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上海博物館)
一、釋文*此簡文復旦吉大聯合讀書會(以下簡稱讀書會)作出重新編連,新簡序為:【1】+(【12A】+【2B】)+(【2A】+11+【12B】)+5+6+7+9+10,列【3】、【4】、【8】、【13】、【14】單列[1]。此種編連甚為合理,陳偉先生曾根據編連後的簡文對“內事”、“內教”二章加以校讀[2]。我們也同意并採用了這種編連方式。
□顏淵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之內(入)事(仕)<1>也<2>有道乎?」孔子曰:「有。」顏淵〔曰〕<3>:「敢問何如?」孔子曰:「敬(茍)<4>有荒<5>而【1】〔先〕<6>有司<7>,老老而慈幼<8>,豫(逸)絞(勞)<9>而收貧<10>,彔(祿)不足則青(請),有餘則辭。【12a】敬(茍)<11>有荒,所以為緩<12>也。先【2b】〔有〕〔司〕<13>,所以【2a】得其情<14>。老老而慈幼,所以凥(處)仁<15>也。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豫,逸〉<16>絞(勞)而收貧,所以取<17>【11】新(親)也。录(祿)不足則青(請),有餘【12b】則辭<18>,所以取<19>信也。害(蓋)<20>君子之内(入)事(仕)也如此矣。」
顏淵曰:「君子之内(入)事(仕)也,回旣聞命矣,敢問【5】君子之内教<21>也有道乎?”孔子曰:「有。」顏淵〔曰〕:「敢問何如?」孔子曰:「修身以先<22>,則民莫不從矣。前<23>【6】〔之〕以尃(博)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愛〉<24>,則民莫遺新(親)矣。道(導)之以僉(儉),則民智(知)足矣。前之以讓,則民不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靜,爭〉<25>矣。或(又)<26>迪<27>而教【7】之能=(以能)<28>,戔(賤)不喿(肖)而遠之,則民知欽(禁)<29>矣。如進者雚(勸)<30>行,退者知欽(禁),則其於教也辛〈不〉<31>遠矣。」
顏淵曰:【9】「君子之內教也,回既聞矣=(命矣)<32>,敢問至<33>明〈名〉<34>。」孔子曰:「悳(德)城(成)則名至矣。名至必俾(卑)身=(身,身)<35>紿(辭)大(泰)則录(祿)<36>。」【10】
單列之竹簡:
□〔君〕〔子〕〔讓〕〔而〕<37>得之,少(小)人靜(爭)而佚(失)之。【8】
囗□則斤,而母(毋)谷(欲)得安(焉)。【14】
□屰〈干,谏〉<38>行而信,先凥(處)忠也。貧而安樂,先凥(處)〔仁〕〔也〕<39>□【13】
□內矣。俑(庸)言之信,俑(庸)行之敬<40>。【4】
□必不才慈<41>之內矣。顏淵西<42>。【3】
二、注釋<1>內事,陳偉《<顏淵問於孔子>内事、内教二章校讀》說讀為“入仕”[3],其說是。
<2>也,我們以為此句截止到“也”字時,還不能算疑問句,這句話真正想問的,是“君子之內事有道乎”,而不是問“君子之內事”,故孔子回答“有”即可。“也”應是表示語氣上的停頓,而不是一個表示疑問語氣的詞,這個表示停頓的詞可以不加,也可以用“者”來表示,都是有用例的。這個“也”和段注認為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邪”的“也”不一樣。
<3>“顏淵”下擬補一“曰”字,否則語意不全,其字當爲書手所脫。
<4>此字,整理者、讀書會皆隸定為“敬”,整理者、讀書會如字讀,陳偉讀為“儆”[4];蘇建洲則謂此字或為“羞”字,單育辰同意此說,直接將此字釋讀為“羞”[5];黃傑同意此說,釋此字為從“羊”、“肉”、“攴”之字,讀此字為“柔”[6]。按,此字從攴,從《說文》“茍”之古文作“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7]者,正當隸定為“敬”,讀為“茍”,“茍”有“急”義,如《說文》:“茍,自急敕也。”[8]《爾雅·釋詁》:“寁、駿、肅、亟、遄,速也。”[9]《釋文》云:“亟字又作茍,同,居力反,經典亦作棘,同。”[10]“棘”、“革”、“亟”等字與“茍”同音,彼諸字在經典中表示“急”義之用例不鮮見也。此句之意,詳見下文。
<5>此字整理者隸定為“佂”,讀為“正”[11];讀書會謂此說待考[12];蘇建洲以為當釋為“禍”,鄭公渡以為可釋為“禍”,讀為“過”,讀此句為“敬宥過”[13];後何有祖撰文亦主讀“有禍”為“宥過”,與鄭說合[14];陳偉同意“過”之釋讀,以為此句當讀為“儆有過”[15];沈之傑以為此字所從,“示”之外的部份為“因”字的輪廓,從而認為此字從示因省聲,讀為“禋”,讀此三字為“敬有禋”,以為和祭祀的態度有關。按,此字“示”旁之外,確有筆劃,尤其最下一筆,鮮見關注,沈之傑有所注目,可謂細心。然此字所從,並非一字之輪廓,最下一筆,蓋即後世之“廴”。又《上博(三)·恒先》簡10有一“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字[16],從“巟”從“心”,其所從“巟”與簡文“廴”外部份,除簡文“亡”字形潦草訛誤外,十分相近。蓋簡文此字爲一從“廴”從“巟”之字,讀為“荒”。連上二字可讀為“茍有荒”,意謂從速救濟遭受饑荒之民。
<6>此“先”字原簡殘缺,為讀書會所補出[17],下文有對“敬有荒”、“先有司”等的逐項解釋,彼有此“先”字,可見補出此字之意見十分可靠,今從之。
<7>此“有司”二字原簡殘缺,整理者釋第一字為“得”,第二字未釋[18]。讀書會認為二字乃“又(有)司”二字之略殘[19],今從之。
<8>整理者將上文有司與此句連讀,釋讀爲“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薦〓(情薦,情薦)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戀)而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幽)”[20]。讀書會以為所謂“薦”字實為“老”字,所謂從“戈”之“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實為從“才”作之“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當讀為“慈”;讀為“幽”之“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當讀為“幼”[21],其說是。
<9>豫,整理者未隸定,讀為“敓”[22];讀書會以為即“豫”字。絞,整理者讀為“交”,讀書會隸定為“絞”。讀書會讀“豫絞”為“舍繳”,謂其意為“免除賦稅”[23]。陳偉以為“豫”讀爲“捨”,適與“收”對應。“絞”疑當讀爲“饒”,富裕、豐足義,與“貧”相對[24]。孟蓬生讀“豫絞
中国历史传统节日故事大全
”為“舉約”,認為“舉約收貧”意謂“賑濟族中貧困者”。蕭旭讀“豫絞”為“舒繳”[25]。按,“豫絞”可讀為“逸勞”,謂使辛勞者得以休息,正與“收貧”相對為文。
<10>收貧,讀書會據《管子》相關文句,謂與“老老”、“慈幼”、“豫絞”皆為惠政[26]。蕭旭說“收貧”則引《漢書·王莽傳》“收贍名士”、“收贍不足者”、《廣雅·釋言》“收,振也”等為例,以為“收貧”意即救貧,又謂“收貧”相當於《周禮·地官·大司徒》之“恤貧”。按,蕭說可從。
<11>此“敬”字原為簡【12A】末與簡【2B】首兩殘字,讀書會拼合二簡,據所拼合字形釋此字為“敬”[27],其說是。
<12>緩,整理者釋為“退”[28],讀書會釋為“樂”[29];單育辰、蘇建洲先後在讀書會所撰文後作出回覆,釋此字為“緩”,單又讀為“寬”,蘇讀如字,皆謂所指為“寬緩之政” [30];陳偉根據古書辭例,更信從讀“寬”之說。按,“寬”之釋讀可從,“寬”者,寬惠人民也,古書中統治者善待人民,減輕剝削之舉,常用“寬”來表示,如《國語·齊語》:“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31]《國語·晉語一》:“吾聞申生甚好仁而強,甚寬惠而慈於民,皆有所行之。”[32]《國語·晉語四》:“輕關易道,通商寬農。”[33]《國語·吳語》:“越國之中,吾寬民以子之,忠惠以善之。”[34]等。“茍有荒,所以為寬也”者,謂從速救濟遭受饑荒的民眾,正是寬惠為政的表現。
<13>“有司”二字中,“司”為殘字,由讀書會釋出,“有”則為讀書會據前文及文例補出[35],是也。
<14>“其情”二字,簡文原作“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為一合文,整理者連下句讀為“青〓薦〓(情薦,情薦)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戀)而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幽)”[36],讀書會根據新編排之簡序,認為此合文當連上“得”字讀為“得情”,而合文符號則系誤衍[37];黃傑認為當讀為“情也”[38];陳偉以為楚簡文字“青”、“同”形似,釋此合文為“同情”,指同心、一心[39],後又撰文放棄此說,將此合文是為“青丹”,讀為“情旃”[40];單育辰以為此符號“似是省代符,表示承上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也而省略了這句話中的也字”[41];鄧少平以為本篇“青
=”、“矣
=”、“身
=”三合文符號皆為句讀符號[42],後聲明放棄此說[43]。按,此合文似可釋為“其情”二字合文,“亓”字形與“青”相近,故得以相合。情者,《論語·子路》“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朱熹集注:“情,誠實也。”先有司所以得其情也者,所以得有司之實情而不致被蒙蔽。
<15>仁,整理者釋爲“恑”[44],讀書會隸定為“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讀為“仁”[45],今從之。
<16>此“豫”字原簡作“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讀書會指出系簡【12】“豫”字寫法之訛寫或省寫[46],今按,此字蓋“豫”之誤寫。
<17>此“取”字整理者讀為“聚”,讀書會根據新編簡序及古書句例連下字讀為“取親”,是。
<18>此“辭”字整理者誤釋為“訧”[47],讀書會文隸定為“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讀為“辭”,今從之。
<19>取,整理者釋為“耑”,讀為“瑞”[48];讀書會認為“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信”應是明信、取信、求信一類的意思,并謂蘇建洲未刊稿中釋此字形為“尋”,又疑此字或為“明”之訛寫[49];劉雲認為此字乃“昜”之訛寫,讀為“揚”,意謂“彰顯”[50];黃傑以為此字為從日從几之字,釋讀為“期”,解“期信”為求信或取信[51];Jiaguwen1899從劉雲說釋為“昜”,讀為“彰”[52];陳偉從劉雲、Jiaguwen1899之說,釋為“昜”,謂“揚”、“彰”義通[53];蘇建洲謂此字當釋為“尋”,讀為“申”[54];按,此字上從日,下之所從,與“需”下相近,當爲“需”之異體,代“需”之雨旁為日旁耳。字可釋為“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而讀為“取”,“需”、“取”上古皆為精系侯部字。“取信”之意顯而易見。
<20>害(蓋),整理者釋為“奮”,屬上讀[55];讀書會謂此字應為“害”字,讀為“蓋”,為發語詞[56],今從之。
<21>內教,陳偉釋讀為“入教”,謂意為“使教化深入人心”[57];按,此下皆謂君子如何引導、教化人民,并未指出如此教化可以更加深入,故而讀為“入”,訓為“深入”似不甚合于文意。“內教”者,“內”當是指君子統治範圍之內,君子教化引導統治範圍內的人民,稱為“內教”。《國語·齊語》管仲對齊桓公語中有“內教”一詞,其內容是將人民編成軍事組織,按四時加以訓練,以期“卒伍整於里,軍旅整於郊”,是謂“內教既成”[58]。觀其前文,可知成此“內教”本意在於“速得志于天下諸侯”,故可知此“內”所指,系齊國國內。簡文之“內教”,則是君子教民以德,以期達到“其於教也不遠矣”的狀態,“內”亦指其統治範圍之內。
<22>此“先”字位置正當竹簡殘斷處,整理者釋為“尤”[59];讀書會據殘字字形及古書文例釋此字為“先”[60],其說是,今從之。
<23>前,整理者讀爲“謙”[61],音理不通;讀書會據古書文例不破讀[62],是也。
<24>尃(博)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愛〉,整理者讀此二字爲“匍匐”[63];讀書會根據簡6、7文句與《孝經·三才章》之對應關係,釋此二字為“尃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讀為“博愛”,并謂“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為“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之抄譌[64];蘇建洲則謂此從“亡”聲之字以音近可直接讀為“愛”。今從讀書會之說。
<25>此“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字當爲“靜”字之誤摹。“靜”從青、爭作,爭當作二手爭一“力”形,此字中之“爭”則譌一“手”為“口”,本篇簡8亦有一字,當爲“靜”之正形,彼字作“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爭”未譌變。
<26>或,讀書會認為“或”表示順承,相當於“又”[65];蘇建洲則根據楚簡常見之例,直接讀“或”為“又”。按,蘇說是也,“或”即古“域”字,上古音在影紐之部,與“又”音同紐同部,相為平入;古書中多見“或”、“有”之相通,段玉裁早已多所闡發[66]。
<27>迪,讀書會讀如字,訓為“啟導”[67];陳偉讀為“由”,解為因、從之義[68];按,此“迪”與“教”中連以“而”字,當爲詞性相同、意思相近者,《說文》:“迪,道也。”“道”即今“導”字,此訓于歷代《尚書》注解中亦極常見。“迪而教之”者,謂引導而教誨之。故今從讀書會之說,徑讀如字,訓為“引導”。
<28>能=,整理者釋為“能能”二字合文,上一“能”字屬上讀,下一“能”字屬下讀[69];讀書會釋字意見同,而二字連讀,單列一句,解“能能”為“賞識有才能的人” [70],其根據當是《孝經·三才章》“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一句,故以“能能”對應“好”,以“賤不肖而遠之”對應“惡”;鄧少平在此文的回覆中同意讀書會之說,并舉出若干例句作為佐證;陳偉釋為“以能”二字合文,屬上句讀為“或迪(由)而教之以能”,謂與上文“導之以儉”、“前之以讓”句式相同[71];今按,讀書會謂“禁”訓“禁忌”,其說是也,然據此亦當知《孝經》之“好惡”當爲一偏義複詞,偏指君子所惡者,作為
怎么给娃儿讲中国历史故事
禁忌。如此,則“能能”于《孝經》中實無對應字句。按,“能”字上從“以”,故二字可寫作合文,“以能”所以屬上讀者,原因確如陳偉所述;另外,下文“退者知禁”一句中,“退者”所指當爲上文之“民知禁矣”的情況,于教化人民,屬於“民免而無恥”的消極狀態,而前一句“進者雚(勸)行”中之“進者”,其所指則當為經過“修身以先”、“前以博愛”、“道之以儉”、“前之以讓”、“教之以能”一系列教化過程的情況,于教化人民,屬於“民有恥且格”的積極狀態,“教之以能”正是對應“進者勸行”的一部份,故此合文不宜讀為“能能”。
<29>欽(禁),整理者如字讀,訓為“恭敬”[72];讀書會據楚簡通假之例即《孝經·三才章》之相關文字,讀此字為“禁”[73],是也。
<30>雚(勸),整理者讀為“觀”,謂“或讀為勸”[74];讀書會以文意之便認為字當讀為“勸”。
<31>辛〈不〉,按,此“辛”字當爲“不”之誤摹。
<32>矣=(命矣),整理者解爲“矣已”[75];讀書會以為簡5有“回既聞命矣”,此處“〓”或衍[76];按,參照簡5中回應孔子內事之教的“回既聞命矣”,可知此處顏淵回應內教之教亦當作“回既聞命矣”,簡文少一“命”字,多一“=”符,此“=”符蓋即代表“命矣”。
<33>至,讀書會如字讀,謂一說讀為“致”,意謂“招致”[77];按,簡文下文稱“德成而名至矣”,可見所謂“至名”者,非謂“極至之名”,《莊子·盜跖》“以至德之隆者”成玄英疏:“至,致也。”可見“至”自可訓“招致”,而不必破讀。
<34>明〈名〉,整理者徑釋爲“明”[78];讀書會參照下文,謂此字當係“名”字誤寫。今從讀書會之說。
<35>身=(身身),整理者釋爲“壬”,讀爲“任”[79];讀書會改釋為“身”[80],是,今從之。
<36>身紿(辭)大(泰)則录(祿),讀書會讀為“身治大則祿”,疑“大”、“則”二字爲抄手誤倒[81]。前文云“名至必俾(卑)身”,“祿”即是“卑身”及“身紿大”的結果,“紿大”、“治大”皆不能通,作“身治則大祿”則可通,讀書會遂疑“大”、“則”誤倒。按,“紿大”可讀為“辭泰”,“泰”有驕縱、誇大、放肆之意,如《論語·子罕》“今拜乎上,泰也”朱熹集注:“泰,驕慢也。”[82]《孟子·滕文公下》“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朱熹集注:“泰,侈也。”[83]《禮記·大學》“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朱熹集注:“泰者侈肆。”[84]正如《大學》所說,君子驕泰,則必失乎大道,故曰“辭泰則祿”。
<37>〔君〕〔子〕〔讓〕〔而〕,讀書會謂據下文,此處缺文或可補“君子讓”三字[85];按,可補者,蓋還有一“而”字。
<38>屰〈干,谏〉,讀書會據文意推測可讀為“素”[86];蘇建洲以為“干”、“屰”或誤釋,釋此字為“干”,一讀為“遣”,認為“遣行”有“派遣發兵”之意;又以為或可讀為貫,貫者習也;按,此“屰”字正如蘇說,系“干”之誤摹,“干”似可讀為“諫”,“諫行”者,所諫之言被採納行使也,“信”者,行使之結果信如所諫也。《孟子·離婁下》:“諫行言聽,膏澤下于民。”[87]正所謂“諫行而信”者。“諫行而信”,正是忠於主上并有所建樹,故簡文謂之“先凥忠也”,即屬於“忠”德之較高層次,與“貧而安樂”屬於“仁”德之較高層次故而稱“先凥仁也(說見下文)”正相應。儒者以忠事人,為求“諫行而信”,往往在進諫之前確認查實其所諫,故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88]
<39>先凥(處)〔仁〕〔也〕,依前文“先凥忠也”之文例擬補“仁”、“也”二字。“貧而安樂”是儒家仁德的重要體現,《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89]“貧而樂”正是孔子所贊許的修行態度。作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顔回身上充分體現著這種精神,并因此被孔子視為堅持仁德、勝過其餘弟子之處。如《論語·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90]同篇: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91]
<40>敬,整理者釋讀為“謹”[92],讀書會如此釋讀[93],今從之。
<41>整理者釋爲“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謂“疑爲‘戀’之異體”[94];讀書會釋爲“
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顏淵問於孔子》書後
”,讀爲“茲”[95];按,此字下有“之”字,若讀為“茲”,則意嫌重複;姑且讀為“慈”。
<42>西,整理者隸定為“西”,解為“西行”[96];讀書會以為此字下仍有筆劃痕跡,疑爲“廼”字[97];我們以為此字讀為“哂”或“棲”,以文字有所殘佚,僅能作此猜測,待考。《論語·先進》“夫子哂之”,乃是嘲笑子路,眾弟子問“夫子何哂由也”,孔子答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都是說孔子嘲笑子路,顏淵對孔子很難想像有如此態度。但是,簡文此處,也不一定是顏淵之嘲笑孔子,仍然列入待考。
(編者按:*釋文說明:釋文中簡號用“【】”表示,如“簡1”即表示為“【1】”;需加注釋處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如,“內”讀為“入”,表示為“內(入)”;擬補字用“〔〕”表示,如,簡12a首擬補一“先”字,表示為“〔先〕”;更正誤摹字用“〈〉”,如認為簡7中“辛”為“不”之誤摹,寫作“辛〈不〉”。
[1]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
中国历史民主的历史故事
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2]陳偉:《<顏淵問於孔子>內事、內教二章校讀》,簡帛網2011年7月2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21
[3]陳偉:《<顏淵問於孔子>內事、內教二章校讀》,簡帛網2011年7月2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21
[4]陳偉:《<顏淵問於孔子>內事、內教二章校讀》,簡帛網2011年7月2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21
[5]單育辰:佔畢隨錄之十五,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2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06
[6]蘇說、黃說皆見其在讀書會文後之回覆,見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下引蘇建洲說除特殊注明外,皆出自其回覆意見。
[7]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頁43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二版。
[8]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頁43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二版。
[9]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頁2574,中華書局1980年。
[10]唐·陸德明:《經典釋文》頁108,中華書局1983年。“茍”字原作“急”,從《說文》“茍”下段注說改。
[1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43,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12]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13]鄭說亦見其在讀書會文後之回覆,見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14]何有祖:《上博楚簡釋讀札記》,簡帛網2011年7月2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25
[15]陳偉:《<顏淵問於孔子>內事、內教二章校讀》,簡帛網2011年7月2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21
[16]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頁11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7]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18]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55,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19]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20]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55,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21]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2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55,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23]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24]陳偉:《<顏淵問於孔子>內事、內教二章校讀》,簡帛網2011年7月2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21
[25]孟說、蕭說皆見其在讀書會文後之回覆中。下引二人之說亦皆出其此篇回覆中。見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26]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27]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28]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43,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29]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30]皆見于讀書會所撰文後之回覆中。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後單又在所撰《佔畢隨錄之十五》中重申其說,見《佔畢隨錄之十五》,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2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06
[31]民國·徐元誥集解:《國語集解》頁216,中華書局2002年。
[32]民國·徐元誥集解:《國語集解》頁264,中華書局2002年。
[33]民國·徐元誥集解:《國語集解》頁349,中華書局2002年。
[34]民國·徐元誥集解:《國語集解》頁557,中華書局2002年。
[35]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36]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54,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37]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38]黄傑:《初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筆記》,簡帛網,2011年7月1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12
[39]陳偉:《<顏淵問於孔子>內事、內教二章校讀》,簡帛網2011年7月2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21
[40]陳偉:《上博八零識(二則)》,簡帛網2011年7月2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27
[41]單育辰:《佔畢隨錄之十五》,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2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06
[42]鄧少平:《<顏淵問於孔子>九號簡殘字辨析——兼論文中的“〓”符》,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2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07
[43]見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文後鄧少平7月24日回覆,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4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54,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45]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46]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47]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45,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48]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45,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49]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50]劉說見其在讀書會文《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後之回覆,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51]黄傑:《初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筆記》,簡帛網,2011年7月1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12
[52]Jiaguwen1899:《上博八<颜渊问於孔子>“昜信”一解》,簡帛論壇2011年7月20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2772
[53]陳偉:《<顏淵問於孔子>內事、內教二章校讀》,簡帛網2011年7月2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21
[54]蘇建洲:《關於<上博八>兩個「尋」字的簡單說明》,,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2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08
[55]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45,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56]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57]陳偉:《<顏淵問於孔子>內事、內教二章校讀》,簡帛網2011年7月2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21
[58]民國·徐元誥集解:《國語集解》頁224,中華書局2002年。
[59]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46,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60]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6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46,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62]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6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46,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64]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65]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66]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頁63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二版。
[67]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68]陳偉:《<顏淵問於孔子>內事、內教二章校讀》,簡帛網2011年7月2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21
[69]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51,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70]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71]陳偉:《<顏淵問於孔子>內事、內教二章校讀》,簡帛網2011年7月2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21
[7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51,上海古籍出版社2
中国历史上的守法故事
011年。
[73]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7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51,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75]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52,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讀書會以為當爲“已矣”
[76]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77]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78]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52,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79]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52,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80]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81]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8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頁109,中華書局1983年。
[83]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頁267,中華書局1983年。
[84]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頁12,中華書局1983年。
[85]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52,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86]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87]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頁290,中華書局1983年。
[88]《論語·子張》,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頁189,中華書局1983年。
[89]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頁52,中華書局1983年。
[90]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頁87,中華書局1983年。
[9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頁86,中華書局1983年。
[9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45,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93]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9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44,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95]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96]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頁144,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97]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824.html
以上是关于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8228;顏淵問於孔子》書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孔子-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8228;顏淵問於孔子》書後;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