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原文,标题,漢代,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1 00:30
  • 72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清華大學歷史系)

   
為斷匈奴右臂、隔絕羌胡,漢武帝在河西地區發動了一系列戰爭,攘地斥境,建置四郡徙民屯田,與此同時還修建了邊塞長城,通烽火謹斥候。其中的張掖郡基本上囊括了整個弱水流域,[1]在弱水中下游設置的肩水都尉、居延都尉,作為控扼會水縣以北直到居延海這一廣大地區的重要軍事防禦機構,拱衛騂馬、居延兩大屯田區,同時也是防禦匈奴南下的橋頭堡和北擊匈奴的基地。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不過,這一地區的防禦屯戍體系,史書多闕,詳情不得而知。居延舊簡的發現,[2]為我們了解其概貌及局部細節奠定了基礎。陳夢家首度系統復原了居延、肩水兩都尉轄下諸多機構的建置及地理位置。[3]就南部的肩水都尉轄區而言,陳夢家認為都尉府位於A35遺址(大灣),這一說法受到部分學者質疑。[4]同時,陳夢家認為肩水候官位於A33遺址(地灣)、肩水金關位於A32遺址,這個說法一直為學界信從,成為相關研究的基礎。不過,居延舊簡中出土自A33、A32遺址的簡牘數量較少,制約了相關研究的深入。
20世紀70年代居延考古隊曾在A32遺址進行系統的發掘,所獲簡牘自2011年開始刊布,到2016年全部出版,為系統認識A32遺址的性質奠定了基礎。早年居延考古隊判斷,A32遺址不單純是金關所在,亦兼具斥候、驛廄等作用。[5]近期李均明研究了此地所駐通道廄的日常管理,侯旭東考訂此地駐有騂北亭,筆者認為肩水候官塞所轄的東部候長治所亦在此地。[6]綜合判斷,該地是個複合型遺址,性質較為複雜。而且,A32距離A33僅550米左右,[7]在已探明的河西漢塞遺址中絕無僅有(下圖[8])。筆者深入研讀肩水金關漢簡及居延舊簡後發現,作為肩水塞日常政務處理中心及物資集散基地,肩水候官就位於A33遺址,不過作為肩水塞及肩水候官的最高長官,肩水候亦常在A32遺址駐足辦公,該地對肩水候官具有特別的意義,甚至可視為肩水候“官”的一部分。綜合排比A33、A32兩地出土資料,自宣帝早期至陽朔元年(前24)這段時間內,肩水候應多駐A33遺址,甘露五鳳年間可能駐在A32遺址;最晚從陽朔四年(前21)十一月開始,直到居攝二年(公元6年),肩水候常駐A32遺址。
實際上自漢簡發現以來,學界即據之推定簡牘出土地在當時的機構名稱或確定簡文涉及的某個機構的具體位置。綜觀近百年來這項工作的進展及成果,較為常見且有效的資料就是封檢、郵書簡(郵書刺或郵書課)、記載發文者收文者及附有傳送開封記錄的文書,標明文書或實物的楬也值得留意。[9]因此,本文對肩水候駐地的考察,主要建基在對封檢、相關文書及郵書簡的綜合分析上。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一、封檢所見肩水候駐地
封檢在遺址定名或官署定位的工作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且使用率頗高。封檢正中以醒目大字題署的機構或個人均為收件者,學界推定遺址名稱時主要利用的也是這一點。基本上,某遺址出土封檢題署的機構或個人,即表示該機構或個人某段時間駐在此遺址。驗之各地出土的封檢及以往的研究,這一對應關係基本上是成立的。[10]可以說,封檢在遺址定名工作中發揮著類似於門牌的指示作用。有鑒於此,本節首先著手考察A33、A32兩地出土的肩水候(官)[11]封檢。
1.  A33出土肩水候(官)封檢
A33遺址出土的兩千余枚漢簡中,目前可見有約有45枚封檢,其中僅簡20.1、74.1、236.1等有封泥匣,其餘似皆無封泥匣或因殘斷而無法判斷。實際上,有無封泥匣並不妨礙其標識封緘的作用,因此本文一併討論。45枚封檢中,肩水候(官)多達34枚,幾佔五分之四,七枚肩水金關封檢,[12]兩枚肩水候長封檢(248.29、539.3),[13]一枚殘損嚴重僅存“肩水”二字(131.70),一枚未標識機構(236.1)。簡1.1簡1.2簡1.3簡1.4簡1.5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這34枚肩水候(官)封檢,按照書式的不同,可細分為五種類型(附表1-5)。Ⅰ型共有16枚,寬度不一,察其書式應為封檢無疑,如簡1.1,
1.1、肩水候官                                           13.5/A33[14]
僅題署“肩水候官”作為標識。Ⅱ型如簡1.2,
1.2、肩水候官行者走                                     74.18/A33
註明了傳送方式,加上219.11共兩枚。Ⅲ型共10枚,不僅寫有收件者“肩水候官”,而且註明了發件者之印章及傳送者身份姓名和送達時間,如簡1.3,
1.3、 印曰朱千秋
肩水候官
十二月壬申隧長勤光以來                               5.2/A33
說明文字分列“肩水候官”兩側,字體較小,部分簡墨色濃淡不一,屬於二次書寫。Ⅳ型共三枚,是Ⅱ型和Ⅲ型的結合體,不僅標註收件者、傳送方式,且註明了發件者之印章、送件者身份姓名及送達時間,如下:
1.4、 張掖都尉章
肩水候以郵行
     九月庚午府卒孫意以來                               74.4/A33
Ⅴ型共三枚,如簡1.5,
1.5、       廩名籍
肩水候官    穀簿
            歲留□                                       5.16/A33
上標肩水候官,下面以小字說明簿籍名稱或事項,頗為特別。
A33遺址出土上述五種類型肩水候(官)封檢,中間三種可能屬於文書傳遞使用的封檢,Ⅴ型應該屬於所謂的實物檢,[15]Ⅰ型有可能也是文書封檢,只是使用方法與中間三種不同而已。[16]這五種類型封檢,絕大部分題署為肩水候官,少部分題署肩水候,無論怎樣均為收件者。
2.  A32出土肩水候(官)封檢
A32出土肩水候(官)封檢共計55枚(附表6-9),約占總數的五分之一。[17]這55枚封檢中,僅73EJT37:48有封泥槽,形制瘦長,其餘皆無。比照前面的分類,A32出土肩水候(官)封檢,Ⅰ型共32枚,如簡1.6,
1.6、肩水候官                                           73EJT1:71
Ⅱ型14枚,如簡1.7,
1.7、肩水候官以郵行                                    73EJT23:51
Ⅲ型8枚,如簡1.8,
1.8、   張掖□□□印
肩水候官
        九月己亥騂北卒林赦之以來                     73EJT37:1314
Ⅴ型實物檢僅1枚,左半殘去,
1.9、    □肩水候簿餘
肩水候   錢百八十
         〼                                           73EJT30:127簡1.6簡1.7簡1.8簡1.9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A32遺址出土肩水候(官)封檢,絕大部分亦題署肩水候官,少部分題署肩水候。共四種類型,沒有Ⅳ型。Ⅲ型封檢記有接收信息。
綜上,A33、A32兩遺址出土了大量肩水候官封檢,尤其Ⅲ型封檢,記有簽收信息,可指認兩地皆為肩水候官所在。該如何理解這一現象呢?通常情況下,首先想到的解釋是肩水候官在兩遺址間遷移。不過,兩遺址相距僅550多米,肩水候官移動這麼近的距離,似無必要。筆者推測,因A32遺址與肩水候官相近,且駐有重要的關卡——金關,肩水候為掌控這個重要的設施,常常在此地駐足停居,甚至日常政務辦公亦在此地進行,故此地出土多枚相關封檢及文書。實際上,因肩水候常常駐居此地,甚至可將之視為肩水候“官”的一部分。不過,究其實,兩地還是分開的,有一段距離的,那麼肩水候何時在A32、何時在A33駐居辦公呢?因絕大多數封檢皆無法判定年代,故需結合往來文書及其它資料進一步分析。
二、文書所見肩水候駐地及時間
漢代官文書的運行有其制度規定和慣例,根據某些文書的文本內容及出土地信息,并結合邊郡的行政組織體系深入分析,可以判定肩水候駐地。經過檢核比對,我們發現共有三十多份文書,既可確證肩水候駐地又有明確的紀年。大致可分為四類:(1)肩水候上呈文書的草稿或留底;(2)其它機構呈給肩水候官的文書;(3)記有“發君前”字樣,表示在肩水候面前開封,也就表示簡牘出土地為肩水候駐地;(4)簡背有簽收記錄,結合文書涉及的上下級及其出土地,可以判斷肩水候(官)的駐地。也有兼而有之者。最為直接有力的當屬第三類“發君前”材料。四類文書互相印證補充,足以明確肩水候駐地。為行文方便,按照時間先後逐個梳理考證相關文書,最後結合A32、A33出土的其它文書簡,尤其是簿書標題簡,予以總結說明。

(1)元康元年(前65)正月丁丑[18]
2.1、地節五年正月丙子朔丁丑,肩水候房以私印行事敢言之都尉府:府移大守府所移敦煌大守府書曰:故大司馬博                       10.35A
                         令史拓尉史義                  10.35B/A33
該簡形制為兩行。據簡文可知,先是張掖太守府將敦煌太守府書下發至肩水都尉府,都尉府再下發至肩水候官,簡2.1即為肩水候房就此向肩水都尉府匯報工作的上行文書,原件應為冊書,惜其餘不存。從呈文者肩水候和呈報對象都尉府的關係看,這份文書或者作為草稿/底本出土於肩水候駐地,或者作為文書正本出土於肩水都尉府所在地,二者必居其一。學界通常認為肩水都尉府駐於大灣遺址(A35),因此簡2.1出土地(A33遺址)當為肩水候駐地。細察圖版,文字工整,正背面書風一致,應為同一人書寫,唯“房”之簽名字跡不同,當為別筆所簽,因此這份文書很可能作為副本留底存檔,或者沒有發出去。據學者的研究,宣帝地節五年四月改年號為元康,[19]與簡2.1“地節五年正月”紀年相符,地節五年即元康元年。

(2)元康元年(前65)正月戊寅
2.2、地節五年正月丙子朔戊寅,肩水候房以私印行事,謂士吏平:候行塞,
書到平行候事,真官到若有代,罷,如律令。           73EJT21:42+38A
……                                          / 令史拓尉史義
印曰候房印
正月戊寅鄣卒福以來                                 73EJT21:38+42B
該簡為肩水候交待士吏平兼行候事的冊書。[20]甲渠塞轄下約十個候部,配備三名士吏,則每名士吏負責三到四部[21],而肩水塞轄有九個部[22],士吏數量不詳,或許士吏平可能負責東部及其它兩三部,此時駐在A32遺址,因此這份文書出土於此地。簡背“鄣卒福以來”顯示福的身份為鄣卒,一般而言,鄣即指肩水候官所駐之地灣(A33)城,故簡2.2當由彼處發來,也即地節五年正月肩水候駐在A33。時間是簡2.1的次日。

(3)元康元年(前65)十二月壬寅
2.3、元康元年十二月辛丑朔壬寅,東部候長長生敢言之候官:官移大守府
所移河南都尉書曰:詔所名捕及鑄偽錢盜賊亡未得者牛延壽、高建等廿四牒,
書到廋                                                     20.12A
                           候史齊、遂昌                20.12B/A33
該簡形制為兩行,正背面書風一致,候長簽名筆跡與其它文字相似,應為同一人書寫。據簡文可知,先是河南都尉府發文張掖太守府請求協助抓捕牛延壽、高建等,太守府接文後下發給肩水候,肩水候又下發至東部候長,簡2.3即為東部候長向肩水候官匯報搜捕盜賊的文書。據呈文者東部候長與呈報對象肩水候官的關係,這份文書或者作為草稿/底本出土於東部候長駐地,或者作為文書正本送達肩水候官,二者必居其一。據筆者研究,東部候長自地節四年(前66)至元始四年(公元4)一直駐在A32遺址,[23]因此,元康元年(前65)十二月簡2.3出土地——A33遺址——為肩水候官所在地,該簡為文書正本。[24]

(4)元康二年(前64)二月乙丑
2.4、元康二年二月庚子朔乙丑,左前萬世隧長破胡敢言之候官:即日疾心腹,四節不舉                                      255.22+5.18/A33
該簡內容為病書,出土於A33,形制為兩行,字跡工整。據簡文知,左前部萬世隧長破胡因身體抱恙而向候官直接匯報,很可能是請求休息或就醫[25]。通常情況下,文書應逐級上呈或下發,[26]即隧長首先向候長匯報,然後由候長再“寫移”上呈候官。這件文書的上呈程序較為特別,但並不妨礙據此判斷肩水候官所在。比照簡2.1、簡2.3可知,簡2.4的出土地或者為萬世隧長駐地,或者為肩水候官。左前部當位於A32以北,[27]因此,該簡出土地當為肩水候官所在,文書乃正本。文書呈報肩水候官,理論上肩水候負有文書上的責任,應由其處理。

(5)元康四年(前62)三月乙巳
2.5、元康四年三月戊子朔甲辰,望泉隧長忠敢言之候官:謹寫移病卒爰
書一編,敢言之。                                          255.40A
印曰馬忠印
三月乙巳金關卒□以來                                  255.40B/A33
該簡形制為兩行,正面文字謹嚴工整,背面潦草,顯系二次書寫。簡文明言望泉隧長向候官呈報病卒爰書,簡背“三月乙巳金關卒□以來”顯示已經送達目的地,故該簡出土地——A33遺址,即為候官。此地僅見設有肩水候官,並無其它候官,故該地即為肩水候官。

(6)元康四年(前62)六月壬戌
2.6、元康四年六月丁巳朔庚申,左前候長禹敢言之:謹移戍卒貰賣衣財物
爰書名籍一編,敢言之。                                     10.34A
印曰藺禹
六月壬戌金關卒延壽以來  候史充國                       10.34B/A33
該簡形制為兩行,字跡工整,簡背具名“候史充國”與正面書風一致,當為同一人書寫,簡背印文及簽收記錄字體瘦小潦草,當為文件收到後書寫。據簡文,左前候長報告的是一份戍卒貰賣財物的名籍簿書,簡2.6应是该冊書的呈文,属册书最末一简,故背后有文书抄写者的署名以及传递和签收记录。[28]報告人為左前候長,據文書逐級上呈及下發的通例,則報告對象當為左前候長的直屬上級——肩水候。據簡背的簽收記錄“金關卒延壽以來”,簡2.6已經送達目的地,則其出土地元康四年六月時當為肩水候駐地。此外,從傳遞人延壽為金關卒看來,左前部候長駐地在A32以北,具體地點待考。

(7)五鳳元年(前57)十一月(?)
2.7、十一月甲□,肩水候福敢言之:謹〼
     謁報。敢言之。  〼                                 73EJT34:2
2.8、〼□肩水候福敢言之:府移〼
     ……                                               73EJT27:8
2.9、五鳳元年十一月乙卯朔辛酉,肩水候福謂關嗇夫光:候行塞,光兼行候事,真官到                                             73EJT8:8
上述三簡形制皆為兩行。2.7、2.8兩簡為肩水候福的呈文簡,據2.7簡首無朔日的紀日情況判斷,當為轉呈某件文書,2.8呈文對象當為肩水都尉府。兩簡出土自A32遺址,應是作為文書草稿或底本而存留。據2.9,肩水候福出現於五鳳元年(前57),故暫定2.7為五鳳元年十一月。另外,簡2.9為肩水候發給關嗇夫的下行文書,因金關就在A32遺址,故無法斷定此時肩水候福究竟在A32或A33。
此外還有一枚五鳳三年(前55)的觚,亦涉肩水候官,但地點不確,暫附於此,
2.10、五鳳三年四月甲戌,橐他候博移肩水候官:遣隧長勝〼73EJT37:1535A
館里冀巷等四人詣僵落作所,因迎罷省卒,四人檄到往來,願令史〼
                                                    73EJT37:1535B
該簡形制為觚,下殘。橐他候向肩水候官移文,轄下四人前往“僵落作所”,[29]並迎接罷省卒。可能事涉肩水候官,故橐他候移文。也有可能迎接罷省卒需要通關,故由肩水候將文書轉發至金關,該簡因此在A32遺址出土。該簡並不能確證五鳳三年四月時,肩水候就在A32遺址,錄此備考。

(8)甘露二年(前52)三月
2.11、甘露二年三月庚寅朔丙辰,東部候長廣宗敢言之:廼甲寅病溫,四支不舉,未能視事,謁報,敢言之。                   73EJT29:115A+116
王廣宗印
三月乙[30]卯騂北卒齊以來                               73EJT29:115B
這份文書由兩簡組成,字跡書風一致,尤其“敢言之”三字的架構轉折非常相似,可復原為冊書。唯簡背印文及接收記錄字跡迥異,屬二次書寫。簡背印文“王廣宗”當即文書報告者東部候長廣宗。按照文書逐級上呈的通例,肩水候當為其呈報對象。簽收記錄“騂北卒齊以來”表示文書已經送達目的地。因此,甘露二年(前52)三月二十六日(乙卯),肩水候似駐在該冊書的出土地——A32遺址。不過,該簡紀日存在很大的問題,“甘露二年三月庚寅朔丙辰”呈報文書,月朔與今人推定者相合。按照簡牘本身記載朔日推算,丙辰為三月二十七日。此後三天的干支分別為丁巳、戊午、己未。細察圖版,簡背干支為“乙卯”,尤其“卯”字清晰可辨確鑿無疑。若乙卯不誤,則時間為三月二十六日,也意味著文書在呈報的前一天就收到了。該簡正面文字工整,不太可能出錯,簡背屬於備註性質的簽收記錄,或許記錯了。
此外,甘露二年之後,A32遺址還出土一枚肩水候官封檢,所記時間為初元二年(前47),但疑似習字,暫附於此:
2.12、肩水候官行者走  □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73EJT29:125A
譚伏地再拜請      
中君              大令    應令
    初元二年十月戊子朔壬寅敢言之                     73EJT29:125B
這是一枚封檢,有封泥槽。題署“肩水候官行者走”,屬於前述Ⅱ型封檢。簡背存在兩種筆跡:“初元二年十月戊子朔壬寅敢言之”及“大令”“應令”文字細瘦修長,與正面相似;“譚伏地再拜請中君”潦草無章法,顯系別筆所書。據前述對A33、A32兩地出土封檢的分析,一般而言封檢均出土自題署機構所在地,若此不誤,則初元二年十月壬寅肩水候當在A32遺址。查該簡年月朔日,與今人所推相符。不過,簡背文字不易理解,尤其是“大令”“應令”的含義及兩種筆跡的現象,另外“敢言之”前面亦無呈文者姓名,較為少見。鑒於該簡的異樣,不能排除A32遺址某機構人員因向肩水候官呈文,故製作此枚封檢,最終並未發出而留下的可能。又或者,該簡簡背為無意義的習書。284.4B284.4A284.1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9)建始元年(前32)三月丙戌
2.13、建始元年三月甲子朔癸未,右後士吏雲敢言之:迺十二月甲辰受遣,盡甲子,積廿日,食未得。唯官移                          284.1/A33
城官致,敢言之。            以檄報吏殘日食皆常詣官廩
                            非得廩城官                     284.4A
董雲                            令史博發
三月丙戌肩水庫嗇夫魚宗以來      君前                   284.4B/A33
兩簡形制皆為兩行,均出土自A33遺址,編號相近。後簡正面文字“城官致敢言之”筆跡書風與前簡相似,工整謹嚴疏密有致(上圖)。兩簡所記內容為同一件事,“唯官移城官致”語句相接,後簡背面董雲與前簡右後部士吏雲同名。綜合判斷,兩簡可復原為冊書。據簡文,右後部士吏董雲報告所欠廩食之事,一般而言,部呈報文書的對象通常為候官,而且簡文“唯官”表示向候官申訴。比對2.3、2.4兩簡可知,此類文書出土地,要麼為右後部士吏雲的治所,要麼為肩水候官。據筆者研究,肩水塞左前、左後及北部位於金關以北,右前、右後當在肩水塞南端,而且A33遺址並不駐扎某個部,更不駐扎右後部。此外,末簡簡背接收記錄“三月丙戌肩水庫嗇夫魚宗以來”顯示該文書由庫嗇夫宋宗送來,肩水庫設在肩水都尉駐地——A35遺址,[31]行進方向亦相符。因此,建始元年三月該簡出土地——A33遺址——應為肩水候官。“以檄報吏殘日食皆常詣官廩非得廩城官”應當是這件事的處理記錄,即以檄的形式告知董雲,剩餘廩食應當向候官而非肩水城官申請。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末簡簡背“令史博發君前”亦可證明肩水候當時駐在A33遺址。在河西地區,漢簡可見太守府君、刺史某君,但更為常見的是候君,[32]如“甲渠候君移過所”(EPT26:1)、“候君詣府”(EPT48:25)、“候君付長霸”(EPT51:239)、“候君對府”(EPT51:475)等等。“發”即開封,[33]“令史博發君前”表示令史博在肩水候面前開封文書。
此外,A8遺址亦出土“君發”的文書,顯示當時甲渠候駐在該地,
2.14、竟寧元年二月庚子朔壬寅居延令宣□〼                   190.1A
      二月戊午三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卒胡以來    君發〼                     190.1B/A8
該簡下殘,正背面文字書風不同。文書由居延令發出,簡背傳送記錄顯示已經送達目的地,“君發”當表示甲渠候開封。故竟寧元年(前33)二月時甲渠候駐此該地,印證了A8遺址為甲渠候官所在地的學界通行認識。A35遺址亦出土“發尉前”的文書,顯示肩水都尉駐在當地,
2.15、元延元年十月甲午朔戊午,橐佗守候護移肩水城官:吏自言責嗇夫犖晏如牒,書到驗問收責,報,如律令。                         506.9A
水肩塞尉印                   即日嗇夫□發
十月壬戌卒周平以來               尉前     佐相   506.9B/A35
該簡形制為兩行,正面及簡背具名“佐相”皆謹嚴工整,書風筆跡與簡背其它文字不同。據簡文,橐他守候移文肩水城官,要求協助追債。簡背“水肩塞尉”當為“肩水塞尉”之倒,很可能由肩水塞尉守橐他候,暫時無印而封以塞尉印。“嗇夫□發尉前”顯示在肩水都尉面前開封,這一史實恰與學界通常認為該地為肩水都尉駐地相符。
綜合諸簡可知,冊書2.13顯示建始元年三月肩水候駐在A33遺址。其最為直接的證據,就是文書接收方收到文書留下的開封記錄——“發君前”。

(10)建始二年(前31)八月戊午
2.16、建始二年八月丙辰朔□□,北部候長光敢言之:□□廩鹽名籍一編,敢言之。                                                    141.2A
鄭光私印                 置佐輔發
□□戊午候長鄭光以來     君前                          141.2B/A33
該簡形制為兩行,殘泐磨滅甚多,部分文字不可辨識。從現存文字看,書寫認真謹嚴。簡2.16乃北部候長所呈,文書持送者侯長光、呈報者北部候長光,當與印文“鄭光”為同一人,按照文書逐級上呈的慣例,應呈給其直接上級肩水候,“候長鄭光以來”顯示文書已經送達目的地——肩水候駐地。而且,比對冊書2.13可知,“置佐輔發君前”表示候官置的置佐輔在肩水候面前打開[34]。該簡為廩鹽名籍簿書的呈文簡,當應編排在最末。

(11)河平四年(前25)十月丁酉
2.17、河平四年十月庚辰朔丁酉,肩水候丹敢言之:謹移傳驛馬名籍□□,敢言之。                                                    284.2A
                                令史臨尉史音           284.2B/A33
該簡形制為兩行,字跡工整,正背面書風一致,肩水候名“丹”與其它文字筆跡相同,應由書吏代寫,非其本人所簽。[35]該簡上下留有兩處空白,當為編繩所過。文書未言呈報對象,按照文書逐級上呈的通例,當呈給肩水都尉府,與簡2.1相同。此類文書或者發現於呈報者肩水候駐地,或者發現於呈報對象肩水都尉駐地,二者必居其一。河平四年時肩水都尉肯定駐在大灣(A35)[36],因此該簡出土地A33在當時只能視作肩水候駐地,該簡很可能為存檔底本。

(12)陽朔元年(前24)三月己卯
2.18、陽朔元年三月戊申朔己卯肩水候丹移昭武:書〼       73EJT21:98
該簡為單札,下殘,字跡談不上工整。據簡文,陽朔元年三月己卯肩水候丹移文昭武,很可能此前與昭武縣之間有文書往來。一般而言,這種文書都應該發送出去了,該簡很可能作為草稿留在A32遺址。一般而言,這種文書應由肩水候屬吏代為起草,不過,負責文書工作的屬吏應當隨侍長官身邊,無論該文書由肩水候本人或其屬吏代為起草,當時肩水候似皆應駐在A32遺址。

(13)陽朔元年(前24)五月丁未
2.19、陽朔元年五月丁未朔丁卯肩水候丹移觻得:出穀付廄佐丁充食柱馬石斗如牒。書到,願令史簿入六月,四時報,如律令    已入    73EJT21:102A
                             令史臨尉史音                     73EJT21:102B
該簡形制為兩行,簡背上端原有不相關的習字,本文不錄。據簡文,肩水候丹移文觻得,要求將此前廄佐消費的穀物上報。“丹”字與其它文字筆跡相同,顯非別筆所書。下端“已入”筆跡似與其它文字不同,疑是收到觻得回復後所添加的備註。該文書起草者,與簡2.17相同,皆為令史臨尉史音,不過兩簡明顯筆跡不同。簡2.19顯示,陽朔元年五月丁卯,肩水候丹在A32遺址,至少文書起草者當在此地。

(14)陽朔元年(前24)九月癸亥
2.20、陽朔元年九月乙巳朔癸亥,肩水候丹敢言之:從□〼       284.8A
                                      令史譚           284.8B/A33
該簡形制為單札,下殘,正背面書風一致,肩水候簽名“丹”與其它文字筆跡相同。與簡2.17、2.18、2.19相隔不遠,候丹當為同一人。比照簡2.17可知,該簡應當亦呈報肩水都尉府,故陽朔元年九月該簡出土地——A33遺址——當為肩水候駐地。該簡文字的草書色彩十分濃厚,[37]很可能為文書草稿。

(15)陽朔二/三年四月辛酉
2.21、八月癸卯□張□□長□丞□移□〼如律令             73EJT7:26A
張掖水章丞                   騂北亭長章發                   
四月辛酉茂陵男子張霸以來     君前                      73EJT7:26B
2.22、河平二年十二月甲戌騂北亭長章敢言之治所檄曰      73EJT10:125
簡2.21為寬木牘,下殘。簡文開頭紀月日而無紀年,據此當為某種轉發移文。簡背文字“騂北亭長章發君前”顯示該文書由騂北亭長在肩水候面前開封。該簡雖無紀年,但正背簡文顯示,某年八月癸卯移文,次年四月辛酉送達。而據簡2.22,騂北亭長章見於河平二年(前27)十二月,且亭長章僅有此一枚紀年簡,不見其餘。一般而言,亭隧長任職不會不久,暫且以河平二年為中心,向前後各延五年,符合當年四月干支有辛酉、前年八月干支有癸卯者共計:建始元年(前32)、建始二年(前31)、陽朔二年(前23)、陽朔三年(前22)。目前難以判斷何者為是。鑒於陽朔年間之前肩水候較少駐在A32遺址,筆者暫且將該文書的時間定為陽朔二年或三年。

(16)陽朔四年(前21)十一月庚辰
2.23、〼朔四年十一月丁巳朔庚辰,肩水候宗移橐佗:就人載穀名□〼
                                                     73EJT21:109A
                                         守令史音    73EJT21:109B
該簡形制為單札,肩水候“宗”的簽名字體幾乎是其它文字的兩倍大小,筆跡亦不同,當為別筆所書。據簡文,肩水候宗移文橐他候官,事涉就人載榖,惜下殘,不得其詳。該簡很可能由肩水候簽名後,作為副本留存。若此不誤,則陽朔四年(前21)十一月庚辰,肩水候駐在A32遺址。

(17)鴻嘉元年(前20)正月前後
2.24、〼年九月丁巳朔庚申,陽翟邑獄守丞就兼行丞事移:函里男子李立第
臨自言取傳之居延。過所縣邑侯國勿苛留,如律令。 候自發      140.1A
陽翟獄丞
〼長二丈二尺直千六百錢□曼□身乃予之
……                                                Q

关于五月的中国历史故事

94;  140.1B/A32
該簡形制為兩行,上殘。紀年無存,查歷日表,自昭帝至新莽九月朔日為丁巳者僅成帝陽朔四年。[38]正面字跡工整,書風謹嚴,唯“候自發”潦草隨意,尤其“發”字幾不可識,屬二次書寫。一般而言,私人傳信均錄副過關,抄件文字筆跡墨色均一致,而該簡卻非如此,較為奇特。據簡文知,該簡為陽翟獄丞簽發的過關證件。簡背第二行“長二丈二尺直千六百錢□具曼□身乃予之”與傳信無關,且書寫隨意,當為後期二次使用或臨時記事[39]。傳信均需封緘,過關時打開核驗,“候自發”即指肩水候開封。該私傳於陽朔四年九月由陽翟邑開具,使用者亦當為陽翟人,從陽翟至金關尚須時日,本文暫定在鴻嘉元年正月前後吧。[40]肩水候此時應駐於A32遺址,這枚私傳由其開封。

(18)鴻嘉四年(前17)二月辛未
2.25、鴻嘉四年二月丁卯朔辛未,肩水守候長謂關嗇夫吏:督蓬史張卿葆從
者名縣爵里年姓各如牒,書到,出入如律令                  72EJC∶2A
君印                   嗇夫譚發丿
二月辛未鄴以來         君前            守令史宣         72EJC∶2B
該簡形制為兩行,正面文字及簡背具名工整謹嚴,應為一人書寫,簡背簽收及開封記錄較潦草,當為二次書寫。據簡文,因督蓬史張卿從者出行,故肩水守候長移書金關。“守候長”當即名為“長”的守候,關嗇夫吏為關嗇夫的泛稱,[41]並非嗇夫名“吏”,據簡背此時嗇夫名“譚”。該簡採集于A32遺址,雖非發掘而得,實際上在出土地的認定方面,基本等同於發掘簡,這也是學界的一貫做法。結合冊書2.13可知,“嗇夫譚發君前”顯示肩水守候此時駐在A32遺址,與關嗇夫同處該地。簡背“君印”顯示所封為肩水候之印。雖然肩水候、關嗇夫同處一地,但在出入金關及其它事情上依然以文書而非口頭通知。[42]

(19)元延元年(前12)閏正月壬午
2.26、永始五年閏月己巳朔戊寅,橐他守候護移肩水金關:遣令史呂鳳持傳
車詣府,名縣爵里年姓如牒,書到,出入如律令。        73EJT37:1065A
張肩塞尉             嗇夫欽白發
閏月壬午以來[43]       君前        / 令史鳳尉史敞     73EJT37:1065B
該簡形制為兩行,字跡極潦草。從正反兩面字跡看來,存在兩次書寫:正面及簡背具名“令史鳳尉史敞”書風一致,墨色較濃,應為同一人書寫;簡背其它文字墨色較淡,書風一致,且與正面迥異,當為二次書寫。因此,可排除習字的可能。據簡文知,橐他候官令史呂鳳前往肩水都尉府,故橐他守候護移文金關要求放行。簡文“名縣爵里年姓如牒”,應該還附有牒書詳載呂鳳的個人信息,可惜無存。簡背印文“張肩塞尉”即肩水塞尉,很可能護在守橐他候之前為肩水塞尉,守官之初不及刻印,暫以故印封緘。[44]嗇夫欽即關嗇夫李欽,[45]“嗇夫欽白發君前”表示關嗇夫在肩水候面前匯報開封。此簡紀年為永始五年,是年六七月間改元為元延元年,[46]查歷日表,當年閏正月,與簡文相符。

(20)元延元年(前12)二月丙午
2.27、永始五年二月戊戌朔丙午,肩水候憲敢言之:府下詔書二事,其一事
常以二月遣謁者                                       73EJT37:770A
守令襃 大                       守令史襃             73EJT37:770B
該簡形制為單札,簡背“守令襃 大”應為習字,下端具名“守令史褒”及正面文字書風一致,筆跡墨色相似,應為同一人書寫。據簡文,肩水都尉府之前曾向肩水候下發詔書,該簡當為肩水候憲就此向都尉府報告的文書。因都尉府在大灣,文書出土地當時為肩水候駐地。簡背多出習字,該簡或為草稿[47]。永始五年即元延元年,朔日皆合。

(21)元延元年(前12)十一月辛卯
2.28、元延元年十一月甲子朔辛卯,橐他守塞尉宣移肩〼
……                                                73EJT37:1396A
十一月辛卯以來           君前                       73EJT37:1396B
該簡形制為兩行,惜左半殘去,僅余部分筆畫無法辨識文字,下端亦殘。據簡文文意,“肩”下所缺者似當為“水金關”。若此不誤,橐他守塞尉向金關移文,可能與吏卒出入有關。簡背文字墨色字跡皆不同於正面,應屬二次書寫。接收記錄“十一月辛卯以來”顯示文書已送達目的地金關,“君前”右側文字不可辨識,疑為某位官吏。結合冊書2.13知,“君前”應為在君前開封,此時肩水候應駐於A32遺址。

(22)綏和二年(前7)四月乙巳
2.29、綏和二年四月己亥朔癸卯,守城尉賞移肩水金關居延卅井縣索關:吏
自言遣所葆
……                                                73EJT37:1067A
四月乙巳北                     白發君前             73EJT37:1067B
該簡形制為兩行,左半殘去,僅余點畫不可辨識。正背面文字均十分潦草。城尉即肩水城尉,與肩水都尉同在大灣(A35)。[48]很可能屬下所葆人員北上,沿途先後經過金關與懸索關,故守城尉移文的對象包括兩者。簡背“四月乙巳北”表示四月七日過金關而北,符合當事人的行進方向。“白發君前”右側殘去,比對冊書2.13知,某人在肩水候面前開封。因此,綏和二年四月肩水候當駐於A32遺址。

(23)建平元年(前6)十月
2.30、□□□年十月庚申朔癸亥,橐他塞尉……肩水界中,官除如牒,書到,
出入如律令。                                        73EJT37:1162A
張掖橐塞尉                    即日嗇夫豐發
……以來                      門下                  73EJT37:1162B
該簡形制為兩行,右側殘損,僅部分文字可識。據正面“朔”“牒”二字下留空及簡文“官除如牒”,原件當為冊書,惜其餘不存。橐他塞尉因轄下吏卒出行而移文,雖未言移文對象,據接受記錄“□□□以來”,並結合該簡出土自A32遺址的情況判斷,應向金關移文。“門下”即為“君門下”的省稱,漢簡中稱候君門下者甚多,如居延新簡有“甲渠君門下”(EPT40:2)、“甲渠候曹君門下”(EPT40:7、EPT40:8、EPT40:208)、“甲渠候解君門下”(EPT50:139)等等。“即日嗇夫豐發君門下”表示當天關嗇夫豐在肩水候面前開封,此時肩水候當駐於A32遺址。因該簡右上殘缺,紀年不存,查歷日表,自武帝至新莽滅亡十月朔日為庚申者僅宣帝元康三年與哀帝建平元年,驗以嗇夫豐的活動年代,[49]當為建平元年。

(24)建平元年(前6)十二月壬戌
2.31、建平元年十二月己未朔辛酉,橐他塞尉立移肩水金關:候長宋敞自言:
與葆之觻得,名縣里年姓如牒,書到,出入如律令。      73EJT37:1061A
張掖橐他候印            即日嗇夫豐發
十二月壬戌令史義以來    門下                        73EJT37:1061B
該簡形制為兩行,正背面墨色相似。據簡文,橐他塞尉因轄下候長與葆一起前往觻得而移文金關,“名縣里年姓如牒”顯示應附有“牒”,惜無存。細察簡牘,並無編聯留白,很可能先寫後編,編繩痕跡已不存。簡背印文為橐他候,與文書發件者塞尉不符,不知何故。比照簡2.13、2.30可知,“即日嗇夫豐發門下”表示十二月四日(壬戌)關嗇夫豐在肩水候面前開封,移文日期為十二月三日(辛酉),相隔甚短,符合橐他、肩水候兩塞相接的情形。此時肩水候應駐在A32遺址。“令史義以來”顯示文書由令史義送來,而非候長宋敞或其他出差人員,原因待考。
此外,另有一份文書亦由關嗇夫豐在肩水候面前打開,
2.32、〼□守丞宮移卅井縣索、肩水金關:寫移書到,出入
如律令              兼掾豐守令史宣佐恭  73EJT37:1560A+246B+61A
居令延印         即日嗇夫豐發
……                君前[50]               73EJT37:1560B+246A+61B[51]
該簡形制為兩行,殘缺不全。據正面“守丞宮”及簡背印文“居延令印”,知該文書由居延縣發出。簡背“即日嗇夫豐發君前”,顯示關嗇夫李豐在肩水候面前打開。而居延守丞宮出現於建平元年九月(73EJT37:1045)、建平三年九月(73EJT37:303),關嗇夫李豐活動于建平元年至建平四年,故無法精確推測該簡的時間,當在嗇夫豐活動時間範圍內。綜而言之,簡2.32顯示建平年間肩水候駐在A32遺址。因紀年不確,下表統計時未納入。

(25)建平二年(前5)正月丙申
2.33、建平二年正[52]月戊子朔乙未,橐他候普移肩水金關:吏〼73EJT37:616A
     正月丙申以來     門下[53]          佐〼           73EJT37:616B
該簡為寬木牘,左側殘缺,尚存部分點畫,僅余右側一行文字,下端亦殘,簡文尚可通解。據簡文,建平二年五月乙未橐他候移文金關,次日(丙申)送來。該文書由某位佐起草,惜佐的名字及所涉之事不詳。“門下”右側所殘當為開封者,顯示在肩水候面前開封。故此時,肩水候當駐A32遺址。
此外,約建平二年左右,候史丹亦曾在肩水候面前開封文書,
2.34、〼延延水丞就迎鐵器大司農府,移肩水金關:遣就人名籍如牒〼
                                               73EJT37:182+1532A
                   候史丹發
                     君前          嗇夫豐     73EJT37:182+1532B[54]
該簡形制為兩行,上下皆殘。據殘存簡文,延水遣就人前往大司農府迎取鐵器,[55]故將相關人員名籍移往金關。簡背“候史丹發君前”顯示候史丹在肩水候面前開封。簡背下端“嗇夫豐”當為該文書的負責者,屬於延水,與關嗇夫豐當非同一人。惜該簡紀年不存。據下簡,候史丹出現于建平二年六月:
2.35、建平二年六月丙辰朔〼
候長趙審寧歸屋蘭,名縣爵里年姓如牒,書到,出入如〼73EJT37:651+727A
                     候史丹發
觻得塞尉印              〼                     73EJT37:651+727B[56]
 簡2.36B簡2.36A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該簡形制為兩行,右下殘缺。據簡文,建平二年六月某日,候長趙審歸寧屋蘭縣,因經過金關,故由其上級機構移文。該文書送達金關后,由候史丹開封。因部分文字殘去,是否在肩水候面前開封不得而知。簡背文字顯示該文書封以觻得塞尉的印,而觻得、屋蘭均在金關以南,很可能當時觻得塞尉守某候官塞的候,故封以舊印。惜趙審所屬機構殘缺不存,而同名候長趙審出現於建平元年十月,為廣地塞某部候長(73EJT37:964+1124+1352),與簡2.35時間相近,很可能為同一人。無論如何,候史丹出現於建平二年六月,兩簡很可能為同一人,故簡2.34的時間當亦在建平二年前後。惜無法確定準確時間,故暫附於此。

(26)元壽二年(前1)五月己巳
2.36、元壽二年十[57]月丁卯朔辛卯,廣昌鄉嗇夫假佐宏敢言之:陽里男子任良自言欲得取傳,為家私使之武威張掖郡中。謹案:良年五十八,更賦皆給,毋官獄徵事,非亡人命者,當得取傳。謁移過所河津關,毋苛留,如律令。
十月辛卯雍令 丞鳳移過所如律令
馬車一兩用馬一匹齒十二歲牛車一兩用牛二頭  / 掾並守令史普        
                                                     73EJT23:897A
雍丞之印                嗇夫賞白
五月己巳以來南          君門下                       73EJT23:897B
該簡為寬木牘,正面乃私傳。傳主任良提出申請,鄉嗇夫核查後呈報雍縣,由縣令丞批准簽發。傳信附有任良所用車馬詳情。任良持傳出行,經過金關時由關吏錄副後放行,故正背筆跡一致。雍縣縣令之名留白,疑原件即如此或關吏漏抄。[58]此簡紀年原釋作“元壽二年七月丁卯朔辛卯”,與暦表不合,元壽二年七月朔日為壬戌非丁卯。[59]而簡背“五月乙巳以來南”顯示次年經金關南下,當屬歸程。查曆日,元壽元年十月朔日為丁卯,次年——元壽二年——五月七日干支為己巳,推測任良元壽二年五月持傳經過金關,關吏謄抄通行證時誤將元壽元年記作元壽二年,故簡文兩處“七月”皆當改釋為“十月”。[60]據“嗇夫賞白君門下”,關嗇夫賞在肩水候面前報告,此時肩水候應駐於A32遺址。

(27)元始元年(公元1年)二月丙午
2.37、元始元年正月己未朔癸未西鄉嗇夫蔡敢言之□□〼毋官獄徵事,當得以令取傳。謁移肩水金關居〼
正月癸未氐池長良移肩水金關居〼                         73EJC∶316A
氐池長印                 嗇夫□
二月丙午以來北出         君門下[61]                       73EJC∶316B
該簡為寬木牘,下殘。簡背有氐、丞、出等數個習字,墨色筆跡明顯不同,清理習字後簡文如上。據現存簡文,元始元年正月二十五日(癸未)氐池長簽發了一份傳文書,二月十八日(丙午)持有者攜帶傳文書到達金關,關吏核驗後放行,持有者繼續北上。簡背“嗇夫□發君門下”,顯示該傳文書由某位關嗇夫在肩水候面前開封,此時肩水候當駐在該地。

(28)元始四年(公元4)五月乙未
2.38、元始四年五月庚午朔乙未,東部候長放敢言之:謹移亡人火出入界相
付日時一編,敢言之。                                 73EJT23:855A
牟放印                       令史發
五月乙未以來                 君前                    73EJT23:855B
該簡形制為兩行,正面書寫工整謹嚴,背面潦草隨意,應為後期書寫。據簡文,東部候長放報告亡人及表火傳遞情況,報告對象應為其直屬上級肩水候。簡背印文牟放,當即東部候長放。該簡為原簿籍冊書中的末簡。“令史發君前”即令史在肩水候面前開封,據學者研究,令史設置於縣、候官或司馬、千人等機構中,主要負責文書、倉庫相關業務及劾狀製作、驗問收責等,[62]而在漢簡中較為常見的是候官令史。因此處為肩水候,故令史當為候官令史。此時肩水候應駐於A32遺址。當然,無法絕對排除肩水候此時行塞至此的可能性。漢代邊郡,令史也行塞,[63]但作為主要處理文書業務的書記官,迄今未見令史與候一起行塞的例子。因此,綜合各方面情況來看,該簡顯示此時肩水候應駐於A32遺址。若推測不誤,則該簡乃東部候長的呈文正本,加以封緘,並加蓋候長牟放之印呈給肩水候,送到後拆封、謄寫印文,並記錄送達的時間。因東部候長也駐於A32遺址,所以當天即送來。有時,令史及送信者姓名身份一併記錄,該簡背面極潦草,懷疑漏記。

(29)元始五年(公元5)四月己酉
2.39、元始五年四月己酉,肩水守候城、守尉臨敢言之:始安73EJT23:786
該簡為單札,字跡潦草。據簡文,元始五年四月時,肩水候官守候城及守塞尉臨向上級匯報某件事情,比對簡2.1、2.17,呈文對象亦當為肩水都尉。雖然該文書以候及塞尉兩人的名義上報,實際上A32遺址極少見到肩水塞尉相關的文書,更未見塞尉呈報的其它文書,故該文書實際的呈報者當為肩水候。可能事關重大,故亦帶上塞尉。肩水都尉駐地遠在A35遺址,故此時,A32遺址應為肩水候駐地。

(30)居攝元年(公元6)正月
2.40、元始六年正月庚寅朔庚 戌,橐他候秉移肩水候 官:出粟給令史官吏如牒,前移先校,連月 不為簿入,令府卻出。 書到,願令史簿入。
                                                       73EJT24:32
該簡形制為兩行,字跡不算潦草。存有兩道編聯留空,與簡文“如牒”相符,惜相關簡牘已不存。據簡文,橐他候官曾出粟給肩水候官官吏,而後者未計入相關賬目,致使橐他候官上呈肩水都尉府的賬目被“卻出”,故橐他候再次移文肩水候官要求“簿入”相關賬目。據簡牘編聯留空看來,應該是橐他候移文原件。該文書明言移至肩水候官,很可能此時肩水候就在在A32遺址,故文書送至此地,因此該簡顯示元始六年(公元6)正月,肩水候在A32遺址,並不說明此地為肩水候官。元始六年即居攝元年。

(31)居攝二年(公元7)三月辛亥
2.41、居攝二年三月甲申朔癸卯,居延庫守丞仁移卅井縣索肩水金關:都尉史曹解掾葆與官大奴杜同俱移簿大守府,名如牒,書到,出入如律令。
                                                       73EJT8:51A
居延庫丞印      嗇夫常[64]發
                君門下   掾戎佐鳳                      73EJT8:51B
2.42、官大奴杜同年廿三  三月辛亥〼                      73EJT8:52
簡2.41為寬木牘,簡2.42為單札,編繩尚存。兩簡可編聯,2.42在前,2.41在後。[65]據簡文知,居延庫遣都尉史曹解掾葆與大奴杜同前往張掖太守府,因此向懸索關、金關移文。該文書為原件,簡2.41背面上端及簡2.42下端“三月辛亥”,與正面字跡迥異,為關吏書寫。“嗇夫常發君門下”顯示關嗇夫常在肩水候面前開封,居攝二年三月二十八日(辛亥)肩水候應駐於A32遺址。

表1:肩水候(官)駐地及時間

序號時間駐地依據簡號證據摘要1元康元年(前65)正月丁丑A3310.35/A33肩水候房敢言之都尉府2元康元年(前65)正月戊寅A3373EJT21:42+38A肩水候房謂士吏平 B鄣卒福以來3元康元年(前65)十二月壬寅A3320.12/A33東部候長長生敢言之候官4元康二年(前64)二月乙丑A33255.22+5.18/A33左前萬世隧長破胡敢言之候官5元康四年(前62)三月乙巳A33255.40/A33A望泉隧長敢言之候官 B金關卒以來6元康四年(前62)六月壬戌A3310.34/A33A左前候長禹敢言之 B金關卒延壽以來7五鳳元年(前57)十一月(?)A3273EJT34:2、73EJT27:8、73EJT8:8肩水候福敢言之、 肩水候福敢言之府8甘露二年(前52)三月A3273EJT29:115+116A東部候長敢言之 B騂北卒齊以來9建始元年(前32)三月丙戌A33284.1/A33A右後部士吏敢言之官 B令史發君前10建始二年(前31)八月戊午A33141.2/A33A北部候長光敢言 B置佐輔發君前11河平四年(前25)十月丁酉A33284.2/A33肩水候丹敢言之12陽朔元年(前24)三月己卯A3273EJT21:98肩水候丹移昭武13陽朔元年(前24)五月丁未A3273EJT21:102肩水候丹移觻得14陽朔元年(前24)九月癸亥A33284.8/A33肩水候丹敢言之15陽朔二/三年(前23/22)四月辛酉(?)A3273EJT7:26亭長章發君前16陽朔四年(前21)十一月庚辰A3273EJT21:109肩水候宗移橐他17鴻嘉元年(前20)正月(?)A32140.1/A32候自發18鴻嘉四年(前17)二月辛未A3272EJC∶2嗇夫譚發君前19元延元年(前12)閏正月壬午A3273EJT37:1065嗇夫欽白發君前20元延元年(前12)二月丙午A3273EJT37:770肩水候憲敢言之21元延元年(前12)十一月辛卯A3273EJT37:139

中国历史的一些故事

6君前22綏和二年(前7)四月乙巳A3273EJT37:1067君前23建平元年(前6)十月A3273EJT37:1162嗇夫豐發君門下24建平元年(前6)十二月壬戌A3273EJT37:1061嗇夫豐發門下25建平二年(前5)正月丙申A3273EJT37:616門下26元壽二年(前1)五月己巳A3273EJT23:897嗇夫賞白君門下27元始元年(1)二月丙午A3273EJC∶316嗇夫□發君門下28元始四年(4)五月乙未A3273EJT23:855令史發君前29元始五年(5)四月己酉A3273EJT23:786肩水守候、守尉敢言之30居攝元年(6)正月A3273EJT24:32橐他候移肩水候官31居攝二年(7)三月辛亥A3273EJT8:51嗇夫當發君門下   
綜上系統梳理了與肩水候駐地相關的31例文書,排列如表1。據表不難直觀發現,大約以陽朔元年(前24)為界,此前肩水候多出現在A33遺址,此後整齊劃一出現在A32遺址。陽朔元年九月之前,亦有一段時間,即五鳳元年(前57)十一月至甘露二年(前52)三月間,肩水候可能亦駐A32遺址。排比A33遺址出土的其它紀年簡牘,亦與此相符,如下:
2.43、·肩水候官本始二年十〼                            97.12/A33
2.44、●肩水候官地節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四年計餘兵穀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財物簿毋餘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毋餘茭    14.1/A33
2.45、肩水候官地節三年十月以來盡四年九月吏卒廩食名       13.1/A33
2.46、·肩水候官元康元年五月鄣卒廩名籍〼                109.1/A33
2.47、肩水候官元康二年七月糞賣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錢出〼                   255.3/A33
2.48、·肩水候官元康四年十月守御器簿〼                 126.11/A33
2.49、肩水候官元康四年十二月四時雜簿                      5.1/A33
2.50、□肩水候官甘露三年十月盡四年九月〼                250.2/A33
2.51、●肩水候官建昭三年正月〼                          31.17/A33
2.52、·東部地節四年七月盡九月鹽〼                      213.9/A33
2.53、中部地節五年四月廩名籍  〼                       255.34/A33
2.54、·北部永光三年六月卒廩名籍                       177.14/A33
前9枚皆為簿書標題簡,以肩水候官為單位製作。後3枚分別為東部、中部、北部所呈的簿書標題簡。作為肩水塞和肩水候官的長官,肩水候對簿書負有審核之責,[66]故這批簿書應經肩水候過目,很可能當時肩水候亦在A33遺址。這些簿書的時間集中在宣帝地節元康年間及甘露三年之後,恰恰缺少五鳳元年至甘露二年的資料。而A32遺址出土了這期間的相關紀年簡,如下:
2.55、中部五鳳三年正月吏卒被兵簿〼                   73EJT37:1339
2.56、·肩水候官甘露二年二月戊寅士吏〼                73EJT28:34A
2.57、肩水候官甘露二年十月士吏昌所將省卒離茭日作簿  〼 73EJT29:97
2.55為中部所呈吏卒被兵簿的標題簡,後兩簡皆為肩水候官簿書標題簡。綜合判斷,陽朔元年之前,肩水候常駐的應是A33遺址,期間大概只有一段時間,即五鳳元年至甘露二年,肩水候駐在A32遺址。據學者研究,肩水候福的任職時間為五鳳元年十一月至甘露三年,[67]與此相吻合,兩者或許有關。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考慮到A32遺址某個機構的官吏兼行候事而產生的特殊文書現象。據學者研究,兼行候事者並不移動,依然駐在原地,只不過原本發給塞候的文書轉送至兼行候事者駐地了。而且,目前考見,元康元年正月、元康二年六月、元康二年閏七月、元康二年九月、五鳳元年十一月、甘露元年十一月、甘露二年三月(?)、及甘露至黃龍年間某年四月丙子、建昭三年前後、竟寧元年十一月、建始元年七月等時間點,肩水候均由A32遺址駐扎機構的官吏兼行。[68]這也可能是下述簡牘出現在A32遺址的原因:
2.58、〼候官黃龍元年二月吏卒簿  〼                     73EJT34:30
2.59、肩水候官建昭三年十月候長殿冣名  〼               73EJT22:22
2.60、·肩水候官建昭三年吏卒被兵簿  〼              73EJT33:51+55
2.61、·肩水候官建始元年七月盡九月居延〼              73EJT37:671
這四枚肩水候官簿書標題簡的時間,基本上能與上舉A32遺址官吏兼行候事的時間對應得上,很可能呈報對象就是兼行候事者。此外,亦有例外者,如下:
2.62、肩水候官地節二年〼                               73EJT1:292
2.63、肩水候官地節四年吏受奉賦名籍〼              73EJT24:786+692
2.64、左後部初元四年四月己卯盡癸未堠  上表出入界課  〼73EJT10:127
2.65、·肩水候官初元四年吏卒一歲用食  度簿             73EJT33:42
2.66、·肩水官候建昭元年十月旦□□□具簿〼            73EJT21:263
2.67、·西部河平四年五月吏卒稟城官名籍  〼             72EJC∶182
這六枚簿書標題簡,時間上無法與兼行候事者一一對應。不過,考慮到簿書的編制一般都提前或延後,外加簡牘遺存的偶然性,以及人為因素導致的簡牘位置變動,[69]上舉六枚標題簡似乎不足以否定前述推論。
而自陽朔元年開始,肩水候多出現在A32遺址。需要指出的是肩水候丹似未固定駐在一地,而是交替出現於A33或A32遺址。考慮到文書通常由屬吏代替長官起草的事實,陽朔元年三月、陽朔元年五月兩份文書也許並不足以證明肩水候丹就駐在A32遺址。當然,這是推測,並無足夠材料證明這一點。無論怎樣,至晚自陽朔四年(前21)十一月開始,直到居攝二年(7),近三十年間肩水候整齊劃一地出現在A32遺址,且頻次頗高。這期間,該地亦出土相關紀年簡,如下:
2.68、·肩水候官永始四年七月破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簿 〼                   73EJT23:94
2.69、左後部建平二年  行塞亭隧名                     73EJT37:1494
2.70、元始元年八月丙戌朔壬子,西部候史武敢言之:謹移吏卒廩名籍一編,敢言之。                                               73EJT21:108
雖然這三十年間,肩水候多以“發君前”、“發君門下”的形式出現,似乎不能直接表示肩水候就在此地辦公,但肩水候直接出現者亦有三例(序號16、20、29),外加A32遺址出土的眾多肩水候(官)封檢,綜合判斷,認定這期間肩水候駐在此地當不成問題。與此相應,這期間A33遺址僅出土數枚殘損紀年簡,且不涉肩水候(213.22、248.1、336.24、335.8、53.19、205.1、346.44等)。
這段時期內,肩水候的屬吏——令史——亦在此地出現,負責文書工作(序號16、20、28)。此外,亦見尉史通關的簡牘,如下:
2.71、定陶□亭長第里公乘靳舍年卅四長七尺四寸黑色尉史恭入73EJT33:76
2.72、濟陰定陶西鄉嗇夫中關里公乘張廣年卌五長七尺二寸黑色尉史定入╮
                                                      73EJT37:822
筆者排比通關簡牘發現,負責通關者,除尉史外,尚有關嗇夫、關佐、關卒、騂北亭長、候史等,後五位無一例外皆駐於A32遺址,尉史應該也不例外。尉史僅設於塞候、塞尉兩官,不見於諸部和其它機構,[70]而A32遺址並未駐扎塞尉,因此上述兩簡的尉史,應作為肩水候屬吏而駐A32遺址,故臨時負責通關。儘管尉史恭、尉史定活動年代不詳,據此可知,肩水候駐在此地時,供其驅遣的文書吏亦在此服務。由此可見,肩水候在此地應非臨時停留,而是處理了大量的文書事務。
綜上,宣帝早期至陽朔元年之前,肩水候多駐A33遺址,其中五鳳元年至甘露二年,肩水候很可能亦駐A32遺址。最晚自陽朔四年十一月起,直到居攝二年,近三十年的時間里,肩水候常駐A32遺址。在肩水候駐在A32遺址的時期內,肩水塞一些需要肩水候本人過目的文書事務,皆在此地處理。
需要指出的是,有三枚出土于A32遺址的“候臨”簡,顯示肩水候親臨此地,但並不足以據此認定肩水候駐在A32遺址。如下:
2.73、使者一人 假司馬一人 騎士廿九人 ·凡卌四人  傳車二乘 軺車五乘
吏八人  廄御一人  民四人  官馬卌五匹  馬七匹  候臨 元康二年七月辛未嗇夫成佐通內                                          73EJT3:98
2.74、〼十四匹         元康二年十二月戊寅嗇夫蓋衆内
      〼車六兩             候君臨                       72EJC∶145
2.75、            元康五年三月癸未朔癸卯士吏橫付襄澤隧長樂成
〼□三月奉          /候房臨                           73EJT37:719
簡2.73分上下兩欄左右兩行書寫,據簡文,似某個使團入關。“候臨”二字前後雖無特殊隔斷符號,細察簡文也不似使團成員,應即肩水候到場的意思。“嗇夫成關佐通內”顯示關嗇夫、關佐雙雙在場,有可能這次使團干係重大,金關長吏及肩水候均在場,以示隆重。簡2.74與之相似,不贅。簡2.75應屬某種受俸簿籍,“候房臨”表示肩水候房親臨現場,上有一道斜杠,用以強調或提示。鑒於漢簡中出現候行塞時給官吏發放俸祿的情形,[71]簡2.75很可能也是如此。另,此簡紀年為元康五年(前61)三月,[72]簡文出現肩水候房與士吏橫,而候房任職於地節、元康年間,士吏橫出現於元康五年,[73]隧長樂成資料有限難以詳考,而地節五年肩水候房尚駐於A33,元康二年也在A33(表1),[74]因此簡2.75所謂“候房臨”實際上只能理解為肩水候房至A32遺址發放俸祿,不足以說明此時肩水候就駐在這裡。若推論不錯,則2.73、2.74兩簡候臨之候也可能為房。綜合看來,在肩水候駐地的考證上,“候臨”簡不足與上舉“發君前”及肩水候親自處理文書的諸簡相比,可排除。
三、郵書刺所見肩水候駐地
學界進行遺址定名工作常用的郵書記錄,A33出土極少,目前僅發現兩枚,[75]殘損過甚無法分析。相對於甲渠候官遺址出土頗多郵書簡,A33遺址可能因其地勢低窪潮濕簡牘易朽[76]及發掘不充分而少見郵書簡。不過,A32遺址出土不少此類簡牘。設在該地的騂北亭,承擔著郵書傳遞的任務,自北而南組成“莫當—騂北—沙頭”的傳遞路線,[77]留下頗多郵書簡。此外,大灣出土的郵書簡亦透露出肩水候駐地的信息。仔細比對這類簡牘,從中也可發現肩水候駐地的蛛絲馬跡。
排比發現,涉及肩水候的郵書簡共13枚,其中簡73EJT23:164無法判斷肩水候方位,本文不贅。其它12枚中:(1)一枚證明肩水候在A32遺址以南;(2)一枚證明肩水候在A32遺址;(3)六枚無法判斷肩水候在A32或其北,但絕不在南;(4)四枚可證明肩水候在A32以北。下面逐類說明。
1. 證明肩水候駐在A32以南的郵書刺
簡3.1(73EJT23:496+1059+506[78])上殘,不詳南北書。不過,第一行“四封詣張掖太守府一封詣肩水都尉府”及“一封詣熒陽罷戍田”所涉及的文書目的地張掖太守府、肩水都尉府及熒陽等,皆在簡牘出土地(A32)以南,當向南傳遞,屬南書無疑。第二行“七封居延令印二封詣觻得一封詣酒泉樂涫一封詣館陶”,顯示文書由北面的居延縣發出,目的地觻得、樂涫、館陶皆在A32遺址以南,與該簡為南書的判斷相符。第三行“一封詣肩水候官一封詣日勒一封詣魏郡館陶”,與第二行合起來共七封,當接續連言。若此不誤,則傳遞給肩水候官的文書亦屬南書。而且,傳遞記錄“閏月戊午卒宗受莫當日蚤食行”顯示,上述羅列的諸多文書皆由莫當隧卒傳來,騂北亭卒接到後立即向南傳遞,由此可見,發給肩水候官的文書亦繼續南行了。結合學界對肩水候官位置的研究,A32遺址以南目前僅見A33遺址曾為肩水候駐地,故該簡反映肩水候當時駐在A33遺址。惜未記載具體年代,簡文涉及的騂北亭卒宗,亦無法推定年代。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2. 證明肩水候駐在A32的郵書刺
簡3.2(505.2/A35)出土自大灣遺址,上下完整,並無殘損,且“沙頭亭長”下空一格,與左側對齊,疑為編繩所過。肩水塞的郵書傳遞存在一條自北而南先後經過騂北、沙頭、騂馬的常見路線,材料顯示沙頭距騂北不足三公里,騂馬距沙頭約五公里,而且大灣遺址出土郵書簡多以沙頭、騂馬為中心進行記錄。[79]簡3.2傳遞記錄“六月廿四日辛酉日蚤食時沙頭亭長 受騂北卒音日食時二分沙頭卒宣付騂馬卒同”,顯然以沙頭亭為中心記錄。結合該簡存在的編聯痕跡,似乎當屬呈報至大灣遺址的郵書簿冊,具體由哪個機構製作呈報尚待深入研究。該簡記錄顯示,肩水候發出文書呈給肩水都尉府,第一棒由騂北卒音負責,向南逐次由沙頭、騂馬負責傳遞。細察圖版,上下兩欄書寫,且以墨點提示下欄的傳遞記錄,記載信息清晰而完整,因此不存在版式錯亂或信息殘缺的情況。騂北亭位於A32遺址,而肩水候文書由其負責傳遞第一棒,最為可能的是肩水候此時亦駐該地。又,該簡紀年約在綏和年間,[80]恰與上節梳理的肩水候移駐時間相符。
3. 證明肩水候在A32以北的郵書刺
這一類郵書刺,兩枚南書(表10),兩枚北書(表11)。首先討論南書,暫舉較有代表性的簡3.3,
3.3、〼□居延令印一封詣蘩陽一封詣內黃一封詣媼圍一封張掖肩水
〼候印一封詣昭武一封詣肩水城尉官二封張掖肩候一封詣昭武獄一封詣
〼亭卒□受橐他莫當隧卒租即行日食時付沙頭亭卒合        73EJT23:933
該簡上殘,未明言南北書,但從右側第一行詣蘩陽、內黃等看來,當屬向南傳遞的南書。中間一行所詣之昭武、肩水城尉官也在A32以南,也符合南書的傳遞方向。“二封張掖肩候一封詣昭武獄”顯示有兩封為張掖肩水候印,其中一封詣昭武獄,結合傳遞記錄“亭卒□受橐他莫當隧卒租即行日食時付沙頭亭卒合”,騂北亭卒□從橐他塞莫當隧卒租處接到郵書後立即向南傳送,日食時交給沙頭亭卒合,證明肩水候發出的文書由莫當隧卒送來,故此時肩水候當在A32遺址以北。簡文中出現的莫當卒租,僅此一見。沙頭亭卒合出現於73EJT23:1021,涉及莫當卒充。檢核材料,名為充的卒很多,[81]但均無莫當卒,不能判定簡3.3的年代。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另外,簡3.4(73EJT23:824)上下皆殘,雖未明言南書,結合肩水都尉府在南(A35)的史實,從“詣肩水都尉府”判斷,當屬南書無疑。“一封張掖肩候印詣城尉”表明由肩水候發往肩水城尉,肩水城尉與肩水都尉府同在A32以南的A35遺址。傳遞記錄“橐他莫當隧卒仁即行日未入”前缺者當為“受”,表示接力莫當卒向南傳遞,後面殘缺者應為付沙頭卒的相關記錄。若此不誤,則肩水候發往肩水城尉的郵書亦由莫當卒送來,故此時肩水候也應在A32遺址以北。莫當卒仁僅此一見,無法推斷簡3.4的年代。
此外,兩枚北書簡亦反映出肩水候位於A32以北。簡3.5(73EJT37:1071)第二行“二封觻得長印一詣居延都尉一詣肩水候官”顯示兩封文書皆來自觻得,分別發往居延都尉府和肩水候官。第三行“三封肩水千人一詣肩水候一詣橐他一詣廣地”表示三封郵書皆來自肩水千人官,分別詣肩水、橐他和廣地候。兩處傳遞方向均與“北書”題署相符。傳遞記錄“十月壬午日二干時□馮賢卒周六始付當”不完整,未記載“受”的對象。“付當”很可能為“付莫當”的省稱,此類省稱習見於郵書刺,表示已經向北傳遞了。若此說不誤,則肩水候也在A32以北。簡3.6(73EJT2:23)上殘,不詳南北書。據“四封張掖長史三詣居延都尉一詣居延”、“酒泉太守章詣居延都尉”,“張掖都尉章詣橐他”等傳遞方向知為北書。簡文“二封觻得令印一詣肩水候官一詣居延”顯示兩封發自觻得縣的文書分別發給肩水候和居延地區,結合傳遞記錄“十月丙寅日中時縣受沙頭卒付莫當”顯示,郵書交給莫當卒繼續北傳,則此時則肩水候也在A32以北。簡3.5馮賢、簡3.6縣均為騂北亭卒,經檢核比對相關材料,皆無法判定兩簡的年代。
另,細察簡3.3、簡3.4的付受記錄(附表10)不難發現,莫當隧卒前均綴以“橐他”,簡3.5、簡3.6未綴“橐他”(附表11),恐為省稱,這幾處“橐他”當指橐他塞,表示莫當隧轄於橐他候官。我們一般認為莫當隧就是金關以北第一座烽燧遺址(編號T168),相距約1.6公里,[82]金關以南為肩水塞,金關以北即為橐他塞,與上文金關以北部分地區尚屬肩水塞的推測不符。筆者推測有兩種可能:(1)莫當隧的位置前後有變動,上舉四枚簡傳遞時莫當隧位於更北處,具體地點不詳;[83](2)四枚郵書簡記錄有誤[84],涉及肩水候者很可能與上文六枚郵書簡一樣均是傳遞至A32遺址即止,並未繼續傳遞。因絕大多數郵書刺及表火記錄簡皆無法判斷具體的年代,故目前尚無法推斷上述兩種可能何者為是。[85]
綜上四枚郵書刺,某段時間肩水候在A32遺址以北。其原因,很可能是肩水候前往A32遺址以北行塞或處理事務,某些特殊事務須肩水候親自處理,故產生了這四枚郵書刺。金關以北雖有部分肩水塞亭隧,其地位不足與金關相比,肩水候未必會常駐其地。因此,就肩水候常駐之地而言,恐只有A33、A32兩地。
4. 不確定肩水候在A32或其北的郵書刺
這一類簡共六枚,僅兩枚有付受記錄,四枚沒有。
首先分析前兩枚。簡3.7(73EJT26:3)字跡極潦草,但書式與一般郵書刺無疑,且簡文流暢無重複,不似習字簡。兩封皆發自肩水候,收件者肩水都尉府與昭武(簡文“武昭”當為訛寫)在南,與南書題署也相符。但付受記錄“卒幼受澤嬰付沙頭卒輔”的澤嬰,存在兩種可能:(1)澤嬰為莫當卒,如此則肩水候在A32以北無疑,(2)澤嬰就在A32遺址,為肩水候轄下之卒,如此則肩水候駐在此地。澤嬰僅此一見,難以判斷何者為是。沙頭卒輔還見於殘簡73EJT24:108“日入卒武受沙頭亭卒輔”,其中卒武當為騂北亭卒武,又見於郵書刺73EJT23:118、73EJT30:206,惜皆不足以判定年代。簡3.8(73EJT24:26)上下均殘,付受記錄“二月壬申平旦受界亭卒輔蚤食時沙頭”略顯奇怪,不僅記沙頭且有沙頭的上一站“界亭”,推測殘去的記錄很可能是沙頭付騂北亭,這種記載前面兩站的郵書刺在A32出土的簡牘里較少見,但可判斷當為北書,與簡文“張掖都尉詣居延都尉府”也相符。據“其三封張掖都尉章詣肩水橐他廣地候”,肩水候與橐他、廣地候並列,但缺乏騂北與莫當的付受記錄,無法排除肩水都尉發給肩水候的郵書僅到A32即止,其它郵書繼續北行的可能性。亦或者發給肩水候的郵書與發給橐他候、廣地候的郵書一起繼續北行。界亭卒輔僅此一見,無法判斷簡3.4的年代。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另外四枚郵書刺缺乏傳遞記錄,更無法判定肩水候位置。簡3.9(73EJT31:114)下殘,正背面字跡相似,題署北書。“一封張掖大守章詣居延都尉二月乙巳起”所記日期為張掖太守府發出的時間。題署“十一封”,僅正面就已十二封,背面三封,實際上共十五封北書。正面第三行“九封肩水都尉詣三官官三封”,其中的“三官”當為肩水候官、橐他候官、廣地候官的省稱,三者並稱在郵書刺里偶爾出現。背面“張掖水長詣肩水候官”也符合北書的傳遞方向。綜合看來,因為付受記錄的殘缺,儘管收件者肩水候官與橐他、廣地、居延等並列,但還是不能判定發給肩水候官的文書是到此即止還是繼續北傳。簡3.10(73EJT26:58)“肩水府”當為“肩水都尉府”的省稱,在A32以南,符合南書的傳遞方向。第二行“肩候”即為“肩水候”省稱,第一行“候印”漏記某候信息,可排除肩水候,否則即可寫作“皆肩水候印”。因缺乏相關受付記錄,無法判斷肩水候的郵書來自A32還是其北。不能排除此時肩水候駐地在A32,發往肩水都尉府的郵書與其它的南書放在一起傳遞。
下述兩簡亦無法判斷肩水候確切的位置,
3.11、〼張掖都尉章一詣肩水候一詣橐佗候一詣廣地候
      〼□憙印詣嗇夫去疾                十月戊寅□〼  73EJT25:175
3.12、       一封觻得長印行大守事詣居延都尉五月壬子起一封昆蹏令印
廿四日       詣肩水五月辛亥起一封氐池長印詣廣地……〼
北書十一封   私印詣橐佗官一封昭武長印詣橐他官一封屋蘭長印詣肩
             水官五封觻得丞印三封……〼
             居延五月丙寅日□□……〼           73EJT23:131+862[86]
前簡上下皆殘,付受記錄“十月戊寅□”以下殘缺,雖可判斷該簡為北書,但“詣肩水候”的文書是到此而止還是繼續北行卻不得而知。第二行“詣嗇夫去疾”的去疾,不確定是否為關嗇夫。[87]後簡與前簡相似,亦無付受記錄,因此肩水候的位置也存在兩種可能。
綜而言之,上舉六枚郵書刺,僅簡3.7、簡3.8記載付受信息,而負責傳遞的亭隧卒皆無助於判斷簡牘的年代,因此無法結合表1判定這六枚郵書刺涉及的肩水候的駐地。很可能,六枚中既有肩水候駐在A32遺址者,也有肩水候位於A32遺址以北者,而且未必在北面同一個地方。與此同時,我們知道,肩水候作為肩水塞的負責人,其離署外出,或行塞或處理某些事務,較為常見。[88]肩水塞在A32以北還設有左前部、左後部及北部三塞,轄有十數所亭隧,肩水候前往這一地區行塞巡視,也是其分內之事。因此筆者傾向認為,肩水候因行塞或處理公務而前往A32以北,日常性的文書雖交由兼行候事者代為處理[89],但一些重要或特殊性的文書恐怕還會由肩水候本人進行處理,因此存在一定的文書活動亦很正常。因此,即使這六枚郵書刺涉及的肩水候均在A32遺址以北,也不足以證明其駐在當地。
此外,上舉后兩類十枚郵書刺記載“肩水候(官)”時,寫法並不一致,如簡3.3、簡3.4、簡3.7為“張掖肩候”,簡3.5一為“肩水候官”一為“肩水候”,簡3.6“肩水候官”,簡3.8、簡3.11“肩水候”,簡3.9相當於兩處“肩水候官”,簡3.10“肩候”,簡3.12“肩水官”,而且簡3.10漏記某候信息,可見郵書刺作為原始記錄的隨意性。[90]據此,某些郵書刺帶有“官”字樣,也不足以說明其為治所和駐地。由此看來,這十枚郵書刺很可能均顯示肩水候駐地在A32遺址。
四、結語
綜上封檢、文書及郵書刺的考證,宣帝早期至陽朔元年(前24)之間,肩水候多駐A33遺址,其間的五鳳元年至甘露二年可能亦駐A32遺址,最晚自陽朔四年(前21)十一月開始,直到居攝二年(公元7年),肩水候常駐A32遺址。部分郵書刺顯示肩水候在A32遺址以北者,可能為特殊文書現象,並非肩水候在當地常駐。新莽後期及建武初期,情況如何,尚待相關資料的刊布。[91]
A33、A32遺址間直線距離僅552米,可以說近在咫尺,彼此來往十分近便[92]。如此短的距離內開闢兩處重要的軍事行政設施,在整個河西邊塞絕無僅有,筆者以為A32遺址最早出現的金關(前80)原本作為肩水候官的附屬機構存在,故相距密邇。其後,隨著東部候長、騂北亭等人員或機構的落戶,A32遺址規模相形擴大,亦日漸獨立。肩水候為掌控這一重要的設施,而常駐當地,部分屬吏亦隨之而來,文書事務亦在此地處理,甚至於可將此地視為肩水塞日常政務處理的第二個中心。進入成帝陽朔年間,很可能相沿成俗,或其它未知的原因,肩水候長期駐在此地。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與此同時,隨肩水候同在A32遺址的屬吏應當不多,肩水塞大部分事務應該還是在A33遺址——也就是肩水候官——處理。尤其是穀物廩食的存儲發放,需要一定的倉儲機構,很可能一直都設在A33遺址,而並未移至A32遺址。一般而言,官即寺,兩者常常連稱,指代一定規模的建築。《周禮·秋官·士師》鄭玄注“官,官府也”,賈公彥疏曰“謂廬,官人聽事之門”。[93]候一般有單獨的居所——障,連同隨侍供其差遣的吏卒的居所及附屬小型機構,合成為候官。候官的建築規模應當比其它獨立的亭隧及候長駐地大一些,因為大約有20名左右的吏卒居住在候官,協助其工作。[94]綜觀A33、A32兩遺址的規模及建築形制,只有前者築有鄣城,規模宏大,符合這一點,後者雖有塢院(上圖[95]),規模不及前者,且未見鄣城。[96]因此,嚴格來講,作為具有一定建築形制和規模的肩水塞政務中心和物資集散基地——肩水候官,始終位於A33遺址。當然,這僅是推測,有待于驗證。
肩水候及少量屬吏常駐A32遺址,部分事務及文書亦在此地處理,一定意義上可將該地視為肩水候“官”的一部分。而該遺址的建築規模,滿足金關、騂北亭、東部候長治所及部分肩水候官人員的需要,應是可以的。肩水候雖常駐此地,但並未修築鄣城,很可能增修了一些房屋吧。[97]

附表1:A33出土肩水候官Ⅰ型封檢

序號簡文簡號備註1肩水候5.17 2肩水候官〼7.38 3肩水候

中国历史勇于尝试故事

2348;11.14 4肩水候官13.5 5肩水候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74.1字跡稚拙,下端有塗畫6肩水候〼131.67 7肩水候236.2 8肩水候官〼250.12 9肩水候官263.15 10肩水候官284.6 11肩水候〼335.44 12肩水候官〼336.2 13肩水候官〼336.17 14肩水候官337.11 15肩水候〼350.4 16肩水候〼403.5 

附表2:A33出土肩水候官Ⅱ型封檢

序號簡文簡號備註1〼肩水候官行者走74.18 2〼候官以郵〼[98] 219.11 

附表3:A33出土肩水候官Ⅲ型封檢

序號簡文發件者送件人簡號備註1    印曰朱千秋 肩水候官                十二月壬申隧長勤光以來朱千秋隧長勤光5.2 2    □□私印 肩水候官               □□禁姦卒延以來□□私印禁姦卒延5.4 3    闞邃私印 肩水候官                八月戊子金關卒德以來闞邃金關卒德5.19 4        莊齋印 肩水候官                   二月辛酉鄣卒壽以來莊齋鄣卒壽10.38墨色不一5    印曰張掖肩水司馬印 肩水候     三月丁丑騂北卒樂成以來張掖肩水司馬騂北卒樂成14.3 6    印曰段□印 肩水候官               八月乙亥騂北卒以來段□印騂北卒20.10墨色不一7    章曰張掖都尉章 肩水候     四月丙辰騂北卒宗以□□張掖都尉騂北卒宗54.25 8        〼 肩水候官          六月庚戌金關卒乙以來 金關卒乙403.7墨色不一9      印曰□信□印
肩水候官
      □□卒□以來 卒□562.6墨色不一10    印曰牛慶
肩水候官
  四月乙亥金關卒未央牛慶金關卒未央562.14墨色不一

附表4:A33出土肩水候官Ⅳ型封檢

序號簡文發件者送件人簡號備註1                印破 肩水候官吏馬馳行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十二月丙寅金關卒外人以來  金關卒外人20.1封泥匣2        〼 肩水候官以郵行         〼以來[99]   53.18 3    張掖都尉章 肩水候以郵行     九月庚午府卒孫意以來張掖都尉府卒孫意74.4 

附表5:A33出土肩水候官Ⅴ型封檢

序號簡文簡號備註1      廩名籍
肩水候官 穀簿
   歲留□5.16 2     名捕酒泉大
肩水候官
   守男敦煌大守280.7 3         壬申右一工起斥竟隧 肩水候官                  〼558.1 

附表6:A32出土肩水候官Ⅰ型封檢

序號簡文簡號備註1肩水候官73EJT1:71 2肩水候官                                                 73EJT2:24 3肩水候官                                         73EJT4:105 4肩水候官                                              73EJT5:74 5肩水候官                                              73EJT5:75 6肩水候官                                             73EJT5:77 7肩水候官                                                 73EJT9:89  8肩水候官〼                 73EJT10:4 9肩水候官                                       73EJT10:141頂端有黑點10肩水候官                                    73EJT10:142 11肩水候官                                        73EJT21:36 12肩水候官                            73EJT21:132 13肩水候官73EJT23:154 14肩水候官〼73EJT23:203 15肩水候73EJT23:798 16肩水候官〼73EJT23:851 17肩水候官73EJT24:271 18肩水候官73EJT24:530 19肩水候官73EJT24:573 20〼水候官73EJT26:215 21肩水候官73EJT29:119 22肩水候官73EJT29:121 23肩水候官73EJT34:15 24肩水候官73EJT37:46 25肩水候官73EJT37:47AB面習字26肩水候官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73EJT37:48 27肩水候官73EJT37:818左下“出關致”,字體極小幾不可辨,疑屬無關文字28肩水候官73EJF3∶452 29肩水候官〼72EJC∶29削衣,原誤綴30肩水候官 73EJC∶596 31肩水候73EJC∶645 32〼水候官〼212.68 

附表7:A32出土肩水候官Ⅱ型封檢

序號簡文簡號備註1肩水候官行者〼73EJT1:97 削衣2肩水候官以郵行73EJT4:106 3肩水候官以〼73EJT8:22 4肩水候官以郵行73EJT10:22 5肩水候官以郵亭晝夜行                      73EJT

中国历史女流氓的故事大全

10:202AB面習字6肩水候官以郵行73EJT23:51 7肩水候官行者走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
73EJT29:125AB面習字8肩水候官以郵行〼73EJT30:228 9肩水候官以郵行〼 73EJT30:229A墨色極淡,B面“□□令”10肩水候官以郵行〼73EJT33:74 11〼肩水候亭次行73EJT37:1056 12肩水候以郵行 73EJC∶597 13肩水候官隧次行32.23 14〼肩水候[100]隧次行288.32 

附表8:A32出土肩水候官Ⅲ型封檢

序號簡文發件者送件人簡號備註1    章曰肩水都尉章 肩水候官     〼肩水都尉 73EJT21:91 2         章曰肩水都尉章 肩水候官          屬當時致居延都尉 73EJT24:130 3   〼 肩候    五月癸巳亭長甯忠以來 亭長甯忠73EJT37:843 4     張掖□□□印 肩水候官      九月己亥騂北卒林赦之以來張掖□□騂北卒林赦之73EJT37:1314 5     〼 肩水候官      八月丁酉沙頭卒□以來 沙頭卒□73EJF3∶585 6        〼 肩水候  八月騂北亭卒成以來 騂北亭卒成73EJC∶457 7     〼 肩水候      六月戊戌王宣以來 王宣73EJC∶502 8    印曰張〼 肩水候     〼張× 77.21 

附表9:A32出土肩水候官Ⅴ型封檢

序號簡文簡號備註1         □肩水候簿餘 肩水候   錢百八十          〼73EJT30:127 

附表10:肩水候南書表(A32)

序號發信者收信者受×付×南/北書簡號1張掖肩候昭武獄橐他莫當隧卒租沙頭亭卒合無73EJT23:9332張掖肩候印(肩水)城尉橐他莫當隧卒仁 無73EJT23:824

附表11:肩水候北書表(A32)

序號發信者收信者受×付×南/北書簡號1觻得長印肩水候官  北書73EJT37:1071肩水千人肩水候2觻得令印肩水候官沙頭莫當無73EJT2:23

附記:本文為筆者博士論文《漢代張掖郡肩水塞研究》第四章,原刊《簡帛》第十四輯(2017年)。投稿後,得到張德芳先生的指點和提示,文章據此作了修改,微調觀點,並增刪了相應內容。但臨近刊期,出版社已經完成排版,抽換不易,特公佈最後定稿,請各位方家指正。引用時,亦請以此文為準。
 [1]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將弱水流域的絕大部分都劃入張掖郡,但靠近會水縣東部地區的弱水流段劃歸酒泉郡,這一處理方式受到質疑,參石昇烜《何處是居延——漢代居延地名移動與行政區劃變遷》,《史原》復刊第5期,2014年,第51-56、85頁,部分章節發表於《出土文獻與法律史研究》第四輯,2015年,第96-101、128-129頁。筆者傾向於認為整個弱水流域都屬於張掖郡,至少整條河道應該都歸張掖郡管轄,似更合理。
[2] 本文所謂居延漢簡,包括舊簡及新簡兩批,不包括金關簡。所引居延舊簡,310.20號簡之前均引自簡牘整理小組《居延漢簡》(壹、貳、叁)(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2015、2016年),其它居延舊簡引自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圖版兼引台北新出紅外線圖版、勞榦《居延漢簡·圖版之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年)及簡牘整理小組《居延漢簡補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部分圖版亦核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漢代簡牘資料庫(http://ndweb.iis.sinica.edu.tw/woodslip_public/System/Main.htm)。所據居延新簡則引自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居延新簡》(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參以馬怡、張榮強主編《居延新簡釋校》(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所引金關簡,除非另有說明,全部引自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肩水金關漢簡》(壹、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2012年;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肩水金關漢簡》(叁、肆、伍),上海:中西書局,2013、2015、2016年。
[3] 陳夢家《漢簡考述》,原載《考古學報》1963年第1期,本文據作者論文集《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36頁。此前勞榦(《居延漢簡考證》,原刊1944年,此據《居延漢簡考釋之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6年,第30-33頁)、森鹿三(《居延漢簡とくにウラン·ドルベルジン出土簡について》,《史林》第44卷第3號,1961年,後收入作者《東洋學研究·居延漢簡篇》,同朋舍,1975年,第132-148頁)、伊藤道治(《漢代居延戰線の展開》,《東洋史研究》第12卷第3號,1953年,第221-241頁)等人關於弱水流域屯戍機構遺址的考證,均受到陳夢家的批評(見《漢簡考述》附記,第33-34頁)。
[4] 魯惟一認為肩水都尉府在大灣之南(氏著《漢代行政記錄》,1967年初刊,本文據于振波、車今花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62頁),張俊民認為大灣為騂馬田官所在(《漢代居延屯田小考——漢甲渠候官出土文書為中心》,原刊《西北史地》1996年第3期,本文據作者論文集《簡牘學論稿》,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05頁),唐俊峰認為肩水都尉府原駐A35遺址,後來迫於邊防形勢,約在元延元年(前12)至綏和二年(前7)間南遷,此地改為肩水北部都尉駐地(參作者《A35大灣城遺址肩水都尉府說辨疑——兼論“肩水北部都尉”的官署問題》,《簡帛》第九輯,2014年,第223-240頁)。實際上,材料顯示哀帝建平元年(前6)肩水都尉還駐在當地,而且肩水都尉下發的文書中先肩水候後北部都尉,故肩水都尉府是否遷移值得懷疑,筆者傾向於傳統看法,而所謂的北部都尉問題亦須重新探討(參拙文《漢代肩水塞部隧設置研究》,《文史》待刊)。
[5] 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第5頁。
[6] 李均明《通道廄考——與敦煌懸泉廄的比較研究》,《出土文獻》第二輯,2011年,第254-266頁;侯旭東《西漢張掖郡肩水候官騂北亭位置考》,《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第32-37頁,插頁及封三;拙文《漢代肩水塞東部候長駐地在A32遺址考》,待刊。
[7] 邢義田《全球定位系統(GPS)、3D衛星影像導覽系統(Google Earth)與古代邊塞遺址研究》,收入作者《地不愛寶》,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47頁。
[8] 該圖截取自吳礽驤《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附圖三“金塔縣黑河兩岸漢塞走向和烽燧遺址分佈圖”。
[9] 學界過去利用漢簡在遺址定名工作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亦形成了一些典型做法,筆者曾對此項工作作出評述,詳參拙文《漢代肩水塞東部候長駐地在A32遺址考》,待刊。
[10] 筆者結合學界對封檢本身的研究,論證了封檢題署機構與封檢出土遺址之間的對應關係。參拙文《漢代肩水塞東部候長駐地在A32遺址考》,待刊
[11] 少部分封檢題署“肩水候”,可能為“肩水候官”的省稱。作為官署機構的“官”具有固定性,建築形制上有一定的規模,與臨時駐地不同。不過,假若肩水候駐在“官”之外的某地,發給他的文書封檢並不因此而僅題署為“肩水候”。匿名審稿人曾提示注意肩水候/肩水候官的題署與發件者官印/私印之間是否存在對應關係,筆者比對A8出土甲渠候(官)封檢,確無對應關係。
[12] A33遺址出土七枚肩水金關封檢,不合常理,筆者推測或許當年發掘及整理時因工作條件有限而導致出土地信息錯誤,參《漢代肩水金關關吏編年及相關問題》,待刊。
[13] 兩枚肩水候長封檢,其中284.29為“肩水候長”,539.3為“肩水候長孫定國”。陳夢家認為候官、部隧有同名者,因此所謂甲渠候長既可能是甲渠候官下某部的候長,也可能是甲渠部的候長,又引用肩水候長的資料佐證,似乎傾向於前一種可能(《漢簡所見居延邊塞與防禦組織》,收入《漢簡綴述》,第53-54頁)。李均明也同意陳的看法,認為破城子出土的“甲渠候長”簡,雖然所在多有,但缺乏“甲渠部”存在的明證,而且就A8破城子周圍的部隧分佈而言,並無甲渠部存在的地理空間(《漢代甲渠候官規模考(上)》,《文史》第34輯,1991年,第34-35頁)。筆者排比分析肩水塞轄下諸部時發現,雖偶有“肩水候長”的封檢(248.29、539.3),相比與候官遺址出土的其它諸部的簿籍呈文或標題簡,並無此類肩水部的明確資料,而在肩水都尉府遺址(大灣)出土的“肩水部”冊書標題簡所指應為肩水都尉,並非候官所轄“肩水部”(說詳拙文《漢代肩水塞部隧設置研究》,待刊),故肩水部應與甲渠部相類,實際上並不存在。
[14] 本文引用居延舊簡時,一般在簡號之後標註出土地,採用學界通行的遺址編號,如A32代表金關遺址,A33代表地灣遺址,A35代表大灣遺址,A8代表破城子遺址等。居延新簡及金關簡,因簡牘編號本身含有出土地信息,不再注明。
[15] 李均明:《封檢題署考略》,《文物》1990年第10期,第75-76頁。
[16] 冨谷至認為這種題署名稱單位而無其它文字說明的封檢,僅用於文書短距離傳送的候官內部,並進一步認為封泥匣的有無表示“內檢”、“外檢”的不同(《文書行政的漢帝國》,原刊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0年,本文據劉恆武、孔李波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60-164頁)。鷹取祐司集成了479例敦煌及弱水流域漢簡中的封檢,通過排比分析,對冨谷至的說法提出批評,認為形制上各有不同的封檢僅與發信者的地位及封閉保密措施有關,與文書的傳送方式無關,而且候官轄區外的文書傳送,除採用“以郵行”外就是縣次傳及亭次傳,因此並無特別的必要去記載其傳送方式(《漢代官文書の基礎的研究》第二部第六章《文書の宛名簡》,東京:汲古書院,2015年,第406頁)。
[17] 據筆者粗略統計,目前A32共出土封檢270枚左右,其中金關封檢為149枚,東部候長19枚,關嗇夫19枚。這些封檢可以作為指示相關機構駐在A32的證據,因此除去本文要證明的肩水候外,東部候長也駐於此地(拙文《漢代肩水塞東部候長駐地在A32遺址考》,待刊)。
[18] 地節五年之前,尚有一枚地節二年的文書簡,需要仔細辨析:
地節二年六月辛卯朔丁巳,肩水候房謂候長光:官以姑臧所移卒被兵本籍為行邊兵丞相史王卿治卒被兵以校閱亭隧卒被兵,皆多冒亂不相應,或易處不如本籍。今寫所治亭別被兵籍并編,移書到,光以籍閱具卒兵。兵即不應籍,更實定此籍。隨兵所在亭各實弩力石、射步數,令可知。赍事詣官,會月廿八日夕。須以集,為丞相史王卿治事,課後不如會日者致案。毋忽,如律令。              7.7A
印曰張掖肩候
六月戊午如意卒安世以來    守令史禹                                              7.7B/A33
該簡正面及簡背具名書風謹嚴,應為一人所書,印文及傳遞信息字跡潦草,當屬二次書寫。文書由肩水候房下發給候長光,要求候長光“赍事詣官”,簡背簽收記錄顯示已送達候長駐地,綜合簡文可得出:簡牘出土地地灣為候長駐地,地節二年六月肩水候駐地不在地灣。但是,地灣非候長駐地,而且肩水候官塞亦不存“肩水部”(參拙文《漢代肩水塞部隧設置研究》,待刊),此矛盾之一,故候長光駐地不當在地灣;肩水候房又見於地節四年至元康二年,且簡2.1亦為候房上呈之文書,所見肩水候駐地皆在地灣,與該簡不合。結合筆者對居延舊簡發掘、分裝、運送及編號登記的考察,很可能該簡出土地原為A32遺址,因當時工作不善,誤入地灣簡。(詳參拙文《漢代肩水金關關吏編年及相關問題》,待刊)當然,兩千年來人力及自然對居延地區遺址及遺物的改變不可小覷,也可能該簡因此而出現在地灣。另一方面該簡所述肩水候駐地不在地灣的情形,又屬孤例,又有此前本始年間冊書的標題簡(●肩水候官本始二年十97.12),此後一段時間內亦駐於地灣,故本文暫且將之排除。
[19] 陳夢家《漢簡年曆表序》,收入《漢簡綴述》,第234頁;辛德勇《建元與改元——西漢新莽年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219頁。
[20] 兩枚簡可編聯,見侯旭東《西漢張掖郡肩水候系年初編——兼論候行塞時的人事安排與用印》,《簡牘學研究》第五輯,2014年,第184-185頁。
[21] 王之璞《西北漢簡所見士吏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第31-33頁。
[22] 詳參拙文《漢代肩水塞部隧設置研究》,待刊。
[23] 參拙文《漢代肩水塞東部候長駐地在A32遺址考》,待刊。
[24] 角谷常子認為,文書草稿兼用單札與兩行,前者居多,正本使用兩行(作者《簡牘の形狀における意味》,收入冨谷至編《邊境出土木簡の研究》,京都:朋友書店,2003年,第90-98頁)。這點值得重視,但文書行政的實際過程中往往因陋就簡,例外者甚多,邢義田即對正本必用兩行的說法提出質疑,見《漢代簡牘公文書的正本、副本、草稿和簽署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2本第4分,2011年,第629-630頁及腳註115。
[25] 關於病書,參李均明《秦漢簡牘文書分類輯解》,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56-57頁。
[26] 卜憲群《秦漢公文文書與官僚行政管理》,《歷史研究》1997年第4期,第44頁。卜憲群不及利用的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顯示,當時法律規定逐級上報:縣道官有請而當為律令者,各請屬所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上相國、御史,相國、御史案致。當請,請之,毋得徑請者。徑請者罰金四兩(簡號220,釋文據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主編《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79頁)。據此,在當時,越級請示還要罰金四兩。另外,甲渠候官遺址(A8)出土的隧長黨病書也反映了漢代文書逐級上呈的運行制度(參拙文《漢代肩水塞東部候長駐地在A32遺址考》)。
[27] 據筆者研究,北部、左前、左後三部似設於金關以北,具體地點待考。詳參拙文《漢代肩水塞部隧設置研究》,待刊。
[28] 關於簿籍冊書呈文簡的編聯位置,可參侯旭東《西北所出漢代簿籍冊書簡的排列與復原——從東漢永元兵物簿說起》,《史學集刊》2014年第1期,第58-73頁。
[29] 關於“僵落”一詞的含義,初世賓認為即“虎落”,也就是藩籬、柴薄,是城防外圍的簡易障礙物,用於阻擋地方近距離攻城,後世發展成為“羊馬墻”。在漢代邊塞,虎落一般距亭隧尚有些距離,並非障隧腳下的尖木樁區(初世賓《漢邊塞守禦器備考略》,收入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甘肅省博物館編《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7-198頁)。鷹取祐司在此基礎上綜合排比傳世文獻及簡牘材料,討論了僵落的構成、作業等相關問題(冨谷至編《漢簡語彙考證》,東京:岩波書店,2015年,第188-196頁)。在簡牘材料里,僵落亦寫作彊落、橿落、強落,“落”字亦見寫作“格”者。
[30] “乙”原釋為“己”,據圖版當為“乙”,徑改。
[31] 該地不僅駐有肩水都尉,肩水城尉,亦設有倉、庫,以及依託都倉設立的都倉置。詳參拙文《漢代弱水中下游流域的“置”》,待刊。
[32] 陳夢家《漢簡所見居延邊塞與防禦組織》,第47頁。
[33] 汪桂海曾詳細討論漢代官文書的發文、收文與啟封制度,參作者:《漢代官文書的收發與啟封》,原刊《簡帛研究》第三輯,1998年,本文據作者文集:《秦漢簡牘探研》,台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第17-27頁;藤田勝久對於簡牘中“發”的含義進行了集成研究,參《漢代簡牘的文書處理與“發”》,收入黎明釗主編《漢帝國的制度與社會秩序》,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07-246頁。
[34] 輔為置佐,A33遺址設有候官置,負責後勤供應,詳參拙文《漢代弱水中下游流域的“置”》,待刊。
[35] 關於簡牘文書的簽署問題,可參邢義田《漢代簡牘公文書的正本、副本、草稿和簽署問題》,第602-639頁;《漢至三國公文書的簽署》,《文史》2012年第3輯,第163-198頁。
[36] 如前所述,唐俊峰認為肩水都尉府在成帝末年南遷,筆者認為其結論尚可推敲。即使唐說成立,河平年間肩水都尉亦尚駐大灣。
[37] 關於兩漢出土文獻中草書的考察,參王曉光《新出漢晉簡牘及書刻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3年,第170-187頁。
[38] 朱桂昌編著《太初日曆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71頁。
[39] 日本東洋文庫籾山明先生告知,在史語所看驗簡牘,發現該簡材質為竹簡,並非漢代西北邊塞地區常見的木簡,與其它竹質簡牘一樣應當來自內地,當是私傳原件,至於原件留在金關而非持有者攜走的原因尚不清楚(2016年11月11日郵件,謹致謝忱!)。此說值得注意。若如此,則該簡現在編號的B面可能為二次使用。
[40] 陽朔五年即鴻嘉元年,此前學者注意到簡牘中行用陽朔五年紀年的最晚月份為四月,鴻嘉元年最早的月份為六月,故推定當年四五月份改元(辛德勇《建元與改元——西漢新莽年號研究》,第220頁)。實際上,金關簡可見陽朔五年六月的紀年(73EJT37:1019),故西北地區應當在六月份接到改元詔書,從此行用鴻嘉元年紀年。
[41] 金關簡中嗇夫吏的稱呼多見,但並不表示其為關嗇夫,具體分析見拙文《漢代肩水金關關吏編年及相關問題》。
[42] 睡虎地秦簡《內史雑》即規定“有事請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簡號188,第62頁),如此方有案可查。在文書行政方面,漢代似亦如此。
[43] 原釋為“閏月壬申況以來”,細察圖版“閏月”與“以來”之間較為模糊,似僅有兩字,當即干支,並無“況”字。此點承匿名審稿人指出,謹致謝忱!又,原干支釋作“壬申”,細察圖版,字跡極為潦草,不類“申”字,而且,查暦日,永始五年閏正月,壬申為四日,而簽發日期為十日(戊寅),不合常理。據圖版,或為午。
[44] 張俊民曾據懸泉漢簡討論敦煌郡轄縣令長的守官現象,發現守官人員多非本縣(作者《懸泉漢簡新見的兩例漢代職官制度》,《敦煌研究》2015年第6期,第99-100頁),簡2.26以肩水塞尉而守橐他候恰與此相合。
[45] 關嗇夫李欽的活動年代,詳參拙文《漢代肩水金關關吏編年及相關問題》,待刊。
[46] 辛德勇《建元與改元——西漢新莽年號研究》,第220頁。
[47] 邢義田曾討論草稿與副本的關係,認為草稿可能字跡潦草,使用替代符合“厶”,但非絕對如此,有刪補痕跡及自名為草者則肯定為草稿,見邢義田《漢代簡牘公文書的正本、副本、草稿和簽署問題》,第652-665、666-667頁。
[48] 陳夢家《漢簡所見居延邊塞與防禦組織》,第45-46頁;唐俊峰《A35大灣城遺址肩水都尉府說辨疑》,第229頁。
[49] 參拙文《漢代肩水金關關吏編年及相關問題》,待刊。
[50] “君前”原未釋,細察圖版,筆畫鮮明,徑補。
[51] 該簡由顏世鉉綴合,《<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第13組》,2016年7月31日刊於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600。
[52] “正”字原釋作“五”,細察圖版,不確,當為“正”,徑改。
[53] “門下”二字,原釋為“日入”,細察圖版,近似勾畫符號,與其它處出現的“門下”極像,徑改。
[54] 該簡由姚磊綴合,《<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二十三)》,2016年6月14日刊於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77。
[55] “延水”較少出現,相關材料顯示很可能為縣或候官一級的機構,筆者擬就此另文詳論。
[56] 該簡由顏世鉉綴合,《<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第10組》,2016年1月16日刊於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441。
[57] 原釋作“七”,簡背亦釋為“七月辛卯”,實際上漢簡里“十”、“七”兩字極易混淆,橫豎長短相類,結合字形及月朔干支,兩處皆為“十月”,徑改。
[58] 居延新簡中F22遺址也出土兩份居延縣令未署名的冊書,分析見邢義田《漢代簡牘公文書的正本、副本、草稿和簽署問題》,第634-639頁。
[59] 胡永鵬《<肩水金關漢簡(貳)>中與暦表不合諸簡考證》,《簡帛》第九輯,2014年,第276頁。
[60] 關於這枚簡文的紀年問題,承李均明先生和匿名審稿人指正,謹致謝忱!
[61] “君門下”原釋為“君卿卩”,細察圖版,后兩字當為“門下”,徑改。
[62] 關於令史設置的機構、令史職掌,及其與尉史的關係,可參吉川佑資《漢代辺境における令史と尉史》,《史泉》107號,2008年,第19-38頁。
[63] 不僅令史行塞,尉史、候史、隧長、候長、士吏、司馬、千人、都尉、太守等也需要行塞,詳參均和、劉軍《漢簡舉書與行塞考》,《簡牘學研究》第二輯,1998年,第152-154頁。
[64] 原釋作“當”,據馬智全《肩水金關關嗇夫紀年考》(收入“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蘭州,2016年8月17-18日,第270-271頁)改釋。
[65] 詳參拙文:《漢代肩水金關通關簡牘集成研究》,待刊。
[66] 永田英正:《居延漢簡研究》,1989年同朋舍(京都)出版,本文據張學鋒中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311-318頁。
[67] 侯旭東《西漢張掖郡肩水候系年初編——兼論候行塞時的人事安排與用印》,第182頁。
[68] 侯旭東《漢代西北邊塞它官兼行候事如何工作?》,待刊。
[69] 甲渠塞第四隧遺址亦出土有第三十七隧、臨桐隧的文書,永田英正推測很可能因簡牘的重新利用及人事變動而攜帶至此(作者《甲渠塞第四隧出土簡牘分析》,收入《簡帛研究譯叢》第一輯,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第253頁)。此外,簡牘文書作為正式的檔案廢棄後,存在多種用途,包括二次書寫、製作器物、作為燃料等(參高村武幸《簡牘の再利用》,籾山明、佐藤信編《文献と遺物の境界Ⅰ》,六一書房,2011年,第163-184頁)。
[70] 陳夢家《漢簡所見居延邊塞與防禦組織》,第49、52頁。
[71] A8破城子出土了一份文書,“甘露二年四月庚申朔辛巳,甲渠鄣候漢疆敢言之:謹移四月行塞臨賦吏三月奉秩別用錢簿一編,敢言之。書即日餔時起候官”(EPT56:6A),簡文“臨賦吏”應該就是親臨現場給官吏發放俸祿(均和、劉軍《漢簡舉書與行塞考》,第154頁)。
[72] 元康五年三月改元為神爵元年(《漢書》卷八《宣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59頁)。
[73] 肩水候房及士吏橫代行候事,可參侯旭東《西漢張掖郡肩水候系年初編——兼論候行塞時的人事安排與用印》,第181-182頁。
[74] A32遺址出土一份文書,73EJT21:43“元康二年九月丁酉朔己未,肩水候房以私印行事謂候長長生:候行塞,書到行候事”,簡背具名為令史利尉史義。此簡形制為兩行,字跡工整,極可能由地灣處發來,顯示肩水候房此時駐於地灣。
[75] 兩簡皆殘損,237.28僅可辨識“南書三封”四字,350.40可辨識“酒泉大尹□書一封 酒泉大尹章”,左側殘缺,酒泉大尹章之左應該還有表示收件者的文字,下端亦殘,尚存某字的上部,可惜無法辨識。這兩枚郵書記錄簡到底屬於郵書刺還是郵書課,亦難辨別。
[76] 吳礽驤《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第162-164頁。
[77] 鷹取祐司集成復原了北部居延及南部肩水地區的郵書傳遞路線,指出肩水地區一般沿著莫當—騂北—沙頭—騂馬的路線傳遞。詳參氏著《漢代官文書の基礎的研究》第二部第五章《漢代居延·肩水地域の文書傳送》,第331-370頁。
[78] 此簡由尹強綴合,《<肩水金關漢簡綴合十四則>補充》,2015年6月17日刊於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60。
[79] 筆者綜合分析大灣遺址出土的郵書簡,並推測對騂馬、沙頭、騂北之間的距離,參拙文《漢代肩水塞部隧設置研究》,待刊。
[80] 大灣出土郵書刺紀年的推斷,詳參唐俊峰《A35大灣城遺址肩水都尉府說辨疑》,第231、237-240頁。
[81] 沙頭亭卒(73EJT23:938)、田卒梁國牛充(73EJT21:419)、受降隧卒呂充(73EJT11:2)、田卒梁國兒充(73EJT27:21)、戍卒梁國陳充(73EJT9:39)、田卒潁川韓充(73EJT3:97)、右前部禁奸隧卒充(5.12)等等。諸“充”皆無紀年,唯禁奸隧卒充為元康四年二月己巳,但亦於事無補。
[82] 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第6頁;吳礽驤《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第160頁。T168遺址出土不少簡牘,反映某段時期莫當隧確實位於此地,具體分析詳參拙文《漢代橐他塞部隧設置研究》,待刊。
[83] 據學者研究,北部居延地區郵書及烽火並非逐隧(亭)傳遞,而由固定幾個亭隧承擔,彼此並不相接,間隔數燧(初世賓《居延烽火考述——兼論古代烽號的演變》,收入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甘肅省博物館編《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89-391頁),肩水地區很可能亦如此。若此不誤,則莫當與騂北不當相鄰,而且材料顯示金關以北尚設置有北部、左前、左後等三部,綜合看來莫當不應位於T168遺址。但該地出土簡牘及相關郵書刺顯示某段時期莫當隧確實在此,推測莫當隧存在位置變動。
[84] A32遺址出土的郵書簡,屬於原始的郵書刺,很可能因尚未經過部吏的整理,故相關記錄甚為隨意潦草,出現很多機構名稱省稱及信息不完整的情況。另外,懸泉置遺址出土漢簡反映當地郵書傳遞記錄誤亂甚多,如“九月戊午郵書令史弦告遮要以東亭長:間者郵書皆不中程,諸……券相付受日時甚無狀,自今以來,使界上置函刺,外常完,函……”(ⅤT1310ƒ:135B)(引自張俊民《懸泉漢簡所見“騎置”簡及其他》,收入氏著《敦煌懸泉置出土文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58頁),很可能上舉四枚郵書刺亦屬誤書。
[85] 此問題甚為複雜,涉及目前刊布的T168出土簡牘的性質及原始出土地點問題。另外,莫當、騂北、沙頭自北而南組成固定的傳遞路線,結合相關郵書刺的傳遞時間及速度,亦可推測三者之間的距離及大致方位(參拙文《漢代肩水塞部隧設置研究》,待刊)。另,據筆者電話(2016年9月10日)請教金關簡的發掘者初世賓先生,1973年甘肅居延考古隊在發掘金關遺址之餘,前往T168烽燧遺址,在遺址頂部的堆積區,未曾挖掘開方僅稍作探測,即獲得近三百枚簡牘,惜隨即掩埋未進一步發掘。由此可見,此地應有不少簡牘遺存。
[86] 該簡由伊強綴合,參作者《肩水金關漢簡綴合十五則》,《簡帛》第十二輯,2016年,第118-119、128頁。
[87] 與嗇夫去疾有關的材料,除簡3.11外尚有73EJT34:4與41.27+41.32兩簡,嗇夫去疾與尉史、令史並列作為文書具名者出現,但無法判斷其為何官,很可能為關嗇夫。聊備一說,錄此待考。
[88] 張文瀚曾對甲渠候的行塞進行過分析,并推測鄣候行塞較為頻繁,見作者《漢代甲渠候的日常管理》,《史學月刊》2015年第7期,第21-25頁。
[89] 侯旭東《漢代西北邊塞它官兼行候事如何工作?》,待刊。
[90] 郵書刺記載的隨意性與不規範顯示,其很可能由讀寫水平不高的騂北亭吏卒製作,核驗郵書傳遞是否“中程”的郵書課經過部吏的整理方才規範。關於基層隧長的書寫能力問題,參邢義田《漢代邊塞隧長的文書能力與教育——對中國古代基層社會讀寫能力的反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待刊。
[91] 1986年地灣遺址曾出土七百多枚簡牘及少量遺物(郝樹聲、張德芳《懸泉漢簡研究》附錄《甘肅簡牘及相關出土文獻要籍選介》,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361頁),期待這批簡牘盡快刊布。
[92] 空間上的近便可能也是A32遺址機構官吏(東部候長、關嗇夫、關佐、騂北亭長等)多代行候事的重要原因吧。另外,官場內部的人際關係在兼行代行等職務變動上亦起到重大的作用(詳參侯旭東《西漢張掖郡肩水候系年初編——兼論候行塞時的人事安排與用印》,第189-190頁)。
[93]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註疏》,彭林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47-1348頁。
[94] 李均明《漢代甲渠候官規模考》上,第30頁。
[95] 截取自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圖一三,第13頁。
[96] A32遺址塢墻北長36.5米,南長35.3米,東長24米,但東墻南部不存,從遺址平面圖看來,原墻不短於南北墻,當在35米左右(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第5頁),故整體上約35×35米。地灣遺址,鄣方21.6米,塢墻經過改筑,晚期南北墻長49米,東墻37米,西墻59米(吳礽驤《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第162-164頁)。另,甲渠候官遺址發掘顯示,鄣方23.3米,南部相連的塢院,規模47.5×45.5米,兩者規模皆比A32遺址大一些,且有鄣。
[97] 發掘顯示,該塢址曾重修過,屬於不同時期(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第5頁),院內房屋很可能亦存在不同時期修築的現象。此外,馬圈灣漢簡的出土地(D21)一般被認為是玉門候官遺址,發掘顯示該遺址更形卑小,不見鄣城及塢墻(甘肅省博物館、敦煌縣文化館《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10期,第1-8頁)。很可能邊塞地區多因地制宜,因陋就簡,不見得均有統一規劃與形制。
[98] 該簡上下皆殘,僅存“候官以郵”四字,因其出土地很長一段時間為肩水候駐地,故上端所缺者當為“肩水”。又,左右兩側似亦不存,殘寬1.4CM,不詳兩側有無其它文字。本文暫且歸入Ⅱ型封檢,敬希讀者留意。
[99] 原簡左側文字未釋,細察圖版並比對文例,尚存“以來”右半,徑補。
[100] “候”字原未釋,細察圖版,尚存右半,結合文例,當為“候”,徑補。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7年7月7日16:43。)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580.html

以上是关于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漢代肩水候駐地移動研究;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146.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