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 江陵,楚武王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9 19:03
  • 79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首发)
清華簡《楚居》簡7有地名“宵”,是楚王宵敖徙居之處。筆者曾在討論中推測,這個地名可能就是秦漢簡牘中多次出現的“銷”[1]。宵、銷聲符相同,相通自無問題,但兩者是否爲同一地尚缺詳細論述。近來,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與“宵”、“銷”之地望相關的問題得到解決,而且陸續有學者撰文支持這個觀點[2],使得筆者有信心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希望師友們繼續給予批評指正。
一、秦漢簡牘所見“銷”地地望的確定
要確定《楚居》中的“宵”就是秦漢簡牘中的地名“銷”,首先要確定“銷”的地望。
秦漢簡牘中的“銷”初見於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第456號簡,原注“地望不詳”[3]。周振鶴先生認爲其地屬南郡[4]。後來,里耶秦簡部分資料公布,其中J1⒃52號木牘記載了“銷”距離鄢和江陵的詳細里程:
鄢到銷百八十四里,銷到江陵二百卌六里[5]。
據此,可以確定“銷”在鄢與江陵之間,但具體地點仍不能確定。王煥林先生認爲“銷”就是見於《左傳》的“湫”,位於今湖北鍾祥市北部。[6]晏昌貴先生認爲“銷”是見於《宋書》的“宵城”(《南齊書》、《隋書》作“霄城”),位於今湖北天門市笑城遺址或其附近。[7]黃錫全先生認爲“銷”可能讀爲“郊”,即楚國的“郊郢”,在今湖北鍾祥。[8]周振鶴先生則認爲“銷”在今湖北荆門以北之石橋驛與南橋之間。[9]
岳麓秦簡的公布,使得秦漢簡牘中“銷”地地望的問題終於得以解決。

中国历史故事感言50字

岳麓秦簡《三十五年質日》中有一段記錄主人公當年三月至五月出行的文字,說他三月廿四至三月廿七“治銷”,三月廿八“去南歸”,四月初一“宿當陽”,四月初二“宿銷”,四月初三“宿箬鄉”。由於多個地點能夠確定或大致推定範圍,“銷”與諸地點僅有一兩日之程,因此整理者取了周振鶴先生的說法,認爲“銷”在湖北荆門以北之石橋驛與南橋之間。[10]陳偉先生和蔣文先生亦贊同此說,並爲之補充了詳細論證[11]。蔣文先生繪圖如下[12]: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周振鶴先生考訂銷地的重要理由,是“從宜城到江陵這條大路始終是重要的交通路線”。據圖可見,江陵、箬鄉、當陽等地均在這條交通線上,《質日》的主人公沿此路線往返於這些地點,途經圖中所標之銷地,是最爲合理的。周振鶴先生所論可成定讞。
二、《楚居》“宵”地周邊諸地名
要確定《楚居》中“宵”的位置,需要參考“宵”周邊的一些地名。根據《楚居》及其它文獻,可以確定的地名有“鄀”、“那處”和“權”。而且“焚”以及楚武王、楚文王時期楚人控制的範圍也可大致推定。
先來看“鄀”。《楚居》簡6-簡7云:
至酓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延)自旁屽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徙)居喬多。至酓甬(勇)及酓嚴、酓相(霜)及酓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雪)及酓訓(徇)、酓咢及若囂(敖)酓義(儀),皆居喬多。若囂(敖)酓【6】義(儀)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徙)居箬。【7】
清華簡整理者已指出若敖徙居的地名“箬”與《楚居》後文所見的“𦴈”、“箬郢”均是見於文獻的“鄀”。[13]陳偉先生認爲《楚居》之“箬”與前述《三十五年質日》中的“箬鄉”是同一地,並指出此地地望傳世文獻中有兩說,一說見於《水經注》,認爲在今湖北宜城縣東南的漢水東岸,一說見於唐宋史志,認爲在漢水之西的丘陵地帶。[14]陳先生進一步指出,《左傳》定公六年有楚昭王避吳遷都於鄀的記載,“從這一地理大勢推斷,定公六年楚人徙都,不大可能選擇瀕臨漢水東岸的《水經注》所記之地,唐宋文獻所載之地在漢水之西的丘陵地帶,是相對安全的地方”。[15]結合上引地圖及《三十五年質日》,銷距箬鄉和當陽各有一日之程,所去不遠。蔣文先生進一步指出:
簡文載銷在當陽和箬鄉之間,箬(即文獻之鄀或若)的地望,舊有漢水東和漢水西兩說,銷和箬如有其一位於漢水東,從當陽到箬鄉就必須渡過漢水,而兩地都在漢水西,當陽到箬便可沿漢水而上無需橫渡,顯然此方案較優。[16]
綜上,陳偉先生所論十分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學者都討論過,楚人自漳沮流域向江漢流域擴張之初,並不是直接定都到江陵紀南城一帶,而是在漢水中游地區先建立了一片根據地。但是這個根據地究竟在何處、何時建立、如何命名、是否稱“郢”,學界多有分歧。[17]根據《楚居》可以知道,楚人在漢水中游建立的第一個據點是“鄀”,楚人當時恐怕並沒有將勢力延伸到更靠北的宜城一帶,也沒有迅速佔據江陵一帶。
接下來討論“焚”和“那處”。“焚”見於《楚居》簡7記載蚡冒徙居的文字:
至焚(蚡)冒酓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帥-率)自箬(鄀)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徙)居焚。
“那處”是古𨚗國所在地[18],見於《左傳》莊公十八年:
初,楚武王克權,使鬬緡尹之。以叛,圍而殺之。遷權於那處,使閻敖尹之。
那處的地望,杜預注講得很清楚:
那處,楚地,南郡編縣東南有那口城。
這個地點,在鄀的南邊,離鄀不算太遠。
𨚗國在楚武王之前即爲楚所滅。從文獻來看,蚡冒遷焚當與楚人滅𨚗國的行動有一定關聯。何浩先生認爲,𨚗國之滅當在楚人由荊山發展至漢西平原之時:
正是熊咢之時,楚人沿古沮漳河谷東下,跨出荊山,占有漢水西側的平原地區,隨即在今宜城縣南稍東構筑郢城。𨚗國位於古沮漳水(今蠻河)下游以南,北距郢城約四十公里。熊咢筑郢前後,楚人的當務之急是征服郢城周邊的土著部落和封國,以擴大郢城四周的轄境範圍,增強郢城的安全因素。這樣一來,位於漢西沮南的𨚗國,也就成爲了楚人經營漢西平原的障礙。而拔除這個障礙,楚人還能將郊郢至那處一線的漢水口岸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進而既便於窺視漢東,又可以由此取道南下,進取江岸。可見,滅𨚗是當時楚人營建江、漢、沮、漳基地勢在必行的決策之一。[19]
據此,何浩先生認爲𨚗國滅於熊咢元年至若敖十七年,即公元前799年至前774年之間。雖然何浩先生據以討論的細節尚有可商之處[20],但文中所論楚國發展的大體趨勢毫無疑問是正確的。據《楚居》所述,楚自熊延至熊咢“皆居喬多”,若敖先居喬多,隨後徙居鄀,開始向沮漳以東的漢水西岸地區挺進。則𨚗國當是滅於若敖之手。若敖之後,蚡冒繼續向南發展,此時南遷至剛攻滅不久的𨚗國附近,以圖楚人勢力早日到達長江,是非常合理的。蚡冒所遷之“焚”,當在那處一帶。[21]
由杜預注可知,楚地“那處”在漢編縣之南。“編縣”見於《漢書·地理志》,但不見於張家山漢簡、松柏漢牘、秦漢封泥等出土文獻,當是較晚設置的縣。疑此“編縣”得名源於《楚居》之“焚”。“焚冒”,文獻中又作“蚡冒”、“棼冒”、“羒冒”等。“焚”、“蚡”、“棼”、“羒”皆唇音文部字。“編”是唇音元部字,一說屬真部。按唇音元、真、文三部字古音很近,頗多相通之例。《禮記·月令》“頒馬政”,《大戴禮記·夏小正》作“班馬政”。《周禮》多見“頒”字,鄭玄注多云“讀爲班”。[22]頒從分,爲唇音文部字,班爲唇音元部字。《尚書·舜典》“徧于羣神”,揚雄《太常箴》、《後漢書·祭祀志》皆作“班于羣神”。[23]是從分聲之字與從扁聲之字輾轉可通之證。從音理上講,“焚”與“編”可以相通。“編”得名於離其縣治不遠的古地名,還是有可能的。[24]
再來說“權”。前引《左傳》莊公十八年文記載:
初,楚武王克權,使鬬緡尹之。
杜預注:
權,國名,南郡當陽縣東南有權城。
歷史上當陽的位置十分固定,一直位於江陵之北、那處之南。可見,在楚武王即位後一段時間內,楚人還在向南進攻,尚未抵達江岸。
綜上,若敖徙居的“鄀”、若敖時期所滅之“𨚗”即楚地“那處”、楚武王所滅之“權”三地地望可以確定,而蚡冒徙居之“焚”的地點也可大致推定。這一系列地名的確定,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推定《楚居》中“宵”的地望。
三、宵敖前後楚國的擴張策略與宵地的確定
宵敖,文獻中多作“霄敖”,如《史記·楚世家》:
二十七年,若敖卒,子熊坎立,是爲霄敖。霄敖六年,卒,子熊眴立,是爲蚡冒。
《史記·六國年表》、《漢書·古今人表》誤“霄”作“甯”。霄敖之名,《索隱》稱“一作菌,又作欽。”由於享國僅六年,文獻中對他的記載很少。
《楚居》有關宵敖的記載與《史記》很不一樣:
至焚(蚡)冒酓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帥-率)自箬(鄀)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徙)居焚。至宵囂(敖)酓鹿自焚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徙)居宵。【7】
《楚居》宵敖之名作“鹿”,前所未見。而且,《楚居》中的宵敖排在蚡冒之後,而非如《史記》一般排在蚡冒之前。
雖然有關“宵敖”的記載偏少,但據現有材料來看,宵敖前後楚國的擴張趨勢是很明顯的。如前所述,若敖時楚人從世居之喬多遷出,開始在沮漳以東的漢水西岸地區開拓地盤,並建立了漢水西岸的第一個根據地鄀。大約在若敖前後,楚人滅掉了姬姓的𨚗國,將𨚗國地盤倂入版圖。蚡冒時很可能進一步向南遷都至故𨚗國一帶。而楚

中国历史故事尧舜禹

武王時,楚人繼續向南推進。《楚居》中敘述楚武王和楚文王徙居的文字如下:
至武王酓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自宵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徙)居免,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焉)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始)□□□□□【7】福。衆不容於免,乃渭(潰)疆浧之波(陂)而宇人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焉),氏(抵)今曰郢。至文王自疆浧(郢)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徙)居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郢=(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郢,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郢)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徙)居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郢=(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郢,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郢)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徙)居爲=郢=(爲郢,爲郢)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復)【8】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徙)居免郢,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焉)改名之曰福丘。【9】
楚武王、楚文王時期曾頻繁徙都,這與他們在位時期迅速擴張、四面征伐的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可惜此段文字中“疆郢”、“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郢”、“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郢”、“爲郢”、“免郢”諸郢地望尚難一一確定[25]。不過,比勘其它文獻,宵敖死後不久、楚武王繼位初期這段時間楚人的戰略發展方向還是能搞清楚的。前面已經討論過,楚武王即位後攻滅了權國。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向南發展至長江依然是楚人的戰略。《史記·楚世家》有楚文王都郢之說:
武王卒師中而兵罷。子文王熊貲立,始都郢。
古書中還有楚武王徙郢的說法,《左傳》孔穎達疏引《世本》云:
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
一般認爲以上兩種都郢之說是同一事件的兩種版本。這裡的“郢”,學者通常贊同《史記正義》的說法,認爲在湖北江陵[26]北紀南城遺址:
《括地志》云:紀南故城在荊州江陵縣北五十里[27]。杜預云:國都於郢,今南郡江陵縣北紀南城是也。
筆者也同意杜預的說法[28]。也有學者反對楚武王、楚文王所都之郢在江陵,認爲該地在漢水中游。前引吳良寶先生文對這些說法有詳細引述,可參看。筆者傾向支持該“郢”在江陵之說,因爲諸家反對江陵說的諸種意見,多認爲春秋時郢在漢水中游,而據文獻看春秋時楚人之郢有設於長江沿岸的。《左傳》文公十年追述城濮之戰後子西“沿漢泝江,將入郢”[29],哀公四年記載“吳將泝江入郢”[30],既然入郢需要逆江而上,則郢必在江邊。退一步講,即便楚武王、楚文王定都之“郢”不在江陵,武王滅權以及春秋時楚已延伸至湖南地區也是客觀事實,若敖、蚡冒、宵敖直至楚武王初期,楚人一直向南發展的結論仍是能夠成立的。
以上討論的一系列地名,均在周振鶴先生所稱“從宜城到江陵這條始終是重要交通路線的大路”上。可見,這一時期楚人的戰略便是開闢漢水西岸自今宜城至江陵一線地域,這一地域最終也成爲楚國最爲核心的區域。當宵敖時,楚人既無力攻打漢水東岸諸國,也無力北伐[31],而南面則有數年之後便被伐滅的權國。宵敖雖然享國甚短,但一定也是循以上方針,繼續向南擴張。因此,宵敖徙居之地“宵”,最應該在楚之鄀、漢之編縣以南、權國故地以北的區域內。再回頭看上引蔣文先生所繪之圖,結果便一目瞭然了——在此區域內的,正是秦漢簡牘中的“銷”地。則《楚居》“宵”即秦漢簡牘所見之“銷”,可以論定。[32]
四、銷縣的廢止
最後附帶談一下銷縣的廢止。
銷縣見於張家山漢簡,說明在漢初此縣仍然存在。銷縣屬南郡,雖然不同時期南郡屬縣多有變化,但銷地位於南郡的中心區域,一直屬南郡當無疑問。張家山漢簡的年代下限,“據墓中所出曆譜可知,墓主人去世當在西漢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或其後不久”[33]。可見銷縣在漢初仍存在。
2004年,湖北荊州市紀南鎮松柏村松柏1號墓出土了一批西漢木牘,其中一些木牘上載有南郡屬縣及侯國名,共計17個,它們是:巫、秭歸、夷陵、夷道、醴陽、孱陵、州陵、沙羨、安陸、宜成(城)、江陵、臨沮、顯陵、中盧、邔侯國、便侯國、軑侯國。[34]劉瑞先生指出,這些地名中,“銷”已經不見了,說明此時銷縣已經裁撤。[35]木牘是用來記錄南郡屬縣和侯國的用卒情況的,而且木牘有很多塊,不大可能說每塊都遺漏了縣名“銷”。說明“銷縣”此時已被裁撤。據木牘發掘者稱,“初步推斷,松柏1號墓的下葬年代在漢武帝早期”。倘此說不誤,則“銷縣”的裁撤當在漢武帝早期之前。
附相關地名示意圖[36]: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2011年1月初稿
2011年4月二稿
附記:
文章寫作過程中得到本中心諸位老師同學及吳良寶、董珊、蘇建洲、魏宜輝、馬孟龍等先生的指點和幫助,謹致謝忱!
補記:
本文曾於今年四月初寫定投稿。文章投出後,方才讀到趙平安先生《試釋〈楚居〉中的一組地名》(《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一文。趙先生在文中已經指出《楚居》的“宵”就是見於秦漢簡牘的“銷”。不過趙先生對宵地地望的考證與本文並不相同。經反復考慮,筆者還是傾向於“宵地位於今湖北荆門以北之石橋驛與南橋之間”的結論。希望本文作為趙先生文章的一點補充,仍有存在的價值。
(編者按:[1]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清華簡〈楚居〉研讀札記》(蔣文執筆)一文的文末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1月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3;又見任攀、程少軒整理《網摘·〈清華一〉專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2月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93。
[2]子居:《清華簡〈楚居〉解析》,《學燈》第十八期,孔子2000網,2011年3月31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anmu2/jianbo.htm。蔣文:《岳麓秦簡〈三十五年質日〉地理初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4月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53。陳偉:《秦至漢初銷縣地望補說》,簡帛網,2011年4月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32。
[3]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99頁。
[4]周振鶴:《〈二年律令·秩律〉的歷史地理意義》,《學術月刊》2003年第1期。此文修訂後又發佈於簡帛研究網,2003年11月23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049。
[5]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龍山里耶戰國-秦代古城一號井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第1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發掘報告》,岳麓書社,2007年1月,彩版四十。《發掘簡報》文字作“銷到江陵二百卌里”,漏“六”字,當是誤排。
[6]王煥林:《里耶秦簡釋地》,《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3期。
[7]晏昌貴:《張家山漢簡釋地六則》,《江漢考古》2005年第2期,收入其所著《簡帛數術與歷史地理論集》,商務印書館,2010年8月。
[8]黃錫全《湘西里耶地理木牘補議》,簡帛網,2007年1月2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11,又載《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四輯,岳麓書社,2007年12月,第290-293頁,收入其所著《古文字與古貨幣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5月。
[9]周振鶴:《秦代漢初的銷縣——里耶秦簡小識之一》,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054。
[10]朱漢民、陳松長主編:《岳麓書院藏秦簡(壹)》,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12月,第91頁。
[11]陳偉:《秦至漢初銷縣地望補說》,簡帛網,2011年4月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32。蔣文:《岳麓秦簡〈三十五年質日〉地理初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4月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53。
[12]本圖截取自上引蔣文文。引者按:圖中“箬鄉”據陳偉先生考訂,地名“南”爲蔣文先生推測,是否存在尚有疑問。
[13]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12月,第186頁。
[14]陳偉:《岳麓秦簡〈三十五年質日〉“箬鄉”小考》,簡帛網,2011年4月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31。
[15]同上注。
[16]蔣文:《岳麓秦簡〈三十五年質日〉地理初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4月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53。
[17]對這些問題,石泉、劉彬徽、郭德維、顧鐵符、張正明、童書業、黃盛璋、孫華、顏世炫等先生都有討論。吳良寶先生在《戰國楚簡地名輯證》(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第二章第一節《楚都郢地望的討論》中對相關討論有詳細介紹,可參看。
[18]何浩:《姬姓𨚗國的存滅》,收入其所著《楚滅國研究》,武漢出版社,1989年11月,第36-44頁。何文還辨析了古人所論𨚗國地望的四種異說,認爲取那處之說最爲合理,可參看。𨚗國之“𨚗”又作“冉”、“𨚗”、“冄”、“𨙻”、“那”諸形。
[19]何浩:《姬姓𨚗國的存滅》,收入其所著《楚滅國研究》,武漢出版社,1989年11月,第42-43頁。
[20]何浩先生將楚人出沮漳後第一

中国历史故事串联词

個根據地定爲熊咢在宜城附近建立,並稱“郢”,已被本文前所論“若敖建鄀”的相關結論推翻。另外何文取石泉先生的意見認爲古沮漳在今蠻河流域,這一點筆者也不同意。不過,這些細節的不同並不影響“楚人向南發展”這一結論,不對本文的論述構成實質影響。
[21]《左傳·文公十六年》“彼驕我怒,而後可克,先君蚡冒所

中国历史故事连环画第四册

以服陘隰也。”杜預注:“陘隰,地名”。此地在何處,已不可考。《國語·鄭語》“楚蚡冒于是乎始啟濮”。濮指百濮,是對西南一些少數民族的統稱,具體分佈地域不可考。與蚡冒有關的這兩處文獻,對考定蚡冒所居之地用處不大。
[22]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7月,第142頁。
[23]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7月,第105頁。
[24]馬孟龍先生告訴我,他在一則未刊稿中論證編縣的得名源於漢便侯國,而便侯國經過數次遷徙,最終遷到漢編縣一帶。如果馬先生的結論成立,則“編”與“焚”就沒有關係了。不過退一步講,即便“焚”與“編縣”之名沒有關係,“焚”的地望確定在編縣東南一帶這一點仍然是可以成立的。
[25]其中“免郢”之“免”釋字尚有疑問。蘇建洲先生認爲當釋爲“大”,說見蘇建洲《〈楚居〉簡7楚武王之名補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1月1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80。
[26]按,此地今已改名爲荊州市荊州區,爲行文方便,文中徑以江陵稱之。
[27]《史記正義·禮書》注作“十五里”,按當以“十五里”爲是。
[28]子居認爲楚文王徙居之“爲郢”便是江陵之郢(《清華簡〈楚居〉解析》,《學燈》第十八期,孔子2000網,2011年3月31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anmu2/jianbo.htm)。按,此說值得關注。據《楚居》可知楚昭王時闔閭所破之郢是爲郢,而據《左傳》定公六年楚昭王爲避吳軍鋒芒“遷郢於鄀”,《史記·楚世家》更作“北徙都鄀”,則爲郢必在鄀之南。
[29]據《楚居》,此郢當是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郢或睽郢。
[30]據《楚居》,此郢當是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
郢。
[31]楚人向漢水東岸擴張,始於楚武王“克州、蓼,服隨、唐”;而真正有實力向北擴張,則始於楚武王討伐羅與盧戎。相關問題可詳參看陳偉《楚東國地理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和何浩《楚滅國研究》(武漢出版社,1989年11月)。
[32]子居認爲,“若此宵地不誤,那麽比較若敖、蚡冒之徙,則此宵敖之徙,也當是滅宵而後徙居于此,則可知宵地大致爲宵敖時期楚疆之南界”(《清華簡〈楚居〉解析》,《學燈》第十八期,孔子2000網,2011年3月31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anmu2/jianbo.htm)。“宵”是否爲楚滅之國,尚缺證據,難以論定,不過“宵”大致爲宵敖時楚之南界,是合理的推斷。
[33]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前言》第1頁。
[34]圖版據朱江松《罕見的松柏漢代木牘》,載荊州博物館編《荊州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210頁。此材料承周波先生告知,謹致謝忱!
[35]劉瑞:《武帝早期的南郡政區》,《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9年第1期,第29-37頁。
[36]本圖的繪製參考了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冊“春秋楚、吳、越”、“戰國楚、越”、第二冊“秦淮漢以南諸郡”、“西漢荊州刺史部”、“東漢荊州刺史部”諸圖。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887.html

以上是关于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江陵-談談《楚居》所見古地名“宵”及相關問題;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080.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