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七·吳命》校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七·吳命》校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首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中的《吳命》篇,全篇存簡9支,均是殘簡,文句殘損較嚴重。[1]從書法風格上看,此簡當與上博一《緇衣》、上博三《彭祖》爲同一抄手所寫。原簡文爲曹錦炎先生整理。[2]我們在曹錦炎先生整理的基礎上,對簡文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現給出我們讀書會的暫定校讀如下[3](由於各簡之間很難連讀,我們僅按整理者所定的簡號逐簡給出釋文):
吳命【簡3背】
《上博七·吳命》校讀
二邑
《上博七·吳命》校讀
,非疾
《上博七·吳命》校讀
安(焉)加之,而
《上博七·吳命》校讀
(殄)㡭(絕)我二邑之好。先=(先人)又(有)言曰:“馬
《上博七·吳命》校讀
(將)走,或童(動)之,速
《上博七·吳命》校讀
(仰?)。”
《上博七·吳命》校讀
(竈-曹?)來告曰: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1】
《上博七·吳命》校讀
孤居
《上博七·吳命》校讀
(褓)
《上博七·吳命》校讀
(襁)之中,亦唯君是望。君而或言,若是,此則社禝(稷)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2】
君之
《上博七·吳命》校讀
(順)之,則君之志也。兩君之弗
《上博七·吳命》校讀
(順),敢不芒(亡)?道
《上博七·吳命》校讀
(以)告吳,青(請)城(成)於楚。
《上博七·吳命》校讀
昔上天不中(衷),
《上博七·吳命》校讀
(降)
《上博七·吳命》校讀
(禍)於我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3正】
《上博七·吳命》校讀
(壽-曹?)逨(來)。
《上博七·吳命》校讀
孤吏(使)一介吏(使)
《上博七·吳命》校讀
(親)於桃(郊?),逆、
《上博七·吳命》校讀
(勞)其夫=(大夫),𠭯(且)青(請)丌(其)行。
《上博七·吳命》校讀
(荊)爲不道,胃(謂)余曰:“女(汝)周之
《上博七·吳命》校讀
(孽)子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4】
又(有)軒
《上博七·吳命》校讀
(冕)之賞,或又(有)釜(斧)戉(鉞)之
《上博七·吳命》校讀
(威)。
《上博七·吳命》校讀
(以)此前𨒥(後)之,猷不能
《上博七·吳命》校讀
(以)牧民而反志,[4]下之相
《上博七·吳命》校讀
(擠)也,幾(豈)不左(差)才(哉)!【簡5上[5]】
《上博七·吳命》校讀
(噬)敢居我江𡧍(滨),曰:“余必
《上博七·吳命》校讀
芒(亡)尔社禝(稷),
《上博七·吳命》校讀
(以)
《上博七·吳命》校讀
(廣)東海之表。天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丌(其)中,卑周先王佾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5下】
賽(塞),才(在)
《上博七·吳命》校讀
(波)
《上博七·吳命》校讀
(濤)之
《上博七·吳命》校讀
(閒)。咎(舅)生(甥)之邦,聶(攝)周孫=(子孫),隹(唯)舍(余)一人所豊(體?禮?)。寍(寧)心
《上博七·吳命》校讀
𢝊(憂),亦隹(唯)吳白(伯)父。晉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6】
《上博七·吳命》校讀
古(故)甬(用)吏(使)丌(其)三臣,毋敢又(有)
《上博七·吳命》校讀
(遲)速之
《上博七·吳命》校讀
(期),敢告斫(視?)日。
《上博七·吳命》校讀
𣌭(答)曰:三夫=(大夫)辱命於
《上博七·吳命》校讀
(寡)君之菐(僕)。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寡)君一人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7】
《上博七·吳命》校讀
(理/俚)先王之福
《上博七·吳命》校讀
,天子之霝(靈)。孤也可(何)
《上博七·吳命》校讀
(勞)力之又(有)安(焉)!孤也敢至(致)先王之福,天子之霝(靈)
《上博七·吳命》校讀
。吳人
《上博七·吳命》校讀
(虐)【簡8上[6]】
於周。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寡)君昏(問)左右:
《上博七·吳命》校讀
(孰)爲帀(師)徒,
《上博七·吳命》校讀
(踐)履
《上博七·吳命》校讀
(陳)
《上博七·吳命》校讀
(地),
《上博七·吳命》校讀
(以)
《上博七·吳命》校讀
(陳)邦非它也,先王
《上博七·吳命》校讀
(?)
《上博七·吳命》校讀
(?)大
《上博七·吳命》校讀
之邑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8下】
《上博七·吳命》校讀
(以)
《上博七·吳命》校讀
(賢?)多
《上博七·吳命》校讀
(期)。
《上博七·吳命》校讀
隹三夫=(大夫)丌(其)辱昏(問)之,今日隹(唯)不
《上博七·吳命》校讀
(敏)既
《上博七·吳命》校讀
(犯?)矣。自暑日
《上博七·吳命》校讀
(以)
《上博七·吳命》校讀
(往),必五六日,皆
《上博七·吳命》校讀
(敝)邑之
《上博七·吳命》校讀
(期)也。吳走
《上博七·吳命》校讀
(陳)。
《上博七·吳命》校讀
楚人爲不道,不思丌(其)先君之臣事先王。
《上博七·吳命》校讀
灋(廢)丌(其)
《上博七·吳命》校讀
(?)獻,不共
《上博七·吳命》校讀
(承)王事。
《上博七·吳命》校讀
我先君蓋(闔)[閭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9】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1中的
《上博七·吳命》校讀
,原整理者隸定爲從爿從因,不確。其字原形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該字形又見於《柬大王泊旱》簡18,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柬大王》篇有“㿋”字,在簡5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在簡8、簡20分別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
《上博七·吳命》校讀
。可見其字左旁是疒之省,該字確應隸定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
《上博七·吳命》校讀
(殄)
原整理者將簡1的“
《上博七·吳命》校讀
”讀爲“慎”。我們認爲“
《上博七·吳命》校讀
”當讀爲“殄”。“
《上博七·吳命》校讀
”、“殄”語音關係密切,他們都是舌音真部字。包山簡122有一個寫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形的字,其右下角即
搜索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是在“
《上博七·吳命》校讀
”的基礎上添加聲符“
中国历史故事 评书 下载
3361;”。今本《老子》第五十六章“同其塵”的“塵”,郭店簡《老子》甲本簡27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則作从“
《上博七·吳命》校讀
”字[7]。
《上博七·吳命》校讀
(褓)
《上博七·吳命》校讀
(繈)
簡2的“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二字,圖版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原整理者隸定爲“賲系绔”三字。我們認爲應當隸定爲“
《上博七·吳命》校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8],讀爲“褓繈”。“
《上博七·吳命》校讀
”、“繈”音近可通。“褓繈”猶“襁褓”。《淮南子·要略》:“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
褓繈之中,未能用事,蔡叔、管叔輔公子祿父而欲爲亂。”《呂氏春秋·明理》:“夫亂世之民,長短頡牾,百疾,民多疾癘,道多
褓繦,盲禿傴尪,萬怪皆生。”
《上博七·吳命》校讀
(孽)子
見於簡3之末。原整理者隸定爲“菊是”,讀爲“舊氏”。前一字原圖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我們認爲當隸定爲“
《上博七·吳命》校讀
”。此字聲符即楚簡中常見的“
《上博七·吳命》校讀
”等字所從聲符。(讀書會上還有學者指出,此字或許即是“薛”之省,戰國文字“薛”大多即從“月”得聲。)第二字是個殘字,殘畫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當是“子”字之上半。我們將之讀爲“孽子”。“孽子”即庶出之子。吳是姬姓國,其先王泰伯是周古公亶父之子,因此可能被稱爲“周之孽子”。
桃(郊)
簡4“桃”字,整理者認爲是地名。文獻中有“郊勞”之禮,逆、勞之事定當發生於郊。頗疑“桃”也當讀爲“郊”。(讀書會中也有學者指出,“桃”、“郊”聲母遠隔,或許此意見只能存疑待考。)
《上博七·吳命》校讀
見於簡5。整理者隸定爲從車從冕。該字原圖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其右旁當爲“曼”字。
《上博七·吳命》校讀
(威)
見於簡5。原整理者隸定爲從心從冒,讀爲“賵”。其字原形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其上當爲“畏”字,因此應當隸定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
《上博七·吳命》校讀
”讀爲“威”。文獻中“斧鉞之威”屢見。《莊子·胠箧》篇說“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可與簡文對讀。
《上博七·吳命》校讀
(噬)
原整理者讀爲“衍”,不確。“
《上博七·吳命》校讀
”在上博《周易》中用爲“噬膚”之“噬”。“噬”可作發語詞。《詩·唐風·有杕之杜》:“彼君子兮,噬肯適我。”朱熹《集傳》:“噬,發語辭。”
江𡧍(滨)
見於簡5。原整理者隸定爲“江完”,讀爲“江干”。第二字原形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該字形又見於《容成氏》簡5
《上博七·吳命》校讀
及《周易》簡40
《上博七·吳命》校讀
,當是“𡧍”字。“江𡧍”當讀爲“江濱”。
《上博七·吳命》校讀
芒(亡)尔社禝(稷)
簡5此句當能與《國語·越語上》“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句對讀。因此“芒”可讀爲“亡”,訓爲“滅”。“
《上博七·吳命》校讀
芒”疑與“殘亡”同義。《墨子·所染》:“國家殘亡,身爲刑戮,宗廟破滅,絶無後類。”
《上博七·吳命》校讀
(波)
《上博七·吳命》校讀
(濤)
見於簡6。原整理者解釋十分迂曲。其實該詞當讀爲“波濤”。簡文中有“江濱”、“東海”之語,應與“波濤”有所聯繫。
咎(舅)生(甥)
見於簡6。原整理者理解爲“災禍滋生”,不妥。“咎生”當讀爲“舅甥”。
《上博七·吳命》校讀
(遲)速
見於簡7。“
《上博七·吳命》校讀
”原圖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整理者釋爲“避”。該字當隸定爲“
《上博七·吳命》校讀
”。
《上博七·吳命》校讀
,今作“遲”。“遲速”文獻屢見。
斫(視)
見於簡7。原整理者隸定爲從司從刀。該字字形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當隸定爲“斫”。疑“斫”是個從“斤”得聲的字。從斤得聲之字一般歸入文部或微部。此處可能讀爲“視”。“視日”古書屢見,又見於上博四《柬大王泊旱》。當然“視”與“斫”聲母有一定距離,是否真如此讀,我們不能肯定。
《上博七·吳命》校讀
(理)
簡8簡首之“
《上博七·吳命》校讀
”當讀爲“理”,訓爲“賴”。《孟子·盡心下》:“稽大不理于口。”“理”即訓爲“赖”。“理”或寫作“俚”。
《上博七·吳命》校讀
簡9原字形作
《上博七·吳命》校讀
。原整理者隸定爲從“立”從“卩”,讀爲“蒞”。其實該字右旁當爲“氾”之聲符。該字疑讀爲“犯”。
(程少軒 執筆)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
历史故事解说中国历史因果
社,2008年12月,134-144頁。
[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302-325頁。
[3] 讀書會中有一些學者們未能達成一致的意見,我們一倂列出供學界參考。
[4] 此處句讀尚有疑問,暫依原整理者斷句。
[5] 從文意看,簡五上下段之間似無緊密聯繫。且上半段簡末文字緊湊,不太可能與下段相接。
[6] 此處殘文或可與《左傳·定公四年》“吳爲封家、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于楚”對讀。如能對讀,則簡末殘字即爲“虐”。簡8下首端“於周”未必緊接上段,暫分開處理。
[7] 參看陳劍《說慎》,《簡帛研究二○○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收入復旦大學中文系編《卿雲集
中国历史上的童话故事
續編――復旦大學中文系八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又收入《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4月。本文所論詳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所收《說慎》一文注2的“編按”。
[8] “
《上博七·吳命》校讀
”字隸定,據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諸字》,將刊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
点击下载附件:
《上博七·吳命》校讀
0241《上博七·吳命》校讀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106.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七·吳命》校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上博七·吳命》校讀;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