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九》初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九》初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九》初讀
(屏東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一)成王為成濮之行
1.簡1:本簡所謂的「
《上博九》初讀
」,都應改釋作「
《上博九》初讀
」,即楚簡中常讀作「文」之字。可參陳劍先生:〈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四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0)。
2.簡5:「也」應釋作「已」。
3.簡5:所謂的「悊」其上半其實就是「殺」字,楚簡「殺」字作「
《上博九》初讀
」(三德/簡12)、「
《上博九》初讀
」(天子建州乙˙簡5),與之相比惟「攴」改作成「戈」而已。[1]
(二)靈王遂申
1.簡4:「亭」字應釋作「京」[2],該字近期討論頗為熱烈,字與《上博五˙三德》簡7、21以及《清華一》簡2、4之「京」字同,相關字形的討論可參曹方向先生〈小議清華簡《繫年》及郭店簡中的“京”字〉[3]、趙平安先生〈京、亭考辨〉[4]。
2.簡3、4:「或(又)棄其策安(焉)」,「策」字原整理者隸定作「
《上博九》初讀
」讀作「策」,其實該字就是「策」。[5]
(三)陳公治兵
1.簡1:「楚邦少安,君王安,先居災亂之上…」原考釋者並將「先居」釋為「先代」,此處當改句讀為「楚邦少安,君王安(焉)先居災亂之上…」,「焉」訓「乃」,「居」即「處」,楚邦稍安,楚王於是先至災亂之上視察。[6]
2.簡2:「英」,當從「艸」、「甫」聲,即「莆」見曾侯乙墓竹簡(簡142、143),同篇也有同从「甫」旁寫法的「郙」(簡3)可以參酌[7]。而簡文「先君武王與鄖戰於莆寞」,這講的應該就是蒲騷之戰,「莆」當讀「蒲」,簡文「蒲寞」即「蒲騷」之異名。[8](在此之前汗天山先生在釋文中已直接將該地名寫作「蒲寞」[9])
3.簡5與簡15綴合[10]:
至於仇(?)人之間,將出師,既斯軍,左右【4】司馬進於將軍,命出師徒,將軍乃許諾。左右司馬……【5】之,師徒乃出,伓(背)軍而陣,將軍後出安(焉),名【15】
「進於將軍」原整理者認為是「左右司馬要在將軍前面」,但這麼一來後面的「將軍乃許諾」便很奇怪,將軍對於兵力的部屬,有實質的決斷權,無須向任何人承諾。將軍所以「許諾」,必定是有人向他提出軍事建言,因此「左右司馬進於將軍」的「進」,應理解為進言、進見的「進」。「既斯(?)軍」表示這已是要開戰的節骨眼了,左右司馬前去告訴將軍,請求派出「師徒」,於是將軍答應,有了將軍的首肯,簡15才云「師徒乃出」。[11]由是觀之,簡5應與簡15綴合,「命出師徒...將軍乃許諾...師徒乃出」是此簡得以綴合的關鍵字,簡文殘斷處大概還有二至三字的補字空間。
4.簡8「女(如)內(納)王卒而毋止師徒,毋亦善乎?」「女」疑應讀作「如」。沈培:〈由上博簡證“如”可訓為“不如”〉,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年07月15日。[12]
5.簡12:「有所謂一,有所謂
《上博九》初讀
」,「
《上博九》初讀
」原整理者讀「專」,從文義上看讀「斷」為妥,「
《上博九》初讀
」即《說文》「斷」之古文[13],簡文「一」者專一,「斷」者果斷。
6.簡20「右左..」後殘,但仍依文例在「左」字後補「」字。[14]
(四)舉治王天下
1.簡9:應讀為「天之所向,若或與之,天之所伓(背),若拒之。」[15]
2.簡33:蘇建洲先生指出簡14的「
《上博九》初讀
」應為「
《上博九》初讀
」[16],甚是。簡33亦見一例[17],文例為「深
《上博九》初讀
固疋(疏),有功而弗廢。」「深疐」這文例不免讓人想起文例相近的中山王方壺銘文「疐愛深則賢人親」,該「疐」字學者讀法甚多[18],一時難定,楚簡中「疐」字可以確定的讀法有「實」、「質」、「窒」等。[19]
3.簡14:「湯修善見設」。所謂的「修」字肯定有問題,左半从人,可信,但右半完全不是「攴」的結構,讀至簡17「黃帝
《上博九》初讀
光」始知與「
《上博九》初讀
」定為同字,該字左从人,右半則為上「來」下「人」結構,即「
《上博九》初讀
」之省,簡14之文義待考。簡17文例是在稱頌黃帝,「釐」字在金文中多用為吉祥祝福之語,簡17疑應讀為「釐光」,「釐」訓「福」。[20]
4.簡19:「
《上博九》初讀
」字下半从「止」,原釋不識,隸定成一奇怪部件。[21]
5.簡29:苦行僧先生指出簡23的「厚」字當爲「重」[22],甚是。該篇簡29「禹王天下,備(服)深恒厚」的「厚」,就字形上看,顯然也是重「主」聲的「重」字,古文字「石」旁的「口」形
抄一篇中国历史故事
時常省略,這樣寫法的「重」字,可以參考望山2.28(兩例)、望山2.2、郭店〈成之聞之〉簡39、上博〈緇衣〉簡22。[23]
(五)邦人不稱
1.簡1:「天加禍於楚邦,吾君尋(?)邑。」「尋」字下一字明顯非原釋所謂的「邑」,筆者懷疑是「出」字。這講的就是吳師入郢,昭王出奔之事。[24]
2.簡3:「亡隨」應改釋為「曲隨」。[25]
3.簡3:「三戰而三首」的「首」,過去已多見,沈培先生有專文(〈試釋戰國時代從「之」從「首(或從「頁」)」之字〉,武漢網,2007 年 7 月 17日,後收入《「2007 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7 年 11 月 10-11 日)。)一般讀作「止」,即獲勝得虜之義,這邊讀「首」肯定有問題。[26]
4.簡5:「將必死,可以師為?」明顯當讀為「何以師為?」[27]
5.簡7:「智周」從殘跡來看疑當為「昔周」。[28]
6.簡8:「世承邦」之「世」,原考釋者作「
《上博九》初讀
」,其實字从「
《上博九》初讀
」从「口」、从「
《上博九》初讀
」,此讀「世」[29]。(相同寫法見於〈舉治王天下〉簡28亦讀「世」)。
7.簡13:「吾豈敢以爾亂邦」,「豈敢」二字皆從「殳」不從「攴」。[30]
(六)史蒥問於夫子
1.簡2:開頭「既之」,首字不是「既」字,左半從「歹」,從文義來看,這個字跟死有關。[31]
2.簡7:所謂的「
《上博九》初讀
」疑是从車、呈聲之字。[32]該字下一字當為「畋」,原釋解作从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l关羽资料
「主」聲,明顯字形兜不上。[33]
3.簡3:開頭的「必」字,原書隸定作提手旁,應是筆誤,實是从「才」。[34]
4.簡3:「禹湯舉自」原釋所謂的「舉」,下半明顯从「子」,實為「學」字。[35]
5.簡4開頭的「啟」,左半從「耳」,右半不知。[36]
6.簡6:「納與
《上博九》初讀
」,原考釋者釋為「
《上博九》初讀
」訓作「賭」,這個字楚簡常讀作「貨」,《郭店˙語叢三》「內(納)
《上博九》初讀
(貨)也」,文例與此相近可參。[37]
7.簡7:疑句讀為「美宗室,驅◎畋◎,舉獄訟,易所以失」,值得注意的是「舉」字上有墨點,或有提醒作用。[38]
8.簡8「其為之」的「其」當是「而」,簡末亦當改釋作「見其所欲而」。[39]
(七)卜書
1.簡2:簡文「是謂陷」,所謂的「陷」字近年大量出現(見〈莊王既成〉簡1的沈尹子莖),此處應改釋為「
《上博九》初讀
」,讀「沈」。簡3還有从「
《上博九》初讀
」从「邑」之字,早見於包山簡85,此處讀作「少沈」。[40]
2.簡3:所謂的「㫃+末」,字當从「髟」,見〈成之聞之〉簡22,〈曹沫之陣〉簡52。相關考釋參林澐先生:〈說飄風〉,《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6 年 9 月),頁7-11。簡文字形上从「髟」下从「末」。[41]
3.簡2:原考釋者釋作「
《上博九》初讀
」的右旁,其實是「色」字,可以參考〈史
《上博九》初讀
留問於夫子〉篇簡8的「顏色」合文。[42](蒙蘇建洲先生、程少軒指出陳劍先生已有相同意見,程少軒先生於〈《上博九•卜書》校讀(草稿)〉更進一步讀為「火」。」[43])
(編者按:[1]以上三條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讀《成王為城濮之行》札記〉,第1樓,2013年1月5日07:49。
[2]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靈王遂申〉初讀〉,第0樓,2013年1月5日08:06。
[3]曹方向先生:〈小議清華簡〈繋年〉及郭店簡中的“京”字〉,武漢大學簡帛網站,2012年1月2日。
[4]趙平安先生:〈京、亭考辨〉,《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十九屆學術年會論文》,2012.10.23-25,上海復旦大學,頁256-266。
[5]參武漢大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小短片
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靈王遂申〉初讀〉,第7樓,2013年1月5日16:22。
[6]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陳公治兵〉初讀〉,第0樓,2013年1月5日08:22。
[7]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陳公治兵〉初讀〉,第1樓,2013年1月5日08:26。
[8]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陳公治兵〉初讀〉,第23樓,2013年1月6日11:16。
[9]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陳公治兵〉初讀〉,第23樓,2013年1月6日08:32。
[10]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陳公治兵〉初讀〉,第26樓,2013年1月6日13:39。
[11]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陳公治兵〉初讀〉,第24樓,2013年1月6日12:31。
[12]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陳公治兵〉初讀〉,第29樓,2013年1月6日15:20。
[13]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陳公治兵〉初讀〉,第2樓,2013年1月5日08:48。
[14]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陳公治兵〉初讀〉,第11樓,2013年1月5日17:38。
[15]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舉治王天下〉初讀〉,第1樓,2013年1月5日09:16。
[16]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舉治王天下〉初讀〉,第12樓,2013年1月5日15:34;又見蘇建洲先生〈初讀《上博九》劄記(一)〉,武漢大學簡帛網,2013年1月6日。
[17]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舉治王天下〉初讀〉,第15樓,2013年1月5日18:08。
[18]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舉治王天下〉初讀〉,第34樓,2013年1月6日22:28。
[19]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舉治王天下〉初讀〉,第34樓,20
中国历史故事人物
13年1月6日22:28。
[20]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舉治王天下〉初讀〉,第29樓,2013年1月6日 20:38。
[21]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舉治王天下〉初讀〉,第31樓,2013年1月6日21:16。
[22]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舉治王天下〉初讀〉,第6樓,2013年1月5日12:43。
[23]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舉治王天下〉初讀〉,第33樓,2013年1月6日22:05。
[24]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邦人不稱札記〉,第16樓,2013年1月5日20:10。
[25]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邦人不稱札記〉,第1樓,2013年1月5日09:32。
[26]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邦人不稱札記〉,第2樓,2013年1月5日09:38。
[27]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邦人不稱札記〉,第12樓,2013年1月5日19:21。
[28]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邦人不稱札記〉,第13樓,2013年1月5日19:39。
[29]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邦人不稱札記〉,第14樓,2013年1月5日19:50。
[30]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邦人不稱札記〉,第19樓,2013年1月5日20:44。
[31]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史[艸留]問於夫子〉初讀〉,第0樓,2013年1月5日21:00。
[32]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史[艸留]問於夫子〉初讀〉,第2樓,2013年1月5日10:19。
[33]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史[艸留]問於夫子〉初讀〉,第3樓,2013年1月5日 10:21。
[34]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史[艸留]問於夫子〉初讀〉,第6樓,2013年1月5日21:19。
[35]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史[艸留]問於夫子〉初讀〉,第7樓,2013年1月5日21:27。
[36]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史[艸留]問於夫子〉初讀〉,第9樓,2013年1月5日21:37。
[37]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史[艸留]問於夫子〉初讀〉,第12樓,2013年1月5日21:51。
[38]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史[艸留]問於夫子〉初讀〉,第13樓,2013年1月5日22:02。
[39]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史[艸留]問於夫子〉初讀〉,第15樓,2013年1月5日22:12。
[40]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卜書〉初讀〉,第0、1樓,2013年1月5日10:50。
[41]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卜書〉初讀〉,第2樓,2013年1月5日11:02。
[42]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卜書〉初讀〉,第5、6樓,22:55。。
[43]參武漢大學簡帛網學術討論區,〈〈卜書〉初讀〉,第0樓,2013年1月6日00:55。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595.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九》初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上博九》初讀;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