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国学-《仲弓》集釋

  • 国学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1 02:06
  • 115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国学-《仲弓》集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国学-《仲弓》集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仲弓》集釋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說明:
《仲弓》的簡序,整理者李朝遠進行了初步的整理,李學勤(李銳2004C)將簡序調整為:4+26。陳劍(2004)調整為:1、4+26、2、5、7、8、9+10、28、19、14、27+15、18、17+11+13、6+23下+23上、24+25、20上、12+21、22、16、3、20下、附簡。李銳(2004C)調整為:1、4+26、2+5+28+7+8、9+10、19、14、17、11+13、18、27+15+20下、6+23下+23上24+25+12+21、22、16、20上、3、附簡。周鳳五(2004)調整為:1+4+26+2+5+7+補一+8+14+9+10+28+19+17+11+13+6+23下+23上+24+25+12+21+18+16+3+20+27+15+22、附簡。黃人二、林志鵬(2004)調整為兩個編連組,即:(1)27、21、20+6+23下+23上+24+25、14、22、15、附簡。(2)1、2、4+26、5、12、18、7+8、9+10、3、13、28、19、16、17+11。禤健聰(2004)調整為:27+15+20下+6+23下+23上+24+25。晁福林(2004A)調整為:8+22+9。晁福林(2005:4—5頁)調整為:1、4、26、3+2+5、21+8、7、22+9+10+28+18、27+15+17+11+13+6+23下+23上+24+25+12+14+16、20。趙炳清(2005)調整為:1、4+26、2+5+28、7+8、22、14+9+10+19、16+3、17+11+13、27+15、6+23下+23上+24+25+12+21、18、20、附簡。業師陳偉(2005A)調整為:1、4+26+2、16+3+5。連德榮、季旭昇(2005:176頁)調整為:1、4+26、3+2+5+7、8、14、9+10+28+19、27+15、18、6+23下+23上、17+11、13+12+21、22、24+25、20上、16+20下、附簡。陳劍(2008)調整為:1、4+26+18、2+5+28+7+8+14+9+10+19+17+11+13、22、27+15+20下+6+23下+23上+24+25。梁靜(2013)調整為:1、4+26、2+5+28+7+8+14+9+10+19+17+11+13、22、27+15+20下+6+23下+23上+24+25+12+21、20上、18、16+3、附简。顧史考(2015:77—92頁)調整為:1、4+26+18、2、附簡、5+28+7+8、9+10+19+17+11+13、27+15、22、6+23下+23上+24+25、20上+3+14、12+21+16+20下。
本文以陳劍(2008)調整的簡序為基礎,將不能連讀的簡跳行另排,以示謹慎。引述各家意見時,一般只做簡要總結,而省略其論證過程,同時為敘述簡便計,均未加“先生”尊稱,尚祈見諒。

釋文: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桓)子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使)中(仲)弓為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宰)。[1]中(仲)弓㠯(以)告孔=(孔子)曰:“季是(氏)……[2]1
……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使)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雍)也從於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宰)夫之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後)。[3]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雍)也憧4愚,[4]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恐)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貽)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吾)子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羞)。[5]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願)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因>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吾)子而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辞)。”[6]孔=(孔子)曰:“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雍),女(汝)26母(毋)自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惰)也。[7]昔三弋(代)之明王,又(有)四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海)之內,猷(猶)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來)……[8]18
㦛(與)昏(聞)之,[9]夫季是(氏),[10]河東之城(成)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家)也,[11]亦2[可]㠯(以)行壴(矣)。[12]為之,余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誨)女(汝)。”[13]中(仲)弓曰:“敢昏(問)為正(政)可(何)先?[14]……5
中(仲)尼28[曰]:“老=(老老)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慈)幼,[15]先又(有)司,[16]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舉)臤(賢)才,[17]惑(宥)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過)㦛(赦)辠(罪),[18]7{辠(罪)}正(政)之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始)也。”[19]中(仲)弓曰:“若夫老=(老老)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慈{慈})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幼),[20]既昏(聞)命壴(矣)。夫先又(有)司,為之女(如)可(何)?”[21]中(仲)尼曰:“夫民安舊而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重)遷,[22]8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早)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使)不行,[23]妥(委)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蛇)14又(有)城(成),[24]是古(故)又(有)司不可不先也。”中(仲)弓曰:“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雍)也不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敏),[25]唯(雖)又(有)臤(賢)才,弗智(知)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舉)也。敢昏(問)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舉)才9女(如)之可(何)?”中(仲)尼:[26] “夫臤(賢)才不可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掩)也。[27]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舉)而(爾)所智(知),而(爾)所不智(知),人丌(其)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舍)之者(諸)?” [28]中(仲)弓曰:“惑(宥)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過)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赦)辠(罪),則民可(何)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厚)?”[29]10“山又(有)堋(崩),[30]川又(有)滐(竭),[31]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日月)星㫳(辰)猷(猶)差,[32]民亡(無)不又(有)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過)。[33]臤(賢)者=19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刑)正(政)不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緩),[34]惪(德)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教)不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倦)。”[35]中(仲)弓曰:“若此三17者,[36]既昏(聞)命壴(矣)。敢昏(問)道民興惪(德)女(如)可(何)?”[37]孔=(孔子)曰:“迧(陳)之11備(服)之,[38]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緩)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施)而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遜)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勑)之。[39]唯(雖)又(有)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孝)惪(德),[40]亓(其)13
……中(仲)弓曰:“敢27昏(問)民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務)。”[41]孔=(孔子)曰:“善才(哉)昏(問)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乎)![42]足㠯(以)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教)壴(矣)。君15子所滐(竭)亓(其)青(情)、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盡)亓(其)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慎)者三,[43]害(蓋)近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矣。[44]20下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雍),女(汝)智(知)者(諸)?” [45]中(仲)弓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答)曰:[46]“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雍)也弗昏(聞)也。”孔=(孔子)曰:“夫祭,至(致)敬之6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本)也,[47]所㠯(以)立生也,[48]不可不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慎)也。夫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喪),[49]23下至(致)㤅(愛)之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卒)也,[50]所㠯(以)城(成)死也,[51]不可不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慎)也。夫行,巽(旬)年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教)23上之,[52]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一日)㠯(以)善立,所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教)皆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終)。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一日)㠯(以)不善立,24所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教)皆堋(崩),[53]可不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慎)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乎)?”中(仲)弓曰:“含(今)之君子,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使)人不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盡)其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 [54]□25□定不及其城(成),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厭)人,[55]戁(難)為從正(政)。”[56]孔=(孔子)12曰:“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雍),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古之)事君者㠯(以)忠與敬,唯(雖)其戁(難)也,[57]女(汝)唯㠯(以)□21”
……丌(其)咎。”中(仲)弓曰:“含(今)之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君子),孚(愎)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過)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析,[58]戁(難)㠯(以)內(納)柬(諫)。”[59]孔=(孔子)曰:“含(今)之君……20上
……宜。[60]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小人)之至者,[61]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教)而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使)之,[62]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君子)亡(無)所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厭)人。[63]含(今)女(汝)相夫16子,[64]又(有)臣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萬)人,[65]道女(汝)思老亓(其)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家),[66]夫……3
……卡=(上下)相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復)㠯(以)忠,[67]則民懽(歡)丞(承)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教)。[68]害(蓋)□者不……[69]22
    ……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70]孔=(孔子)曰:“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雍),[71]正(政)者,正也。夫子唯(雖)又(有)與(邪),[72]女(汝)蜀(屬)正之,[73]幾(豈)不又(有)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皇)也?”[74]中(仲)……附簡

集釋:
[1] 季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子,整理者:即文獻中的“季桓子”,春秋時魯國大夫,季孫氏,名斯,生年未詳,卒於公元前492年(一說為前490年),謚桓子。
中弓,整理者:即“仲弓”。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即“宰”,春秋時宰為卿大夫的家臣。廖名春(2004):“宰”前沒有邑名,當指“家相”。仲弓任季桓子家宰的時間當在魯定公八年(前502年)十月至十二年(前498年)夏。林志鵬(2004):仲弓任季桓子家宰的時間為魯定公十三年(前497)至哀公三年(前492年)。
[2] 是,整理者:楚簡中,“是”往往借為“氏”。
[3]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仲弓名。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夫,整理者:《周禮·天官·冢宰》有“宰夫”一職,為下大夫,“掌治朝之灋”。簡文中的“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宰)夫”為春秋時卿大夫的家臣,掌管膳食,亦稱“膳宰”。林志鵬(2004):“宰夫”所指為子路。今按:林氏以“宰夫”指子路,似無據。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說文·彳部》:“古文後從辵。”
[4] 憧愚,整理者:“憧”讀為“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遲緩。愚,謙詞,自稱。李學勤(李銳2004A):讀為“童愚”。李銳:讀為“重愚”。廖名春(2004):“憧愚”即“愚蠢”。《大戴禮記·千乘》:“司寇司秋,以聽獄訟,治民之煩亂,執權變民中。凡民之不刑,崩本以要閒,作起不敬,以欺憧愚。”晁福林(2005:6頁):“憧”讀為“忡”,訓為憂。“愚”讀為“余”。汪中文(2005):“憧”讀為“惷”,“惷愚”乃古人自謙之詞。今按:廖說是。
[5]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同“恐”。《說文·心部》:“恐,懼也。從心巩聲。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古文。”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李銳(2004B):讀為“殆”或“乃”。陳劍(2004):“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與“貽”音近可通。今按:陳說是。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同“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憂”。《說文·心部》:“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愁也。從心,從頁。”陳劍(2004):“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與“羞”音近可通。《禮記·內則》:“將為不善,思貽父母羞辱。”《逸周書序》:“穆王思保位惟艱,欲自警悟,作《史記》。”孟蓬生(2004):“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當為“羞恥”之“羞”的本字。今按:陳說是。
[6]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同“愿”,中山王壺銘文中有“其有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愿)”。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同“因”,順從、依靠。連德榮、季旭昇(2005:184):“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所從之“矢”為“大”之訛。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讀為“治”。業師陳偉(2005A):楚簡中“詞”可借為“辭”。《容成氏》22號簡“冬不敢以寒詞,夏不敢以暑詞”,二“詞”字均應讀為“辭”。郭店《緇衣》6、7號簡“臣事君,言其所不能,不詞其所能,則君不勞”,裘錫圭按:“從文意看,似應讀為‘辭讓’之‘辭’。”《論語·雍也》:“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今按:陳說是。
[7]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釋為“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同“惰”。
女,李銳(2004B):26號簡最後一字可能是“女”,讀為“汝”。陳劍(2004):“汝”原作“女”,圖版尚存右上殘劃,原未釋。
[8] 猷,整理者:通“猶”。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讀為“賚”。陳劍(2004):讀為“來”。黃人二、林志鵬(2004):讀為“徠”。今按:陳、黃、林說是。“來”、“徠”通用。
[9] 㦛昏,整理者:“㦛”讀為“與”,“昏”讀為“聞”。“與聞”,謂參與其事並知曉其情。周鳳五(2004):讀為“與”,改屬上讀。今按:整理者說是。
[10] 夫,黃人二、林志鵬(2004):疑應從上讀。今按:“夫”當從下讀。
[11] 河東,晁福林(2005:6頁):大河以東地區。業師陳偉(2005A):《漢志》大河以東地區。先秦人所說的“河東”,實際上也包括魯國在內。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城”借為“成”,“成”又通“盛”。“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即“家”。“盛家”謂顯赫之家。史傑鵬(2005):“城家”當讀為“成家”,“成家”相當於“大家”、“強家”。業師陳偉(2005A):“成家”即“大家”。今按:史、陳說是。
[12] 可,李銳(2004C):據文意補“可”字。
壴,整理者:從土、從豆省,讀為“矣”。
[13] 余,整理者:釋為“宗”,尊也。李銳(2004B):宗人,掌祭祀之官。禤健聰(2004):釋為“余”。周鳳五(2004):釋為“主”。連德榮、季旭昇(2005:187頁):宗,長也,為季氏家臣之長。今按:禤說是。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讀為“謀”。李銳(2004B):讀為“誨”。黃人二、林志鵬(2004):讀為“誨”。今按:李、黃、林說是。
女,整理者:讀為“汝”。周鳳五(2004):釋為“安”,讀為“焉”。
此句的標點,整理者:斷作“為之宗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謀)女(汝)”。李銳(2004B):斷作“為之宗,誨汝”。禤健聰(2004):斷作“為之,余誨汝”。周鳳五(2004):斷作“為之主誨焉”。今按:禤說是。
[14] 昏,整理者:讀為“問”。
正,讀為“政”。
可,讀為“何”。
[15] 老=,整理者:重文,讀為“老老”。《論語·子路》:“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據簡文,《論語》缺記“老老慈幼”條。梁靜(2013:30頁):“老”字重文,其前一字殘,據文意可補為“曰”。
[16] 先又司,整理者:即“先有司”。廖名春(2004):根據下文“夫民安舊而重遷……是故有司不可不先也”,可知“先有司”即“有司不可不先也”,謂管事的人不可不率先垂範。晁福林(2004A):謂為政者選拔職司人員必須順從民意。
[17]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即“舉”。
臤,整理者:釋為“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說文·臤部》:“古文以為賢字。”季旭昇(2004):整理者謂“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字從殳,不確,此字右旁當從陳劍《柞伯簋銘補釋》釋為“搴”或“掔”。
[18] 惑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㦛辠,整理者:讀為“赦過與罪”。陳劍(2004):讀為“宥過赦罪”。楊懷源(2004):讀為“宥過赦罪”。周鳳五(2004):讀為“宥過赦罪”。季旭昇(2004):讀為“赦過舉罪”。晁福林(2004B:19頁):讀為“改過舉罪”。趙炳清(2005):讀為“宥過舉罪”。連德榮、季旭昇(2005:189頁):讀為“宥過舉罪”。高佑仁(2007):將“罪”字改釋為“親”,讀為“宥過舉親”。今按:陳、楊、周說是。高氏讀為“宥過舉親”,不妥,“舉親”無法與“宥過”構成並列關係,且上文已有“舉賢才”,若作“舉親”似與之矛盾。
 [19] 辠,整理者:或為衍文。
[20]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其下重文符號為衍。
[21] 女可,整理者:讀為“如何”。
[22] 安舊:整理者:安,習慣。舊,從前的典章制度、成例、風俗。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釋為“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相當於“冢”,讀為“重”。甄真(2007:47頁):隸定作“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陳劍(2008:77頁):隸定作“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今按:甄、陳隸定是。
遷,整理者:釋為“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復興、振興之義。陳劍(2004):釋為“遷”。黃人二、林志鵬(2004):讀為“遷”。趙炳清(2005):讀為“與”,作“給予”解。今按:陳說是。
[23]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讀為“早”。晁福林(2005:13頁):讀為“皂”,是士之下的一個階層,地位較低。連德榮、季旭昇(2005:191頁):讀為“造”。今按:整理者說是。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讀為“使”。連德榮、季旭昇(2005:191頁):讀為“變”。今按:整理者說是。
又城,整理者:讀為“有成”。
[24] 妥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妥”即“綏”,不從絲,甲骨、金文並同,訓“安”。“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字義不詳。何有祖(2004B):“妥”讀為“綏”,“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釋為“強”。周鳳五(2004):釋為“委佗”。史傑鵬(2005):讀為“委蛇”,從容之義。晁福林(2005:13頁):讀為“仁”。趙炳清(2005):“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疑是“仁”,“妥仁”即“安仁”。今按:史說是。
[25]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讀為“敏”。
[26] 中尼,整理者:“中(仲)尼”後失一“曰”字。今按:無“曰”字亦通。
[27]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即“弇”,覆蓋遮蔽之義。陳劍(2004):讀為“掩”。
[28]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讀為“舍”。
者,陳劍(2004):讀為“諸”。李銳(2004D):如字讀。今按:陳說是。
以上四句,李零(2007:234頁):“夫賢才不可掩也。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之者”,從語法結構看,後三句是連讀,後二句不是反詰的口吻,而是並列關係。簡文是說只要是優秀人才,一個都不能埋沒,你應舉薦你熟悉的人,也應舉薦你不熟悉的人,以及被別人忽略的人。今按:李氏將“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之者”看作是並列關係,但三句之間缺少必要的連詞,恐難成立。從文意來看,“舉爾所知”與“爾所不知,人其舍之諸”明顯是有並列關係的兩個分句,上文仲弓說“雍也不敏,雖有賢才,弗知舉也”,表示賢才雖有但自己無從知曉并推舉的無奈,下文孔子說“舉爾所知”,正是對仲弓這一問題的解答,即推舉那些你了解的賢才。“爾所不知,人其舍之諸”,對於那些你不了解的賢才,自然有其他人去推舉,邏輯關係是比較清楚的。
 [29] 可,李銳(2004C):讀為“何”。趙炳清(2005):讀為“何”。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釋為“幼”,通“要”,會合、符合之義。申紅義(2004):釋為“畜”,養育。陳劍(2004):釋為“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黃人二、林志鵬(2004):疑釋為“系”。楊澤生(2004):“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當即“後”之簡體,作跟後、後從、順從解。晁福林(2005:12頁):讀為“後”。陳劍(2008:77—84頁):釋為“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讀為“懲”。顧史考(2015:83頁):從陳劍釋為“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讀為“厚”,看重之義。今按:當以釋“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為是,讀為“厚”,敦厚之義。
簡文“宥過赦罪,則民何厚”,是說寬宥罪過,那麼民性怎麼敦厚呢?言外之意是,如果一味對人民寬宥罪過,那麼民性不免僥倖輕浮,這樣難以達到溫柔敦厚的效果。參看拙作:《上博簡<仲弓>箋釋四則》,待刊。
 [30] 堋,整理者:借為“崩”。
[31] 滐,整理者:通作“竭”。
[32] 差,整理者:讀為“左”。陳劍(2004):如字讀。今按:陳說是。
[33] 此句的斷讀,整理者:以“民”字連上讀。陳劍(2004):改屬下讀。楊懷源(2004):亦改屬下讀。今按:陳、楊說是。
[34] 者=,整理者:釋為“者”。梁靜(2013:31頁):“者=”讀為“者著”。著有明白規定的意思。今按:“賢者著刑政不緩”,似嫌不辭,簡19與簡17中間當有闕文。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正,整理者: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即“刑”字。“正”讀為“政”。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即“緩”,延緩。
[35] 惪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即“德教”,道德教化。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即“惓”,同“倦”。
[36] 此,整理者:釋為“出”。陳劍(2004):釋為“此”。黃人二、林志鵬(2004):釋為“此”。今按:陳、黃、林說是。
[37] 道,趙炳清(2005):讀為“導”,訓為教導、引導。
[38] 迧,整理者:釋為“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陳劍(2004):釋為“迧”,讀為“申”。李銳(2004D):讀為“陳”。《荀子·宥坐》“故先王既陳之以道,上先服之”,《孔子家語·始誅》作“既陳道德以先服之”,皆可證。今按:李說是。
備,整理者:甲骨、金文中為“箙”的象形字,盛矢器。“箙”通“服”。
[39]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即“緩”,寬綽舒服。“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讀為“弛”。陳劍(2004):“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疑讀為“施”。李銳(2004D):讀為“緩施”。《大戴禮記·千乘》:“方春三月,緩施生育,動作百物,於時有事,享於皇祖皇考。”王聘珍注:“緩,和也。”《賈子·輔佐》:“方春三月,緩施生遂,動作百物,是時有事於皇祖皇考。”今按:陳、李說是。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釋為“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即“惓”字,通“倦”。陳劍(2004):釋為“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讀為“遜”。季旭昇(2004):讀為“順”。李銳(2004D):讀為“順”。黃人二、林志鵬(2004):讀為“倦”。馮勝君(2004:212頁):讀為“申”。晁福林(2005:11頁):讀為“勞”。今按:陳說是。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讀為“力”。李銳(2004D):疑讀為“勑”。黃人二、林志鵬(2004):讀為“服”。季旭昇(2004):讀為“服”。馮勝君(2004:211—212頁):讀為“飭”,訓為“整治”。晁福林(2005:11頁):讀為“順”。今按:暫從李說。
以上二句的標點,整理者:斷作“備(服)之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緩),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弛)而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惓)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力)之”。陳劍(2004):“備(服)之,緩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施?)而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遜)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之”。黃人二、林志鵬(2004):斷作“服之緩弛,而倦服之”。晁福林(2005:11頁):斷作“服之,緩弛而勞。順之”。今按:陳說是。
[40]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即“孝”字。
[41]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同“懋”,勤勉。陳劍(2004):讀為“務”。民務,謂民之所務。今按:陳說是。
[42]善才,整理者:贊嘆之辭。才,讀為“哉”。
昏,整理者:讀為“聞”。陳劍(2004):讀為“問”。今按:陳說是。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讀為“乎”。申紅義(2004):讀為“吾”。
此句的標點,整理者:在“善才(哉)”後斷句。陳劍(2004):在“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乎)”後斷句。黃人二、林志鵬(2004):在“乎”後斷句。申紅義(2004):在“問”後斷句。今按:陳、黃、林說是。
[43]滐,整理者:讀為“竭”。李銳(2004B):讀為“止”。今按:整理者說是。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讀為“盡”。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即“誓”,讀為“慎”。陳劍(2004):與“情”對文,當讀為“質”。何有祖(2004A):應從整理者作“慎”,《禮記·禮器》:“君子之於禮也,有所竭情盡慎,致其敬而誠若。”鄭玄注:“竭情盡慎,致其敬,禮之內心者也。”今按:何說是。
[44] 害,李銳(2004B):疑“害”讀為“蓋”。李銳(2004C):疑讀為“蓋”,簡22同。黃人二、林志鵬(2004):讀為“曷”,即“蓋”。今按:當讀為“蓋”。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釋為“與”。禤健聰(2004):釋為“敄”字,讀為“懋”。黃人二、林志鵬(2004):從整理者釋為“與”,讀為“譽”。趙炳清(2005):疑釋“瞍”,訓為瞎。許子濱(2005):讀為“禮”。顧史考(2015:88頁):“敘”的異體,讀為“除”。今按:此字存疑待考。
此句的標點,整理者:斷作“三害近與矣”,“三害”疑即“三患”。李銳(2004B):“三害”,疑讀為“三桓”。黃人二、林志鵬(2004):將“三”字上屬,“盡其慎者三”,指“祭”、“行”、“喪”。顧史考(2015:88—89頁):斷作“三害近除矣”,“三害”指不聽不悅己之言、堅持錯誤而不納諫、厭臣之嘮叨而難以成功。
[45] 者,陳劍(2004):讀為“諸”。
[46]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讀為“答”。
[47] 至敬,整理者:至,通“致”。致敬,極盡誠敬之心。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讀為“本”。
[48] 立生,整理者:立,確定,建立。立生,安生立命。
[49]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釋為“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讀為“死”。陳劍(2004):讀為“喪”。陳劍(2008:84頁):隸定作“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
[50] 至,整理者:極點。陳劍(2008:85頁):讀為“致”。今按:陳說是。
㤅,整理者:同“愛”。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即“卒”。
[51] 城,整理者:讀為“成”,趨向之義。
[52] 巽,整理者:具備之義。李銳(2004B):疑讀為“踐”。趙炳清(2004):讀為“選”。黃人二、林志鵬(2004):讀為“循”。陳劍(2008:87頁):讀為“旬”。今按:陳說是。
年,整理者:釋為“華”。

中国历史故事书的启示

李學勤(李銳2004A):疑釋為“求”。李銳(2004B):據《緇衣》簡12,當為“年”字,疑讀為“仁”。禤健聰(2004):釋為“求”,讀為“柔”。趙炳清(2004):當為“年”之訛變。陳劍(2008:86—89頁):釋為“年”。今按:李、陳釋“年”是,但應如字讀。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讀為“學”。趙炳清(2004):當讀為“教”。今按:趙說是。
此句的標點,李銳(2004B):讀為“夫行踐仁孝,本也”(以簡23上與簡23下連讀)。禤健聰(2004):斷作“夫行巽柔,學之,一日……”。陳劍(2008:88頁):斷作“夫行,巽(旬)年學之,一日……”。今按:陳說是。
[53] 堋,整理者:釋為“亞”,通“惡”。陳劍(2004):釋為“崩”。黃人二、林志鵬(2004):釋為“崩”。今按:陳、黃、林說是。
[54]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釋為“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同“兌”,喜悅之義。黃人二、林志鵬(2004):讀為“悅”。李銳(2004C):所從之“兌”疑為“旡”字繁體,讀為“愛”。今按:此字存疑待考。
[55]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讀“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為“獨”。陳劍(2004):疑可讀為“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獨)蜀(主)”或“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獨)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主)”。“獨主”謂獨斷專行。李銳(2004C):疑讀為“屢屢”。周鳳五(2004):讀為“齪齪”。顧史考(2015:87頁):“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或指反復叮嚀,容易令人討厭。今按:“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似當讀為“獨言”。“獨”訓為“專”,“言”為虛詞,無意義,相當於“焉”、“然”。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即“狷”,耿直、固執之義。陳劍(2004):讀為“厭”。黃人二、林志鵬(2004):暫視

中国历史上缅怀先烈的故事

“狷”為“然”之誤摹。今按:陳說是。
簡文“獨言厭人”,謂獨斷專行而滿足於人。參看拙作:《上博簡<仲弓>箋釋四則》,待刊。
[56] 戁為從正,整理者:“戁”讀為“難”。從正,趨從正道。或以“從正”為“從政”,然“從”與前“為”語義重複。今按:為,猶“以”,“難為從政”,即“難以從政”,下文“戁(難)㠯(以)內(納)柬(諫)”,可參。
[57] 唯,陳劍(2004):讀為“雖”。
[58] 孚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析,整理者:義不詳,待考。陳劍(2004):“孚”讀為“愎”,“愎過”意為堅持過失。“析”隸定作“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黃人二、林志鵬(2004):“孚”讀為“拂”,意為“拭”、“掠過”。“攼”讀為“咸”,訓“皆”。“析”讀為“所”。楊懷源(2004):讀為“保過扞婞”。史傑鵬(2004):“攼析”讀為“捍責”,意為“抵拒責備”。侯乃峰(2004):“攼”讀為“捍”,“析”指“析辭”或“析言”,即言辭上的荒謬。晁福林(2005:14頁):讀為“愎(剛愎)、過(誇大)、悍(強悍)、析(詭辯)”。许子濱(2004):“攼”讀為“捍”,“析”字帶有負面的意思。蘇建洲(2009):“攼”讀為“掩”,“析”讀為“錯”或“邪”。今按:陳氏讀“孚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為“愎過”,可從。“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析”之義待考。
[59] 內柬,整理者:即“納諫”。
以上三句的標點,整理者:斷作“含(今)之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君子),孚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過)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析,戁(難)㠯(以)內(納)諫”。黃人二、林志鵬(2004):斷作“今之君子拂過,咸所難以納諫”。今按:黃、林斷句非是。
[60] 宜,顧史考(2015:87頁):讀為“義”。
[61]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字義不詳,待考。陳劍(2004):疑釋為“道”。黃人二、林志鵬(2004):釋為“導”。禤健聰(2004):“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似可讀為“順”。程鵬萬(2005):“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當是“小人”的合文,並在“小人”之前斷句。今按:程說是。
[62]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通“教”。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讀為“使”。業師陳偉(2005B):疑讀為“事”。顧史考(2015:87頁):讀為“事”。今按:整理者說是。
以上三句的標點,業師陳偉(2005B):斷作“小人之至者,教而使之君子,無所囗人”。
[63]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釋為“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即“狷”。陳劍(2004):讀為“厭”。黃人二、林志鵬(2004):讀為“怨”。趙炳清(2004)讀為“厭”。今按:陳、趙說是。
[64] 含,整理者:通“今”。
相,業師陳偉(2005B):輔助之義。
[65]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即“萬”。
[66] 道,整理者:從、由之義。趙炳清(2004):輔助之義。楊懷源(2004):當讀為“導”,輔助之義。今按:整理者說是。
女,整理者:讀為“汝”。李銳(2004C):疑讀為“如”。黃人二、林志鵬(2004):讀為“如”。顧史考(2015:87頁):視為“安”之訛字,讀為“焉”。今按:整理者說是。
思,整理者:考慮之義。黃人二、林志鵬(2004):讀為“使”。趙炳清(2005):思考、策劃之義。今按:“思”當為句中助詞,無意義。
老,楊懷源(2004):終老之義,這裡指畢生效命。趙炳清(2005):終老之義。業師陳偉(2005A):當指“室老”,即仲弓擬擔任的季氏“家相”。竹書中的“老”是名詞動用,擔任家相。今按:業師陳偉說是。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疑即“齊家”。楊懷源(2004):指季氏家族。今按:楊說是。
此句的標點,整理者:斷作“道女(汝)思老、亓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家)”。陳劍(2004):將“道汝”連上讀,“思老”與“其家”連讀。李銳(2004C):疑於“道”下斷句。黃人二、林志鵬(2004):斷作“導如使老其家”。楊懷源(2004):斷作“道女(汝)思老亓(其)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家)”。晁福林(2005:6頁):在“道”下斷句。業師陳偉(2005A):亦以“道汝”連上讀。顧史考(2015:87頁):以“道女<焉>”連上讀。今按:當斷作“道汝思老其家”,“道”訓為由,“思”為句中助詞,“老”為擔任家相之義,全句謂由汝在其家擔任家相。參看拙作:《上博簡<仲弓>箋釋四則》,待刊。
[67] 卡=,整理者:釋為“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即“上人”合文。陳劍(2004):釋為“上下”。今按:陳說是。
相,整理者:選擇之義。今按:相為共同、相互之義。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通“復”。陳劍(2004):讀為“報”。今按:復有報義,不必改讀。
[68] 懽,整理者:通“歡”。申紅義(2004):讀為“勸”。今按:整理者說是。
丞,整理者:通“承”。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即“學”,讀為“教”。
[69] 害,晁福林(2005:8頁):讀為“曷”。李銳(2004C):疑讀為“蓋”。今按:李說是。
□,晁福林(2005:8頁):暫釋為“為”。梁靜(2013:31頁):據文義補作“臤(賢)”。
[70]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釋為“飪”。陳劍(2004):字似從今從垔,待考。
[71]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原简作“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釋為“唯”。陳劍(2008:90頁):釋作“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今按:暫從陳說。
[72] 夫,整理者:連下讀。黃人二、林志鵬(2004):疑連上讀。今按:“夫”當連下讀。
唯,黃人二、林志鵬(2004):讀為“雖”。今按:“唯”為虛詞,無意義。
與,整理者:讀為“舉”。黃人二、林志鵬(2004):疑讀為“譽”。申紅義(2004):如字讀,訓為參與。今按:似當讀為“邪”,訓為不正、邪辟。
[73] 蜀,整理者:讀為“獨”。今按:讀為“屬”,訓為適,正好。
[74] 幾,整理者:讀為“豈”。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整理者:釋為“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疑讀“枉”。陳劍(2004):釋為“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黃人二、林志鵬(2004):讀為“往”。連德榮、季旭昇(2005:196頁):讀為“匡”。今按:讀為“皇”,訓為美。“豈不有皇也”,猶言“豈不美哉”。
簡文“夫子唯有邪,汝屬正之,豈不有皇也”,謂季桓子有了邪辟的行為,你正好予以改正,難道不是很美好嗎?參看拙作:《上博簡<仲弓>箋釋四則》,待刊。

參考文獻:
晁福林:《上博三<仲弓>篇簡序調整之一例》,簡帛研究網,2004年6月6日。(晁福林2004A)
晁福林:《從上博

易中天中国历史故事全集

簡<仲弓>篇看孔子的“為政”思想》,《齊魯學刊》2004年第6期。(晁福林2004B)
晁福林:《上博簡<仲弓>疏證》,《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晁福林2005)
陳劍:《上博竹書<仲弓>篇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18日。(陳劍2004)
陳劍:《<上博(三)·仲弓>賸義》,《簡帛》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陳劍2008)
陳偉:《竹書<仲弓>詞句試解(三則)》,簡帛網,2005年11月6日。又《竹書<仲弓>詞句試解(三則)》,《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2005A)
陳偉:《上博楚竹書<仲弓>“季桓子章”集釋》,簡帛網,2005年12月10日。(陳偉2005B)
程鵬萬:《<仲弓>的“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字考釋》,簡帛研究網,2005年6月6日。又《釋<仲弓>第16簡的“小人”》,《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程鵬萬2005)
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叢>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8月。(馮勝君2004)
高佑仁:《談楚系“親”字的一種特殊寫法——兼釋<上博三·仲弓>“宥過舉親”》,簡帛網,2007年9月25日。(高佑仁2007)
顧史考:《上博楚簡三<仲弓>新編》,“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5年12月。(顧史考2015)
何有祖:《上博三<仲弓>小札》,簡帛研究網,2004年5月12日。(何有祖2004A)
何有祖:《楚簡四則》,簡帛研究網,2004年5月29日。(何有祖2004B)
侯乃峰:《<仲弓>篇“攼析”試解》,簡帛研究網,2004年5月3日。又《<仲弓>篇“攼析”試解》,《古籍研究》2005年第1期。(侯乃峰2004)
黃人二、林志鵬:《上博藏簡第三冊仲弓試探》,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3日。又《上海博物館藏楚簡<仲弓>試探》,《文物》2006年第1期。(黃人二、林志鵬2004)
季旭昇:《<上博三·仲弓>篇零釋三則》,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3日。(季旭昇2004A)
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山

中国历史的传统故事

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李零2007)
李銳:《清華大學簡帛講讀班第三十二次研討會綜述》,清華大學簡帛網,2004年4月15日。(李銳2004A)
李銳:《<仲弓>補釋》,清華大學簡帛網,2004年4月18日。(李銳2004B)
李銳:《<仲弓>新編》,孔子2000網,2004年4月22日。(李銳2004C)
李銳:《<仲弓>續釋》,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4日。(李銳2004D)
連德榮撰寫、季旭昇訂改:《<仲弓>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連德榮、季旭昇2005)
梁靜:《上博楚簡<仲弓>篇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第1期。(梁靜2013)
林志鵬:《仲弓任季氏宰小考》,简帛研究网,2004年6月6日。又《仲弓任季氏宰小考》,《孔子研究》2010年第4期。(林志鵬2004)
廖名春:《季桓子使仲弓為宰——楚簡<仲弓>篇札記之一》,清華大學簡帛網,2004年5月7日。又《楚簡<仲弓>與<論語·子路>仲弓章讀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廖名春2004)
孟蓬生:《上博竹書(三)字詞考釋》,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6日。(孟蓬生2004)
申紅義:《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仲弓>雜記》,簡帛研究網,2004年6月30日。(申紅義2004)
史傑鵬:《上博竹簡(三)注釋補正》,簡帛研究網,2005年7月16日。(史傑鵬2005)
蘇建洲:《<上博三·中弓>簡20“攼析”試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網,2009年11月16日。(蘇建洲2009)
汪中文:《<仲弓>“雍也憧(惷)愚”解》,簡帛研究網,2005年12月17日。(汪中文2005)
許子濱:《上博簡<仲弓>“害近
国学-《仲弓》集釋
国学-《仲弓》集釋
矣”解》,簡帛研究網,2005年6月21日。(許子濱2005)
禤健聰:《上博簡(三)小札》,簡帛研究網,2004年5月12日。(禤健聰2004)
楊懷源:《讀上博簡<中弓>札記四則》,簡帛研究網,2004年8月7日。又楊懷源:《讀上博(三)<中弓>札記四則》,《江漢考古》2008年第2期。(楊懷源2004)
楊澤生:《上博竹書第三冊零釋》,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9日。(楊澤生2004)
趙炳清:《上博簡三<仲弓>的編聯及講釋》,簡帛研究網,2005年4月10日。(趙炳清2005)
甄真:《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中(仲)弓>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甄真2007)
周鳳五:《上博三<仲弓>篇重探》,清華大學“多元視野中的中國歷史”第二屆中國史學國際會議論文,2004年8月。按此論文集未見,今所據者為作者同名論文,收入《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周鳳五2004)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7年9月3日7:00。)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549.html

以上是关于国学-《仲弓》集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国学-《仲弓》集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178.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50. 5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60. 6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80. 80
  81. 81
  82. 82
  83. 83
  84. 84
  85. 85
  86. 86
  87. 87
  88. 88
  89. 89
  90. 90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6. 96
  97. 97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109. 109
  110. 110
  111. 111
  112. 112
  113. 113
  114. 114
  115. 115
  116. 116
  117. 117
  118. 118
  119. 119
  120. 120
  121. 121
  122. 122
  123. 123
  124. 124
  125. 125
  126. 126
  127. 127
  128. 128
  129. 129
  130. 130
  131. 131
  132. 132
  133. 133
  134. 134
  135. 135
  136. 136
  137. 137
  138. 138
  139. 139
  140. 140
  141. 141
  142. 142
  143. 143
  144. 144
  145.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49
  150. 150
  151. 151
  152. 152
  153. 153
  154. 154
  155. 155
  156. 156
  157. 157
  158. 158
  159. 159
  160. 160
  161. 161
  162. 162
  163. 163
  164. 164
  165. 165
  166. 166
  167. 167
  168. 168
  169. 169
  170. 170
  171. 171
  172. 172
  173. 173
  174. 174
  175. 175
  176. 176
  177. 177
  178. 178
  179. 179
  180. 180
  181. 181
  182. 182
  183. 183
  184. 184
  185. 185
  186. 186
  187. 187
  188. 188
  189. 189
  190. 190
  191. 191
  192. 192
  193. 193
  194. 194
  195. 195
  196. 196
  197. 197
  198. 198
  199. 199
  200. 200
  201. 201
  202. 202
  203. 203
  204. 204
  205. 205
  206. 206
  207. 207
  208. 208
  209. 209
  210. 210
  211. 211
  212. 212
  213. 213
  214. 214
  215. 215
  216. 216
  217. 217
  218. 218
  219. 219
  220. 220
  221. 221
  222. 222
  223. 223
  224. 224
  225. 225
  226. 226
  227. 227
  228. 228
  229. 229
  230. 230
/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