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上博七·吳命》校讀

  • 《,上博七·吳命,》,校讀,原文,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1 17:39
  • 小虎历史故事网

《上博七·吳命》校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七·吳命》校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首發)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中的《吳命》篇,全篇存簡9支,均是殘簡,文句殘損較嚴重。[1]從書法風格上看,此簡當與上博一《緇衣》、上博三《彭祖》爲同一抄手所寫。原簡文爲曹錦炎先生整理。[2]我們在曹錦炎先生整理的基礎上,對簡文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現給出我們讀書會的暫定校讀如下[3](由於各簡之間很難連讀,我們僅按整理者所定的簡號逐簡給出釋文):
吳命【簡3背】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二邑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非疾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安(焉)加之,而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殄)㡭(絕)我二邑之好。先=(先人)又(有)言曰:“馬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將)走,或童(動)之,速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仰?)。”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竈-曹?)來告曰: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1】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孤居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褓)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襁)之中,亦唯君是望。君而或言,若是,此則社禝(稷)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2】
君之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順)之,則君之志也。兩君之弗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順),敢不芒(亡)?道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以)告吳,青(請)城(成)於楚。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昔上天不中(衷),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降)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禍)於我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3正】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壽-曹?)逨(來)。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孤吏(使)一介吏(使)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親)於桃(郊?),逆、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勞)其夫=(大夫),𠭯(且)青(請)丌(其)行。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荊)爲不道,胃(謂)余曰:“女(汝)周之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孽)子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4】
又(有)軒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冕)之賞,或又(有)釜(斧)戉(鉞)之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威)。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以)此前𨒥(後)之,猷不能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以)牧民而反志,[4]下之相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擠)也,幾(豈)不左(差)才(哉)!【簡5上[5]】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噬)敢居我江𡧍(滨),曰:“余必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芒(亡)尔社禝(稷),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以)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廣)東海之表。天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丌(其)中,卑周先王佾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5下】
賽(塞),才(在)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波)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濤)之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閒)。咎(舅)生(甥)之邦,聶(攝)周孫=(子孫),隹(唯)舍(余)一人所豊(體?禮?)。寍(寧)心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𢝊(憂),亦隹(唯)吳白(伯)父。晉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6】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古(故)甬(用)吏(使)丌(其)三臣,毋敢又(有)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遲)速之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期),敢告斫(視?)日。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𣌭(答)曰:三夫=(大夫)辱命於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寡)君之菐(僕)。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寡)君一人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7】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理/俚)先王之福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天子之霝(靈)。孤也可(何)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勞)力之又(有)安(焉)!孤也敢至(致)先王之福,天子之霝(靈)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吳人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虐)【簡8上[6]】
於周。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寡)君昏(問)左右: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孰)爲帀(師)徒,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踐)履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陳)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地),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以)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陳)邦非它也,先王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大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之邑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8下】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以)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賢?)多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期)。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隹三夫=(大夫)丌(其)辱昏(問)之,今日隹(唯)不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敏)既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犯?)矣。自暑日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以)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往),必五六日,皆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敝)邑之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期)也。吳走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陳)。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楚人爲不道,不思丌(其)先君之臣事先王。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灋(廢)丌(其)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獻,不共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承)王事。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我先君蓋(闔)[閭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9】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1中的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原整理者隸定爲從爿從因,不確。其字原形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該字形又見於《柬大王泊旱》簡18,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柬大王》篇有“㿋”字,在簡5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在簡8、簡20分別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可見其字左旁是疒之省,該字確應隸定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殄)
原整理者將簡1的“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讀爲“慎”。我們認爲“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當讀爲“殄”。“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殄”語音關係密切,他們都是舌音真部字。包山簡122有一個寫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形的字,其右下角即

搜索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是在“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的基礎上添加聲符“

中国历史故事 评书 下载

3361;”。今本《老子》第五十六章“同其塵”的“塵”,郭店簡《老子》甲本簡27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則作从“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字[7]。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褓)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繈)
簡2的“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二字,圖版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原整理者隸定爲“賲系绔”三字。我們認爲應當隸定爲“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8],讀爲“褓繈”。“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繈”音近可通。“褓繈”猶“襁褓”。《淮南子·要略》:“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褓繈之中,未能用事,蔡叔、管叔輔公子祿父而欲爲亂。”《呂氏春秋·明理》:“夫亂世之民,長短頡牾,百疾,民多疾癘,道多褓繦,盲禿傴尪,萬怪皆生。”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孽)子
見於簡3之末。原整理者隸定爲“菊是”,讀爲“舊氏”。前一字原圖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我們認爲當隸定爲“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此字聲符即楚簡中常見的“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等字所從聲符。(讀書會上還有學者指出,此字或許即是“薛”之省,戰國文字“薛”大多即從“月”得聲。)第二字是個殘字,殘畫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當是“子”字之上半。我們將之讀爲“孽子”。“孽子”即庶出之子。吳是姬姓國,其先王泰伯是周古公亶父之子,因此可能被稱爲“周之孽子”。
桃(郊)
簡4“桃”字,整理者認爲是地名。文獻中有“郊勞”之禮,逆、勞之事定當發生於郊。頗疑“桃”也當讀爲“郊”。(讀書會中也有學者指出,“桃”、“郊”聲母遠隔,或許此意見只能存疑待考。)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見於簡5。整理者隸定爲從車從冕。該字原圖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其右旁當爲“曼”字。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威)
見於簡5。原整理者隸定爲從心從冒,讀爲“賵”。其字原形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其上當爲“畏”字,因此應當隸定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讀爲“威”。文獻中“斧鉞之威”屢見。《莊子·胠箧》篇說“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可與簡文對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噬)
原整理者讀爲“衍”,不確。“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在上博《周易》中用爲“噬膚”之“噬”。“噬”可作發語詞。《詩·唐風·有杕之杜》:“彼君子兮,噬肯適我。”朱熹《集傳》:“噬,發語辭。”
江𡧍(滨)
見於簡5。原整理者隸定爲“江完”,讀爲“江干”。第二字原形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該字形又見於《容成氏》簡5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及《周易》簡40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當是“𡧍”字。“江𡧍”當讀爲“江濱”。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芒(亡)尔社禝(稷)
簡5此句當能與《國語·越語上》“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句對讀。因此“芒”可讀爲“亡”,訓爲“滅”。“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芒”疑與“殘亡”同義。《墨子·所染》:“國家殘亡,身爲刑戮,宗廟破滅,絶無後類。”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波)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濤)
見於簡6。原整理者解釋十分迂曲。其實該詞當讀爲“波濤”。簡文中有“江濱”、“東海”之語,應與“波濤”有所聯繫。
咎(舅)生(甥)
見於簡6。原整理者理解爲“災禍滋生”,不妥。“咎生”當讀爲“舅甥”。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遲)速
見於簡7。“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原圖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整理者釋爲“避”。該字當隸定爲“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今作“遲”。“遲速”文獻屢見。
斫(視)
見於簡7。原整理者隸定爲從司從刀。該字字形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當隸定爲“斫”。疑“斫”是個從“斤”得聲的字。從斤得聲之字一般歸入文部或微部。此處可能讀爲“視”。“視日”古書屢見,又見於上博四《柬大王泊旱》。當然“視”與“斫”聲母有一定距離,是否真如此讀,我們不能肯定。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理)
簡8簡首之“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當讀爲“理”,訓爲“賴”。《孟子·盡心下》:“稽大不理于口。”“理”即訓爲“赖”。“理”或寫作“俚”。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9原字形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原整理者隸定爲從“立”從“卩”,讀爲“蒞”。其實該字右旁當爲“氾”之聲符。該字疑讀爲“犯”。
(程少軒 執筆)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

历史故事解说中国历史因果

社,2008年12月,134-144頁。
[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302-325頁。
[3] 讀書會中有一些學者們未能達成一致的意見,我們一倂列出供學界參考。
[4] 此處句讀尚有疑問,暫依原整理者斷句。
[5] 從文意看,簡五上下段之間似無緊密聯繫。且上半段簡末文字緊湊,不太可能與下段相接。
[6] 此處殘文或可與《左傳·定公四年》“吳爲封家、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于楚”對讀。如能對讀,則簡末殘字即爲“虐”。簡8下首端“於周”未必緊接上段,暫分開處理。
[7] 參看陳劍《說慎》,《簡帛研究二○○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收入復旦大學中文系編《卿雲集

中国历史上的童话故事

續編――復旦大學中文系八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又收入《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4月。本文所論詳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所收《說慎》一文注2的“編按”。
[8] “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字隸定,據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諸字》,將刊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
点击下载附件: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0241《上博七·吳命》校讀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106.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七·吳命》校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上博七·吳命》校讀;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489.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