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中山大學中文系)
《繫年》第十章有地名曰“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文例如下:
簡54:秦康公率師以送雍子,晉人起師,敗之于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
簡55:靈公高立六年,秦公以戰于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之故,率師爲河曲之戰。
整理者注曰:“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地名,《左傳》文公七年作“堇陰”,係晉地。“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 字从㬎聲,簡文下或从耳,疑母緝部,與見母文部的‘堇’”通轉。“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字从云聲,匣母文部,而“陰”从侌聲,影母侵部,也是通轉。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云堇陰在今
中国历史小故事中英文对照
山西臨猗東。《左傳》記此戰役較詳,云敗秦師實在令狐,今臨猗西”[1]。首字之釋陳劍和蘇建洲二位先生已分別指出其誤,謂“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所从實乃曉母元部之“顯”聲,讀“堇”聲韻俱近可通[2]。次字整理者所釋亦非是。按古音文侵二部主元音雖近,但韻尾一為-n,一為-m,分別甚明,陸志韋先生曾指出先秦韻文-m絕對不叶-n,上古音並不像有-m>-n,-m不變則已,要變就變-ŋ[3]。再考慮到楚簡文侵二部直接相通者稀[4],古書亦罕見今聲字與云聲字之糾葛,足見“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陰”相通之說理據實不充分。今按“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當分析為从云从山[5],可視為“陰”之異體。古文字“陰”未見从山作,然春秋晚期成陽辛城里戈“陽”增“山”旁作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集成》11154)可資旁證;亦或可理解為从山與从𨸏義近互作,如《芮良夫毖》簡6有表險峭之“崝”字从“𨸏”,整理者以為一字之異體,可從[6],又石經篆文“陽”字或作“崵”[7],亦可參。田煒先生曾指出甲骨黃組卜辭地名“陰美”之“陰”有“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合集》35346、36971)”和“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英國所藏甲骨集》補59)”兩種寫法,“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所从“屵(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由山崖之象形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省變而來[8]。甲骨文“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以“屵”表意和西周晚期金文“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陰)”[9]以“𨸏”表意,正是古文字“陰”中“山”“𨸏”兩構件義近可換用之佳證。《說文》:“陰,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𨸏、侌聲。”又“𩃬,雲覆日也。从雲今聲。侌。古文或省。” 《詩·
中国历史故事真实大全图片
大雅·公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與華夏自然地理相應,古人據背日向日之分而稱山北為陰,山南為陽。“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字山顛覆以密雲而不得見日,亦合“陰晦、覆蔭”之誼,會意之旨尤顯。《楚辭
中国历史故事原著
·九歌·大司命》“壹陰兮壹陽”,王逸注:“陰,晦也。”《書·洪範》“惟天陰騭下民”,陸德明釋文引馬云“陰,覆也”。甲骨卜辭有陰晴之“陰”字作“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于省吾先生謂字从鳥因某種鳥鳴預示天氣將變之故[10],可從。詞義上,陰晴之“陰”、陰陽之“陰”和“覆蔭”、“陰晦”四者均存派生關係,頗疑“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為“覆蔭”義所造之專字。“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及“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诸字雖構意有別,但字義相切,後世漸合流為“侌”和“陰”。
“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作云在山上而非云在山下或云、山并列,亦可窺見古人造字之形位觀念。早期漢字的構件組合往往有採用上下左右相對位置來反映事物的關係[11],如“蓋”之初文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蓋子之形必處器皿之上,又如逮人之“及(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手形均居人形下位等等。直至篆文時代,以部件佈局凸顯字義的會意造字亦未絕,《說文》“杲”、“杳”二字即是其例[12]。與此相類,“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字之構意亦可一目了然,形象且生動,自不待言。田煒先生謂“今”與“亼”由一字之分化,本義為“覆蓋”,并據从今之字往往含有“禁持、蘊含”之義而推斷“陰”中之“今”表聲外亦有表意。此說不誣,今所見“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字構意正可為其輔證。
簡文“陰”字如是作屬首次見,似與用字習慣相左,其來源尚待考。
附記:小文承陳師偉武先生審閱教正,石小力學兄惠賜相關資料,三致意焉。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5年3月7日11:08。)
[1]李学勤主编:《清華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第159頁。
[2]詳參蘇建洲、吳雯雯、賴怡璇:《清華二<繫年>集釋》,萬卷樓圖書公司,2013年,第433~436頁。
[3]陸志韋:《古音說略》,載《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一)》,中華書局,1985年,第186-187頁。
[4]文侵二部的交涉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楚簡中“灷與尊/寸/孫”的諧聲關係,沈培先生已指出从“灷”之字在戰國時代已經收-ŋ尾,从“灷”之字通文部是-n尾和-&
中国历史英语小故事带翻译
#331;尾相混的現象,詳參《上博簡<緇衣>篇“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字解》一文(《華學》第六輯,紫荊城出版社2003年,第68-74頁;又見《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 年,第 132-136 頁)。
[5]構形上似亦可分析作从山侌省聲,但考慮到戰國文字之“陰”多从“今”聲(晉系文字或从“金”聲),又形聲字一般有省形不省聲的規律,固不取。值得一提,晉璽印及橋形布有“陰”字作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璽彙2324)、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貨系1422),今旁與相對之𨸏旁形體頗肖,但仍宜視為今旁,而非改今而作雙𨸏;另有尖足小布“陰”字省作
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
(貨系875),可參看,見湯志彪編著《三晉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13年,第1922-1932頁。
[6]李学勤主编:《清華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年,第150頁。
[7]商承祚編著:《石刻篆文編》,中華書局,1996年,第638頁。
[8]田煒:《說“今”“酓”——從商代甲骨文與西周金文中的“陰”說起》,《文史》2014年第二輯,中華書局。下引田先生說均出此文,不另出注。
[9]見敔簋(《集成》4323)。
[10]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2009年,第111-112頁。
[11]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8頁。
[12]《說文》:“杲,明也。从日在木上。”;“杳,冥也。从日在木下。”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215.html
以上是关于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清華簡《繫年》釋字拾遺一則;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