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原文,标题,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31 00:24
  • 小虎历史故事网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摘要:2012年出版的《里耶秦簡(壹)》有22枚簡現已明確與醫方有關,但是殘斷厲害。我們提出8-792+8-1772和8-1042+8-1363二組綴合,將8-792+8-1772有關文句與馬王堆帛書對讀,釋刈、蓂、即等字;釋8-1042+8-1363“善”、“飤”,幷據“飤”、“飢”在漢磚銘文中混用的例子,指出里耶秦簡“善飤不能食”的“飤”字在《素問》等漢代醫學文獻中因形近而被“飢”替換。
關鍵詞 里耶秦簡 綴合 釋讀
2012年出版的《里耶秦簡(壹)》[1],包含遷陵縣廷與上級洞庭郡府和下屬司空、倉官、田官諸署以及都鄉、啓陵、貳春三鄉的往來文書和各種簿籍,涉及到郡縣與官署設置、官吏的考課陟黜、賦稅徭役、訴訟、廩食、符傳、作務、郵傳、貢獻等等,內容豐富。我們注意到其中22枚可明確是與醫方有關簡牘,分別是8-258、8-298、8-876(完好)、8-1040、8-1057、8-1221(完好)、8-1224(完好)、8-1230(完好)、8-1243(完好)、8-1290、8-1329、8-1363、8-1369、8-1376、8-1397、8-1620、8-1718、8-1766、8-1772、8-1918、8-1937、8-1976。其中5枚簡完好,17枚殘斷。《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已經指出兩組綴合,即8-1290+8-1397、8-1369+8-1937 [2]。這批醫方簡,內容多可與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相印證[3],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經過反復比對,我們找到殘片8-792、8-1042可與已知的殘斷醫方簡綴合,共得到兩組綴合,分別是8-792+8-1772和8-1042+8-1363,本文將著重討論這兩組綴合,幷對釋文做進一步解讀。

里耶8-792號簡釋文作[4]: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用不臧。·以五月盡時快取析縈□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
快,原釋文作“决”。“縈”後一字,原釋文作“暴”。
簡8-792上部殘,殘端處有一字殘缺。臧,讀作藏。用不藏,似指使用而不收藏。
原釋文作“决”之字,細審實从草从乂,即艾字。

中国历史故事之战国故事

8-1620有“艾”字可證。艾,以乂爲聲,可讀作“刈”。《楚辭·離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王逸注:“刈,獲也。草曰刈,穀曰獲。”艾取,讀作“刈取”,割取。《詩·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楚”鄭玄箋:“楚雜薪之中,尤翹翹者,我欲刈取之。”盡,訖、到。《助字辨略》卷三:“《漢書·諸侯王表》:‘自雁門以東,盡遼陽,爲燕代。’此‘盡’字,猶云‘訖’也。”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倉律》46號簡:“月食者已致禀而公使有傳食,及告歸盡月不來者,止其後朔食,而以其來日致其食;有秩吏不止。”《二年律令·傳食律》:“以詔使及乘置傳,不用此律。縣各署食盡日、前縣以誰續食。”8-16“廿九年盡歲田官徒薄(簿)廷。”以五月盡時艾(刈)取,指五月結束的時候割取。
原釋作“縈”之字,實即“蓂”字。8-1221有“析蓂”,《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注曰
析蓂,即菥蓂。《爾雅·釋草》:菥蓂,大薺。《本草綱目·菜二·菥蓂》云:“薺與菥蓂,一物也,但分大小二種耳。小者爲薺,大者爲菥蓂。”又引《別錄》云:菥蓂子“療心腹腰痛。”“析蓂實”即析蓂子。
可知釋“蓂”是。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有“莢蓂”,注釋指出[5]:
“莢蓂”,“莢”即策字,帛書常寫作“𥮥”。《爾雅·釋草》作菥蓂,《說文》作析蓂。《神農本草經》有析蓂子……
可見“析蓂”,又作“䇲蓂”、“𥮥蓂”等。
“蓂”後一字,原釋文作“暴”,《校釋》作未釋字,現在看來釋“暴”可從,讀作曝,曬。《列子·楊朱》:“昔者宋國有田夫,常衣縕黂,僅以過冬,暨春東作,自曝于日。”
此簡所見“取”、“臧”二字,比較有可能在殘去的簡上出現。通過查找帶有這二字的簡文,我們找到8-1772,其釋文作:
若有所燥,冶。冶已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乾,取乾、取實臧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8-1772、8-792二片紋路、茬口能吻合,應能綴合。8-1772第一列末字,即“冶”後一字,原釋文作“已”,和8-792上部殘字可拼合,復原“即”字(如下圖所示)。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茬口部分截圖)
除了“即”字能復原外,上下殘片的紋路也能吻合,可見二片綴合應無疑問。
從文例來看,《五十二病方》有“已囗即用之。”[6]此處作“若有所燥,冶。冶即用不臧(藏)。”有例可循且文意順暢。
簡文提及醫藥植物的加工流程,也見于漢代帛書《五十二病方》:“毒堇不暴(曝)。以夏日至到囗囗毒堇,陰乾,取葉、實幷冶,裹以韋臧(藏),用,取之。”[7]即提及“陰乾”、“取葉、實幷冶,裹以韋臧(藏)”等加工流程。8-1772+8-792提及“取析蓂暴(曝)乾”、“取實臧(藏)”,與之可以對應。
8-1772+8-792新釋文作:
若有所燥,冶。冶即用不臧(藏)。·以五月盡時艾(刈)取析蓂暴(曝)Ⅰ
乾,取乾、取實臧(藏)。Ⅱ   
句讀作“以五月盡時艾(刈)取析蓂暴(曝)乾,取乾、取實藏。”“暴乾”即曬乾,與《五十二病方》所提及的“陰乾”不同。《神農本草經》云[8]:
析蓂子……一名大薺。生咸陽,四月五月采,暴乾。
在采摘藥物的時間、對藥物的加工處理等方面可與簡文互證。“取乾”,承接前面的“暴(曝)乾”而言,也就是說,收藏析蓂要選取乾的,以利于收藏。
取實藏,即選取析蓂實的部位收藏。《五十二病方》有“冶莢蓂少半升、陳葵種一”[9],“莢蓂”上文已提及即“析蓂”,它與“陳葵種”幷提,且以“升”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故宫故事

爲度量單位,可知當是就“析蓂子”而言。前面提及的醫書如《神農本草經》直接以“析蓂子”爲關鍵詞而加以解釋,幷無“析蓂”這一關鍵詞,應是以“析蓂子”即“析蓂實”入藥的緣故。《五十二病方》有取“薺”之“實”入藥的,如“令金傷毋痛,取薺孰(熟)乾實”[10]。《爾雅·釋草》:“菥蓂,大薺。”析蓂藥用部位在“實”。

里耶8-1042號簡原釋文作: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䁲善飤不能飤。
《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指出:
䁲,人名。第一字,看殘畫似是“告”。如然,本簡應爲書信。睡虎地4號秦墓11號木牘有“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可參看。
“䁲”前一字,殘存的筆劃與“善”字下部同,除了可能是“告”,還有可能是“善”,那麽該字殘去的部分可能是羊。循此思路我們找到8-1363,釋文作:
·苐(第)一.人病少氣者惡聞人聲,不能視而□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臨食而惡臭,以赤雄鷄冠,完(丸)。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第一列末字,即“而”下一字,殘存筆劃正作“羊”。綴合處能復原“善”字。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茬口部分截圖)
加上這兩片紋路、色澤、茬口皆能吻合,可知8-1363、8-1042當能綴合。
我們注意到幾支完好的醫藥簡,如8-876、8-1221、8-1224、8-1230、8-1243的長度在23.1-23.3厘米,8-1363、8-1042綴合後的長度與之大致相當。8-1042簡最後一字“食”後面的留白,大于該簡其它兩字間的字距,其後不大可能再寫字。另外,從文意來看,“善飤不能食”、“臨食而惡臭”二小句連接頗爲自然。可知8-1363、8-1042綴合後的簡是完整。
8-1363、8-1042綴合後新釋文作:

中国历史故事简化图

·苐(第)一.人病少氣者惡聞人聲,不能視而善䁲,善飤不能食Ⅰ,
臨食而惡臭,以赤雄鷄冠,完(丸)。Ⅱ
從綴合後的釋文來看,簡文內容應與書信無關,當爲醫藥簡。
病少氣者惡聞人聲,少氣,指元氣衰少。《靈樞·癲狂》:“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靈樞·終始》:“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戸塞牖而處”。《難經·五十一難》:“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戸獨處,惡聞人聲”。病少氣者惡聞人聲,似因氣虛脉躁而生病。
不能視而善䁲。“䁲”,用作動詞。《說文》:“䁲,小視也。从目,買聲。”《廣韵·佳韵》:“䁲,視皃。”視、䁲與用眼睛看有關,意義上有細微差別,故而“不能視而善䁲”作一句讀。《素問·刺瘧論》:“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

中国历史故事50字作文

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此例與簡文“不能視而善?”病因未必相同,但在病症上略有相似之處,可參看。
善飤不能食,其中的“飤”,原釋文徑作“食”,今按:字當从食从人,即“飤”字。《說文》:“飤,糧也。”段玉裁注:“以食食人物,本作食,俗作飤,或作飼。”“不能”後一字,原釋文作“飤”,今按:字不从人,應即“食”字。《說文》:“食,一米也。”這裏用作動詞,指吃飯、進餐。《尚書·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善,有喜好的意思。《國語·吳語》:“施民所善,去民所惡。”簡文“善飤不能食”疑指想食物却不能吃。雖有食欲但由于脾胃虛弱等原因而不能食。
漢代的古醫書有不少類似的句子,只是“善飤”寫作“飢”,如《素問·刺瘧論》:“胃瘧者。令人且病。善飢而不能食。食而肢滿腹大。”《靈樞·大惑論》:“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雖然病因未必相同,但對症狀的描述中有相似的表述。頗疑漢代傳世醫書中所提及的“善飢”是由“善飤”演變而來。出土漢代帛書、竹簡有“飤”、“”字,形體頗爲接近(如下表所示):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8-1363、8-1042)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馬王堆帛
書·陰甲127)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82)、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銀雀山漢簡54)
李零先生在他的文章《“邦無飤人”與“道毋飤人”》中討論《容成氏》“邦無飤人”時引到漢磚銘中“道毋飤人”的記載,他在比較衆多漢磚銘之後仍用“飤”的釋法。[11]李零先生一文在談及“飤”、“飢”時列有對比字例表。我們上表所舉漢簡、漢帛書的字例,就是參考李先生的字例表。其實李文中所討論的磚銘正顯示了漢隸中“飤”、“飢”混作的可能。我們在反復比對李零先生所列磚銘之後,認爲漢磚銘所謂的“飤”字其實有兩種寫法,其中一種見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所收藏的12字磚以及《碑林集刊》十二所收錄的12字、16字磚,這種磚銘中的“飤人”寫作: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12字磚,國博)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16字磚,《碑林集刊》十二,封底)
這種磚銘中“飤”右部與下緊接著的“人”寫法完全一樣,字从食从人,當是“飤”字。另一種見于山西夏縣出土的12字磚,其中“飤人”作: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我們注意此種磚銘中“飤”右部與下面的“人”相比較,已經有較大不同,字當从食从几,即“飢”字。也就是說漢隸中“道毋飤人”之“飤人”,漢隸中除了保留“飤人”的寫法之外,還另有一種“飢人”的寫法。綜合以上字例,可知漢隸“飤”、“飢”已經出現了形近而訛的情况。“飢”字所从之“几”,與《說文》“鳧”字小篆所从之“几”同。而古文字“鳧”下部所从的“几”,高亨先生指出爲“俯”之古文[12],裘錫圭先生指出,實象俯身人形,而非一般的人字,頗疑此即俯字表意初文[13]。可見“飤”、“飢”二字,前者所从爲一般的人形,後者所从爲俯身人形,形體極爲接近,在傳抄過程中也容易訛誤。楚簡的“飤人”,漢隸作“飤人”,也寫作“飢人”,也就比較好理解了。
同樣的道理,里耶秦簡牘所見的“善飤不能食”,在不斷傳抄中被寫作“善飢而不能食”、“腹中飢,口不能食”等,因爲表達的都是“想吃食物而不能吃”這一類意思,所以此種說法慢慢替換掉原先的說法。而里耶秦簡牘則保留了比較早的說法。
“臨食而惡臭”,指到吃飯的時候厭惡聞到食物的味道。上博簡《天子建州》有“臨飤(食)不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
(語)亞(惡)”也可以參看。漢代醫書記載了臨食而嘔吐的症狀,如《素問·厥論》:“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對于症狀的表述有相似文句,可參看。
赤雄鷄冠,可作巫術或藥用,《神農本草經》“丹雄鷄”條:“頭,主殺鬼。”《金匱要略·雜療方·救卒死方》:“雄鷄冠割取血,管吹內鼻中。”可參看。簡文所提及四種病症各自有別,疑有不同的病因,但都可用赤雄鷄冠來入藥。
附記:本文初稿曾載于《里耶秦簡牘綴合(二)》(簡帛網2012年5月14日),在寫作、修改過程中先後蒙陳偉老師、魯家亮兄、凡國棟兄、廣瀬薫雄兄提供寶貴意見。本文日文版曾提交《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17號)》(2013年3月)發布,蒙該刊審稿專家提供不少好的建議。一幷表示感謝!2013年10月中下旬在與陳偉老師討論“飤”、“飢”混作可能的過程中又有進一步思考,此次修訂主要是對這一部分的修改。
本文寫作得到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戰國秦漢簡帛所見《國語》類文獻整理與研究(12CZS008)”、教育部哲學社科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秦簡牘的綜合整理與研究”(08JZD0036)的資助。
2013年11月17日定稿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15年3月2日。)
[1]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秦簡(壹)》,文物出版社2012年
[2]陳偉主編,何有祖、魯家亮、凡國棟撰著:《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3]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文物出版社1979年。《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注釋中較多引用《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的內容作對比,可參看。
[4]本文所引里耶秦簡牘釋文、圖版請參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秦簡(壹)》;陳偉主編,何有祖、魯家亮、凡國棟撰著:《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不另注。
[5]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第66頁。
[6]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第60頁。
[7]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第68頁。
[8]梁·陶弘景撰,尚志鈞、尚元勝輯校:《本草經集注(輯校本)》第236頁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年。
[9]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第66頁
[10]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第34頁。
[11]李零:《“邦無飤人”與“道毋飤人”》,《文物》2012年第5期。
[12]高亨:《文字形義學概論》第176頁,齊魯出版社1981年。
[13]裘錫圭:《古文字論集》第45頁,中華書局1992年。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201.html

以上是关于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里耶秦簡綴合札記(二則)(修訂稿);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665.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