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原文,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30 04:33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留學生教育學院)
1979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與敦煌縣文化館在敦煌考察漢塞烽隧遺址時,在小方盤城以西十一公里的馬圈灣發現一座斯坦因中亞考古時遺漏的烽燧遺址,新編號D21。同年在對該遺址進行發掘,獲得一批漢代文物和簡牘,其中就有屬于《蒼頡篇》的內容。敦煌馬圈灣漢簡的簡報見于《漢簡研究文集》[1]。經過整理,這批漢簡的釋文和圖版,以及馬圈灣的發掘簡報,俱發表于《敦煌漢簡》一書[2]。胡平生先生較早對馬圈灣漢簡《蒼頡篇》作深入研究[3]。本文主要是討論M639的釋讀。下面將先給出原釋文,在引胡平生先生的觀點後加以討論,敬請方家指教!
焦黨陶聖,陳穀魏嬰,程頎樛平,梁賢尹寬,榮雍尚 敦M639A贛,岑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露騫,彭績秦參,涉競夏連,樂恢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更敦M639B,唐美耿𥈼,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譔,黃文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山,肥赦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脩,賈蘭鄧 敦M639C難,季偃田𥓋敦M639D
魏,簡文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字從魏從山,即巍字。《說文·嵬部》“巍”字下云:“巍,高也。从嵬委

改革故事解说中国历史

聲。”徐鉉云:“今人省山,以爲魏國之魏”。《左傳》閔公元年:“賜畢萬魏……卜偃曰:‘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啓之矣。’”孔穎達疏:“《論語》云:‘巍巍乎,其有成功!’是巍爲高大之名。”阮元《校勘記》:“宋本作‘是魏’。巍、魏二字,一正一俗。今人分別其音,古人則字形字音皆不別。”可知巍、魏本一字。秦文字“𡿁(魏)”寫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4],里耶秦簡中以“巍(魏)”爲姓的有8-1070“巍(魏)並”、8-2098“巍(魏)嬰姽”諸例[5],“魏”字即寫作巍。這裏又將增添一例從山的巍字。周波先生曾對“𡿁”作過比較細緻的梳理,指出“𡿁”字所从的“山”是形符,“委”、“鬼”均可用作聲符,“𡿁”可以看成是一個二聲字[6]。巍,當讀作魏,這裏用作姓氏。
雍,今按:字從广從維,即𢋘字,應是一個以維爲聲的字,由于這裏是人名,該字進一步讀作何字,暫不做進一步推測。
“贛”,胡平生先生指出,“贛”左旁應從金,右旁頭上是點,其下為一橫,底為旦,中部可能是回的訛變,可能應釋為“檀”,《說文》:“檀,伐擊也。”今按:字形不清楚,暫存疑。
“岑”下一字,胡平生先生指出,似乎可釋為“㢑”,今按:字從隹從辵,即進字。
“騫”,胡平生先生指出,字下部從鳥,不從馬,二字雖相通,但字形究竟不同。今按:胡先生說當是。即《說文》“鶱”字。《說文》:“鶱,飛皃。”露,姓。《國語·魯語下》:“公父文伯飲南宮敬叔酒,以露睹父爲客。”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姓氏》:“露氏, 漢有上黨都尉露平。”
“績”,今按:“績”所從“貝”的下部

中国历史人物简图故事

從火。
“競”,胡平生先生指出,應釋為“兢”,《說文》“競”從言從二人,“兢”從二兄從丰聲。今按: 釋“兢”可從。涉,姓。春秋晋有涉佗,見《左傳》昭公二十二年。
“夏連”之“夏”,胡平生先生指出,上部當四橫畫右側無竪筆封住,下部左右多了許多筆畫,在睡虎地秦簡中,“夏”寫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此處能否釋為“夏”頗有疑問。分析上部與中部多筆畫,此字可能釋為“贏”。今按:釋“夏”可從。《說文》:“夏,中國之人也。從夊從頁從𦥑。𦥑,兩手;夊,兩足也。”簡文此字從𦣻,從𦥑,從夊,當即夏字。需要注意的是,簡文此處從𦣻,而《說文》從頁。《說文》:“頁,頭也。從𦣻從兒。古文䭫首如此。凡頁之屬皆從頁。𦣻者,䭫首字也。”《說文》:“𦣻,頭也。象形。凡𦣻之屬皆從𦣻。”𦣻、頁義同。古文字中也多見𦣻、頁義同換用的例子,如“頭”字,古文字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從𦣻,又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從頁。“道”字,古文字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從𦣻,又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從頁。[7]《通志·氏族略二》:“夏氏,亦曰夏後氏,姒姓,顓帝之後也……禹之受舜禪,至桀,凡十七君,十四世,四百七十一年,爲湯所伐,放于南巢。武王克商,封其後于杞,其非爲後不得封者,以夏爲氏焉。又陳宣子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孫夏舒,以王父字爲氏,是爲陳夏氏也。後漢有夏馥、夏牟。”“夏”在這裏用作姓氏。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更”,胡平生先生指出:“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為“樹”之訛。《說文》謂為“樹”之籀文,此處右旁誤為攵。古有樹姓。“更”,從字形分析,最上一橫有點,左竪作撇,故或可釋為“庚”。此字可與敦1457簡敦“庚”字對看,該字從广從更。今按:《說文》:“樹,生植之緫名。从木尌聲。”樹,籀文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石鼓文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王獻唐認爲“尌”乃“权”字加注“豆”聲而成之字[8]。古文字攵、又分別作爲形符時,可義近換用,如“没”字,古文字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從攵,又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從又。“敬”字,古文字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從攵,又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從又[9]。嚴格說來,“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應是“尌”的异體。當然,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以豆為聲,也可直接讀作樹。《廣韻·遇韻》:“樹,姓。《姓苑》云:江東有之。”“樹”后一字,字形與“庚”不類,今改從原釋作“更”。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沓”,胡平

中国历史上十告密者的故事

生先生指出,應釋為“段沓”,左旁的寫法見于《古璽文編》72頁,《古璽彙編》3128。“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譔”,似應釋為“啓譔”,左旁因牽涉上面的“段”字而訛,本應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亦見于《古璽文編》77頁,《古璽彙編》2580等。今按:“譔”前一字,可從胡平生先生隷定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但讀作“啓”則不可從。戰國秦漢文字材料中多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字,施謝捷、周波兩位先生曾對六國、秦至西漢前期“殷”字寫法的變化有很好的歸納,已指出“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應釋為“殷”:
秦、西漢前期用“殷”表示國名、殷姓之﹛殷﹜常見,用“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表示﹛殷﹜僅見於銀雀山漢簡《六韜》(二見)和漢印(一見)。(原注:此承施謝捷示知,“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釋爲“殷”亦從施說。)銀雀山《六韜》簡686-687:“今彼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殷)商,眾口相惑”,簡741:“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殷)民……”,“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字分別寫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左形稍殘)。“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所从“殷”字寫法與石經古文“殷”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形近(石經古文从“疒”當出於形訛)。漢印有“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殷)便私印”(《漢印文字徴》13.13),“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字寫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六國文字多用專字“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表示殷國、殷姓之﹛殷﹜。(原注:“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字或釋爲“啓”(參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744頁,中華書局,1998年),不確。)“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字見於晉璽(《古璽彙編》2576-2580),均用作殷姓之﹛殷﹜。(施謝捷指出《古璽彙編》2581、2582號首字與《古璽彙編》2576-2580號“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字區別僅在於从“土”與否,均應當釋讀作殷姓之“殷”(徐在國亦有類似看法,參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說是。)“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字見於包山簡182,上博《容成氏》簡53,分別用作殷姓、殷國之﹛殷﹜。銀雀山漢簡《六韜》、漢印用“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爲﹛殷﹜顯然是受到了六國文字的影响[10]。
後來張新俊、蘇建洲等先生基于清華簡《祭公之顧命》簡10“皇天改大邦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殷)之命”等新材料分別撰文論證[11],“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釋作“殷”當無可疑,在這裏用作姓氏。現在來看“沓”前一字,當分析為從戶從攵,其形與秦漢簡的“段”字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銀雀山漢簡《孫臏》)極爲接近,在“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所從“戶”下加一短橫即變成“段”字。施谢捷先生曾指出,秦漢文字中的“殷”有很多被工具書誤歸在“段”字下;“段”“殷”在漢時有混用的情況存在(如秦漢印中,複姓“段干”有作“殷干”的印例,人名“殷周”有作“段周”的印例[12]。可知此處當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段>”。疑涉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殷)”字而誤。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山”,胡平生先生指出,應釋為“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山”,“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通作“戠”,古有戠姓。今按:可從。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胡平生先生指出,應釋為“桃”,“兆”有訛變。今按: 簡文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徐仲舒先生主編的《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收錄有漢代以來“桃”字: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古地圖)、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相馬經二四上)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晉辟雍碑)、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漢印徵)[13],安徽天長西漢書信牘“亡桃(逃)事”之“桃”寫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14],其形體與簡文相近。可見漢以來“桃”字的寫法已是如此。
“賈”後一字,原釋文作“蘭”,今按:字作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
,不從艸,是闌字。
“季偃”之“季”,胡平生先生指出,簡裝本誤為“李”。
𥓋,胡平生先生指出,“田𥓋”之“𥓋”,《字彙》云,同“研”字。今按:此字還有可能從石從見,即硯字。
(編者按:[1]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甘肅博物館:《漢簡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2012年。
[2]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漢簡》,中華書局1991年。
[3]胡平生:《漢簡〈蒼頡篇〉新資料的研究》,《簡帛研究》(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年,332-349頁。胡平生先生關于馬圈灣漢簡的研究皆見于此文,我們在下面的討論中不再一一列出處。
[4]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624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5]陳偉主編,何有祖、魯家亮、凡國棟撰著:《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中国历史奇葩的故事

年。
[6]周波:《中山器銘文補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3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7]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第230~231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8]王獻唐:《古文字中所見之火燭》(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頁21-22。裘錫圭先生有進一步的討論,參看裘錫圭:《釋“尌”》《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11月)頁189-194。
[9]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第231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周波:《秦、西漢前期土文字資料中的六國古文遺迹》,《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頁253。
[11]張新俊:《據清華簡釋字一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1年6月29日;蘇建洲:《戰國文字“殷”字補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1年6月30日。
[12]蘇建洲《戰國文字“殷”字補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6月30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74)的文後評論部分第2樓,llaogui(施謝捷)的发言。
[13]參徐仲舒主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第363頁,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
[14]天長市文物管理所、天長市博物館:《安徽天長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6年第11期。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699.html

以上是关于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敦煌馬圈灣漢簡《蒼頡篇》補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269.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