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孔子-“魯司寇寄言遊於逡楚”試説

  • 孔子,国学,儒家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9 22:15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孔子-“魯司寇寄言遊於逡楚”試説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魯司寇寄言遊於逡楚”試説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魯司寇寄言遊於逡楚”試説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八册中,有《子道餓》一篇,共6簡,由濮茅左先生整理[1]。在有關該篇的説明中,濮先生寫道:“本篇爲儒家的重要佚文,原無題,現取用第一簡首三字‘子道餓’爲篇題,總一百二十一字。‘子道餓’,也就是歷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点子书

史上所記載的孔子‘陳蔡絕糧’、‘厄於陳蔡’事件。”
資料刊布後,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撰有《上博八〈子道餓〉校讀》一文,對編連、釋讀加以修訂[2]。該文導言寫道:
我們對簡文的編連與釋讀跟原整理者有很大的出入。編連方面,我們認爲簡4、簡5當綴為一支完簡,並置於篇首;簡1—簡2—簡3的次序當調整為簡3—簡2—簡1,排在簡4+簡5之後;而簡6字體與他簡不同,内容亦與原整理者所謂的孔子及弟子門人“停止挖墓自葬”無關,當移出此篇。調整後此篇共四簡,簡序為:(簡4+簡5)—簡3—簡2—簡1(之後仍有缺簡)。
根據我們的理解,這篇簡文的内容與孔子並無關係,目前所見四簡記述的是言遊因魯司寇不以禮待之而去魯,行至宋衞之間,其一子餓死,門人因此諫言之事。
原整理者所定篇題“子道餓”亦不合適,本篇似可改稱《顔游》或《言游》。
讀書會的工作,在竹書的復原方面,又推進了一大步。不過,其成果也有費解之處。該文後面評論中的多個帖子,就反映出讀者的困惑[3]。我們嘗試在讀書會簡序調整的基礎上,借鑒相關研究,對這篇竹書作出一些新解釋。下面先抄錄簡文,斷讀根據我們的理解略有改動:
魯司寇奇(寄)𧧑(言)遊於逡楚。曰:“荼(除)乎!司寇4將見我。”門人旣荼(除),而司寇不至。𧧑(言)遊去司5【寇】 ……“……將安往?”𧧑(言)遊曰:“食而弗與爲禮,是嘼攻畜3之也。偃也修其德行,以受嘼攻之食於子,於偃僞,於子員(損),於是乎何侍(待)?”述(遂)行,至宋衛之間,其一2子道餓而死焉。門

一个中国历史故事英语翻译

人諫曰:“吾子齒年長矣,家眚甚級(急),生未有所奠(定)。元(願)吾子之圖之也。”𧧑(言)遊1……
魯司寇,應是指孔子。《史記·孔子世家》記孔子事迹云:
其後定公以孔子爲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爲司空,由司空爲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齊平。夏,齊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魯用孔丘,其勢危齊。”乃使使告魯爲好會,會于夾穀。魯定公且以乘車好往。孔子攝相事……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爲季氏宰,將墮三都。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
齊人聞而懼,曰:“孔子爲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爲先幷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請先嘗沮之。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于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陳女樂文馬于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將受,乃語魯君爲周道游,往觀終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魯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則吾猶可以止。”桓子卒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
由此可知,孔子約自52至56歲(魯定公十至十四年)擔任司寇[4]。可當竹書“魯司寇”或“司寇”之稱。
奇,劉洪濤先生疑讀爲“寄”,認爲:似乎是寄政、寄食之意,可以説是魯司冠安排言游工作(舍食)[5]。如果逡楚是人名,則是魯司冠向逡楚推薦言游,讓言游做逡楚的門客。如果逡楚是地名,則是魯司冠任命言游做逡楚這個地方的執政,類似子路爲季氏宰[6]。此説當是。逡楚應是一位權貴。孔子向他推薦言游。
有學者在贊賞劉先生此説的同時,也不無疑慮。蘇建洲先生即云:這則與底下一段“‘除乎!司寇將見我。’門人旣除,而司寇不至。𧧑(言)遊去。”的對應關係是什麼?感覺起來,寄食、寄政是一事,司寇要來是一事,找不到對應關係[7]。小狐先生更表示:簡4和簡5拼在一起的意見,確實有些難解:按這樣的拼接,則“除乎!司寇將)見我”這句話當是以魯司寇爲主語所説的話;而據文意,這句話當是言遊所説的?——據下文“司寇不至”,顯然是指司寇來見言遊的[8]。
劉洪濤先生本人也在蘇建洲先生發言後跟帖説:這個我也没想清楚,簡4和簡5拼在一起看起來確實很好,但是我發現,若要按照現在的標點,説“荼乎”的應該是魯司寇才對。即使在“楚”下施“句”號,也不能解決這一問題。看來這一段文字不是没有再思考的必要[9]。
我們以爲,竹書下文“曰”的主體、即説話人實爲逡楚。他認爲魯司寇既然向他推薦言游,應該會登門造訪,因而讓門人打掃。《論語·陽貨》記云:“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這個故事反映出魯國貴族對與孔子交接的企翼,有助于理解簡文。而“門人旣除,而司寇不至”,也可用孔子刻意回避與陽貨接觸來比看。
“言游去司寇

中国历史故事插画手绘

”應作一句讀。推想言游因孔子推薦事不悦,而欲離開孔子。“……將焉往”大概是孔子的發問。言游答辭中説:“以受嘼攻之食於子,於偃僞,於子員(損),於是乎何侍(待)。”正好把對孔子此舉的複雜感情表達得很充分。言游稱對方爲“子”,尤可注意。《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何晏集解:“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邢昺疏:“‘子’者,古人稱師曰子。子,男子之通稱。此言‘子’者,謂孔子也。……云‘子者,男子之通稱’者,經傳凡敵者相謂皆言吾子,或直言子,稱師亦曰子,是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稱也。云‘謂孔子’者,嫌爲他師,故辨之。《公羊傳》曰:‘子沉子曰。’何休云:‘沉子稱子冠氏上者,著其爲師也。不但言子曰者,辟孔子也。其不冠子者,他師也。’然則書傳直言‘子曰’者,皆指孔子,以其聖德著聞,師範來世,不須言其氏,人盡知之故也。若其他傳受師説,後人稱其先師之言,則以子冠氏上,所以明其爲師也,‘子公羊子’、‘子沉子’之類是也。若非已師,而稱他有德者,則不以子冠氏上,直言某子,若‘高子’、‘孟子’之類是也。”如果對話者是一個可能加辱自己的他人,言游所云當頗爲難解。但若是自己的老師孔子,他采取這種立場就是自然的[10]。
不過,把竹書“魯司寇”説是孔子,時間上存在問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言偃,魯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歲。”《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説是“少孔子三十五歲”。即使依後説,孔子任魯司寇時,言游也不過20歲左右。而竹書後文説“其一子道餓而死焉”,又記門人云“吾子齒年長矣”,當非弱冠之人。我們猜想,這裏的“魯司寇”,是以孔子曾經擔任的職銜相稱。而故事發生的時間,恐怕是在孔子周游列國、重返魯國(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之後。
(編者按:[2]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7日。
[3]見下文。亦可參看陳劍:《〈上博(八)·子道餓〉補説》,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19日。
[4]參看錢穆:《孔子傳》,《錢賓四先生全集(四)》,聯經出版社1993年,第34-50頁。
[5]讀書會文評論第5樓。
[6]讀書會文評論第16樓。
[7]讀書會文評論第17樓。
[8]讀書會文評論第25樓。
[9]讀書會文評論第18樓。
[10]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愚公移山

孔子弟子往往對出仕懷有抵觸情緒。參看小書《新出楚簡研讀》,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76-179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821.html

以上是关于孔子-“魯司寇寄言遊於逡楚”試説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孔子-“魯司寇寄言遊於逡楚”試説;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144.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