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 上古音,考古,文物,易经,王力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2 00:27
  • 67
  • 小虎历史故事网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程少軒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研究音韻的學者很早就認識到,上古漢語開合兩呼有較嚴格的界限。王力先生說:
稍爲研究漢語音韻的人,都知道漢語上古音開合兩呼的界限頗嚴。諧聲偏旁屬於開口呼者,其所諧的字也常常屬於開口呼;諧聲偏旁屬於合口呼者,其所諧的字也常常屬於合口呼。……少數的例外,如果拿來與現代方言比較,真是少得出乎意料之外。在最初諧聲的時候,大約連這樣的例外也沒有。[1]
音韻學家認爲開合兩呼“界限頗嚴”,是基於對諧聲偏旁的分析。音韻學家似乎很少說同一韻部開合兩呼間不能相通假。因爲從傳世文獻的資料看,開合口不同的字之間相通假是很常見的。以《古字通假會典》爲例,在元部(該書稱“寒部”)第一條“元字聲系”就有“睆—睅”、“睆—簡”、“筦—幹”、“莞—莧”、“莞—菅”、“浣—蹇”、“綄—俔”等6組開合兩呼相通的例子。[2]可是傳世文獻開合兩呼多有通假的現象能否說明先秦時期開合兩呼相通也同樣普遍呢?這大概是有疑問的。因爲從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介音系統並非一成不變。王力先生說:
我們不該設想上古等呼與中古等呼系統完全相同;其中也有上古屬於開而中古屬於合的,也有上古屬於合而中古屬於開的。
從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一些字的讀音在開合口方面發生了變化,這是音韻學的共識。至於方言中開合兩呼的變化,就更複雜了。而傳世文獻的用字,雜糅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字現象,並不是先秦原貌。相較而言,先秦出土文獻材料不受後代文字現象的干擾,比傳世文獻材料更能如實反映先秦時期的用字情況。近年來,先秦出土文獻材料不斷涌現,特別是戰國時代楚地的文獻大量公佈,爲利用古文字材料進行上古音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原始資料。我們擬利用這些材料,以歌月元三個韻部爲例,看一看它們所記錄的語言,其開合兩呼的界限到底嚴不嚴格。
我們選用歌月元三韻部爲討論對象,主要基於以下四點原因。其一,歌月元三韻部是較穩定的韻部,從上古

中国历史简短的名人故事

漢語到中古漢語,其主要成分沒有太大變化,學界一般認爲三部的主元音也沒有太大改變。其二,歌月元三部的開口和合口判斷起來比較方便,不像魚部等韻部那樣不太方便判斷。其三,出土文獻中歌月元三部的材料較多,方便進行統計。其四,音韻學家早已關注到歌月元部開合口問題,並有很深入的研究。
本文所用的材料大多屬於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的“通假字”。需要說明的是,這裏的“通假字”是個很寬泛的概念。細究起來,我們所用的材料其實包括同源詞、異體字、古今字、某些時代或地區特殊的用字習慣、無法判斷性質的異文等許多不同性質、不同層面的材料。爲避免冗繁,如非特別需要,我們一般不對材料的性質作太深的追究。
按照曾昱夫先生的討論,出土文獻的通假異文可以分成四大類及若干小類:
A類:有同篇出土文獻的內部證據或有相同出土文獻資料相對照者。此類又區分爲:1、被借字在戰國或者戰國之前的出土文獻上已經出現過。2、被借字未在戰國或者戰國之前的出土文獻上出現過。3、人名、月名、事物名等異文相通,兩字相通而無法確定何爲本字何爲借字,或兩者均爲借字者。
B類:有相同傳世文獻材料相對照者。此類又分爲:1、被借字在戰國或戰國以前的出土文獻上已經出現過。2、被借字未在戰國或戰國以前的出土文獻上出現過。
C類:沒有相同文獻可供比

中国历史上有关智谋的故事

對,而根據專家學者們的意見或者依上述間接例證所考訂的假借字。此類又分爲:1、被借字在戰國或戰國以前的出土文獻上已經出現過。2、被借字未在戰國或戰國以前的出土文獻上出現過。
D類:依整理小組釋文所判定的假借字,無相關證據證明的存疑組。此類又分爲:1、被借字在戰國或戰國以前的出土文獻上已經出現過。2、被借字未在戰國或戰國以前的出土文獻上出現過。[3]
本文選用的例證,是曾昱夫先生分類中的A、B類及C類中於文義十分密合的例子。本文僅在需要時說明材料的類別。
本文中出現的等呼,並不是中古韻圖的等呼,而是用韻書的反切判斷的。中古音研究中一般對開合兩呼的定義是:有u介音的屬合口,沒有u介音的屬開口。上古音時期是否也以u介音區分,學術界尚有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數上古韻部的開口與合口擁有不同的音韻地位,且這種不同與中古開合的不同相關。中古音與上古音韻等關係的情況與開合口類似。總之,本文雖然是在討論上古音開合口的問題,但例子中標注的開合韻等均是以中古韻書爲標準。在下面的文例中,此情況不再一一說明。本文確定所用例證的音韻地位,參考了《古韻通曉》[4]、《漢字古音手冊》[5]兩種工具書及東方語言學網站的上古音、中古音查詢系統[6]。
本文是把戰國時期楚地出土文獻記錄的語言作爲一個封閉的語音系統來考察的。由於運用的材料主要是戰國時期楚地出土文獻,所以本文所分析的“上古音”實質上是戰國時期楚地出土文獻記錄語言的語音。
我們討論時,首先分析元部內部相通假的情況,接著分析歌部內部及月部內部相通假的情況,最後分析歌月元三部之間相通假的情況。列舉材料按照聲母分爲非唇音和唇音兩類。與討論相關的字形采用嚴格隸定,其餘字形均采用寬式隸定。由於例證數量較多,爲避免文章過於冗長,我們僅對與討論相關的考釋意見出注。關鍵字之外的考釋,恕不一一出注。
一、開合口之別對元部內部相通假的影響
A、元部非唇音
組1、干(開口)與間(開口):1、禹乃通伊、洛,并瀍、干(澗),東注之河。(《容成氏》)[7]
組2、干(開口)與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開口):1、訐(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2、初六:往訐(蹇)來譽。3、六二:王臣訐=(蹇蹇),非今之故。4、九三:往訐(蹇)來反。5、六四:往訐(蹇)來連。6、九五:大訐(蹇)不來。7、上六:往訐(蹇)來碩,吉,利見大人。(《周易》)8、冬見芺,攼(搴)[8]而薦之,乃見人武。(《子羔》)
組3、干(開口)與柬(開口):1、臣雖欲訐(諫),或不得見。(《鮑叔牙》)2、近臣不訐(諫)[9],遠者不謗。(《鮑叔牙》)3、焚聖人,殺訐(諫)[10]者。(《鬼神》)
組4、倝(開口)與干(開口):1、面倝(皯)皵,脛不生之毛。(《容成氏》)2、簡大王泊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旱)。(《柬大王》)3、邦家大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旱)。(《柬大王》)4、諸侯之君之不能治者,而刑之以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旱)。(《柬大王》)
組5、柬(開口)與間(開口):1、不果不柬(簡)。(《五行》)[11]2、不以小道害大道,柬(簡)也。(《五行》)3、不柬(簡)不行。(《五行》)4、柬(簡)之爲言猶練也。(《五行》)5、柬(簡),義之方也。(《五行》)6、出言必有夫柬=(簡簡)之信。(《性自命出》)[12]7、不有夫柬=(簡簡)之心則㥒。(《性自命出》)8、有其爲人之柬=(簡簡)[13]如也。(《性自命出》)9、與之言政,悅柬(簡)以行。(《容成氏》)10、去苛而行柬(簡)。(《容成氏》)11、柬(簡)大王(《柬大王》、《新蔡》甲一21等)12、闌=(簡簡)和鐘。(王孫誥鐘[14])
組6、倝(開口)與焉(開口):1、吾倝(焉)[15]有白玉三回而不戔哉?(《君人者》)
組7、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開口)[16]與間(開口)與干(開口):1、鴻漸于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澗—干)[17]。(《周易》)2、密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澗)[18]之邑。(《三德》)
組8、侃(開口)與干(開口)與衍(開口):1、飲食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衎衎)。(《周易》,帛書本作衍[19]。)2、淑愼爾止,不侃于儀。(《郭緇》[20],今本《緇衣》作諐,今本《詩經》作愆。)3、不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愆)不忒。(蔡侯鐘、蔡侯鎛《集成》[21]1.210、1.211、1.216、1.221、1.222)
組9、彥(開口)與雁(開口):1、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鴈)生而敶。(《性自命出》)楚系戰國文字中常見的“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當是“鴈”異體[22]。
組10、倉{寒}(開口)與干(開口):1、王向日而立,王滄(寒—汗)至帶。(《柬大王》)[23]
組11、安(開口)與焉(開口):1、“安”在出土文獻中多用作虛詞“焉”。例子極多,本文不一一列舉。2、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鄢)郢帥鐸(鄢郢䢦鐸,《集成》16.10373)
組12、安(開口)與妟(開口):1、身毋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偃)毋倩。(《君子》)2、子遊曰:“有地之謂也乎?”子曰:“侒(偃)[24]……(《弟子問》)3、“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用作“案”[25]。(曹家崗簡)
組13、妟(開口)與燕(開口):1、《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燕燕)》之情(《詩論》)2、有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燕)銜卵而措諸其前。(《子羔》)3、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燕)客臧嘉問王於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郢之歲(郾客銅量,《集成》16.10373)
組14、妟(開口)與延(開口):寢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筵)、寢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筵)、篾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筵)[26](信陽簡遣冊、望山簡遣冊)
組15、延(開口)與戔(開口):1、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棧)鐘、延(棧)鐘、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棧)鐘、脠(棧)鐘(新蔡簡)[27]2、脠(棧)鐘、脠(棧)磬(信陽簡遣冊)[28]3、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棧)鐘(天星觀簡)[29]
組16、戔(開口)與散(開口):1、其微也,易㣤也。(《老甲》,今本作散。)
組17、戔(開口)與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開口):1、不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遷)於善而說之(《競建》)2、君王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遷)處,辱於老夫。(《鄭壽》)3、且爵位遲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遷)(包山簡202)4、使左尹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遷)復處(包山簡236)
組18、見(開口)與繭(開口):1、包山簡遣冊中“絸”即《说文》“繭”之古文[30]。
組19、連(開口)與輦(開口):1、車連(輦)皆栽。(《曹沫》)
組20、旦(開口)與單(開口):1、凡相坦(墠)[31]、樹封、作邑之道。(《相宅》)
組21、善(開口)與山(開口):1、古之善爲士者,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爲之容。(《老甲》,帛書乙本作仙。)
組22、廛(開口)與展(開口):1、允也君子,廛也大成。(《上緇》,郭店本字形無厂旁,今本作展。)2、君子玉其言而廛(展)其行。(《季康子》)3、斂(?)之不骨,而廛(展)之亦不能。(《用曰》)
組23、廛(開口)與善(開口):1、纏(繕)甲利兵。(《曹沫》)
組24、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用作禪讓之“禪”。(《唐虞》)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的聲符在“中心悅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五行》)中讀爲然[32]或旃。禪、然、旃均爲開口。
組25、羴(開口)與展(開口):1、聞笑聲,則羴(展)如也斯喜。(《性情論》)
組26、言(開口)與肰(開口):1、毋曰何殘,禍將言(然)。(《武王踐阼》)
以上26組例子均是開口與開口相通。
組1、(合口)與官(合口):1、(管)夷吾(《窮達》)2、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管)仲(《季康子》)
組2、(合口)與串(合口):1、《青蠅》知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患)而不知人。(《詩論》)2、民之有慼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患)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也將何如?(《詩論》)3、凡憂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患)之事欲任,樂事欲後。(《性情論》,郭店本作患)4、用智之疾者,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患)爲甚。(《性情論》,郭店本作患)
組3、(合口)與元(合口):1、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浣)盤、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浣)舟、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浣)巾(信陽簡遣冊)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浣)盤(徐王義盤)[33]2、寢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莞)[34](信陽簡遣冊、望山簡遣冊)3、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浣)盤(中子化盤,《集成》16.10137)
組4、串(合口)與元(合口):1、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老乙》,帛書甲本作梡。)
組5、串(合口)與穿(合口):1、串(穿)[35]戶(九店簡《叢辰》)
組6、串(合口)與關(合口):1、《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關)雎》(《詩論》)2、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關)市(《容成氏》)3、四荒之內,是敵之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關)。(《三德》)4、舉邦爲禁,約夾者(諸?)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關),縛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者(諸?)市。(《景公瘧》)5、閟言自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關)。(《用曰》)6、木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關)、出入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關)、毋征於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關)。(鄂君啟節,《集成》18.12112、18.12113)
組7、卝(合口)[36]與關(合口):1、間卝(關)𢘓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皆上皆下。(《交交》)2、間卝(關)𢘓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皆小皆大。(《交交》)
組8、元(合口)與原(合口):1、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願)因吾子而辭。(《仲弓》)2、以琴瑟之悅,擬好色之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願)。(《詩論》)3、《木瓜》有藏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願)而未得達也。(《詩論》)4、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願)聞之。(《柬大王》)
組9、备(邍)(合口)與原(合口):1、比:备(原)筮,元永貞,吉,無咎。(《周易》)
組10、袁(合口)與爰(合口):1、遠(援)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九店簡《建除》、《太歲》)
組11、袁(合口)與奐(合口):1、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渙)乎其若釋。(《老甲》)
組12、睘(合口)與縣(合口):1、睘(縣)、蔡睘(縣)(新蔡故城出土戰國封泥)[37]
組13、亘(合口)與袁(合口):1、畫𧻚(轅)(曾侯乙簡遣冊[38])
組14、爰(合口)與袁(合口):1、軒緩(轅)氏(《容成氏》)
組15、爰(合口)與奐(合口):1、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渙):亨。王假于廟。利見大人,利涉大川。2、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渙)走其凥,悔亡。3、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渙)其躳,無咎。4、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渙)其羣,元吉。5、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渙)其丘,非夷所思。6、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渙)其大號,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渙)其凥,無咎。7、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渙)其血,去逖出。(《周易》)
組16、肙(合口)與夗(合口):1、《北風》不絕人之悁(怨)。(《詩論》)2、旣曰天也,猶有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怨)言。(《詩論》)3、因木瓜之報,以喻其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怨)者也。(《詩論》)4、多言難而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怨)懟者也。(《詩論》)5、日暑雨,小民唯日悁(怨)。晉冬祁寒,小民亦唯日悁(怨)。(《郭緇》)6、故君不與小謀大,則大臣不悁(怨)。(《郭緇》)7、不知己者不悁(怨)人。(《性情論》)8、從政敦五德、固三制、除十悁(怨)。(《從政》)9、不膚法盈惡則民不悁(怨)。(《從政》)10、民乃宜肙(怨),虐疾始生。(《容成氏》)11、不可以先作悁(怨)。(《曹沫》)12、肙(黦)[39]䋺之純。(望山簡遣冊)13、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黦)[40]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新蔡簡)14、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宛)[41]公(新蔡簡零236、186)16、百姓皆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夗―怨){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悁)}[42]。(《鮑叔牙》)
組17、夗(合口)與彖(合口):1、丹繡之宛(緣)、縞宛(緣)、紡宛(緣)、錦宛(緣)[43](望山簡、包山簡、天星觀簡)
組18、泉(合口)與原(合口):1、窮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源)返本。(《成之》)2、窮湶(源)返本。(《成之》)
組19、夋(合口)與爨(合口):1、楚系簡帛中常見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月,即爨月[44]。
組20、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合口)與斷(合口):1、小人之告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將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斷)[45]於今日。(《昭王》)2、五人爲伍,一人有多,四人皆賞,所以爲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斷)。(《曹沫》)3、毋壅川,毋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斷)[46]阬。(《三德》)4、下修其本,可以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斷)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六德》)5、君子明乎此六者,然後可以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斷)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六德》)6、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斷)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速。(《六德》)7、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斷)生於立。(《語叢二》)8、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斷)刑則以哀。(《天甲》、《天乙》)
以上20組例子均是合口和合口相通。
上舉共46組,都是不同諧聲偏旁之間相通的例子。如果要算上同一諧聲偏旁所諧不同字之間相通的情況,例子就更多了。
下面是我們能夠找到的比較可靠的元部開合口相通的例子[47]。
例1、《景公瘧》有人名“割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左傳》、《晏子春秋》外篇、《漢書·古今人表》作“裔款”,《晏子春秋》內篇作“會譴”。割月部開口,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元部合口;裔月部開口,款元部合口;會月部合口,譴元部開口。
例2、《窮達以時》有“百里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鬻五羊”。“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鬻”讀爲“轉鬻”。旦是開口字,專是合口字。
例3、望山簡遣冊2.45有“一牛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一豕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一羊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一尊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李家浩先生認爲“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當讀作“梡”[48]。“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是開口字,而“梡”是合口字。
例1中“割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與“裔款”的對應仍是開口對開口合口對合口,“會譴”則不同。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傳世文獻中“裔款”比“會譴”更多更普遍。而“割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是個人名[49],在出土文獻中並未出現與之開合口不符的異寫。不能排除這是由於後世語音的影響。
例2將“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讀爲“轉”是郭店簡釋文“裘按”的意見。裘錫圭先生的根據是《淮南子·脩務訓》有“百里奚轉鬻”之語,與“百里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鬻”能夠對讀。周鳳五先生和陳偉先生均指出“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與“邅”有關。其字又見於《尊德義》簡37,此外《忠信之道》簡8有“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字,皆與“邅”或爲一字異體。《楚辭·離騷》中的“邅吾道夫崑崙兮”句,王逸注云“楚人名轉曰邅”。據此,周先生和陳先生都主張“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讀爲“邅”[50]。王逸的這條注文很重要,因爲它包含了兩層信息。其一,邅是知母開口三等元部字,轉是知母合口三等元部字,除了開合口不同外,這兩個字的音韻地位沒有區別——由此可見開合口讀音必有不同。其二,上古音元部開合口之間有聯繫,起碼有些是方言特例[51]。
即使由於我們的疏失或者考釋水平的不足以致遺漏了一些例子,漏掉的開合口之間相通的例子也不會非常多。不可否認,類似例3這樣元部開合口之間相通的例子是存在的,但是它們的數量甚至比元部與真部、元部與耕部相通的例子還少。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非唇音的元部字相通時,開口和合口有嚴格的界限。
B、元部唇音
組1、𠓥[52](開口)與辡(開口):1、教以𠓥(辯)說。(《尊德義》)2、男女𠓥(辨)生言。(《六德》)3、絕智棄𠓥(辨),民利百倍。(《老甲》)4、分爲夫婦之𠓥(辨)。(《成之》)5、𠓥(辨)陰陽之氣。(《容成氏》)6、𠓥(辨)其左右。(《容成氏》)7、外內有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辨)。(《三德》)8、中心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辯)然而正行之,直也。(《五行》)
組2、𠓥(開口)與便(開口):1、𠓥將軍居左。(《老丙》,帛書甲本作便。)2、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便)[53]人將笑君。(《柬大王》)3、事其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便)嬖。(《曹沫》)4、毋嬖於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便)嬖。(《曹沫》)
組3、𠓥(開口)與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合口)[54]:1、君子不𠓥(變)如道。(《六德》)
組4、弁(開口)與免(開口):1、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俛)[55]首之蠵(新蔡簡乙四98+零100)
組5、弁[56](開口)與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合口):1、不弁(變)不悅。(《五行》)2、顏色容貌慍弁(變)也。(《五行》)3、其聲弁(變)……其心弁(變)則其聲亦然。(《性自命出》)4、其聲弁(變)則其心從之矣;其心弁(變)則其聲亦然。(《性情論》)5、君王元君,不以其身弁(變)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尹之常故。(《柬大王》)6、弁(變)常易禮。(《三德》)7、弁(變)宮、弁(變)、弁(變)商、弁(變)角、弁(變)徵、弁(變)羽[57](曾侯乙編鐘、編磬)
組6、弁(開口)與煩(合口):1、大人不親其所賢,而信其所賤,教此以失,民此以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煩)。(《上緇》)
組7、弁(開口)與反(合口):1、四矢弁(反),以禦亂。(《詩論》)
組8、半(合口)與反(合口):1、夫天多忌諱,而民彌畔(叛)。(《老甲》)2、於是乎九邦畔(叛)之。(《容成氏》)
組9、半(合口)與般(合口):1、或賜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帶,終朝三褫之。(《周易》,今本作鞶,馬王堆本作般。)
組10、反(合口)與般(合口):1、鴻漸于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周易》,今本作磐,馬王堆本作阪。)
組11、曼(合口)與免(合口):1、大器曼成。(《老乙》)今本作晚,帛書乙本作免。2、曼(晚)[58]哉,吾聞斯言。(《曹沫》)3、君袞𧜞(冕)立於阼。(《成之聞之》)4、又(有)軒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冕)[59]之賞。(《吳命》)
組12、反(合口)與緐(合口):1、㢸孫宋之食鈑(繁)。(㢸孫宋鼎[60])
組13、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開口)[61]與免(開口):1、袒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免),爲宗族也,爲朋友亦然。(《六德》)2、舜於是乎始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免)笠幵耨,芟葛而坐之。(《容成氏》)3、從人觀,然則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免)於戾。(《內禮》)4、不幸,則取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免)而出。(《苦成》)5、雖得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免)而出,以不能事君,天下爲君者,誰欲畜汝者哉?(《苦成》)6、君王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免)之死。(《莊王》)7、如我得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免),後之人何若?(《鄭壽》)8、士象大夫之位,身不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免);大夫象邦君之位,身不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免);邦君象天子之[位],身不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免)。(《天甲》)9、士象大夫之位,身不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免);大夫象邦君之位,身不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免);邦君象天子之位,身不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免)。(《天甲》)10、旣出於口,則弗可悔,若矢之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免)於弦。(《用曰》)11、二三子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勉)之。(《曹沫》)12、二三子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勉)之。(《鮑叔牙》)13、非憮於福,亦力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勉)以毋忘。(《用曰》)
以上13組例子,開口之間相通的4組,合口之間相通的5組,開合口之間相通的4組。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上舉例子中有的字究竟是開口還是合口,並不太好判斷。如“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它的後起形聲字“娩”,中古音中除了“亡辨切”外,還有“芳萬切”。如果以“芳萬切”爲標準,則“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就應該算合口字了。在開合口相通的4組例子裏,有2組與“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這一聲符有關。“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所諧諸字,絕大多數是合口字,但涉及到與“𠓥”、“弁”兩聲符相通的,均是“變”這一開口字。如果再考慮到“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與開口呼的“連”很可能是同源的,情況就更複雜了。總的來說,唇音字開合口之間的關係遠比非唇音字難梳理。
唇音字在開合口方面情況複雜,是由唇音的發聲性質決定的。音韻學者早就注意到唇音反切的一些特點。王力先生在討論開合兩呼的區別的時候指出,“關於唇音開合的問題,更容易引起爭論。《廣韻》唇音字的反切,常遊移於開合之間。”[62]潘悟云先生也指出,“中古的唇音沒有開合對立”[63]。這種情況,有的音韻學家主張是由切韻時代唇音的發音性質引起的。如高本漢先生認爲中古的[p]是撮唇的,發開口音時聽覺上與合口音十分相似[64]。有的音韻學家則主張是由上古時期的唇音的發音性質引起的。如李新魁先生認爲上古的唇音聲母中有一類圓唇化的[p],使某些字帶上[w]介音,但這些唇音的圓唇化成分不很穩定,在後代常有丟失的現象,所以發展到中古時,有的唇音聲母已不能保持住這個圓唇作用而變得與一般的唇音無異。這就使中古的合口唇音字常與開口字混淆[65]。因唇音性質導致的開合口混淆,無論源於中古還是上古,都會造成這樣的結果:我們拿中古唇音字的開合兩呼去比較上古的唇音字,不太容易看出開合口是否有區別。但是,“看不出開合對立”“並不等於它們的實際音值就沒有開合之分”[66]。究竟是上古元部的唇音字根本就沒有開合口的分別,還是本有嚴格界限卻因語音變化的干擾而看不出其界限,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二、開合口之別對歌部內部、月部內部相通假的影響
與元部相配的歌月兩部也有與元部類似的情況。爲節省篇幅,我們主要以《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中的例子作爲基本材料,按照前面規定的原則選取可靠的例子,補入其漏收的一些典型例子。例證僅列出諧聲聲符,不再詳細列舉文例。《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中一些靠不住的例子未被選取(既有對我們觀點不利的,也有有利的)。
A、歌部非唇音
組1、羅(開口)與離(開口)
組2、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67]與徙(開口)與差(開口)與沙(開口)。
組3、我(開口)與宜(開口)
組4、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合口)與瑣(合口)
組5、咼(合口)與化(合口)與爲(合口)
組6、隓(合口)與妥(合口)
組7、危(合口)與禾(合口)
組8、爲(合口)與危(合口)
組9、果(合口)與戈(合口)
以上9組,前3組是開口與開口相通,後6組是合口與合口相通。
B、歌部唇音
歌部唇音字沒有合適的通假例證。
C、月部非唇音
組1、大(開口)與泰(開口)
組2、大(開口)與賴(開口)
組3、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68](開口)與列(開口)
組4、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開口)與厲(開口)
組5、禼(開口)與契(開口)
組6、折(開口)與制(開口)
組7、折(開口)與大(開口)
組8、桀(開口)與曷(開口)
組9、㓹(開口)[69]與列(開口)
組10、㓹(開口)與戾(開口)
組11、㓹(開口)與厲(開口)
組12、介(開口)與契(開口)
組13、介(開口)與制(開口)
組14、埶(開口)與設(開口)
組15、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殺字古文,多用爲蔡國之蔡)(開口)與殺(開口)
組16、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開口)與肆(開口)
組17、舝(開口)與害(開口)與曷(開口)
組18、筮(開口)與逝(開口)與滯(開口)與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不明)
組19、埶(開口)與乂(開口)
組20、夬(合口)與彗(合口)
組21、絕(合口)與叕(合口)
組22、曰(合口)與粵(合口)
組23、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可釋爲軎[70]或歲[71])(合口)與衛(合口三等)
組24、毳(合口)與脆(合口)
組25、兌(合口)與祟(合口)
以上25組,前19組是開口與開口相通,後6組是合口與合口相通。
D、月部唇音
組1、巿(開口)與敝(開口)
組2、犮(合口)與末(合口)
組3、犮(合口)與沬(開口)
組4、犮(合口)與發(合口)
組5、發(合口)與伐(合口)
組6、蔑(開口)與末(合口)
組7、會(合口)與沬(開口)
以上7組,有3組出現開合口相通。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出現開合口相通的3組例子中,有2組與“沬”相關。“沬”中古音有兩切,如以常用的“莫貝切”來判斷,“沬”當然是開口字,但如以“荒內切”判斷,它卻是合口字了。如果再考慮到“末”和“未”在字形上的糾葛,問題就更加複雜。
由以上42組例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歌部和月部非唇音字開合口之間界限嚴格[72],月部唇音字開合口是否存在界限,我們暫時不易判斷。可見歌月兩部開合兩呼間的關係與元部相同[73]。
三、開合口之別對歌月元三部之間對轉相通的影響
歌月元這三個韻部,非但本韻部內相通的時候非唇音字開合口界限頗嚴,它們之間對轉相通的情況,也反映了這一事實。
A、元部與歌部、月部對轉相通的唇音例子
組1、半(元部合口)與破(歌部合口):1、其脆也,易畔也(《老甲》傅奕本作判,王弼本作泮,河上公本作破。)
組2、番(元部合口)與播(歌部合口):1、《呂刑》云:“𥸨刑之迪。”(《上緇》,郭店本作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今本作播。)
組3、巿(月部開口一等)與煩(元部合口三等):1、豐其芾。(《周易》,今本作沛,帛書本作薠。)
組4、萬(元部合口三等)與沫(月部合口一等):1、曹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沫)。(《曹沫》)
組5、萬(元部合口三等)與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月部開口一等)與大(月部開口一等):1、萬民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之。(《郭緇》,今本作賴,上博本作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2、集于中澫(瀨)。(《交交》)3、以涉山陵,瀧汨凼澫(瀨)。(《楚帛書甲》)[74]4、山川澫(瀨)谷。(《楚帛書乙》)5、邦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賴)之。(《柬大王》)6、剌(厲)公(《姑成》)7、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藾)菹[75](包山簡255,馬王堆三號墓遣冊作“賴菹”)
以上5組例子,開合口之間相通的有2組。需要補充說明的是,4、5兩組的“萬”,本身是合口字,但以其作爲諧聲偏旁的“厲”等字均是開口的。唇音的元部與歌月兩部對轉相通時,不易判斷開合口之間是否存在界限。
B、元部與月部對轉相通的非唇音例子
組1、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開口)與察(開口二等):1、思不清不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察)。(《五行》)2、清則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察,察)則安。(《五行》)3、如此者,焉與之處而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察)問其所學。(《季桓子》)4、如夫仁人之未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察),其行處可名而知歟(《季桓子》)5、聞教不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察)不偯(依?)。(《季桓子》)6、是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察),求之於中。(《季桓子》)7、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察)天道以化民氣。(《語叢一》)8、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窮達》)9、其賞淺且不中,其誅重且不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察)。(《曹沫》)10、少則易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察)。(《曹沫》)11、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察)反諸己而可以知人。(《成之》)12、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察)昵則無僻。(《尊德義》)13、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察)諸出,所以知己。(《尊德義》)14、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察)其見者,情焉失哉?(《性自命出》)15、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涓?)臣雖欲諫,或不得見,公沽弗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詧―察)。(《鮑叔牙》)16、不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察)於道。(《五行》)17、色不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察),出言不忌。(《季桓子》)[76]18、焉與之處而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察)問其所學。(《季桓子》)19、如夫仁人之未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察)。(《景公瘧》)
組2、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開口)與竊(開口四等):1、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竊)鉤者誅,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竊)邦者爲諸侯。(《語叢四》)
組3、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開口)與蔡(開口一等):1、田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蔡),宅不空,關市無賦。(《容成氏》)
組4、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開口)與淺(開口三等)或讀爲㥇(開口二等):1、深,莫敢不深;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莫敢不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五行》)2、笑,喜之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淺)澤也。(《性自命出》)3、有但之深,而有弔之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淺)。(《用曰》)4、姓名私璽空侗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其人名當讀爲淺(璽彙3982)。5、及生於欲,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㥇)生於及。(《語叢二》)
以上4組,雖然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字不能得到確釋,但其所讀之詞均爲開口字。此外,魏石經古文中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用爲“踐”(開口三等)[77]。西周金文中還有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等字形,劉釗先生已經指出這個字也與上揭諸戰國文字字形相關,讀爲“踐”(開口三等)或“翦”(開口三等)[78]。另外燕國兵器銘文中有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燕王職壺)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燕王職矛),均讀爲“踐”[79]。這些例子也都是開口呼。
組5、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月部開口)與衍(元部開口三等):1、曾侯乙編鐘有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衍)宮、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衍)商、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衍)角、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衍)徵、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衍)羽(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又作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與筮(開口)、逝(開口)、滯(開口)關係密切。
組6、連(元部開口三等)與戾(月部開口四等):1、危於忿連(戾)[80]。(《武王踐阼》,今本《大戴禮記》作“忿疐”)。
組7、寽(月部合口三等)與狻(元部合口一等):1、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狻)猊(《三德》)
組8、鳶(元部合口三等)與説(月部合口三等):1、傅鳶(説)(《鮑叔牙》)
組9、毳(合口三等)與耑(合口一等)、全(合口三等)、專(合口三等):1、信陽簡遣冊所記車名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即文獻中的輲,又作輴、輇、

超有趣漫画中国历史故事

槫。[81]
以上9組,沒有出現開合口相通的情況。古書類的楚簡中可能存在開合口相通的,我們能舉出的只有1例。《曹沫之陣》的“其賞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且不中”句,其中“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字有學者讀爲“淺”或“鮮”[82]。“歲”是合口字,“淺”和“鮮”是開口字。然而,“賞淺”、“賞鮮”之說均不見古書,屬於曾昱夫先生討論的C類,釋讀是否正確尚且不能肯定,是否反映戰國時的語音狀況就更不好說了。我們可以說,元部與月部對轉相通時,開合口的界限依然是嚴格的。
C、元部與歌部對轉相通的非唇音例子
非唇音的歌部與元部相通的例子很少,只有1組:
組1、耑(元部合口一等)與朵(歌部合口一等)。舍爾靈龜,觀我𢼸〈㪜(揣―朵)〉頤。(《周易》,帛書本作𢵦。阜陽漢簡本作端。)
此外,春秋時期的青銅器中,有“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及从“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聲的“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等讀爲“選”的例子,如章子戈“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選)其元金”(楚器,《集成》17.11295)、叔弓鐘“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擇吉金”(齊器,《集成》1.285)[83]。這是明顯的開口與合口相關的例子。這樣的例子反映了怎樣的語音現象?我們很難說清。由於例子較少,非唇音的歌部與元部對轉時開合口界限是否嚴格,我們只能存疑待考。
四、歌月元部非唇音開合兩呼存在嚴格界限的音韻學解釋
我們已經由以上數十組例證,總結出歌月元三部的一些規律性現象。接下來我們回顧一下古音學者的研究成果,看文字學和音韻學的研究是否殊途同歸。
傳統的音韻學一般將歌月元三部的主元音構擬爲a。最早明確提出歌月元三部開合兩呼顯著不同,並認爲其合口應當獨立構擬主元音的是前蘇聯學者雅洪托夫。根據先秦文獻的押韻情況,加上少量聯綿詞疊韻以及諧聲聲符的異部通變現象,雅洪托夫先生在《上古漢語的唇化元音》一文中指出[84]:
在我們所查考過的公元前一千年的韻文中,以舌尖音(一部分以其它音)爲聲母的帶唇化音的音節跟帶非唇化音的音節是區分得十分清楚的。……有幾個聲母爲唇音的字也只跟有過唇化元音的字相押……至於其它那些聲母爲唇音的字,情況要複雜一些。
雅洪托夫先生觀察到的音韻現象,與我們通過統計文字通假得出的結果是非常接近的——當然,因爲是梳理傳世文獻,他遇到的反例比我們多了許多。基於這些現象,雅洪托夫先生

中国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会

將歌月元三部的開合口分開,將開合口的主元音分別構擬爲a和o。
其實在雅洪托夫先生提出這種觀點之前,黃侃先生已經注意到了歌月元三部開合口有別。雖然他沒有將三部的開合口分立,但在韻部標目的時候“歌與戈、曷與末、寒與桓並舉”,“說明他已經意識到單舉‘開口’已經不能兼賅‘合口’韻,認識到歌、戈兩類應該加以區分”[85]。董同龢先生在《上古音韻表稿》中也主張元部開合兩呼有嚴格界限[86]。
鄭張尚芳先生在文革時期提出了與雅洪托夫同樣的構擬。而明確撰文主張將歌月元三部開合兩呼應當分立的中國學者,首推李新魁先生。李先生在1979年出版的《古音概說》一書中,將傳統的歌月元三部分爲歌部(ɑ/a)、戈部(ɔ)、祭部(ɑʔ/aʔ)、廢部(ɔʔ/œʔ)、曷部(ɑt/at)、月部(ɔt/œt)、寒部(ɑn/an)、桓部(ɔn/œn)[87]。在晚幾年出版的《漢語音韻學》中,李先生更詳細地敘述了這種上古音韻母系統[88]。
古音學家將歌月元三部合口部分的主元音構擬爲[o],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發現元部合口部分與侯東部關係密切。雅洪托夫舉了“短用豆作聲旁”,“蕞、最用取作聲旁”、“疃用重作聲旁”、“寇用完作聲旁”四個例子[89]。董珊先生引用張富海先生的觀點,認爲“上古音原來讀如東部的某些字,在後來有讀如合口元部音的”,如“窾”與“孔”是一組同源詞[90]。目前看到的能與侯屋東三部產生聯繫的元部字,的確都是合口字。包山簡中,人名“李瑞”(包山簡22)又寫作“李逗”(包山簡24)。此例可以看作歌月元三部合口字主元音與侯部主元音(一般構擬爲[o])相近的強證。
李新魁先生將歌月元三部開合口分立的處理與戰國楚地出土文獻反映的規律吻合。李先生還認可董同龢等學者的觀點,將月部中的中古去聲部分也獨立出來,分立了祭部和廢部。我們嘗試著用這樣的分部去梳理手頭的月部材料,發現祭部、廢部和曷部、月部難以截然分開。我們還無法用現有的出土文獻材料去證實祭月分立。
近來又有音韻學家根據六元音系統理論將上古音歌月元三部的開口呼部分再進行細分。他們從主元音a的字中分立出來一部分,將其主元音構擬爲e或者ɛ。持這一觀點的有白一平[91]、鄭張尚芳[92]、斯塔羅斯金[93]等。我們嘗試利用戰國楚地出土文獻的資料去檢驗鄭張尚芳先生《上古音系》中a類和e類的諧聲聲符,結果發現這兩部分相通的例子還是很多的。其實這種a、e分立的觀點,部分古音學者也認爲不完善。如蒲立本就認爲這種理論很不成功[94]。當然,這幾位學者構擬的是“詩經時代”或者更早的上古漢語。利用戰國時代楚地出土材料全然否定他們的構擬,也是不妥的。
五、餘論
以上討論的元部內部、歌部內部、月部內部、月元之間的數十組例子,在非唇音部分只有很少幾例出現了開合口相通的情況。套用王力先生的話說,這樣“少數的例外”“拿來與《古字通假會典》中的通假現象比較”,“真是少得出乎意料之外”——這甚至還沒有元部與真部、耕部相通來得普遍。我們還可以發現,這種“少數的例外”亦有規律可循。對轉時開合口相通的例子,其韻等吻合程度很高,特別多見的是中古音含有i介音的字。如歲是合口三等,淺是開口三等;與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密切相關的徙是開口三等,選是合口三等。
如果比較歌月元部與支錫耕、脂質真及微物文等韻部旁轉的情況,我們可以發現介音i和u分別起到了作用。歌月元部與支錫耕部相通的,其元部字大多含有i介音,例如妟(元部開口三等)與嬰(耕部開口三等);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箭之初文[95],元部開口三等)與令(耕部開口三等或四等);罷(歌部開口重紐三等)與俾(支部開口重紐四等);差(歌部開口三等)與瘠(錫部開口三等)等。歌月元部與微物文部相通的,其元部字大多是合口字,例如全(元部合口三等)與薦(存)(文部合口一等);顓(元部合口三等)與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文部合口三等)[96];會(月部合口一等)與虺(微部合口一等);軎(月部合口三等)與銉(物部合口三等)等。歌月元部與脂質真部相通的現象稍複雜,不過絕大多數情況下介音的作用也很明顯。例如,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月部開口四等)與馹(質部開口三等);悸(質部合口重紐四等)與快(月部合口二等);祭(月部開口三等或二等)與晉(真部開口三等);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从䏌得聲,䏌質部開口三等)與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所从聲符常讀爲間,間元部開口二等)[97];旬(真部合口三等)與畎(元部合口四等)等。要說清楚這一系列問題,大概要花費很多筆墨,我們將在另文中詳細討論。
六、結論
最後總結一下我們的觀點。通過梳理材料,我們可以肯定,戰國楚地出土文獻所代表語言的歌月元三部,其開合兩呼至少在非唇音部分有嚴格的界限。歌月元三部非唇音的開合兩呼之間較難相通。如果相通,則韻等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古音學者通過梳理文獻的押韻、聯綿詞的疊韻以及文字的諧聲,同樣得出了歌月元三部的非唇音字開合口存在嚴格界限的結論。這與我們觀察出土文獻的用字特點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有的古音學者將歌月元三部合口字的主元音構擬爲[o],而戰國楚地出土文獻的證據也表明歌月元三部合口字的主元音與侯部相近。總結這些規律,對上古音的構擬和出土文獻的釋讀都有幫助。
2009年4月21日初稿
2009年5月30日定稿
附記:
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本中心諸位老師及蘇建洲、沈瑞清、劉洪濤、葉曉鋒四位先生的指點和幫助。裘錫圭師與陳劍師審閱了全文並糾正了初稿中的許多錯誤。謹致謝忱!




[1] 王力:《上古漢語韻母系統研究》,《王力文集》第17卷,123頁。又收入《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3年,65頁。
[2]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157-159頁。需要指出的是,其中“莞—菅”這組例子有點特殊。雖然“菅”是開口字,但其聲符“官”仍是合口字。
[3] 曾昱夫:《戰國楚地簡帛音韻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楊秀芳教授指導,2001年,24-25頁。
[4] 陳復華、何九盈:《古韻通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5]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6] 東方語言學網站(http://www.eastling.org/)。中古音查詢系統http://www.eastling.org/tdfweb/midage.aspx與上古音查詢系統http://www.eastling.org/OC/oldage.aspx。
[7] 上博簡的例子一般摘自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一冊至第七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08年)。爲節約篇幅,從這些書中直接引用的例證不再一一出注。竹書篇名用簡稱,後同。
[8] 張富海:《上博簡〈子羔〉篇“后稷之母”節考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7日。收入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46-52頁。
[9] 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10] 陳偉:《上博五〈鬼神之明〉篇初讀》,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11] 郭店簡的例子一般摘自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的釋文以及注釋中所附“裘按”。爲節約篇幅,從本書中直接引用的例證不再一一出注。竹書篇名用簡稱,後同。
[12] 郭店簡《性自命出》與上博簡《性情論》內容基本一致。如無異文,僅取其中一例。本文引到竹書中存在甲乙本的例子,如《君人者何必安哉》、《天子建州》、《鄭子家喪》等,處理方法相同。
[13] 陳偉:《郭店楚簡〈六德〉諸篇零釋》,《武漢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
[1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庫區考古發掘隊、淅川縣博物館:《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141頁。該鐘係春秋器。本文酌情收錄了一些戰國時代之前的楚系青銅器。
[15]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程少軒執筆):《〈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1日。
[16] 此字作兩山夾水之形,當是“澗”的原始會意字。說見陳世輝、湯餘惠:《古文字學概要》,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255頁。
[17] 馬王堆本《周易》又有異文“淵”。我們認爲“淵”與“澗”、“干”聲紐不同,且“淵”在文中如字讀亦能講通,所以“淵”與“澗”、“干”所指當不是同一詞。
[18] 何有祖:《上博五〈三德〉試讀(二)》,簡帛網,2006年2月21日。
[19] 馬王堆帛書與阜陽漢簡並非先秦出土文獻,但因其是故楚地出土文獻,因此收入作爲參考。
[20] 郭店簡、上博簡均有《緇衣》篇,本文以《郭緇》、《上緇》區別之。
[2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2007年。後文均簡稱《集成》。爲方便讀者核對,在器號前標注舊版冊數。
[22] 裘錫圭:《戰國貨幣考(十二篇)》,《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2期。
[23] 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𦞠〉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24] 陳劍:《〈上博(五)〉零札兩則》,簡帛網,2006年2月21日。
[25] 劉國勝:《楚喪葬簡牘集釋》,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陳偉教授指導,2003年,114頁。
[26] 李家浩:《信陽楚簡“澮”字及从“”之字》,《中國語言學報》第1期。收入氏著《李家浩自選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94-211頁。
[27] 陳偉:《新蔡楚簡零釋》,《華學》第6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97頁。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劄記(二)》,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7日。徐在國:《從新蔡葛陵楚簡中的“延”字談起》,《簡帛》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200頁。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李家浩教授指導,2007年,208-216頁。
[28] 李家浩:《信陽楚簡“樂人之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中心編《簡帛研究》第3辑,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5頁。李家浩先生把原字形隸定作“前”,實際應爲“脠”。
[29]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1002頁。原字形隸定爲“鎆”,實際應爲“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
[30] 李天虹:《〈包山楚簡〉釋文補正》,《江漢考古》1993年第3期。
[31] 九店簡的例子一般摘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中華書局,2000年)的釋文。爲節約篇幅,從本書中直接引用的例證不再一一出注。竹書篇名用簡稱,後同。
[32] 白於藍:《郭店楚墓竹簡釋讀札記》,《古文字論集(二)》,考古與文物叢刊第4號,2001年。
[33] 李家浩:《信陽楚簡“澮”字及从“”之字》,《中國語言學報》第1期。收入氏著《李家浩自選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94-211頁。
[34] 李家浩:《信陽楚簡“澮”字及从“”之字》,《中國語言學報》第1期。收入氏著《李家浩自選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94-211頁。
[35] 李零:《讀九店楚簡》,《考古學報》1999年第2期。劉國勝先生認爲此字當讀爲“貫”,亦可備一說。“貫”亦是合口字。劉說見《楚簡文字雜識》,《奮發荊楚,探索文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論文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2000年,216-219頁。
[36] 此字段玉裁認爲即“卵”字,“卵”是合口字。段說見《說文解字注》卷9下,上海古籍出版社影經韻樓本,449頁。
[37] 周曉陸、路東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郝士宏:《“睘”應讀爲縣》,《文物》2006年第11期。
[38] 曾侯乙墓文字材料的例子一般采自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及《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與考釋》二文,載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487-582頁。爲節約篇幅,從兩文中直接引用的例證不再一一出注。
[39] 李家浩:《楚墓竹簡中的“昆”字及从“昆”之字》,《中國文字》新第25期。“黦”中古爲入聲,一般依中古音上推歸入月部。爲方便比較,暫放在元部內討論。
[40] 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李家浩教授指導,2007年,97頁。
[41] 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李家浩教授指導,2007年,97頁。
[42] 季旭昇:《上博五芻義(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陳劍老師最先指出,“百姓皆宛悁”的“悁”應該是衍文,因爲底本是齊系文字,抄寫者可能爲了說明“宛”即楚系文字通常使用的“悁”,有意無意把“悁”抄入正文,從而衍了一個字。可參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學術論壇《關於〈鮑叔牙〉中的“怨悁”》一文。
[43] 單育辰:《楚地遣策“宛”字的用法》,簡帛網,2008年12月27日。
[44] “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字从“火”从“畯”聲,實即“焌”之異體。“夋”這一聲符還牽涉到文部,而且“夋”从“允”得聲,“允”也屬文部。這裏暫將“夋”放在元部進行討論,牽涉到文部的問題,我們將在另文討論。
[45] 董珊:《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
[46] 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諸字》,將刊於《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3輯。
[47] 眾多學者考證元部開口與合口相通的例子當然遠不止這幾例。我們選取例子時,主要考慮論證的邏輯。如果是單從“語音相近”推出的結論,我們當然不能選取,否則就會陷入循環論證。所以在選擇這部分的例子時,主要標準在於是否有出土文獻的內證或傳世文獻的支持。例如,包山簡數見“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牛之革靳”。李家浩先生認爲“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讀爲“犍”(李家浩:《包山楚簡研究(五篇)》,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1993年;又見李家浩:《包山遣冊考釋四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5期)。“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的聲符“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亦在《詩論》、《性情論》、《容成氏》、《鄭壽》等篇出現,在《詩論》中用作《詩經》篇名《小宛》的“宛”,在《容成氏》中用作岷山氏之女的名字“琬”。可見“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與合口字密切相關,而“犍”是開口字。李先生進行考釋時,主要的依據是“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與“犍”語音相近。“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牛”之“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是“牛”的限定語,可以用作這個限定語的詞很多,並不一定非要是“犍”。所以“犍牛”的讀法雖然爲很多學者接受,但我們不能用來作爲討論的例子。
[48] 李家浩:《包山226號簡所記木器研究》,《國學研究》第2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528頁。收入氏著《李家浩自選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222-229頁。
[49] 出土文獻中的人名所表現的音韻現象有時比較複雜,不能作爲普遍情況處理。例如郭店簡《窮達以時》中“管夷吾”寫作“管寺吾”。“夷”作“寺”是脂之兩部相通,而脂之兩部遠隔,相通的情況很罕見。
[50] 周鳳五:《郭店楚簡〈忠信之道〉考釋》,《中國文字》新24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又見《郭店簡與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第21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陳偉:《郭店楚簡〈六德〉諸篇零釋》,《武漢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
[51]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我們認爲這裏存在方言特例,是因爲楚地出土文獻會受到楚方言的影響。但是,我們並不認爲楚地出土文獻記錄的一定就是楚方言。
[52] 研究者均認爲此字是“鞭”之初文,比較詳細的討論可參看李家浩:《戰國竹簡〈民之父母〉中的“才辯”》,《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53] 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𦞠〉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54] 變是開口,但从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聲之字絕大多數是合口。我們遇到此類情況,一般采用該聲符所諧字中大部分字所體現的開合口情況。後同。
[55] 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李家浩教授指導,2007年,92-93頁。
[56] 此字嚴格隸定作,李家浩先生認爲是“弁”之初文。可參李家浩:《釋“弁”》,《古文字研究》第1輯,中華書局,1979年,391頁。
[57] 這些用作“變”的字中還有一些是从音从弁的。
[58] 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
[59]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程少軒執筆):《〈上博七·吳命〉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0日。
[60] 李零、董珊:《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孫宋鼎》,《保利藏金》,嶺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135-138頁。
[61] 此字一般認爲是“娩”的表意初文。
[62] 王力:《上古漢語韻母系統研究》,《王力文集》第17卷,124頁。又收入《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3年,66頁。
[63] 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69頁。
[64] 王力:《上古漢語韻母系統研究》,《王力文集》第17卷,124頁。又收入《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3年,66頁。
[65] 李新魁:《漢語音韻學》,北京出版社,1986年,377-378頁。
[66] 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69頁。
[67] 此字實際从“沙”得聲。
[68] 此字實際是“剌”之省體。
[69] 此字《說文》以爲“銳”之籀文。“銳”是合口字。不過以“㓹”作爲諧聲偏旁的字,均是開口字。所以我們將之作爲開口字處理。
[70] 李零:《讀上博竹簡〈周易〉》,《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4期。
[71] 凌瑜、秦樺林:《釋楚竹書〈周易〉之“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
[72] 目前能找到的唯一例外是上文提到的“割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讀爲“會譴”,“割”是開口字,“會”是合口字。
[73] 嚴格地說,我們的結論不應該包括缺乏例證的歌部唇音部分。
[74] 楚帛書的例子一般摘自饒宗頤、曾憲通《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1985年。
[75] 周波:《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裘錫圭教授指導,2008年,266頁。
[76] 蘇建洲:《釋〈孔子見季桓子〉簡13“色不察”》,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4月14日。
[77] 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線裝書局,2006年,193頁。
[78] 劉釗:《利用郭店楚簡字形考釋金文一例》,《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277-281頁。
[79] 董珊、陳劍:《郾王職壺銘文研究》,《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3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40頁。
[80]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劉嬌執筆):《〈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0日。
[81] 劉國勝:《楚喪葬簡牘集釋》,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陳偉教授指導,2003年,18頁。
[82] 高佑仁說見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196頁。
[83] “選”字釋讀參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2342頁。
[84] 雅洪托夫著,唐作藩、胡雙寶選編:《漢語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53-77頁。這些例子有的不準確,疃的聲旁是童而非重,寇並非从完得聲。雅洪托夫先生文中所用“非唇化音”、“唇化音”的概念,大致等同於我們所說的“開口”、“合口”。
[85] 李新魁:《漢語音韻學》,北京出版社,1986年,340頁。
[86]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史語所集刊第18冊,1944年,101頁。
[87] 李新魁:《古音概說》,廣東人民出版社,1979年,63頁。
[88] 李新魁:《漢語音韻學》,北京出版社,1986年,321頁。
[89] 雅洪托夫著,唐作藩、胡雙寶選編:《漢語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66頁。
[90] 董珊:《任鼎新探——兼說亢鼎》,載《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163-172頁。
[91] William H Baxter(白一平):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上古音手冊》),Mouton de Gruyter,Berlin. New York,1992。
[92]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93] Starostin S. A.(斯塔羅斯金):Rekonstrukeija Drevnekitajskoj Fonologicheskoj Sistemy(《古代漢語音系的構擬》),Moscow,Nauka。斯塔羅斯金原著爲俄文,目前此書由林海鷹博士翻譯,尚未出版。本文作者不懂俄文,所用斯塔羅斯金的觀點均引述自林海鷹《斯塔羅斯金與鄭張尚芳上古音系統比較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馮蒸教授指導,2006年)。
[94] E. G. Pulleyblank(蒲立本),Old Chinese Phonology:a Review Article(《評〈上古音手冊〉》),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itics(《中國語言學報》),21輯第2分,337-380頁。
[95] 沈培:《卜辭“雉衆”補釋》,《語言學論叢》第26輯,商務印書館,2002年,238-239頁。
[96] 董珊:《新蔡簡所見的“顓頊”和“雎漳”》,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97] 曾侯乙簡及天星觀簡中的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車、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車、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車、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車當指同一種車。說見蕭聖中:《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補證暨車馬制度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陳偉教授指導,2005年,79-80頁。
点击下载word版: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586.html

以上是关于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上古音-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624.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50. 5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60. 6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80. 80
  81. 81
  82. 82
  83. 83
  84. 84
  85. 85
  86. 86
  87. 87
  88. 88
  89. 89
  90. 90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6. 96
  97. 97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109. 109
  110. 110
  111. 111
  112. 112
  113. 113
  114. 114
  115. 115
  116. 116
  117. 117
  118. 118
  119. 119
  120. 120
  121. 121
  122. 122
  123. 123
  124. 124
  125. 125
  126. 126
  127. 127
  128. 128
  129. 129
  130. 130
  131. 131
  132. 132
  133. 133
  134. 134
  135. 135
  136. 136
  137. 137
  138. 138
  139. 139
  140. 140
  141. 141
  142. 142
  143. 143
  144. 144
  145.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49
  150. 150
  151. 151
  152. 152
  153. 153
  154. 154
  155. 155
  156. 156
  157. 157
  158. 158
  159. 159
  160. 160
  161. 161
  162. 162
  163. 163
  164. 164
  165. 165
  166. 166
  167. 167
  168. 168
  169. 169
  170. 170
  171. 171
  172. 172
  173. 173
  174. 174
  175. 175
  176. 176
  177. 177
  178. 178
  179. 179
  180. 180
  181. 181
  182. 182
  183. 183
  184. 184
  185. 185
  186. 186
  187. 187
  188. 188
  189. 189
  190. 190
  191. 191
  192. 192
  193. 193
  194. 194
  195. 195
  196. 196
  197. 197
  198. 198
  199. 199
  200. 200
  201. 201
  202. 202
  203. 203
  204. 204
  205. 205
  206. 206
  207. 207
  208. 208
  209. 209
  210. 210
  211. 211
  212. 212
  213. 213
  214. 214
  215. 215
  216. 216
  217. 217
  218. 218
  219. 219
  220. 220
  221. 221
  222. 222
  223. 223
  224. 224
  225. 225
  226. 226
  227. 227
  228. 228
  229. 229
  230. 230
  231. 231
  232. 232
  233. 233
  234. 234
  235. 235
  236. 236
  237. 237
  238. 238
  239. 239
  240. 240
  241. 241
  242. 242
  243. 243
  244. 244
  245. 245
  246. 246
/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