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清華簡《楚居》篇一至四簡中有“隗山”、“穴窮”、“喬山”、“爰波”、“汌水”、“方山”、“京宗”、“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地名。[1]據《楚居》簡文所載,楚人先祖季連降於騩山,其子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白和遠中開始居於京宗,此後一直到周初的熊狂(酓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時代,楚君皆居於京宗,直到熊狂之子熊繹(酓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時代,方遷居於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這些地名的地望之所在,與楚人由傳說時代進入西周時代的族群遷徙及地域分佈極有關係。本文試對這些地名作初步的歷史地理的考察。
一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山至方山考按《楚居》之第一至第四簡中,大部為楚先祖傳說時代的史影。其中涉及的地名有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山、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竆、喬山、爰波、汌水、方山等。考釋如下。
1、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山:整理者認為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山即騩山,即《山海經·西次三經》中所提到的楚先祖“耆童”(老童)所居之山。老童即《史記·楚世家》中的卷章,為高陽之孫,老童生重黎(祝融),其弟吳回繼為祝融,生陸終,陸終生季連。楚人即為祝融之後。《西次三經》所記諸山,據譚其驤先生考證,在今甘青邊界的祁連山脈。[2]昆侖-祁連為先秦以來神話中華夏始祖所源之地,具有神話學的重要價值,但如稱楚人祖先即源于此,恐與史實難以相合。按《山海經》之騩山有五處,一即《西次首經》之末的“騩山”,此山已抵於“西海”,約當於今天的青海湖一帶。二是《西次三經》的地處祁連山脈的“騩山”。三是《中次三經》在“青要之山東”的騩山,此即今河南新安縣西北的騩山。四是《中次七經》的“大隗之山”,此即後世著名的河南禹州之北的大騩山。或以為此山即《楚居》中的騩山,理由為附近的新鄭
中国历史故事五张羊皮
就是祝融之墟,符合季連所降之地。[3]子居亦持此觀點。[4]可備一說。五是《中次九經》之騩山,據譚其驤先生考證,《中次九經》之山的範圍在今四川雙流至劍門迤東行。[5]
按《楚居》簡之“騩山”即《中次九經》之騩山。其證有二:
①《中次九經》之“騩山”,為巴蜀之山,東至今重慶、陝西、湖北交界之處,是為楚人傳統地域,更為符合歷史記載。《中次九經》諸山由女幾山至賈超之山,共三千五百里。其中前五山(女幾山至高梁山)共八百九十裡,其地已經譚其驤先生釋出,由今四川雙流縣之女伎山到劍閣、廣元縣界之大劍山,約合今地四百五十裡,古今裡數比約為二比一,後十一山(蛇山至賈超之山)共二千六百里,按前此之古今比,約合今地一千三百里,向東延至今湖北武當山、荊山附近。這與傳統典籍中關於楚人先祖活動地域的記載正相吻合。尹弘兵先生以季連集團之南徙取代原先的楚蠻而繼承楚人名號之說,觀點新奇,但與前史記載不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进谏故事
符。
②《中次九經》“騩山”之西有“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入神人”,此與楚先祖穴熊的名號吻合,是為楚先祖活動之地。
騩山在《中次九經》中為第十五山,其地約當今湖北省房縣西部。
2、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竆(穴窮):疑即《中次九經》之“熊山”,其地在今湖北省竹山縣南白岩寨山,山上有白岩寨洞,在白岩寨西坡海拔1900米之陡崖上,洞口朝西,高4米,寬5米,沿長約4000米。《中次九經》記載說熊山之上“多白玉,其下多白金”,正與白岩寨地貌相合。
3、喬山:整理者認為喬山即《中次八經》之驕山,其說可從。《中次八經》荊山之首為景山,雎水出焉。按雎水即今沮河,其源出自湖北省保康縣歐店村王家大岩(古柤山),其北面即為荊山最高峰,海拔1946米的望佛山。景山之東百里為荊山,漳水出焉。按漳水出自今湖北省南漳縣三景莊,即是《中次八經》中荊山之地。荊山之東百五十裡為驕山,是在荊山的東南部地域。《中次八經》言驕山有神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圍,“恒游於雎漳之間”,則驕山應在雎漳兩水合流之處不遠。按沮水與漳水在今湖北省當陽市兩河口附近合流,則驕山具體位置應在今湖北省遠安縣、當陽縣西部的荊山餘脈地帶。
4、爰波:按簡文“爰”字作“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象兩手持玉之形。《楚居》稱季連“前出於喬山,宅處爰波”,爰波大概指的就是沮漳兩水交會之地。楚地之荊山盛產玉石,歷史上有名的和氏玉即得之于荊山。《中次八經》亦云:“又東北百五十裡,曰驕山,其上多玉。”是楚人於驕山采玉,並宅處於沮漳兩水之間。爰波之地,大約就在今湖北省當陽市兩河口鎮。
5、汌水與方山:整理者引新蔡葛陵簡甲三·一一+二四“昔我先祖出自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追,宅茲雎漳”來說明與此處之“汌水”有關,可從。“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彭浩、賈連敏讀為“均”,定其位置於今湖北丹江口以西水庫之中。[6]李學勤先生亦讀“汌”為“均”水。[7]按《楚居》稱“逆上汌水”,是由喬山與爰波之地溯流而上,此處的“汌水”應為今湖北省西北部某條河流。汌水就是漢水上游幹流,現在蓄水成為丹江口水庫。
方山,整理者疑《大荒西經》之方山太遠,非《楚居》之方山,所見甚是。此處之方山,與“盤庚之子”有關,季連既然逆上汌水,見盤庚之子後居處於方山,可見其地距汌水必不甚遠。此處可存疑者為“盤庚之子”究竟為誰。整理者疑此即商王盤庚,然商王盤庚雖曾屢次遷都,但所遷之地都在今天的黃河中游兩岸一線,距楚人先祖所處湖北西北部一隅甚遠,盤庚之子為小辛,其史跡亦與楚人無涉。欲將楚、商建立聯繫,首先必須在地理上有交通的可能。
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出版之後,整理者李學勤先生對此問題又有了新的看法,他說:
季連順著汌水,也就是今天的淅川,逆流而上,在一個叫方山的地方見到盤庚之子。故事中提到“盤庚之子有女”,她就是盤庚之子,還是盤庚之子的女兒?這個大家可以討論。季連見到這個女兒,而她已經有聘了,季連追上她之後就娶了她,楚人的後人從此繁衍。這告訴我們一個線索,楚人的祖先和商人的祖先有關係。[8]
這樣看來,李學勤先生修正了他在釋文中的看法,對汌水和盤庚之子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其中包括將汌水解釋為今天的淅川,以“盤庚之子”為盤庚的女兒,即季連所娶的妣隹。這樣,“汌水”由湖北西北部移至河南西南部,由武當山、荊山地域移至河南豫西山地的伏牛山餘脈,就在楚文化與商文化之間建立起了地理聯繫。因為李先生所指的淅川,即河南省西南部的老灌河。它起源于河南省欒川縣小廟嶺,東南流經盧氏縣,至西峽縣境內轉向南流,是為淅水,在淅川縣西南部蠻子營村注入丹江口水庫。而洛河亦流經盧氏縣境,楚人先祖自此,既可循洛河進入洛寧盆地,進而進入洛陽盆地,到達商人聚居地帶;也可以越熊耳山東入嵩縣盆地,經伊川盆地進行洛陽盆地,這樣,楚之先祖娶盤庚之女也就成為可能。
如果汌水為淅川的說法成立的話,方山的地望,可能即今河南中西部的外方山,其山在今河南省魯山縣、汝州市境,西鄰熊耳山,北接汝州盆地。商人勢力,應能延伸到此。
至於季連與盤庚之女時代不吻合的問題,試作如下解釋:盤庚為殷商賢祖先,故後人追記前事,以盤庚為商族之代稱,盤庚之女,實即商族之女,或者可通。
二 京宗考《楚
中国历史的故事讲义
居》之第一至第四簡中,大部為楚先祖傳說時代的史影。其與信史時代勾聯者,由楚人所居京宗之地開始。
《楚居》言季連與妣隹生子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伯與遠仲,二子“處於京宗”。此後穴酓(即穴熊)“徙於京宗”,正式以此為都,此後直至酓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熊狂)時代,均居於京宗。熊狂是西周初年的楚君,其子熊繹在周成王時方分封,另遷新都。楚人自傳說時代至西周初年均居於京宗,對京宗地理位置的考定因而變得十分重要。
在對京宗進行考證之前,需要先明確以下問題:
一是古文獻中關於這段時期楚人事蹟,能否與簡文吻合?
二是如果上節所言楚人與商人的交通能夠成立,則其交通之後,楚人蹤跡究竟如何?
按《史記·楚世家》:“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簡文中的季連之子雖有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伯與遠仲之異,與附沮不同,其在世系中為同一代則可推知。簡文載季連生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伯與遠仲後,“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裳羊,先凥于京宗”,然後說“穴酓遲徙於京宗”,可見季連或季連之子曾在京宗之地居住過,而後穴熊才定居于京宗。定居于京宗之後,楚人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直到殷末周初的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才重新登入歷史舞臺。
《楚居》簡文中的世系,穴酓之下為侸叔與麗季,隨之而附有楚人名號來源的傳說,是為傳說時代的史影。簡文又稱“至酓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亦居京宗”,熊狂為周初人,可見由麗季到熊狂必有一段長時間的流變,兩者決非同時代人。《史記·楚世家》稱熊狂為熊麗之子,此熊麗是鬻熊之子,與穴熊之子麗季無涉。
結合《楚居》,我們已經知道穴熊定居于京宗。但穴熊之後,楚人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直到周文王時代,才出現了“季連之苗裔”鬻熊,事周文王,參與滅商事業。此中信息頗可玩味。或者可以推斷,穴熊居京宗之後,楚族出現了遷徙與分族,所謂“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即指有的族群留在了中原地區(可能是隨季連北上而未南返的楚人),但此地域的楚人逐漸被商人同化;有的回到了楚族興起之地,與留在那裡的楚族繼續繁衍(苗裔)。穴熊的後代鬻熊的出現,以及他參與到殷末周初的變局之中,是楚族重新興起的標誌,鬻熊所來之地,即是居住于京宗的那一部分楚族。
那麼,由穴熊至熊狂一直居住的京宗,究竟在何處?
1、《楚居》簡言季連“及之盤(泮)”,即在水畔追到妣⾫,和她一起生子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伯與遠仲,生育順利,便處於京宗。季連如果在荊楚故地生子的話,下面的簡文“穴酓遲徙於京宗”就沒有著落。京宗應是離楚故地不甚遠的季連新居。附沮與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伯和遠仲應為同父異母兄弟,附沮留守荊楚喬山、爰波故地,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伯與遠仲處於京宗,到附沮之子穴熊的時候,他又帶領族人遷至京宗,和他的堂兄弟們會合。由此,京宗與喬山、爰波相距必不甚遠。
2、穴熊在京宗和妣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結合,並有以楚束脅的楚人由來的傳說。按《楚居》言“逆流載水”,以得妣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整理者說:“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字在上博簡《容成氏》一六號簡中讀為‘癘’”。癘、賴同音,妣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應為厲山氏之女。[9]《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括地志》:“厲山在隨州隨縣北百里,山上有石穴,曰神農生於厲鄉,所謂烈山氏。”其地為西周姜姓賴國之所在,在今湖北省隨州市東北。京宗之地,距此亦應不甚遠。
3、據《楚居》,熊繹之時,欲徙居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請鄀嗌蔔之,鄀嗌是鄀人,《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秦、晉伐鄀”杜預注:“鄀本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國,其後遷于南郡鄀縣。”此鄀為下鄀,在商密(今河南淅川縣西南)。其後遷往南郡鄀縣者即上鄀。杜解雖如此,後人看法不同。如郭沫若從金文中有《鄀公敄人簋》,稱上鄀,又有《下諾公鼎》稱“下蠚”,認為兩鄀國同時並立。[10]《楚居》此處之鄀應為南郡之鄀,地在今湖北省宜城縣東南。熊繹又為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室,竊鄀人之犝以祭。犝為供祭祀的無角小牛,懼其主發現,故夜祭。楚人在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祭祀,能竊鄀人之牛,且時虞失主發現,可見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離下鄀之地較近,而所由遷來的“京宗”亦不會太遠。
4、周原甲骨H11:83有“楚子來告”之文,可見在晚商之時,楚人與周人已有順暢的交通孔道。京宗如果是季連之後所居,則在之前的遷徙中,楚人早已打通由丹水谷地入陝西商南的通路,其經陝南商洛,越秦嶺而達關中,這也是後世由鄂豫入陝的要道。京宗之地,一定有道路與陝南相通。
5、京宗與山有關。
綜上各種因素,京宗之地,應在今荊山山脈中的景山附近,整理者稱其與“荊山之首景山”有關,是很高明的見解。其地約當於今天湖北省保康縣中部一帶。景山之北有南河,北入漢水,楚人定都於此,既可由漢水上至陝南,亦可北上淅川進入南陽盆地以至於河南中部。楚人於此休養生息,終於在殷末周初開始發展壯大,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入春秋後成為南方大國。
至於楚人由京宗遷於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之地,待另文考釋。
三 小結《楚居》簡文前四簡雖多為楚人古史傳說,但傳說中自有史影。由季連到熊狂,楚人經歷了由南至北再由北至南的遷徙過程,其履跡所至,與早期楚史極有關係。本文考證了《楚居》一至四簡中的若干地名,初步揭示了這條西周之前楚人遷徙運動的軌跡。詳見下圖。

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
本文的考證中,有與時賢觀點不合之處者,如李學勤等先生均認為穴熊與鬻熊實為一人,本文亦承認此點在名稱上的正確,然在古人歷史之中,穴熊與鬻熊可以有相同的名號,但其未必是一人,其年代相隔可以甚遠。這正如祝融的後裔皆可稱
关于中国历史故事视频播放
祝融一樣。
楚人所居之地,其本根在南方,時賢或有他說,如子居先生在《清華簡〈楚居〉解析》長文中定季連到鬻熊的遷徙軌跡由河南至陝西,西周後再由陝西南下,而將前四簡中大部份地名都定在河南黃河中游一帶,予不敢苟同。故申己說,以就正于博雅君子。
(編者按:[2]譚其驤:《論〈五藏山經〉的地域範圍》,收入《長水粹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19-320頁。
[3]尹弘兵:《從〈楚居〉看楚國的傳說時代》,http://blog.163.com/zhuyanmin2009@yeah/blog/static/1099914002011559105696/
[4]子居:《清華簡〈楚居〉解析》,http://xianqin.5d6d.com/thread-7048-1-1.html
[5]譚其驤:《論〈五藏山經〉的地域範圍》,收入《長水粹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36頁。
[6]陳偉等:《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437頁。
[7]李學勤:《論清華簡〈楚居〉中的古史傳說》,《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
[8]引自楊桂青《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發佈清華簡最新整理成果 清華簡再次挑戰史上學術公案》,《中國教育報》2011年2月20日。
[9]复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楚居〉研讀劄記》,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3
[10]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頁174-176。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825.html
以上是关于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方山-清華簡《楚居》一至四簡的歷史地理考察;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