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孟子》“接淅而行”音釋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孟子·萬章下》有下面一段話:
孔子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說文解字·水部》:“滰,浚乾漬米也。从水,竟声。《孟子》曰:‘夫子去齐,滰淅而行。’”
“接”、“滰”構成異文,古今注家也因此而分為兩派。一是以“接”字為據,訓為“承接”。朱熹集注:“接,猶承也。淅,漬米也。漬米將炊,而欲去之速,故以手承米而行,不及炊也。”二是以“滰”字為據,訓為“漉乾”。《說文解字·水部》:“滰,浚乾漬米也。从水,竟声。《孟子》曰:夫子去齊,滰淅而行。”段玉裁注:“自其方漚未淘言之曰漬,米不及淘,抒而起之曰滰。”桂馥義證:“滰者,漉淅米使乾。”《廣雅·釋詁二》:“滰,

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釋
也。”王念孫疏證:“滰之言竟,謂漉乾之也,今俗語猶謂漉乾漬米為滰乾矣。”今人楊伯俊譯為:“孔子離開齊國,不等把米淘完,漉乾就走。”[1]
今按:朱說可疑。一是從事理上看,“雙手”很難捧住淘過水的米,即便能捧住也不便行走;二是詞義上看,“接”字在上古漢語中是否已產生“雙手托住或捧住”這樣的詞義還是有待證明的。
那么“接”字究竟應該如何解釋呢?我們認為,此“接”字當讀為“湑”,訓為“漉乾”。
《說文·水部》:“湑,莤酒也。一曰浚也。一曰露皃。从水,胥聲。《詩》曰:‘有酒湑我。’又曰:‘零露湑兮。’”又《水部》:“漉,浚也。从水鹿聲。淥,漉或从彔。”“滰”和“接(湑)”同訓為“漉(淥

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釋
)”,故互為異文。《廣韻·語韻》“醑,簏酒。”《集韻·語韻》:“醑,釃酒。”湑醑古今字,記錄的是同一個詞。
胥字古音在魚部,妾聲字在盍部,但有證據表明二字在文獻中可以通假。
《莊子·大宗師》:“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尸子》:“箕子、胥餘漆身為厲,披髮佯狂。”《戰國·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有哪些些
秦策三》:“箕子接輿漆身而為厲
中国历史上弟子规的故事
,披髮而為狂。”“胥餘”即“接輿”。然則湑之於接,猶胥之於接也。
談盍對轉,故跟妾聲字相通的胥字,也可以跟談部字相通。
《說文·木部》:“楈,木也。从木,胥聲。讀若芟刈之芟。”段玉裁注:“芟在七、八部,魚在五部,合韻也。”[2]
《說文·亼部》:“僉,皆也。从亼,从吅,从从。《虞書》曰:僉曰伯夷。”《方言》卷七:“僉、胥,皆也。自關之東、五國之郊曰僉,東齊曰胥。”
《說文·酉部》:“醶,酢漿也。从酉,僉聲。”又同部:“䤘,酢也。”朱駿聲曰:“與醶略同。”又同部:“酢,醶也。从酉,乍聲。”《廣韻·暮韻》:“醋,醬醋。《說文》作酢。”《說文·齒部》:“齭,齒傷酢也。从齒,所聲。讀若楚。”《玉篇·齒部》:“齼,齒傷醋也。”
古音僉聲與㦰(韱)聲相通,說已見上。而㦰與芟聲相通。《說文·雨部》:“𩃔,微雨也。从雨,㦰聲。又讀若芟。”然楈之於芟,猶胥之於僉,齼(齭)之于醶(䤘)也。
侵談旁轉,故跟妾聲、芟聲相通的胥字也可以和侵部字相通。
《周易·豫卦》:“勿疑,朋盍簪。”王弼注:“簪,疾也。”陸德明《釋文》:“簪,鄭云:簪,速也。《埤蒼》同。京作撍。”《廣韻·侵韻》:“撍,疾也。”《說文·竹部》:“簪,首笄也。从竹,朁聲。”段玉裁曰:“惟《易·豫》九四:朋盍簪。鄭云:速也。實寁之借字。”《說文·宀部》:“寁,居之速也。从宀,疌聲。”段玉裁注:“今俗語云霎時間,即此字也。”《莊子·至樂》:“蝴蝶胥也化而爲蟲。”郭慶藩集釋引俞樾曰:“胥也化而爲蟲,言其速也。”《列子·天瑞》:“蝴蝶胥也化而爲蟲生于灶下,其狀若脫,其名為鴝掇。”注:“千日為鳥,言其久也;胥也化而為蟲,言其速也。釋文云:師說云,胥,少也;謂少去時也。”
《說文·魚部》:“䰼,鮺也。一曰大魚爲鮺,小魚爲䰼。从魚,今聲。”“䰼”字或作“𩻛”。《集韻·侵韻》:“𩻛,南方謂鲝曰𩻛。”《說文·肉部》:“胥,蟹醢也。从肉,疋聲。”《釋名·釋飲食》:“取蟹藏之,使骨肉解之,胥胥然。”《說文·魚部》:“鮺,藏魚也。南方謂之䰼,北方謂之鮺。从魚,差省聲。”段注:“俗作鮓。”《周禮·天官·庖人》:“供祭祀之好羞。”漢鄭玄注:“若荊州之䱹鱼,青州之蟹胥,雖非常物,進之孝也。”
朁聲與疌聲、妾聲相通,說已見上。又朁聲與僉聲相通。《郭店楚墓竹簡·老子》:“咎莫僉

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釋
(乎)谷(欲)得,化(禍)大

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釋
(乎)不智(知)足。”[3]“僉”,今本作“憯”。然則胥之於簪(撍),胥之於𩻛(䰼),亦猶胥之於僉,楈之於芟也。
緝盍旁轉,故跟妾聲相通的胥字也可以和輯部字相通。
《莊子·天地》:“吾謂魯君曰:必服恭儉,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民孰敢不輯。”陸德明《經典釋文》:“不輯,音集。《爾雅》云:和也。又側立反。郭思魚反。”“思魚”正切“胥”字。《集韻·九魚》“胥”字“新於切”(與“思魚切”同音),同小韻云:“輯,相和集也。莊子:民孰敢不輯。”
《戰國策·趙策四》:“左師觸讋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史記·趙世家》作“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胥之。”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左師觸龍言願見,大(太)后盛氣而胥之。”[4]《戰國策·魏策三》:“芒卯謂秦王曰:‘王之士未有為之中者也。臣聞明王不胥中而行。王之所欲于魏者,長羊、王屋、洛林之地也。王能使臣為魏之司徒,則臣能使魏獻之。’秦王曰:‘善’因任之以為魏之司徒。”鮑本作“咠”。《戰國策·魏策四》:“魏王問張旄曰:‘吾欲與秦攻韓,何如?’張旄對曰:‘韓且坐而胥亡乎?且割而從天下乎?’鮑本作“咠”。
古音咠聲與妾聲相通。《禮記·檀弓》:“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
中国历史故事连环画广西
袂輯屨,貿貿然來。”“蒙袂輯屨”,《新序·節士》作“蒙袂接履”。是胥(湑)之於接,亦猶胥(思魚切)之與輯也,胥之于咠也。
自元吳師道倡爲“胥”、“咠”形近之說,而清王念孫援引隸書字形以證成之,今人翕然稱善,莫敢疑之。今按諸載籍,知其說不無可議。形近之說如可成立,亦胥、咠音近有以啟之也。蓋胥、咠之相混,亦猶大家所習知之參之於喿、㸒之於䍃也。此種現象,前人多有論及,無煩覙縷。
把觀察范圍擴大一下,不難發現,與胥字同屬齒音的且聲(魚部)、昔聲(鐸部)也有跟侵談部字相通的情形。
《周禮·春官·籥章》:“國祭蜡,則龡豳頌。”鄭注:“古書蜡為蠶,杜子春云:蠶當為蜡。”《說文·虫部》:“蜡,蝇䏣也。从虫,昔声。”段玉裁注:“蝇生子为蛆。蛆者俗字,䏣者正字,蜡者古字。”《周禮·秋官·序官》:“蜡氏。”鄭玄注:“蜡,骨肉腐臭,蠅蟲所蜡也。……蜡讀如狙司之狙。”
古音疋聲與且聲相通。《周易·夬卦》:“其行次且。”马王堆帛書《周易》作“緀胥”,[5]上博簡《周易》作“緀疋”。[6]《詩經》篇名《關雎》,上博簡《詩論》作“

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釋
疋”。[7]然則䏣(蜡)之於蠶,猶胥之於簪(撍),胥之於“𩻛”也。
《詩經·魏風·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孔穎達疏:“沮洳,潤澤之處。”《六韜·戰騎》:“汙下沮澤,進退漸洳,此騎之患地也。”漢劉向《列女傳·魯漆室女》:“吾聞河潤九里,漸洳三百步。”銀雀山漢墓竹簡《孙膑兵法·威王問》:“患兵者,地也。困適(敵)者,險也。故曰:三里

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釋
洳。”張震澤注:“沮洳、漸洳、

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釋
洳一聲之轉。”[8]
古音芟聲與斬聲相通。《禮記·禮器》:“有摲而播也。”鄭玄注:“摲之言芟也。”《漢書·賈誼傳》:“故蔪去不義諸侯而虛其國。”顏師古注:“蔪讀與芟同,謂芟刈之。” 然則沮(

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釋
)之於漸,猶楈之於芟,胥之於僉,齼(齭)之於醶(䤘)也。
如果把觀察范圍擴大到齒音魚部字,我們還能發現更多談魚相通的例子。為避免繁重,不再列舉。
昔段玉裁分古韻為十七部,又作“古合韻說”、“古異部假借轉注說”以盡其變化;章太炎分古韻為二十三部,又作《成均圖》以觀其會通。此非好奇而泛濫,蓋其勢有不得已者。段玉裁曰:“知十七部之分,然後可以知十七部之合,知其分,知其合,然後可以盡求古經傳假借轉注而無疑義。”[9]章太炎亦曰:“經聲者方以智,轉聲者圓而神。圓出於方,方數為典。不有二十三部,雖欲明其轉變,亦何由也!”[10]昔筆者嘗三復斯語,嘆為知言。今行文至此,乃不覺歔欷者久之。
附記:本文的寫作受到中國社會科
中国历史经典故事有什么
學院基礎研究學者資助計劃項目“古漢字諧聲系統初探”的資助。
(編者按:[1]楊伯峻:《孟子譯注》第234頁,中華書局,1960年。
[2]段氏七部即今天所謂侵緝部,八部即今天所謂談盍部。
[3]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第111頁,文物出版社,1998年。
[4]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文物》1984年第3期。張震澤:《孫膑兵法校理》,中華書局,1984年。
[5]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
[6]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7]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8]《文物》1984年第3期。张震澤:《孫膑兵法校理》,中華書局,1984年。
[9]段玉裁:《六書音均表·古異部假借轉注說》,見《說文解字注》,上海圖書館影印經韻樓本。
[10]章太炎:《文始•叙例》,見《章氏叢書》,1917-1919,浙江圖書館校刊。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051.html
以上是关于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