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之儒家補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儒家-《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之儒家補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之儒家補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摘 要:《漢書·藝文志》分為七略,其中《諸子略》包含了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等九流十家,詳細地記述了各家的代表著作以及其發展源流與發展趨向,本文特取其中之儒家加以整理,主要是根據近年來出土的文獻資料補充儒家代表作品,並對出土的文獻資料進行簡單扼要的講解,整理出對其進行研究的學者及其作品,出土文獻資料主要是根據出土時間的先後加以排列,同一文獻資料在不同時間、地點被發現,則按文獻內容加以排列。對於出土文獻資料則是先列其釋文,而後搜集對其研究的著作、期刊、論文等資料,一些目前研究比較薄弱的出土文獻,本文則簡述出土情況,留待學者加以補充研究。本文力圖依據出土文獻將《漢書·藝文志》的內容加以完善。
關鍵字:《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儒家;出土文獻;增補
一、《漢書·藝文志》儒家內容梳理 《晏子》八篇。名嬰,謚平仲,相齊景公,孔子稱善於與人交,有列傳。
《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孫,為魯繆公師。
《曾子》十八篇。名參,孔子弟子。
《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啓後。
《宓子》十六篇。名不齊,字子賤,孔子弟子。
《景子》三篇。說宓子語,似其弟子。
《世子》二十一篇。名碩,陳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魏文侯》六篇。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為魏文侯相。
《公孫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
《孟子》十一篇。名軻,鄒人,子思弟子,有列傳。
《孫卿子》三十三篇。名況,趙人,為齊稷下祭酒,有列傳。
《羋子》十八篇。名嬰,齊人,七十子之後。
《內業》十五篇。不知作書者。
《周史六弢》六篇。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
《周政》六篇。周時法度政教。
《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
《河間周制》十八篇。似河間獻王所述也。
《讕言》十(一)篇。不知作者,陳人君法度。
《功議》四篇。不知作者,論功徳事。
《甯越》一篇。中牟人,為周威王師。
《王孫子》一篇。一曰《巧心》。
《公孫固》一篇。十八章。齊閔王失國,(閒)[問]之,固因為陳古今成敗也。
《李氏春秋》二篇。
《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
《董子》一篇。名無心,難墨子。
(侯)《俟子》一篇。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黃人。
《魯仲連子》十四篇。有列傳。
《平原君》七篇。朱建也。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
《高祖傳》十三篇。高祖與大臣述古語及詔策也。
《陸賈》二十三篇。
《劉敬》三篇。
《孝文傳》十一篇。文帝所稱及詔策。
《賈山》八篇。
《太常蓼侯孔臧》十篇。父聚,高祖時以功臣封,臧嗣爵。
《賈誼》五十八篇。
河間獻王《對上下三雍宮》三篇。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
《兒寬》九篇。
《公孫弘》十篇。
《終軍》八篇。
《吾丘壽王》六篇。
《虞丘説》一篇。難孫卿也。
《莊助》四篇。
《臣彭》四篇。
《鉤盾冗從李步昌》八篇。宣帝時數言事。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
桓寛《鹽鐵論》六十篇。
劉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
揚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揚雄一家[三]十八篇。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㣲,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茍以譁衆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
儒家-《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之儒家補
衰,此辟儒之患。
二、以出土文獻增補《漢書·藝文志》儒家內容 1、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
1972年出土於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1號漢墓。該書共存竹簡102枚,簡長27.6釐米,寬0.5—0.9釐米,三道編繩。每簡抄寫字數約在35字左右。原竹簡分為十六章,每章各有起訖。原簡冊無書題,也沒有題撰輯人姓名。簡本十六章內容散見於傳世《晏子春秋》八篇之中的十八章之內,兩本相比較,不但在文句上有差異,而且在篇章分合上也不盡相同。
《臨沂漢簡概述》(羅福頤,《文物》,1974年第2期);《銀雀山竹簡<晏子春秋>校釋(增訂本)》(駢宇騫,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銀雀山漢簡本<晏子春秋>補釋》(譚步雲,《古文字研究》,2002年第24輯)
《從臨沂出土漢簡<晏子>殘章看<晏子春秋>中的批孔材料》(路安,《文物》,1974年第6期);《對<晏子春秋>的再認識》(駢宇騫,《管子學刊》,1990年第1期);《簡本<晏子春秋>校補》(劉春生,《文史》,1992年第36輯);
2、河北定縣八角廊竹簡《儒家者言》
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40號漢墓出土,共存竹簡104枚,分為27篇。出土時已殘斷,長短不一。內容是講儒家忠、孝、禮、信等道德的闡發。上述商湯和周文的仁德,下記樂正子春的言行,其中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居多。這些書的絕大部分內容散見於先秦和西漢時期的一些著作中,特別多見於傳世文獻《說苑》和《孔子家語》中。原書無書題,“儒家者言”是整理者根據內容而定。
《定縣40號漢墓出土竹簡簡介》(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組,《文物》,1981年第8期)對該墓出土竹簡的形制、內容作了大致介紹,並刊布了《儒家者言》的釋文。
《<儒家者言>略說》(何直剛,《文物》,1981年第8期);《八角廊漢簡<儒家者言>與<孔子家語>相關章次疏證》(寧鎮疆,《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第5期》;《定縣漢簡<儒家者言>“如”字研究》(牟輝中,《科教文匯》,2009年第4期);《定縣漢簡研究綜述》(馬玉萌,《文教資料》,2009年第8期);《定州漢簡<儒家者言>研究》(劉凡超,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3、阜陽雙古堆漢簡“儒家者言”
1977年出土於安徽省阜陽縣雙古堆1號漢墓。這次發現只是一件抄有篇題的木牘,沒有發現正文簡冊竹簡。該篇題木牘,出土時比較完整,長23釐米,寬5.4釐米,厚0.1釐米。木牘正、背面共存47個篇題,篇題的內容是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文句,這些內容除了幾個篇題漫漶不清外,大都能在先秦兩漢的傳世文獻《孔子家語》、《說苑》、《新序》中找到。還有一些內容曾被先秦和兩漢的著作加工採用過,這一部分在《荀子》中找到4篇,《大戴禮記》中找到2篇,《呂氏春秋》中找到3篇,《淮南子》中找到2篇,《韓詩外傳》中找到7篇,《孔叢子》中找到2篇,《史記·孔子世家》、《春秋繁露》、《列子》、《晏子春秋》、《尚書略說》、《太公金匱》、《金樓子》各一篇。該木牘原無書題,“儒家者言”是整理者根據木牘篇題內容所定。
《西漢汝陰侯一號木牘〈儒家者言〉章題釋文》(韓自強、劉海超、韓朝,“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暨長沙吳簡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8月)
4、河北定縣八角廊竹簡《哀公問五義》
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40號漢墓出土,此書的內容見於今本的《荀子·哀公》、《大戴禮記》和《孔子家語》之中。這批竹簡的形制和其他各書不一致,可能是另一種抄本。
5、馬王堆帛書《五行》
1973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3號漢墓。該書出土時與帛書《老子》甲甲本抄在同一幅帛上,並緊接著《老子》甲本抄寫。帛書通高24釐米,全書共存180行,約5400字左右。全書內容主要是圍繞“聰”、“聖”、“義”、“明”、“智”、“仁”、“禮”、“樂”等道德規範進行論述和解釋。據研究所知,這是失
近代中国历史故事书籍
傳已久的關於思孟“五行”理論的重要文獻。原無書名,發表時整理組根據內容定名為《五行》。
《帛書<五行篇>校注》(龐樸,《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12期)
《<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甲本卷後古代佚書五行篇>譯註(一)》(池田知久,《二松學舍大學論集》1990年,32);《<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甲本卷後古代佚書五行篇>譯註(二)》(池田知久,《二松學舍大學論集》1990年,33);《<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甲本卷後古代佚書五行篇>譯註(三)》(大庭脩,《二松學舍大學論集》1990年,34);《<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甲本卷後古代佚書五行篇>譯註(四)》(池田知久,《二松學舍大學論集》1992年,35);
6、湖北荊州郭店楚簡《五行》
1993年10月,湖北荊州郭店1號楚墓出土。出土時無篇題,篇題是整理者根據竹書內容所加。共有竹簡50枚,竹簡兩端均削修成梯形,簡長32.5釐米,兩道編繩。主要內容是講子思、孟子的仁、義、禮、智、聖的五行學說。
《荊州郭店一號楚墓》(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簡》(荊州市博物館,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楚簡<五行>試論》(邢文,《文物》,1998年第10期);《竹帛<五行>篇比較》(龐樸,《中國哲學》,1999年第22輯,遼寧教育出版社);《郭店竹簡<五行>研究》(池田知久,《中國哲學》,2000年第21輯,遼寧教育出版社);《略論郭店楚簡<五行>思想》(丁四新,《孔子研究》,2000年第3期);《從簡本<五行>到帛書<五行>》(李存山,《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龐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簡帛<五行>“經文”比較》(梁濤,《華學》,2001年第5期);《郭店楚簡<五行>的身心觀與道德論》(郭齊勇,《儒學與儒學史新論》,臺灣學生書局)
7、慈利楚簡《寧越子》
1987年出土於湖南省慈利縣石板村,這批竹簡目前尚未整理發表,從發掘簡報及張春龍《慈利楚簡概述》(《文物》1990年第10期)介紹來看,它的內容應屬儒家著作,但具體內容不得而知。
《湖南慈利出土楚簡內容辨析》(張錚,《求索》,2007年6月 );《湖南簡帛的出土與研究》(陳松長《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9月)
8、湖北荊州郭店楚簡《緇衣》
1993年10月,湖北荊州郭店1號楚墓出土。出土時無篇題,篇題是整理者根據竹書內容所加。共有竹簡47枚,現存1156字,竹簡兩端均削修成梯形,簡長32.5釐米,兩道編繩。簡文共分23章,首尾完整。內容與傳世本《禮記·緇衣》大體相合,二者應為同一祖本的不同傳本。
《郭店簡<緇衣>通釋》(徐宗流、劉祖信,《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
《郭店楚墓竹簡<緇衣>研究劄記》(周桂鈿,《孔子研究》,1999年第1期);《郭門竹簡<緇衣>校讀劄記》(周桂鈿,《中國哲學》,1999年第22輯);《郭店竹簡<緇衣>校讀劄記》(陳金生,《中國哲學》,2000年第21輯);《郭店竹簡<緇衣>篇引<書>考》(廖名春,《西北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郭店竹簡<緇衣>篇引<詩>考》(廖名春,《華學》,2000年第4輯,紫禁城出版社);《郭店楚墓竹簡<緇衣>初探》(劉曉東,《蘭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楚簡<緇衣>與先秦儒學》(邢文,《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郭店簡<緇衣>解詁》(劉信芳,《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郭店楚簡<緇衣>所見的政治思想》(曹峰,《人文論叢》,2001年卷)
9、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緇衣》
1994年初,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購得。出土時間和地點不明。據專家推測,這批竹簡的出土地點應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帶。《緇衣》篇現存竹簡24枚,其中有8支是完整的。簡長約54.3釐米,每簡容字約44至46字,共存978字。竹書《緇衣》現存23章,均以“子曰”開篇,最末一簡後有墨釘為絕,內容與郭店簡《緇衣》大同小異,今本《緇衣》第一、十六、十八三章內容,簡本無。
《<緇衣>零簡》(饒宗頤,《學術集林》1996年卷9);《讀上博簡<緇衣>劄記二則》(馮勝君,《上博藏戰國楚竹書研究》,2002年,上海書店出版社);《上博楚簡校讀記(之二):<緇衣>》(李零,《上博藏戰國楚竹書研究》,2002年,上海書店出版社);《上博簡<緇衣>三解》(孟蓬生,《上博藏戰國楚竹書研究》,2002年,上海書店出版社);《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緇衣>考》(王平,《古籍研究》,2002年第2期);《上博、郭店二本<緇衣>對讀》(陳偉,《上博藏戰國楚竹書研究》,2002年,上海書店出版社);《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今傳本合校拾遺》(虞萬裏,《上博藏戰國楚竹書研究》,2002年,上海書店出版社);
10、湖北荊州郭店楚簡《魯穆公問子思》
1993年10月,湖北荊州郭店1號楚墓出土。出土時無篇題,篇題是整理者根據竹書內容所加。共存竹簡8枚,竹簡兩端均削修成梯形,簡長26.4釐米,未見流傳,是一篇軼文。其內容是魯穆公問子思“如何而可謂忠臣”,子思曰:“恒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穆公“惑焉而未之得”,然後是成孫弋把子思的話給穆公解釋了一番。本篇原無篇題,“魯穆公問子思”是整理者根據本篇首句內容而定。
《荊州郭店一號楚墓》(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簡》(荊州市博物館,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荊門郭店楚簡中的<子思子>》(李學勤,《文物》,1998年第7期);《郭店楚簡與<子思子>—兼談郭店楚簡的思想史意義》(薑廣坤,《中國哲學》,1999年第22輯);《郭店楚簡<魯穆公問子思>的忠臣觀》(李承律,《人文論叢》,2001年卷);
11、湖北荊州郭店楚簡《窮達以時》
1993年10月,湖北荊州郭店1號楚墓出土。出土時無篇題,篇題是整理者根據竹書內容所加。存簡15枚,竹簡兩端均削修成梯形,簡長26.4釐米,原簡文分為兩章,大部分內容見於《荀子·宥坐》、《孔子家語·在厄》、《韓詩外傳》卷七及《說苑·雜言》等書,與孔子困於陳蔡之間時答子路的一段話類似。
《<窮達以時>簡釋》(王志平,《清華簡帛研究》,2000年);《郭店楚簡<窮達以時>通釋》(劉祖信、塗宗流,《書法叢刊》,2000年第4期);《郭店簡<窮達以時>校釋》(王志平,《簡帛學研究》,2002年第3輯)
《<窮達以時>的時與遇》(張立文,《中國哲學》,1999年第22輯,遼寧教育出版社);《<窮達以時>與<呂氏春秋·慎人>》(劉樂賢,《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郭店楚簡<窮達以時>之研究(上、下)》(池田知久,《古今論衡》,2000年第4、5期);《<窮達以時>與“大德者必受命”》(李存山,《古墓新知》,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窮達以時>“天人之分”與荀子》(梁濤,簡帛研究網站,2002年)
12、湖北荊州郭店楚簡《唐虞之道》
1993年10月,湖北荊州郭店1號楚墓出土。出土時無篇題,篇題是整理者根據竹書內容所加。共有竹簡29枚,竹簡平齊,簡長28.3釐米左右,兩道編繩。簡文內容大意是讚揚堯舜的禪讓,著重敘述舜知命修身及具有的仁、義、孝、悌的品德。駢宇騫認為,本簡內容屬於縱橫家。
《荊州郭店一號楚墓》(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簡》(荊州市博物館,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郭店楚簡<唐虞之道>的釋文、簡序和分章》(範毓敏,簡帛研究網站,2002年)
《關於<唐虞之道>的幾個問題》(王博,《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2期);《<唐虞之道>與早期儒家的社會理念》(陳明,《原學》,1999年第5輯,貴州人民出版社);《楚簡<唐虞之道>初探》(彭邦本,《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唐虞之道>的歷史與觀念》(劉寶才,《人文雜誌》,2000年第3期);《郭店楚簡<唐虞之道>的禪讓觀》(馬雲志,《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13、湖北荊州郭店楚簡《忠信之道》
1993年10月,湖北荊州郭店1號楚墓出土。出土時無篇題,篇題是整理者根據竹書內容所加。共有竹簡9枚,竹簡兩端平齊,簡長28.3釐米左右,兩道編繩。本篇內容是列舉了忠信的各種表現,最後歸結為“忠,仁之實也。信,義之期也”。駢宇騫認為,本簡內容屬於縱橫家。
《荊州郭店一號楚墓》(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簡》(荊州市博物館,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先秦儒家的政治倫理教科書—讀楚簡<忠信之道>及其他》(李存山,《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第4期);《讀楚簡<忠信之道>及其他》(李存山,《中國哲學》,1999年第22輯);《郭店楚簡<忠信之道>考釋》(周鳳五,《中國哲學》,2000年第21輯,遼寧教育出版社);《郭店楚簡<忠信之道>的思想傾向》(李剛,《人文雜誌》,2000年第3期);
14、湖北荊州郭店楚簡《性自命出》
1993年10月,湖北荊州郭店1號楚墓出土。出土時無篇題,篇題是整理者取自該篇第二簡“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而定。共有竹簡67枚,簡長32.5釐米左右,兩道編繩。其內容,以“凡”字起首,共可分為20章。整理者將其內容分為上下兩篇,它們是各自獨立的兩篇,簡1—36是一篇,中心是論樂;簡37—67是另一篇,中心是論性情。
《荊州郭店一號楚墓》(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簡》(荊州市博物館,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補釋》(彭林,《中國哲學》,1999年第22輯,遼寧教育出版社);《郭店楚簡<性自命出>校釋》(廖名春,《清華簡帛研究》,2000年)
《論<性自命出>與公孫尼子的關係》(丁四新,《武漢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性自命出>:沉睡了兩千餘年的文獻》(陳來,《文史知識》,1999年第9期);《荊門竹簡之<性自命出>篇初探》(陳來,《中國哲學》,1999年第22輯,遼寧教育出版社);《論<性自命出>對儒家人學思想的轉進》(歐陽禎人,《孔子研究》,2000年第3期);《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的心術觀》(郭齊勇,《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從<性自命出>說孔子與詩、書、禮、樂》(李天虹,《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4期);《<性自命出>的學派性質》(劉樂賢,《國際簡帛研究通訊》,2000年第3期);《竹簡<性自命出>的人性論問題》(梁濤,《管子學刊》,2002年第1期)
15、湖北荊州郭店楚簡《成之聞之》
1993年10月,湖北荊州郭店1號楚墓出土。出土時無篇題,篇題是整理者根據篇首第一簡前四字內容所定。共有竹簡40枚,簡長32.5釐米左右,兩道編繩。李零根據文義,把本篇分為八章。第一章是講君子立教,身教重於言教,國君有榜樣的作用;第二章是講君子立言,貴在反本窮源,才能教民以道;第三章是講君子教民,貴在反己知人,人民才會敬愛之;第四章是講教民之道,在於順天常,治人倫;第五章是講勸民向善,貴在持之以恆;第六章是講民皆有性,敎之久,化之深,而聖人不能加;第七章是講教化之深,貴在雷厲風行;第八章是講君子慎六位(夫婦、父子、君臣六位),以承天常。
《荊州郭店一號楚墓》(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簡》(荊州市博物館,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郭店楚簡<成之聞之>篇校釋》(廖名春,《清華簡帛研究》,2000年)
《郭店楚簡<天降大常>(<成之聞之>)篇辯證》(郭沂,《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郭店楚簡<成之聞之>篇初探》(陳來,《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郭店楚簡<成之聞之>篇疏證》(郭沂,《中國哲學》,1999年第22輯,遼寧教育出版社);《試說郭店簡<成之聞之>兩章》(李學勤,《煙臺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16、湖北荊州郭店楚簡《尊德義》
1993年10月,湖北荊州郭店1號楚墓出土。出土時無篇題,篇題是整理者根據篇首第1簡“尊德義,民乎民倫,可以為君”句而定。共有竹簡39枚,簡長32.5釐米左右,兩道編繩。其內容主要是講為上治民當以德義為教,尤注重君上的率身垂範。
《荊州郭店一號楚墓》(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簡》(荊州市博物館,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郭店簡書<德義>校釋》(陳偉,《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湖北教育出版社》)
《民本政治的新論證—對<尊德義>的一種解讀》(陳明,《原道》,1999年第6輯,貴州人民出版社);《完整理解<尊德義>後,再說“民可使由之”章》(趙騫,《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9年11月)
17、湖北荊州郭店楚簡《六德》
1993年10月,湖北荊州郭店1號楚墓出土。出土時無篇題,篇題是整理者根據竹書內容所加。共有竹簡49枚,簡長32.5釐米左右,兩道編繩。關於本篇內容,李零認為:“此篇是講選賢任能之道,其標準是道德倫常。”(《郭店楚簡校讀記》);而彭林認為:“此篇論及六德、六位、六職,而其重心則在儒家喪服制度。”(《簡帛研究2001·<六德>柬釋》)
《荊州郭店一號楚墓》(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簡》(荊州市博物館,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郭店楚簡<六德>諸篇零釋》(陳偉,《武漢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郭店楚簡<六德>校釋》(廖名春,《清華簡帛研究》,2000年);《郭店簡<六德>校讀》(陳偉,《古文字研究》,2002年第24輯)
《<六德>諸篇所見的儒學思想》(錢遜,《中國哲學》,1999年第22輯,遼寧教育出版社);《關於郭店楚簡<六德>諸篇編連的調整》(陳偉,《江漢考古》,2000年第1期);《郭店楚簡<六德>文獻學意義》(李學勤,《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郭店楚簡<六德>初探》(劉樂賢,《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郭店簡<六德>試解》(王子今,《清華簡帛研究》,2000年);《郭店楚簡<六德>校釋劄記》(廖名春,《金景芳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
18、湖北荊州郭店楚簡《語叢》
1993年10月,湖北荊州郭店1號楚墓出土。出土時無篇題,篇題是整理者根據竹書內容所加。共有竹簡265枚,共分4組,皆抄在最短的一種簡上,內容都是由類似格言的有關仁義禮德、喜怒哀樂、君臣父子、結交謀友的文句組成,體例與《說苑·談叢》、《淮南子·說林》相似。
《荊州郭店一號楚墓》(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簡》(荊州市博物館,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楚簡<語叢>前三篇思想論析》(丁四新、劉琛,《江漢論壇》,1999年第10期);《<語叢>臆說》(龐樸,《中國哲學》,1999年第22輯,遼寧教育出版社);《<語叢>一、三中有關“禮”的幾條簡文》(陳偉,《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郭店竹簡<語叢四>箋釋》(林素清,《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語叢四>學派性質芻議》(朱喆,《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郭店楚簡<語叢>小識(八則)》(陳松長,《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郭店楚簡儒家著述考》(廖名春,《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郭店楚墓竹簡>中的儒家人性言論初探》(陳寧,《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4期);《郭店儒家簡與孟子心性論》(郭齊勇,《武漢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郭店楚簡<成之聞之>、<唐虞之道>篇與<尚書>》(廖名春,《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3期);《郭店楚簡與原典儒學》(薑廣輝,《書品》,1999年第1期);《郭店竹簡<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校釋》(趙建偉,《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2期)
19、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內豊》
1994年初,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購得。出土時間和地點不明。據專家推測,這批竹簡的出土地點應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帶。現存完殘簡共10枚,三道編繩,原有篇題,“內豊”二字抄寫在第一簡簡背。“內豊”即“內禮”,全篇內容反映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兄兄、弟弟”的思想。簡文內容與傳世文獻《大戴禮記·曾子立孝》、《禮記·內則》有著密切的關係。
《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內豊>篇集釋》(王巧生,《平頂山學院學報》,2008年12月);《試論上博四<內豊>中的“五祀”與簡文的釋讀》(曲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9年3月);《上海博物館竹書<內豊>與<大戴禮記>“曾子十篇”》(張磊,《管子學刊 》,2007年2月);《上博楚簡<內豊>與<曾子>十篇》(羅新慧,《齊魯學刊》,2009年7月);《<昔者君老>與<內豊>集釋及相關問題》(韓英,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20、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性情論》
1994年初,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購得。出土時間和地點不明。據專家推測,這批竹簡的出土地點應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帶。現存可按文意排列的竹簡40支,其中有7支比較完整,有5支殘損嚴重,共存1256字。簡長約57釐米,本篇原無篇題,“性情論”是整理者根據簡文內容所定。其內容是從宏觀的角度起論,提出了
还有哪些中国历史故事名称
天降命,命出性,性生情,情始道的相承關係,主論“性”、“情”,兼及“道”的概念與特徵,提出了彼此間派生的關係說,是先秦思想的一篇軼文。
《<性情論>說“道”》(陳麗桂,《上博藏戰國楚竹書研究》,2002年,上海書店出版社);《上海楚簡校讀記(之三):<性情>》(李零,《國學研究》,2002年第9卷,北京大學出版社);《上博<性情論>小箋》(周鳳五,《齊魯學刊》,2002年第4期);《讀上博簡<性情論>的幾點聯想》(李景林,《吉林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釋<性情論>簡“逸蕩”》(李學勤,《清華簡帛研究》2,2002年)《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與上博藏簡<性情論>》(陳來,《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性情論>、<性自命出>對校偶得》(郭沂,簡帛研究網站,2002年)
中国历史故事大字彩图
2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民之父母》
1994年初,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購得。出土時間和地點不明。據專家推測,這批竹簡的出土地點應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帶。該簡冊原無篇題,“民之父母”是整理者根據內容所定。現存竹簡14枚,共存397字。內容大體見於傳世文獻《禮記·孔子閒居》和《孔子家語·論禮》,為孔子與子夏關於“五至”、“三無”及“五起”的對問。
《上博簡<民之父母>研究綜述》(齊丹丹,《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年3月);《上博竹書<民之父母>研究》(劉洪濤,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上博簡<民之父母>研究之二—<民之父母>解讀孔子民本思想》(齊丹丹,《蘭州學刊》,2012年10月);《論<民之父母>的政治哲學內涵》(歐陽禎人,《孔子研究》,2007年1月);《從上博簡<民之父母>“五至”說論<孔子家語·論禮>的真偽》(廖名春,《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9月);《論上海楚簡<民之父母>的“五至”說》(姚小鷗,《哲學研究》,2004年4月);《上博簡<民之父母>與孔子的“君子”觀念》(劉冬穎,《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7月)
22、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子羔》
1994年初,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購得。出土時間和地點不明。據專家推測,這批竹簡的出土地點應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帶。共存14支簡,存395字,簡長約55釐米,三道編繩。該篇沒有完整的竹簡。原有篇題“子羔”二字,抄寫在篇首第三簡簡背。內容主要是子羔與孔子關於“三王”(禹、契、後稷)產生、成帝原因的問答。
《上博簡<子羔>篇釋補》(廖名春,《中州學刊》,2003年11月);《楚竹書<子羔>篇補釋四則》(林志鵬,《江漢考古》,2005年2月)
《上博楚簡<孔子詩論>與<子羔>篇性質小議》(範麗梅,《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2009年12月);《從<子羔>篇看三代始祖感生神話》(劉書蕙,《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5月);《釋“瑤臺”—從上博簡<子羔>看上古婚俗》(羅新慧,《民俗研究》,2004年6月)
23、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中弓》
1994年初,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購得。出土時間和地點不明。據專家推測,這批竹簡的出土地點應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帶。現存竹簡28枚,原有篇題,“中弓”二字抄寫在本篇第十六簡簡背。“中弓”即《論語》中所記載的“仲弓”,孔子弟子,魯國人,仲弓為其字,孔子認為他是有德行的弟子之一。該篇採用問答的形式,其內容是仲弓做了李氏宰後問政於孔子,比《論語·子路篇》更加詳細、豐富。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中(仲)弓>集釋》(甄真,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上博簡<中弓>與早期儒學傳承的再評議》(劉冬穎,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5月);《上博簡<中弓>與<論語>及相關問題探討》(王化平,《北方論叢》,2009年7月);《讀上博簡(三)<中弓>劄記四則》(楊懷源,《江漢考古》,2008年5月);《孔子語錄的節本和繁本—從<中弓>看<論語>及七十子後學散文的形式差異》(陳桐生,《孔子研究》,2006年3月)
24、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昔者君老》
1994年初,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購得。出土時間和地點不明。據專家推測,這批竹簡的出土地點應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帶。現存竹簡4枚,158字。4枚簡文均不能連讀。從殘存文字來看,其內容主要是記述了國君自衰老至亡故,太子朝見過程中的行為規範。簡文原無篇題,整理者據本篇首句“君子曰:昔者君老,太子朝君”擬以為題。
《<昔者君老>與<內豊>集釋及相關問題》(韓英,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上博簡<昔者君老>書體特徵淺析》(陳松長,《文物鑒定與鑒賞》,2010年9月)
25、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相邦之道》
1994年初,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購得。出土時間和地點不明。據專家推測,這批竹簡的出土地點應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帶。該篇現存殘簡4枚,107字。從殘簡內容來看,主要是表達了時君愛國愛民的仁德之心,反映了儒家對王道觀念的重視。
26、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魯邦大旱》
1994年初,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購得。出土時間和地點不明。據專家推測,這批竹簡的出土
中国历史故事朋党乱朝政
地點應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帶。該篇原無篇名,“魯邦大旱”四字為整理者根據內容所定。該篇共存竹簡6枚,殘存208字。簡長55釐米,三道編繩。其內容記述了魯哀公就魯邦大旱事求教於孔子,孔子答以祭禱無助於事的問對,以及孔子與子貢關於此事在民眾中的影響的討論。文章按時間先後順序記敘,全篇以“大旱”為中心論題。
《上博藏楚簡<魯邦大旱>校補》(廖名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1月);《試論楚簡<魯邦大旱>篇的內容與思想》(廖名春,《孔子研究》,2004年1月);《上博楚簡<魯邦大旱>的思想史坐標》(陳侃理,《中國歷史文物》,2010年12月);《上博簡<魯邦大旱>的史實背景和思想特點新論》(李桂民,《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4月);《從上博簡<魯邦大旱>看孔子的刑德觀與宗教觀》(常佩雨,《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5月);《上博竹書<魯邦大旱>管見》(楊朝明,《東嶽論叢》,2002年10月)
27、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從政》(甲、乙)
1994年初,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購得。出土時間和地點不明。據專家推測,這批竹簡的出土地點應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帶。該篇原無篇題,“從政”二字是整理者根據內容所定。因簡冊有長短不同的兩種形制,所以分為甲、乙兩篇。甲篇存簡18支,存有519字;乙篇存簡6支,存有140字。其內容是作者提出從政者應致力於“敦五德,固三誓,除十惡”的觀點,並對此進行了具體的解釋。
《上博竹書<從政>篇與<子思子>》(楊朝明,《孔子研究》,2003年3月);《上博楚簡<從政>研究》(梁靜,《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年7月)
28、內蒙古額濟納漢簡《晏子》
1999年至2002年間在額濟納旗漢代烽燧遺址發現,僅有殘簡。
《額濟納漢簡》(魏堅,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參考文獻: [1]漢書·藝文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駢宇騫、段書安.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M].北京:三聯書店,2008.
[4]廖名春.出土簡帛叢考.[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M].文物出版社,2010.
[7]荊門市博物館編寫.郭店楚墓竹簡.[M].文物出版社,1998.
[8]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M].文物出版社,1978.
[9]國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5年5月9日10:55。)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151.html
以上是关于儒家-《漢書&#8226;藝文志&#8226;諸子略》之儒家補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儒家-《漢書&#8226;藝文志&#8226;諸子略》之儒家補;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