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清華簡《保訓》研讀講義

  • 清華,簡,《,保訓,》,研讀,講義,原文,标题,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9 09:27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清華簡《保訓》研讀講義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華簡《保訓》研讀講義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華簡《保訓》研讀講義


(美國達慕思大學)
2010年3月20日,美國達慕思大學艾蘭(Sarah Allan)教授、理海大學柯鶴立(Constance A. Cook)教授與我在達慕思大學貝克圖書館共同主辦清華簡《保訓》研讀會。來自亞、歐、北美約30位學者,共聚阿巴拉契亞山谷,參加討論。艾蘭教授囑我領讀“昔舜久作小人”一節,涉及“中”的難題。“中”之為物,須滿足《保訓》限定的至少15個條件。現臆說如下,請大家批評。這是講義稿,難免講說演義之跡,文簡也不拘禮數,請海涵。在美國訪問的北師大博士生王進鋒先生收集提供了本稿所需的所有文獻,特此鳴謝。
一、釋文
昔舜久作小人,親耕於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它攴於上下遠邇,迺易位設稽,測陰陽之物,咸順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備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

中国历史上弱胜强的故事

厥緒。於呼!祗之哉!
二、按語
4
……昔舜久作小人,親耕於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
4.1 “久”,清華釋文作“舊”;李守奎讀“久”。
按:讀“久”似更好,因為句前已有“昔”,“昔”、“舊”重復。
4.2 “曆丘”,清華釋文作“鬲茅”,讀“曆丘”;李守奎讀“曆茅”,釋作“曆山之茅”;陳偉讀“嵍”(旄),訓“丘”。子居有綜述,並指出傳世文獻俱作“曆山”。
按:當讀“曆丘”。傳世文獻作“曆山”或系諱孔子之名。
4.3 “恐”,李銳讀“恭”;肖曉暉讀“功”。
按:讀“恐”甚合文義,詳下“討論”一節。
4.4 “中”,小狐有綜述:
李學勤先生認為“中”是一個思想觀念,即清華釋文所謂“中正、中道”。
趙平安認為“中”與“詷”類似,是治國安邦平天下的道理。
李銳認為“中”有中正義,引申之則與獄訟之公正有關。
李均明認為有兩種“中”,一是與訴訟相關的文書,即最終的判決書;一是文王遺囑之“中”是指治國理念。劉光勝同。
林志鵬也認為簡文有兩種“中”,一是舜的“求中”,指反求己心;所謂“得中”者,指心明靈清澈(復其本然狀態);另一“中”是指軍旅所用建鼓。
薑廣輝認為“中”就是處理事情時要把握分寸,要將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追中於河”的“追”不是“索回”、“歸還”,而是應理解為“慎終追遠”的“追”,即“追溯”。
武家璧也認為有二“中”,“舜既得中”,是指舜制訂出優秀曆法;下文的“砌中”是築壇聚眾,祭告天地,誓師出發,“中”為具體的建築物“中壇”。
此外,小狐本人認為“中”最有可能是指以軍事統率權為中心的最高統治權力;李零認為“中”是“地中”,舜“求中”就是“為民立極”;子居認為“中”即是“眾”、“師”,“中”系音同而誤(陳偉贊同)。肖曉暉從子居說,讀“中”為“眾”,並將此句斷讀為:“親耕於曆,懋功逑眾。”
按:以上諸說皆有道理,但也都有問題。“中”為何物,必須結合前後簡文探討,滿足《保訓》所限定的至少15個條件,詳下“討論”一節。
又沈培認為此句應讀作:“昔舜久作小人,

中国历史人文的故事素材

親耕於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李零等同意“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連讀。
按“厥志”不與“不違于庶萬姓……”連讀。理由一,本篇“厥”字多用於動賓結構,如“稽厥志”、“受厥緒”、“服厥罪”;理由二,古書未見前後兩句相連而均以“厥”開頭之例,如“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它攴於上下遠邇”;理由三,“自稽厥志”更合前後文義,詳下“討論”一節。
5
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它攴於上下遠邇,迺易位設稽,測
5.1 “它攴”,清華釋文讀“施”,訓“行”;孫飛燕釋作“施行恩惠”;肖曉暉釋作“延及”。
按:“它攴”《說文》作“也攴”,本義為以攴擊蛇,引申義為割裂、分解,于省吾先生有詳考。簡5“它攴”取“分解”之義。參見下文“討論”一節。
5.2 “設”,清華釋文讀“邇”;廖名春讀“設”,陳偉、李零贊同。
按:“迺易位設稽,測”末四字,廖名春讀為“設立稽測”,似不可從。“易位”與“設稽”並列,都是動賓結構,參見下文“討論”一節。
6
陰陽之物,咸順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備惟
6.1 “逆”,清華釋文作“誥”;李守奎釋“逆”;房振三釋“言生”,讀“成”。
按:目前學者多從“逆”,但李學勤先生指出“逆”之“中筆一般通下,此字不然,似還須進一步證明。”
6.2 “茲”,清華釋文讀“滋”,訓“益”;李零以“茲”為虛詞。“備”,清華釋文訓“慎”;李零讀“服”,取從事、行事之義。
按:“茲”不是虛詞,“備”不讀“服”。此簡與下簡連讀:“易實變名”與“茲備惟允”並列;其中,“易實”與“變名”對偶,“茲備”與“惟允”對偶。“備”為謹慎,“允”為誠信,與下簡“翼翼不懈”連讀。
78
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厥緒。於呼!祗之
哉!……
按:“於呼!祗之哉!”清華釋文(《文物》2009年第6期第75頁)及李學勤先生釋文(《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8頁)均作“嗚呼!發,祗之哉!”“發”字不見於簡7,當為衍字。
三、討論
這一節的關鍵與難點在於“中”為何物。我們所推求的“中”,必須盡可能滿足所有這些條件:1、舜“恐”而求之;2、可以助舜“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3、可以“它攴於

中国历史创业故事

上下遠邇”;4、可以“易位設稽”;5、可以“測陰陽之物”;6、其結果是“咸順不逆”;7、“中”與“名”、“實”相關;8、“中”使舜“茲備惟允,翼翼不懈”;9、“中”與“三降之德”有關;10、“舜既得中”,“帝堯嘉之,用受厥緒”。正因為“中”有這些特點,文王反復告誡武王要敬慎持中。
此外,“中”還要滿足以下條件:1、“中”為“保訓”,不傳或墜;2、上甲微伐有易,曾“假中於河”;3、得“中”之助,上甲微在戰爭中“無害”;4、戰後,上甲微不僅“歸中於河”,而且“持弗亡”(所以“中”不是可以歸還的具體之物);5、上甲微持“中”弗亡,傳貽子孫,終使商人“用受大命”。
學者們對“中”已有10餘種解釋,但似皆未能滿足以上15個條件。通過學習大家的意見與《保訓》簡文,我認為,不妨把“中”理解為“數”——“天之數”,就是孔子所傳帝堯所說的“天之歷數在爾躬”的“天數”,也是傳說中舜得河圖的河圖之數,也是文王據以演《周易》的“易數”。試解說如次。
當舜“久作小人”的時候,他為什麼會“恐而求中”?因為他長久地“親耕”,所以,對天時與農事的關係有切身體悟;這種體悟,使他對冥冥中的天命之數產生敬畏,所以“恐”而求之。舜久為草民,深知萬民之多願(欲),在於敬順農時、得有豐年,所以以此為志,求得“天之歷數”(後人或因此而稱舜親耕之地為“曆丘”或“曆山”)。天之歷數,在上古時代,難得定數,所以,舜將之分解,“它攴於上下遠邇”,在空間上“易位設稽”,在性質上分門別類,“測陰陽之物”,直至“咸順不逆”,是稱“得中”。舜分解(它攴)天數於上下遠邇、易位設稽,遇到兩個問題:“名實”與“陰陽”。但舜的悟性使他能在品物流行之中,“不易實變名”(或為商人以不變為占的源起),而是小心謹慎、“茲備惟允,翼翼不懈”,分陰分陽而順陰陽之德,故有“三降之德”——天德、地德、人德,此謂三德;“三德率行,乃有陰陽”——,深受帝堯欣賞,許配瀟湘二妃,納為佳婿(建立親緣關係以使繼位合於情理),並禪位於舜。堯諄諄誡舜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真理就在你身上,不要玩物喪志,陷入封建迷信而不能自拔(孔子深許之,不僅囑弟子輯入《論語》,而且秘傳“善《易》者不占”,是為後話),不要走極端,而是要“允執其中”。
上甲微為父輩雪恥,在“殺伯辱父”4年之後出兵有易。有易是善戰的北方少數民族,上甲微不敢怠慢,所以傳說中有向河伯族借兵之說。但“河”非河伯,“假中於河”、“歸中於河”,不是向河伯借兵、還兵。古有“舜得河圖”、“禹得洛書”之說。“河圖”是什麼?一至十“天之數”也——在天為日月星辰,在地為陰陽五行。上甲微兵力不足以伐有易(所以備戰4年還要向河伯借兵;不到黃河非好漢,到了黃河豈能不加拜河圖之數的神力),於是,“假中於河”,憑藉天之數,不僅讓“有易服厥罪”,而且自己在戰爭中也免災“無害”(有易君命喪戰亂,也許只是命數所致),因此,戰後必然要去謝天還願;還願者,“歸”也,是謂“歸中於河”。
“中”如此神威,天數之“中”蘊藏命數,不僅非常“中”用,而且無疑在天地人事裏居於“中”心地位,使上甲微一舉“中”的,上甲微即便再沒悟性,也會謹持不亡,子子孫孫永寶用(商人用受大命,以七八不變之數為占,是為後話)。文王傳保時,早已演成《周易》,深知九六之數的玄奧。七八九六之數,上通神明之德,下類萬物之情,保身保家保國保天下,是為“保訓”。這種性質的“保訓”,不得文王的親傳之秘,當然就會墜失湮沒,所以文王“恐墜保訓”;這種性質的“保訓”,化至繁于至簡,所以文王要提前在“戊子”日“自演”一遍。
如果此說成立,《保訓》內容的古奧珍貴,已不難看見。惟其書法全無古義,須繼續研究。

20

中国历史故事5O字

10年3月18日於學院山
(編者按: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118.html

以上是关于清華簡《保訓》研讀講義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清華簡《保訓》研讀講義;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888.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