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乘”與“丈齒”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當乘”與“丈齒”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當乘”與“丈齒”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大學歷史系)
一.
當乘《嶽麓書院藏秦簡(肆)》(以下簡稱《嶽麓(肆)》)提到秦代有一種符合一定年齒並在右肩烙印「當乘」二字的馬:
1.《金布律》曰:禁毋敢以牡馬、牝馬高五尺五寸以上而齒未盈至四以下,服
“當乘”與“丈齒”
車、墾田、為人(1229正-127正)就(僦)載(下略) (1279正-127正)
2.(前略)馬齒盈四以上,當服
“當乘”與“丈齒”
車、墾田、就(僦)載者,令廄嗇夫丈齒令、丞前,久(灸)右肩,章曰:當乘。 (1398正-130正)
久,《嶽麓(肆)》讀作炙,誤;早先陳偉、劉釗,近日方勇在武大《簡帛網》上都已指出。[1]方勇主張將「令廄嗇夫丈齒令、丞前,久(灸)右肩」一句斷讀為「令廄嗇夫丈齒,令丞前久(灸)右肩」,意為「由廄嗇夫來檢驗馬的年齡,由其副手丞在馬前烙馬的右肩」。此說不可從。[2]《嶽麓(肆)》原本斷句無誤。「廄嗇夫丈齒令、丞前」是說廄嗇夫須在縣令、縣丞面前烙馬章,由令、丞當場監看,以示慎重和集體負責。「某+動詞+某+前」的語式在秦漢時常見。里耶秦簡和居延漢簡中習見「發某文書某吏或某君前」,也就是在某吏或某君監看下,當面將加封的文書打開或開封。[3]《嶽麓(肆)》《田律》規定「月盡發缿令、丞前」(1285正-112正)與廄嗇夫在縣令、丞前,灸馬右肩,其制完全相同。
灸章即烙馬印,與秦漢簡中常見馬匹的左、右「剽」為一事。《周禮‧春官‧肆師》:「表齍盛」鄭玄注:「故書『表』為『剽』。剽、表皆謂徽識也。」鄭注所謂的徽識,即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所說的「馬職(識)」(簡498) 。[4]以前僅知在馬身的左或右側烙上馬識,哪個部位? 不清楚;又馬識具體是什麼樣子? 也不知道。現在知道秦代馬識有一種是在右肩,內容為「當乘」二字。馬身烙文字或烙其它印記,一直相沿到後代。[5]
章曰「當乘」,卻非指傳世和出土文獻上常見的乘馬,而是供「服
“當乘”與“丈齒”
車、墾田、就(僦)載者」,也就是一種供拉車、拉犁、乘載運輸,多用途的馬。古代用犁以後,除以牛犁地,也用馬拉犁,甚至牛馬共犁,這有山東漢畫像石可證
(圖1)。
“當乘”與“丈齒”
圖1 山東滕州漢畫像石館藏石局部 牛馬共犁圖 2010.7.5 作者攝
再者,「當乘」應是某類馬的通名,非如敦煌懸泉置所見傳馬各有的私名。為何「服
“當乘”與“丈齒”
車、墾田、就(僦)載者」有此通名,被歸為一類? 不清楚。總之,從
《金布律》的烙印規定,可以推證秦代應曾針對功能,有細緻且龐大的馬匹分類命名和列管系統。不同類別的馬,不論公私,統一鑑定後烙名。至於馬的私名,如何命名,尚不可知。但猜想還不致於由《金布律》這樣層級的律去規定吧。此外,可以想像的是馬身烙印似不必限於一次或僅烙一名;有可能既烙類別名,也烙私名。居延漢簡中曾出現馬有「兩剽」之例(圖2)。因為馬身左右兩側不太可能烙上兩個私名,因此除私名外,應另有一個其它名稱。唐宋時代一匹馬可在不同的部位烙上數名,其制或已見於秦漢。[6]
“當乘”與“丈齒”
圖2 簡149.23 《居延漢簡(貳)》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
這種馬的通名還有它例可考。睡虎地簡〈秦律雜抄〉有供乘騎的馬名為「驀馬」:
‧驀馬五尺八寸以上,不勝任,奔摯不如令,縣司馬貲二甲,令、丞各一甲。
原整理者和《秦簡牘合集(壹)上》(頁173)都引《說文》、《廣韻》等指驀馬是指騎乘的馬匹。騎乘的馬匹在龍崗秦簡和張家山《二年律令》等資料中稱為「騎」。「騎」或為泛稱,而驀馬則可能是騎乘馬中某一類的通名。嶽麓簡中另有「倳馬」,應也是一種通名。倳馬前所未見,可另作討論,這裡暫時擱下。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 迄今在睡虎地和嶽麓秦簡中所見,凡秦所烙馬印(章)都在右肩或右剽,而漢代如居延和敦煌懸泉置簡中的傳馬、驛馬、私馬,一律左剽。張俊民先生近日刊佈的懸泉置馬匹資料極為豐富,達四百餘條。其中涉及「剽」者一百三十條以上,全為左剽,而居延簡中的牛,也全為左斬,即斬割左耳。[7]
袁野的中国历史故事的好词
前引居延簡中「兩剽」的馬,因無從知其兩剽在馬身同一側,或分在兩側,難以言左右。雖然如此,我不禁疑心秦漢馬、牛烙印有左右之不同,是否具更深一層的意義? 這須要比對更多其它方面的材料,才能見其端倪。
二.
「丈齒」與「馬齒盈四以上」、「齒未盈至四以下」嶽麓簡1398正-130正出現前所未見的「丈齒」一詞。《嶽麓(肆)》頁164注31謂丈齒乃「丈量檢測馬的年齒身高。」簡文明明說丈齒,應僅和牙齒有關。但丈齒和「齒未盈至四以下」、「馬齒盈四以上」是否有關? 初看原以為是同一事,指馬四歲或有四齒以下或以上。[8]細思卻又似不然。因為廄嗇夫要在縣令和縣丞的面前「丈」馬齒,不是「數」、「算」或「計」馬齒數。睡虎地〈法律答問〉簡6提到:「甲盜牛,盜牛時高六尺;繫一歲,復丈,高六尺七寸」,可見丈是丈量高度或長度。古人計算數量或年歲不可能用丈字。
可是「丈齒」和「馬齒盈四以上」、「齒未盈至四以下」難道就沒關係了嗎? 我曾嚐試提出多說與學棣討論,最後一一捨棄。如今我傾向於相信二者密切相關。不論長幼,馬齒是估算馬匹年齡的一個重要指標。「馬齒盈四以上」或「未盈至四以下」,是指馬滿或未滿四歲以上或以下,而四歲是秦代評斷馬匹是否成熟,可否準備進入服役的一個關鍵年齡。馬的生長有優有劣,有遲有速,為確認馬的生長和年齡,須經一道相當慎重的「丈齒」程序,也就是在縣令、丞的當面監督之下,由廄嗇夫檢查馬齒,丈量齒長,判定成熟程度和可否加烙印,準備進入服役。
因為原簡「盈四」、「盈至四」之後沒有單位詞,使得今天的讀者不免疑惑「四」到底指什麼? 是齒滿四枚? 齒長四寸? 或年齒滿四歲? 我約略比對同一時期其它出土律簡的用詞,發現凡「盈+數字」之後例有單位詞,例如睡虎地《效律》簡22:「不盈百石」;簡3:「不盈十六兩」;《秦律十八種》簡51:「城旦高不盈六尺五寸」;《二年律令‧津關令》簡512:「駒未盈一歲」云云。像《金布律》這樣須講求語意明確的法律條文,為何「盈四」之後偏偏沒有單位詞? 確實令人納悶。其原因可以很多。可惜嶽麓簡來源不明,我們已無法確認它們是否出自墓葬,是否為陪葬而摘抄,或竟如里耶簡是出自秦代某單位的文書檔案。為陪葬而摘抄和實際檔案之間不免會有品質上抄寫率意和嚴謹的差異。這一點不能確定,「盈四」之後缺單位詞的原因也就更難進一步論定。在這樣的限制下,我們或許可用削去法,找出雖不是最終,卻較可能的答案。幾經刪削,我現在較同意高一致先生的意見,也就是以四歲釋「四」。
我的思考是啟發自近代的養馬學。馬齒有乳齒和恒齒之分,如果四的單位是枚,四枚乳或恒齒會有很大的年齡差別,也會造成如何和「高五尺五寸以上」連繫起來的困難。五尺五寸是成年馬的身高。馬初生一周內即生出乳牙門齒一對,四至六周生出門齒旁的中間切齒一對,只有四枚乳齒的幼駒不可能高五尺五寸。如果「四」是指四枚恒齒,則可以和五尺五寸身高相合,但這樣的馬又為何會被禁止服役呢? 因此「四」解為四枚的可能性可先削去。
如果不是四枚,也不是四寸,[9]剩下可能的答案是四歲。齒盈四歲,第一,和秦漢出土文獻上常見的「某馬齒若干歲」在語法上基本相合;第二,這和古代相馬、畜馬書或近代養馬學談如何從馬的牙齒看年齡也最為相合。[10]
在進一步討論之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馬一整口牙齒的構成。馬齒分上下顎,共三十六(母)至四十(公)枚,是由最後方的臼齒、中間的犬齒和最前方的切齒構成。切齒包括中央門齒兩對,側邊的中間齒一對,再側邊的隅齒一對,上下顎共十二枚。請參以下(圖3):
“當乘”與“丈齒”
圖3 馬齒立面圖 作者據維基百科圖片加注文字
估算成馬年齡古今中外都從最前方最易觀察的十二枚切齒入手。《金布律》將「馬齒盈四以上」視為馬匹是否足以服役的標準
中国历史神话故事50字
,就是和馬的生長和成熟有關。從馬的生長來說,幼馬長成會經歷乳、恒齒替換。大概從兩歲半左右開始,乳牙門齒脫落,由恒齒取代,到五歲左右恒久切齒才會長齊,也就是齊口。[11]恒齒生長後,隨即因取食開始磨損,但磨損速率不及生長快,齒長隨年齡不斷增加,因此才可能從齒長算出年齡。可是馬至十歲以後,牙齒的生長趨緩而停止,約到十二歲左右,齒長即不再是估計年齡準確的指標。
大致上說,幼馬和成馬在齒形、身高體形上都有明顯差異,不難辨別。幼馬上顎乳齒齒冠的一個明顯特徵是正面略呈三角或半楕圓形,上窄下寬,齒與齒上部之間有較大角度的縫隙或間隔。下顎齒間也有相同大角度的縫隙或間隔,只是方向剛好顛倒。請參(圖4)所示二、三歲馬的齒形和變化即可明白。隨著年齡增長,乳齒不斷換成恒齒。齒冠正面雖仍然上窄下寬,寬窄差別越變越小,而接近梯形,因此鄰齒之間縫隙更小。如果比較(圖5、6)一、二、六歲及二至十八歲馬的齒形,就更能看出乳齒和恒齒形狀的差別和變化。此外,馬的乳齒比恒齒短且白平,恒齒會變長、變黃,出現縱向凹槽(術語叫「齒坎」或Galvayne’s groove),稍有經驗者很容易就可辨識乳齒和恒齒的不同。(圖7)是承羅豐先生提供寧夏彭陽王大戶村戰國墓出土的西元前四至三世紀馬齒標本。從齒形、齒長、齒坎和顏色可推知這馬最少有十歲或以上。
“當乘”與“丈齒”
圖4 馬齒隨年齡而增長 圖中所示(自左至右)為二歲、二歲半至三歲馬中央門齒及中間齒增長及形狀變化
採自http://www.vetbook.org/wiki/horse/index.php/Dental_anatomy(2016.1.25上網)
“當乘”與“丈齒”
圖5 自左至右 馬一、二、六歲齒形變化圖
採自:http://www.pinterest.com/doeslayer09/equine-teeth-and-dentistry/ (2016.4.4上網)
“當乘”與“丈齒”
“當乘”與“丈齒”
圖6 二至十八歲馬齒變化表 圖7 羅豐提供寧夏彭陽王大戶村戰國墓出土
採自http://www.equisearch.com/article/how-old-horse 馬齒標本之一 M4D3上顎:70.09mm
(2016.1.25上網)
接著必須一問:如果從齒形可以看年齡,為何《金布律》「高五尺五寸以上而齒未盈至四以下」,在牙齒之外,還要提到身高? 又為何身高五尺五寸「以上」而齒卻是「未盈至四以下」? 要解答,必須再回到馬的生長。這是因為馬的身高到三、四歲時已基本長成,五尺五寸(約126.5公分)和今天蒙古馬成馬的馬肩高度基本相近或一樣。敦煌懸泉置可考的漢代傳馬當然都是成馬,身高在七尺至五尺一寸之間,比較多的是六尺和五尺八寸,但也有五尺五寸的例子五例。[12]成長中的幼馬不斷增高長壯,很容易從身高體形、牙齒數目和形狀看出年齡。但四歲以後,身高體形基本已定,不再容易看出準確的年齡,須要從牙齒的長度、顏色、上下齒的傾斜角度和齒面磨損程度等去判斷(圖8)。這是為何《金布律》會說馬身雖已「高五尺五寸以上」,而其齒卻可能「未盈至四以下」;也就是說身高已足,年齡卻尚不足四歲,還不算成熟,不可服役。
“當乘”與“丈齒”
1.齒面磨損 2. 切齒增長 3.上下齒傾斜角度
圖8 1~5歲馬齒變化比較圖 採自《養馬學》,1957,頁40
中國古代很早就知道齒長和年齡的關係,因此才會有「馬齒徒增」、「馬齒徒長」的典故(《穀梁傳》僖公二年
中国历史故事900字以上
)。《禮記‧曲禮》云:「齒路馬,有誅」鄭玄注:「路馬,君之馬…齒,欲年也。」年者動詞,察知其年歲之謂。《漢書•賈誼傳》:「禮不敢齒君之路馬。」師古注:「齒,謂審其齒歲也。」敦煌馬圈灣漢簡有相馬書殘文云:「•伯樂相馬自有刑,齒十四五當下平」(簡843)(圖6),明確提到相馬要觀察牙齒,齒十四五是指馬十四、五歲,齒面會磨平,這也就到了馬不宜再服役的年齡(詳後)。居延簡 266.17說: 「診視馬,皆齒長,終不任驛」(圖7)。這是說檢查一批馬的牙齒,齒皆已長,年歲已大,不堪再任驛馬的工作。可惜這裡沒明確說齒是多長。山東鄒城博物館和濟南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所藏漢代石槨畫像中,都有馬師立於馬前,用雙手將馬嘴掀開的描述(圖8-10)。可知中國古代和今天一樣是根據查看馬齒估計成馬的年齡。又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爭牛爰書提到「即令令史某齒牛,牛六歲矣。」(簡24) 整理者謂:「齒,估定牛的年歲」。可見古人也透過牛齒判讀年齡,當然牛的牙齒構造與生長週期和馬不同,應有另一套判斷方法。
“當乘”與“丈齒”
“當乘”與“丈齒”
圖6 馬圈灣簡843 圖7 居延簡266.17
“當乘”與“丈齒”
圖8 山東鄒城博物館藏漢代石槨畫像局部 2012.7.6作者攝於鄒城
“當乘”與“丈齒”
圖9 用兩手張開馬嘴觀察馬齒 作者線描圖
“當乘”與“丈齒”
圖10 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藏漢石槨畫像局部 觀察馬齒有助手協助 2012.6.30作者攝於濟南
校釋《齊民要術》的繆啟愉先生曾讚譽《齊民要術》的貢獻、但也明白批評此書對馬判定年齡的方法在敘述上失於簡略籠統,不及現代外形學精確。[13]如今我們從《金布律》可以知道秦代用了《齊民要術》沒提的「丈齒」之法,此法不可說不精確。唯後世如何沿用,失於記載。我相信漢代曾承秦制,惜無可考。
近代養馬或獸醫學研究其實也「丈齒」。德國獸醫專家夏洛克(Patricia Schrock) 據十四件歐洲品種的溫血種馬(warm blood)和阿拉伯種馬(Arab horse)標本,作馬齒和年齡關係的生物學統計,指出上下顎六對門齒的長度,平均值落在六至七公分之間。[14]不久前,承蒙羅豐兄惠賜寧夏彭陽王大戶村戰國墓發掘所獲馬頭及牙齒標本照片和門齒長度測量數據。此墓遺物曾作碳十四測定,時代屬西元前四至三世紀。標本中上顎門齒共四件,齒冠平均長6.77公分,下顎門齒五件,齒冠平均長6.09公分。(圖6)所示這一件上顎中央門齒,長7.009公分。稍一比對,即可發現和夏洛克論文提供的數據基本吻合,足見馬齒的生長雖可能因古今品種有若干差異,也大致有共通一致的規律。因此利用近世對馬的知識認識秦漢的馬,仍不失為一種沒辦法中的辦法。
另一個問題是: 為何已知「馬齒盈四以上」,也就是馬四歲以上,還要「丈齒」呢?馬的生長有遲有速,成熟與否只能就規律估其大概。一般來說,中央恒久門齒雖自兩歲半左右最早長出,四歲多還會繼續長,到五歲時其側的中間齒和隅齒才會長到和門齒平齊(參圖8),這時才算「齊口」,才可說是成熟的馬。四歲多不過是將近成熟,有可能進入篩選範圍,以備供役。為確定成熟度,須以較精確的「丈齒」確認該馬是否齊口足齡,可以擔當拉車和負重的任務。可惜如今已難以知道,秦代丈齒是僅丈上或下顎中央門齒,或兼取上下顎所有切齒的長度,或包含長度以外的檢查。《金布律》雖僅說丈齒,以測長度為主,似也應包括其它檢
中国历史故事女娃造人
測,才好綜合而作較整體、精準的評估。有一個可能是丈、齒二字都是動詞,丈指丈身高和齒長,齒則指由長度計年齡。因此《金布律》會並提身高和年齒。年齡估計出來,即直接登記年齡。此後逐年紀錄,無須再行丈齒。這是為什麼漢簡中提到已服役的成馬如驛馬、傳馬等,都僅有齒若干歲而無齒長若干的記錄。對秦漢時的馬來説,丈齒應該是由幼年進入成年,一生一次的成年禮吧。
後記: 本文初稿承蒙羅豐兄大力協助,提供珍貴材料,極為感謝。又幾度翻修的初稿曾和幾位學棣討論。石昇烜提醒我有居延和金關簡材料可用,丈、齒或應分讀,皆為動詞,高震寰對丈齒也提出了極有啟發性的意見。我受他們啟發,採納其議,捨棄舊說,而成新篇。最後由我和震寰具名發表,請大家指教。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6年4月7日20:46。)
[1]陳偉,〈讀張家山漢簡《津關令》涉馬諸令研究〉《考古學報》1(2003);劉釗,〈說秦簡”右剽”一語並論歷史上的官馬標識制度〉《書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頁173-197;方勇,〈讀《嶽麓書院藏秦簡(肆)》札記一則〉武大《簡帛網》2016.3.25發佈。
[2]方勇,〈讀《嶽麓書院藏秦簡(肆)》札記一則〉。這看來似乎可以成一說。但第一,秦制廄嗇夫之下是否有副手丞? 據裘錫圭先生〈嗇夫初探〉一文的研究,廄嗇夫、庫嗇夫、倉嗇夫等都是官嗇夫一類,其下有佐,未有丞。秦漢律簡中嗇夫之後所見令、丞,實指縣令、丞而不是嗇夫的副手。(《裘錫圭學術文集》5,頁99-101)。里耶簡和嶽麓簡有各種嗇夫、其下僅見佐,或泛稱的吏,無明確的丞。第二,讀成「令丞前久(灸)右肩」有語法上的困難,「前」字難解;如說成是「令丞在馬前烙馬的右肩」,從原句讀不出有「在馬前」的意思。
[3]例如: 里耶秦簡8-264、8-1638、居延金關簡73EJT23.855B、73EJT37.1065B、1067B、居延簡55.1、141.2B、284.4B、506.9B
[4]陳偉和劉釗前引大作都連讀《津關令》的「馬識物」三字,視為一事。我懷疑馬識是馬識,物為其它,應分讀。嶽麓簡0624正-362正有「可以劾久職(識)」和「弗劾久職(識)者」之句。這裡談的雖是器物灸識,其為識則一,其下無物字。疑「物」指馬、牛或人的某些足以辨識的特徵,因為「物色」這樣的詞語也用在人身上(如金關簡73EJT32.3、EJT37.386A、EJT37.522A、EJT37.806+816、居延簡EPT4.13、303.15+513.17:「…有吏卒民屯士亡者,具署郡縣、里、名、姓、年、長、物、色、所、衣服、齎操、初亡年月日、人數,白報與病巳…」。又如肩水金關73EJT1.1甘露二年御史書這類追捕罪犯的通緝令,都會描述人犯的面貌、肢體特徵和膚色(「…為人中壯,黃色,小頭,黑髮,橢面,鈎頤,常蹙額如顰狀…」),這應是所謂的物和色。
[5]劉釗,〈說秦簡”右剽”一語並論歷史上的官馬標識制度〉,頁173-197。劉文頁186提到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館藏有一件唐三彩馬,在馬的左肩部有「飛風」二字,這和此簡所記灸右肩可相參證。又飛風馬名,可補證陳偉以為張家山《津關令》「內史、郡守各以馬所補名為久,久馬」,以馬名烙在馬身的說法。見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主編,《二年律令與奏讞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頁317-318校釋五。關於後代馬印又可參羅豐,〈規矩或率意而為—唐帝國的馬印〉《唐研究》第16卷(2010)。
[6]唐宋之制參前注劉釗和羅豐之文。
[7]參張俊民,〈懸泉漢簡馬匹問題研究〉《敦煌懸泉置出土文書研究》(蘭州:讀者出版傳媒公司、甘肅教育出版社,2015),頁335-336;劉釗,〈說秦簡”右剽”一語並論歷史上的官馬標識制度〉,頁185-186。
[8]武大簡帛網近刊高一致〈讀嶽麓書院藏秦簡肆雜說一則〉(2016.3.27刊)一文,即主張「簡文“齒未盈至四以下”中“齒”,不是指馬的實際牙齒數,而是指馬的年齒、年齡。」
[9]本文初稿一度曾試圖論證「四」為長度,指四寸,隔夜發覺漏洞難彌,即放棄。
[10]僅舉一個較早的例子。例如中等農業學校養馬學教科書編輯委員會編,《養馬學》(北京:財政經濟出版社,1957),頁39:「乳齒顔色潔白,齒形較小,齒根細,齒列間形成較大的空隙;永久齒則顔色黃白,形狀粗大,齒根粗,故齒列間空隙小。」頁39。
[11]《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說馬的切齒在一歲時,「上下生乳齒各二」;四歲時,「上下生成齒二」;五歲時,「上下著成齒四」,與事實有不小出入、不可為據。《齊民要術》說的成齒如果是恒齒,馬的中央門齒在兩歲半左右即開始換成恒或成齒,而不是四歲。
[12]張俊民,〈懸泉漢簡馬匹問題研究〉,頁336-337.
[13]繆啟愉的評論是:「從一歲以下至三十二歲,以齒的換生、磨面的形狀(“區”、 “臼”或“平”)與齒質的變黃至白等特徵來推定馬齡,與現代外形學有相似之處,但敘述籠統簡略,不及現代外形學的精確。」參繆啟愉,《齊民要術校釋》(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頁403注釋一六。
[14]參Patricia Schrock et al., “Three-dimensional anatomy of equine incisors: tooth length, enamel cover and age related changes”,
BMC Veterinary Research 2013, 9:249(http://www.biomedcentral.com/1746-6148/9/249) (2016.1.24上網) 。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895.html
以上是关于“當乘”與“丈齒”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當乘”與“丈齒”;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