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 博物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9 14:18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信陽遣冊“柅”蠡測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信陽長台關1號墓遣冊2-021號簡記錄有“一柅,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角”。[1]簡文“一”下三字依次作:[2]
A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B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C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一”字之上和C字之下均落有表示停頓的標識符號,可見這四個字屬於一件器物的記錄,大家對此多無異議。對於A、B、C三字的釋讀,以往意見不一,也使得簡文所記為何物未能落實。今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就上述簡文的釋讀及其相關名實對應的問題談點看法。
先來看C、B兩字。C字,舊多釋作“因”,我們認為當是“角”字。信陽遣冊2-021號簡中,既有從“因”從“衣”的“裀”字,[3]作: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又有從“角”從“虍”之字,[4]作: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不難看出,“因”、“角”在字形上區別較明顯。已知楚簡中的“因”、“角”實際上也很少有寫混的情況。將C釋為“角”應無大礙。
關於B字,李家浩先生曾指出:“此‘頁’字之上,原文從‘之’”。[5]依此可將B字隸作“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舊多以為“首”或“頁”的異體,沈培先生認為當從“之”得聲,讀為“戴”,就其造字本義講,可以看作是為“戴”而造的形聲字。[6]“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讀為“戴”的意見可從。
再來看A字。此字左旁從“木”,右旁不太清晰,考釋分歧較大,有釋柜、杔、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柧等。A字釋法雖有不同,但多數學者都將其與下列的2-018號簡的兩個字: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釋成同一字。此三字是同一個字的看法可信。A字,恐當釋為“柅”,從木,尼省聲。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中弓》8號簡“仲尼”之“尼”作:[7]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信陽遣冊的三“柅”字的右旁,與此“尼”字的“尸”之下構形基本相同,可看作是省寫了“尸”形的“尼”。“柅”,見於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周易》40號簡“系于金柅”,寫作:[8]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所從“尼”旁不省作。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中的《從政》甲本13號簡的“迡”字,“尼”旁不省“尸”,[9]而《民之父母》8號簡、《容成氏》19號簡的兩“迡”字的“尼”旁卻都省寫了“尸”形。[10]可見,楚簡中的“尼”省去“尸”形的寫法不是孤例。
下面我們討論2-021號簡所記“柅”指何物。這涉及到簡文四字的句讀問題。沈培先生在討論“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字的文章裏就列舉了2-021號簡的這條辭例,釋文抄寫作“一柧A因(絪)”(注:沈文中的A即“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字)。他說:[11]
從句子結構上來講,“A因(絪)”可讀為“戴絪”,是用來說明“柧”是什麼樣的“柧”。
沈先生對該句結構的分析是準確的,實際上也就解決了句讀問題。簡文記“一柅,戴角”,說明“柅”這件器物的上部裝飾有角。
《說文》:“柅,

中国历史文化故事两百字

木也。實如梨。”柅用作器具名,見《易·姤》“系于金柅”,王

中国历史人古代故事书电子版

弼注:“柅者,制動之主。”孔穎達疏:“柅之為物,眾說不同。王肅之徒皆為織績之器,婦人所用。惟馬云:“柅者,在車之下所以止輪令不動者也。”王注云:“柅,制動之主。”蓋與馬同。”《玉篇·木部》:“柅,絡絲柎。”《廣韻·旨韻》同。《集韻·旨韻》:“柅,止車輪木。”又《脂韻》:“柅,絡杙。”柅,也通作檷。《集韻·旨韻》:“檷,絡絲柎,或從金。通作柅。”《說文》:“檷,絡絲檷,從木,爾省,讀若柅。”段注:“檷,絡絲柎也。“朱駿聲《通訓定聲》:“檷,今絡絲架子是也。”上述有關柅、檷的字詞解釋不盡一致,不過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稱作“柅”或“檷”的器物似當是有立柱的結構,置於地上比較穩固。
據發掘報告,在信陽1號楚墓的隨葬器物中,有兩件器物的上部是安裝有角的,一件是“鎮墓獸”,一件是“彩繪雙角器”。對於“彩繪雙角器”,報告描述說:[12]
出於後室西北隅。器形與二號楚墓中出土的雙角器基本相同,但缺少雙角。通體塗黑地並施有鮮豔的紅、灰色相間的雲紋、鉤狀紋、鳥紋和三角紋。頂部之兩個長方銎為插鹿角處。高40、縱34、橫34釐米。
信陽2號楚墓隨葬的一件“鎮墓獸”及两件“雙鹿角器”均在頂部插有鹿角,其中彩繪的2-156號“

有4本书关于中国历史故事

雙鹿角器”(圖一,采自發掘報告),與1號楚墓所出“彩繪雙角器”造型、風格十分接近,底部為方墩狀座,座上立方柱,柱的上端又安一方頂,頂部插一對鹿角。而2-157號“雙鹿角器”的方頂,報告說其“雕有獸面,面之兩側各插一支鹿角,儼然為一獸頭的形象”。至於兩墓所出“鎮墓獸”的頂部則直接是雕刻的獸頭。
對照實物,我們認為,遣冊2-021號簡所記的戴角的“柅”大概是指隨葬的“彩繪雙角器”或“鎮墓獸”。對於“鎮墓獸”,李家浩先生有過考證,認為遣冊2-03號簡所記的“一烕盟之柜囗土螻”很可能是指该墓出土的“鎮墓獸”。[13]如然,2-021號簡所記的戴角的“柅”似當指隨葬的“彩繪雙角器”。實際上,信陽1、2號楚墓出土的稱作“鎮墓獸”的器物,在形制上與出土的“彩繪雙角器”有差異,係整木雕琢成獸,以往楚墓並不多見。而類似“彩繪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有几册

雙角器”的器物,戰國楚墓屢見出土,大多數的楚墓發掘報告或簡報是以“鎮墓獸”稱之。[14]其器形一般由足柎、柱身、頭部、鹿角幾部分構成,其中足柎呈墩狀、柱身直立、頭頂插角是其典型特徵,而頭部的形態豐富多樣,有單面獸首形、雙面獸首形、人面首形等等。結合文獻對柅、檷字的注解,我們認為,這類器物稱作“柅”、“檷”蓋是針對帶足柎之立柱而言。值得注意的是,淅川和尚嶺春秋晚期2號楚墓出土有一件“銅鎮墓獸座”(圖二,采自發掘報告),[15]方墩狀底座,座上中央有直立柱管,管壁有對稱的插銷穿孔,出土時柱管內有朽木。座的上面鑄有銘文,發掘報告釋文作:曾中(仲)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薳)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之且(祖)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賈連敏先生考釋說:[16]
“且(詛)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鎮墓獸自名。“且”,疑讀為“詛”,鎮墓獸用以驅邪,或與詛有關。《說文》:“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種也。”鎮墓獸何以稱“且(詛)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有待研究。
賈先生指出“且埶” 用作器名的意見正確,讀“且”為“詛”亦有合理之處。“且埶”之“且”可能是用來說明“埶”的,屬於“埶”的修飾語,“埶”作器名。該器的銅柱管內原本插有木柱,從報告提供的墓底平面圖看,緊臨該器還有形跡較完整的鹿角,據此我們推測,鹿角可能與此銅方座有關,或許原本是安裝在插入銅柱管的木柱的頂部。這樣其形態就與上述“彩繪雙角器”比較接近,發掘報告以“鎮墓獸座”定名,蓋有緣於此。前面說過,遣冊稱“彩繪雙角器”為“柅”,柅通檷。“埶”、“爾”古音相近,這是大家都熟悉的,故我們認為,“且埶”之“埶”,似當讀為“檷”,與稱“彩繪雙角器”的“柅”實為一詞。考慮到用字早晚的關係,我們也提出一種假設,即用來稱呼帶足柎之立柱的“柅”“檷”字,可能是“埶”或借“埶”的“槷”字的分化字。如果遣冊2-021號簡記錄的“柅”是指“彩繪雙角器”這一看法符合事實的話,則“彩繪雙角器”之類器物大概還應屬當時的居家生活實用器,不為墓葬獨有,似不宜稱作“鎮墓獸”,儘管有可能這類器在日常實際使用中是起遏止、限制的作用。
最後我們談一下2-018號簡的“柅”。信陽遣冊2-018號簡與2-03號簡是前後相連的兩簡,記錄“樂人之器”。[17]“柅”分別出現在記編鐘、編磬的內容中,皆作:柅條,漆畫。[18]對這句簡文,也有不同釋法。但一般都認為這是针对鐘、磬架的記錄,當可信。如果我们釋柅不誤的話,“柅”就是指鐘、磬架的立柱。信陽1、2號墓出土的鐘架(圖三,采自發掘報告)、磬架的立柱都是带足柎的,形制與上述“彩繪雙角器”的立柱及“鎮墓獸座”相仿。“柅條”的“條”可能就指鐘、磬架的橫樑。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圖一 圖二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圖三

(編者按:[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第130頁、圖版一二五,文物出版社1986年。
[2]為便於討論,本文例舉的信陽遣冊2-021、2-018號簡的文字圖像採用了“楚簡綜合整理與研究”項目課題組拍攝的紅外影像。
[3]劉雨:《信陽楚簡釋文與考釋》,《信陽楚墓》附錄一,第130頁;商承祚編著:《戰國楚竹簡彙編》,第32~33頁,齊魯書社1995年。
[4]郭若愚:《戰國楚簡文字編》,第79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5]李家浩:《信陽楚簡“樂人之器”研究》,《簡帛研究》第3輯,第19頁,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6]沈培:《試釋戰國時代從“之”從“首(或從‘頁’)”之字》,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7年7月17日。沈文提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慎子曰恭儉》5號簡“首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茅蒲”之“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
”,劉洪濤先生引用劉建民先生的說法,將其讀為“戴”。
[7]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第26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8]《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第190頁。
[9]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第22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0]《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第165、264頁。
[11]沈培:《試釋戰國時代從“之”從“首(或從‘頁’)”之字》。
[12]《信陽楚墓》,第61頁。
[13]《信陽楚簡“樂人之器”研究》,《簡帛研究》第3輯,第16~17頁。
[14]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第187、191頁,文物出版社2003年;湖南省博物館等:《長沙楚墓》,第373~375頁,文物出版社2000年。
[1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第109~111頁,大象出版社2004年。
[16]賈連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銅器銘文簡釋》,《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附錄一,第359頁。
[17]参看《戰國楚竹簡彙編》第24~25頁;《信陽楚簡“樂人之器”研究》,《簡帛研究》第3輯,第1頁。
[18]條、畫的釋讀從何琳儀《信陽楚簡選釋》,《文物研究》第8期,黃山書社1993年。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021.html

以上是关于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博物-信陽遣冊“柅”蠡測;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985.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