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蕭旭:銀雀山漢簡《十陳》“鉤行之陳”正詁

  • 蕭旭,銀雀山,漢簡,《,十陳,》,“,鉤行之陳,”,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2 23:45
  • 小虎历史故事网

蕭旭:銀雀山漢簡《十陳》“鉤行之陳”正詁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蕭旭:銀雀山漢簡《十陳》“鉤行之陳”正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蕭旭:銀雀山漢簡《十陳》“鉤行之陳”正詁


銀雀山漢簡《十陳》“鉤行之陳”正詁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台
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一大批竹簡和竹簡殘片,其中有一篇題為《十陳》的軍事文獻,整理者據內容、文例及書體認為是《孫臏兵法》。文物出版社於1975年出版了《孫臏兵法》線裝大字影本和簡注普及本,《十陳》收在下篇。
《十陳》:“凡陳有十:有枋陳,有員陳,有疎陳,有數陳,有錐行之陳,有鴈行之陳,有鈎行之陳,有玄襄之陳,有火陳,有水陳,此皆有所利。”本文於其他陣法姑且不論,單單考察一下“鈎行之陳”。
簡本注釋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故事

:鈎行之陳,左右翼彎曲如鈎的陣形[1]。
影本注釋:《左傳·哀公十七年》:“越子為左右句卒”,杜

中国历史故事鸦片战争的爆发

注:“句卒,鉤伍相著,別為左右屯。”其陣形當與此相類。
張震澤曰:今按,《左傳》全文云:“越子伐吳,吳子禦之笠澤,夾水而陳。越子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進,吳師分以禦之。越子以三軍潛涉,當吳中軍而鼓之,吳師大亂,遂敗之。”……古行軍通常分為中軍、左軍、右軍三部,稱為三軍。今越王於三軍之外復為句卒。不成軍,故曰卒。又與三軍相連,故曰句也。句、鈎古今字,卒、行皆謂隊伍。越之句卒,蓋即此之鈎行。鈎謂與三軍相鈎連,非謂隊形如鈎,本篇下文云:“左右之和必鈎,三聲既全,五菜必具”,正是左右行與三軍相連而不是互相獨立的意思[2]。
按:影本注釋認為《左傳》“ 句卒”陣形當與此“鈎行之陳”相類是正確的,但其具體陣形並非如簡本注釋所云“左右翼彎曲如鈎”;張震澤先生認為“句、鈎古今字”也是正確的,但謂“卒、行皆謂隊伍”、“鈎謂與三軍相鉤連”卻又錯了。
我們認為,鈎當讀為句,本字為巨,或作榘、矩。《說文》:“巨,規巨也。從工,象手持之。榘,巨或從木、矢。矢者,其中正也。”本指畫方形的曲尺,因稱所畫之方形、直角為矩。又為了和正方形相區別,特指長方形為矩形。字或作拒,《左傳·桓公五年》:“鄭子元請為左拒以當蔡人、衛人,為右拒以當陳人。” 杜注:“拒,方陳。”又《宣公十二年》:“工尹齊將右拒卒以逐下軍……使潘党率遊闕四十乘,從唐侯以為左拒,以從上軍。”杜注:“右拒,陳名。”《釋文》:“拒音矩,本亦作矩。”“左右句”即“左右拒(矩)”。《莊子·田子方》:“履句屨者知地形。”《釋文》:“句,音矩。李云:‘方也。’”成玄英疏:“句,方也。”亦借“句”為“矩”。古代數學著作稱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短直邊為句,長直邊為股。“句”字亦取誼于“方”。下文“左右之和必鈎”,指左右兩翼必成直角。行讀為形,《老子》第24章:“餘食贅行。”魏源《老子本義》引司馬光曰:“行、形古字通用。”朱謙之《老子校釋》引王道、易順鼎、蔣錫昌諸家說並同,上文“ 錐行”、“鴈行”之“行”亦讀為形。陳、陣古今字。
鈎行之

哪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故事

陳,即“矩形之陣”,指長方形的陣形。上文“枋陳”即“方陣”,指正方形的陣形。員陳,指圓形之陣。錐行之陳,指三角形的陣形。鴈行之陳,指“Y”或倒“Y”形的陣形。玄襄之陳,指布袋陣,襄讀為囊[3]。皆各以形狀命名。
《左傳》記“越子為左右句卒 ”,是說越王派出左右兩支部隊,呈直角三角形的二條直邊進發,為“矩形之陣”的變體。越王這次伐吳的軍事行動,《國語·吳語》記載為:“明日將舟戰于江,及昏,乃令

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简版

左軍銜枚泝江五里以須,亦令右軍銜枚踰江五里以須。”《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記載為:“明日,將戰于江。乃以黃昏令于左軍,銜枚溯江而上五里,以須吳兵。復令於右軍,銜枚踰江十里,復須吳兵。”二書雖有“踰江五里”、“踰江十里”的差異,但行動方向是一致的。《國語》韋昭注:“踰,度也。 ”《御覽》卷357引賈逵注:“徑渡曰踰。”韋注與賈說相合,“踰”就是直接渡江,與“溯江而上”恰成直角。越王伐吳的這次“為左右句卒”的行動,就是運用“鈎行之陳”的成功戰例。
于鬯泥于“泝江”、“踰江” 對文,謂“踰江”必是“順流而下”,因云:“踰之言歈也”[4]。于說失之,“踰”訓順流,既無訓詁依據,又與《左傳》所記不合。



[1] 鄧澤宗《<孫臏兵法>注譯》采此說,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
[2] 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中華書局1984年版。
[3] 張震澤謂襄讀為驤,訓反、駕,恐未確。
[4] 于鬯《香草校書》,中華書局1984年版。戎輝兵從于說,見《〈國語集解〉訂補》,南京師範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俞志慧說略同,而失引于說,見《〈國語·吳語〉韋注辨正》,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6期。
此文收在《古籍研究》2009年上、下卷合刊。
点击下载附件:
蕭旭:銀雀山漢簡《十陳》“鉤行之陳”正詁
蕭旭:銀雀山漢簡《十陳》“鉤行之陳”正詁
0696銀雀山漢簡《十陳》“鈎行之陳”正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038.html

以上是关于蕭旭:銀雀山漢簡《十陳》“鉤行之陳”正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蕭旭:銀雀山漢簡《十陳》“鉤行之陳”正詁;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9090.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