本:有物昆(混)成,先天地生。繡呵繆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爲天地母。
帛書乙本:有物昆(混)成,先天地生。蕭呵漻呵,獨立而不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改),可以爲天地母。[2]
王弼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
我們在這裏要討論的是簡本的“有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蟲成”和“敚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先討論竹簡本的“敚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這個詞《郭店楚墓竹簡》原整理者沒有解釋,帛書《老子》甲本與之相對的語詞爲“繡繆”,乙本爲“蕭漻”,今王弼本爲“寂寥”,其他幾種傳世本差不多,河上本爲“寂寥”,與王弼本同,景龍碑本作“寂漠”。[3]很顯然,與楚簡“敚”相對的字,帛書本和傳世本作“繡”、“蕭”、“寂”;與竹簡“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相對的字,帛書本和傳世本作“繆”、“漻”、“寥”、“漠”。其中後一字比較好解釋,“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繆”、“漻”、“寥”古音都是幽部字,可以通假;至於“漠”,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繆”都是明母字,前一字是鐸部字,後兩字是幽部字,這或者可以看成是雙聲通假,但也可以看成是聲韻都近。古代鐸、幽兩部關係密切,有不少通假現象,比如《國語·齊語》裏的人“甯戚”,《呂氏春秋·勿躬》作“寧籍”;《莊子·天地》“無落吾事”,《新序·節事》“落”作“留”;《詩·大雅·烝民》“肅肅王命”,《後漢書·郎顗傳》“肅肅”作“赫赫”;《禮記·緇衣》引《詩·小雅·正月》“執我仇仇,亦不我力”,上博一《緇衣》“仇仇”作“㦴㦴”。[4]皆可爲證。但前一字卻不好講通。
這個異文有不少學者嘗試對之進行解釋,比如李零先生認爲:
疑簡本仍讀“寂寥”。但“寂”是覺部字,而“奪”是月部字,不能通假。案簡文上字見於楚占卜簡,或加示旁,與“祝”字相似,疑是“祝”字之誤,“祝”是章母覺部字,“寂”是從母覺部字,古音相近;“繆”是明母覺部字,“寥”是來母覺部字,古音亦相近。[5]
按照李零先生的說法,“敚”只是誤字,但他並沒有列出相關的證據,不可信。其他學者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理由也都不夠充分,茲不具引。我們認爲,只有黎廣基先生的看法最值得重視,他認爲“敚”應該讀爲“䓲”或者“銳”,訓爲“尖銳”;“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應當讀爲“穆”,與“秒”義近。“秒”是“穆”的後起形聲字,“穆”的本義是指稻穀頭上的鋒芒,也有“尖銳”之義。“尖銳”和“微妙”義相通,故“敚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即“䓲穆”,“乃近義連詞,義爲微妙無形之貌”,“敚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即《文子·精诚》里的“悦穆”。並進一步指出,這個詞即古書上常見的“泬寥”、“沕穆”、“物穆”、“芴漠”等,[6]這些看法除了把“敚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讀爲“䓲穆”,“秒”是“穆”的後起形聲字兩點我們持保留意見之外,其他都是非常正確的。“泬寥”和“物穆”、“芴漠”等既然有如此多的異體寫法,顯然是一個連綿詞,不當有定字,也就不必讀爲“䓲穆”或“锐穆”。上古明母字多有“幽暗”一類意思,比如“暮”、“蒙”、“茫”等,而“物穆”、“芴漠”都是明母字,“幽暗”和“微妙”意思有相通之處。至於“泬寥”,和上述幾個詞一樣,本無定字,不必分拆來解釋。
但這裏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楚簡《老子》的“敚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和王弼本的“寂寥”是什麼關係?從馬王堆出土的兩種本子來看,王弼本作“寂寥”是淵源有自的。黎廣基先生也注意到這個現象,他指出《莊子·天下》“芴漠無形”中的“芴”,《經典釋文》引元嘉本作“寂”,今傳《古逸叢書》覆宋本與之同,他認爲這個現象“可以窺見這許多不同來源的異文之間,實在有錯綜複雜的關係,有待進一步研究”。[7]
我們認爲,“寂”和“芴”、“泬”,是古書中常見的幽、物两部的通假現象,“寂”是幽部字,“芴”和“泬”都是物部字,[8]也就是說,楚簡《老子》的“敚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就應當讀爲傳世本的“寂寥”。下面我們進一步加以申說。
從有些古音學家的擬音來說,幽部和物部的主要元音都是央元音W,有通假的條件;從通假例子來說,我們更可以從古書和出土文獻中找到不少。先說古書中的例子,龍宇純先生曾經列舉了四十六組幽部和微、物、文三部相通的例子,[9]微部和文部分別是物部的陰聲和陽聲,所以,幽、微相通,幽、文相通,和幽、物相通的性質是差不多的。龍先生列舉的例證雖不能說每組都確切,但有一部分還

中国历史故事林汉达目录

是可信的,比如《說文》衣部:“褎,袂也。”有異體作“袖”。據《說文》禾部,“褎”所從的“𥝩”爲古文“穗”字。“袖”是邪母幽部字,“穗”從“惠”得聲,上古是邪母物部字;[10]《說文》厶部中“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字的或體爲“誘”和“䛻”。“䛻”從“盾”得聲,“盾”是定母文部字,“誘”是餘母幽部字;《尚書·堯典》:“疇咨若時登庸。”孔傳:“疇,誰。”“疇”和“誰”一聲之轉,“疇”爲定母幽部字,“誰”爲禪母微部字,等等,這幾個例子都是很可信的。除了這些,我們還可以補充一些比較典型的:
《說文》豸部的“貁”字,許慎注釋爲“從穴聲”,上古當隸物部;但《廣韻》注音爲“餘救切”,則上古應當歸入幽部。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此宂(冗)散之宂,俗譌作穴聲。篆體亦誤,今正。”按段玉裁的說法是錯誤的,“穴”與“宂”確實形近,有致誤的可能,但不能因此武斷地認爲這個“貁”字所從之“穴”,一定就是“宂”的誤字。何況段玉裁在注裏還指出,“貁”字的異文作“蜼”,分析“蜼”的字形,顯然以“隹”爲聲。上古音“穴”是微部字,“隹”也是微部字,這說明“貁”確實應當從“穴”得聲,而不應當從東部的“宂”得聲。“貁”之所以可以讀爲“餘救切”,古音隸幽部,我們認爲這也是幽、物相通的現象。徐在國先生的《傳抄古文字編》“鼬”字頭下,所引古文爲從“鼠”從“穴”,[11]說明從“穴”得聲的字也可以換“由”字爲聲符,而“由”也是幽部字。
《說文》水部:“汓,浮游水上也。從水從子,古或以爲沒。”這個字的或體爲“泅”。許慎說的“古或以爲沒”字,表示這個字曾經當過“沒”字用,也就是說,“汓”、“泅”和“沒”的讀音應該相近。就如《說文》人部的“𠈪”,訓釋爲:“送也……呂不韋曰:有侁氏以伊尹𠈪女,古文以爲訓字。”所謂“古文以爲訓字”,表示的是“𠈪”和“訓”讀音相近,情況是一樣的。[12]上古音“泅”爲邪母幽部字,“沒”爲明母物部字,說明這也是一種幽、物相通的現象。
《莊子·逍遙遊》:“蜩與學鳩笑之曰。”《經典釋文》:“崔云:學讀爲滑。”上古音“學”是匣母覺部字,“滑”是匣母物部字。覺部是幽部的入聲,覺、物相通,和幽、物相通性质是相同的。
《周易·離》:“九四,突如其來如。”《說文》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部:“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不順忽出也,從到子。《易》曰,突如其來如。”顯然,許慎是把“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當成“突”的異體的。不過《說文》此處同時提到,“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的異體爲“㐬”,應當就是甲骨文“毓”的省寫,讀爲“毓”,字形象嬰兒從母親下部剛娩出的樣子,而在《說文》所引《周易》中讀爲“突”。上古音“毓”是餘母覺部字,“突”爲定母物部字,覺部是幽部的入聲,這也是幽、物兩部相通的例子。
再如幽、文兩部相通的例子。《呂氏春秋·觀表》:“秦之伯樂,九方堙,尤盡其妙矣。”《淮南子》“九方堙”作“九方皋”。上古音“皋”爲見母幽部字,“諲”爲影母文部字,[13]此爲幽、文相通。
再如幽、微相通的例子。《說文》“蒐”字,許慎說是一種“人血所生”的草,從“艸”從“鬼”,顯然是附會。郝懿行《爾雅義疏》在《爾雅·釋草》“茹藘,茅蒐”下注云:“古讀蒐從鬼得聲,陸氏《釋文》蒐色留反,非矣。”[14]王念孫《爾雅郝注刊誤》說:“念孫案,從鬼得聲者,亦得音色留反。鬼與九聲相近,鬼侯通作九侯是也。”[15]郝、王二氏說“蒐”從“鬼”聲很可能是對的。《說文》:“醜,可惡也。從鬼酉聲。”我們認爲“醜”是個雙聲字。漢代《武梁祠堂畫像碑》“無鹽媿女鐘離春”,分析“媿”字的結構,當從“鬼”聲,因爲形聲字的聲符一般是不能省略的,鐘離春是齊國有名的醜女,她的故事盡人皆知,“媿”顯然當讀“醜”。[16]《呂氏春秋·不侵》:“秦昭王聞之,而欲醜之以辭。”《戰國策·齊策》“醜”作“愧”;《賈子·退讓》:“楚王聞之,恕然醜。”《新序·雜事》“醜”作“愧”,皆可證明“醜”、“愧”是同源詞。[17]“醜”爲昌母幽部字,而“愧”爲見母微部字,這是幽、微相通之例。
再如幽、物相通的例子。按照《說文》的說法,“屮”爲透母月部字,“卉”爲曉母物部字,“艸”爲清母幽部字。“屮”和“艸”,在古書中用法就相同,學者多以爲乃一字分化,[18]它們的古音也很接近,物、月是鄰韻,在楚簡中經常相通;透、曉兩母也可以相諧,比如“橢”和“隳”都從“隋”得聲,但“橢”屬透母,“隳”屬曉母。“艸”和“卉”的韻部則分別是幽部和物部。
古書中還有幽部和質部相通的情況,我們知道,物、質兩部關係非常密切,很多字該歸入物部還是質部,常常引起古音學家的爭論。因此,幽部和質部相通的情況,也可以爲幽、物相通提供相當的支持。
古文字“首”、“頁”同字,但“首”是書母幽部字,“頁”是匣母質部字,幽、質相通,和上面的例子性質相同。
除了傳世古書之外,出土資料也能反映類似通假情況。從古文字來看,“盩”和“盭”應該是一字分化,“盩”爲幽部字,而“盭”爲質部字。
再比如金文中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虢季子白盤)字,[19]它所從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字,有相當數量的學者討論過,自從冀小軍先生讀爲“禱”以來,[20]贊同的很多。持反對意見的學者,因爲《說文》中從“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聲的“𩞑”字異體爲“餴”或“饙”,感覺音韻上無法講通。近來陳英傑先生指出,《說文》中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字,就相當於金文中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可能是一個雙聲字”,“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和“允”都是聲符。[21]如果承認“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讀音如“禱”,那“允”作爲聲符,就是幽、文相通。我們基本贊同這個看法。陳英傑先生還認爲,“西周時代幽部和文部應當是音同或音近”。而從楚簡看來,其實不僅在西周,在戰國時代的楚國,這兩部也是很音近的。

從以上的種種情況看來,幽、物兩部讀音確實相近,可以通假。知道了這點,就很好理解“敚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爲什麼可以讀爲“寂寥”,雖然“敚”本身是月部字,但它既然能和物部的“泬”通假,說明它的讀音和物部是非常接近的。古音學家一般也認爲物、月兩部讀音相近。幽、月通假,和幽、物通假,可以看成是一回事。而且,通過這個,我們還可以解決郭店簡《老子》中的其他幾個問題。
先討論上揭《老子》甲本第21號簡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字。這個字裘錫圭先生讀爲“狀”,[22]很多學者都信從,[23]但兩種馬王堆帛書抄本以及傳世本此字都作“物”。如果把“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看成從“爿”聲的話,沒有問題當然可以讀爲“狀”。考慮到楚簡的“將”一般寫成從“爿”從“酉”,和這個字的寫法不同,整理者說這個字從“爿”、“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聲,疑讀爲“道”,說不定是對的。[24]“首”是書母幽部字,“物”是明母物部字,“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實際上就可以讀爲“物”,如果我們的看法不誤的話,這也是一個幽、物兩部相通的例子。“物”從“勿”聲,可以和舌音相通,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忽穆”就等於“敚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可證。當然,也可以把這個字看成從“頁”聲,“頁”是匣母質部字,“物”是明母物部字,兩者讀音非常接近。
我們再舉一個例證。郭店《老子》甲24号簡有一條簡文和帛書本、傳世本對比如下:
竹簡本:天道員員(云云),各復其根。
河上公、王弼本: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傅奕、范應元本:凡物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各歸其根。 [25]
馬王堆帛書甲本:天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
馬王堆帛書乙本:天物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各復歸於其根。[26]
可以發現,竹簡本的“道”,馬王堆帛書本、幾種傳世本皆作“物”,[27]和21號簡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今本作“物”的情況一樣,這很難說是一個巧合。當然,鑒於郭店簡《五行》36號簡“遠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之”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字,馬王堆帛書作“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28]上博五《融師有成氏》5號簡:“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状)若生,又(有)耳不聞。”都能夠證明“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確是從“爿”得聲,但由於上述我們提到的理由,即便“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真的是“狀”字的異文,也不能排除在它在“有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蟲成”這句話中,可能從“首”得聲,也可能乾脆就是“道”字的訛誤,畢竟兩者字形非常接近。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有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蟲成”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就應當直接讀爲“物”,而不應讀爲“狀”。
我們再看看郭店簡《緇衣》的一個例子,第12-13號簡有句云:
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道,豈必盡仁?
上博一《緇衣》“道”作“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今本《緇衣》則作“遂”,不少學者對其進行過探討,裘錫圭先生認爲字的左邊是“辵”旁的誤摹,[29]黃錫全先生懷疑是“犢”字,[30]馮勝君先生贊同黃說,並認爲“遂”是“逐”的誤字。[31]馮先生的前一個看法可能是對的,但誤字一說是有問題的。經驗告訴我們,在一個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輕易認定其爲誤字,固然很省事,但往往不可靠。我們認爲這個字其實也是個雙聲字,也就是說“犢”、“頁”都是聲符。上博一《緇衣》2號簡的“遂”字,字形作“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結

中国历史长篇人物故事大全

構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相同,右旁也從“頁”,說不定也是當聲符用的。“道”是幽部字,“遂”是物部字,“犢”是屋部字,但屋、覺兩部音近,“犢”所從的聲旁“圥”就是覺部字,這三個字形成異文,同样正是幽、物相通的現象。這些例子,都可以爲“道”“物”相通提供相當的支持。
以上數例異文我們歸納一下:(1)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物;(2)道:物;(3)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道:遂
三組異文冒號前面的是出土材料,後面的是傳世文獻,可以看出,凡是簡文中的幽部字,在傳世文獻中都讀爲物部。而且非常巧的是,前三個簡文幾乎就是一个字,後面的“物”和“遂”讀音相近,就如同我們前面提到的“敚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等於“物穆”,而“兌”聲字和“遂”的相通,在古書上是習見的。[32]
同樣是上揭郭店《老子》21号簡文的“有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蟲成”,其中的“蟲”字,現存所有的傳世本都作“昆”,也有不少學者做過解釋。有的贊同整理者的說法,當成《說文》所謂“昆”的初文“䖵”之誤字,有的認爲應當讀爲“融”,[33]都不可信。我們可以注意到,“蟲”是定母冬部字,冬部是幽部的陽聲。如果我們關於幽、物兩部可以相通的說法不誤的話,那麼,“蟲”當然也有可能讀入物部,也就是說,“蟲”可以直接讀爲“混”。上古音“混”是匣母文部字,物、文兩部陰陽對轉,讀音是相當近的。至於聲母,一定母一匣母,看似相隔,其實也可以相通,上面我們提到的“泬”從“穴”得聲,聲母就是匣母,而和“泬”相通的“敚”就是定母字,所以,“蟲”和“混”通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上博五《三德》中一個從“蟲”的字可以爲我們的看法提供一個佳證。其14號簡有句云:“天災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弗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滅)不隕。”整理者李零先生讀爲“繩繩”,得到很多學者的贊同。[34]范常喜先生認爲此字當讀“混”,是很有道理的,[35]不過范氏依從劉釗先生的說法,仍舊認爲“蟲”乃“䖵”之訛,是不對的。如果從“蟲”得聲的字能讀爲“混”,自然也可以讀爲“昆”。值得注意的是,從“蟲”得聲的字,在楚簡中還可以讀爲侵部,比如上博一《孔子詩論》第8號簡“《小弁》《巧言》則言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人之害也”,“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讀爲“讒”。楚簡中很多傳統的侵部字都讀爲文部,是不是反映了楚國語言中-m收尾韻不明顯,值得研究。
接下來我們討論郭店《老子》第33號簡的一個字,先把簡文列在下面: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它(蛇)弗螫。[36]
這段簡文在傳世本的第55章,其中王弼本作“蜂蠆虺蛇弗螫”,河上公本作“毒蟲不螫”,景龍碑本作“毒蟲不螫”,傅奕本作“蜂蠆不螫”,俞樾認爲王逸本也應當作“毒蟲不螫”,[37]從竹簡本來看,非是。簡文六個字,王弼本也六個字,簡文正同于王弼本。在簡文中,“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字下有個重文符號,應當是截取“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的下部“䖵”。两个“虫”字并列的“䖵”,应当是“蟲”的省体。[38]前面我們說過,“蟲”是冬部字,冬部是幽部的陽聲,“虺”是物部字,那么“蟲”讀爲“虺”,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幽、物相通的現象。

在楚墓出土簡牘中,物部和幽部的讀音相近,在押韻方面也能看出來。我們看郭店《老子》乙本第13號簡:
閟其門,賽(塞)其𨓚,冬(終)身不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啟其𨓚,賽其事,終身不來。
這段簡文在傳世本的第52章,爲了討論方便,我們同樣把王弼本、馬王堆帛書甲、乙本分別列在下面:
帛書甲本:塞其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閉其門,終身不堇(勤)。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
乙本作:塞其㙂,閉其門,冬(終)身不堇(勤)。啟其㙂,齊(濟)其〔事,終身〕不棘。[39]
王弼本: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從王弼本來看,這幾句應該是“門”、“勤”爲韻,“事”、“救”爲韻,但“事”“救”兩字古音不同部,所以學者多認爲是之、幽合韻。帛書甲、乙本前段和王弼本同,也是“門”“勤”爲韻。甲本後段最後一字殘缺,無法判斷是什麼字;乙本則爲“棘”字,和“事”押韻。“棘”是職部字,“事”是之部字,之、職是陰入關係,從押韻來看顯然比王弼本的“救”要合適。竹簡本後段和帛書本“棘”相對的字則寫作“來”,和“事”押韻,都是之部字,也比王弼本好,所以王弼本的“救”應該如一些學者說的那樣是誤字。[40]
既然簡文的後段“事”和“來”押韻,前段押韻的地方也應當在相應位置,也就是說,“𨓚”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應該押韻,但從通常情況看,“兌”是月部字,和從“矛”聲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不能通押。所以我們认为,或者“𨓚”在這裏讀入幽部,或者“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讀入月部。如果是前者,就和本文一開始提到的“敚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讀爲“寂寞”的情況相似,“𨓚”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順理成章可

中国历史故事100篇全集

以押韻,在這個意義上,“𨓚”可能和“道”同源。如果是後者,也有證據,古代“茅”有物部的讀音。《詩·鄭風·東門之墠》:“茹藘在阪。”《釋文》:“茅,貌交反。又音妹。”《儀禮·士冠禮》:“爵弁服,纁裳,純衣,緇帶,韎韐。”注:“士染以茅蒐。”《釋文》:“茅,亡交反。一音妹。”兩處《釋文》都指出“茅”有“妹”音一讀,“妹”是物部字,和月部是非常近的。如果有物部一讀的“茅”可以和月部字押韻,說明楚語中物、月兩部的讀音相差不大。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是不是反映了實際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至少,“𨓚”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押韻,是毫無疑問的。值得注意的是,“𨓚”字還出現在郭店簡《性自命出》46-47號簡中,原簡文云:
人之𨓚(悦)然可與和安者,不有夫奮猛之情則侮。[41]
上博一《性情論》與“𨓚”相對的字作“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42]馮勝君先生認爲:“此字含義當與‘悅’相近,未知讀爲何字。”[43]現在看來,“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與“𨓚”顯然不是義近,而是音近,是通假字。“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從“卯”聲,“卯”是明母幽部字,和“矛”上古聲韻全同,既然在郭店《老子》簡中“𨓚”可以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押韻,那麼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音近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和“𨓚”韻部相通,自然也沒有什麼奇怪。至於聲母,“卯”雖然是明母字,但從“卯”得聲的字也可以讀爲舌音,比如“柳”“劉”等。總之,“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在簡文中應該讀爲“悅”。這兩個例子都是對幽、物(月)可以相通的重要支持。
在這裏我们順便談談帛書甲本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和“悶”。高明先生認爲“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從“𨳌”聲。《說文》對“𨳌”的解釋爲:“登也,從門、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古文下字。讀若軍敶之敶。”許慎對文字結構的分析恐怕不可信,一則古文字中並未發現有“𨳌”字,二則從文字結構也看不出它和“登”義有什麼關係。因此,高明先生的說法也是不可信的,且不說“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兩橫在“門”內,“𨳌”兩橫在門外,文字結構本來就對不上;而且帛書後面那個字直接寫成“悶”,就足以證明“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並不從“𨳌”。最重要的是,《說文》所謂的“𨳌”讀若“敶”,不能證明“𨳌”是一個和“門”讀音不同的字,“敶”是真部字,“門”是文部字,兩字韻部相近,聲母看似有舌、唇之別,但舌、唇相通的情況在古書上並不乏其例。比如“吝”就是從文聲的,卻讀入舌。古文字中純粹的省聲字並不多見,“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裏面所從的“二”,有可能是飾筆。不過,高明先生雖然信從了“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從“𨳌”聲的錯誤看法,他認爲“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悶”和“兌”聲字通假卻應該是對的。“兌”聲字可與明母字通假,不提黎廣基先生提到的“敚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等於“忽穆”,“忽”所從的“勿”就是明母字,就是在文獻中也能找到其例。《周禮·考工記·㡛氏》:“以涚漚其絲。”鄭玄注:“故書涚作湄。”段玉裁認爲“湄”乃是“渜”的誤字,[44]其實是很武斷的。“兌”聲字確實可以和“眉”聲字相通。《傳抄古文字編》中“媚”的異體爲“娺”,[45]“娺”是端母月部字,“兌”是定母月部字,兩字讀音極近,說明“眉”聲字確實能讀入舌。[46]下文提到的郭店《老子》甲27號簡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從雙“貝”從“尔”,是個雙聲字,[47]古文字一般單複無別,所以這個字應該是從“貝”、“尔”皆聲,讀爲“銳”。“貝”聲字和“兌”聲字有間接通假的例子,上博二《民之父母》的“敗矣”之“敗”,讀爲“美”,“美”和“湄”上古聲韻全同,都在明母脂部,[48]尤可證明“銳”有唇音一讀是確鑿無疑。也因此,帛書《老子》甲本和今本“兌”相應的字既然從“門”聲,當然也可以看成是通假關係。“悶”是明母文部字;“眉”是明母脂部字,讀音極近,可以通假。當然,考慮到帛書甲本同時出現“閉其門”和“塞其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可以認爲“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雖然從“門”得聲,但在當時和“門”的讀音已經有了一定區別。

接下來我們再討論一下郭店《老子》甲本第27號簡“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解其紛”一句,其中“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字,左旁應當是“畜”字,馮勝君先生認爲它並非“畜”字,而是讀音與“轍”相近的一個字,也可能就是“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的異體,[49]只怕是有問題的。從字形來看,“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字的左旁是“畜”字無疑,比較上博簡中幾個“畜”字便知: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民之父母14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周易20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内禮3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姑成家父3
雖說有時古文字作偏旁和它作爲獨體字時,可能會有區別,但在沒有更多的證據之前,我們覺得還是把“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字的左旁看成是“畜”字比較妥當。馮勝君先生提到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並不見於字書,《說文》有“徹”字,訓爲“通也,從彳,從攴,從育。”但爲何從“育”,許慎沒有解釋,段玉裁注曰:“蓋合三字會意,攴之,而養育之,而行之,而無不通矣。”顯然是牽强附會。由於許慎在其下列了一個古文寫法作“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所以羅振玉把甲骨文類似的寫法釋爲“徹”,認爲其結構和本義是“象手象鬲之形,蓋食畢而撤去之”。[50]按羅振玉的說法比較可信,不過“撤”在漢代的確有寫成從“育”的情況,比如帛書《相馬經》,武威《儀禮》簡《泰射》篇,熹平石經《泰射》篇。[51]根據這些情況,我們認爲,將“徹”之所從改寫成“育”可能並非簡單訛變,有可能就是把“育”當聲符用的。[52]上古音“育”爲餘母覺部字,“徹”爲透母月部字,聲母相近,[53]月部和幽部關係密切,就如同“敚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的“敚”是月部字,卻可以讀爲“寂”。徐在國先生曾經提到郭店《緇衣》40號簡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和上博一《緇衣》20號簡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也就是有些學者釋爲“轍”的字,認爲它們從“㐁(簟)”得聲,[54]現在看來應該是正確的,因爲據《說文》“簟”可以讀爲“導”和“逝”,而“導”是幽部字,“逝”是月部字,這反映了幽、月、侵三部的密切關係,和楚簡“蟲”聲字可以讀爲幽(覺)、物(文)、侵的情況非常相似。也因此,上揭《老子》甲本第27號簡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可以隸定爲“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從“畜”得聲,讀爲“剉”,“剉”是淸母歌部字,歌部是月部的陰聲,這可以看成是幽、月相通。
郭店簡中還有一條簡文可能和本文的主題相關,《語叢四》6-7號簡有句云:“皮(彼)邦丧將,流(游)澤而行。”其中的的“流(游)澤”,我們懷疑相當於古書上的“滑澤”。《韓非子·難言》:“所以難言者,言順比滑澤,洋洋纚纚然。”“滑澤”二字,有學者認爲相當於“滑稽”,形容巧言善辯,[55]意思應該是對的,但“澤”不能讀爲“稽”,兩字聲韻皆不同,似乎也没有相通的例子。“游”是餘母幽部字,“滑”是匣母物部字,可以相通。“游”“滑”大概都是形容唇吻爽利的,雙聲詞“油滑”說不定反應了兩字讀音相近的信息;“澤”也許可以讀爲“繹”,表示說話連綿不絕。至於這句楚簡中的“滑澤而行”,意思應當是指自由自在地行動。

瞭解了這麼多幽、物相通的情況,還可以幫我們解決出土文字和傳世古文的某些疑難問題。《說文》帇部:“肅,持事振敬也,從帇在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戰戰兢兢也。”這種解釋顯然不可信。我們認爲“肅”其實也是一個雙聲字,金文《王孫鐘》“肅”作“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56]上部所從的是“聿”,並非“帇”字。《說文》中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金文作“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57]所從的才是“帇”,但很可能“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所从的“帇”就是“聿”的变体,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帇”字。《說文》對“帇”的訓釋是“手之疌巧也,從又持巾”,《唐韻》“尼輒切”。“手持巾”跟“疌巧”似乎不會有什麼意义上的聯繫,顯然許慎對字形的分析也是臆測,至於《唐韻》的“尼輒切”讀音,應該也是“聿”的變音,以-t收尾的字向來和以-p收尾的字關係密切,也沒有什麼奇怪。
至於“肅”下部所從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是“淵”的本字。[58]上古音“聿”爲餘母物部字,“淵”爲影母真部字,物、真兩部是鄰韻,可以通假;餘、影兩母看似有舌、喉之別,但餘母字也可以讀入影母。比如“營”和“縈”都從“熒”得聲,而“營”是餘母字,“縈”是影母字。“聿”雖然是物部字,但是它和元部字有間接相通的例子。古書中“聿”和“率”可以通假,[59]郭店簡《成之聞之》:“《康誥》曰:‘不還大夏。’”今本“還”作“率”,有學者認爲“遠”和“率”義近,“‘還’有復、返義,與‘率’之遵循義義近”,[60]比較迂曲,其實兩字僅僅是音近相通。《說文》“肅”字的古文寫法“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也可以爲我們的這一看法提供支持。“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字下部所從應該是“怨”字的省寫,《說文》“怨”的古文作“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下部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的下部全同,可證。“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則應該分析爲從“心”、“令”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緇衣》第六號簡的兩個“怨”字,分別作“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第二種形體顯然就是“令”字,李零先生認爲它是《說文》卷十下、《汗簡》四十頁正、《古文四聲韻》卷四第十九頁背和四十頁正中的古文“怨”,而實際上應該是“宛”的假借字,而不是“令”字,[61]這恐怕是不對的。其實“令”和“怨”古音相近,“怨”是影母元部字,“令”是來母真部字,[62]真、元音近,可以通假。聲母看似有舌喉之別,但來母字可與喉音相通,“矝”從“令”聲,《集韻·蒸韻》載“矝”有異體字爲“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反切爲“居陵切”,屬見母;[63]“眔”爲緝部字,從它得聲的字或在文部,如“鰥”,所以“怨”可以“令”爲聲符;而第一種形體“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是從“令”、從“○”的雙聲字,“○”是“圓”的初文,“圓”是文部字,元、真、文三部都關係密切,“○”自然可以當“怨”的聲符,這點馮勝君先生已經指出。但馮先生認爲此字不從“令”,而從“夗”,我們不贊同。[64]趙平安先生和李零先生一樣,認爲“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乃“宛”字,並引《禮記·大學》“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認爲“命”是“宛”之誤,[65]也是不符合實際的。“○”和“令”古音也很相近,《禮記·緇衣》:“苗民弗用命。”《墨子·尚同中》引作“苗民否用練”,“練”從“柬”聲,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5號簡的“臣雖欲訐”,“訐”當讀爲“諫”,而上博六《用曰》第11號簡的“竿”字作“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以“○”爲聲符。既然“柬”、“干”、“○”三個聲符可以相通,“命”又可以和“柬”聲相通,那麼“命”當然也可以和“○”聲相通,讀爲“怨”的“令”疊加一個聲符“○”也就沒什麼奇怪了。看來今天大寫的表示“零蛋”的“零”,寫成一個“○”形,還真是與古暗合的。“命”、“令”乃一字分化,楚簡文字資料中迄今爲止也沒發現單獨的表“命令”的“令”,而“命”字卻所在多有,大概那時兩者的功能已經分化,各不相涉了。在楚簡中“令”以“○”爲聲符,“竿”又以“○”爲聲符,可以看出楚簡中文、真、元三部是相通的。
“肅”的古文“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可能是以“怨”爲聲符的,因爲一則“怨”和“肅”意義不相關,無義可會;二則“怨”和“淵”正好音近,“淵”雖然是真部字,但《周易》的“鴻漸于干”,馬王堆帛書本“干”作“淵”,[66]而“干”是元部字。前面我們提到,上博一《緇衣》用爲“怨”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和上博六《用曰》第11號簡的“舉竿於埜”的“竿”,原字形作“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兩字皆從“○”得聲,證明“怨”和“淵”讀音相近,可以通假。這些都爲“肅”是個雙聲字提供了支持。“肅”的聲符“聿”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既然都是物、元部的字,而“肅”本身卻在幽部,許慎估計已經不明白它們聲音相通,只好解釋爲會意。
另外,裘錫圭先生提到甲骨文中有一個從“毓”從“袁”的字,他採用胡厚宣先生的說法,認爲“袁”是意符,像“女人產子接生者持繈褓以待之”,[67]這固然是不錯,但只怕“袁”還兼有聲符的作用。上古音“袁”是匣母元部字,但裘錫圭先生同時指出,它是以“○”聲符的,而“○”是文部字,實際上這也可以看成幽、文相通的現象。李家浩先生告訴我,楚簡的“流”字,所從的“○”,實際上也是當聲符用的,[68]如果這種說法不錯的話,正可以爲“袁”作“毓”的聲符提供一個旁證。

最後總結一下本文的主題,我們認爲,不管是從傳世文獻來看,還是從楚簡來看,幽部和物部(包括和物部相近的韻部)相通的現象都不鮮見,尤其是竹簡《老子》,我們在此歸納一下本文討論的所有異文例子:
(1)竹簡本:有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蟲成,先天地生。敚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蜀(獨)立不亥(改)。
王弼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69]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幽部):物(物部)
蟲(幽部):混(文部)
敚(月部):寂(覺部)。
(2)竹簡本:天道員員(云云),各復其根。
王弼本:夫物云云,各歸其根。
道(幽部):物(物部)。
(3)郭店本: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道,豈必盡仁?
上博本: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豈必盡仁?
傳世本: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豈必盡仁?
道、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幽、屋部):遂(物部)
(4)竹簡本: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它(蛇)弗螫。
王弼本:蜂虿虺蛇不螫。
蟲(幽部):虺(微部)
(5)郭店本:人之𨓚(悦)然可與和安者,不有夫奮猛之情則侮。
上博本:人之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悦)然可與和安者,不有夫奮猛之情則侮。
𨓚(月部):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幽)
(6)竹簡本: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銳),解其紛。
王弼本:挫其銳,解其紛。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覺部):挫(歌部)。
值得注意的是,上舉的所有例子,除了“敚”讀爲“寂”,“𨓚”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两組都是竹簡文字之外,其它凡是竹簡本和傳世本能對照的地方,都是竹简为幽、覺部,傳世本为物、月部,比較整齊有序。這個現象是否反映了《老子》這篇竹書抄手本身的語言信息?也就是說,這個抄手(或者他所在地方言)的發音習慣是經常把幽、覺部的字讀爲物、月部的。如果這樣的話,我們上面列舉的“賽(塞)其𨓚,冬(終)身不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一句中“𨓚”“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相押的例子,更可能是“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讀爲物月部,而不是相反;郭店簡的“𨓚”,上博簡作“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更可能是“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讀爲“𨓚”,也不是相反。而且,同一個“蟲”聲在楚簡中可以讀爲幽部,也可以讀爲文部和侵部,到底是因爲它們有兩到三個異讀,還是因爲這三個異讀在楚語中本來就沒有什麼區別,種種謎團,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李家浩先生看過本文初稿後,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謹致謝意。)
(編者按:[1]本文所引楚簡簡文,除了所需討論的詞之外,皆採用寬式隸定。本支簡文見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圖版第4頁,釋文第112頁,文物出版社1998年,以下所引郭店簡皆出自此書。
[2]參看高明:《帛書老子校注》第348頁,中華書局1996年。
[3]參看朱謙之:《老子校釋》第100頁,中華書局1984年。
[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第5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很多學者都認爲“各”聲與“仇”韻部不近(參看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138-140頁,綫裝書局2007年),其實是不對的。
[5]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第7頁,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6]黎廣基:《郭店楚簡〈老子〉“敚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考》,《中國文字研究》第三輯,第207-213頁,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7]同上。
[8]也有學者把“穴”聲字歸入質部,比如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第4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9]龍宇純:《上古音芻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9本第2分,1998年;氏著《中上古漢語音韻論文集》第381-463頁,[臺北]五四書店有限公司、利氏學社2002年。
[10]郭錫良將“惠”歸入質部,見《漢字古音手冊》第143頁;還有的學者將“惠”聲字歸入脂部,參看何九盈:《音韻叢稿》第84頁,商務印書館2002年。
[11]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第998頁,綫裝書局2006年。
[12]關於“𠈪”讀爲“訓”的問題,沈培《上博簡〈緇衣〉“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字解》(《華學》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一文說得很詳細,可以參看。
[13]“垔”聲字或歸入真部,今從段玉裁、朱駿聲、王力的看法,歸入文部。
[14]《續修四庫全書》第187冊,第59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5]《續修四庫全書》第188冊,第11頁。郝懿行、王念孫的意見是宋華强先生提示的,謹致謝意。
[16]蔣英矩、吳文祺:《漢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第160頁,圖版第39,山東美術出版社1995年。
[17]“羞愧”的“羞”則應當也和“愧”是同源詞,因爲“羞”和“醜”的讀音是很近的。
[18]裘錫圭:《史牆盤銘解釋》,《古文字論集》第383頁注13,中華書局1992年。
[19]容庚:《金文編》第707頁,中華書局1994年。
[20]冀小軍:《說甲骨金文中表祈求義的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字——兼談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字在金文車飾名稱中的用法》,《湖北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
[21]上引陳英傑的先生的說法,皆見其著《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上)》第457-468頁,綫裝書局2009年。
[22]裘錫圭:《郭店〈老子〉簡初探》,《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三聯書店1999年;氏著《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第208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23]我手頭能找到的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第7頁)、彭浩《郭店楚簡〈老子〉校讀》(第43頁,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聶中慶《郭店楚簡〈老子〉研究》(第215頁,中華書局2004年)都贊同這種看法,聶中慶還進一步發揮說:“從哲學角度看‘狀’較‘物’義勝。因爲‘道’乃形而上者,不能用‘物’來指稱。”只怕是求之過深,未必符合實際。
[24]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第116頁注[五一]。
[25]傳世本皆引自朱謙之:《老子校釋》第65頁。
[26]高明:《帛書老子校注》第299-300頁。
[27]“天”和“夫”之有異文,可能是形體相近致誤。
[28]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153頁注[四七]。
[29]裘錫圭:《談談上博簡和郭店簡中的錯別字》,《華學》第六輯,第51頁,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30]黃錫全:《楚簡續貂》,《簡帛研究》第三輯,第77-82頁,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31]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第120頁。
[32]高亨纂著、董志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555頁“襚”與“說”,第556頁“襚”與“稅”,第557頁“襚”與“兌”,齊魯書社1989年。
[33]楊澤生:《戰國竹書研究》第64-65頁,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
[34]比如李守奎先生等人編著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後的釋文,就依據李零先生的釋法,見其書第934頁,作家出版社2007年。
[35]范常喜:《〈上博五•三德〉劄記三則》,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2月24日。我們起初認爲“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應當讀爲“芸芸”,大概表示“多而亂”這類意思,“混混”和“芸芸”是一對同源詞。
[36]按照《說文》的說法,“甶”爲“鬼頭也,象形”,《廣韻》的反切爲“分勿切”,古音應當歸入幫母物部。今本“蜂”,古音爲滂母東部,和“甶”聲母相近。“蜂”有通假字爲“范”(見《禮記·檀弓》“范則冠”,鄭注:范,蜂也),古音在侵部(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隸談部),從各家擬音來看,侵部和物部的主要元音也相同,不知道“甶”和“蜂”是不是通假的關係。
[37]參看朱謙之:《老子校釋》第218-219頁。
[38]這種省體見容庚:《金文編》第876頁。
[39]高明:《帛書老子校注》第75-77頁。本段討論所引高明的觀點皆出自此,不另出注。
[40]參看聶中慶:《郭店楚簡〈老子〉研究》第281-282頁。
[41]隸定皆從馮勝君先生釋文,見氏著《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第235頁。
[42]此字的釋讀從李天虹先生說,見氏著《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第145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43]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第237頁。
[4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561頁“涚”字頭下,[臺灣]天工書局1998年。
[45]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第1244頁。
[46]裘錫圭先生曾指出金文中的“履”就是從“眉”聲的,“履”正是舌音,見其《西周銅器銘文中的“履”》,《古文字論集》第365頁。
[47]“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爲雙聲字的意見參看趙彤:《釋“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簡帛研究網(http://www.bamboosilk.org/)2004年2月6日;但後來他放棄了這個看法,認爲“爾”是“矛”的變形,見《再釋“爾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簡帛網2006年8月20日,我們認爲他前面的看法是對的。
[48]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606頁“溦”和“湄”通,和“溦”同聲符的“媺”是“美” 的古字。
[49]參看馮勝君:《郭店簡和上博簡對比研究》第172-174頁。
[50]羅振玉說引自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907頁,中華書局1996年。
[51]字形參看《漢語大字典》第355頁“徹”字下,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93年。
[52]《說文》:“屮,讀如徹。”正透露了月部的“徹”和幽部的“艸”音近的信息。
[53]唐蘭認爲甲骨文的“徹”從“鬲”從“丑”,我們懷疑“丑”兼有聲符的作用,“丑”是透母幽部字,和“育”音近,唐蘭說可参看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908頁。
[54]徐在國:《釋楚簡“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兼及相關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第347-351頁,中華書局2004年。
[55]張覺:《韓非子校注》第24頁注釋1,嶽麓書社2006年。
[56]容庚:《金文編》第210頁。
[57]容庚:《金文編》第209頁。
[58]《周易》的乾卦

国学频道中国历史故事

“或躍在淵”,馬王堆帛書“淵”作“潚”,如果“潚”不是“淵”的誤寫,那麼正可以作爲“肅”從“淵”聲的證據。
[59]高亨纂著、董志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535頁“律與率”條。
[60]林志强:《古本〈尚書〉文字研究》第79頁,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
[61]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第41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62]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作耕部(第280頁),不確。
[63]“今”也是見母字,這同時可證明“矝”的異體“矜”是有確切來源的,“矝(矜)”當有侵部的讀音,《漢書·韋賢傳》:“於異卿士,非同我心。三事維堅,莫我肯矜。”以“心”和“矜”爲韻,乃與侵部字押韻,可證,很多學者認爲“矜”從“今”聲是訛誤,只怕未必,真、侵也有相通的可能,具體例子和解釋請參看沈培:《上博簡〈緇衣〉“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
”字解》。龍宇純先生也認爲“矜”可以從“今”聲,見氏著《古韻脂真爲微文變音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2分,2006年。
[64]馮勝君:《釋戰國文字中的“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中華書局2004年。
[65]趙平安:《戰國文字中的“宛”及其相關問題研究(附補記)》,簡帛網2006年4月10日。
[66]高亨纂著、董志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75頁。
[67]裘錫圭:《釋殷墟甲骨文裏的“遠”“邇”及有關諸字》,原載《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中華書局1985年;收入氏著《古文字論集》。
[68]李家浩先生還告訴我,包山楚簡中的楚國先祖“鬻熊”和新蔡楚簡裏的“穴熊”就是一個人,這也是幽、物相通的一個重要例子。
[69]爲了簡便起見,此段所引《老子》只列傳世本,不列帛書本。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117.html

以上是关于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上古音-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889.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