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北京城门趣话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北京城门趣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北京城门趣话
北京城基
中国历史故事双语带音频
本格局形成于明代。全城又分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等四个部分。清承明祚,江山易主。虽格局依旧,但名称却多有更改。现就所知,分别叙述之,以飨读者。
紫禁城即今故宫博物院,有四门,南为午门;北为玄武门(清康熙时为避圣祖玄烨讳,改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上述四门经磨历劫,终得幸存,至今保存完好。
皇城有七门,居皇城北面正中者曰北安门,清代改称地安门。今已不存。居皇城正南者曰大明门,为皇城第一道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更名为中华门。在更换城门匾额时,司事者曾想到利用匾额背面刻字。但取下观之,竟刻有“大明门”三字,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先辈用之在前也。今已不存。皇城正门曰承天门,清代改为天安门。经民国直至今日,名称相沿未改。此门至今犹存,且具有独特地位。东门谓之东安门,位于皇城东墙中部偏南,与紫禁城的东华门相对。今已不存。西门谓之西安门:位于皇城西墙偏北,今已不存。长安左门、长安右门是皇城大明门之左右门,位于今东西长安街,取长治久安之意,今长安街由此而得名。但因被认为影响交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彻底拆除。
内城有九门:南面之正门元代称丽正门,俗称大前门。因只有皇帝龙车出入此门,又称国门。明代改名正阳门,清因之,至今未改。瓮城中关帝庙规模为九门之首,有'正阳关帝'之目而名扬四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将其月城拆除,今箭楼与门楼仍存,但隔路相望,显得不伦不类,令人扼腕。正阳门左曰崇文门:元代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是当时京城收税的总机关,故又称税门。今已不存。崇文门以瓮城左侧镇海寺内镇海铁龟著名。“崇文铁龟”之名遍响海内外。此外,税关之苛刻亦常令外埠客商望门生畏。正阳门之西曰宣武门。元代称顺承门,讹传为顺治门。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囚车从此出入,故又称死门。今已不存。令人回味者,乃瓮城上午炮每日一响,声震京华,京人以此对时,人称“宣武午炮”。因死刑犯必经此城门,洞顶上便不知由何人刻写“后悔迟”三字,可反映出此辈绝望之心态。居内城东墙者曰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城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又称粮门。瓮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谷穗”为南粮北运之首席喜迎神。内城西墙与朝阳门相对者曰阜成门,元代称平则门。京西门头沟、斋堂产煤,运煤车辆多出入此门,故又称煤门。瓮城门洞内由煤栈客商募捐刻梅花一束记之。'梅'与'煤'谐音,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烘炉四周之人皆思此门送暖之德,以“阜成梅花报暖春”之语赞之。东墙偏北者曰东直门,元代称崇仁门。为木材进京之门,故又称木门。此门为京华九门中最为贫陋之门,郊外盆窑小贩出没于此,日用杂品堆积瓮城。然瓮城庙中药王雕像极为精美,人称“东直雕像”。与之相对者曰西直门,元代称和义门。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运送御水之车辆皆走此门,故又称水门。当时瓮城门洞中刻有汉白玉水纹石雕一块,即京人皆知的所谓“西直水纹”。今已不存。居北城墙偏左者安定门,元代称安贞门(明代将元大都北城墙南移,故而此门已非安贞门原位置,德胜门亦然)。因门外多粪场,粪车皆自此门出,故又称粪门。 内城诸门其余八门瓮城内皆建有关帝庙,惟独安定门内建真武庙,于诸门中独具一格。故而“安定真武”颇有名于当时。北城墙偏右者曰德胜门,元代称健德门。此门为将士出征所经之门,故又称军门。明代改名“德胜”,以预示出师连捷,马到成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原大旱,颗粒无收。年末时高宗经德胜门出城,时逢大雪纷飞,一年之旱象顿除。高宗诗兴大发,作《祈雪》诗一首,并立碑碣一通,并建黄顶碑亭一座。此碑之高大,足令其它诸门石刻相形见绌。故人称之为“德胜祈雪”。
以上九门中,有八门启闭有时。当时有俗语云:“城门响点不等人,出城进城要紧跟。”届时城门会准时关闭。只有遇紧急情况须经上司有令,城门方可开启。各色人等只能耐心等待,至翌日清晨城门复开时再行出入。惟独崇文门永远开启,通宵达旦,因此门为收税关口,通宵有官兵差役守卫,无公务者夜间不得擅自出入。
以上各门之取名亦有寓意。如朝阳门乃指“迎宾日出”;阜成门指“物阜民安”;宣武门指“武烈宣扬”;安定门代表“文臣诩赞太平”;德胜门代表“武将疆场奏绩,得胜回朝”;东直、西直门取“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陲”之意;崇文门取“文教宜尊”之意。而正阳门居中,地位最为突兀,乃取“圣立当中,日至中天,万民景仰”之意也。
此外,北京内城还有三座城门,曰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其实此三门皆无城楼,严格讲来只是券门而已。和平门位于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修建时间是在1926年,此举乃缓解北京城西交通之举措。初名兴华门,1927年改今名。至于建国门和复兴门,分别位于朝阳门、阜城门之南今长安街一线,东西相对,为日军占领时期所建。其目的是要建一条贯通东西的交通干线。不过当时建国门称启明门,复兴门称长安门。建国和复兴是北平光复后所改之名。
北京城外城共有七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于今皆已不存。外城建于明代中后期。其时北疆烽火连年,蒙古瓦剌部多次南下袭扰,迫近京畿,明廷深以为患,加之郭外尤其是城南已是商贾聚集,游民杂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为加强京师防备与治理,朝臣屡有加筑外城之议。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都御史毛伯温奏请修筑外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给事中朱伯宸复上书奏请加筑外城。世宗俞允,诏令首辅严嵩总理其事。原计划环绕京师四面加筑外城城垣,自正南一面修起,转而北上。但因当时国库空虚,筑城耗资巨大,朝廷力不从心。至内城南端修成时,人力物力皆已告罄。不得不与内城南墙一线相连接,使北京城形成“凸”字形轮廓。为方便出入,特开两小门,曰东便、西便。虽以东、西名之,实则门向朝北。
永定门乃外城南垣正门,坐北朝南,与内城正阳门相对,成为北京中轴线上最南端之终点,属7座外城城门中规模最大、最为重要者。取名永定,含有国祚永昌,天下安
短片中国历史故事
定之意。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又于城中加筑瓮城,后复在城前又修筑箭楼,由此构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城楼三层为重檐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气势非凡。居永定门之左者曰左安门,永定门之右者曰右安门。居外城东墙者曰
中国历史故事集都感悟
广渠门,居西墙与广渠门相对者曰广宁门(清道光时避宣宗讳更名为广安门)。居内城南墙东向延长线者曰东便门;西侧与之相对者曰西便门。北京方言称其他诸门皆不可儿化,惟独上述两门可儿化为门儿,以二者于北京城门中规制最为简小之故也。
事过境迁,沧海桑田。上述诸门多已灰飞烟灭,仅存地名。故事重提,总有“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之失落,不禁临
中国历史上有故事的桥吗
风无语,感慨万千。特撰此文以记之。
(资料来源:作者提供)
中华文史网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338.html
以上是关于历史-北京城门趣话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历史-北京城门趣话;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