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原文,标题,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31 05:21
  • 小虎历史故事网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2014年出版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1]公布了《相馬經》的全部圖版,并在此前學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进行了悉心整理,作了新的釋文和注释,爲进一步研究《相馬經》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其後,學者對這批資料進行了跟進研究,提出了若干新的釋讀意見。[2]我們在研習學者成果的基礎上有了一些讀書心得,寫在這裏,錯漏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上有君臺,下有逢(蓬)芳(房);旁又(有)積(績)緛(繻),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急)亓(其)帷(維)剛(鋼)。 1上
《集成》注:“君臺”是形容馬眼的上眼瞼如有四個翹角的房蓋。逢芳,疑讀爲“蓬房”,類似“蓬室”。本篇11行、60行有“逢(蓬)室”。積緛,疑讀爲“績繻”,“積”、“績”古通。“績繻”疑指析成絲縷捻結起來的彩色繒帛。在此疑用於比喻馬眼中或周圍的筋肉經脈。陳偉武先生認爲,“君臺”、“君室”(10上)字面上似謂君王所居,實際上指蜂王居室,在古書中作“蜂臺”。“逢芳”當讀爲“蜂房”,指蜂巢。[3]蕭旭先生謂,“緛”是“繻”俗別字,疑讀爲須,俗作鬚、?。《廣韻》:“繻,又音須。”是二字同音。《説文》:“須,面毛也。”此指馬眼旁邊的須毛。疑“積”讀如字。積緛,謂叢聚的毛髮。[4]
今按:陳偉武先生對“君臺”、“逢芳”給出了新的釋讀意見,蕭旭先生對“積緛”的理解也能成一説。我們傾向於《集成》對“君臺”、“逢芳”的訓釋,並在其基礎上補充一種看法。“君臺”、“君室”爲君王所居,“逢(蓬)芳(房)”與之相對,乃指下層百姓所居草屋。《列子·力命》:“居則蓬室,出則徒行。”緛,《説文·糸部》“衣戚也。从糸,耎聲”,以“耎”爲聲符,或可徑讀之。“耎”通“堧”,亦作“壖”。《漢書·翟方進傳》:“奏請一切增賦,稅城堧及園田。”顏師古注引張晏曰:“堧,城郭旁地。”《龍崗秦簡》27簡:“諸禁苑爲耎(壖),去苑卌里。禁毋敢取耎(壖)中獸,取者其罪與盜禁中[同]……”28簡:“諸禁苑有耎(壖)者,□去耎(壖)廿里毋敢每殺……”胡平生先生注:“壖,本指城邊或河邊的空地,後特指宫殿、宗廟、禁苑等皇家禁地的墻垣外專設的一片空地,作爲一條‘隔離地帶’,壖地邊緣,或建有墻垣。”[5]可以看出,壖地起到隔絕皇室禁地與民間下層的作用,與“君臺”、“君室”以及“逢(蓬)芳(房)”是密切關聯的。積,多也。《周禮·地官·遺人》:“掌邦之委積,以待施惠。”鄭玄注:“少曰委,多曰積。”《漢書·食貨志下》:“夫縣法以誘民,使入陷阱,孰積於此。”顏師古注:“積,多也。”“積緛”或即“積堧”,指不少的堧地。“旁又(有)積(績)緛(堧)”正可與前文“上有君臺,下有逢(蓬)芳(房)”之“君臺”、“逢(蓬)芳(房)”相呼應,構成一幅上、下、旁的立體畫面。帛書44行下—45行上“旁又(有)積緛者,欲□□□□□□□□□”,闡述“積緛”的文字不明,頗爲遺憾。但以“積堧”來比喻馬眼中或周圍的筋肉經脈,似亦可。

一寸逮鹿,二寸逮麋,三寸可以襲歍(烏),四寸可以理天下,得兔與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狐)、鳥與魚。得此四物,毋(無)相亓(其)餘。 4上—4下
今按:此處標點稍可商榷。“得兔與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狐)、鳥與魚”句可與帛書50行下—51行上“得兔與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狐)、鳥與魚者,欲得【兔】之頤<頭>與亓(其)肩,欲得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狐)周草與亓(其)耳與亓(其)肫,欲得鳥目與頸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欲得魚之耆(鬐)與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脊)”相參。“一寸逮鹿……四寸可以理天下

中国历史故事天津教案

”句亦可與50行上—50行下“一寸、二寸、三【寸】、四寸者,欲亓(其)卦長=(長,長)善徒(走)”互參。二句所述各有側重,且“一寸逮鹿……四寸可以理天下”句表意已畢,其後逗號當改爲句號。“魚”後句號,亦可改作逗號。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勶—徹)肉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散)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筋),而頸領??(彌)高,澤光<弱>(??—彌)强,而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筋)肎(骨)難勞。 4下—5上
《集成》注:頸領,脖子。《莊子·説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陳劍指出“弱”乃“??”字誤寫。澤光,即光澤。蕭旭先生認爲,“光”字不誤,下文云“澤光者,欲目旁之澤毋(無)毛,毋(無)毛多氣”,又云“四肉中度者,欲目旁盡毋(無)毛,毋(無)毛多氣”,則“澤光”指目旁無毛而言。下文云“欲目旁黑澤而苦”,是“澤”指目旁有黑澤的部位。《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引《相馬五藏法》:“馬頭爲王,欲得方。目爲丞相,欲得光。”句謂馬肉鬆弛,筋細者,如果頸領越高,目旁越無毛,則其筋骨難以疲勞。言此馬堪于久勞也。[6]
今按:從帛書6行上—6行下“出於澤,登於陵,良工所相,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較)乎若繩”、51行下“澤光者,欲目旁之澤毋=毛=(毋毛毋毛—無毛,無毛)多氣”、76行上“重鞌突盈者,欲目旁之澤多氣”等可知,馬匹目旁當有一個部位稱爲“澤”。但是,27行上—27行下“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勶—徹)肉欲長欲深,欲【薄】欲澤,……故長賢短,深賢淺,薄賢厚,澤賢不澤,……”、29行上—29行下“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勶—徹)【肉】之奴(駑)四:……毋(無)澤,四奴(駑)也”,則説明“毋(無)澤”是駑馬的特征,這裏的“澤”似不應理解爲“目旁之澤”。“澤光”若指目旁無毛,“澤光<弱>(??—彌)强”句意恐稍難解。
《集成》指出:“帛書《相馬經》共分三部分,有學者認爲第一部分是‘經’,第二部分是‘傳’,第三部分是‘故訓’。第二部分是否是‘傳’還難以確定,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關係用‘經’和‘故訓’來定性,還是很有道理的。第三部分常常引用第一部分的文句,二者可以對讀。”[7]按此劃分,將“澤”作爲馬匹目旁一個部位理解的,主要出現在帛書第三部分;將“欲澤”理解爲良馬特征的,主要見於第二部分。從“澤”的訓釋看,似乎帛書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在對文句字詞的理解上角度不同,並不一致。

析方爲兌(銳),而心氣??(彌)斬=(斬,斬)短續長,亓(其)量乃得。 5上
《集成》注:心氣,中醫稱心的生理功能。斬,疑義爲剛強、果絕。蕭旭先生謂,“斬”字下當是涉下而誤書重文符號。“心氣彌”下不當是“斬”字,下文數言“多氣”,或補“多”字,亦可能是“大”、“長”等字。[8]
今按:“斬”似無剛強、果絕之義項。蕭旭先生所謂“‘心氣彌’下不當是‘斬’字”有一定道理,頗疑此處“斬”後重文符號當書於“??(彌)”後。彌,有遍、满義。《周禮·春官·大祝》:“國有大故天烖,彌祀社稷禱祠。”鄭玄注:“彌,猶徧也。”《楚辭·大招》:“茝蘭桂樹,鬱彌路兮。”王逸注:“鬱鬱然滿路。”《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於是乎離宮別館,彌山跨穀。”“心氣????(彌彌)”亦合蕭先生之説。另據51行下—52行上“折(析)方爲兌(銳)者,欲前夬(決)之兌=(兌兌—銳,銳)多利。斬短者,欲睫之短也;續長,前後之夬(決)皆欲長=(長,長)善走”可知,“析方爲兌(銳),而心氣????(彌彌)”與“斬短續長,亓(其)量乃得”爲獨立表意的二句,“斬”前逗號當改作句號。

損陝(狹)益廣,善走有方。用之不卷(倦),勮(據)之不見。 5上—5下
《集成》注:“之不”二字據反印文補出。
今按:《集成》讀“勮”爲“據”,無説。此處“勮”或用作“劇”。《説文·力部》:“勮,務也。从刀,豦聲。”姚文田、嚴可均校議:“《説文》無劇字,即勮。”劇,有役使義,亦可指役使過度。《文選·班彪〈北征賦〉》:“劇蒙公之疲民兮,爲彊秦而築怨。”李善注引《説文》曰:“劇,甚也。”太公《陰謀》“馬不可極,民不可劇;馬極則躓,民劇則敗”,“極”、“劇”二字義近,可與這裏“用之不卷(倦),勮之不見”相參。“用之不卷(倦)”承前文“善走有方”,謂良馬被役使時不易疲倦。若《

中国历史蕴含的销售故事

集成》所補“之不”二字無誤,“勮(劇)之不見”當與“用之不卷(倦)”表意相近,“見”或讀作“現”,疑形容良馬堪于久勞,不會出現稍過勞就體能不支的情況。

良馬容莛,蓋以蒲,毋(無)相亓(其)餘。 5下—6上
《集成》注:莛:草莖。蒲:疑指蒲席。
今按:帛書53行上“良馬容挺(莛)者,皆目旁之卦也”,71下—72上“大容箴,長容莛者,欲目旁又(有)卦=(卦,卦)長如箴,有材”,皆可參看。
莛,《集成》注當是。《莊子·齊物論》:“故爲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 ,恢恑憰怪,道通爲一。”俞樾平議:“言莛者,謂其小也。莛與楹以大小言。”《漢書·東方朔傳》:“語曰:‘以筦闚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此處“莛”,似亦取草莖的細長喻之,“良馬容莛”或謂良馬目旁之卦細長。蒲,或爲植物名。《説文·艸部》:“蒲,水艸也。可以作席。”《诗·大雅·韩奕》:“其蔌維何?維筍及蒲。”蒲草,多年生水生草本,其葉狹長。“蓋以蒲”或與“莛”相應,以蒲草葉狹長之特性爲喻,不必指“蒲席”。《相馬經》以植物爲喻多見,“蘭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筋)”、“狄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筋)”、“周草”、“有樹木皆產(生)於大海之阿”、“又(有)松產(生)南山之陽”等皆爲其例,可參看。

有樹木皆產(生)於大海之阿,一本居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陰),一本居陽,亓(其)本欲長,良馬也。 6下—7上
今按:“有樹木皆產(生)於大海之阿”,此處“皆”或讀作“偕”,同也。《書·湯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孟子·梁惠王上》引作“偕”。清徐灝《説文解字注箋·白部》:“皆,又作偕,皆、偕,古今字。”
“大海之阿”,即大海之旁。據54行下—55行上“又(有)樹產(生)於大海【之】阿者,睫欲希=(希,希)堅久”可推知,“大海”應指馬眼,“樹木”比喻的是馬眼的睫毛。同時,“一本居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陰),一本居陽”,據前以馬眼作大海之喻,二“本”似隔“海”而對。《穀梁傳》僖公廿八年:“水北爲陽,山南爲陽。”《説文》:“陰,水之南,山之北也。”馬眼爲海,二“本”隔“海”一南一北,對馬首平面而言即“一上一下”分布,“本”應當就是馬眼之瞼緣,亦即帛書《相馬經》所謂“睫本”。1行下“時風出本,行馬以襄(驤)”之“本”,《集成》無説,或亦即此。

凡相目:高以復,上有十焦,盶慼=(慼慼),環毋(無)毛,當爲肉。 8上
《集成》注:十焦,《漢語大詞典》“焦”字下説:“中醫學名詞。六腑之一。《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王冰注:‘引導陰陽,開通閉塞,故官司決瀆,水道出焉。’”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勶—徹)肉欲長欲深,欲【薄】欲澤,欲又(有)焦,欲前高。故長賢短,深賢淺,薄賢厚,澤賢不澤,又(有)焦賢无焦,高前賢庳(卑)前。 27上—28上
《集成》注:賢,勝過、超過。焦,疑在此用爲中醫名詞,即“三焦”之“焦”,指穴道。
今按:8行上“十焦”與27行上—28行上“焦”所指或同,似皆非中醫學説中的“三焦”。
“三焦”爲六腑之一,乃古代中醫藏象學説特有的器官,與六腑之胃、膽、膀胱、大腸、小腸等五個實體器官有別。三焦所在歷代醫者有不同看法,但大概部位還是在除頭面、四肢之外的軀體上。如《難經·八十一難》:“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也;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也。下焦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也。”六腑自有其功效。《素問·五臟別論》:“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穀人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按中醫理論,六腑乃有“傳化物而不藏”之效,胃、膽、膀胱、大腸、小腸等器官都具有化物、排物的特點,與五臟效用相對。五臟,亦作“五藏”。《素問·五臟別論》:“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因此,《集成》注引“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乃是人體器官,似與《相馬經》8行上所記“目”上的“十焦”不同。
8行上“十焦”之“十”,爲實數或虛指未知。從文意看,“十焦”似非馬匹穴位。穴位的分布在人與動物身體上是相對固定的,若“十焦”爲穴,則諸馬之目上皆有,

中国历史故事全文版

不會以此爲判斷馬匹是否“當爲肉”的依據。“十焦”之“焦”在取義上是否與“三焦”有關聯亦未知。此處“相目”乃是相驗馬匹眼目以及周圍之區域,“十焦”或指馬匹眼部上的某種具體外型特點。若取義與“三焦”相關,有其“傳化物而不藏”特性,聚物而化散之,那麼“十焦”或許同樣有聚而散之的外形特點。這種外形特點在馬匹等牲畜的筋脈或者毛皮都是能反映出來的。
同樣,從文意看,27行上—28行上“焦”與“長”、“深”、“薄”、“澤”、“高”等性質相同,都是形容“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勶—徹)肉”上的特征,也不當爲穴道。

去下一崖,有一付(附)枝,遠朢(望)之轉,察之而離。 9上—9下
今按:據57下—58上“去下一崖,又(有)一付(附)枝,遠朢(望)之轉,察之而離者,角也”,此句乃是描述馬匹眼角。付,《集成》讀爲“附”,可從。附枝,樹木之分枝。《漢書·蕭望之傳》:“附枝大者賊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遠朢(望)之轉,察之而離”,“遠朢(望)之”與“察之”相對,“轉”與“離”則亦當關聯。
轉,或讀作“團”。[9]72行下“轉不厭方”,《集成》亦讀“轉”作“團”,可參。團,指把東西揉弄成圓球形,有聚合義。漢崔寔《四民月令》:“以麯爲蒸餅樣,團棗附之,名曰棗糕。”《齊民要術·造神麴並酒》:“團麴之人,皆是童子小兒。”離,分散義。《呂氏春秋·大樂》:“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高誘注:“離,散。”《淮南子·精神》:“於是乃別爲陰陽,離爲八怪。”高誘注:“離,散也。”“遠朢(望)之轉,察之而離”是説遠望馬匹眼角呈現聚合的形態、近察之則是分開的。

以爲長,尚欲【續之;以爲短,尚欲踙之。】 12下
薄如斲,長如續,短如踙 12下—13上
《集成》注:踙,疑讀爲“皺”,縮也。蘇建洲先生認爲,先秦兩漢少見“皺”字,而且“皺”也沒有縮的義項。對比5行上“而心氣??(彌)斬=(斬,斬)短續長,亓(其)量乃得”以及52行上“斬短者,欲睫之短也;續長,前後之夬(決)皆欲長=(長,長)善走”……,“踙”的意思相當於“斬”、“斷”,“踙”所表示的字亦當讀屋部音,疑可讀爲“促”。“促”有縮減、縮短的意思。[10]
今按:一般認爲,帛書《相馬經》是戰國時楚人的作品。《集成》與蘇建洲先生對“踙”的義訓可從,當作縮減、縮短義,但在音讀上似皆有所猶疑。此處“踙”,或同“踂”。踂,爲足病,本指兩腳併合不能跨步。《穀梁傳·昭公二十年》:“有天疾者,不得入乎宗廟。輒者何也?曰兩足不能相過。齊謂之綦,楚謂之踂,衛謂之輙。”踙(踂),楚人之謂,或由足病之兩腳併合不能跨步的形象,引申爲距離短、短促。這一詞的使用也正與《相馬經》的文本來源相合。《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即是居於楚地的荀子以“跬步”形容距離之短。從帛書看,“以爲短,尚欲踙之”、“短如踙(踂)”或正是以足病喻其短。
十一
上爲縣(懸)盧(顱),下爲纓(嬰)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筋)。 14下
《集成》注:嬰筋,穴位名。《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第二十一”曰:“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蕭旭先生認爲,嬰,頸飾。故頸側之筋名嬰筋。“懸顱”亦穴位名,當出注。《靈樞經?寒熱病》:“一曰取之出鼻外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繫目本視,有過者取之。”《鍼灸甲乙經》卷三言“面凡二十九穴”,中有“懸顱”穴。[11]
今按:蕭旭先生“頸側之筋名嬰筋”説稍勝,謂“縣(懸)盧(顱)”爲穴位名,或可商。常理而言,穴位的分布在人與動物身體上是相對固定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西汉

的。此處所謂上下之“縣(懸)盧(顱)”、“纓(嬰)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筋)”,承前文“欲得亓(其)請(情),必道亓(其)門”,乃是對馬匹頭部的某種特征的解釋,以此作爲判斷優劣的依據。馬匹頭部穴位似眾馬皆同,帛書不必陳述“懸顱”、“嬰筋”二穴。“縣(懸)盧(顱)”、“纓(嬰)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筋)”或仍當從馬匹頭部的外形特征考量。
盧(顱),可指頭骨。《戰國策·秦策四》:“首身分離,暴骨草澤,頭顱僵僕,相望於境。”鮑彪注:“顱,首骨也。”《淮南子·説林訓》:“牛蹏彘顱亦骨也。”亦可指額頭。《後漢書·馬融傳》:“祋殳狂擊,頭陷顱碎,獸不得猭,禽不得瞥。”李賢注:“顱,額也。”。縣(懸),高聳義。此處“縣(懸)盧(顱)”或指高聳飽滿的額頭。前文3行上“前又(有)盧(顱)首”,可參看。賈思勰《齊民要術》卷六:“馬,龍顱突目,平脊大腹,?重有肉:此三事備者,亦千里馬也。”“縣(懸)盧(顱)”當即《齊民要術》所謂“龍顱”。纓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筋),可如蕭旭先生説“嬰,頸飾。故頸側之筋名嬰筋”,亦可指如纓一般形狀的筋。
十二
角成卜者、車輪者、巨(距)者、麋唬(蹄)者,此四章得一物,皆國馬也。 23下
《集成》注:《太白陰經·相馬篇第三十二》説:“羊鬚中生,距如雞者,五百里。”蘇建洲先生引述學者“從‘虒’之字容易被寫成‘虎’”的意見,認爲“唬”字釋文可作“唬<嗁—蹄>”。[12]
今按:蘇建洲先生意見可從。從帛書看,“卜”、“車輪”、“巨(距)”、“麋唬<嗁—蹄>”等“四章”皆應爲馬眼角的形狀。23行上“角欲長欲約,欲細欲危”,即説明良馬眼角要具備長、約、細、危的四個條件,而此處“四章”則爲角的具體形態。“卜”字形體自成一角,極爲形象,正如58行上所言“欲角之枝如書卜”。麋鹿屬於哺乳動物里的偶蹄目,兩前蹄間能形成天然的細長縫隙。古代車輪上輻的數量不同,各輻之間角度也不同。《老子》“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若據此則各輻之間角度爲12度。因此,用“卜”、“車輪”、“麋蹄”形容馬匹眼角是可行的。
巨,《集成》讀作“距”可從,其注可商。距,可指雄雞、雉等腿後面突出像腳趾的部分。《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宣帝黃龍元年,未央殿輅軨中雌雞化爲雄,毛衣變化而不鳴,不將,無距。”顏師古注:“距,雞附足骨,鬭時所用刺之。”亦指鉤钜、倒鉤,或釣鉤的倒刺。《墨子·備城門》:“城上之備:渠譫、藉車、行棧……長椎、長茲、距。”孫詒讓閒詁:“疑即《備穴篇》之鐵鉤钜。”《淮南子·原道訓》:“雖有鉤箴芒距,微綸芳餌,……猶不能與網罟爭得也。”從文意考慮,雞、雉等鳥類後趾形成的角度似乎達不到23行上所謂“角欲長欲約,欲細欲危”的要求。“巨(距)”理解爲鉤钜、倒鉤,或釣鉤的倒刺,似稍勝。
十三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勶—徹)肉有參(三)畫會於前者,命(名)曰□□,殺獸能禽亓(其)前者,殺上獸。 28上—28下
《集成》注:“禽其前者”四字據反印文補出。
今按:若《集成》所補無誤,“殺獸能禽亓(其)前者”或可斷讀作“殺獸;能禽亓(其)前者”。“能禽亓(其)前者”當與“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勶—徹)肉有參(三)畫會於前者”對應,乃是描述“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
(勶—徹)肉”的另一種特征。上獸,《集成》無説,或指上等獸類。從文意推測,“殺上獸”之馬匹當較“殺獸”馬匹優良。
附記:蒙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徐俊剛兄慷慨贈予資料,深表感謝!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5年8月6日11:37。)
[1]湖南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中華書局,2014年。其中《相馬經》圖版在第貳冊32—54頁、釋文注釋在第伍冊169—181頁,整理者爲劉釗先生。後文引用本書釋文,不另注;引用注釋意見,徑稱“《集成》”。
[2]參看蕭旭:《馬王堆帛書<相馬經>校補》,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5年1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37);網友“老學生”:《馬王堆漢墓帛書<相馬經>校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論壇學術討論區,2015年3月18日(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43);另有一些學者意見見於網文之後跟帖。2015年6月27—28日由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及中華書局主辦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修訂研討會”在上海召開,會議中發表了5篇涉及《相馬經》內容文章,分別爲陳偉武《馬王堆帛書<相馬經>釋讀小札》、劉釗《讀<呂氏春秋>札記一則》、蘇建洲《讀馬王堆帛書<相馬經>、<養生方>、<五十二病方>等篇瑣記》、蕭旭《馬王堆簡帛古楚語舉證》、張傳官《馬王堆漢墓帛書<相馬經>校讀札記》。其中張傳官先生文是在其網名“老學生”文基礎上修訂增補而來;蘇建洲先生文中若干意見曾於蕭旭先生《馬王堆帛書<相馬經>校補》文後跟帖區發表,本文引用以其會議論文爲準。
[3]陳偉武《馬王堆帛書<相馬經>釋讀小札》。
[4]蕭旭:《馬王堆帛書<相馬經>校補》。
[5]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編:《龍崗秦簡》第82頁,中華書局,2001年。
[6]蕭旭:《馬王堆帛書<相馬經>校補》。
[7]湖南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五冊)第169頁。
[8]蕭旭:《馬王堆帛書<相馬經>校補》。
[9]按:據帛書文意,此處“轉”讀作“摶”亦可,有聚集義。參看蘇建洲《讀馬王堆帛書<相馬經>、<養生方>、<五十二病方>等篇瑣記》。
[10]蘇建洲:《讀馬王堆帛書<相馬經>、<養生方>、<五十二病方>等篇瑣記》。
[11]蕭旭:《馬王堆帛書<相馬經>校補》。
[12]蘇建洲:《讀馬王堆帛書<相馬經>、<養生方>、<五十二病方>等篇瑣記》。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103.html

以上是关于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初讀;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764.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