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曾侯乙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2 18:42
  • 小虎历史故事网

金文-白於藍:釋“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金文-白於藍:釋“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白於藍:釋“紋”


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白於藍
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曾侯乙墓竹簡中“畫”字十分常見,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形,均用作彩繪紋飾之義。另見一字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形,用法與“畫”字十分相似,整理者隸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云:“此字原文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從‘刀’從‘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簡文‘畫’字所從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旁相同。”[1] 可以看出,整理者只是指出該字上部所從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畫”字上部所從相同,至於“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是否就是“畫”字或“畫”字之省形,整理者未作說明。但在後來出現的幾種古文字工具書中,均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釋為“劃”。[2] 其中《楚文字編》指出該字“從畫省”,《戰國古文字典》則說是“劃之省文”。由於體例所限,以上諸工具書多數未對該字的用法作具體說明,唯《戰國古文字典》指出該字“讀畫”。
從用法上看,曾侯乙墓竹簡中 “畫”字則共出現36例,其中“畫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9例(簡1正、 7、13、16、18、22、36、38、105),“畫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瞂)”16例(簡 15、17、27、30、34、37、40、54、69、83、84、88、91、97、103、104),“畫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轅)”2例(簡 4、7),“畫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1例(簡31),“畫甲”7例(124、126、127、128、131、137、138),“畫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幃)”1例(簡 137)。“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共出現16例,其中“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4例(簡25、26、32、39),“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9例(簡6、18、58、67、71、73、88、96、104),“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筃)”2例(60-61、70),[3]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席)”1例(簡116)。
比較可知,“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畫”在用法上有相同者,即均可用在“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前。但也存在明顯區別,即在“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筃)”和“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席)”等字前只用“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從未見“畫”字。而在“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瞂)”、“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轅)”、“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甲”和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幃)”等字前只用“畫”字,從未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筆者認為,以上這種現象說明“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畫”應該是字義相近或相關的兩個字,而不應當成一字來看待。前引曾侯乙墓竹簡的整理者之所以未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釋為“劃”,讀作“畫”,蓋亦已注意到了這種現象的存在。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最早見於甲骨文,用作人名或地名,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形,[4]或省寫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5]另見從水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6]蓋為水名。金文中亦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等形,[7]字形與甲骨文一脈相承。金文中“畫”字常見的形體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8]從字形上看,“畫”字的確從“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故王國維說“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疑古畫字。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象錯畫之形。” [9]此說得到多數學者的贊同。[10]上文所述諸工具書中之所以將曾侯乙墓竹簡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釋為“劃”,當本於此說。
如果對金文之具體用例進行考察,就會發現同曾侯乙墓竹簡一樣,金文中“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畫”之用法亦並不相同。“畫”字所見之用例有“畫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畫輴”、“畫內(枘)”、“畫靳”、“畫毌”、“畫呻(紳)” 等,[11]均用作彩繪紋飾之義,與前引曾侯乙墓竹簡之“畫”用法相同。而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字在金文中則相對較為少見,出現在以下文句當中:
1、子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子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簋)
2、鳧生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蔑)爯曆。用作季日乙,子=(子子)孫=(孫孫)永保用。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爯簋)[12]
3、父癸,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父癸爵)
4、望肇帥型皇考,虔夙夜出入王命,不敢不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師望鼎)
5、哀才(哉)!今日〈旻〉天疾畏(威),降喪,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德不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古(故)亡(無)承于先王。(師訇簋)[13]
6、雩乃尃(輔)政事,毋敢不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不井;雩乃訊庶又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毋敢不中不井。(四十三年逑鼎)
以上前三例均用作人名或族名,為名詞。後三例則用作動詞。比較可知,“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畫”在金文中無一例用法相同。尤其是在四十三年逑鼎中,亦見有 “畫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畫輴”,“畫”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同見一器而寫法用法均不相同。以上現象表明,金文中“畫”與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亦並非一字,而且二者讀音亦當不近,所以不能同音互代。換句話說,即“畫”字上部所從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並非“畫”字之聲符。
戰國文字中,除上引曾侯乙墓竹簡中之“畫”字外,古璽印文字之“畫”字均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形,[14] 銅器上官豆之“畫”字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形。縱觀“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和“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旁的字形演變,最大的變化即在於所從“聿”旁下部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旁上部連為一體而變為“文”字。古文字演變中“變形音化”現象十分常見。[15]筆者認為,“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下部所變之“文”可能正是“變形音化”,起注音作用。循字音以推求,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當釋為花紋之“文(紋)”,而甲骨金文中“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和“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旁下部所從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正是花紋之“文(紋)”之象形初文。《說文》:“文,錯畫也,象交文。”段注:“錯,當作逪。逪畫者,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逪之畫也。……像兩紋交互也。紋者,文之俗字。”前引王國維說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象錯畫之形”,與《說文》對“文”字解釋完全密合。甲骨金文中常見之 “文”字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等形,“象一個正面直立的人”,[16] 此種寫法的“文”字與花紋之“文(紋)”字之來源可能並不相同。
《戰國策·齊策四·齊人有馮諼者章》:“文車二駟。”鮑彪注:“文,彩繪也。”《文選·曹植〈七啟〉》:“爾乃御文軒。 ”李善注:“文,畫飾也。”前引曾侯乙墓竹簡“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筃)”和“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席)”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當用作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长篇

“文”,指彩繪紋飾。《禮記·月令》:“文繡有恆。”鄭注: “文,謂畫也。”可見,文與畫字義相通。這就解釋了上文所述曾侯乙墓竹簡中“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畫”用法有相同者這一問題。
《周禮·考工記·畫繢》:“ 畫繢之事,雜五色。”《釋名·釋書契》:“畫,繪也。以五色繪物象也。”《玉篇·書部》:“ 畫,形也。繪也。雜五色采也。”《周禮·考工記·畫繢》:“青與赤謂之文。”《周禮·天官· 典絲》:“共其絲纊組文之物。”鄭注:“青與赤謂之文。”《荀子·非相》:“美于黼黻文章。 ”楊倞注:“青與赤謂之文。”《易·系辭上》:“遂成天下之文。”孔穎達正義:“若青赤相雜,故稱文也。”由此可見,文與畫雖字義相近,可以相通,但“文”是專指青赤相錯之彩繪紋飾,而“畫”則是指五色相雜之彩繪紋飾,二者在字義上還是有所不同。這就解釋了上文所述曾侯乙墓竹簡中“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畫”用法有別這一問題。
前引師望鼎之“不敢不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筆者認為當讀作“不敢不勱(或勉)不忞(或敃)”。關於“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從八丏聲,亦見於史牆盤和郭店簡《唐虞之道》簡27,此外郭店簡《語叢一》簡35另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唐虞之道》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裘錫圭先生讀作“ 萬”。[17]《語叢一》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劉釗師讀作“慢”。[18] 均可信從。文獻中從萬、曼和免聲之字可互通。[19]“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既可通“萬”和“慢 ”,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自亦可讀作“勱”或“勉”。《說文》:“勱,勉力也。《周書》曰: ‘用勱相我邦家。’讀若萬。从力萬聲。”《一切經音義》卷二十八“勱勵”注:“古文勱,今作勉,同。靡辯反。勱彊也,謂自勱彊也。下力制反,相勱勵也,勉力為勵。”王力先生認為勉、勱為同源字。[20]史牆盤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出現在“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淵)哲康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億)彊(疆)”之文句中,筆者認為亦當讀作“勱(或勉)”。《說文》:“尹,治也。 ”《書·立政》:“用勱相我國家。”偽孔傳:“用勉治我國家。”孔穎達正義:“使勉力治我國家。”可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勱或勉)尹”猶《書·立政》之“勱相”。
“忞”從“文”聲,則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自可讀作“忞”。《說文》:“忞,彊也。从心文聲。《周書》曰: ‘在受德忞。’讀若旻。”段注:“《立政》文,今《尚書》作暋。”《玉篇·心部》:“忞,自勉彊也。”《廣雅·釋詁上》:“文,勉也。”王念孫疏證:“文,讀為忞。”《說文》:“敃,彊也。”《爾雅·釋詁上》:“暋,彊也。”《玉篇·攴部》:“敃,勉也。暋,同敃。”《說文》:“勉,彊也。”可見,忞、敃與勉同義。
古書見有“黽勉”(或作“僶俛”、“閔免”和“暋勉”等)一詞,義同彊勉、盡力。[21]《詩·邶風·穀風》:“黽勉同心。”陸德明釋文:“黽勉,猶勉勉也。 ”《新書·勸學》:“然則舜僶俛而加志。”閻振益、鐘夏《新書校注》:“此謂奮勉。” [22]

中国历史上经典的爱国故事

《漢書·谷永傳》:“閔免遁樂,晝夜在路。”顏師古注:“閔免猶黽勉。”《文選·陸機〈文賦〉》:“在有無而僶俛。”李善注:“僶俛,猶勉彊也。”以上“黽”、 “僶” 、“閔”和“暋”等字,俱當讀作“忞(或敃)”,訓為彊。銘文“ 不勱(或勉)不忞(或敃)”與“黽(忞)勉”語義相反。
四十三年逑鼎之“毋敢不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不井”似當讀作“毋敢不忞(或敃)不井(勁)”。該句之下句是“雩乃訊庶又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毋敢不中不井”。“井”字二見,用法似當有所區別。“不中不井”之 “井”,學界一般讀作“型”。故筆者認為“不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不井”之“井”似當讀作“勁”。典籍中從井聲之字與從坙聲之字常可相通。[23]《說文》:“勁,彊也。”《戰國策·秦策一·楚攻魏張儀謂秦王章》: “不如與魏以勁之。”高誘注:“勁,彊也。”據此,“不忞(或敃)不井(勁)”與師望鼎之“ 不勱(或勉)不忞(或敃)”同義。
“敢不勉”、“不敢不勉”為典籍習語。《左傳·哀公十一年》:“吾既言之矣,敢不勉乎?”《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子為善,誰敢不勉?”《論語·子罕》:“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禮記·中庸》:“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後漢紀·光武皇帝紀卷第五》:“臣雖不敏,不敢不勉。”筆者認為,師望鼎之“不敢不勱(或勉)不忞(或敃)”和四十三年逑鼎之“毋敢不忞(或敃)不井(勁)”猶典籍之“不敢不勉”。
師訇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德不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古(故)亡(無)承于先王”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亦當讀作忞(或敃),訓為彊。關於“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郭沫若釋為“首”,云:“首謂元首,首德謂君德也。”[24]此說頗為牽強,“首德”之謂“君德”,於典無證。故陳夢家云“德前一字,郭釋首,不確”。[25]按,師訇簋原器流失,今僅有摹本流傳。從字形上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確與“首”字近似。戰國文字中“寡”字從頁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中山王方壺)、“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郭店簡《尊德義》簡15)、“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郭店簡《魯穆公問子思》簡4)。頁、首古本一字。疑“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即“寡”字之誤摹。“寡德”一詞典籍習見。《左傳·宣公十一年》:“詩曰:‘文王既勤止’。文王猶勤,況寡德乎。”《國語·晉語一》:“今晉寡德而安俘女,又增其寵,雖當三季之王,不亦可乎?”《國語·晉語六》:“夫王者成其德,而遠人以其方賄歸之,故無憂。今我寡德而求王者之功,故多憂。”據此,“寡德不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忞或敃)”蓋是說自己德寡而不能自勉,所以下句是“古(故)亡(無)承于先王”。
信陽二號墓楚簡中見有字作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該字目前有多種釋法,或釋為“緣”,[26]或釋為“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27]或釋為“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28]或將之與前引曾侯乙墓竹簡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視為一字,並釋為“劃”。[29]按,《說文》云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俱從“豕”。楚文字中“豕”字和“豕”旁迭出繁見,[30] 未見一例有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相同或近似者,可見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或“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均不確。金文中有字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十三年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壺),此字於上博簡《子羔》篇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31]該字從目從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可隸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由“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演變為“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由“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演變為“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如出一轍。可見就字形而言,“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與曾侯乙墓竹簡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確為一字。信陽簡此字出現在以下辭例當中:
1、二囩(圓)監(鑒),屯青黃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簡2-01)
2、柅條,厀(漆)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簡2-018)
3、柅條,厀(漆)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簡2-018)
4、□土螻,厀(漆)青黃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簡2-03)
5、□脛二十【又】五,屯【厀(漆)】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簡2-026)
6、一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厀(漆)青】黃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簡2-028)[32]
以上諸“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李家浩先生釋為“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讀作“腞”。[33]按,筆者雖不贊同將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釋為“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但李先生根據上下文義推導出“這些‘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都是指器物上繪畫的紋飾”則確為卓識。筆者以為以上諸“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仍用作“文”。典籍中“文”與“青黃”常可連言,如李先生在其文中即舉有如下二例。《莊子·天地》:“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淮南子·齊俗》:“譬若芻狗土龍之始成,文以青黃,絹以綺繡,纏以朱絲。”“青黃而文之”、“文以青黃”與簡文之 “厀(漆)青黃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文)”語義相仿,可參。
前文指出“文”是指青赤相錯之彩繪紋飾,上引簡2-018中“厀(漆)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文)”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文)”蓋即用作此義。“青赤”蓋“文”字用作彩繪紋飾時之常規含義,故在簡文中無需寫明“青赤”二字。簡 2-01等其他簡文之所以突出交代“青黃”二字,蓋“青黃”非“文”字用作彩繪紋飾時之常規含義,故需要在簡文中特意寫明。
信陽二號墓竹簡中還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簡2-02)字,從糸從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可隸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34]該字出現在“一兩(緉)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縷(屨)”的文句當中。[3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故事简介

5] 典籍中“文”亦可指繒繡之類的絲織品。《書·禹貢》:“厥篚織文。” 孔穎達正義:“文者是綾錦之別名。”《楚辭·招魂》:“被文服纖。”王逸注:“文,謂綺繡也。”《漢書·貨殖傳》:“文采千匹。”顏師古注:“文,文繒也。”簡文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蓋即用作此義,因其是指絲織品,故字從糸表義。“一兩(緉)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縷(屨)”蓋即一雙由繒繡之類的絲織品製作而成的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屨。
前引十三年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壺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出現在“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牙(邪)僰(幅)、赤舄”之文句中。[36]“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用在“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之前,蓋亦用作“ 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從衣表義,當與衣服有關。《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二》:“昔秦伯嫁其女于晉公子,令晉為之飾裝,從文衣之媵七十人。”《史記·孔子世家》:“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可參。
《子羔》篇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二見,相關文句如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也,觀于伊而得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厽(叄)【簡11上

中国历史故事刘邦和项羽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年)而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於伓(背)而生=(生,生)而能言,是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禹)也。禼(契)之母,又(有)乃(娀)是(氏)之女【簡 10】也,游於央(瑤)台之上,又(有)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燕)監(銜)卵而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錯)者(諸)其前,取而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吞)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簡11下】三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年)而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膺),生乃呼曰:【中文大學藏簡】[37]
這段文字講述的是禹與契之出生的傳說故事。《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中關於禹與契之出生,說“至禹生發於背”,“契先〈生〉發於胸”。上古音“文”為明母文部字,“發”為幫母月部字。二字聲母同為唇音,韻亦很近,故該篇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似均當依《春秋繁露》讀作“發”。[38]
最後,筆者對“畫”和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之構型談一點自己的看法。《說文》:“畫,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畫之。”按,此非“畫”字構形本義,從“田”之“畫”始見戰國,金文中畫字下部從“周”。關於“周”字,有學者指出即古“彫”字。[39]據此,“畫”字似當分析為是一個從周(彫)從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文)的會意字。至於“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下部從“刀”。蓋花紋有繪畫和雕琢之別,“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似即雕琢之“文”之專字,但其在曾侯乙墓竹簡和信陽楚簡中仍用作繪畫之“文”。
附記: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8年重大課題“十一五期間新發表出土文獻資料庫建設”(專案編號:2007JJD740064)中期成果。



[1]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注[57],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附錄一,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487—531頁。
[2]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52頁;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第737頁;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76頁;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69頁。最近出版的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351頁)亦從《楚文字編》將該字釋為“劃”。
[3]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筃)”字從白于藍《曾侯乙墓竹簡考釋(四篇)》(《中國文字》新三十期,(臺灣)藝文印書館2005年,第193頁)釋。
[4] 孫海波《甲骨文編》,中華書局1965年,第 128頁。劉釗、洪揚、張新俊《新甲骨文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8頁。
[5] 金祥恒《說卜辭中之子畫》,《中國文字》第四十二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第4627頁。
[6] 孫海波《甲骨文編》(同上注4)第441頁;劉釗、洪揚、張新俊《新甲骨文編》(同上注4)第609頁。
[7] 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第202頁。
[8] 同上注7,第203 頁。
[9] 王國維《戩壽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釋》,上海倉聖明智大學1917年石印本,第24頁。
[10] 參《古文字詁林》第三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06—511頁)“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條下所列商承祚、饒宗頤、金祥恒等人的說法;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華書局2001年,第1306頁。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科學出版社1958年,第81頁、第140頁)、《卜辭通纂》(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425頁)釋此字為“規”,缺乏字形依據,不可信。
[11] 參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同上注10)第1305頁。
[12] 銘文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同上注 10,第67頁)當作族名而置於銘文最後。可從。張日昇(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1974年,第1809頁)從前注[10]所引郭沫若說將“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釋為“ 規”,讀作器名“鬹”。按,釋“鬹”與器形不合,且金文中未再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有用作器名者。
[13]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中國科學院1952 年,第77頁)認為“日”為“旻”之誤字。可從。
[14] 羅福頤《古璽文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 69頁。
[15] 參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9—117頁。
[16] 陳夢家《釋“國”“文”》,《西南聯合大學師範學院國文月刊》十一期,轉引自《古文字詁林》第八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9頁。
[17]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60頁,注釋[三三]“裘按”。
[18]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189頁。
[19]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 155頁、第156頁、第227頁。白于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04頁。
[20] 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 410頁。
[21]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第130頁。朱啟鳳《辭通》,長春古籍書店1991年,第1407頁。
[22] 閻振益、鐘夏《新書校注》,中華書局2000年,第298頁。
[23]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同上注19)第50頁。
[24]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同上注10)。
[25]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中華書局2004年,第309頁。
[26] 劉雨《信陽楚簡釋文與考釋》,《信陽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28頁。
[27] 湯餘惠《戰國銘文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 年,第138頁;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同上注2 )第743頁;李守奎《楚文字編》(同上注2)第 565頁;李家浩《信陽楚簡“樂人之器”研究》,《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頁。
[28] 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同上注2)第 645頁。
[29]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同上注2)第737頁。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同上注2,第382頁)亦從《戰國古文字典》將該字釋為“劃”。
[30] 李守奎《楚文字編》(同上注2)第643—646頁。
[31] 金文中“畫”字或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宅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伯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鼎),與常見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形比較,亦省去了中間“象錯畫之形”的部件,可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之省去中間“象錯畫之形”的部件亦不足為奇。
[32] 以上釋文依據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同上注2,第382-384頁)校改。
[33] 同上注27李家浩文。
[34] 劉雨《信陽楚簡釋文與考釋》(同上注26)、湯餘惠《戰國銘文選》(同上注27)、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同上注2,第917頁)、李守奎《楚文字編》(同上注2,第 734頁)釋為“緣”。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同上注2,第738頁)釋為“繣”。
[35] “兩”當讀作“緉”。《說文》:“緉,屨兩枚也。”“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字從湯餘惠《戰國銘文選》(同上注27,第139頁)、何琳儀《信陽楚簡選釋》(《文物研究》第八期,黃山書社1993年,第172頁)釋讀。
[36] “牙(邪)僰(幅)”從陳劍《西周金文“牙僰”小考》(《語言》第 4卷,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88頁)釋讀。
[37] 竹簡之編連參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竹簡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文物》2003年5期,第56 頁。
[38] 《古文四聲韻》卷一引《貝丘長碑》和《古史記》“蚊”字作“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從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母聲。上古音母、剖均是唇音之部字,故也不排除“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讀“剖” 的可能。
[39]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卷下,中華書局1962 年,第137頁。孫常敘《則、法度量則、則誓三事試解》,《古文字研究》第七輯,中華書局1982年,第7頁。
点击下载附件:
金文-白於藍:釋“紋”
金文-白於藍:釋“紋”
0646釋“紋””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138.html

以上是关于金文-白於藍:釋“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金文-白於藍:釋“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989.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