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 国学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1 21:06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首發)
侯乃峰
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孔子研究所
一、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頤?)折 《武王踐阼》簡3

《武王踐阼》第3簡有一字如下: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以下以“△”代替)
所在簡文作“武王西面而行,△折而南,東面而立”,今傳本《大戴禮記·武王踐阼》作“王行西,折而南,東面而立”。同時,由於今傳的諸多版本在“折 ”字之前都不見有其他字存在的記錄,【1】加之此字右部構形在楚簡文字中缺少可資比勘者,因而“△”字形的分析頗為麻煩。
原整理者將此字釋為“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以為:从木,曲聲,讀作 “曲”。《廣雅·釋詁》:“曲,折也。”“曲折”,謂彎曲迴轉。此句意為:武王向西面行走,轉至南面,到東面而立。【2】復旦讀書會從之。【3】
此字釋“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確屬可疑。首先是字形與“ 曲”不合,楚簡中所見的“曲”字形如下: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上博(五)《季庚子問於孔子》23 上博(五)《弟子問》13【4】
其次,讀為“曲折”與文意亦不諧。整理者所引的《廣雅·釋詁》“曲,折也”已經可以說明,若簡文僅是想平實地敍述武王轉折向南,則用一“折”字就可以了,何必再加一“曲”字?所以,簡文此處的“△”字最有可能是用來描述武王“折而南”之狀態,而讀為“曲折”實與此字可能的作用相悖,故恐不可取。
劉雲先生將此字分析為從木從声從屯,認為此字很可能就是“磬”字,並舉出了“磬折”一詞在文獻中的用例;且以為“磬折”的意思從根本上說就是像磬的形體一樣曲折;《武王踐阼》3號簡中的“磬折”可能有兩種意思:一種表示人身體彎曲的狀態。這樣“磬折而南”的表面意思就是彎著身子向南走,深層的意思就是畢恭畢敬地向南走。【5】張崇禮先生認為此字右旁所从為“巨”,應是“柜”字,將之釋為“矩”,以為是畫直角或方形用的曲尺;同時,也找出《禮記·玉藻》“周還中規,折還中矩”作為文獻例證;認為簡文“武王西面而行,矩折而南,東面而立”,一方面武王正好轉了一個九十度的直角,另一方面武王的動作合乎古之君子的行動規範,也反映了他態度的莊重和嚴肅。【6】
以上兩位先生對此字在簡文中的含義及作用的理解是很可取的,且在分析字形時都將此字右部看作是一件具體的器物,此種思路無疑也是很有道理的,關鍵是其究竟當為何物的問題。如果僅從字形變化上看,我們懷疑此字右部有可能是“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字的減省寫法。
金文中從“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的“姬”字作如下形:【7】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于省吾先生以為甲骨文中的“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象梳比之形,【8】獲得較為普遍的認同。曹建國先生以為“頤”非梳比之本字,其本義當為形似梳比的農具銍、鐮之屬 ,【9】未免拘泥。上古時代同名而異物者甚多,如“錢”、“刀”諸物本為農用器具,轉而為貨幣之名等。我們即便承認“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為農具銍、鐮之屬,也不妨礙我們同時承認其象梳比之形。曹先生文中認為後世梳比是人們模仿銍、鐮而製作的,但同為有齒形之器物,究竟是哪個先出現誰模仿誰恐今天亦難以深究。
我們看上引金文“姬”字形的後兩個形體,“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中畫有兩點,當為此物之穿。而從前兩個形體及其他金文字形來看,這兩點又是可以省略的。如此分析,則簡文中“△”字右部的字形就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字有近似之處:
(金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字:)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省去兩點)——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簡文“△”右部字形)
當然,我們如此分析字形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得通,但楚簡中从“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的字形多見,【10】如“姬”作“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包山176),“頤”作“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上博三《周易》24)形,“巸”作“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上博七《吳命》8)形等,與此字形的右部區別還是很明顯的,這又成為此說的反證。然楚簡中也能找到支持此說的相關證據,如以下字形: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上博一《緇衣》17)
此字所在簡文作“詩員(云):穆穆文王,於~義<敬>之”,郭店楚簡對應之字从“辵”从“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作,今本對應“緝熙”的“ 熙”字,則此字下部視為含有“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字作聲符應該是可信的。【 11】此字下部所从的“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字形若是依其他的“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字形寫法再在下部添加一橫筆,則與“△”字

中国历史故事和汤小圆

右部的字形尤其類似。同時,新蔡楚簡零103的“洍”字作“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形,“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字“匚”內的筆畫有連接在一起的現象,似乎也為我們的猜測提供了一定的根據。
若此字釋“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可信的話,在簡文中當可以讀為“頤”。《禮記·玉藻》:“端行,颐霤如矢。”鄭注:“此疾趨也。端,直也。”《正義》:“端行,謂直身而行也。頤霤者,行既疾,身乃小折,而頭直俯臨前,頤如屋霤之垂也。如矢者,矢,箭也。身驅前進不邪如箭也。”其中“ 頤”字作為描繪端行疾趨時的動態狀語,含有敬重之意。“頤折”一詞,在簡文中似也可以視為狀語,解釋為頭前傾故而頤曲,表示武王行走疾速。因為武王雖然下堂降階表示對丹書之敬重意,但是南面而立,簡文中師尚父說“夫先王之書不與北面”,所以武王聞聽後急忙變換位置。當其方行西之際,以背示人,故不能見其前面之狀;當其南行之時,前面可見,故有“頤折”之辭。用“頤折”作狀語暗含武王改正失誤迅疾之意。而若如他解,僅為平實敍述武王如何向南折行之狀,簡文恐不若是。因為此時的武王為君,動輒中規中矩,符合禮儀規範(參《大戴禮記·保傅》篇),若僅此處說“磬折 ”、“矩折”來表示武王莊敬之態,則似乎含有武王其他動作不合禮儀之意,不如視作表“迅疾”之狀更為順暢。
二、□諫(?)不遠 《武王踐阼》簡7
《武王踐阼》第7簡有一字如下: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此字對應今本“所監不遠,視爾所代 ”的“監”字。原整理者將此字釋為“諫”。復旦讀書會於其後加(?)表示懷疑,同時認為:“諫”為元部字,“監 /鑒”則為談部字。不過,古書元、談相通不乏其例,此處所表示之詞衹能是“監/鑒”(其聲母又正好完全相同),可能此種通假現象正是反映楚方音的可貴資料。【12】陳偉先生據郭店《緇衣》14號簡、上博《緇衣》9號簡所見對應傳世本中“民之表也”的“表”字,李零先生釋“標”或“蔈”讀爲“表”的意見,也釋此字爲“謤”,讀爲“標”或“表”,以為有章顯、標志義。【13】《緇衣》中的釋“標”或“蔈”之字如下: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郭店《緇衣》)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上博《緇衣》)
然與楚簡中的“諫”字(如下)相比: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上博四《內禮》7)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9)
可見,原整理者釋“諫”還是很有道理的。此字讀為“監/鑒”的原因或當如復旦讀書會所說。
三、寵炎 《鄭子家喪》甲2、乙2
原整理者將第2簡中的這句話讀為“將保亓(其)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悷”,并引《廣韻》“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悷,不調”及《玉篇》“悷,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悷,多惡”為據,以為句意是:將會保持其惡劣行徑。復旦讀書會讀爲“恭嚴”或“恬淡”,以為“恭嚴” 意爲肅敬、端莊、威嚴;“恬淡”,意爲清凈、寧靜。【14】陳偉先生釋為“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光”,認為當讀爲“寵光”,並引《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昭子曰“必亡。宴語之不懷,寵光之不宣,令德之不知,同福之不受,將何以在?”為證。【15】高佑仁先生傾嚮於採取釋為“炎”讀作“嚴”看法,認為“炎”可解釋成“威嚴”。【16】
綜合以上的意見,我們以為這兩個字可以直接讀為“寵炎”。“寵”訓為“尊榮、光燿”,“炎”訓為“熱”,借指權勢。成語有“趨炎附熱”(出《宋史· 李垂傳》)或“趨炎附勢”,其中“炎”字之意味與“寵炎”之“炎”當略似。《左傳·文公七年》:“鄷舒問於賈季曰:‘趙衰、趙盾孰賢?’對曰:‘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以太陽之炎熱喻人之權勢,義亦與此相承。元人馬祖常撰《石田文集》卷十二《勅賜贈參知政事胡魏公神道碑》有“於富貴寵炎未嘗動於意”之語;“寵炎”或作 “寵焰(燄)”。宋人陳均撰《九朝編年備要》卷三十:“故左右交口稱譽,一時寵焰赫然。”此處所舉的兩條書證雖晚,但其語義之所出卻自當有源,亦可為參。
四、水火之和,奚得而不座(挫)? 《凡物流形》甲本簡2
末字字形又見於甲本15、26簡。原整理者釋為“垕”讀為“厚”,以為“此句大意是問怎麼能夠使水火相融合而沒有距離”。吳國源先生在字形分析上從此說。【17】復旦讀書會改釋爲“(危—詭)”。【18】李銳先生認為簡文字形似為“座”字,此疑讀為“挫”。【19】宋華強先生同意此字當從“坐”聲的說法,將此字分析爲從“石”省、“坐”聲,以為可能是“ 磋”字异體,在簡文中當讀爲“差”。【20】季旭昇先生認為:宋說頗為合理。此字從“石”,楚文字多有如此做者(“厂”與“石”本為同類),不必視為省形。本篇作者發問:水火既和(使萬物化形成體),何以能不差?【21】秦樺林先生引陳劍先生關於古代之“坐”本即“跪”,“危”應是“跪”之初文,“危”與“坐 ”形音義關係皆密切,很可能本為一語一形之分化的說法,認為此字實為“危”字之異體,從厂、坐聲,讀為“危”;在簡文中從復旦讀書會之說讀為“詭”,訓為“不同也”;簡文“不詭”,意即同简的“和”字;並引《太平御覽》卷七八所引《春秋内事》“伏犧氏以木德王天下,天下之人未有室宅,未有水火之和”為據,以為簡文之意是說:水、火本相克,但在“凡物流形”的生成階段,水火卻相和,故詩人感於此而發問。【22】凡國棟先生認同宋華強先生對字形的分析,但將“差”字引《方言》“差,愈也。南楚病愈者謂之差”解釋為病除、痊癒之意;以為本句的大意是說,水火之調和,怎么會不康復、痊癒呢?【23】
今按:對“坐”與“危”字之間的關係,我們認為秦樺林先生的說法是可信的。但簡文的理解上,我們卻傾嚮於認為其所引的“伏犧氏以木德王天下,天下之人未有室宅,未有水火之和”中的“水火之和”當與簡文相近。傳世文獻中所說的“水火之和”,當是指先民煮熟食物時所見到的現象:也就是說,水與火二者本來是相克相反的,水可以滅火,火大了也可以將水蒸發掉;但在用鼎鬲等炊具來煮熟食物的時候,先民因為不了解火的熱量傳遞到鼎鬲中的水裏從而將其中的食物煮熟這種現象,就認為是鼎鬲下的“火 ”進入了“水”中,所以將煮熟食物的過程稱之為“水火之和”。《凡物流形》的作者當是在問:在煮熟食物的情況下“ 水火之和”,何以二者又不相克了呢?這樣理解,似乎較為平實。
五、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之汩(曰) 《凡物流形》甲本簡15

第15簡中,楚簡所見的用作“曰”的字形再次出現,如下: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原整理者直接釋為“曰”。
此字又四見於上博簡的如下簡文中:
1:《民之父母》簡10:“可得而聞歟?孔子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亡聲之樂,氣志不違……”
2、3:《相邦之道》簡4:“孔子退,告子贛曰:吾見於君,不問有邦之道,而問相邦之道,不亦愆乎?子贛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吾子之答也何如?孔子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如訊。”
4:《弟子問》簡8:食肉如飯土,飲酒如澆,信乎?子贛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莫親乎父母。死不顧生,可言乎?其信也□
對於此字,董珊先生認為應該釋為“尐”,讀為至今仍常用的詞“說”。【24】宋華強先生在董珊先生之說的基礎上,從語法、辭例及字形等角度,論證簡文中“尐」字不應該讀為“說」,而是讀為“曰”。因為“尐”从“亅”或“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得聲,而“亅”或“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皆可與“曰”聲相通。同時指出,楚簡“尐”字和“水”字寫法有相近之處, “尐”字从“乁”,《說文》“乁,流也”,和“泧”、“濊”、“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音近而義通,而“尐”又與“水”形近,因而由此推測 “尐”可能是表示水流的 “泧”、“濊”、“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等的本字,而“泧”、“濊”、“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等字則都是表示“乁”、“尐”本義的後起形聲字。 【25】
我們在兩位先生說法的基礎上提出此字應釋作“汩”。最初,我們用語源學的方法,認為“汩”的聲符“曰”之義源於“出”,是用闕寫“水”字筆劃的方式來表示與“水出”、“水半見”有關的意義。後來,我們又根據文字學上的“變體象形”現象,重新對這個想法加以論述,認為此字可以分析成是在“水”字形基礎上的“減體象形”字,即通過把古文字中“水”字形所从的四個點減省為兩個點來表示一個與“水出”、“水半見”義相關的“從水,曰聲”讀為“曰”的 “汩”字。【26】
六、先人有言曰:“馬將走或(洫?),童(動)之速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蹶?)。”《吳命》簡 1

此句先人之言頗為諸位矚目,釋讀的關鍵可能在於最後一字。其字形如下: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原整理者以為字從“羊”聲,讀為“ 仰”。復旦讀書會於此釋讀後加問號表示懷疑。【27】何有祖先生將此字連下讀,以為似可讀作養。【28】陳偉先生將此句讀為“馬將走,有童(衝)之,速衢。”同時也指出:“衢”字所從,與《周易》23號簡用爲“衢”的字相似,指大道;也可能讀爲“瞿”或“懼”。【29】隨後,范常喜先生將此字改讀為“殃” ,並引傳世文獻中的“先人”之言與簡文相比勘:《漢書·賈鄒枚路傳》:“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又重鎮之,系絕於天下不可復結,隊入深淵難以復出。”《說苑·正諫》:“馬方駭而重驚之,系方絕而重鎮之,系絕於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30】魯家亮先生又改讀為“祥”,取其在古書中有凶災、妖異等義,以為“速祥”即招致災禍、不吉利。【31】范常喜先生之說有相關的文獻依據,獲得較多的認同。如林文華先生也將此字從范先生讀為“殃”,將“童”字從陳偉先生讀為“衝”。【32】又如劉雲先生也從范先生讀為“殃”,以為簡文“馬將走,或(又)童(縱)之,速殃”的意思是:前人說過:“馬將要奔逃,卻又縱容它,這會招來災殃。”【33】楊澤生先生在此基礎上將簡文讀作“馬將走,或動之,速傷”,意思是馬將要奔跑,又驚動它,會招致傷害。【34】後來的幾種理解大致不出范先生所說之外。
最後那個字所從的“羊”究竟是不是聲符的爭論由來已久。上博(三)《周易》公佈後,徐在國老師曾將其中對應“何天之衢”的“衢”的那個字釋為“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字。【35】由於有文獻異文作參照,當是可信的。禤健聰先生曾對此說法予以補充考證。【36】
從目前對此句簡文討論的情況看,我們也認為范先生對此句話的理解是最有理據的。但對最後一字的釋讀,我們卻認為此處簡文並沒有一定要將這個字讀為從“羊”得聲的證據,故傾嚮於認同讀為“蹶”的意見,將這句話讀為 “馬將走,或童(動)之,速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蹶)”。而且,范先生所引的文獻證據中,用在馬身上的

朗读不朽的中国历史故事

惡劣結果“墜入深淵難以復出”是很具體的,而讀為“殃”、“傷”等字卻顯得有些空泛。
此外,我們還懷疑這句話是否能有另外一種讀法:即將“或”讀為“洫”,連上為讀,作“馬將走或(洫),童(動)之速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蹶)”。古籍中從“或”聲之字與從“洫”聲之字有通假例。如《說文》:“閾,古文作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讀若溝洫之洫。” 又如“淢與洫”,典籍通假例多見。【37】這樣讀,則是將簡文意思理解為:馬將要奔跑到水溝裏(已經很危險的時候),在這個時候,任何想改變這種危險狀況的企圖都祇能加快其顛仆的速度。說話者有可能是想表明“二邑之好”應該結於兩國發生戰爭之前,不要等到戰爭打起來了再去考慮兩國結好,到那時再想改變就無濟於事了,反而會加快不利局面的出現。同時,“蹶” 古音在月部,“洫”古音在質部,簡文讀起來還是有韻的,也較為符合古人這類文體的特點。
《凡物流形》云:“奚以知其白?終身自若。”以上所說的幾點看法,縈繞心中多時,皆難以“自若”。今聊逞私臆,提出疑問,以俟高明賜教。
附記:小稿寫作承蒙程少軒兄提供援助,謹致謝意。
2009-1-16初稿
注釋:
【1】黃懷信主撰:《大戴禮記彙校集注》,第644~645頁,三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第153~15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下引原整理者意見皆出此書,不具注。
【3】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0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576)。以下簡稱“復旦讀書會”。在此文評論欄中,“llaogui”先生發帖指出:“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曲)”字原釋實可疑;“海天”先生提出:匚形中的形體似乎與色所從的ㄗ旁相近,是否可以朝此角度思考?
【4】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第582頁,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5】劉雲:《說上博簡中的從“屯”之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5日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18)。
【6】張崇禮:《釋<武王踐阼>的“矩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5日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20)。
【7】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第787~790頁,中華書局,1985年7月第1版。
【8】于省吾:《釋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甲骨文字釋林》,第66~67頁,中華書局,1979年6月第1版。
【9】曹建國:《楚竹書<周易•頤>卦新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5年12月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5)。
【10】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第507、542頁,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11】同上,第663頁。
【12】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0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576)。
【13】陳偉:《讀<武王踐阼>小札》,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年12月3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16)。
【14】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鄭子家喪>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1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84)。
【15】陳偉:《<鄭子家喪>初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年12月3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19)。又:《<鄭子家喪>通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年1月1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64)。
【16】高佑仁:《釋<鄭子家喪>的“滅嚴”》,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14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57)。
【17】吳國源:《<上博(七)凡物流形>零釋》,孔子2000網站,2009年1月1日(http://www

中国历史人物岳飞的故事书

.confucius2000.com/qhjb/fwlx5.htm)。
【18】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1日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81)。
【19】李銳:《<凡物流形>釋文新編(稿)》,孔子2000網站,2008年12月31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fwlx1.htm)。我們的看法幸與李銳先生相同,參復旦讀書會文下的評論:末字似當讀為“座(挫)”,訓為“摧折、損傷”之意,且坐、和有韻。
【20】宋華強:《<上博(七)·凡物流形>札記四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年1月3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38)。
【21】季旭昇:《上博七芻議三:凡物流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3日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03)。
【22】秦樺林:《楚簡 <凡物流形>中的“危”字》,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年1月4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50)。
【23】凡國棟:《上博七 <凡物流形>2號簡小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年1月7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60)。
【24】董珊:《戰國竹簡中可能讀為“說”的“尐”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5月2日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422)。
【25】宋華強:《釋上博簡中讀為“曰”的一個字》,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年6月10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39)。
【26】初說參拙稿《讀出土易學文獻劄記》,《 2008海峽兩岸易學文化研討會論文集》,第 157~165頁,甘肅天水,2008年9月。後說見《楚簡文字研究三題》,稿本待刊。此說先後承蒙董珊、陳劍、季旭昇、宋華強、廖名春等諸位先生審閱指教,謹致謝意。此說尚處於假設階段,並無十分堅強的證據,其中若有謬誤,責任概由筆者自負。
【27】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吳命>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0日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77)。此文評論欄,“飛虎”(網名)先生已經指出:簡1“速”後一字可讀為“蹶”。字從止A聲。A又見於上博《周易》(或隸作從丘,誤)。此字對應今本“荷天之衢”的“衢”和帛書本的“瞿”。徐在國先生認為是《說文》中“釪”的異體“㭉”,當是。“釪”,匣紐魚部,“瞿”,群紐魚部,從“瞿”之“ 矍”,見紐鐸部,並與見紐月部之“蹶”音近,可以相通。
【28】何有祖:《<吳命>小札》,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年1月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31)。
【29】陳偉:讀《<吳命>小札》,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年1月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36)。
【30】范常喜:《<上博七·吳命>“殃”字補議》,武漢大學簡帛網, 2009年1月6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55)。
【31】魯家亮:也談《<上博七·吳命>的“祥”字》,武漢大學簡帛網, 2009年1月6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56)。
【32】林文華:《<吳命>1、3號簡文補說》,武漢大學簡帛網, 2009年1月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63)。
【33】劉雲:《說《<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7日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33)。此文評論欄中,沈培先生又指出范常喜先生所引的文獻例證還見於《孔叢子·嘉言》篇。
【34】楊澤生:《<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8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 Src_ID=641)。
【35】徐在國:《上博竹書(三)<周易>釋文補正》,簡帛研究網站,2004年4月24日。
【36】禤健聰:《戰國楚簡字詞研

关于中国历史的故事缩写

究》,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又,我們對此也曾有補充考釋,見拙稿《竹書<周易>“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字補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中華書局,2006年11月第1版。
【37】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第373頁,齊魯書社,1989年7月第1版。
点击下载附件: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0327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019.html

以上是关于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国学-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558.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