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曾侯乙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2 18:42
  • 121
  • 小虎历史故事网

金文-白於藍:釋“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金文-白於藍:釋“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白於藍:釋“紋”


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白於藍
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曾侯乙墓竹簡中“畫”字十分常見,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形,均用作彩繪紋飾之義。另見一字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形,用法與“畫”字十分相似,整理者隸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云:“此字原文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從‘刀’從‘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簡文‘畫’字所從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旁相同。”[1] 可以看出,整理者只是指出該字上部所從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畫”字上部所從相同,至於“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是否就是“畫”字或“畫”字之省形,整理者未作說明。但在後來出現的幾種古文字工具書中,均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釋為“劃”。[2] 其中《楚文字編》指出該字“從畫省”,《戰國古文字典》則說是“劃之省文”。由於體例所限,以上諸工具書多數未對該字的用法作具體說明,唯《戰國古文字典》指出該字“讀畫”。
從用法上看,曾侯乙墓竹簡中 “畫”字則共出現36例,其中“畫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9例(簡1正、 7、13、16、18、22、36、38、105),“畫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瞂)”16例(簡 15、17、27、30、34、37、40、54、69、83、84、88、91、97、103、104),“畫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轅)”2例(簡 4、7),“畫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1例(簡31),“畫甲”7例(124、126、127、128、131、137、138),“畫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幃)”1例(簡 137)。“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共出現16例,其中“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4例(簡25、26、32、39),“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9例(簡6、18、58、67、71、73、88、96、104),“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筃)”2例(60-61、70),[3]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席)”1例(簡116)。
比較可知,“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畫”在用法上有相同者,即均可用在“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前。但也存在明顯區別,即在“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筃)”和“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席)”等字前只用“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從未見“畫”字。而在“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瞂)”、“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轅)”、“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甲”和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幃)”等字前只用“畫”字,從未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筆者認為,以上這種現象說明“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畫”應該是字義相近或相關的兩個字,而不應當成一字來看待。前引曾侯乙墓竹簡的整理者之所以未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釋為“劃”,讀作“畫”,蓋亦已注意到了這種現象的存在。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最早見於甲骨文,用作人名或地名,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形,[4]或省寫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5]另見從水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6]蓋為水名。金文中亦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等形,[7]字形與甲骨文一脈相承。金文中“畫”字常見的形體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8]從字形上看,“畫”字的確從“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故王國維說“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疑古畫字。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象錯畫之形。” [9]此說得到多數學者的贊同。[10]上文所述諸工具書中之所以將曾侯乙墓竹簡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釋為“劃”,當本於此說。
如果對金文之具體用例進行考察,就會發現同曾侯乙墓竹簡一樣,金文中“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畫”之用法亦並不相同。“畫”字所見之用例有“畫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畫輴”、“畫內(枘)”、“畫靳”、“畫毌”、“畫呻(紳)” 等,[11]均用作彩繪紋飾之義,與前引曾侯乙墓竹簡之“畫”用法相同。而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字在金文中則相對較為少見,出現在以下文句當中:
1、子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子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簋)
2、鳧生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蔑)爯曆。用作季日乙,子=(子子)孫=(孫孫)永保用。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爯簋)[12]
3、父癸,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父癸爵)
4、望肇帥型皇考,虔夙夜出入王命,不敢不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師望鼎)
5、哀才(哉)!今日〈旻〉天疾畏(威),降喪,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德不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古(故)亡(無)承于先王。(師訇簋)[13]
6、雩乃尃(輔)政事,毋敢不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不井;雩乃訊庶又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毋敢不中不井。(四十三年逑鼎)
以上前三例均用作人名或族名,為名詞。後三例則用作動詞。比較可知,“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畫”在金文中無一例用法相同。尤其是在四十三年逑鼎中,亦見有 “畫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畫輴”,“畫”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同見一器而寫法用法均不相同。以上現象表明,金文中“畫”與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亦並非一字,而且二者讀音亦當不近,所以不能同音互代。換句話說,即“畫”字上部所從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並非“畫”字之聲符。
戰國文字中,除上引曾侯乙墓竹簡中之“畫”字外,古璽印文字之“畫”字均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形,[14] 銅器上官豆之“畫”字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形。縱觀“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和“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旁的字形演變,最大的變化即在於所從“聿”旁下部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旁上部連為一體而變為“文”字。古文字演變中“變形音化”現象十分常見。[15]筆者認為,“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下部所變之“文”可能正是“變形音化”,起注音作用。循字音以推求,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當釋為花紋之“文(紋)”,而甲骨金文中“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和“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旁下部所從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正是花紋之“文(紋)”之象形初文。《說文》:“文,錯畫也,象交文。”段注:“錯,當作逪。逪畫者,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逪之畫也。……像兩紋交互也。紋者,文之俗字。”前引王國維說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象錯畫之形”,與《說文》對“文”字解釋完全密合。甲骨金文中常見之 “文”字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等形,“象一個正面直立的人”,[16] 此種寫法的“文”字與花紋之“文(紋)”字之來源可能並不相同。
《戰國策·齊策四·齊人有馮諼者章》:“文車二駟。”鮑彪注:“文,彩繪也。”《文選·曹植〈七啟〉》:“爾乃御文軒。 ”李善注:“文,畫飾也。”前引曾侯乙墓竹簡“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筃)”和“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席)”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當用作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长篇

“文”,指彩繪紋飾。《禮記·月令》:“文繡有恆。”鄭注: “文,謂畫也。”可見,文與畫字義相通。這就解釋了上文所述曾侯乙墓竹簡中“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畫”用法有相同者這一問題。
《周禮·考工記·畫繢》:“ 畫繢之事,雜五色。”《釋名·釋書契》:“畫,繪也。以五色繪物象也。”《玉篇·書部》:“ 畫,形也。繪也。雜五色采也。”《周禮·考工記·畫繢》:“青與赤謂之文。”《周禮·天官· 典絲》:“共其絲纊組文之物。”鄭注:“青與赤謂之文。”《荀子·非相》:“美于黼黻文章。 ”楊倞注:“青與赤謂之文。”《易·系辭上》:“遂成天下之文。”孔穎達正義:“若青赤相雜,故稱文也。”由此可見,文與畫雖字義相近,可以相通,但“文”是專指青赤相錯之彩繪紋飾,而“畫”則是指五色相雜之彩繪紋飾,二者在字義上還是有所不同。這就解釋了上文所述曾侯乙墓竹簡中“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畫”用法有別這一問題。
前引師望鼎之“不敢不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筆者認為當讀作“不敢不勱(或勉)不忞(或敃)”。關於“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從八丏聲,亦見於史牆盤和郭店簡《唐虞之道》簡27,此外郭店簡《語叢一》簡35另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唐虞之道》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裘錫圭先生讀作“ 萬”。[17]《語叢一》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劉釗師讀作“慢”。[18] 均可信從。文獻中從萬、曼和免聲之字可互通。[19]“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既可通“萬”和“慢 ”,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自亦可讀作“勱”或“勉”。《說文》:“勱,勉力也。《周書》曰: ‘用勱相我邦家。’讀若萬。从力萬聲。”《一切經音義》卷二十八“勱勵”注:“古文勱,今作勉,同。靡辯反。勱彊也,謂自勱彊也。下力制反,相勱勵也,勉力為勵。”王力先生認為勉、勱為同源字。[20]史牆盤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出現在“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淵)哲康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億)彊(疆)”之文句中,筆者認為亦當讀作“勱(或勉)”。《說文》:“尹,治也。 ”《書·立政》:“用勱相我國家。”偽孔傳:“用勉治我國家。”孔穎達正義:“使勉力治我國家。”可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勱或勉)尹”猶《書·立政》之“勱相”。
“忞”從“文”聲,則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自可讀作“忞”。《說文》:“忞,彊也。从心文聲。《周書》曰: ‘在受德忞。’讀若旻。”段注:“《立政》文,今《尚書》作暋。”《玉篇·心部》:“忞,自勉彊也。”《廣雅·釋詁上》:“文,勉也。”王念孫疏證:“文,讀為忞。”《說文》:“敃,彊也。”《爾雅·釋詁上》:“暋,彊也。”《玉篇·攴部》:“敃,勉也。暋,同敃。”《說文》:“勉,彊也。”可見,忞、敃與勉同義。
古書見有“黽勉”(或作“僶俛”、“閔免”和“暋勉”等)一詞,義同彊勉、盡力。[21]《詩·邶風·穀風》:“黽勉同心。”陸德明釋文:“黽勉,猶勉勉也。 ”《新書·勸學》:“然則舜僶俛而加志。”閻振益、鐘夏《新書校注》:“此謂奮勉。” [22]

中国历史上经典的爱国故事

《漢書·谷永傳》:“閔免遁樂,晝夜在路。”顏師古注:“閔免猶黽勉。”《文選·陸機〈文賦〉》:“在有無而僶俛。”李善注:“僶俛,猶勉彊也。”以上“黽”、 “僶” 、“閔”和“暋”等字,俱當讀作“忞(或敃)”,訓為彊。銘文“ 不勱(或勉)不忞(或敃)”與“黽(忞)勉”語義相反。
四十三年逑鼎之“毋敢不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不井”似當讀作“毋敢不忞(或敃)不井(勁)”。該句之下句是“雩乃訊庶又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毋敢不中不井”。“井”字二見,用法似當有所區別。“不中不井”之 “井”,學界一般讀作“型”。故筆者認為“不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不井”之“井”似當讀作“勁”。典籍中從井聲之字與從坙聲之字常可相通。[23]《說文》:“勁,彊也。”《戰國策·秦策一·楚攻魏張儀謂秦王章》: “不如與魏以勁之。”高誘注:“勁,彊也。”據此,“不忞(或敃)不井(勁)”與師望鼎之“ 不勱(或勉)不忞(或敃)”同義。
“敢不勉”、“不敢不勉”為典籍習語。《左傳·哀公十一年》:“吾既言之矣,敢不勉乎?”《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子為善,誰敢不勉?”《論語·子罕》:“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禮記·中庸》:“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後漢紀·光武皇帝紀卷第五》:“臣雖不敏,不敢不勉。”筆者認為,師望鼎之“不敢不勱(或勉)不忞(或敃)”和四十三年逑鼎之“毋敢不忞(或敃)不井(勁)”猶典籍之“不敢不勉”。
師訇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德不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古(故)亡(無)承于先王”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亦當讀作忞(或敃),訓為彊。關於“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郭沫若釋為“首”,云:“首謂元首,首德謂君德也。”[24]此說頗為牽強,“首德”之謂“君德”,於典無證。故陳夢家云“德前一字,郭釋首,不確”。[25]按,師訇簋原器流失,今僅有摹本流傳。從字形上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確與“首”字近似。戰國文字中“寡”字從頁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中山王方壺)、“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郭店簡《尊德義》簡15)、“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郭店簡《魯穆公問子思》簡4)。頁、首古本一字。疑“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即“寡”字之誤摹。“寡德”一詞典籍習見。《左傳·宣公十一年》:“詩曰:‘文王既勤止’。文王猶勤,況寡德乎。”《國語·晉語一》:“今晉寡德而安俘女,又增其寵,雖當三季之王,不亦可乎?”《國語·晉語六》:“夫王者成其德,而遠人以其方賄歸之,故無憂。今我寡德而求王者之功,故多憂。”據此,“寡德不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忞或敃)”蓋是說自己德寡而不能自勉,所以下句是“古(故)亡(無)承于先王”。
信陽二號墓楚簡中見有字作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該字目前有多種釋法,或釋為“緣”,[26]或釋為“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27]或釋為“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28]或將之與前引曾侯乙墓竹簡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視為一字,並釋為“劃”。[29]按,《說文》云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俱從“豕”。楚文字中“豕”字和“豕”旁迭出繁見,[30] 未見一例有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相同或近似者,可見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或“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均不確。金文中有字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十三年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壺),此字於上博簡《子羔》篇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31]該字從目從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可隸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由“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演變為“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由“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演變為“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如出一轍。可見就字形而言,“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曾侯乙墓竹簡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確為一字。信陽簡此字出現在以下辭例當中:
1、二囩(圓)監(鑒),屯青黃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簡2-01)
2、柅條,厀(漆)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簡2-018)
3、柅條,厀(漆)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簡2-018)
4、□土螻,厀(漆)青黃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簡2-03)
5、□脛二十【又】五,屯【厀(漆)】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簡2-026)
6、一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厀(漆)青】黃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簡2-028)[32]
以上諸“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李家浩先生釋為“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讀作“腞”。[33]按,筆者雖不贊同將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釋為“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但李先生根據上下文義推導出“這些‘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都是指器物上繪畫的紋飾”則確為卓識。筆者以為以上諸“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仍用作“文”。典籍中“文”與“青黃”常可連言,如李先生在其文中即舉有如下二例。《莊子·天地》:“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淮南子·齊俗》:“譬若芻狗土龍之始成,文以青黃,絹以綺繡,纏以朱絲。”“青黃而文之”、“文以青黃”與簡文之 “厀(漆)青黃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文)”語義相仿,可參。
前文指出“文”是指青赤相錯之彩繪紋飾,上引簡2-018中“厀(漆)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文)”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文)”蓋即用作此義。“青赤”蓋“文”字用作彩繪紋飾時之常規含義,故在簡文中無需寫明“青赤”二字。簡 2-01等其他簡文之所以突出交代“青黃”二字,蓋“青黃”非“文”字用作彩繪紋飾時之常規含義,故需要在簡文中特意寫明。
信陽二號墓竹簡中還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簡2-02)字,從糸從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可隸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34]該字出現在“一兩(緉)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縷(屨)”的文句當中。[3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故事简介

5] 典籍中“文”亦可指繒繡之類的絲織品。《書·禹貢》:“厥篚織文。” 孔穎達正義:“文者是綾錦之別名。”《楚辭·招魂》:“被文服纖。”王逸注:“文,謂綺繡也。”《漢書·貨殖傳》:“文采千匹。”顏師古注:“文,文繒也。”簡文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蓋即用作此義,因其是指絲織品,故字從糸表義。“一兩(緉)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縷(屨)”蓋即一雙由繒繡之類的絲織品製作而成的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屨。
前引十三年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壺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出現在“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牙(邪)僰(幅)、赤舄”之文句中。[36]“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用在“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之前,蓋亦用作“ 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從衣表義,當與衣服有關。《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二》:“昔秦伯嫁其女于晉公子,令晉為之飾裝,從文衣之媵七十人。”《史記·孔子世家》:“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可參。
《子羔》篇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二見,相關文句如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也,觀于伊而得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厽(叄)【簡11上

中国历史故事刘邦和项羽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年)而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於伓(背)而生=(生,生)而能言,是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禹)也。禼(契)之母,又(有)乃(娀)是(氏)之女【簡 10】也,游於央(瑤)台之上,又(有)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燕)監(銜)卵而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錯)者(諸)其前,取而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吞)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簡11下】三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年)而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膺),生乃呼曰:【中文大學藏簡】[37]
這段文字講述的是禹與契之出生的傳說故事。《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中關於禹與契之出生,說“至禹生發於背”,“契先〈生〉發於胸”。上古音“文”為明母文部字,“發”為幫母月部字。二字聲母同為唇音,韻亦很近,故該篇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似均當依《春秋繁露》讀作“發”。[38]
最後,筆者對“畫”和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之構型談一點自己的看法。《說文》:“畫,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畫之。”按,此非“畫”字構形本義,從“田”之“畫”始見戰國,金文中畫字下部從“周”。關於“周”字,有學者指出即古“彫”字。[39]據此,“畫”字似當分析為是一個從周(彫)從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文)的會意字。至於“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下部從“刀”。蓋花紋有繪畫和雕琢之別,“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似即雕琢之“文”之專字,但其在曾侯乙墓竹簡和信陽楚簡中仍用作繪畫之“文”。
附記: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8年重大課題“十一五期間新發表出土文獻資料庫建設”(專案編號:2007JJD740064)中期成果。



[1]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注[57],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附錄一,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487—531頁。
[2]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52頁;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第737頁;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76頁;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69頁。最近出版的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351頁)亦從《楚文字編》將該字釋為“劃”。
[3]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筃)”字從白于藍《曾侯乙墓竹簡考釋(四篇)》(《中國文字》新三十期,(臺灣)藝文印書館2005年,第193頁)釋。
[4] 孫海波《甲骨文編》,中華書局1965年,第 128頁。劉釗、洪揚、張新俊《新甲骨文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8頁。
[5] 金祥恒《說卜辭中之子畫》,《中國文字》第四十二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第4627頁。
[6] 孫海波《甲骨文編》(同上注4)第441頁;劉釗、洪揚、張新俊《新甲骨文編》(同上注4)第609頁。
[7] 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第202頁。
[8] 同上注7,第203 頁。
[9] 王國維《戩壽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釋》,上海倉聖明智大學1917年石印本,第24頁。
[10] 參《古文字詁林》第三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06—511頁)“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條下所列商承祚、饒宗頤、金祥恒等人的說法;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華書局2001年,第1306頁。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科學出版社1958年,第81頁、第140頁)、《卜辭通纂》(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425頁)釋此字為“規”,缺乏字形依據,不可信。
[11] 參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同上注10)第1305頁。
[12] 銘文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同上注 10,第67頁)當作族名而置於銘文最後。可從。張日昇(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1974年,第1809頁)從前注[10]所引郭沫若說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釋為“ 規”,讀作器名“鬹”。按,釋“鬹”與器形不合,且金文中未再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有用作器名者。
[13]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中國科學院1952 年,第77頁)認為“日”為“旻”之誤字。可從。
[14] 羅福頤《古璽文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 69頁。
[15] 參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9—117頁。
[16] 陳夢家《釋“國”“文”》,《西南聯合大學師範學院國文月刊》十一期,轉引自《古文字詁林》第八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9頁。
[17]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60頁,注釋[三三]“裘按”。
[18]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189頁。
[19]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 155頁、第156頁、第227頁。白于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04頁。
[20] 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 410頁。
[21]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第130頁。朱啟鳳《辭通》,長春古籍書店1991年,第1407頁。
[22] 閻振益、鐘夏《新書校注》,中華書局2000年,第298頁。
[23]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同上注19)第50頁。
[24]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同上注10)。
[25]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中華書局2004年,第309頁。
[26] 劉雨《信陽楚簡釋文與考釋》,《信陽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28頁。
[27] 湯餘惠《戰國銘文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 年,第138頁;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同上注2 )第743頁;李守奎《楚文字編》(同上注2)第 565頁;李家浩《信陽楚簡“樂人之器”研究》,《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頁。
[28] 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同上注2)第 645頁。
[29]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同上注2)第737頁。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同上注2,第382頁)亦從《戰國古文字典》將該字釋為“劃”。
[30] 李守奎《楚文字編》(同上注2)第643—646頁。
[31] 金文中“畫”字或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宅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伯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鼎),與常見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形比較,亦省去了中間“象錯畫之形”的部件,可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之省去中間“象錯畫之形”的部件亦不足為奇。
[32] 以上釋文依據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同上注2,第382-384頁)校改。
[33] 同上注27李家浩文。
[34] 劉雨《信陽楚簡釋文與考釋》(同上注26)、湯餘惠《戰國銘文選》(同上注27)、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同上注2,第917頁)、李守奎《楚文字編》(同上注2,第 734頁)釋為“緣”。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同上注2,第738頁)釋為“繣”。
[35] “兩”當讀作“緉”。《說文》:“緉,屨兩枚也。”“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從湯餘惠《戰國銘文選》(同上注27,第139頁)、何琳儀《信陽楚簡選釋》(《文物研究》第八期,黃山書社1993年,第172頁)釋讀。
[36] “牙(邪)僰(幅)”從陳劍《西周金文“牙僰”小考》(《語言》第 4卷,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88頁)釋讀。
[37] 竹簡之編連參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竹簡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文物》2003年5期,第56 頁。
[38] 《古文四聲韻》卷一引《貝丘長碑》和《古史記》“蚊”字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從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母聲。上古音母、剖均是唇音之部字,故也不排除“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讀“剖” 的可能。
[39]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卷下,中華書局1962 年,第137頁。孫常敘《則、法度量則、則誓三事試解》,《古文字研究》第七輯,中華書局1982年,第7頁。
点击下载附件: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0646釋“紋””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138.html

以上是关于金文-白於藍:釋“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金文-白於藍:釋“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989.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50. 5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60. 6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80. 80
  81. 81
  82. 82
  83. 83
  84. 84
  85. 85
  86. 86
  87. 87
  88. 88
  89. 89
  90. 90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6. 96
  97. 97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109. 109
  110. 110
  111. 111
  112. 112
  113. 113
  114. 114
  115. 115
  116. 116
  117. 117
  118. 118
  119. 119
  120. 120
  121. 121
  122. 122
  123. 123
  124. 124
  125. 125
  126. 126
  127. 127
  128. 128
  129. 129
  130. 130
  131. 131
  132. 132
  133. 133
  134. 134
  135. 135
  136. 136
  137. 137
  138. 138
  139. 139
  140. 140
  141. 141
  142. 142
  143. 143
  144. 144
  145.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49
  150. 150
  151. 151
  152. 152
  153. 153
  154. 154
  155. 155
  156. 156
  157. 157
  158. 158
  159. 159
  160. 160
  161. 161
  162. 162
  163. 163
  164. 164
  165. 165
  166. 166
  167. 167
  168. 168
  169. 169
  170. 170
  171. 171
  172. 172
  173. 173
  174. 174
  175. 175
  176. 176
  177. 177
  178. 178
  179. 179
  180. 180
  181. 181
  182. 182
  183. 183
  184. 184
  185. 185
  186. 186
  187. 187
  188. 188
  189. 189
  190. 190
  191. 191
  192. 192
  193. 193
  194. 194
  195. 195
  196. 196
  197. 197
  198. 198
  199. 199
  200. 200
  201. 201
  202. 202
  203. 203
  204. 204
  205. 205
  206. 206
  207. 207
  208. 208
  209. 209
  210. 210
  211. 211
  212. 212
  213. 213
  214. 214
  215. 215
  216. 216
  217. 217
  218. 218
  219. 219
  220. 220
  221. 221
  222. 222
  223. 223
  224. 224
  225. 225
/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