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二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讀書筆記二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讀書筆記二則
(吉林大學文學院)
一.
讀書筆記二則
楚文字中
讀書筆記二則
字以及從
讀書筆記二則
之字見於:
讀書筆記二則
郭·性62 身欲靜而毋
讀書筆記二則
讀書筆記二則
上三·彭2難易
讀書筆記二則
欲
讀書筆記二則
上二·從乙4
讀書筆記二則
悔而恭遜,禮之倫也;溫良而忠敬,仁之宗也[1]
讀書筆記二則
上四·相4不問有邦之道而問相邦之道,不亦
讀書筆記二則
乎?
讀書筆記二則
包137反 ~上 地名
以上四處的“
讀書筆記二則
”字,字形已無障礙,但關於此字在句中的釋義問題,學界較有爭議。其中郭·性62中的字,上一·性27與此處相對的字作“
讀書筆記二則
”,整理者將其隸定為
讀書筆記二則
,讀為遣,是正確的,與此可以確定“
讀書筆記二則
”當是與“遣”音近的一個字。陳偉先生認為此字其左上部所從當爲“
讀書筆記二則
”字近似于“言”的訛寫,當爲從
讀書筆記二則
從欠,亦即遣字,讀為譴或愆,此處的“毋遣”與《語叢四》“弗遣(譴或愆)”一樣,是不致獲罪的意思。[2]李零將此字讀為羡,健羡義。[3]孟蓬生認為此字當是齧的異體。[4]白於藍先生將其讀為“諂”,[5]陳劍先生認為陳偉對此字形的解釋可從,但字應讀作“滯”,訓為“止”。[6]
關於“
讀書筆記二則
”字的形體問題,陳偉先生的分析基本上是正確的,但我們認為“言”並不是訛寫,而是一種有意識的將“
讀書筆記二則
”改寫為與之形音俱近“言”旁(遣為溪母元部字,而言則為疑母元部字),以作為“遣”的音符,屬於變形音化現象,則“
讀書筆記二則
”當爲“遣”字的一種異體。如郭·語四21中的“遣”字
讀書筆記二則
,包139反正作
讀書筆記二則
,
讀書筆記二則
形體已經近似言字,則“
讀書筆記二則
”當由
讀書筆記二則
(裘錫圭、李家浩先生最早釋出的“遣”字異體有三種,即
讀書筆記二則
、
讀書筆記二則
、
讀書筆記二則
)字左半變形音化而來,即:
讀書筆記二則
郭·老甲22→
讀書筆記二則
包139反→
讀書筆記二則
包137反→
讀書筆記二則
上三·彭2
→
讀書筆記二則
上三·周33→
讀書筆記二則
郭·語四19、
讀書筆記二則
上七·吳5B→
讀書筆記二則
上三·彭2
以上文字所從的“
讀書筆記二則
”寫得越來越近似於“言”形。且楚文字中“言”字常常可以讀為與“遣”音近的“愆”字,如:
上三·周2 九二需于沙,少有言(衍),終吉。
上三·周3 不出御事,少有言,終吉。
以上兩例分別見於今本《周易·需卦》和《周易·訟卦》,皆作“言”,孔穎達疏《需》卦云:“雖小有責讓之言,而終得其吉也。”聞一多先生指出文例上“言”與“吉”相對,認為應讀作愆尤之“愆”,除此之外,《明夷》初九“主人有言”、《震》上六“婚媾有言”等的“言”都應讀作愆。[7]
此外新蔡簡中也有兩例與《周易》相同的用法,如:
新蔡零232 是以謂之有言,其兆無咎。
新蔡甲三10 先少有言慼也,不為
讀書筆記二則
,君將有志成也。
陳斯鵬先生認為從內容來看,當是卜筮的占驗之辭,語境正與《周易》類似,“言”也應讀為“愆”,“言(愆)慼”當爲近義連文。[8]
以上諸例皆為“言”與“愆”相通的例證,加之《說文》“言”從
讀書筆記二則
聲,而“
讀書筆記二則
”讀若“愆”,更加確信兩者可以相通,“愆”與“遣”皆為溪母元部字,則“遣”字改為以“言”為聲的“
讀書筆記二則
”字當是合理的一種變形音化現象,并非簡單訛誤。在簡文中可讀為與“遣”音近的“愆”字。
郭·性62中的“身欲靜而毋
讀書筆記二則
”中的“毋
讀書筆記二則
”正如陳偉先生所言當與郭·語四19“弗遣”一樣,讀為“弗愆”,即不致獲罪的意思。上二·從乙4“
讀書筆記二則
悔”即“愆悔”,悔過之義,《宋書·沈演之傳》“可徙勃西垂,令一思愆悔。”而上四·相4中的“
讀書筆記二則
”也可以讀為“愆”,過錯之義,《書·冏命》“中夜以興,思免厥愆。”《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杜預注“愆,失也。”文義為“不問有邦之道而問相邦之道”,這件事情“不亦愆乎!”而關於上三·彭2中的“難易
讀書筆記二則
欲”中的
讀書筆記二則
也應該與遣或愆音近,目前還沒有好的講法。包山簡中的字,亦見於包96、包98,當爲地名,史傑鵬將~反讀為湛阪,《左傳·襄公十六年》“楚公子格帥師,及晉師戰于湛阪。”地在今河南平頂山市北。[9]將~讀為湛,為楚縣邑名,楚湛縣應與湛水有關,但是從簡文內容看,湛公為左尹府的屬官而不大可能出任湛縣縣公,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朔這個人曾經擔任過湛縣縣公,二是他在左尹府任職,仍遙領湛縣。[10]地望待考。
此外楚文字中有一些“遣”字似乎也可以讀為“愆”,如:
讀書筆記二則
上七·吳5B
讀書筆記二則
敢居我江濱
此字與裘錫圭、李家浩先生所最早釋出的“遣”字形近,整理者讀為衍,復旦讀書會將其讀為噬。就“遣”與“愆”可以相通之例,似乎也可以讀為“愆”,表示一種指責對方過錯之義,可斷為:愆!敢居我江濱!
讀書筆記二則
郭·老甲22 大曰
讀書筆記二則
,
讀書筆記二則
曰轉,轉曰反。
此字似乎也應該讀為“愆”,從押韻的角度來講,讀為愆,均為元部韻,且愆有超過義,《說文·心部》愆,過也,徐灝注箋“過者,越也,故引申為過差。”但傳世本對應之字作逝,逝為禪母月部,而遣則為溪母元部,月元可通,但聲母遠隔,不知今本為何作“逝”。
讀書筆記二則
上三·周33
讀書筆記二則
(噬)肤。
此字馬王堆本作筮,今本作噬。句義難明,也不知何解。
二.悤
上一·孔子詩論中有如下幾字作:
讀書筆記二則
上一·孔11鵲巢之歸,則
讀書筆記二則
(媵)者……
讀書筆記二則
上一·孔13鵲巢出以百輛,不亦有
讀書筆記二則
(媵)乎?
讀書筆記二則
上一·孔27
讀書筆記二則
(媵)其所愛,必曰吾奚舍之,賓增是已。
整理者將其隸定為
讀書筆記二則
,缺釋,何琳儀先生從之,并認為郘鐘有鬯字,上從十形,與上博簡吻合,可能為飾筆,也可能屬“形聲標音”。[11]裘錫圭先生據甲骨文、西周、春秋金文中的悤字作
讀書筆記二則
(《合》5436)、
讀書筆記二則
(番生簋)、
讀書筆記二則
(從害從夫(胡)鐘)、
讀書筆記二則
(蔡侯盤《集成》)、
讀書筆記二則
(璽匯1108)等形體,認為
战国时期中国历史著名故事
上一·孔10、11、27中的
讀書筆記二則
的右半部份
讀書筆記二則
可以看作由“心”和“丨”組成的悤字加注“凶”聲而成的繁體。[12]
從字形分析上來講,裘先生對《詩論》中的字分析是正確的,認為“悤”字所從的
讀書筆記二則
、
讀書筆記二則
當是心字的省體與凶的合體構成的,我們懷疑楚文字中的
讀書筆記二則
或有可能就是將
讀書筆記二則
下部的心形改為與此形音近俱近的“兇”字,楚簡中“兇”字獨體時絕大多作
讀書筆記二則
上三·周56、少數作
讀書筆記二則
九店M56·28,作偏旁時絕大多作後者,如:
讀書筆記二則
郭·五15
讀書筆記二則
郭·五26
讀書筆記二則
上二·容17
讀書筆記二則
包255
就郭·五26中的“兇”字來講,“
讀書筆記二則
”字也應該是“兇”字,而作
讀書筆記二則
形則也有可能,楚文字中的“傳”字所從的“專”字常常可以有
讀書筆記二則
上六·用10和
讀書筆記二則
清一·保3兩種寫法,則不難理解兇作為偏旁時也可以有
讀書筆記二則
、
讀書筆記二則
兩種寫法,故此我們認為
讀書筆記二則
當是甲骨、金文中的“悤”字
讀書筆記二則
、
讀書筆記二則
、
讀書筆記二則
在楚文字中受形声化趋势的影响而將心部中間筆劃交叉而變為凶字,以“凶”字來作為聲符,凶為曉母東部,悤為清母東部,其中上五·融6中有字作
讀書筆記二則
,正是從丨從兇,裘先生認為此字可能是把“悤”字下部改成“兇”而成的,也應該釋為“悤”。[13]字形說解較為可信,就辭例而言,雖然不知道該解讀為何字,但釋為悤字無疑。由此可證我們的推論是成立的。
且楚文字中從“兇”聲之字常可以讀為從“悤”聲之字,如:
讀書筆記二則
包255
讀書筆記二則
(蔥),整理者將其讀為蔥。
讀書筆記二則
郭·五15 不忘則
讀書筆記二則
(聰),
讀書筆記二則
(聰)聞君子道
郭·五20 不
讀書筆記二則
(聰)不明,不聖不智
郭·五23 未嘗聞君子道,謂之不
讀書筆記二則
(聰)。
郭·五26 聞君子道,
讀書筆記二則
(聰)也。
上二·容17 聽不
讀書筆記二則
(聰)
讀書筆記二則
上二·容12 聽不
讀書筆記二則
(聰)
兇與悤聲系可通,還可參高亨《古字通假會典》第14頁。
則《孔子詩論》中的字當是從辵從悤的字,其所從的悤字有變形音化的部份,裘先生認為10、13中的字以讀為媵最好,以車百輛送女,所媵之物與人必多。而孔27中的字則以讀送為好。[14]
就讀音來講,裘先生將孔子詩論中的“
讀書筆記二則
”字讀為媵或送,都是可取的。但筆者懷疑此處或者也可以讀為“從”。古音“悤”聲、“從”聲相近,這一點裘先生已經指出,《禮記·檀弓上》“喪事欲其縱縱爾”,鄭玄注:“縱讀如摠領之摠。”《禮記·檀弓上》“爾無從從爾”《釋文》:“從音總,高也,一音崇。”[15]從有跟隨之義,於簡文亦可讀通。
此外左冢棋局亦有與此字形形似的字:
讀書筆記二則
左冢棋局 吁(虛)悤(聰) 智
讀書筆記二則
(疏)、恭慎、聖裕
裘先生認為這個字也應該讀為悤,但具體作何解讀還需進一步研究。[16]我們認為此字或可隸定為從心悤聲的字。
鑒於從兇聲的字大多可以讀為從“悤”聲的字,郭·尊24中有一字作:
讀書筆記二則
郭·尊24
讀書筆記二則
勞之
讀書筆記二則
陳劍認為此字上半所從當分析為從屮從凶
中国历史钢铁勇士故事简短
,故“
讀書筆記二則
勞”可讀為“劬勞”。[17]我們認為陳劍先生的分析是正確的,但從楚文字通假用字習慣來講,“
讀書筆記二則
”似乎當讀為與“兇”或“悤”之音近的字為好,或可將其讀為“悤勞”,即怱忙之義。
關於
讀書筆記二則
、
讀書筆記二則
所從的丨字,何琳儀先生認為可能是飾筆,也有可能是形聲標音,[18]裘先生曾言
讀書筆記二則
是在心形的上口加點或短豎,比照本、末、亦等一般所謂指事字的構造方法來看,其本義似應與心之孔竅有關。[19]由此可見,悤可能是個指事字,如楚文字中的肘字作
讀書筆記二則
郭·成3一樣,既非飾筆,也非形聲標音,而是甲骨、金文指事筆劃的遺留。於此可以知道楚文字中的“悤”字,當是將甲骨、金文中的指事字變形音化為從丨兇聲的字。
此外,我們在談變形音化時,不但要注意被改造的部份與變形的音符形音應該俱近,同時也應該注意變形音化的時代、地域因素,因為時代、地域不同用字習慣、語音往往也會有所差異,如楚文字中的“悤”字可以做
讀書筆記二則
,將
讀書筆記二則
的心旁改為兇字,就楚文字來講,心與兇的形體較為相近,且楚文字中從兇聲之字常可讀為從悤聲的字,而秦文字中的“悤”則是將
讀書筆記二則
所從的“丨”改為“囪”聲。[20]秦、漢統一後,從兇聲的“悤”字逐漸被廢棄,而統一作“悤”,正如戰國時燕國用“郾”來表示,而秦漢以後則統一以“燕”來記錄,而“燕”則是秦文字的用字習慣。而楚文字中“悤”從“兇”聲反映的不但是楚文字的用字習慣,同時也可見出楚音的一些特點。
總之,變形音化雖然是受逐漸增強的音化趨勢影響下才產生的,但這也是文字對自身局限的一種突破。因為就文字本身來講,它以形體記錄著語言的音與義,是語言的一種符號,語言是不斷變化發展的,豐富的,而文字相較於語言,則往往表現出一定的滯後性,局限性,爲了能夠更準確地記錄語言的音與義,文字也需要不斷地改變自己的形體,突破原有的象形、會意、指事等記錄語言的局限從而走向形聲化的道路,變形音化是文字漸趨形聲化的一種表現。
(編者按:[1]整理者將其隸定為
讀書筆記二則
,從字形來看當隸定為
讀書筆記二則
。
[2]陳偉《郭店楚簡〈六德〉諸篇零釋》《武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 精彩句
漢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
[3]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第115頁。
[4]孟蓬生《郭店楚簡字詞考釋》《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7月,第406~407頁。
[5]白於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釋注商榷》《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第103頁。
[6]陳劍《郭店簡補釋三篇》《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21~125頁。
[7]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聞一多全集》(10),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249~251頁。
[8]陳斯鵬《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3月,第45頁。
[9]史傑鵬《關於包山楚簡中的四個地名》《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关于中国历史故事精选题目
五輯,第133~134頁。
[10]史傑鵬《關於包山楚簡中的四個地名》《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五輯,第135頁。
[11]何琳儀《滬簡〈詩論〉選釋》《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第125頁
[12]裘錫圭《釋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和從“悤”、從“兇”之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第1~12頁。
[13]裘錫圭《釋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和從“悤”、從“兇”之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第9頁。
[14]裘錫圭《釋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和從“悤”、從“兇”之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第1~12頁。
[15]裘錫圭《釋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和從“悤”、從“兇”之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第1~12頁。
[16]裘錫圭《釋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和從“悤”、從“兇”之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第4頁。
[17]陳劍《郭店簡〈尊德義〉和〈成之聞之〉的簡背數字與其簡序關係的考察》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222頁。
[18]何琳儀《滬簡〈詩論〉選釋》《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第125頁
[19]裘錫圭《說“悤”、“聰”》《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642~643頁。
[20]裘錫圭《說“悤”、“聰”》《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642~643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770.html
以上是关于讀書筆記二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讀書筆記二則;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