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原文,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31 19:33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臺灣大學中文系)


一、以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厭)於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仇)㼌(耦)
整理小組疑「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讀為「協」;原認為「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從「夂(終)」得聲,讀為「庸」,並引《左傳》昭公十六年子產曰:「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藿,而共處之。」[1]故將此句釋為「以協於庸次」。
由於此句艱澀難通,另有學者提出不同意見。徐在國對「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表示質疑,認為該字乙本作「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整理小組所謂「頁爲聲符」則沒有著落,故懷疑此字當從「肰」聲。「肰」與一般「肰」字寫法相比,僅是「犬」、「肉」偏旁易位。「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字從頁、肰聲,徐在國認為可讀為「勸」。「肰」字上古音為日紐元部,「勸」為溪紐元部。徐氏認為「勸」可訓獎勉、鼓勵,引《國語.越語上》:「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為例證。[2]筆者認為簡文「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字之字形,徐氏字形甚確,然訓釋尚有可商。「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主要從「肰」,疑讀為「猒」。「肰」字上古音為日母元部,「猒」為影母談部。《說文》:「猒,飽也,从甘、从肰。」《上博簡》多見「猒」、「厭」相通之例,如〈緇衣〉:「我龜既猒(厭)」,〈詩論〉:「以道交,見善而傚,終乎不猒(厭)人」,〈從政〉:「持善不猒(厭)」。[3]傳世典籍「厭」字可訓為壓迫、迫近,如《荀子.儒效》:「遂選馬而進,朝食於戚,暮宿於百泉,旦厭於牧之野。」唐人楊倞《注》:「厭,壓也,迫近。」有時或直接作「壓」,如《左傳》成公十六年:「甲午晦,楚晨壓晉軍而陳。」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楚軍清早逼近晉軍營壘布陣。」[4]《國語.晉語六》:「鄢之役,荊壓晉軍,軍吏患之,將謀。」此皆為確證。
至於「庸次」二字,石小力於〈清華六整理報告補正〉指出,整理者釋「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之字原作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甲本05)、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乙本05),然該字右部與「夂(終)」不類,且左半亦非「允」旁,故釋「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不確。[5]該字當由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三部分組成,其中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丩)為聲符,上古音為見母幽部,石小力認為可讀為禪母幽部之「仇」或羣母幽部之「逑」。「仇」、「逑」與「偶」同義連用,表示與之匹偶之人或國家。[6]筆者認為石小力分析有據,「㼌」字尚見《上博六.平王與王子木》簡1「城公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㼌聽於薵中」,及《上博八.命》簡9「必內(入)㼌之於十友又厽(三)」。復旦吉大讀

中国历史上有爱心的故事

書會指出,〈平王與王子木〉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字讀爲「遇」,〈命〉篇則可讀爲匹偶之「偶」。[7]「偶」在文獻或作「耦」,《左傳》桓公二年:「嘉耦日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易言之,「仇耦」可指關係不佳的匹耦之國。
考慮到前後文意,此段文字先敘鄭桓公「以車七乘,徒卅人,鼓其腹心,奮其股肱」,爾後又「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甲,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戈盾以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造)勛」,故「以厭於仇耦」當是描述鄭桓公發起軍事行動,「以車七乘,徒卅人」向臨近國家迫近與攻擊。
二、輹(覆)車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襲)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制)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字整理小組提出二種解釋:一者為甲介之「介」,舉《毛詩.鄭風.清人》「駟介旁旁」為證,「襲介」猶云「被甲」。另一說法則將「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釋為表二水之間的地名。[8]筆者翻檢傳世文獻,未見典籍有「襲甲」一詞。且《左傳》「襲」字之後多為地名,如成公十七年《傳》:「楚公子橐師襲舒庸」,襄公二十三年《傳》:「齊侯襲莒」,哀公四年《傳》:「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由此推知,整理小組所舉意見,後者較前者合理。然「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指何地?筆者遍查典籍與地圖,未見從「水」、從「介」之地,則此字或可讀為從「水」、「介」聲。傳世文獻與出土資料所載「介」、「㓞」二字多有異文,如《老子》七十九章:「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人」,馬王堆帛書甲本「契」作「介」、乙本作「芥」。《孟子.萬章上》「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不若是恝」,《說文》「恝」下引作「𢗊」。《戰國策.趙策一》「則地與國都邦屬而壤挈者七百里」,馬王堆帛書本「挈」作「芥」。進一步分析,從「介」、從「㓞」之字又與從「制」之字多有異文,如《周易.睽卦》「其牛掣」,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三)《易.睽》作「其牛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阜陽漢簡本「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掣)」作「絜」,[9]《說文.手部》「𤸪」字《繫辭》引「掣」作「—

中国历史十大神话故事

082;」,又云:「今作𤸪。」據此論之,「介」可與「制」相通,則簡文此句應釋為「覆車襲制」,可語譯為:鄭桓公以埋伏之兵車襲擊制邑。
《左傳》隱公元年:「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楊伯峻云:「虢指東虢,制當為其屬地。……《漢書.地理志》臣瓚注云:『鄭桓公寄帑與賄於虢、會之間。幽王既敗,二年而滅會,四年而滅虢』,此蓋據《竹書紀年》,虢叔之死亦在此年。」[10]鄭莊公即位時,武姜因偏愛幼子共叔段而為之請「制」。「制」原屬東虢領地,位於鄶之西北,後為鄭國所滅,並納入鄭國版圖。《史記.鄭世家》:「二歲,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并殺桓公。鄭人立其子掘突,是為武公。」據此則鄭桓公在犬戎入鎬京時卒於變亂,其子即位是為鄭武公。日人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因王室多故,感史伯之言,寄孥與賄于虢、鄶等十邑。桓公死幽王之難,其子武公與平王東徙,卒定十邑之地以為國,河南新鄭是也。然則桓公始謀,非身得也。武公始國,非桓公也。」瀧川氏此見乃依文獻記載而發,傳統認為鄭國東遷於新鄭,乃鄭武公「始國」而「非桓公也」。然〈鄭世家〉又云:「桓公曰:『善。』於是卒言王,東徙其民雒東,而虢、鄶果獻十邑,竟國之。」則司馬遷提出不同說法,認為鄭桓公時已將此十邑「國之」,不待其子鄭武公時方併而有之。簡文記載鄭桓公「襲制」、「克鄶」云云,正與司馬遷之說相應,可佐史公之見。
三、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女(如)容,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社)之凥(處),亦吾先君之力
整理小組原斷句作「克鄶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如容社之處。」整理小組考釋云:「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甲本左下從『皂』,上半從楚文字『庿』字,下半即『䬢』,《集韻》以為『饕』字,試讀為從刀得聲之『迢』,訓為迢遰懸遠。」[11]整理小組雖未進一步申說「克鄶迢迢」之意,應認為「迢迢」當指鄭桓公克鄶一事之狀語。楊蒙生則對「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字有不同看法,認為此字上半應從宀、從叀而非從「庿」,且為從「叀」聲之字,故將此字釋為「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楊氏認為「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可能是「專斷」二字合文,其意或與《左傳》昭公十九年「晉大夫而專制其位」之「專制」相近,乃謂鄭桓公戮力而獲得函、訾、介、鄶諸地,專居其地而置鄭之社稷,自此鄭國在東遷後建立穩固地盤與發展基礎。[12]
筆者認為楊氏於字形之分析甚有見地,然此字可再進一步深究。《說文》:「𣃔,截也。从斤从𢇍。𢇍,古文絕。𠸿,古文斷从𠧢。𠧢,古文叀字。《周

各国眼里的中国历史故事

書》曰:『𠸿𠸿猗無他技。』𠜷,亦古文。」《集韻》亦謂「斷」古作「𠜷」,由是可知「𠸿」、「𠜷」即「斷」之古文。簡文甲本「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上部應分析為從宀、叀聲,下部從皂、從刀。乙本此字下半雖從食、從刀,但應為皂之訛誤,故「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即釋為「斷斷」。此外,《說文》亦提及「𠧢,古文叀字」,而「斷」與「叀」聲字關係密切,楚簡「剸」字有不少通假為「斷」之例。如〈曹沬之陣〉:「五人以伍,一人有多,四人皆賞,所以為剸(斷)。」〈三德〉:「毋壅川,毋剸(斷)𨽍。」〈語叢二〉:「強生於性,立生於強,剸(斷)生於立。」[13]據此推之,「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
=」在「斷」之古文上增添「叀」旁,其因當是疊加聲符,簡文應讀為「斷斷」。
《尚書.秦誓》:「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禮記.大學》亦引上述〈秦誓〉之文,漢人鄭玄《注》謂「斷斷」為「誠一之貌也。」清人孫星衍云:「此言如有一概臣,其心專一,無他技巧,其心休美,寬大如有所容納也。」[14]則「其如有容」之意為「寬大如有容納」,謂人氣度寬闊、有容乃大。簡文「斷斷如容」當如〈秦誓〉之文,形容鄭桓公「斷斷」誠一而「如容」寬大。故此處前後文句應為斷句為:「以覆車襲制、克鄶,斷斷如容。」至於後文「社之處,亦先君之力也」,乃言社稷之立處,是我先君鄭桓公之力也。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6年9月13日10:46。)
[1]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頁121

中国历史有多少故事书


[2]徐在國著:〈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一則〉,2016年4月17日刊登,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19。
[3]白于藍著:《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頁362。
[4]楊伯峻著:《春秋左傳注》(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頁883。
[5]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著:〈清華六整理報告補正〉,2016年4月16日刊登,網址: 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6/20160416052940099595642/20160416052940099595642_.html。
[6]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著:〈清華六整理報告補正〉,2016年4月16日刊登,網址:  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6/20160416052940099595642/20160416052940099595642_.html。
[7]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命〉校讀〉,2011年7月17日刊登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4 
[8]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頁121-122。
[9]白于藍著:《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頁210。
[10]楊伯峻著:《春秋左傳注》,頁10-11。
[11]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頁122。
[12]楊蒙生著:〈讀清華六〈子儀〉筆記五則-附〈鄭文公問太伯〉筆記一則〉,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網站(2016年4月16日)。
[13]白于藍著:《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頁311。
[14]清.孫星衍著:《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頁554。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758.html

以上是关于《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048.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