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疾漸甚”芻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朕疾漸甚”芻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朕疾漸甚”芻議
(煙臺大學中國學術研究所)
清華簡《保訓》第2號簡的
“朕疾漸甚”芻議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隸作“
“朕疾漸甚”芻議
”,認為即“適”字,引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猶方也。”[1]李守奎先生在清華簡《保訓》座談會上指出該字可以討論,楚簡中此字多次出現,陳劍先生曾把它釋為“琮”[2],假如釋為“琮”,就可以從其他方面去考慮[3]。孟蓬生先生認為此字與“啇”字無關,其讀音當在侵部(談)部,古音侵、談、東相通,故上博簡、郭店簡相關字讀作“從”;《保訓》“
“朕疾漸甚”芻議
”字可以讀為傳世典籍中表示“疾病加劇”的“漸”字,“漸”字古音在談部;《尚書·顧命》云:“王曰:嗚呼,疾大漸,惟幾,病日臻。”“疾
“朕疾漸甚”芻議
(漸)甚”與“疾大漸”語意尤近。《列子·力命》:“季梁得疾,七日大漸,其子環而泣之。”《南史·齊宗室列傳》:“帝疾漸甚。”《南齊書·宗室列傳》:“帝不豫,遙光數入侍疾。帝漸甚。”“漸”與“甚”意義相同,兩字應該看作並列結構[4]。孟蓬生先生的釋讀頗具卓識,尤其可與《尚書·顧命》對讀(《保訓》與《顧命》開篇極為相近),較有說服力。何家興先生亦讀作“漸”,不過認為該字可能從“
“朕疾漸甚”芻議
”、“
“朕疾漸甚”芻議
”、“止”,為“遣”字異體[5]。何家興先生從字形出發的路徑毋庸置疑,然似可商榷。郭店簡《語叢四》第21號簡云:“一
“朕疾漸甚”芻議
一來。”
“朕疾漸甚”芻議
隸作“
“朕疾漸甚”芻議
”,讀作“遣”。該字以及何先生所引其他從“
“朕疾漸甚”芻議
”的字,“
“朕疾漸甚”芻議
”象兩手相合,二手向心,而《保訓》“
“朕疾漸甚”芻議
”的中間部分左右兩側是通下的,與“
“朕疾漸甚”芻議
”有較大差距。何先生認為《保訓》該字與上博簡《性情論》的
“朕疾漸甚”芻議
完全吻合,可商。蘇建洲先生認為“
“朕疾漸甚”芻議
”字上部應是“帝”字,“
“朕疾漸甚”芻議
”應讀為“漬”;“帝”字端紐錫部,“漬”字從紐錫部,二者音近可通。《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云:“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屬國?’”高誘注:“漬,亦病也。”[6]蘇建洲先生的觀點結合字形與文獻,提供了新的思路。蘇先生的釋讀從古璽出發,而楚文字(如帛書乙的
“朕疾漸甚”芻議
)中的“帝”亦可與之比勘。然楚簡的“帝”字下部多有一撇一捺,径將“
“朕疾漸甚”芻議
”的上部隸作“帝”,恐有討論的空間。孫合肥先生認為該字釋為“遆(適)”,字形分析為從“辵”省,“帝”聲;“適”訓方,表示時間,相當於“正”、“正在”[7]。關於“遆”,亦可參見《古文字譜系疏證》[8]。孫先生的讀法同《釋文》,但在釋字上作了推進,與蘇建洲先生一樣將“止”上部分隸作“帝”,亦當重視。對於讀作“適”的說法,我們可以參看曾侯乙墓所出竹簡的
“朕疾漸甚”芻議
,《楚系簡帛文字編》即釋作“適”[9],該字上部當為“帝”。此外,
“朕疾漸甚”芻議
(包山簡)、
“朕疾漸甚”芻議
(望山簡)、
“朕疾漸甚”芻議
(新蔡簡)、
“朕疾漸甚”芻議
(九店簡)等字,亦可看作相關字,《楚系簡帛文字編》均釋作“啻”[10]。綜觀以上諸家的觀點,都有成立的可能,均不能排除。“
“朕疾漸甚”芻議
”讀作“適”、“漸”、“漬”皆可通,而問題歸根到底仍是對字形的判讀。筆者竊以為將“
“朕疾漸甚”芻議
”看作“遣”字異體,或將上部直接視作“帝”,都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
“朕疾漸甚”芻議
”的字形並非首見,與此相關的字之前一再出現,然未有定讞。相關字大抵可如下表所示:
包山簡
“朕疾漸甚”芻議
(173)
新蔡簡
“朕疾漸甚”芻議
(零:189)
“朕疾漸甚”芻議
(零:484)
“朕疾漸甚”芻議
(零:300)
郭店簡
“朕疾漸甚”芻議
(《緇衣》16)
上博簡
“朕疾漸甚”芻議
(《
中国历史人物的英语故事
緇衣》9)
“朕疾漸甚”芻議
(《周易》14)
“朕疾漸甚”芻議
(《鬼神之明、融師有成氏》8)
對上述字的釋讀歧說紛紜,上博簡《周易》所見字尚有爭議。以上諸字兩橫之間往往沒有豎筆直接通下,與《保訓》的“
“朕疾漸甚”芻議
”能否類觀尚待考察。上引釋作“啻”的諸字,豎筆或通下或否,這裏豎筆是否通下,亦當不影響對字形的判讀。准此,“
“朕疾漸甚”芻議
”與上表所列諸字,殆屬一類。鑒於楚文字“宀”多為緣飾,“宀”的干擾亦當忽略。郭店簡、上博簡的《緇衣》可以參見傳世文獻,無疑是重要的線索。上博簡《緇衣》第9號簡云:“
“朕疾漸甚”芻議
容有常。”郭店簡《
中国历史名人宋美龄的故事
緇衣》第16號簡云:“
“朕疾漸甚”芻議
容有常。”傳世本謂:“從容有常。”李零先生釋作“從”,指出上博簡與郭店簡該字相似,好像都是從甬得聲[11]。陳劍先生認為與“琮”有關[12]。郭店簡《緇衣》的
“朕疾漸甚”芻議
與上博簡《緇衣》的
“朕疾漸甚”芻議
與傳世本對勘,當讀作“從”,李零先生提出其從甬得聲的建議很值得重視。無論是郭店簡、上博簡所見字,還是《保訓》的“
“朕疾漸甚”芻議
”,中間部分與其視作“帝”,毋寧看作“甬”。戰國時代的“甬”主要有如下字形:
“朕疾漸甚”芻議
(郭店簡《性自命出》)
“朕疾漸甚”芻議
(上博簡《孔子詩論》)
“朕疾漸甚”芻議
(上博簡《容成氏》)
“朕疾漸甚”芻議
(
“朕疾漸甚”芻議
陵君鑒)
“朕疾漸甚”芻議
(中山王鼎)
筆者認為,郭店簡《緇衣》的
“朕疾漸甚”芻議
、上博簡《緇衣》的
“朕疾漸甚”芻議
,以及《保訓》的“
“朕疾漸甚”芻議
”,三者殆為一字,它們中間部分都應當是“甬”,從甬得聲。《保訓》的“
“朕疾漸甚”芻議
”或亦可釋作“從”,讀作“
“朕疾漸甚”芻議
”。《說文》云:“
“朕疾漸甚”芻議
,病也。從疒從聲。”意同蘇建洲先生所釋“漬”。“從”、“
“朕疾漸甚”芻議
”同為精紐東部字,雙聲疊韻。這僅是筆者的蠡測,有待深究,錄而存疑。而此前論者所指出的,尤其是孟蓬生、何家興先生所讀的“漸”極為重要,若能在字形的推求上進一步完善,無疑更具說服力。古音侵談東相通,該字可讀作“從”,亦有通轉為“漸”的可能。《保訓》與《顧命》可相對讀,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線索。在更多證據出現之前,仍從孟蓬生、何家興先生說,讀作“漸”。
(編者按:[1]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文物》2009年第6期。
[2]參見陳劍:《釋“琮”及相關諸
中国历史故事短文100字
字(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270,2007年12月18日。
[3]劉國忠、陳穎飛:《清華簡〈保訓〉座談會紀要》,《光明日報》2009年6月29日。
[4]孟蓬生:《〈保訓〉“
“朕疾漸甚”芻議
疾甚”試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844,2009年7月10日。
[5]何家興:《也說〈保訓〉中的“遣”》,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31,2009年8月19日。
[6]蘇建洲:《〈保訓〉字詞考釋二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849,2009年7月15日。
[7]孫合肥:《清華簡〈保訓〉“適”字補說》,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33,2009年8月
难以置信的中国历史故事
22日。
[8]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2030頁。
[9]滕壬生編:《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頁。
[10]滕壬生編:《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頁。
[11]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頁。
[12]陳劍:《釋“琮”及相關諸字(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270,2007年12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023.html
以上是关于“朕疾漸甚”芻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朕疾漸甚”芻議;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