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 金文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30 08:06
  • 124
  • 小虎历史故事网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棗莊廣播電視臺)
清華簡《尹至》中有幾句話如下(釋文用寬式):
“湯盟誓﨤(及)尹,茲乃柔大縈。湯往征弗鳧(附)。”[1]
這兩句話,直到現在也沒有個很令人滿意的解釋。這裡面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對“縈”字的釋讀,曩或釋讀爲“傾”、“禜”、“淫”等,[2]筆者也曾經認為“褮”當解釋為“亂”,“柔大縈”即“安大亂”,[3]然驗之古籍及文意,似均未恰。筆者覺得可能本來是釋字有問題,因此影響了對這幾句話的理解。
《尹至》的“縈”這個字,簡文寫作“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4簡),這個字也見於信陽簡1.066“……縈為……”,作“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均從炏從糸,但是這個字釋為“縈”是有問題的。
《說文》:“縈,收卷也。从糸,熒省聲。”是說“縈”字從熒省,其實這個說法不正確。金文中的“榮”字作“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井侯簋)、“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榮伯鬲)等等,即“?”字,它是個獨立的字,《金文編》云:“不從木。方濬益以為即榮之古文。榮,國名,成王時卿士有榮伯。”[4]《爾雅·釋草》:“木謂之華,草謂之榮。”此字象兩屮交叉,屮是草之象形,頂端有小點表示其華,故“?”即草華之象形,與《釋草》的說法正合,故此金文確為草木榮華之“榮”的本字。而“榮”字當是從木?聲,《說文》訓為桐木,即其專字。“?”字古音匣紐耕部,故後來的“熒”、“營”、“瑩”、“螢”、“縈”、“鎣”等這些被《說文》解釋為從“熒”省聲的字,其實都是從“?”聲。因為在後來的文字中,“火”的寫法多作“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形,和“?”字上面的筆劃很相似,所以“?”字才訛變為上從二火,而那兩個交叉的筆劃則演變成了“冖”形,其實“?”字固然不從火,它與火無關。
金文“縈”作“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榮伯簋),是從糸?聲,《金文編》云:“以縈為榮。”[5],是讀與“榮”同。楚簡文字作“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新蔡葛陵簡甲3.327-2)、“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上博五《三德》14簡)、“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 上博五《三德》15簡),小篆作“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均因襲金文而來,其上已訛變為“炏”形。如果把這個“縈”字和上面所引《尹至》和信陽簡中的字形相比,就發現二者很不相同,最大的區別就是“縈”在“炏”和“糸”之間有“∧”形筆劃,即後來變成“冖”的部份,也就是說它是從“?”的;而上引《尹至》和信陽簡中的字形是從“炏”從“糸”,而不是從“?”。
我們知道,甲骨文、金文、楚簡中均有“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字,甲骨文作“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合集25284),從炏從衣,在卜辭中用為地名,過去一般將此字釋為“褮”,[6]恐不確。而金文、楚簡中均用為“勞”, 《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鎛》中“勞于齊邦”、《齊侯鎛》“堇勞其政事”作“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楚簡文字也多作此形(或從卒),如“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包山2.16)、“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包山2.189)、“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郭店簡《緇衣》7簡);中山王鼎“以憂勞邦家”的“勞”作“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從炏從心;郭店簡《六德》“勞其股肱之力”的“勞”作“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從“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從心,當是繁構。那麼,在殷墟卜辭中它很可能也是讀“勞”,比如卜辭言“在師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在師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中国历史经典故事英语作文

”(合集24276),而在它片里又說“在師寮”、“在師寮卜”(合集24275),“師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和“師寮”應當是一個地方,“勞”、“寮”古音同來紐宵部,音近通假。
林義光先生認為“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字“本作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師寰敦),為燎之古文,象兩手持衣向火中。省作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齊侯鎛)。勤勞之勞為之借義,篆變作勞。” [7]根據林先生之說,“勞”是“燎”的初文,本義是在火上烘烤衣服的意思。甲骨文所從的“衣”中間有小點,蓋表示衣服濡濕,故向火以干之。後來凡是從“勞”聲的字,多省作“炏”,看看上引郭店簡《六德》中的“勞”是從心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聲,而中山王鼎中則簡省為從心從炏,“炏”即“勞”省。上博二《容成氏》“水潦”之“潦”作“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23簡),從炏從水,實是從水勞省聲。《說文》:“澇水出扶風鄠,北入渭。从水勞聲。”段注:“《史》、《漢》、《文選》皆作‘潦’,惟《封禪書》正作‘澇’。按今用爲旱澇字。”從楚簡文字來看,“澇”、“潦”分明是一字。包山簡中有“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字(2.296),雖然不能確定是什麽字,但它當分析為從毛勞省聲。後世有獨體的“炏”字,現在可知最早著錄這個字的字書是金代的《四聲篇海》卷十三《火部》,注云:“炏,苦戒切,開去聲。熾火盛也。”《正字通·巳集中·火部》則以為是“俗炎字。舊注‘火盛’,與‘炎’義同,改音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非。……《說文》‘燮’載《炎部》,益信‘炏’即‘炎’字變體,橫直異結,非分為二也。”現在看來這些說法靠不住。“炏”在先秦秦漢文字中無所見,只作為文字構件存在,當是“勞”省形,在後世成為一個獨體字,很可能還是讀“勞”聲。
那麼再回頭看看《尹至》中的那個字,分明是從糸炏聲,隸定當作“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當分析為從糸勞省聲,

钻木取火中国历史故事

它很可能是繚繞、糾繚之“繚”的本字或異體,它的讀音應當也近于“勞”,而不是“縈”字。
這樣,我們就可以對《尹至》的這幾句有個新的理解。首先,它應該斷句為“湯盟誓﨤(及)尹,茲乃柔,大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湯,往征弗鳧(附)。”“茲乃”以後三句,是說伊尹的行為,它承接上一個“尹”字省略了主語,也可能“尹”字下漏寫了重文符號。
“柔”當訓“安”,《爾雅·釋詁》:“柔,安也。”《左傳·文公七年》:“服而不柔”,杜注:“柔,安也”;《文選·張平子〈東京賦〉》:“化胡不柔”,薛注:“柔,安也。”“茲乃柔”當承上句“尹”字,理解為“尹茲乃柔”,“乃柔”即乃安。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湯”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讀為“僚”或“寮”,據林義光先生說,“僚”字金文中是從㫃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聲,[8]是“僚”本從“勞”聲,故與“勞”可通假。《詩·大東》:“百僚是試”,《釋文》:“字又作寮,同。”《詩·板》:“及爾同僚”,毛傳:“僚,官也。”《爾雅·釋詁》:“寮,官也。”“僚(寮)湯”即“官湯”,《楚辭·天問》:“初湯臣摯,後玆承輔。何卒官湯,尊食宗緒?”王逸注:“言伊尹佐湯命,終為天子,尊其先祖,以王者禮樂祭祀,緒業流於子孫。”所謂“僚湯”、“官湯”者,均謂為湯之臣屬以輔佐之也。
另一種解釋就是“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讀為“勞”,《書·金縢》:“昔公勤勞王家”,《莊子·天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淮南子·精神訓》:“(禹)竭力而勞萬民”,又《氾論訓》:“當此之時,(禹)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發,以勞天下之民”,《尹至》中的“勞”當用與此同。這個“勞”本義是為某事操勞的意思,“勞湯”謂為湯之政事操勞,實亦輔佐之意。《左傳·昭公七年》:“隸臣僚”

中国历史故事小黑板报

,服虔注:“僚,勞也,共勞事也。”“僚”、“勞”古音同來紐宵部,音近通假,義亦相通,故“勞湯”與“僚(寮)湯”的意思大率相同。筆者認為可能讀為“勞”更接近原文意。
這樣,“湯盟誓﨤尹,[尹]茲乃柔,大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勞)湯,往征弗鳧(附)”意思就比較容易明白了。根據古籍記載,本來伊尹爲了個人的利益,在選擇夏、商這兩方的問題上是搖擺不定的,《孟子·告子下》、《淮南子·泰族訓》里都說他“五就汤,五就桀”,《鬼谷子·忤合》說:“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史記•殷本紀》也說:“伊尹去湯適夏,既醜有夏,復歸于毫。”《尹至》開頭

中国历史上弟子规的故事

說的“唯尹自夏徂白(亳),彔至在湯”,應當是和《殷本紀》里說的是一個意思。伊尹在桀、湯之間搖擺多次之後,最後又轉回湯這裡,湯和他盟誓共同滅夏,即《呂氏春秋·愼大》里說的“湯與伊尹盟,以示必滅夏”,伊尹這才下決心在湯這裡安定下來,大力為成湯操勞,出謀劃策,去征伐不肯歸附的方國,實施滅夏大計。也就是說,《尹至》里的這幾句話,實際上說的就是伊尹“五就湯、五就桀”之後最終“合于湯”的史實。這樣解釋既可與典籍記載相印證,文意也更圓通。
最後要說的是包山簡中有“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字,隸定作“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簡文說“一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囗(字不識)貞(鼎)”(2.265),現在看來這個字很可能當分析為從鼎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聲,是“牢鼎”之“牢”的專用字,“勞”、“牢”古音同來紐雙聲、宵幽旁轉疊韻,音近可通假,《後漢書·應奉傳》:“多其牢賞”,李注:“牢或作勞”,是其證。《周禮·天官·膳夫》“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鄭玄注:“牢鼎九,陪鼎三。物謂牢鼎之實,亦九俎。”是古有牢鼎之名。則此條簡文當讀為“一牢囗貞(鼎)”,“牢囗鼎”也是鼎名。
要之,“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
”是“繚”之本字,在清華簡《尹至》中讀為“勞”,本義是操勞,引申為輔佐之意,曩釋“縈”非是。
(編者按:[1]據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1-5.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2
[2]參陳民鎮《清華簡〈尹至〉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9-12.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47
[3]王寧《清華簡〈尹至〉釋證四例》,武漢大學簡帛網2011-02-21.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03
[4]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四版),中華書局,1985年,392頁。
[5]《金文編》,392頁。
[6]參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纂:《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9年,1921頁。
[7]林義光《文源》,中西書局,2012年,247頁。
[8]林義光《文源》,247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627.html

以上是关于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金文-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340.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