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孟子-李二年:说“亮”兼释《尚书》“亮阴”(稿)

  • 孟子,中华书局,国学,儒家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2 08:48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孟子-李二年:说“亮”兼释《尚书》“亮阴”(稿)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孟子-李二年:说“亮”兼释《尚书》“亮阴”(稿)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李二年:说“亮”兼释《尚书》“亮阴”(稿)


早上中国历史故事集

“亮”兼释《尚书》“亮阴”(稿)

(首发)
李二年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中文系
如果稍稍留意中国人的名字(主要是汉民族),“亮”绝对是一个出现频率不低的字,是否都可以理解为我们熟悉的“光明”、“明亮”呢?寻思起来,这实在是件颇有趣味儿的事。
检传本《说文解字》,并无“亮”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儿部》补有“亮”,下云:
亮,明也。从儿高省。各本无,此依《六书故》所据唐本补,盖即晁氏以道所见唐本也。古人名亮者,字明。人处高则明,故其字从儿高。明者可以佐人。故《释诂》曰: “亮,相、导也。”典谟多用“亮”字。《大雅》曰:“涼彼武王”。《传》曰:“亮,佐也。”此借“涼”为“亮”也。《韩诗》正作“亮”。《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此借“亮”为 “谅”也。[1]
另,段氏《古文尚书撰异》“使宅百揆亮采惠畴”条下有类似阐释。 [2]检永嘉黄氏敬乡楼旧藏明景抄元刊本《六书故》“亮”下云:
亮,力让切。左、相也,朗也,信也。京省声……徐本《说文》无“亮”字,唐本《说文》:“明也。从儿从高省……”[3]
《段注》所言不假。稍不同的是《段注》同《说文》主“亮”为会意字,而戴侗则主形声字。《广韵》、《集韵》中有“亮”,这是大家所熟识的,其实更早的字书《篆隶万象名义》也收录了“亮”:
亮,力尚切。信,佐、相、导、佑。或作“谅”。[4](注意:此处没有收“明”。)
空海此书参考《玉篇》,《玉篇》又与《说文》关系密切。同时“亮”在汉碑、汉印中也颇为常见,如汉印“任亮”、“冯亮”等,[5]汉碑“种亮(《礼器碑》)”、“亮天功(《衡方碑》)”等, [6]加之中古典籍“亮”字习见,《说文》收“亮”是没有问题的。出土文献中是否有更早的“亮”呢?《战国古文字典》(主“亮”为形声字)[7]、《战国文字编》『8』都有“亮”字,即《古玺汇编》1692、1693、1694、1695等诸玺。需要指出的是,《战国文字编》“亮”下释《殷周金文集成》11424所谓“亮矛”是毫无根据的,当删。两书实际是吸收吴振武先生博士论文《<古玺文编>校订》的考释成果(吴不反对《段注》“亮”为会意字) [9]。吴先生释此字为“亮”,甚是。
不难发现,上引诸说对“亮”形体分析及本义的判断存在分歧。其实,现行汉语工具书对“亮”的词义系统分析也是相当混乱的,如《汉语大字典》、《辞源》(1979修订版)、《辞海》(1999版)第一义为“明亮”,《汉语大词典》第一义为“辅佐”,《王力古代汉语字典》第一义为“信”等。尽管也有段玉裁、郝懿行等清代学者对此字的疏理,然而结论也大多不可靠。
诸上说明,至少目前人们对“亮”的认识还不清楚。
在“亮”的三个比较重要的意义“信、佐、明”中,到底哪一个会更早些呢,因对“亮”形体分析两说各有道理,所以宜先从分析文献用例入手。检先秦典籍,《尚书》、《孟子》中均有“亮”字。《尚书》共7处,其中今文4次,古文3次:
(1)亮采惠畴/使宅百揆亮采惠畴。(《舜典》,诸家断句有异)
(2)惟时亮天功。(同上)
(3)曰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皋陶谟》)
(4)乃或亮阴,三年不言。(《无逸》)
(5)网宅忧,亮阴三祀。(《说命》)
(6)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周官》)
(7)弼亮四世,(《毕命》)
(4)、(5)中“亮阴”,此处先不讨论,留待后文。(1)“亮”字理解不一,[10]但如果综合考虑(2)、(3)、(6)、(7),(1)中“亮”,《史记》释“相”是比较适合的,也即除“亮阴”外,其它“亮”均有“辅佐”意。
再看《孟子》,仅1例:
(8)君子不亮,恶乎抑?(《告子章下》)
赵歧注:
亮,信也。《易》曰:“君子履信思顺。”若为君子之道,舍信将执之。
孙 奭《疏》[11]、焦循《正义》同之,不过《正义》又引何异孙《十一经问对》云:
孔子曰:“岂若匹夫匹妇之为亮哉。”又曰:“君子贞而不谅。 ”谅者,信而不通之谓。
杨伯峻《孟子译注》:
亮,同“谅”,信也。《论语》“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君子贞而不谅”,皆谓小信。《孟子》此“亮”字则指一般的诚信。两人(年按:“字”似误为“人”)所指实有不同,不可混而为一。[13]
杨先生所说“小信”与“一般的诚信”让人读起来有些糊涂。检扬雄《方言》:“众信曰谅,周南召南之语也。” [14]显然杨先生的注释受此影响。《论语》用“谅”3 次,其中“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君子贞而不谅”句意较清楚。细审文味不难发现,“谅”与“亮”实有不同。“ 谅”指的是“信而不通”的“小信”,即一般的信,扬雄“众信”是对的。而“亮”似乎更强调人的内在秉性、品质,孙奭《疏》讲:“然言亮不言信者,盖亮之为义,其体在信,其用在明……”确实也说出了几分滋味。如此《孟子》这句话便可译为:君子如不生性敦厚守信,如何能有操守。“亮”的此意也可从《孟子》之后的文献得到印证:
(9)昔皇考之嘉志兮,喜登能而亮贤。(《楚辞·九叹》)
玉逸《楚辞章句》注:“言我美父伯庸,体有嘉善之德,喜升贤进能,信爱仁智,以为行也。”[15]玉逸以“信爱仁智”来释“亮贤”,很对(后文“亮”的这个意义用“敦柔信爱”来译,虽然未必准确)。不无可惜的是,《章句》并没有引起楚辞学者的重视,如黄寿祺等《楚辞全译》:“亮贤,登、亮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举贤荐能的意思。”[16]这是不妥当的。
(10) 宾礼故老,优繇亮直。(《汉书·卷一百》)
颜师古注:“优繇,谓宽容也。亮直,谓朱云也。繇读与由同。” [17]王先谦《汉书补注》引齐召南说谓颜注“亮直”误,当连下读,[18]尽管“亮直”所指史事有异,但语词意是很明白的,“亮直”与“优繇”相对为文,即“敦柔信爱,性子耿直。”
“亮”这一意义在《后汉书》、《三国志》、《孔丛子》等文献中也不难见到,恕不一一详举。
因此,可以肯定“亮”有“敦柔信爱”意是有着广泛文献基础的,应该是可信的。古人讲“亮,信也。”是不是错了呢?段玉裁讲“亮、凉、 、谅四字在《说文》义别,而古经传多相假”,所言甚是。不过详加考究,词义的差别也是比较明显的。有了这个基础,让我们的讨论回到“亮阴”一词。“

中国历史故事集听

亮阴”是《尚书》里一个难题,又与“三年之制”起源关系“密切相关”,所以连带“亮阴”探讨“三年之制”的文献颇多,可参看丁鼎《<仪礼·丧服>考论》相关章节,[19]最近亦有学者结合出土文献对“梁闇”进行考查,[20] 不过这些对于“亮阴”训诂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目前,关于“亮阴”的释读大致有四说:(一)《尚书大传》“梁闇说”,也即居凶庐,及于省吾以此据铭文补证的“荆庵说”;[21](二)马融、《伪孔传》“信默说”;(三)郭沫若“哑默说”;[22](四)岑仲勉据古伊朗语“休息”、“安静”说。[23]除(四)说,其余三说在今日皆有影响。我们认为,如果陷入“三年之制”来讨论“亮阴 ”,“亮阴”的真相就恐怕永无澄清之日。因文献材料不足,对“亮阴”的诠译还应立足文献本身,标准之一就是“平实 ”,这或许是最佳方案。郭说新颖,但对“亮”的解释并没有落到实处,只以“大约也就是

中国历史故事电影在线观看

明确、真正的意思吧”敷衍了事,似很难令人信服。(一)说辗转稍多,而于说尤甚,比较而言,“信默说”较平实,尽管这一说也得到现代学者如顾颉刚、[24]李民[25]等先生的支持,但“信”指的是什么,也未能说清。当然顾先生说:“推求文义、知亮阴者乃言与不言之问题,而非有礼与无礼之问题。”[26]这真是讲到点子上。前文已经论证,“亮”准确的讲是“敦柔信爱”,而“阴”通“默” ,前人论证颇详,我们还可以补充一条材料,《尚书文字合编》收敦煌本2748号“亮阴”下《传》“阴”正作“嘿”。[27]“默”、 “嘿”异体,静默意。因此,“亮阴”就可译为“敦柔信爱,静默少言”。“亮阴”前“乃或”二字,它对理解本段文字的作用其实也颇为关键,相当数量的著作对“乃或”的理解存在分歧,甚至误解。《尚书》“乃或”共二见,另一处为《多士》“又曰时予,乃或言尔攸居”,其它典籍很罕见。综合考虑这两句,可知“乃或”有“推测”之意,《尚书》诸著作中还是吕祖谦讲的最好:“三年不出一语,圣贤之君未必尽然,故谓之乃或”。[28]为省去读者翻检之苦,现把《无逸》与“乃或亮阴”密切相关的那段文字抄在下面,再试作译文:
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
译文:等到他即位,大概是生性敦柔信爱、静默少言,三年不轻易说话。(不说话也罢),一说话就使天下和谐。
《墨子·贵义》:“嘿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作为此处的注脚,一个贤德之君的形象立刻跃然纸上,真是再形象不过了。至于

介绍一个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是否与“三年之制”有关,非小文能力所及,此处就不作讨论。
“亮”还有一“明亮”义,从文献中看,这一义出现的较晚,先看“亮”单独使用而具“明”义的最早文献用例:
(11)且火德承尧,虽昧必亮,(《后汉书·苏竟传》)
李贤注:亮,明也。可以肯定至迟范晔(398-445)时,就一义就已经存在。会不会是“亮”的本义呢?我们认为可能性不大。首先,文献已经证明“敦柔信爱”出现此“明”时间较晚——虽然这不一定客观。其次,从古文字构形看,“亮”既可分析为“从儿高省”,又可分析为“从儿、京省声”,不过经验告诉我们“亮”为形声字可能性大些,从“亮”得声的字,从语源上看皆 “大”意[29] ,而道德用字,如“信”、“惠”、“慈”等皆为形声字。[30]“敦柔信爱”可以“佐”人,两者之间引申关系也很明白,这些对将“亮”理解为形声字都是有利的。当然,更为关键在于:如果“敦柔信爱”是本义,那么“明”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因为“明”很难与“敦柔信爱”、“佐”扯上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先看几条语料:
(12) 性明亮,敏于众职,以 群僚,秉机平正,直道而行。是时内
外公卿大夫,莫敢不惮。(谢承《后汉书》)
(13) (陈蕃)聪明亮达,文武兼姿。《后汉书 ·陈王列传》
(14) 荣族兄公让明亮守节,困不易操。(王隐《晋书》)
谢承是孙权(182-252)内弟,本文所引谢承《后汉书》均出自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类似语料在其他文献也颇多,可知这类语词在当时是很流行的。“聪”、“明”等字皆有“聪明”意,则“亮”就是“敦柔信爱”,至于《汉语大词典》“明亮”条下引苏轼文为证,就有些晚了。段玉裁讲“ 古人名亮者、字明,《吴志》曰:‘吴主亮、字子明’,《蜀志》曰:‘诸葛亮,字孔明’”,人名中“亮”起初很可能不是大家熟悉的“明亮”,里面寄托了长辈们的祝福与愿望,即“天性聪明、敦柔信美”。更能说明问题的谢承《后汉书》“固弟子汝南郭亮”,同见范晔《后汉书》。李贤注:亮字恒直朗陵人也。“亮”与“恒直”相对,显然讲的也是品质。
(15) 董春为庐江太守,当官明亮,德政多奇,为吏民者相美之也。(谢承《后汉书》)
(16) 幸恕不假,明亮志心。(皇甫谧《答辛旷书》、《艺文类聚·卷三十七》)
(17) 如是菩萨摩 萨。天眼清净,明亮显超。(玄奘译《大宝积经·卷四十九》)
“明亮”在佛经文献中出现频率极高,意义不一,但“光明”意为多。“ 亮”能有“明”意,显然得益于跟“明”搭成的“明亮”组合。综合考虑(11)-(17)等语料,结合其年代,我们认为:“明亮”本在表示品质意义上是同义连用,久了也就固定下来,由于这个词很通行,人品“明亮”引申为行为等方面的 “明亮”,很明显“明”是“光明”意,自然也就赋予“亮”的“明亮”意,这种引申方式在古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是比较常见的。
综上,我们认为“亮”,从儿,京省声,本义为敦柔信爱,佐、相是引申义,明是后起义,不否认《说文》收“亮”的可能,但其解释显然有问题.如果结论不误,与《玉篇》有密切关系的《篆隶万象名义》没有收“明”意,应该不是偶然的吧!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P405。
[2]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四部要籍注疏丛刊——尚书》,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P810。
[3]戴侗:《六书故》,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P197。
[4]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P22。
[5]罗福颐:《汉印文字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卷八·二十。
[6]顾南原:《隶辨》,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版,P602。
[7]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P640。
[8]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593。
[9]吴振武:《<古玺文编>校订》,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师:于省吾),1984年,P529。
[10]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P204。
[11]赵歧注、孙奭疏:《孟子注疏》 /《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P2761。
[12]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P860。
[13]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P295。
[14]周祖谟:《方言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P6。
[15]洪兴祖:《楚辞补注》(重印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P302。
[16]黄寿祺、梅桐生:《楚辞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P277。
[17]、[18]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P1738。
[19]丁鼎:《<仪礼·丧服>考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P22-48。
[20]杨华:《“谅闇不言”与君权交替》/《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六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P1-15。
[21]于省吾:《尚书新证》/《双剑簃群经新证·双剑簃诸子新证》,上海,上海书店,1999年, P106。
[22]郭沫若:《青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P439-441。
[23]岑仲勉《“三年之丧”的问题》/《两周文史论丛》,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P300-312。
[24]、 [26]顾颉刚:《史林杂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P100-103。
[25]李民:《<无逸>“亮阴”、“祖甲”辨析》/《尚书与古史研究》(增订本),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P225-239。
[27]顾颉刚、顾廷龙:《尚书文字合编》(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P2180。
[28]蔡沈:《书经传说汇编》/《四部要籍注疏丛刊——尚书》,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P940。
[29]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上海书店,1999年版,P113。又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P346。
点击下载word版:
孟子-李二年:说“亮”兼释《尚书》“亮阴”(稿)
孟子-李二年:说“亮”兼释《尚书》“亮阴”(稿)
0548说“亮”兼释《尚书》“亮阴”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337.html

以上是关于孟子-李二年:说“亮”兼释《尚书》“亮阴”(稿)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孟子-李二年:说“亮”兼释《尚书》“亮阴”(稿);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791.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