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一
清華簡六《鄭武夫人規孺子》:[1]
……如及三歲,幸果善之,孺子其重得良8臣,四鄰以吾先君為能敘;如弗果善,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吾先君而孤孺子,其罪亦足數也。邦人既盡聞之,孺子10
“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吾先君而孤孺子”之“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整理者注:“《廣雅·釋詁一》:‘病也。’此指爲難。”[2]
按:與“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吾先君而孤孺子”相似的文句也見于以下文獻:
《國語·晋語》“二十六年獻公卒”章:“二十六年,獻公卒。里克將殺奚齊,先告荀息曰:‘三公子之徒將殺孺子,子將如何?’荀息曰:‘
死吾君而殺其孤,吾有死而已,吾蔑從之矣!’里克曰:‘子死,孺子立,不亦可乎?子死,孺子廢,焉用死?’荀息曰:‘昔君問臣事君于我,我對以忠貞。君曰:“何謂也?”我對曰:“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無不爲,忠也。葬死者,養生者,死人復生不悔,生人不愧,貞也。”吾言既往矣,豈能欲行吾言而又愛吾身乎?雖死,焉避之?’”注:“死畜吾君也。”
《呂氏春秋·悔過》:“先軫言于襄公,曰:‘秦師不可不擊也,臣請擊之。’襄公曰:‘先君薨,尸在堂,見秦師利而因擊之,無乃非爲人子之道歟?’先軫曰:‘不吊吾喪,不憂吾哀,
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若是而擊,可大强。臣請擊之。’”
《淮南子·道應訓》:“當此之時,晋文公適薨,未葬,先軫言于襄公曰:‘昔吾先君與穆公交,天下莫不聞,諸侯莫不知。今吾君薨未葬,而不吊吾喪,而不假道,
是死吾君而弱吾孤也。請擊之!’襄公許諾。”
我們把相似的語句摘錄出來對比如下:
《鄭武夫人規孺子》:“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吾先君而孤孺子”
《國語·晋語》“二十六年獻公卒”章:“
死吾君而殺其孤”。
《呂氏春秋·悔過》:“
死吾君而弱其孤也”。 《淮南子·道應訓》:“
是死吾君而弱吾孤也”。
以下一一分析對應的詞語。
《鄭武夫人規孺子》“吾先君”,對應《國語·晋語》、《呂氏春秋·悔過》、《淮南子·道應訓》的“吾君”,後幾種文獻所提及的“吾君”從上下文意看,都是指死去不久的國君,如《國語·晋語》“吾君”指“晋獻公”,《呂氏春秋·悔過》、《淮南子·道應訓》“吾君”都指晋文公。
“孺子”對應“其孤”、“吾孤”。《書·金縢》:“公將不利于孺子。”孔傳:“孺,稚也。”《玉篇》子部:“孺,稚也,少也。”孺子即少子。《國語·晋語》:“太子曰:‘君賜我以偏衣、金玦,何也?’里克曰:‘孺子懼乎?衣躬之偏,而握金玦,令不偷矣。孺子何懼!夫爲人子者,懼不孝,不懼不得。且吾聞之曰:“敬賢于請。”孺子勉之乎!’君子曰:‘善處父子之間矣。’”韋昭注:“孺子,少子。”《說文》子部:“孤,無父也。”段玉裁注:“孟子曰:‘幼而無父曰孤。’”《禮記·王制》:“少而無父者謂之孤。”《鄭武夫人規孺子》“孺子”鄭莊公年少而喪父,可與“少而無父”之“孤”對應。
孤,對應殺、弱,可知“孤”用作具有負面意義的動詞。《國語·吳語》:“以心孤句踐”韋昭注:“孤,棄也。”
《鄭武夫人規孺子》“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國語·晋語》、《呂氏春秋·悔過》、《淮南子·道應訓》皆作“死”。“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字簡文作: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左从歺,右从人,从次。欠、次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 阅读题
作爲偏旁時義近换用,如“既”字,《亘先》5號簡作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从次,而《亘先》9號簡作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从欠。《說文》:“欠,張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 王筠《釋例》:“人之欠伸,大抵相連卬首張口而气解焉。气不循其常,故反之以見意也。”
字从歺从人从次會意,爲死字異體。《說文》歺部:“死,澌也,人所離也。”从人从次(欠),表示一個有呼吸的人。先秦時期認定人死的一個重要標準是,是否有呼吸,即是否絕氣。如《儀禮·既夕禮》:“士處適寢,寢東首于北墉下。有疾,疾者齊,養者皆齊,徹琴瑟。疾病,外內皆埽。徹褻衣,加新衣。御者四人,皆坐持體,屬纊以俟絕氣。男子不絕于婦人之手,婦人不絕于男子之手。乃行禱于五祀。乃卒。”《禮記·喪大記》:“疾病,外內皆埽。君、大夫徹縣,士去琴瑟。寢東首于北牖下。廢床,徹褻衣,加新衣,體一人。男女改服。屬纊以俟絕氣。男子不死于婦人之手。婦人不死于男子之手。”《管子·樞言》:“管子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有名則治,無名則亂,治者以其名。’”《釋名·釋喪制》:“人始死氣絕曰死。死,澌也,就消澌也。”
對于“死”在文句中的語意,《國語·晋語》“二十六年獻公卒”章“死吾君”韋昭注:“死畜吾君也。”《集解》注引汪遠孫說:“吾君,謂獻公,孤,謂奚齊。獻公死,奚齊見殺,是死吾君而殺其孤也。《內傳》襄二十一年,祁愬盈於宣子曰:‘吾父死而益富,死吾父而專于國,有死而已。吾蔑從之矣。’‘死吾君’、‘死吾父’語意正同。韋解不得其語意。”又引吳曾祺曰:“謂因吾君既死而殺其孤也。”[3]
《鄭武夫人規孺子》“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死)吾先君而孤孺子”,大意是因吾先君已死而棄其少子。
二
《子産》簡7:
子産不大宅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域)。不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建)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臺)寢,不勑(飾)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美)車馬衣裘,曰:“勿以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巳(也)。
“臺寢”上一字,簡文作: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整理者隸定作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讀爲建,指出,“‘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字從 ‘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有省筆,在此讀爲見母元部之‘建’。” [4]
趙平安先生認爲這個字是“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郭店楚墓竹簡·緇衣16)、“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 新蔡葛陵楚墓竹簡零189)的進一步省變。字中部分上下各省一筆,可以隸作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其中間部分是琮的象形,象形琮字已見于甲骨文,用爲人名、地名或國族名,當讀爲崇。簡文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可以讀爲崇,簡文讀爲“子産不大其宅域,不崇臺寢,不飾美車馬衣裘。”[5]
今按:字從宀從止,中間所從爲巠之省形,古文字从“巠”之字作: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上博《周易》24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新蔡甲三390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曾侯乙64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包山268
“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中間所從與包山楚簡268“經”右部極爲接
传承中国历史故事手抄报
近。字當讀作經。《詩·大雅·靈台》:
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
提及“經……台”,與簡文“經台寢”文例同相。“經始靈台”之“經”与“經之營之”之“經”意義同。《尚書·召誥》:“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來。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則經營。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提及“卜宅”之後即開始“經營”洛邑。
後世文獻保留了“經台寢”之“經”的訓詁材料,如《國語·楚語》“靈王爲章華之台,與伍舉升焉”章:
“故先王之爲台榭也,榭不過講軍實,台不過望氛祥。故榭度於大卒之居,台度于臨觀之高。其所不奪穡地,其爲不匱財
中国历史故事及人名及事件
用,其事不煩官業,其日不廢時務。瘠磽之地,于是乎爲之;城守之木,於是乎用之;官僚之暇,于是乎臨之;四時之隙,于是乎成之。故周詩曰:‘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夫爲台榭,將以教民利也,不知其以匱之也。若君謂此台美而爲之正,楚其殆矣!”
引用《詩·大雅·靈台》,其中“經始靈台”一句,韋昭注曰:
經,謂經度之,立其基址也。天子曰靈台。
《左傳》昭九年:
冬。筑郎囿。书时也。季平子欲其速成也。叔孙昭子曰。诗曰。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焉用速成。其以剿民也。无囿犹可。无民其可乎。
杜注:“言文王始經營靈台,非急疾之,衆民自以爲子義來勸樂爲之。”可知經有經營,經度之義。
簡文“子産不大宅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域),不經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臺)寢,不勑(飾)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美)車馬衣裘”,
中国历史中朱弁回朝的故事
從三个方面描述子産作爲鄭國執政,不求奢華。不經,與不大、不飾幷言,可知“不經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臺)寢”指不過度經營台寢。
楚簡還有一個從“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之字,見于包山楚簡126-127號簡:
东周之客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许)𦀚至(致)作(胙)于𦸗郢之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岁)夏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之月癸卯之日,子左尹命漾陵之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大夫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察)州里人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鎆之与其父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年同室与不同室。大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痎、大驲尹匝(师)言胃(谓):阳鎆不与其父阳年同室。鎆居郢,与其季父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连嚣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必同室。大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痎内氏(是)等(志)。
“季父”下一字作: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何琳儀先生釋爲“宗正”合文,即“宗正”,見《璽匯》0092,官名[6]。史杰鵬先生認爲:簡文不可能將兩個官名排在一起。此字隸作從餘從止從邑之字,讀爲舒。春秋舒國、漢舒縣故城在今安徽廬江縣西。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連囂即舒縣連囂[7]。劉信芳先生隸作從宗從正從邑,讀爲“宗”,古國名。在今安徽廬冮、舒城一帶[8]。
按:此字可分析爲從宀從止從邑,從“巠”省聲,可讀作“陘”。學者們曾對包山楚簡所見的“
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
(陘)”做過分析,如徐少華先生指出[9]:
我們認爲當即《春秋》僖公四年齊桓公率諸侯之師伐楚所次之“陘”。……其地望,西晋杜預注說:“陘,楚地,潁川召陵縣南有陘亭”;《後漢書·郡國二》汝南郡“召陵”縣司馬彪原注:“有陘亭”,梁人劉昭補注曰:“《左傳》僖四年齊伐楚,次陘,杜預曰在縣南。”漢晋召陵縣,在清代郾城縣(即今河南郾城縣)東三四十里[10],則位于召陵縣南之故陘亭、春秋之“陘”當不出今河南郾城縣東南、漯河市以東地帶,簡文之“陘”當即此。
楚地之“陘”,文獻中又作“陘山”,《春秋》經、傳所記齊師所次之陘,《史記·楚世家》作“陘山”即爲明證,其爲春秋以來楚國北境要塞之一,戰國時期更是楚魏韓爭奪的重點。據《史記》的《楚世家》和《魏世家》記載,公元前329年楚威王死後,“魏聞楚喪,伐楚,取我陘山”,《史記集解》引徐廣曰陘山“在密縣”;《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陘山在鄭州新鄭縣西南三十里。”與徐廣說相同,其後的《元和郡縣志》、《讀史方輿紀要》等均作此說[11],皆誤。新鄭原爲鄭都所在,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滅鄭,幷由陽翟徙都于新鄭,此後直至爲秦所滅,韓一直以此爲都,魏所取楚之陘山,决不可能在韓都近旁30里處,而應是春秋齊師伐楚所次之陘山,即漢晋召陵縣南之陘亭。
吳良寶先生指出“陘”當以河南郾城說較爲可信[12]。
從上揭論述可知“陘”在今河南郾城縣東南、漯河市以東地帶。史料中除陘外,還有陘山、陘塞等名稱,大概都是指同一個地域。《戰國策·楚策》載:“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其中“陘之塞”,《史記·蘇秦列傳》徑作“陘塞”。從簡文“陘連囂”已知陘已置縣,但置縣年代不清楚。縣有“懸隔”、“懸遠”之義,最先出現于列國的邊境要地。從這個角度看,地處近郾城縣的陘塞是楚國北部要地,置縣時間很可能較早。
附記:小文曾在李學勤先生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出土文獻》第10輯(中西書局2017年)發布。此次第二部分增加包山簡相關字的討論,略有修訂。小文在修訂過程中曾得到鄭威先生指教,謹致謝忱!
[1]編聯從尉侯凱先生意見。參看尉侯凱:《清華簡六〈鄭武夫人規孺子〉編連獻疑》,簡帛網2016年6月9日。
[2]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中西書局2016年
[3]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第289頁,中華書局2002年。
[4]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中西書局2016年,第140頁。
[5] 趙平安:《清華簡(陸)》文字補釋(六則)》,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2016年4月16日。
[6]何琳儀:《包山楚簡選釋》,《江漢考古》1993年第4期,第58頁。
[7]史杰鵬:《關于包山楚簡中的四個地名》,《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5輯,第140頁,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
[8]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第118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1月。
[9]徐少華:《“包山楚簡”地名數則考釋》,《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第102、103頁。
[10]原注:參閱《大明一統志》卷26, 開封府古迹“召陵城”條; 《讀史方輿紀要》卷47, 許州郾城縣“召陵城”條;《大清一統志》卷218, 許州古迹“召陵故城”條。華按:《大明一統志》和《讀史方輿紀要》說召陵城在郾城“縣東45里”,而《大清一統志》說在“縣東35里”。據考古調查,在今郾城縣東30餘里的召陵鄉召陵村有一座春秋至兩漢古城遺址, 當即古召陵之所在, 其道里與《大清一統志》所載一致。
[11]原注:參閱《元和郡縣志》卷8,河南道鄭州新鄭縣“陘山”條;《讀史方輿紀要》卷47, 河南開封府新鄭縣“陘山”條。
[12]吳良寶:《戰國楚簡地名輯證》第180頁,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为2017年8月17日22:31。)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548.html
以上是关于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讀清華簡六札記(二則);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