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甲骨文-嬴泉:釋疇

  • 甲骨文,金文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1 23:39
  • 125
  • 小虎历史故事网

甲骨文-嬴泉:釋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甲骨文-嬴泉:釋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嬴泉:釋疇


釋疇
(首發)
嬴泉
摘要:本文對楚系銅器銘文中的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字進行了分析,認為即鑄之本字,後“鑄”行而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則被假借作醻(酬)。文章順便也對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陵君三器的銘文略作了討論,補充了前人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楚系銅器銘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鑄 酬 疇
(一)
楚系銅器銘文里經常出現“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字,又寫作“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其在銘文中的字形和辭例見下表:

器名

字形

辭例

時代

束仲豆父𣪘蓋(7.3924[1])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束中(仲)豆父乍(作)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𣪘(簋)

西周末

𤶠鼎(5.2569)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𤶠乍(作)其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鼑(貞-鼎)

春秋

曾者子鼎(5.2563)[2]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曾者(諸)子?用作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春秋早期

申公彭宇瑚(9.4610、4611)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𤕌(申)公彭宇自乍(作)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𠤳(瑚)

春秋早期晚段

蔿子受鼎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蔿子受之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升)

春秋中期偏晚

蔿子受鬲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蔿子受之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春秋中期偏晚

上鄀府瑚(9.4613)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鑄其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𠤳(瑚)

春秋晚期

王子午鼎(器)(乙M2:34、38、30、40、28、32)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自乍(作)䵼彝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春秋中期偏晚後段

王子午鼎(蓋)(乙M2:34、38、40、28)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倗之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春秋中期偏晚後段

隈凡伯怡父鼎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自乍(作)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春秋晚期

蔡侯𨐄𣪘(6.3592-3599)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蔡侯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𨐄-申)之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𣪘

春秋晚期後段

蔡侯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4.2215、2225)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蔡侯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𨐄-申)之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春秋晚期後段

蔡侯方壺(15.9573、9574)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3]、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蔡侯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𨐄-申)之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春秋晚期後段

蔡公子缶(16.10001)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蔡公子〔乍(作)〕姬安之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春秋末/春秋戰國之際

此字的釋讀,歷來說法甚夥,吳振武(1990)詳列有關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字的字形、辭例和諸家考釋,并作新釋,但學者仍多有疑義。
該字的形體,我們很早就懷疑同銅器冶鑄有關。甲骨文有“𠃬”字[4],諸家多釋作“疇”[5],獨方述鑫(1982)認爲是“鑄”之本字,其曰: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正是冶鑄銅器的陶範,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則是金屬熔液注入陶範時通過的孔道。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應是一個指事字,表示人類造成的事物之形。周代金文增加了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金、皿等形,則是表示用兩手持熔化青銅的鉗鍋,往鑄銅器的陶範里傾注銅液,鑄作合金的器皿,是一個會意字,在人爲之事上加了人類的動作,《說文》:“鑄,銷金也,从金壽聲。”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正是銷金冶鑄銅器的形象,應當是鑄的本字,从金是以後加的形符。
徐中舒(1981:521)取此說。案:方氏的基本觀點雖不可取[6],但其說卻極具啟發性,與我們過去對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字的看法基本一致。我們認爲,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纔是鑄之本字,方氏對𠃬字的解說,若移到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字上來,則十分允洽。不過,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形兩側从二鬲,而周代金文鑄字則从 二似口形,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是周代金文鑄字形體多繁複,故將鬲形改寫作似口形,只示其輪廓,於是便與𠃬字同形;一是寫作𠃬形,增加了表音的功能[7]。壽、鑄古音雖同部,但正如方氏所言,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金、皿等形只起表意作用,真正起表音作用的還是𠃬部,因此《說文》認爲鑄字“从金壽聲”并不很精確。
銅器銘文中鑄字形體的演變,大致可以粗線條的列表如下:

a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b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a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b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a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b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c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a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b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c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d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8]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9]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表中首列a式(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大保方鼎4.1735)从鬲、从皿,皿中有液(銅液),b式(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宜鑄戈17.11052)从金,金亦表示銅液。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則將前者下部所从之皿換作鬲,中間部分可視作前者a式“水”形之變,前後之形體可謂一脈相承。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形加辵旁,表動作之形,猶如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等之手形。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鑄)在銘文中或可讀“醻”[10],《說文·卷十四·酉部》:“醻,主人進客也。酬,醻或从州。[11]”邵瑛《群經正字》:“今經典惟《毛詩》多作 ‘醻’,如《小弁》‘如或醻之’,《楚茨》‘獻醻交錯’,《瓠葉》‘酌言醻之’之類,餘多從或體作‘酬’。”《詩 ·小雅·彤弓》:“鐘鼓既設,一朝醻之。”酬有酬答、應對義。《易·繫辭》:“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韓康伯注:“酬酢,猶應對也。”《國語·周語》:“交酬好貨皆厚。”韋昭注:“交酬,相酬之幣也。”
酬又有酬報、酬謝義。傳世有一件鄧公匜(16.10228),銘曰“隹(唯)登(鄧)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柞)[12]生(甥)吉[13]疇(酬)登(鄧)公金”,疇讀作“醻”、“酬 ”。《爾雅·釋詁下》:“酬,報也。”郭璞注:“此通謂相報答,不主於酒。”《廣韻·尤韻》:“酬,以財貨曰酬。 ”《漢書·張敞傳》:“臣聞公子季友有功於魯,大夫趙衰有功於晉,大夫田完有功於齊,皆疇其庸,延及子孫。”楊樹達《漢書窺管·趙尹韓張兩王傳》:“‘疇’當讀爲‘醻’。《詩·小雅·彤弓》:‘一朝醻之。’《毛傳》:‘醻,報也。’”《文選·孫楚〈爲石仲容與

中国历史故事98

孫皓書〉》:“(公孫淵)內傲帝命,外通南國,乘桴滄流,交疇貨賄。”一本作“ 酬”。呂延濟注:“酬,報也。”《儀禮·士冠禮》:“主人酬賓束帛儷皮。”鄭玄注:“飲賓客而從之以財貨曰酬,所以申暢厚意也。”《左傳》昭公二十七年:“令尹將必來辱,爲惠已甚,吾無以酬之,若何?”
如此,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釋作“鑄”,讀作“酬 ”,在銘文中亦文從字順。從上文來看,“酬”在銅器銘文中或借“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鑄)”爲之,或借“疇”爲之[14]。
(二)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陵君三器之器主名,原篆作: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 9.4694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 9.4695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10297
諸家皆釋作“申”字,獨周曉陸(1987)認爲“或爲‘疇’”字,這一看法一直沒有得到重視。在銅器銘文中,申字較早的寫法與甲骨文皆一致,西周晚期出現从

中国历史上雄辩的故事

二口的寫法,但兩“口”形開口方向多相背[15],而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陵三器器主名之字二“口”形開口方向則皆一致,且中間分隔之筆與“申”字相應部位亦有些微差異,尤其是9.4695字形的寫法,頗值玩味。這樣,我們就不得不重新考慮周氏的說法了。檢甲骨文疇字的寫法,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形兩側一般都从二“口”形, 其方向相對相背者皆有[16]。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陵君器主名之字與甲骨文疇字的寫法倒是有很多的一致性,因而我們認爲,它們很可能就是“疇”字,周氏的意見大概是正確的。前述銅器銘文中至西周晚期出現的申字从二“口”的譌變寫法,與甲骨文疇字的寫法混同,因此,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陵君器主名之字中間分隔之筆與“申”字相應部位寫法相異,且二口形開口方向與申字不同,可能就是爲了區別。前述鄧公匜(16.10228)銘文的“疇”字作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17],所从二口形并不封口,可能也是爲了和“申”字區別的緣故。西周銅器銘文中的疇字,還有寫作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豆閉𣪘8.4276)、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彔伯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𣪘蓋8.4302)等形者,與銅器銘文壽字下部的寫法相同[18],疇字的這種寫法和壽字所从之𠃬多加口形,這種增繁現象開始可能只是飾筆,後來也起到了和申字區別的作用。同樣的情形在鑄字中也有反映[19]。
“疇”爲定母幽部字,“猶”與之同韻部,聲紐爲喻母四等,上古音近定母,是“疇”或可讀作“猶 ”。“疇”和“猶”在意思上也有很多共通之處。如疇有等義。《廣韻·尤韻》:“疇,等也。”《漢書·宣帝紀》:“ (霍光)功德茂盛,朕甚嘉之。復其後世,疇其爵邑,世世毋有所與。”顏師古注引張晏曰:“漢律,非始封十減二。疇者,等也,言不復減也。”《漢書·王莽傳上》:“莽有定國安漢家之大功,宜賜號曰安漢公,益戶,疇爵邑。”《資治通鑒》“漢平帝元始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此言莽進號爲公,宜益其邑戶,使與爵等也。”《後漢書·祭遵傳》:“生則寵以殊禮,奏事不名,入門不趨。死則疇其爵邑,世無絶嗣。”李賢注:“疇,等也。言功臣死後,子孫襲封,世世與先人等。”猶則有均、同樣義。《論語·堯曰》:“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謂財物俱當與人,而人君吝嗇於出納而惜難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一(10頁):“猶,猶‘均’也。物相若則均,故猶又有均義。襄十年《左傳》曰:‘從之將退,不從亦退。猶將退也,不如從楚,亦以退之。’‘猶將退’,均將退也。……《燕策》柳下惠曰:‘苟與人異,惡往而不黜乎?猶且黜乎,寧於故國爾。’‘猶且黜’,均將黜也。”又疇可通“籌”,籌畫。《爾雅·釋詁》:“猷,圖也。 ”郭璞注:“《周官》曰‘以猷鬼神祗’,謂圖畫。”《荀子·正論》:“故至賢疇四海,湯武是也;至罷不容妻子,桀紂是也。”楊倞注:“疇與‘籌’同,謂計度也。”猶則通“猷”,謀也。王筠《說文句讀·犬部》:“猷、猶一字。凡謀猷,《尚書》作猷,毛《詩》作猶。”《詩·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壯其猶。”毛傳:“猶,道也。”鄭箋:“猶,謀也。謀,兵謀也。” 《大雅·常武》:“王猶允塞,徐方既來。”毛傳:“猶,謀也。”《左傳》成公八年:“行父懼晉之不遠猶而失諸侯也,是以敢私言之。 ”《隸釋·漢太尉劉寬碑》:“朝克忠讜,思其良猶。”因此,將“疇”讀作“猶”,在訓詁上也是有據可尋的。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陵君王子疇很可能應當如劉彬徽(1995b:374-375)所言,“即以後繼位爲哀王的楚王子猶 ”。王子猶爲幽王同母弟,本已爲封君 [20],可能因幽王早逝而回到壽春即位爲楚王,但僅二月餘即爲負芻之徒襲殺,負芻自立爲楚王[21]。關於幽王的死因,史書沒有明確記載,細讀有關史書,我們覺得非正常死亡的可能性很大。觀其母舅的不尋常心機和其複雜的身世[22],結合當時的形勢,其事皆斑斑可考。另外,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陵君三器爲郢姬府所造,郢姬府可能爲其母后之府[23],這似乎也透露了某種極爲隱含的政治關係。又從王子猶即位僅二月餘即爲負芻之徒襲殺的情況來看,其中必然大有奧妙。凡此種種,皆可窺見當時楚國宮廷內人事關係之複雜。從史書記載的幽王前後一系列複雜政治事件來看,將器主定爲王子猶也是比較合適的。
器銘“疇”下之“攸”字,當如何琳儀(1984b)、周曉陸(1987)等下讀作“悠哉”[24],同下文“攸立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歲)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嘗)”之“攸”,皆訓爲長。末句“官(綰)攸(悠)無疆”,“官(綰)攸(悠)”,頗似銅器銘文中習見的“繛綰”[25],晉姜鼎(5.2826):“晉姜用𣄨(祈)繛綰眉壽”,“綽綰”,于省吾(1998:148)謂容裕不窘嗇也。戎生編鐘“用𣄨(

手抄报中国历史故事书

祈)𦅕(綽)〔綰〕、眉壽”[26],裘錫圭(1999b:373)云:
索、素古本一字,“𦅕”即《說文》之“繛”,晉姜鼎此字正从“素”。《說文》:“繛,𦅻(緩)也。从素、卓聲。綽, 繛或省。”晉姜鼎“晉姜用祈綽綰、眉壽”(5.223.2826)、蔡姞簋“用祈匄眉壽、綽綰、永命、彌厥生,靈終”(8.104.4198),善夫山鼎“用祈匄眉壽、綽綰、永命、靈終”(5.222.2825),皆以“綽綰”與“眉壽”并提,可知戎生鐘銘此句“綽”下脫一“綰”字。綽綰,意近寬裕。《爾雅·釋言》:“寬,綽也。”郭璞注:“謂寬裕也。”郝懿行《義疏》:“綽者,《說文》云‘緩也’。晉姜鼎銘有‘綽綰眉壽’之言,即‘綽緩’也。寬者,本爲屋寬大,寬亦緩也。故《詩》‘寬兮綽兮’(《衛風· 淇奧》)、‘綽綽有裕’(《小雅·角弓》),毛傳:‘綽綽,寬也。’《禮記·坊記》注:‘綽綽,寬裕貌也。’”“ 綰”从“官”聲,音與緩、寬皆近。《大系》蔡姞簋考釋引《尚書·無逸》的“寬綽”說“綽綰”,也是很有道理的。祈求 “綽綰”,當是希望生活寬裕舒展、壽命也長,即時間上也寬裕。
此銘之“官(綰)攸(悠)”,義當與之相近。楚系銅器銘文如王子午鼎、王孫誥鐘、王孫遺巤鐘等銘中“溫恭㝬遲”之“㝬遲”,義亦當與之相近。漢印有人名“寬裕”、“寬舒”等(劉釗 1999a),取意或與此相類。
附記: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曾就古音方面的問題向楊軍老師請教,楊老師還就徵引古書等方面的諸多不足多有指正,使作者受益良多,謹錄此以致謝!
2008年5月20日初稿,2009年6月6日改作。
主要參考文獻
《保利藏金》編輯委員會
1999 《保利藏金——保利藝術博物館精品選》,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1999年。
方述鑫
1982 《甲骨文口形偏旁釋例》,載四川大學學報編輯部、四川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十輯),280-302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高 亨
1989 《古字通假會典》,董治安整理,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7月(1997年重印)。
何琳儀
1984b 《楚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陵君三器考辨》,《江漢考古》 1984.1:103-104。
何 浩
1985b 《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陵君與春申君》,《江漢考古》 1985.2:75-78。
孔仲溫
1998 《論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陵君三器的幾個問題》,載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等編《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533-546頁,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學勤
1980c 《從新出青銅器看長江下游文化的發展》,《文物》1980.8:35-40、84。
1999c 《戎生編鐘論釋》,《文物》 1999.9:75-82。
劉彬徽
1995b 《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劉 釗
1999a 《古文字中的人名資料》,《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1:60-69。
羅運環
1992 《楚國八百年》,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2年11月。
馬承源
1990 主編(上海博物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編寫組)《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裘錫圭
1999b 《戎生編鐘銘文考釋》,載《保利藏金——保利藝術博物館精品選》,365-374頁,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容 庚
1985 《金文編》,張振林、馬國權摹補,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2003年重印)。
孫海波
1965 《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9月(1996年9月重印)。
王 輝
2006 《〈古文字通假字典〉凡例》,載《古文字研究》(26):440-443,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吳振武
1990 《釋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載《文物研究》(6):218-223,合肥:黃山書社1990年10月。
徐中舒
1981主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于省吾
1996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姚孝遂編撰、按語,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1998 《雙劍誃吉金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據1932年本影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1984-1994 《殷周金文集成》(1-18冊),北京︰中華書局 198

中国历史野战故事

4年8月-1994年12月。
2001 《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周曉陸
1987 《“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陵君鑒”補》,《江漢考古》 1987.1:77。



[1] 所錄無特殊說明者,皆為《集成》號。
[2] 案:此非楚系器,此酌情列入。
[3]此字集成15.9573作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殘裂不清,此採銘文選595號字樣。
[4] 見《甲骨文編》522- 523頁。
[5] 見《甲骨文字詁林》1176-1178頁。
[6] 可參看《甲骨文字詁林》1176-1178頁羅列諸家之說和“姚按”。
[7]从“𠃬”得聲諸字音近情況,參見《古字通假會典》781- 783頁“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字聲系”。
[8] 此類形體也可能是由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等形直接演變而來。
[9]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等形也可能是由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等形演變而來。
[10] 鑄爲章母幽部字,醻、酬皆屬禪母幽部。
[11] “醻”、“酬”互作之例見《古字通假會典》782頁。
[12] 《殷周金文集成釋文》6.148作“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案:此字原篆作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時代相近的寫法未見,西周早期的咴𣪘“柞”字作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7.3993)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7.03994,前一形省木旁),量侯 𣪘“柞”字作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7.3908),用借筆而成字;晚期的柞鐘字作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1.133)等形,前後形體變化甚微。觀鄧公匜此字,與前述諸字形體皆不類,故舊釋確否,頗爲疑心。
[13] 《殷周金文集成釋文》6.148作“故”。
[14] 本文完成後,發現馬承源(1990:424,銘文選四)亦將王子午鼎的“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字讀作“醻”,其說有與本文有相合之處,讀者可以參看。
[15] 見《甲骨文編》567-568頁,《金文編》999-1000頁,其中曾子原彝簠(9.4573)之申字原篆作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金文編》誤摹成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16] 見《甲骨文編》522-523頁。
[17] 類似的情況如壽字所从之偏旁𠃬亦有不封口者,如: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邾□伯鼎)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子鬲)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子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盂)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鼎)等(見《金文編》 592、594、595頁);而更多的則封口(見《金文編》590-595頁),這便與西周晚期以來的申字的寫法混同,不過這也不會造成混亂。同樣,在楚簡和楚璽印中(見《楚文字編》857-858頁),申字所从的兩“口”形開口方向多一致,可能因竹簡文字爲日常書寫體,故譌混不別了。璽彙1258之字(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尚待研究。
[18] 見《金文編》591-594頁。
[19] 見《金文編》909、910頁所錄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諸形。
[20] 其封當如李學勤(1980c)、何浩(1985b)所言,在春申君被殺之後的幽王時期,封地乃春申君故封江東之地(今蘇州、無錫、宜興一帶)。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陵的地望,孔仲溫(1998)認爲可能就在無錫北方不遠的“延陵”,即今之武進。
[21] 見《史記·楚世家》。《楚世家》云負芻爲哀王庶兄,羅運環( 1992:386-387)已辨其非。
[22] 詳見《史記·春申君列傳》。
[23] 參見周曉陸(1987)、劉彬徽(1995b:374)。案:此郢姬可能就是李園之妹。
[24] 周氏認爲“攸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一詞,見《中山王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鼎》,字例句例皆同,當釋“悠哉”。甚確。
[25] 金文嘏辭“綽綰”又作“綰綽”,阜陽漢簡作“㝨綽”,毛詩作“寬綽”,《說文》作“繛𦅻”,《爾雅》作“繛爰”,難定何爲正字(參見王輝2006:440)。
[26] 見《保利藏金》117-128頁,文物1999.9:75-80,近出27-34號,新收1613-1620號。“綰”字原脫,李學勤(1999c)據晉姜鼎補。
点击下载附件:
甲骨文-嬴泉:釋疇
甲骨文-嬴泉:釋疇
0427釋疇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597.html

以上是关于甲骨文-嬴泉:釋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甲骨文-嬴泉:釋疇;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609.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50. 5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60. 6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80. 80
  81. 81
  82. 82
  83. 83
  84. 84
  85. 85
  86. 86
  87. 87
  88. 88
  89. 89
  90. 90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6. 96
  97. 97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109. 109
  110. 110
  111. 111
  112. 112
  113. 113
  114. 114
  115. 115
  116. 116
  117. 117
  118. 118
  119. 119
  120. 120
  121. 121
  122. 122
  123. 123
  124. 124
  125. 125
  126. 126
  127. 127
  128. 128
  129. 129
  130. 130
  131. 131
  132. 132
  133. 133
  134. 134
  135. 135
  136. 136
  137. 137
  138. 138
  139. 139
  140. 140
  141. 141
  142. 142
  143. 143
  144. 144
  145.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49
  150. 150
  151. 151
  152. 152
  153. 153
  154. 154
  155. 155
  156. 156
  157. 157
  158. 158
  159. 159
  160. 160
  161. 161
  162. 162
  163. 163
  164. 164
  165. 165
  166. 166
  167. 167
  168. 168
  169. 169
  170. 170
  171. 171
  172. 172
  173. 173
  174. 174
  175. 175
  176. 176
  177. 177
  178. 178
  179. 179
  180. 180
  181. 181
  182. 182
  183. 183
  184. 184
  185. 185
  186. 186
  187. 187
/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