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明史-明史研究书籍提要

  • 明史,明朝,南明王朝,日本政治,政治背景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3 08:27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明史-明史研究书籍提要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明史-明史研究书籍提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明史研究书籍提要


前 言


早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求學時期,筆者受牟潤孫教授啟發,對明代史事深感興趣,並開始標點《明史》。後雖致力於其他方面的研究,但仍閱讀了一些明史著作,每得一書,即寫成提要。其時有一心願,希望能編為《明史研究書籍提要》一冊,就二十世紀以來的明史研究,作概括而全面的介紹。無奈諸事繁擾,加以有關明史的新書出版日多,未能持之以恆,徒增唏歔。事隔二十年,而仍以此為念。近日偶然翻閱舊稿,敝帚自珍,略加整理,共成九十九條目。因初稿寫於一九七○年代末期,所介紹之書,僅至一九七○年代而止,遺漏固然不少,基本上則可反映當時學界的情形。但願今後繼續搜求和補充,並加入一九七○年代以來面世的著作,為明史研究盡一分心力,為學界提供多少方便。
這些書目提要,可以粗略分為以下幾類:(一)目錄、史料,001-005;(二)明史通論,006-013;(三)明史論集,014-022;(四)政治、內事,023-031;(五)軍政、制度,032-036;(六)社會、經濟,037-050;(七)對外關係,051-061;(八)人物、思想,062-99。
【001】朱希祖:《明季史料題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146頁)
記載明朝尤其是南明歷史的書籍,在清朝屢經焚燬和竄改,本書著者多方搜求,每得一書,即詳加校勘和考證,並指出其中經過後人刪補竄改的痕跡。本書收錄書跋八十二篇,其中關於明季史籍的佔六十二篇,大多數曾發表於《北大圖書部月刊》、《圖書月刊》(重慶版)、《文史雜誌》等期刊,部分則為未刊稿及從日記中摘抄出來的,對於研究明末清初的歷史,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002】謝國楨編著:《明清筆記談叢》,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香港:華夏出版社重印本,1967年。(370頁)
明清兩代的筆記,種類繁多,雖良莠不齊,價值不同,但確實保存了不少珍貴的歷史資料,可供後人治史時參考。本書分為兩部分,前半為「明清筆記談叢」,包括《草木子》、《菽圍雜記》、《濯纓亭筆記》、《見聞紀訓》、《見聞雜記》、《三家 老委談》等書提要凡四十八篇,扼要介紹各書內容及使用價值等,並敘述書中有關作者生平、社會風俗、科技發明等比較生動而有意義的事蹟;或連類並舉一些其他筆記等類的書籍,綜合比較,互相貫通印證。此外,作者還批判了以往拿筆記稗乘作為茶餘酒後「談助」的不正確看法。後半收錄〈明清史料研究〉、〈明代邊防史乘十種跋〉、〈叢書刊刻源流法考〉、〈三省礦防考跋〉、〈彭茗齋著述考〉、〈陳則雲事輯〉、〈張南垣父子事輯〉、〈關於全祖望鮚埼亭集之題跋〉、〈平景孫事輯〉等文章,或為史料評述,或為書籍題跋。總之,謝氏此書對於明清筆記等資料的介紹,扼要明白,是很值得注重的參考書。
【003】蔣考瑀編:《明史藝文志史部補》,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9年。(143頁)
清代思想箝制甚嚴,明人著作多遭忌諱而不行於世,清修《明史》時亦多略而不載。本書以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為主,再採用姚覲元《清代禁燬書目》及近人所編專題目錄如謝國楨的《晚明史籍考》、吳玉年的《明代倭寇史籍志目》、朱士嘉的《明代四裔書目》和《中國地方志綜錄》等十數種資料,增補《明史》〈藝文志〉史部未予收入的書籍凡四千餘種,為數相當可觀,其編排次序悉依《明史》分類:(一)正史類、(二)雜史類、(三)史鈔類、(四)故事類、(五)職官類、(六)儀注類、(七)刑法類、(八)傳記類、(九)地理類、(十)譜牒類,另增附(十一)目錄類。〈後記〉指出《明史》〈藝文志〉所載史部書籍與《明史稿》〈藝文志〉的內容僅有少數差異之處,但若干記錄則與其他書目不同。
【004】王崇武:《明本紀校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27],北平: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5年;香港:龍門書店影印本,1967年。(135頁)
《明本紀》原稱《皇朝本紀》,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記明太祖事蹟,起自濠州從軍,迄於洪武五年(1372),分年編排,是研究明初史事的重要資料。該書內容大致與《太祖實錄》相同,所以王崇武取今本《實錄》互相校對,間採他書註其本末,而成《明本紀校注》一冊。〈序〉中論考《皇明本紀》成書年代和史料價值等,指出「此書與《實錄》關係綦密,而成書則在今本之前,可能為修史之原料,亦可能鈔自《實錄》初修本,要就史料價值言,遠勝於今本《實錄》矣。」正文則校勘不同版本間的正誤,於每段之後附《實錄》文字以茲比較,再加按語考其異同,精闢見解頗多,實為用心用力之作。
【005】《古今圖書集成中明人傳記索引》(IndexofBiographiesoftheMingPeriodin“Ku-chinT’uShuChiCh’eng”),香港,1963年。(222頁)[缺編纂者及出版者資料]
本索引根據1934年中華書局影印本《古今圖書集成》中有關明代傳記部分,即:明倫彙編之皇極、官常、氏族;博物彙編之藝術、神異;理學彙編之學行、文學、字學諸典編成。目錄部分附有姓氏的英文拼音,依字母次序排列。
【006】吳:《讀史劄記》,北京:三聯書店,1956年。(358頁)
本書選錄1931至1948年間作者所撰的劄記式論文共十一篇,按寫作時間順序編排。除〈王茂蔭與咸豐時代的幣制改革〉、〈投下考〉及〈元代之鈔法〉外,以下各篇都是有關明史的:(一)〈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考證《金瓶梅》一書的時代,認為大約是萬曆十年至三十年(1582-1602)間寫成的作品,退一步說,最早也不會早過隆慶二年(1568),最遲亦不能後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並扼要論述其時代背景。(二)〈朝鮮李朝實錄中之李滿住〉是以《李朝實錄》中的記載為中心,探討建州史前期著名領袖李滿住的家世、住地及建州左衛的西徙,明與朝鮮兩屬下的李滿住及其滅亡的經過。(三)〈明代的軍兵〉記明代的軍與兵、衛所制度、京軍、衛軍的廢弛、募兵、軍餉與國家財政等軍事上的問題。(四)〈記明實錄〉摘錄《明實錄》中資料百數十則,分成五類,輯為長編,「《實錄》價值,言人人殊,記『評騭』第一;採錄纂修,史官之職,記『史官』第二;椒園焚稿,史宬尊藏,記『儀制』第三;高、光著錄,數經改修,記『掌故』第四;內廷錄副,士夫爭傳,記『傳布』第五。」(五)〈明教與大明帝國〉論證明之國號出於明教(摩尼教),對明太祖與紅軍、大明帝國與明教的關係加以探究。明教自唐代輸入,至南宋而益盛,窮流溯源,因並及之;明教又與自出佛教之彌勒教傳說及白蓮社合,故亦連帶敘述。(六)〈記大明通行寶鈔〉申述明太祖印造大明寶鈔和歷朝流通的情況,兼及戶口、食鹽、鈔、關、商稅及俸給、贖法等與鈔法有關的事項。(七)〈明初的學校〉記明代初期的國學和地方的府州縣學,認為「研究明代學校和政治的關係,洪武一朝是最有代表性的時期。」(八)〈「社會賢達」錢牧齋〉指責錢謙益(牧齋)對明朝失節、出賣祖國人民,在清朝則名列《貳臣傳》,羞辱至極。最後兩篇文章中的一些說話,是針對著寫作時的環境和人物而發的,多少含有影射的成分,詳見〈後記〉所述。本書內容,雖如作者所稱「只是若干專題史料的彙集」,但它除了整理和提供很多有用的資料給讀者參考外,還有不少精闢的見解。
【007】孟森:《明代史》,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年。(392頁)
本書原稿是孟森在北京大學講授明清史時,由北大出版組鉛印發給學生的講義,經勞貞一校對,楊聯陞作〈序〉,重新出版。書分兩編,第一編「總論」兩章,論《明史》在史學上之地位及《明史》體例。第二編「各論」共有七章:第一章〈開國〉述太祖建國及洪武年間大事;第二章〈靖難〉記建文朝事之得失,靖難之變及其後明運之隆替,仁宗、宣宗兩朝大事等;第三章〈奪門〉述英宗正統初政,土木之變,景帝即位後的措施,奪門之變,憲宗、孝宗朝的政局和諸朝學術;第四章〈議禮〉論武宗之失道,世宗時的議禮及其影響,穆宗朝的政治、學術;第五章〈萬曆之怠荒〉分沖幼之朝、醉夢之期、決裂之期敘述神宗在位四十餘年的朝政,附光宗在位一月的經過;第六章〈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論天啟朝之閹禍,崇禎致亡之癡結,流賊及建州兵事;第七章〈南明之顛沛〉載弘光朝、隆武朝、永曆朝及魯王監國事蹟。本書論述明代大事與制度、學術等,簡明扼要,實為近人研究明史的早期代表著作之一。
【008】李光璧:《明朝史略》,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232頁)
本書原是作者在天津師範學院講授明清史課程講稿的一部分,經過修改和補充而成,概略地闡述明代社會經濟和政治文化的歷史。全書八章的內容如下:(一)明帝國的建立,社會經濟的恢復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的高度發展;(二)永樂、宣德間封建政權的鞏固與對外擴張;(三)正統至正德時期明帝國統治的危機;(四)商品經濟的發展與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沿海倭寇的侵擾與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海盜商人的東來;(五)嘉靖至天啟時期統治階級的腐朽、黨派紛爭、封建掠奪的加深和階級鬥爭的新發展;(六)滿族的興起和建國,明朝「遼事」的失敗與明末農民大起義;(七)清軍入關和漢族人民的抗清鬥爭;(八)明朝的文化。
【009】黎傑:《明史》,香港:海僑出版社,1962年;台北:大新書局,1964年;[缺出版地]:九思出版社,1978年。(650頁)
本書分門別類,概述明代政治、制度、學術思想、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第一篇〈明代政治述略〉分明初、明代中葉、明代末葉及南明四個時代記敘重要史事;第二篇〈明代法制述略〉分成四章討論職官制度、兵制與刑制、考選制度、財政制度;第三篇〈明代學術思想述略〉闡述:(一)思想概略,(二)文學概略,(三)晚明三本名著(《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與西洋學術之輸入,(四)藝術概略;第四篇〈明代的交通、都市與人口〉詳列有關記錄;第五篇〈明代的社會狀況〉略論明代的農工商業、風氣與宗教。書末附〈明代大事表〉。
【010】李洵:《明清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香港:文昌書局翻印本。(261頁)
本書原為作者講授明清史的講稿,是一冊概論式的著作。〈緒論〉討論明清時期的歷史及分期、史料與史學等問題,以下共有九章。作者將明代歷史發展分成五個階段來敘述:(一)反元民族鬥爭的勝利與封建帝國的建立,1368-1402;(二)十五世紀中國封建社會的重大發展,1403-1435;(三)十五、十六世紀頃明帝國的危機,1436-1521;(四)十六世紀中國社會的繼續發展與資本主義關係的萌芽,1522-1596;(五)清的建國與明帝國在農民起義浪潮衝擊下的滅亡,1596-1644。第六章以後屬清史範圍。
【011】沈明璋:《明代政治史》,台北:自印本,1967年。(294頁)
這是一冊概略敘述明代史事的著作,分成十章:(一)大明帝國的創建〉;(二)〈明初的政局〉;(三)〈明初的對外〉;(四)(五)〈明室的中衰〉;(六)〈明代的外患〉;(七)〈張居正的相業〉;(八)〈明季的秕政〉;(九)〈明室的覆亡〉;(十)〈明代的制度〉。綱目清楚,內容則多引用《明史》文字。
【012】姜公韜:《明清史》,台北:長橋出版社,1979年。(167頁)
本書是傅樂成主編《中國通史》(共八冊)中的一部,用語體文撰寫,通暢易讀,採錄圖片頗多,史事的敘述則較簡略。第一章〈元明之際〉交代元末社會、民族意識與白蓮教的興起,風雲際會的草澤群英,朱元璋早年的發展、平陳友諒與張士誠、北伐與統一的經過等。第二章〈明太祖的開國規模〉記敘明太祖定都、封王和藏富於民的財經措施,明代的學校與選舉,太祖一朝嚴刑峻罰的事蹟,並對政府組織和衛所制度一加探討。第三章〈制度的更張與勢力的發揚〉概述靖難之變後國家的內外發展:通漕與都城的北徙,宦官勢力和閣權的遞進,削藩與邊防的始壞,明初與蒙古、女真的關係,鄭和下「西洋」,西南開發與安南內屬。第四章〈明朝中後期的政局〉介紹明代中葉以後政治日趨敗壞的情形:土木之役與朝事的反覆,成化、弘治之間的政治與軍事,藩王之變,議禮與奉道,南倭北虜,政潮迭起的內閣和張居正的政績。第五章〈明清之際〉依次說明黨議與閹禍,努爾哈赤的龍興大業,明朝的守禦,流寇亡國與清人入關,南朝恢復的失敗和清統一的告成。第六章〈清朝的極盛與中衰〉。第七章〈五百年社會文化的掠影〉綜述明清兩代人口發展與土地利用,商業與工藝,社會流動,書吏、幕友、鄉紳,王學的風靡與反動,從「經學即理學」到「六經皆史」,文學與書畫。
【013】鄧明炎:《明代之建國及其興亡》,台北:天山出版社,1976年。(167頁)
本書是一冊概述性的著作,就明代建國及有關興衰的史事摘要分述,並藉此闡明中國歷史上治亂興衰的道理。全書分為下列九章:第一章〈明太祖之開國〉,述元帝國崩潰、群雄競起和明太祖創業的經過,認為太祖成功的原因在於以民族主義號召天下、以仁義取得人心及見識過人。第二章〈明太祖的政治措施〉,從政治上的革新和嚴酷的統刑兩方面對明太祖的措施加以探討,指出一切制度都力矯元時之枉失,但太祖得國後不免猜忌,故其設施實在得失互見。第三章〈明成祖時代〉,記靖難之變及其後的殺戮,綜述成祖的事業與其功過。第四章〈仁宣的盛世〉,述仁宗、宣宗的繼立及兩朝治績,認為主要應該歸功於輔佐得人,如蹇義、夏原吉和三楊等。第五章〈明代的中央政府制度〉,討論初期的宰相制度、內閣的形成、閣臣的任用、內閣的職權、票擬與批紅。第六章〈明代中期的憂患〉,就宦官專權、土木之變、景泰禦虜、奪門之變、憲宗與孝宗時代的政治、武宗之昏亂、世宗的迷信等史實,說出明代中期內憂外患日趨嚴重的情形。第七章〈晚明政治的敗壞〉,從張居正的革新說到神宗的弊政、光宗熹宗的荒亂、平倭與援朝、東林黨禍及挺擊、紅丸、移宮三大案。第八章〈明室之覆亡〉,敘滿洲興起、寧遠之捷、流寇猖獗與崇禎亡國,並分析明室傾覆的主要原因。第九章〈南明之復國運動〉,記弘光之消沉、隆武之簡樸、永曆之顛沛及魯王監國,而以鄭成功的光復事業作為尾聲。各章內容,多取材於《明史》、《明史紀事本末》及孟森《明代史》諸書。末後附〈明代帝系表〉、〈大事年表〉、〈明代職官表〉。
【014】存萃學社編集、周康燮主編:《明代社會經濟史論集》(第一至三集),香港:崇文書店,1975年。(220頁;344頁;373頁)
本書選輯1936-1967年間王崇武、吳、梁方仲、王毓銓、李光璧等學者在《中國社會經濟史集刊》、《禹貢半月刊》、《歷史研究》、《歷史教學》及《史學月刊》等學報上發表有關明代社會經濟史的論文共四十九篇之多,照原版影印而成,極便利治明史者參考。第一集十四篇,計有:王崇武〈明代之屯墾政策與井田說〉、〈明代民屯之組織〉、〈明代的商屯制度〉;賴家度〈明代農民的墾荒運動〉;陳詩啟〈明代的工匠制度〉;吳〈明初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李光璧〈明代手工業的發展〉;白壽彝、王毓銓〈說秦漢到明末官手工業和封建制度的關係〉;全漢昇〈明代的銀課與銀產額〉;清水泰次著、王崇武譯〈明代之漕運〉;童書業〈重論「鄭和下西洋」事件之貿易性質〉;賈敬顏〈明代瓷器的海外貿易〉;李光璧〈明代西茶易馬考〉;劉炎〈明末城市經濟發展下的初期市民運動〉。第二集收錄十六篇,依次為:郭厚安〈略談明初的屯田〉;方楫〈明代的軍屯〉;王毓銓〈明代軍屯制度的歷史淵源及其特點〉、〈明代的王府莊田〉、〈明黔國公沐氏莊田考〉;周良霄〈明代蘇松地區的官田與重賦問題〉;楊國宜〈晚明土地佔有關係的演變〉;傅玉璋〈談談李自成的均田〉;王守義〈明末農民軍「均田」口號質疑〉;劉重日〈「均田」口號質疑的質疑〉;陳鳴鐘〈試論明建國初年土地田畝戶口賦役諸制度〉;梁方仲〈明代戶口田地及田賦統計〉;王崇武〈明代戶口的消長〉;王毓銓〈明代的軍戶〉;何維凝〈明代之鹽戶〉;梁方仲〈明代糧長制度〉。第三集收有論文十九篇:洪煥椿〈關於明代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問題〉;柯建中〈試論明代商業資本與資本主義萌芽的關係〉;方楫〈明代手工業發展的趨勢〉;史宏達〈明代絲織生產力初探〉;彭澤益〈從明代官營織造的經營方式看江南絲織業生產的性質〉;鄭天挺〈關於徐一夔《織工對》〉;梁方仲〈明代「兩稅」稅目〉、〈一條鞭法〉、〈釋一條鞭法〉、〈明代十段錦法〉、〈明代銀礦考〉、〈明代國際貿易與銀的輸出入〉;方楫〈明代治河和通漕的關係〉;吳緝華〈明代的海陸兼運及運河的濬通〉;方楫〈明代的海運和造船工業〉;陳得芝〈試論鄭和下「西洋」的兩重任務〉;田靜〈明代遼東的馬市貿易〉;傅玉璋〈李自成起義軍的商業措施〉;趙儷生〈論明末大農民軍對貨幣財源的積累〉。
【015】黃開華:《明史論集》,香港:誠明出版社,1972年。(681頁)
本書收錄作者十餘年間所寫的七篇論文,凡數十萬言,其中有關南京政制者兩篇,分析晚明政治社會的有兩篇,討論黃梨洲的也有兩篇,而字數最多、最為可觀的,則是關於明代土司制度設施與西南開發的專論。各篇內容大略如下:(一)〈明政制上並設南京部院之特色〉考據有關資料,指出成祖遷都燕京以後並留南京部院,成為明代政制上的一大特色,是中國歷史上所僅見,其存在亦自有實際之需要。(二)〈補明史南京七卿表〉補正史之所未備,按《明史.七卿表》所列,盡屬北都七卿,本表則詳列南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考题

京七卿的更替,據此亦有助於觀察中樞人事的動向。(三)〈明代土司制度設施與西南開發〉探討明代統治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制度與政策,按土司制度是奠定開發西南少數民族的基礎,此文資料豐富,整理排比,用功非淺,相信是目前研究有關問題最詳盡的著作。(四)〈晚明寙政促致社會經濟崩潰之剖析〉討論明室敗亡的關鍵所在。(五)〈晚明科舉與士風頹敗之探討〉指出晚明的科舉制度非特無助於學術政治,轉成敗壞人才之具。(六)〈讀《明夷待訪錄》書後〉就《明夷待訪錄》一書,綜述黃梨洲對明代政治、經濟、軍事、學術思想、科舉取士等各方面的意見。(七)〈明遺老黃梨洲之史學〉專論黃梨洲治史的成就及其影響編修《明史》的大概。
【016】李光濤:《明清史論集》(上、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748頁)
本書輯錄作者二十年間在《學術季刊》、《東方雜誌》、《大陸雜誌》等雜誌上所發表的論文凡五十二篇,內容主要關於兩方面:一是明代與朝鮮的關係,作者利用朝鮮《李朝實錄》中的資料,就個別的問題加以考證;另一是明清之際的史事,因明代覆亡、清朝代興的關鍵原因,官書向無紀錄,而漢滿民族的交涉,官書隱而不載、或載而不實者,所在多有,作者引用內閣檔案資料,究明若干史事的真相。引文中不乏貴重資料,考證亦詳。作者對明清兩代檔案文獻之研究,用功頗勤,凡與問題有關的資料,均盡量予以摘錄。
【017】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634頁)[另台北世界書局有翻印本]
本書收錄論文四十四篇,大約可分為兩類:一為歷史事實的論述,一為文獻資料的考訂,主要集中於滿清入關前後事蹟的研究。其中大部分曾在報刊上發表,或曾收於《心史叢刊》及《清初三大疑案考實》中,少數則為未刊稿。屬於明史範圍的,有〈建文遜國事考〉、〈萬季野明史稿辨誣〉、〈明本兵梁廷棟請斬袁崇煥原疏附跋〉、〈明烈皇殉國後紀〉、〈任民育〉、〈南明永曆帝致吳三桂書跋〉、〈後明韓主〉、〈三朝遼事實錄評〉、〈崇禎存實疏鈔跋〉、〈傳鈔本黃景昉國史唯疑跋〉、〈書明史鈔略〉、〈書樵史通俗演義〉、〈重明遺民傳序〉等十餘篇。書首有商鴻逵的〈編輯說明〉,指出「著者是一個舊型的歷史學者,其在學術工作上的成就,受了他的立場、觀點和治史方法的很大的限制。但……同時也應該承認,他在若干具體事情的看法上也自有其精到的、敏銳的地方。」編輯本書時,除了考慮文章的內容對現今的研究工作有無參考價值外,還特別注意暴露政治壓迫和對封建統治者內部矛盾的著作。台北世界書局翻印本合訂為一冊,對〈編輯說明〉有所刪改,著者所撰其他有關歷史的文章附目亦削去後半。
【018】蘇同炳:《明史偶筆》[人人文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125頁)
本書輯錄有關明史的論文四篇,佔全書主要篇幅的,一是〈明代相權問題研究〉,闡述洪武初年的君權與相權、內閣、票擬與批紅、相業與相體、明代宰輔職權的演變等等;另一是〈明代的邸報與其相關諸問題〉,記明清兩代的邸報,評述《萬曆邸報》並對其作者問題提出商榷。此外,還有〈論臺灣外記中的鄭芝龍史事〉和〈沈光文的出身考〉兩篇短文。
【019】黃彰健:《明清史研究叢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655頁)
作者此書收錄有關明清兩代史事、政制及史料考證的文章共二十餘篇,凡數十萬字,分作五卷:卷一以論述明代制度為主,計有〈論《祖訓錄》所記明初宦官制度〉、〈論《祖訓錄》頒行年代並論明初封建諸王制度〉、〈論明初的四輔官──並論明初殿閣大學士的設置及東宮官屬之平駁諸司啟事〉、〈讀皇明典禮〉、〈讀明刊《毓慶勳懿集》所載明太祖與武定侯郭英敕書〉諸篇。卷二探討明律,有〈《大明律誥》考〉、〈律解辯疑、大明律直解及明律集解附例三書所載明律之比較研究〉、〈明洪武永樂朝的榜文峻令〉三篇。卷三論考明代史料:〈校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本明實錄序〉、〈明實錄校勘記引據各本目錄〉附〈今存明神宗實錄為初修本說〉、〈明末實錄書成騰寫四份說〉、〈明外史考〉及〈續記〉、〈讀明史王艮傳〉、〈《明史考證逸》糾謬〉。此外,卷四〈論明初北元君主世系〉、〈奴兒哈赤所建國號考〉等篇討論滿清史事,卷五則辨析康有為與戊戌變法史事。
【020】李光璧編:《明清史論叢》,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294頁)
本書輯錄探討明清兩代政治、社會、經濟各面的論文十八篇,有關明代及明清之際史事的約佔三分之二,內容圍繞著以下幾個重心:(一)明代土地及田賦制度──賴家度的〈明代土地佔有關係和賦稅制度的演變〉綜論明初民田和官田的性質、明代皇莊莊田擴張的影響和一條鞭法的歷史意義;梁方仲的〈明代糧長制述要〉說明糧長制設立的目的,糧長的職責及其所享有的特權,制度的演變等。(二)明代的手工業生產──李光璧〈明代手工業的發展〉概述明代手工業者的社會地位,絲織和棉織技術的提高,燒造和礦冶的進展,造紙和印刷業上的成就;賈敬顏的〈明代景德鎮的瓷器和松江的棉織業〉則就瓷器及棉織業的代表性產地加以探究。(三)明末農民起義問題──李光璧的〈明代農民大起義〉略述農民起義的擴大和發展,李自成顛覆朱明王朝的經過,張獻忠的建國和失敗等;董玉瑛的〈有關明末農民起義流動作戰的一些問題〉剖析流動作戰的過程和所使用的方法,它本身所具備和創造了的條件,其表現及缺點等;馬少僑的〈明末武岡人民的反藩役鬥爭〉記敘崇禎末葉武岡人民

智利国家地图中国历史故事

反對岷王企修建王城之役而掀起的武裝事件。(四)明清民族關係及抗清運動──李文治的〈晚明統治階級的投降清朝及農民起義軍的反清鬥爭〉強調吳三桂的投敵給滿清打開侵略之門,文武漢奸的投靠對清朝統治中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644年以前農民軍堅持反封建壓迫的鬥爭是正義的,而華北及中原廣大地區淪陷後他們把鬥爭目標轉向清朝,是符合廣大漢族人民要求的;李光璧、賴家度的〈清朝建國及天崇時期的侵明戰爭〉探討明朝和女真各部族的關係,努爾哈赤的建國和明廷對「遼事」的失敗;而記述滿清入關前後各地人民抗清情形的,有賴家度〈一六四五年江陰人民的抗清鬥爭〉、楊寬〈一六四五年嘉定人民的抗清鬥爭〉。(五)明代科技問題──燕羽的〈徐光啟和《農政全書》〉、〈宋應星和《天工開物》〉兩篇分別討論明代兩位科學先驅者的生平及他們的代表作。
【021】包遵彭編:《明史論叢》(十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年。
這套關於明史研究的叢書共有十冊,各冊標題依次為:一、《明史編纂考》;二、《明史考證抉微》;三、《明史考證逸》;四、《明代政治》;五、《明代土司制度》;六、《明代邊防》;七、《明代國際關係》;八、《明代經濟》;九、《明代國際貿易》;十、《明代宗教》。除了第三冊全本及其他各冊中少數文章是清人所撰之外,收錄的多是近數十年來較為出色的論文,每冊並有編者的簡要〈導論〉。在明史研究的範疇中,這套網羅了近百篇專論的大規模論文集,是很方便參考的。不過,內容的編排和論文的選擇等,似未經過嚴格的考慮,例如部分作品的撰寫年代過於久遠,或者所論過於瑣細,以致整套叢書予人參差不齊的印象;而且,編者若能有效地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作出比較,則更能說明出所選論文的價值所在。詳細內容,可參閱各冊的提要。
【022】趙令揚:《明史論集》,香港:史學研究會,1975年。(88+34頁)
本書是作者把發表在各學報上有關明史研究的論文,照原版影印輯錄而成,共收論文七篇:(一)〈論明代之宦禍〉綜論明代宦官為禍政事的經過,指出自太祖、建文之嚴御宦官至成祖寵任宦官,為明政一大轉捩點。至英宗時終發展為一代之禍。明之衰亡,乃宦禍所致;而宦禍之興,則為士大夫與宦官勾結及黨爭所促成。(二)〈論南明弘光朝之黨禍〉記述崇禎殉國後,南下諸臣不思合力救國,反而繼續加強黨爭的情形。(三)〈記明時中國人在東南亞之勢力〉概括明代華僑活躍於東南亞的狀況,認為明初至宣德是全盛時期,正統至正德期間是奮鬥時期,嘉靖至崇禎則是與歐人對抗的時期。(四)〈明憲宗朱見深之婚變〉考查憲宗因寵愛萬貴妃而廢后一事的經過,並反映宦官專橫的情形。(五)〈記明代會同館〉分析明代會同館(招待外國國王、王族和使節的機構)的職務及對外交、貿易、文化等活動的影響。(六)〈論明太祖政權下之知識分子〉探討明太祖對知識分子的態度和政策。(七)〈李贄之史學〉闡述李贄所撰《藏書》、《續藏書》及其「六經皆史」的觀點。
【023】李文治:《晚明民變》[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叢刊之23],上海:中華書局,1948年。(225頁)[香港遠東圖書公司翻印本]
關於晚明民變問題有不少研究成果,本書是較早期的著作之一,其內容正如作者在〈緒論〉中所說,是著眼於民變之興衰演變以及在歷史上的作用、影響等,「力避前人之隱諱,據實直陳。」作者認為,晚明民變的發展可以分為下列四個時期:(一)天啟七年(1627)至崇禎六年(1633),是初起時期;(二)崇禎六年(1633)冬至十七年(1644)春,是極盛時期;(三)崇禎十七年(1644)夏以後,是漸衰時期;(四)隆武(1645-1646)、永曆(1647-1661)兩朝,是轉變為民族鬥爭的時期。書中各章亦依此分期編排:第一章〈晚明社會〉交代當時的背景,第二章〈民變初起時期〉,第三至第五章〈民變極盛時期〉分述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的史事,第六章〈民變漸衰時期〉,第七章〈轉變為民族鬥爭時期──歸明禦清〉。此外有附錄十一則。
【024】賴家度、李光璧:《明朝對瓦剌的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年。(58頁)
明代到了正統年間(1436-1449),政治日趨黑暗,軍隊也腐敗起來,邊防鬆懈。正當這時,在阿爾泰山山麓的瓦剌部,以武力兼併了蒙古高原上的許多部族,成為元朝以後最強大的蒙古帝國。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糾合諸部大舉犯邊,大敗明朝軍隊於土木堡,並俘擄了明英宗朱祁鎮,史稱「土木之變」。瓦剌隨又進兵包圍明朝的京師(北京),以于謙為首的明朝抗戰派官吏,在新皇帝(景帝朱祁鈺)的信任及人民的支持下積極抗敵,終於翌年(景泰元年,1450)獲得勝利,瓦剌送還英宗,並要求恢復「通貢」及「互市」的外交關係。本書敘述瓦剌進攻明朝、及明朝抗戰的經過。第一節〈緒論〉、第二節〈明朝初期的社會經濟狀況〉、第三節〈明朝北方邊防大勢〉、第四節〈瓦剌的興起和南侵〉,對明初內外局勢有明白的介紹。第五章〈土木之變〉記英宗親征被擄、明師潰敗的情形。第六節〈于謙的保衛京師〉、第七節〈明朝對瓦剌鬥爭的勝利〉記述愛國主義者動員救國的經過。最後第八節〈簡短的結論〉指出「土木之變」暴露了明朝統治者的腐朽與昏庸,而「京師保衛戰」則表現出明朝軍民的愛國熱誠。全書約三萬五千字,文筆淺易,是一冊普及性的讀物。
【025】賴家度:《明代勛陽農民起義》,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65頁)
本書闡述明代中葉湖北勛陽一帶地區農民兩次反抗殘暴統治的運動,書分六章:(一)〈明代土地的高度集中〉;(二)〈農民離鄉往哪裏去〉;(三)〈關津和禁山政策〉;(四)〈勛陽農民第一次起義〉;(五)〈勛陽農民第二次起義〉;(六)〈廣大山區的開發〉。前三章分析其時代背景,後三章論述其經過及失敗原因、歷史作用等。
【026】李光濤:《明季流寇始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51],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160頁)
本書的中心要旨,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首述由于先有外賊之煽亂,次述內賊之因勢而起,終之則是所謂『流賊又為清人造時勢』,而明季中國之亡,即亡于此。」全書分成三編:上編〈流賊的來源〉,分述〈流賊因遼事而起的遠因〉及〈流賊蜂起的原因〉(白蓮教、逃丁、邊兵、驛卒、礦徒、饑民);中編〈流賊的燎原〉,分為〈賄賂公行〉、〈權奸誤國〉、〈兵不成兵〉(冒餉、縱賊、害民)、〈鄉兵〉和〈內外交訌〉五章;下編〈流賊的滅亡〉,分述〈李自成之陷都〉、〈多爾袞入關後對李自成的戰爭〉、〈張獻忠史事〉及〈李定國之誓扶明室〉。徵引資料詳盡,惟分析則嫌薄弱。
【027】方宏孝:《明末流寇紀實》,台北:文景出版社,1970年。(122頁)
作者綜合前代所撰正史野史及日記筆記諸書中有關記載,編著而成本書,旨在反對「把明末流寇張獻忠、李自成、高迎祥之流,寫成所謂正統的民族英雄。」內容分為三篇,即〈明末流寇崛起經過〉、〈流寇張獻忠作亂紀實〉及〈流寇李自成禍國紀實〉。
【028】張天佑:《宋明史研究論集──宋明衰亡時期》,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212頁)
本書收錄的五篇論文,都是有關宋明衰亡時期的研究,屬明史範圍的有兩篇:(一)〈明末流寇興起原因的研究〉分別從遠因(國內外用兵的消耗、明末的政治、明末的社會、流寇的淵藪──陝西)及近因(流寇因遼事而起、流寇蜂起的幾個來源)兩方面加以探討;(二)〈論流寇的熾盛與明的覆亡〉闡述政治惡化、崇禎帝處置失當及明廷因招撫、攻伐(催戰致敗)和政策紛歧(剿撫無方)以致亡國的情形。
【029】胡秋原:《復社及其人物》[中華雜誌叢刊],台北:學術出版社,1968年。(166頁)
復社是崇禎元年(1628)張溥等結合各地文社而成的一個復興學術和救國團體,企圖通過輿論和科舉考試制度以改革政治,與明末清初的學術和政治有重大關係。本書是作者對於復社的兩個研究之一,討論復社的政治運動。第一章〈明代政治:帝權、八股、閉關、太監〉、第二章〈明代學術思想:王陽明前後〉及第三章〈東林、閹黨、經世之學、西學〉,旨在說明明朝專制政治之惡化與王陽明的自由思想運動,在萬曆初期已經形成劇烈的衝突。作者把復社的救國運動分成三期:(一)是以文人從事政治救國時期;(二)明亡後,復社諸人首先以烈士的熱血從事軍事救國;(三)熱血既盡,則以遺民的心血從事學術救國,與及深入民間的運動。第四章〈復社之起及其政治救國運動〉,第五、六章〈復社與南明諸王朝之抗清運動〉(上、下),第七章〈復社與清代學術及反清活動〉,即依此分期予以闡述。第八章〈十七世紀前後之中國與世界〉綜論當時中國政治發展與世界局勢的關係。附記:本書下篇題名《明清之際七大思想家》,論復社諸人的學術活動,無法覓得,未知已出版否?茲錄其目次於下:(一)〈黃梨洲〉,(二)〈顧亭林〉,(三)〈王船山〉,(四)〈胡石莊〉,(五)〈方密之〉,(六)〈唐鑄萬〉,(七)〈顏習齋〉,(八)〈十七世紀中西學術之比較〉,〈跋:評章太炎梁啟超二先生之所說〉。
【030】毛一波:《南明史談》[人人文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224頁)
本書收錄作者於1950-1964年間所撰寫的論文十一篇,順次如下:(一)〈浙閩公案與南澳公案〉;(二)〈魯王抗清與明鄭關係〉;(三)〈皇明監國魯王壙誌考釋〉;(四)〈南明大統曆〉;(五)〈南明武臣鄭彩的事跡〉;(六)〈幾件南明史實的研究〉;(七)〈鄭成功的早年事跡〉;(八)〈鄭清和議之經緯〉;(九)〈鄭成功封王考略〉;(十)〈鄭成功復台的歷史意義〉;(十一)〈關於鄭成功事跡的探討〉。要之,其主旨係以鄭成功反清復明之革命史跡為研究中心,而旁及有關各方面。
【031】謝國楨:《南明史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238頁)
崇禎殉國、清兵入關後,明朝宗室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建立了南明政權,領導抗清戰爭。雖然祇有短短的十餘年間,但因有關記載極為紊亂,錯綜複雜,要對南明史事作出全盤的系統研究,是不容易的,本書就是這方面很難得的一部著作。謝國楨是研究晚明歷史最有成就的學者之一,根據他多年來搜集得的資料,用深入淺出的筆法寫出,頗值得重視。
全書編排如下:(一)〈明季社會背景〉;(二)〈農民大起義與清兵的入關〉;(三)〈人民扶持下南明弘光王朝的建立〉;(四)〈大江南北的義師〉;(五)〈冀魯豫義軍的興起〉(六)〈浙中的義師與魯王監國于紹興〉;(七)〈長江中游的義師與閩中建立的隆武王朝〉;(八)(九)〈西南建立的永曆王朝〉;(十)〈鄭成功、張煌言所領導的義師,及鄭成功攻克臺灣〉;(十一)〈全國人民繼續不斷地展開反清運動〉。最後〈結束語〉指出南明史發展進程中的幾個特點:第一,由于外族入侵,各地人民包括各階級各階層的人士,都參加了抗清戰爭,主力是農民軍,而地主階級組織的義軍也發揮了一定的力量;第二,南明政權之所以能夠建立,是由于人民群眾的支持;第三,但在封建社會內,有英勇的人民群眾,也有腐朽的統治階級,二者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第四,明朝的宗室藩王,無論弘光帝、永曆帝和魯王,都屬于明朝統治階級中腐朽階層中的人物,不信任群眾及開明的官僚仕紳,因之南明政權得不到中興,恢復的事業終歸于失敗。書末並附〈大事年表〉。
【032】王毓銓:《明代的軍屯》,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342頁)
本書分為兩編:上編〈明代軍屯的制度和作用〉敘述軍屯的歷史淵源、建置、經營、旗軍拔屯比例、軍餘頂種、軍屯分地、屯田子粒、軍屯的組織、管理監督及作用等。下編〈明代軍屯上的生產關係及軍屯的破壞〉主要討論的內容有承當軍差的軍戶、執行軍差的屯軍和軍餘、屯軍所遭受的封建政治壓迫、經濟剝削、以及屯軍以怠耕、典賣屯地、投獻屯地、逃亡、反抗等形式所進行的階級鬥爭。作者認為階級鬥爭是摧毀明代軍屯的主力,而屯地的佔奪等等加速了軍屯破壞的趨勢。全書最後以軍屯演變的必然歸宿──軍田的「民田」化而告終。徵引資料頗為翔實,惜分析尚嫌不足。
【033】陶希聖、沈任遠:《明清政治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244+200頁)
本書是沈任遠執筆編寫,而由陶希聖指導與校閱。上編〈明朝政治制度〉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略論明代興起及衰亡的經過和因由,概述明代政治制度的建立、演變與得失;第二章〈中央政府〉,第三章〈地方政府〉,第四章〈仕途〉,第五章〈文官制度〉,分立條目予以闡述,舉凡有關政治制度者,均有涉及。是書所引用的資料不少,綱目清楚,頗可參考。下編〈清朝政治制度〉因屬清史範圍,介紹從略。
【034】杜乃濟:《明代內閣制度》[人人文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324頁)
明代內閣制度,是明太祖廢相後,自然演變而成的制度。內閣初時本為一秘書性質的機關,以後漸掌大權,至清代更成為法定的中樞機構。本書是探討這一問題的專論,共分七章:(一)〈緒言〉為全書綱領;(二)〈內閣制度之起源、演變及其影響〉綜述內閣制度的形成和變遷,認為廢相雖基於明太祖一己之意圖,而內閣卻產生於事實之要求;(三)〈內閣機關〉說明其組織及地位;(四)〈內閣之職責〉指出最初的規定和其後的事實並不一致,而且職責種類雖多,最後取決於皇帝的作風則一,故著重實際演變加以分析;(五)〈內閣職責之分析〉研究內閣與君主、六部及閣臣之間的權力關係;(六)〈內閣與宦官〉探討宦官對內閣的影響;(七)〈結論〉檢討內閣制度之得失;書末附錄〈明帝世系表〉及〈內閣大學士年表〉等。
【035】Hucker,CharlesO.,TheCensorialSystemofMingChina.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66.(406pp.)
賀凱《明代中國的監察制度》一書專就有明一代的監察制度作系統性的研究,而特別注重明初及明末兩個時期:第一期由永樂二十二年(1424)至宣德九年(1434),即仁宗、宣宗在位期間;第二期由泰昌元年(1620)至天啟七年(1627)。作者認為,前者是監察制度活動的平靜時期,而後者則是監察制度的動盪時期。全書分為七章,雖屬專題研究,但對於明朝政治、黨爭、內憂、外患等,均有清楚的敘述。附:此書有趙令揚撰書評,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卷1期(1969年9月)。
【036】楊樹藩:《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岫廬文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246頁)
明代專制,甚於前代,本書從明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探討,剖析明代興衰之本源。〈緒論〉指出政治多由因襲與演變而成,因襲是繼承前代遺制,演變則為配合本朝需要。且演變之趨勢,在人的方面,莫不由近臣變;在組織方面,莫不由幕僚單位變為國家機關。明代亦大抵如是。正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統治主體〉首述皇帝的位號,對國家和宗室後宮的大權,以及在天子身邊的輔弼(三公、三孤、尚寶司、翰林院);次述太子監國及輔佐太子的機構。第二章〈政務機構〉主要闡論內閣的組織、權責及任免,內閣與天子、部臣、翰林院的關係;對六部、六科給事中及「廷議」亦詳加說明。按:明代輔天子決大政之機關,「草詔」者有翰林學士,「擬旨」者有內閣,「抄駁」者有「科臣」(六科給事中),而「議覆」機關則為六部。第三章〈監察機關──都察院〉分析明代監察機關的組織及權限,人選與陞遷等問題,並略予評述。第四章〈業務機關〉(附文教部門)條錄宗人府、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太醫院、欽天監、國子監的組織和職掌等項目。第五章〈侍衛機關〉列出「二十四衙門」(十二監、四司、八司)與「女官六局」、「宿衛」諸制,兼及宦官專權之因由。最後,作者在〈結論〉中認為明代的政制與制風,弊多於利,損多於益,但亦有足以稱道者,例如明代無后妃、外戚干政之弊,蓋由於太祖立法過嚴;太子宮僚,如詹事府、左右春坊官員並不專設,而以政府官兼領,使宮、府一元化,不發生嫌隙等等。
【037】韋慶遠:《明代黃冊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香港:東方學出版社翻印本。(253頁)
黃冊制度是明代用來管理戶口、征調賦役的重要制度之一,自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命令全國編制黃冊起,直至崇禎十五年(1642)最後一次編制黃冊為止,前後二百六十餘年,基本上與明朝相始終,且又曾經在全國普遍推行,對於明代經濟史、政治史以至文書檔案工作的歷史方面,黃冊制度的研究都是頗為重要的。本書是探討明代黃冊制度最為詳細的專著,對於黃冊制度的具體內容、建立經過,與及在不同時期所起的作用和最後敗壞的經過、原因等等,均予清楚闡明。書分五章:第一章〈黃冊制度的形成及其內容〉記述其歷史淵源、形成過程及內容;第二章〈黃冊制度建立初期所起的作用〉討論黃冊制度的社會基礎,明初對戶政的整頓,黃冊制度與里甲制度的關係,軍黃冊與民黃冊,黃冊制度對明初恢復經濟和鞏固明王朝政權的作用;第三章〈黃冊的管理工作情況〉說明黃冊的保管、整理和利用工作,及推行黃冊制度的經費問題;第四章〈從黃冊制度看明代官僚政治〉寫出推行黃冊制度時官員貪污舞弊的嚴重情形,黃冊庫工作人員消極怠工及其與黃冊工作的矛盾;第五章〈黃冊制度的瓦解〉分析黃冊制度敗壞,賦重役繁、負擔不均的狀況,戶籍不明及實征文冊的出現,一條鞭法的實行與黃冊制度的瓦解。書後附錄有關的統計表。附此書有王思治撰書評,載《歷史研究》1962年3期。
【038】傅衣凌:《明清農村社會經濟》,北京:三聯書店,1961年;香港:實用書局重印本。(192頁)
本書收錄著者所撰論文六篇:(一)〈明代徽州莊僕制度之側面的研究〉;(二)〈明清時代永安農村的社會經濟關係〉;(三)〈清代永安農村賠田約的研究〉;(四)〈閩清民間佃約零拾〉;(五)〈明清之際的「奴變」和佃農解放運動〉;(六)〈明清時代福建佃農風潮考證〉。內容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是關于農村社會經濟構成部分,一是關于階級鬥爭部分。著者認為明清時代的社會性質,尚屬於封建制度的範疇之內,但因處於封建社會的後期,資本主義生產因素的萌芽業已存在,所以它的經濟發展不同於前期的封建社會。上述各文,旨在提供有關資料及著者看法,並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中國社會經濟形態的探討。
【039】康成懿編著:《農政全書徵引文獻探原》,北京:農業出版社,1960年。(40頁)[香港翻印本附於《徐光啟紀念論文集》後]
徐光啟編撰的《農政全書》,是中國古代農業典籍中一部規模宏大、徵引繁博的農書,但因未經徐氏本人作最後定稿,所以內容有待整理的地方頗多。康成懿此書分為〈前言〉、〈從核校中發現的一些問題〉、〈文獻探原一覽〉及〈小結〉四部分,核對《農政全書》所徵引的文獻,並對引述錯亂及混淆之處,作了若干整理工作。
【040】尚鉞:《中國資本主義關係發生及演變的初步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56年。(280頁)[香港:
波文書局翻印本加《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的發展及其演變》副題]
中國社會歷史上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是歷史學者長期爭論的一大重心。尚鉞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論,駁斥「資產階級學者」的看法,在〈作者的話〉中,有清楚的闡述。本書收論文三篇:(一)〈中國資本主義生產因素的萌芽及其增長〉指出「明代,特別是明末三五十年間,中國封建社會已在開始起著本質的變化」,因而重視明代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已出現的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並分析它對於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和作用。(二)〈清代前期中國社會的停滯、變化和發展〉討論明末經已存在的生產關

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佳句

係在清代的演變。(三)〈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的發展及其演變〉研究十七到十八世紀中國出現的社會思想和理論,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上述問題的探討。
【041】人民大學中國歷史教研室編:《明清社會經濟形態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香港翻印本。(357頁)
本書是討論有關明代,特別是中葉以後至清代(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經濟變化與發展的專集,除尚鉞的〈序言〉外,收論文四篇:(一)韓大成:〈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的萌芽〉,論明代中國資本主義關係之萌芽及其增長;(二)王方仲:〈明代一條鞭法的產生及其作用〉,通過對一條鞭法的研究,探討明代賦役制度之變化;(三)黃佩瑾:〈關于明代國內市場問題的考察〉著眼於城市經濟的發展;(四)李之勤:〈論鴉片戰爭以前清代商業性農業的發展〉則論述清代的經濟問題。
【042】藪內清等著,章熊、吳傑譯:《天工開物研究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澳門:玉文出版社翻印本。(235頁)
明末傑出科學家宋應星所撰的《天工開物》十八卷,敘述中國古代飲食、衣服、染色、製陶、採礦、冶煉、兵器、舟船、紙墨、珠玉等事物的生產和製造,是探討古代農工技術的卓越著作。現代日本學者藪內清輯錄有關的專題論文十一篇,並附《天工開物》的日譯和原文,彙為《天工開物的研究》一書,於1953年出版。章熊、吳傑把該書的專題研究論文譯為中文,而成本書,不但介紹了日本學界的研究情況,亦有助於加深對《天工開物》的認識。
首先,藪內清〈關于《天工開物》〉一文說明《天工開物》的重要性以及對日本產業技術所起的作用,分析該書的內容,並指出其優劣點。該書所述,遍及全國各個產業部門,但主要取材於農工商業比較發達的江西省;書成於明末內憂外患之時,但宋應星還說「幸生聖明極盛之世」。大島利一〈《天工開物》的時代〉對此有所解釋,認為明末社會經濟有了新的變化,且江南地區財富相當集中,在封建經濟的解體過程中,出現了一時的繁榮;凡此,都使宋應星在思想上具有一種感性認識,覺得當時所處的社會是「極盛之世」。文中且就明末政治社會、白銀的流通、農村的手工業和都市的產業等問題略加論述,以進一步說明《天工開物》編寫的時代背景。天野元之助〈《天工開物》和明代的農業〉特別說明《天工開物》記述的有些事物和生產技術,從古到今,還繼續使用。篠田統〈明代的飲食生活〉簡略介紹當時的主食和副食,然後就《天工開物》本文中有關食鹽、砂糖及其他調味品等部分,加以注釋。太田英藏〈《天工開物》中的機織技術〉說明養蠶、機織和各種織物技術等等。木村康一〈中國的製陶技術〉闡釋製陶技術的變遷,指出《天工開物》關於這方面的記載是很貴重的,但也有不少錯誤。吉田光邦〈《天工開物》的冶煉、鑄造技術〉論述銀、銅、鐵的冶煉,並與日本的情形作一比較,同時亦涉及鑄造技術的問題。木村康一〈紙和墨〉分析製紙和製墨的原料及技術。藪內清〈關于糧船〉敘述明代遭運與糧船的構造。吉田光邦〈明代的兵器〉就《天工開物》中記述的兵器如弓箭、弩(機械地發射箭的弓)和各種火器加以考察。藪內清〈珠玉考〉把有關真珠、寶石、玉的一些問題,提出來研究。凡原文引書未註明出處的,譯者都參考有關材料,作成譯註加以補充。總括來說,本論文集的內容著重於下列幾個方面:第一、對《天工開物》作出了整體的評價,說明其時代背景,亦就明末政治和經濟的情況加以分析。第二、結合著近代中國農業、工業的實際情況作出說明和補充,指出《天工開物》的現實性。第三、結合著現代科學的分析,說明宋應星特別注重實事求是的精神,用觀察試驗的方法從事實踐,一反明代學術崇尚空談的態度。第四、指出《天工開物》中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不過,〈譯者前言〉指出書中還有個別觀點不正確和有些問題沒有很好說明的地方,例如〈《天工開物》的時代〉的論點和近年中國史學界討論資本主義萌芽的意見有若干距離;〈關于《天工開物》〉考證版本和出版年代的問題,但因未見原刊本,所以還是存疑未決。
【043】陳詩啟:《明代官手工業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183頁)
中國的官手工業約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主要生產部門,是中國封建經濟的重要構成部分。本書收錄有關這方面的論文五篇,對明代官手工業的基本內容和發展線索作了概括的敘述。(一)〈明代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和官手工業的演變〉(代序),闡述明代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生產的發展,商品交流、對外貿易與國內外經濟聯繫的加強,貨幣關係的發展,官手工業的演變及其局限性等。(二)〈明代官手工業的組織〉分述工部、內府監局、戶部和都司衛所、地方官府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官手工業的監察和刑事的組織等。就個別問題加以探討的,則有(三)〈明代的工匠制度〉、(四)〈明代官手工業物料的供應和管理〉、(五)〈明代的灶戶和鹽的生產〉。
【044】何冠彪:《元明間中國境內蒙古人之農業概況》,香港:學津書店,1977年。(75頁)
本書為一專論,分析元明之間在中國境內的蒙古人從事農業的情形,結構如下:一、〈引言〉;二、〈HenrySurruys對蒙古人從事農業的意見〉;三、〈元代蒙古人的農業經營〉;四、〈明代中葉以前境內蒙古人的農業情況〉;五、〈結論〉。除上溯蒙古人的農業起源外,又討論到明朝統治境內對蒙古人之政策,與及蒙古人與「靖難之役」、「閹宦之禍」、「流民之變」等的關係。
【045】李劍農:《宋元明經濟史稿》,北京:三聯書店,1957年。(297頁)
本書是作者所撰《先秦兩漢經濟史稿》及《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二書的續編,概述宋元明三代經濟史,共分八章。第一章為總敘,討論經濟領域重心向東南移動、北部國防線的喪失及其影響、遼金元統治下之經濟逆轉;以下七章分述農業、手工業、貨幣、商業、海上對外貿易、土地與農民之關係、賦役,分別從不同的重心扼要地介紹和闡釋宋元明三代的經濟發展,是一冊頗值得重視的概論書。附:本書有馮漢鏞撰書評,載《史學月刊》1957年12期。
【046】梁方仲:《明代糧長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48頁)
糧長制度是明代田賦制度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與里甲制度有密切的關係。作者在本書〈引言〉中強調它「亦是朱明封建政權統治人民、剝削人民的有力工具。」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四年(1371)首先在江浙一帶設立這一制度,其用意「是便利明帝國田賦的徵收,另一方面可以借此通過大地主階級的協助來鞏固帝國政府對農村的統治。」正文分成四章,對於糧長制度產生、演變和破壞的過程,有詳細的論述:第一章〈糧長制的歷史淵源及其設立目的〉,追溯這一制度出現前的歷史和社會背景,指出其設立目的在於免除吏胥的侵吞、取締攬納戶及「利便官民」,換言之,是為了保證充分提供給國家最主要的財源──田賦,但也帶有照顧納糧小戶的用意在內。第二章〈糧長的職務和特權〉,說明糧長的特殊地位,除了主持區內田糧徵收和解運的正常任務外,還有許多臨時任務(如管領鄉民往他處開荒)和附帶任務(對老百姓進行封建主義的勸導教化,檢舉不法官吏和「頑民」)等,甚而包攬地方事務,掌握鄉村裁判權。又享有法定的特權,犯罪判罰遠較平民為輕,自死刑以至流、徙,皆得納款贖罪。第三章〈糧長制的演變〉,首先徵引有關記載,證明一般以為糧長制通行於全國,以及稅額一萬石之區設立糧長一名,其實都是不正確的。進而剖析糧長制的演變情形:糧長的任期是從長到短,糧長的職務是從一人包攬到數人分工甚而數十人朋充,糧長的社會地位則從「赫如官府」沒落成為痛苦的差役。第四章〈糧長的階級分化及糧長制對人民的禍害〉,從田賦收入的增減說到糧長社會地位的升降,以及國都北遷後糧長經濟掠奪方式的改變,附帶闡明當時社會經濟的變動概況和它所給予糧長制度的影響;並申論糧長制對於社會尤其是人民的禍害。
【047】蔣孝瑀:《明代的貴族莊田》,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第177種],1969年。(95頁)
明代立國以後,耕地兼併集中的情形日見擴大,少數勳貴商人佔有巨大的耕地,將田土租給貧農佃種,但佃農終年勤勞,繳去高額的租課之外,已所餘無幾,既無能力從事生產技術的改進,而耕地過度使用、政府稅額加重和吏治逐漸敗壞,均促使農民大量逃亡,農業生產力更形萎靡。本書以明代的貴族莊田為中心,探討土地兼併的擴張及其所造成的影響:第一章〈明初社會的恢復和發展〉,略述明初移民墾荒與屯田、整理土地和田賦等措施,使社會經濟漸趨繁榮的情形,附論明代的賦役制度。第二章〈明代的莊田及其種類〉,記敘明代莊田的發展,又以佔有者的身分區劃其類別為皇莊、貴族莊田、中官莊田及寺觀莊田四種。第三章〈貴族莊田的建置及擴張〉,分析在貴族莊田中佔龐大比例的親王莊田和勳戚莊田的來源。第四章〈貴族莊田的組織及其地租〉,從經營方式、佃種人戶、佃戶義務、莊田乃粒(貴族莊主向莊田種人徵收的地租)等問題加以申述。第五章〈莊田對明代社會的影響〉,指出土地被廣泛地兼併後,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的生產,國家一方面在田賦和徭役的收入和供應上減少,另方面由於廣大的農民破產和流亡,促使賦役制度陷於紊亂,動搖了中央政權的經濟基礎,進而侵蝕了衛所兵制的軍餉來源,削弱了國家防衛的力量。第六章〈結論〉就上述各方面作一綜合性的總結。書末附錄(一)《實錄》中關於太祖朝墾田面積的記載;(二)洪武弘治萬曆三朝全國分區田地面積及其升降之百分比;(三)洪武二十六年全國分區秋糧米實徵數及其百分比;(四)明代藩王表;(五)洪武隆慶間田畝及戶口總數表;(六)明代歷朝全國賦米麥實收平均數及其升降百分比;(七)嘉靖隆慶時太倉銀收支比較表。
【048】吳緝華:《明代海運及運河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43],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348頁)
元代的海運興盛,是國家強大的重要條件之一。明朝開國後,定都金陵,與北方軍事地區的聯繫,仍然要依靠海運。成祖時重新修濬元代所開的會通河,鑿深加寬,自此南北運河遂起了巨大的作用。首都北遷後,政治與經濟兩大重心分立的狀態,惟賴運河溝通。因此明代海運與運河,實在是承先啟後的大業。本書對於兩者的興衰,廣徵史料,詳加申述,考證亦繁,是探討明代經濟發展的一本翔實的專著。第一章〈引論〉概述元代海運的情形,作為展開正題的基礎。第二章〈明代開國後的海運〉討論明初海運的主要地區和糧餉的數量,明初對倭寇的討伐與海運基礎的建立,明初屯田成功與海運的廢止。第三章〈明代政治重心的北移與南北轉運的重建〉詳析明成祖向北方的發展與南北轉運的建立,永樂前期海陸兼運中的海運和陸運,並從海陸兼運的數量看北方漕糧的需要,進而討論永樂中期運河的濬通。第四章〈明代繁盛時期運河的作用〉指出不但江淮財賦可藉運河大量輸送北方,成祖定都北京後,兩京官員軍民商旅等,也可由運河往來溝通。本章重心:明代定都北京與運河的暢通;仁宗之治與運河安流、支運兌運並行的情形;正統、景泰時代運河上的漕運;天順、成化時代運河上的漕運及漕運規模的制度。第五章〈明代中興時期的運河及黃河改道〉主要闡論弘治時代丘濬主張海運河運並行的看法,張秋運河的修治及黃河改道南流合淮河入海的經過,孝宗時代運河上的漕運及各地漕糧的徵收。第六章〈明代衰落時期運河的危機〉敘述正德時代運河上的漕運與黃河北徙,嘉靖、隆慶時代運河上的漕運、運河的厄運以及恢復海運言論的興起。第七章〈明代河運時期的海運〉探討明代餉遼東和薊州短距離的海運,嘉靖、隆慶時代開膠萊河通海運之議,由江淮達北方海運重新恢復和廢止。第八章〈明代亂亡時期海運河運的徬徨〉,萬曆初年開泇河通運河之議的興起和開膠萊河通海運之議的再興,中期開泇河通運河前後的情形,萬曆時代運河上的漕運,明代亡國前夕的南北轉運。第九章〈附論〉強調明代廢止海運在經濟、國防方面都有不良的後果,甚而嚴重地影響到以後中國的發展。書末附〈明代海運及運河圖〉以便參考。
【049】星斌夫:《明代漕運研究》,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1963年。(517頁)
本書共分八章:(一)〈明代漕運法的發展〉;(二)〈明代漕運運營機構〉;(三)〈明代漕運的民運組織及其營運〉;(四)〈明代漕運的軍運組織及其營運〉;(五)〈漕運法的發達與耗米、腳米問題〉;(六)〈漕運法的發達與倉廒的角色〉;(七)〈河運期的地方性海運〉;(八)〈河運期的江南海運〉。〈結語〉討論清代漕運的展開,附錄〈預備倉的盛衰與社會〉及〈明代的塘長──特別以松江府為例〉。
【050】山根幸夫:《明代徭役制度展開》【明代徭役制度的展開】(日文),東京:東京女子大學學會[研究叢書4],1967年。(219頁)
本書分為兩章:(一)〈明初徭役制度〉包括均工夫里甲制等;(二)〈明代中期徭役制度的展開〉包括徭役法與里甲正役的演變、民壯、驛傳等。附論〈明代華北役法的特質〉。
【051】園田一龜:《明代建州女直史研究》二冊(日文),東京:國立書院,1948年;《明代建州女直史研究續篇》,東京:東洋文庫,1953年。(280+401頁)
本書是一用力之作,就有關明代建州女直史事,詳加考證和探討。正篇分為六章:一、序論;二、建州衛與同左衛之濫觴;三、建州衛與朝鮮之軋轢;四、建州左衛之西遷;五、建州三衛之東遷;六、毛憐衛女直之朝鮮侵寇。除作一簡略概觀外,舉凡建州女直之特質、三衛酋長之世系、研究史料之選擇等,均有所論述。《續篇》分成八章,依次為:七、明軍之征伐建州;八、李滿住遺孽之蠢動;九、明軍之再征建州;十、建州女直與朝鮮之新關係;十一、建州女直之衰頹;十二、建州三衛之消滅;十三、南北兩關之興廢;十四、結語。並附全書英文提要。
【052】張奕善:《明代中國與馬來西亞的關係》[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文史叢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1964年。(127頁)
馬來半島上的國家,見於明代史冊的,有彭亨、丁機宜、滿剌加、柔佛、吉蘭丹諸國,其中以滿剌加與明代的關係最為密切。明代以前,中國與馬來半島諸國的政治關係很少,至明朝興起,在政治和商業兩方面,都顯得空前密切和頻繁。由明成祖時開始,直到葡萄牙的炮火摧毀了馬來王國,中馬關係便黯然中斷。中國勢力退出馬來亞,形勢遂為改觀。可惜當時中國昧於國際情勢,缺乏地理常識,沒有採取積極性的措施,後來中國受到西方勢力的侵擾,亦多少與此有關。本書為一畢業論文,內容如下:(一)〈前言〉;(二)〈明代以前的中馬關係〉;(三)〈明代的中馬關係〉;(四)〈朝貢形式下的買賣與華人流居海外〉;(五)〈後記〉。末後附〈英文提要〉。除徵引原始資料外,並參考若干有關中外交通史及馬來亞史的著作,詳於記敘,惜缺乏綜合性的論述。
【053】張維華:《明代海外貿易簡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新一版。(114頁)
明代對南洋各國及日本、印度、阿拉伯諸國的海外貿易是很發達的,在中國海外貿易的歷史中,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時期。一方面,中國社會內部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即資本主義的萌芽;另一方面,南洋社會也起了很大的轉變,即歐洲殖民國東來所引起的一些新的問題。在這樣的歷史條件底下,明代的海外貿易,既是基於長久的歷史傳統上繼續發展起來的,但亦有其獨特的形態和意義,值得重視。本書概括地論述明代海外貿易發展的過程及有關的問題。第一章〈引言〉旨在闡釋明代海外貿易的活動範圍、基本性質、對當時中國及南洋的社會發展起了甚麼作用等等。第二章〈明代社會經濟概況〉論述明代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過程,並資本主義萌芽所引起的變化。明代海外貿易的活動,可概括為兩類:一是專制政權所控制的海外貿易,以「朝貢關係」的貿易形式出現;另一是私人進行的海外貿易。第三章〈明代的「海禁政策」與專制政權直接控制下的海外貿易〉將「海禁政策」與「朝貢關係」下的海外貿易,結合起來全面性的分析與敘述。這一類貿易始自洪武初年,至永樂宣德間達於極盛,而在正統初年至正德初年的時期內,逐漸呈現衰落的現象,至嘉靖時更見衰微,終於隆慶初年部分的開放了海禁,允許私人的海外活動。作者認為,促使朝貢關係的海外貿易日趨衰落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歐洲殖民國家分割了南洋,使南洋各國與中國的朝貢關係不能保持;此外,亦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私人的海外貿易必然隨著發展起來,突破了專制政權對於海外貿易的控制。第四章〈明代私人海外貿易的活動和發展〉討論在明代海外貿易中佔最重要地位的私人活動,包括封建地主經濟所經營的海外貿易以及大小商業資本家所進行的海外貿易,並指出私人海外貿易除基本上為封建制度服務外,還有促使資本主義萌芽生長的機能。第五章〈明代海外貿易在中國與南洋關係的構成中所佔的地位〉,認為中國與南洋的關係主要建立在經濟的互助合作上,對南洋社會發展具有積極性的影響。第六章〈簡短的結論〉綜合作者的整體看法。總括來說,本書簡明扼要,對明代海外貿易的論述,是頗為全面的。
【054】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文史叢刊之20],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66年。(176頁)
明太祖洪武初年,因鑑於海盜橫行,且勾結倭寇為禍,故加強海防措施,並實行海禁政策;同時為了易於管制外舶往來,而有貢舶貿易制度的設立。本書論述明代初期的海禁政策及相關問題,至嘉靖年間(1522-1545)為止。〈前言〉就明代海禁政策作一整體性的論述,亦為全書中心意旨所在;第一章〈海禁政策與海盜倭寇的關係〉闡述海防措施與禁令頒行的因由;第二章〈海禁政策下的貢舶貿易〉說明貢舶貿易的形態與及所引起的問題;第三章〈海禁政策下成宣時代的王室海外貿易〉分析成祖向南洋活動的動機及成祖、宣宗時代的王室海外貿易;第四章〈正德年間貢舶貿易制度的轉變〉敘述成宣以後國人私販活動日趨嚴重,貢舶貿易制度轉變的經過;第五章〈嘉靖初年的海禁與葡日貢舶事年〉記葡萄牙商船事件、日本貢使讎殺事件及其後的海禁;第六章〈嘉靖中期的私販寇亂及朱紈禁海經過〉分析這時期私販活動突轉猖獗的特色、地方經濟條件的促成背景、海商轉為海盜及掠寇情形、朱紈禁海經過及其失敗原因;第七章〈嘉靖後期的私販與寇亂〉敘述寇亂大起的經過,探討其難以控制的原因,以及禍亂後朝野對於福建、浙江兩地開禁或閉市的爭論。書後附英文提要。照作者在〈前言〉中所言,原擬就有明一代的海禁政策作通盤論述,但嘉靖以後部分尚未整理就緒,致本書未能一氣呵成,實覺可惜。
【055】徐玉虎:《明代鄭和航海圖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176頁)
本書是作者繼《鄭和評傳》以後的著作,就〈鄭和航海圖〉加以考證和整理。〈自序〉簡述中外學者研究鄭和七下西洋史事的大概。正文包括四篇論文,即〈鄭和航海圖繪製、內容及庋藏之經過〉、〈鄭和時代航海術語與名詞之詮釋〉及〈鄭和航海圖中針路之考釋〉(上、下)。附〈鄭和航海圖〉原圖及今圖各一幅。
【056】向達整理,茅元儀編:《鄭和航海圖》[中外交通史籍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66頁+索引45頁)
本書除重印〈鄭和航海圖〉外,有長達十五頁之〈序言〉,論述整理該圖的情形,又附錄〈鄭和下西洋圖〉及圖中地名索引,並詳略加解釋。
【057】包遵彭:《鄭和下西洋之寶船考》[國立歷史博物館歷史文物叢刊1],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1年。(75頁+索引47頁)
鄭和所乘寶船為明代航海船舶之巨者,向為讀史者所稱,惟史載該船建造制度欠詳,亦為讀史者急欲考求之事。本書考證有關載籍討論比對而成,凡五萬餘言,附圖多幀。末附英文譯文。
【058】SoKwan-wai.JapanesePiracyinMingChinaduringthe16thCentury.EastLansing:MichiganStateUniversityPress,1975.(251pp.)
本書探討十六世紀日本對明代中國的海上掠奪,亦即明代的「倭寇」問題。書分六章,除〈導言〉中首先就有關的歷史背景作一概略性的介紹以外,其他五章集中於分析倭寇的組成成份、走私問題、倭寇與政治、倭寇的盛衰等。另附一章介紹日本史事,主要乃根據《明史》〈日本傳〉改寫而成。但書中所提及的中國、日本、韓國人名、書名及論文名等,都沒有附上原文,讀者閱讀時,頗有不便之感。在英文著述中,本書是第一本較為詳細地探討明代倭寇問題的專論。
【059】李光璧:《明代御倭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94頁)
本書簡要敘述明初至嘉靖時期倭寇侵擾中國沿海的情形、明朝對日本的交涉和御倭戰爭的經過。第一章〈緒論〉交待有關的歷史背景。第二章〈洪武時期的倭寇和海防〉敘述明初對日本南北朝的交涉。實施海禁及整飭海防的概況。第三章〈永樂至正德時期的勘合貿易和御倭戰爭〉略述永樂時期對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交涉的經過,永樂十五年(1417)望海堝殲倭戰,宣德以後的勘合貿易和倭禍的劇烈。嘉靖年間是明代倭寇為禍最烈的時期,第四、第五〈嘉靖時期的御倭戰爭〉(上、下)為全書重心所在,首述「客軍赴援江浙時期的御倭戰爭」,次述「人民群眾奮起御倭和東南沿海倭寇的平定」,就此時期倭寇猖獗的由來、戚繼光俞大猷等領導抗倭獲得勝利的史事,加以闡明。第六章〈結束語〉指出明代御倭戰爭的積極作用和歷史意義:「倭寇肅清,中國東南沿海的社會經濟,才得到恢復和發展;而且通過長期戰鬥,鍛煉出了一支以東南農民為主的新軍,在此後鞏固國防和援朝抗日的戰爭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頁91)並強調其進步性與正義性。
【060】陳懋恆:《明代倭寇考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229頁)
本書綜合有關記載,考訂明代倭寇侵擾中國各省之史實,列為六部分:(一)〈倭寇之來源〉,分日本亡命、武人、失業人民、商賈及中國江浙失業人民、張士誠方國珍舊部、沿海稱兵者、沿海奸民八類;(二)〈倭寇猖獗之原因〉,闡明日本之態度及入犯之背景;(三)〈沿海各省之倭禍〉,依地區及時間先後,列表長達七十餘頁;(四)〈倭寇之首領〉,簡述重要首領十餘人之事蹟;(五)〈倭寇之伎倆〉;(六)〈倭寇之勘定〉,分述城戍、戰船、將帥、兵士;最後為〈結論〉。條目清楚,附圖附表亦多,便於查閱。
【061】石原道博:《明末清初日本乞師研究》,東京:富山房,1945年。(542頁)
本書是作者所撰有關明末清初中國人乞師日本事蹟的多篇論文結集而成,分為正篇、別篇及附篇三部分:(一)〈正篇〉以乞師日本之研究為中心,加上九篇向琉球、台灣、南海、羅馬諸地請援、招諭、貿易等問題的文章,內容主要是關係明將周鶴芝、馮京等及鄭芝龍父子之日本乞師,其失敗之原因,明末清初請援琉球、南海、羅馬始末,鄭氏招諭呂宋始末,鄭芝龍之日本南海貿易等。(二)〈別篇〉包括與〈正篇〉諸問題相關的背景及概論性文章共六篇:〈明之興亡與東亞諸國〉,〈日本民族之活躍與東亞政局〉,〈國姓爺北征始末〉,〈明末清初之南北經營〉,〈中興實錄與中興偉略〉,〈朱舜水與向陵〉。(三)〈附篇〉收錄論文四篇:〈關於元寇敗因的一考察〉,〈清初源流海南島始末〉,〈蘆溝橋事變以來發表的日中關係之諸研究〉,〈日本乞師關係史料〉。末附〈著作年表〉。
【062】吳:《朱元璋傳》,新中國書局,1949年;香港:傳記文學社重印。(250頁)
本書初稿寫於1943年,原名《明太祖》(勝利出版社),至1947至1948年間大幅度改寫,定名《朱元璋傳》。內容分成六章:(一)〈小流氓〉;(二)〈紅軍大帥〉;(三)〈從吳國公到吳王〉;(四)〈大皇帝的統治術〉;(五)〈恐怖政治〉;(六)〈家庭生活〉;附〈朱元璋年表〉。引用資料均注明出處,較一般傳記嚴謹,且文筆流暢,內容生動,除記敘朱元璋的生平並予以評價外,對明初史事和制度亦有清楚交代,是一冊頗為難得的傳記,也可以說是作者把二十年間所寫數十篇關於明代史事的論文,用深入淺出方式匯合而成的結集。
【063】王儀:《朱明與李氏朝鮮》[人人文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156頁)
本書探討明代中國與朝鮮(韓國)的關係,兼及中國、日本、朝鮮三國的交涉概況。內容大略如下:(一)〈引言〉論述韓國歷史與中日兩國歷史不易分開、韓國名稱的由來、韓國戰略形勢的重要、中韓關係的淵源等;(二)〈朱明的興起〉記敘朱元璋統一中國、建立明朝的經過;(三)〈高麗背元朝明〉記王氏高麗與中國的淵源及背元貢明的緣由;(四)〈王氏高麗對朱明與北元的兩面外交〉闡述高麗親元派阻撓親明的經過、高麗辛對朱明與北元通好的情形;(五)〈高麗的倭患〉說明倭寇侵擾高麗的狀況;(六)〈李氏朝鮮的興起〉記敘高麗政變及李氏朝鮮興起、進行改革的過程;(七)〈朝鮮介入明惠帝與燕王的政權爭奪〉分析朝鮮對明惠帝與燕王的雙線外交,並記朝鮮太宗向明成祖獻詩歌頌的史事;(八)〈朱明與李氏朝鮮水乳交融的邦交關係〉就兩國的往來加以探究;(九)〈明代中日關係〉概述中國和日本的交涉背景;(十)〈明代中日朝鮮戰爭〉詳述日本侵犯朝鮮的情形,朝鮮戰爭的經過及其後明對朝鮮、日本的外交;(十一)〈滿洲的崛起與降服朝鮮〉記敘清帝國的建立及降服朝鮮的經過;(十二)〈中韓文化交流〉從文化交流史的角度討論中韓兩國的關係及相互影響。
【064】陳萬鼐:《明惠帝出亡考證》,高雄:百成書局,1960年。(116頁)
本書共分九章,〈緒言〉、〈史事發現〉、〈明史恭閔帝紀注〉是概述性質,〈惠帝自焚說考證〉、〈惠帝出亡說考證〉、〈惠帝歸來說

中国历史上的氯气故事

考證〉及〈讓姓由來考證〉四章是重心所在,最後為〈餘證〉及〈結論〉。作者自承,「此係一篇創發性之文字,並非研究成熟之報告」,蓋明惠帝史事,至今未能確定者仍多,必須再加以深入的論考,始能進一步明瞭其真偽。
【065】謝承仁、寧可:《戚繼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初版;1978年再版。(148頁)
本書分七章敘述戚繼光(1528-1587)生平及御倭事蹟:(一)〈英雄的成長〉述家庭背景、青少年時代、山東備倭及倭寇的由來。(二)〈馳騁在浙江御倭戰場上〉記戚繼光二十八歲調任浙江後的事蹟(龍山所之戰、倡議練兵、岑港戰役、御倭台州、招募新兵──戚家軍、浙江倭寇的平定及《紀效新書》的寫成)。(三)〈福建御倭戰爭的勝利〉載戚氏平定福建省內倭患的經過(收復橫嶼、牛田.林墩之捷、平海衛大戰、解仙游之圍、消滅「山賊」吳平)。(四)〈戚家軍和戚繼光御倭的戰略戰術〉分析戚家軍的水師和步兵訓練的情形、戰略戰術等。(五)〈鎮守薊州〉記敘戚氏1567年開始北調守邊、修邊牆築敵台、塞上十餘年間的生活和戰鬥。(六)〈《練兵實紀》和戚繼光守邊的戰略戰術〉介紹戚氏於1571年寫成的軍事學著作及其守邊的戰略戰術。(七)〈英雄的晚年〉除簡略涉及戚氏一生遭遇外,對其晚年景況和心態,亦有動人的描寫。本書除第五章第二、三節及第七章由寧可執筆外,其他均為謝承仁所寫。1978年再版,署謝著。
【066】劉階平:《從白陽傳疏論晚明軍政》[人人文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72頁)
畢自嚴(1569-1638)字景曾,號白陽,崇禎元年至六年(1628-1633)出掌戶部,整飭軍國度支,一改國家長年積弊,惜為權相中傷,下獄放逐。本書共分五節,依次為〈晚明政治與軍事〉、〈晚明軍事與民生〉、〈公忠亮節白陽先生〉、〈白陽疏草撮要探討〉及〈結論〉,除敘述畢自嚴生平外,並從其奏疏探討晚明軍事與政治。書末附錄蔣平階撰〈畢少保公傳〉。
【067】張效乾編:《徐霞客紀念論集》[現代國民基本知識叢書],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年。(114+67頁)
本書乃依據國立浙江大學史地研究所編輯《地理學家徐霞客》(1948年,上海)一書略加修訂,增入胡適、萬家軒二文而成。全書共收錄有關徐霞客研究的論文十三篇,其中署「國立浙江大學校史地研究所同人」所撰者佔八篇,即:(一)〈徐霞客之時代〉、(二)〈《江流索隱》〉、(三)〈《江流索隱》質疑〉、(四)〈讀徐霞客遊記憶浙東山水〉、(五)〈霞客遊記中之植物地理資料〉、(六)〈論丁文江所謂徐霞客地理上之重要發見〉、(七)〈大錯遺文霞客自潰歸年之貢獻〉、(八)〈徐霞客之故鄉〉。其他為:(九)胡適〈丁在君與徐霞客〉、(十)葉良輔〈丁文江與徐霞客〉、(十一)方豪〈徐霞客與西洋教士關係之探索〉、(十二)萬稼軒〈徐霞客佚文考〉、(十三)方豪〈徐霞客先生年譜訂誤〉,並附錄丁文江〈徐霞客先生年譜〉。是有關徐霞客研究最可觀的一冊論文集。
【068】方豪:《李之藻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229頁)
李之藻(1565-1630)是明末介紹西方科學輸入中國的先驅,亦為一虔誠天主教徒。本書對李之藻生平、著述、事功等,作深入的論考,可說是一冊探討明季中西交通史的堅實著作。全書結構如下:(一)〈導言〉評介有關李之藻的中西文資料;(二)〈李之藻與西人之接觸及對天主教之研究〉主要記述李氏與利瑪竇交往和受洗經過;(三)〈李之藻奉教之虔誠與對教會的貢獻〉述李氏與教會的關係;(四)〈李之藻著述考〉分為書籍、簡牘、序跋、奏疏、議論五部,附〈論李之藻詩文之散佚〉;(五)〈李之藻刻書考〉列舉李氏所刻前人文集、科學書及宗教書;(六)〈李之藻刻《坤輿萬國全圖》考〉考證李氏譯介刊刻利瑪竇所繪《萬國全圖》的經過;(七)〈李之藻撰《經天該》考實〉;(八)〈李之藻之譯介西洋數學〉;(九)〈李之藻之譯介宇宙論──《寰有詮》〉;(十)〈李之藻之譯介理則學──《名理探》〉;(十一)〈李之藻之編纂《天學初函》〉;(十二)〈李之藻挽救明朝危亡之努力〉;(十三)〈李之藻對於明季修曆之貢獻〉。書末附〈李之藻先生簡譜〉、〈西人原名檢查表〉及〈英文提要〉等。
【069】嚴紹璗:《李自成起義》[歷史知識讀物],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73頁)
本書約三萬五千字,為一普及讀物,簡述明末李自成(1606-1645)生平事蹟。全書分成八節:(一)〈走上革命的道路〉;(二)〈傑出的青年闖將〉;(三)〈在艱難曲折中成長〉;(四)〈無敵的鐵流〉;(五)〈建立農民革命政權〉;(六)〈奪取偉大的勝利〉;(七)〈悲壯的結局〉;(八)〈不朽的歷史功勳〉。作者認為李自成是在「明末農民大起義」中「成長起來的一位傑出的農民革命領袖」,對他的事業予以極高的推崇:「李自成領導的這一場農民革命運動,不僅在政治上、經濟上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動搖了封建統治,而且,在思想上也發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070】李振華:《明末孤臣張蒼水傳》,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年。(48頁)
本書扼要記敘張煌言(號蒼水,1620-1664?)生平事蹟,自弘光覆國後,以一少年舉人參加浙東起義,其後追從監國魯王,縱橫浙閩沿海,苦鬥十九年,直至被執就義於杭州為止。作者開宗明義指出:「若謂史可法是南明史上,第一個開闢血路的忠輔,那麼,浙江的張煌言,則是結束這個悲壯時代最後的一個孤臣。」書分七節,順次為〈豪宕的少年時代〉、〈參加浙東起義〉、〈歷涉山海之間〉、〈三入長江〉、〈北征金陵〉、〈孤軍徘徊閩浙〉、〈解軍與死義〉。末附主要參考資料十四種。文筆簡潔有力,頗能表現出張煌言一生的忠勇氣節。
【071】金家瑞:《張煌言》,上海:學習生活出版社,1955年。(110頁)
綜述明末愛國志士張煌言一生事蹟,依次為〈投筆從戎〉、〈辭鄉航海〉、〈平岡結寨〉、〈保衛舟山〉、〈兩入長江〉、〈奔走閩浙〉、〈光復名城三十座〉、〈潛行窮山二千里〉、〈最後的奮鬥〉、〈垂節義於千齡〉十章,最後加〈結語〉及〈後記〉。所用資料主要是張煌言的詩文以及較為直接的記載,對於因傳聞有出入而敘述不一致的材料,則加以必要的考證,力求史事正確,而且引用資料都註明出處,方便參考。
【072】李振華:《張蒼水傳》,台北:正中書局,1967年。(242頁)
本書敘述張煌言(號蒼水)一生事蹟,分八章:(一)〈鄞縣城中一少年〉;(二)〈浙東起義〉;(三)〈海沸山奔的大時代〉;(四)〈三入長江〉;(五)〈北征記〉;(六)〈徘徊閩浙〉;(七)〈濡羽救火的鸚鵡〉;(八)〈從入山到就義〉;書末附有年表。此書相信是作者根據所撰《明末孤臣張蒼水傳》(1953)加以增訂改寫而成。
【073】余宗信編著:《明延平王臺灣海國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重印
本,1955年。(112頁)
本書是作者於1935年間整理舊稿而成,用編年方式,敘述滿清入主中國後,「鄭成功以一個藩臣,不忍家國之淪亡,奮其孤忠,號召健兒,建國海上,與異族相抗爭,明祚賴以延續者,歷三十七年」的經過,條目清楚,就有關史事的考證亦詳,頗可參考。
【074】朱偰編著:《鄭成功──明末解放台灣的民族英雄》,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68頁)
本書敘述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生平和事業,特別著重他領導人民反抗清朝統治者以及從荷蘭侵略者手中奪回台灣、經營台灣的業績。全書結構如下:(一)〈鄭成功的時代背景和家庭出身〉;(二)〈鄭成功抗清復明的鬥爭〉;(三)〈鄭成功解放台灣的鬥爭〉;(四)〈鄭成功經營台灣〉(屯田開墾、招致沿海移民、鄭死後的台灣);最後為〈結束語〉。
【075】稻垣孫兵衛:《鄭成功》(日文),台北:台灣經世新報社,1929年。(634頁)
本書是用日文敘述鄭成功史事的較早期著作之一,在台灣出版,內容依次為〈明之乞援與日本政府〉、〈鄭成功之奮起與日本關係〉、〈鄭成功之最盛時期〉、〈鄭氏以前之台灣與日本〉、〈台灣與荷蘭及西班牙〉、〈鄭成功之領有台灣〉、〈台灣王鄭成功之末期〉、〈第二世鄭經之初期〉、〈鄭經在南中國之活躍期〉及〈鄭家三世之末期〉,共十章。
【076】石原道博:《國姓爺》(日文),東京:吉川弘文館,1959年。(121頁)
鄭成功因南明唐王賜以明朝王室朱姓而有「國姓爺」之稱。本書是敘述鄭成功一生事蹟的傳記,據作者在〈序〉中所云,書名《國姓爺》的原因,只是因欲區別作者前此所撰《鄭成功》(三省堂,1942年)一書而已。全書分六章,〈褔松誕生〉、〈抗清復明〉、〈日本乞師〉、〈南京攻略〉及〈台灣解放〉五章以記敘史事為主,第六章〈國姓爺論〉則評價鄭成功在歷史上的位置、影響等,並比較日本、中國、西洋三方面對鄭成功的看法。書末附世系圖、簡略年譜、參考文獻等。
【077】蘇雪林:《南明忠烈傳》,上、下編,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1941年。(132+110頁)
本書敘述南明愛國志士事蹟,分為兩編,各十章。上編有:(一)〈揚州的失守與南京的陷落〉;(二)〈左懋第及袁繼咸等之死〉;(三)〈杭州迎降與劉宗周等之死〉;(四)〈因反抗薙髮令而倡義的江南各郡縣〉;(五)〈魯王監國浙江與起兵〉;(六)〈唐王建號閩中及其殉國〉;(七)〈廣信建昌撫州與贛州的兵事〉;(八)〈江浙密盟起義的團體〉;(九)〈舟山始末〉;(十)〈浙東皖鄂各地的遊擊軍和義民〉。下編有:(十一)〈桂王即位與廣東兵役〉;(十二)〈武岡播遷與湖南兵役〉;(十三)〈金聲桓李成棟反正與失敗〉;(十四)〈肇慶朝政之概況〉;(十五)〈何堵之死與湖南的淪陷〉;(十六)〈瞿張之死與廣西的淪陷〉;(十七)〈桂王受脅孫可望與抗節諸臣〉;(十八)〈桂王奔淇入緬與其末路〉;(十九)〈張煌言之事功及其被執〉;(二十)〈鄭成功與台灣始末〉。
【078】石原道博:《朱舜水》[人物叢書83](日文),東京:吉川弘文館,1961年。(10+301頁)
朱舜水(1600-1682)是明末大儒,明朝滅亡後擬借外國力量光復祖國,往來於日本與大陸之間,最後投赴日本,成為水戶藩的賓客,對水戶學有頗大的影響。本書是朱舜水的傳記,分為三部分,第一部〈中國時代〉敘述他的早年生活、海外經營、安南之役、北征從軍及投赴日本的事蹟;第二部〈日本時代〉敘述他流寓長崎、東上、定居江戶至逝世時為止的事蹟。第三部〈朱舜水論〉分析學問思想、生活、與知友門生的交遊、中日兩國有關的記錄、研究的經緯和考証等。末後附簡略世系圖及年譜及參考文獻。日人研究朱舜水,多側重於朱舜水與日本的關係,本書第一部頗能補前人的不足,第二部亦能綜合有關的研究成果。
【079】汪毅:《王船山的社會思想》,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6年。(62頁)
王船山(1616-1692)本名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本書介紹他的一生,並論述他的重要思想,全書結構如下:(一)〈小引〉描寫明末的時代背景;(二)〈青年時代〉、(三)〈戰鬥生涯〉敘述王船山的事蹟;(四)〈愛國主義〉、(五)〈歷史哲學〉、(六)〈政治思想〉、(七)〈倫理觀點〉闡明王船山的思想,特別是對社會的看法;(八)〈烈士暮年〉略述他的晚景和心態;(九)〈小結〉指出王船山在社會思想方面的幾個主要貢獻,具體地說,第一,他建立了一個發展的歷史觀,破除神秘主義對於歷史科學的影響;第二,他本著實是求是的態度論述古代社會,打破儒家傳統渲染的三王盛世的觀念,推翻了復古主義的理論根據;第三,他提出人性發展的學說,結束了古代形而上學的有關人性善惡的爭論;第四,他指出「動」與「欲」的重要性,因而成為清代思想家反道學運動的先鋒;而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把這些思想,全部貫穿了愛國主義的精神,毫無保留地為祖國、為人民服務。」作者並推崇王船山為「十七世紀中國傑出的愛國主義思想家和唯物主義者。」
【080】高準:《黃梨洲政治思想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學院政治研究所,1967年。(188頁)
本書實為一長篇論文,分成四部分:(一)〈引論〉略述宋明以來政治思想之貧弱及明代政治社會之專制腐敗;(二)〈身世與思想淵源〉述黃梨洲之一生行事,並為他的思想作一探源工作;(三)〈政治思想〉闡論黃梨洲的民本原理,從民本到民權的發展,對政治制度的設計,對治國方略的意見,以及《明夷待訪錄》一書對象之探索等,認為是元末明初以來反專制思潮之極峰;(四)〈結論〉指出黃梨洲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貢獻為痛擊專制、伸張民權、注重民生、重視制度,而弱點則在於思想自由之忽略、未能真正保障民權以及議論未能澈底。書末另附〈論孔孟荀政治思想之異同〉一文。
【081】張慧劍:《李時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年初版,1978年第二版。(52頁)
李時珍(1518-1593)是明代傑出的科學家,畢生獻身於醫學、藥物學的研究工作;他所編著的《本草綱目》一書,不僅總結了中國二千年來在藥物學上的知識和經驗,而且是一部具備了初期的植物形態分類學內容的巨著,貢獻極大。但是,有關他的生平事蹟的記載十分簡略,作者多方搜求,並親身訪問了李時珍的家鄉蘄州,察勘其故居遺址及收集當地人民的傳說等,寫成這本比較通俗性的傳記。全書約三萬餘字,分為八節,敘述李時珍的幼年、開始行醫、專心鑽研醫學十年、與方士的邪說鬥爭的情形,1552年三十五歲開始計劃編寫《本草綱目》時走遍山野進行實物考察、1556年左右被薦舉到北京太醫院任職約一年時得以增廣見聞、1565年後多次到各地旅行吸收經驗和搜集失傳古方、終於1578年寫成了百餘萬字的《本草綱目》的經過,以及此後在南京的生活和晚年繼續從事著述等,對李時珍一生的評價極高。附:本書作者另有《李時珍傳》(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56年,71頁),未見,內容是否相同,不得而知。
【082】《朱元璋評價問題彙編》,香港:楊開書報供應社,[缺出版年份]。(31頁)
這是一本中文打字的油印小冊子,輯錄1965年間上海《文匯報》上有關朱元璋評價問題的論文三篇:(一)謝季〈朱元璋蛻化變質的原因是甚麼?──與吳先生商榷〉;(二)徐連達〈也談朱元璋政權性質和轉化問題〉;(三)謝天佑〈《朱元璋傳》讀後〉。主要都是環繞著吳《朱元璋傳》一書而作出討論。末後附范大聲的〈是失敗還是勝利──對歷史上農民戰爭的一點看法〉。
【083】谷口規矩雄:《朱元璋》[中國人物叢書9](日文),東京:人物往來社,1966年。(276頁)
敘述明太祖朱元璋一生事蹟,首二章概論元朝末期的社會及農民動亂;三、四章記述朱元璋的出身及抬頭;五、六章敘述先元璋大破陳友諒於鄱陽湖、戰敗張士誠以至取得最後勝利的經過;七、八章描寫大明帝國的建國及朱元璋所施行的獨裁政治;九、十章分述胡惟庸、藍玉之獄,特務政治和文字獄;十一章描述晚年的孤獨生活。書末附簡略年表及索引。
【084】寺田隆信:《永樂帝》[中國人物叢書10](日文),東京:人物往來社,1966年。(282頁)
本書分為十二章,敘述明帝國之成立、永樂帝朱棣的身世、與建文帝的關係、靖難之變、登帝位征漠北、對外積極政策,並兼及明朝與日本的關係、鄭和遠征南海等,最後就永樂帝時代作一綜述評價。書末附簡略年譜及索引。
【085】王馨一:《劉伯溫年譜》[中國史學叢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13頁)
本書是明初劉基(字伯溫,元武宗至大四年至明太祖洪武八年,1311-1375)的年譜,對於劉基的後裔亦有簡略的介紹。年譜以外,另設〈後編〉,列舉劉基的重要著作。
【086】楊鐸:《張江陵年譜》[中國史學叢書],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126頁)
本書是明代大政治家張居正(1525-1582)的年譜。因張居正是湖北江陵人,故以地稱張江陵。按此書正文部分僅81頁,記述頗為簡略,附錄張居正子懋修〈先公致禍之由敬述〉、宋學洙〈張文忠公遺事〉及著者選輯〈評論集要〉、〈江陵名言鈔〉、〈江陵文集可讀錄〉。
【087】唐新:《張江陵新傳》,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8年。(350頁)
敘述張居正所處之時代背景,讀書時代,擔當大任以後的行事,他的政治觀念、治術與成就,用人本領,經略國事之種種措施及行政作風,後期宦海浮沉以至被抄家的原因,一生是非的評價等等,分為二十五章,並附身世簡表等等。
【088】陳翊林:《張居正評傳》,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192頁)
本書介紹明代大政治家張居正(1525-1582)的生平及事業。第一章〈時代家世與年表〉;二至八章敘述張居正自少至老各期的概況,依次為〈少年時代〉、〈入仕時代〉、〈歸田時代〉、〈再入仕時代〉、〈柄政時代〉(三章);第九章〈品性與抱負〉,第十章〈治術與政論〉,第十三章〈學術與著述〉,分別闡明張居正的性格、治術、吏治、兵略及學術等;最後第十四章〈評論〉總括作者對張居正的看法。
【089】賴家度、李光璧:《于謙和北京》,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80頁)
本書敘述1449年瓦剌進攻明朝,在土木堡俘虜明英宗朱祁鎮後直逼北京時,以于謙為首的愛國之士展開京師保衛戰、擊敗瓦剌入侵的經過。此外,對於于謙的生平亦有詳細的介紹,可以同時作為于謙的傳記看待。全書構成如下:(一)〈于謙的家世和成年〉;(二)〈于謙入京和從征高煦〉;(三)〈巡撫山西、河南十九年〉;(四)〈于謙和宦官的鬥爭〉;(五)〈瓦剌南侵和「土木之變」〉;(六)〈明帝國首都面臨戰爭〉;(七)〈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八)〈明代北邊國防的加強〉;(九)〈奪門悲劇〉。
【090】陳乃乾、陳洙:《徐闇公先生年譜》[台灣文獻叢刊123],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1年。(102頁)
徐孚遠(字闇公,1599-1665)為明末「幾社」六子之一,明亡後佐魯王監國及附於鄭成功。這本年譜原刊於徐孚遠遺著《釣璜堂存稿》(1926)卷首,序文署1925年12月撰,於徐孚遠一生事蹟以外,亦多涉及南明與鄭成功史事。書末附錄有關傳記、碑銘、祭文、書稿等十一篇及徐孚遠《交行摘稿》一卷,便利研究有關史事者參考。
【091】徐玉虎:《鄭和評傳》[現代國民基本知識叢書],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8年。(203頁)
明初鄭和七下西洋,是明代對外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書是鄭和的傳記,對於他出使的經過及影響尤有詳細的探討。全書共分五章,第一章〈鄭和的先世〉述其少年時代和宗教信仰;第二章〈鄭和的豐功偉業〉分析十五世紀末國際交通及中國對外交通的情形,記鄭和出使的原因、經過、航線等;第三章〈鄭和出使對後世的影響〉從政治上的成功、經濟上的收穫、文化上的傳播、華僑移殖的增加四方面加以探討;第四章〈鄭和航海圖說明〉分別闡述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鄭和下西洋航程圖及航海針位圖;第五章〈鄭和的生死年考及其略評〉推考鄭和的生卒年份、編訂簡略年表,並評價其一生事蹟。附錄〈鄭和七次下西洋年代、史籍所載經歷國名、重要事件及同行者表〉、〈鄭和七次出使年代表〉及〈鄭和七次出使所經諸港口地方中西名稱對照表〉。書末列舉參考書目三十餘種。
【092】鄭鶴聲編:《鄭和遺事彙編》,上海:中華書局,1948年;台北:台灣中華書局重印本,1970年。(226頁)
本書是編者為增益其《鄭和》(勝利出版社)一書所未備而編成,〈自序〉署1944年撰。全書分為七章,臚列有關鄭和史事的資料:第一章〈鄭和之世系與里邸〉;第二章〈鄭和之品性與時代〉;第三章〈鄭和之生卒與年表〉;第四章〈鄭和經歷之地方與港口〉;第五章〈鄭和出使之年歲與大事〉;第六章〈諸國朝貢之事略〉;第七章〈鄭和之軼聞〉(分地理、寺廟、物品、風俗四方面)。又作〈補遺〉三十條。書後附錄〈諸書所載諸國之數目〉及〈諸國名稱之異同〉二表。
【093】歐陽祖經:《譚襄敏公年譜》[人人文庫],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170頁)
譚綸(字子理,諡襄敏,1520-1577)與戚繼光共事齊名,世稱「譚戚」。本書記述他的生平及始終兵事三十年、禦倭東南的經過,書末附錄《明史.本傳》及張位撰〈譚襄敏公傳〉。
【094】朱謙之:《李贄──十六世紀中國反封建思想的先驅者》,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82頁)
本書論述十六世紀卓越進步思想家李贄(號卓吾,1527-1602)的思想,作者自稱,這是「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中國思想史上個別人物之一初步嘗試。」第一章〈李贄生平事略〉;第二章〈李贄思想產生的歷史條件〉;第三至七章概括地介紹李贄的哲學思想及社會政治觀點,依次為〈世界觀〉、〈社會觀〉、〈歷史觀〉、〈反封建專制思想〉、〈反道學與主張思想解放〉;最後第八章〈李贄思想的局限性及其影響〉指出李贄激烈反對當時的封建專制思想和封建道德,積極要求個性解放,結果為封建統治者所殺害,但他的思想在當時和以後都起了一定的進步作用。作者認為李贄的思想有以下的矛盾性:(一)人世之肯定與否定之矛盾,(二)無神論與有鬼論之矛盾,(三)人民思想與反人民思想之矛盾,不過整體來說,他的思想是「自由的、平等的、有革命性的。他的思想解放運動,在中國近代哲學上是一個新的鬥爭開始。」
﹝書評﹞島田虔次:《東洋史研究》,15卷2期。
【095】容肇祖編著:《李贄年譜》,北京:三聯書店,1957年。(126頁)
本書是明末思想家李贄(號卓吾,1527-1602)的年譜。作者首先在〈序〉中概括地論述李贄的著作和思想並予以評價,指出他是十六、十七世紀反對封建思想的啟蒙運動的先驅。正文分為下列幾個部分:(一)幼年青年時代(三十歲以前的事蹟);(二)他對封建統治的不滿,與對上級意見的衝突(三十歲至五十四歲間任輝縣教諭、國子監博士、禮部司移、南京刑部員外郎與姚安府知府時的活動);(三)寄居黃安、麻城,因反對道學而與耿定向的意見衝突(五十五歲至六十一歲);(四)地主統治階級的維護「道學」和李贄的被迫害(六十二歲至七十一歲);(五)李贄在南京和《藏書》的出版(七十二、三歲);從濟寧回麻城後,遭受毀寺、壞塔和驅逐的迫害(七十四、五歲);在通州被劾、被補和犧牲(七十六歲);(八)李贄的著作,附錄〈《疑耀》考辨〉及〈記李贄《九正易因》〉。作者自云1935年寫《李卓吾評傳》時,是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對於李贄的精神,沒有能夠傳達百分之一。因此,本書可說是作者對李贄看法的一大修正。而且,本書體例稍異於一般年譜,夾敘夾議,又富於連貫性,實亦可以作為李贄的傳記看待。
【096】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編:《徐光啟紀念論文集──紀念徐光啟誕生四百周年》,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166頁)
徐光啟(1562-1633)是明代傑出的科學家,在介紹西洋自然科學及總結中國農業經驗方面,均有卓越的成就。本書是為了紀念他誕生四百周年而編成的,共輯論文五篇,有關他對農業的貢獻及《農政全書》的有:(一)萬國鼎〈徐光啟的學術路線和對農業的貢獻〉,評價他晚年對於農業水利的成就;(二)石聲漢〈徐光啟和《農政全書》〉,從明末萬曆、天啟、崇禎間的時代背景來論證《農政全書》的寫作;(三)梁家勉〈《農政全書》撰述過程及若干有關問題的探討〉,以該書寫作的動機、工作方法、文稿整理和刊本流傳的情況為著眼點。《農政全書》是徐光啟一生心血結晶的主要所在,亦為中國農業科學的集大成著作,上述論文的重心各有不同,互相參照,更可得其全面。另外,徐光啟介紹西洋科學,範圍甚廣,天文、數學、水利、測量等均有可觀成績,(四)薄樹人〈徐光啟的天文工作〉及(五)梅榮照〈徐光啟的數學工作〉,專就天文、數學兩方面加以論述。書末並附錄〈有關徐光啟的論文目錄〉,方便參考。
【097】嵇文甫:《王船山學術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63頁)
船山學術的思想體系,自清末以來,向為學界所樂道,但認真予以全面性探究的著作,並不多見。本書收錄作者在五十至六十年代初期所撰的論文六篇,以及1935年間寫成的《船山哲學》專論,逾十一萬字,對於王船山在中國思想史上所佔的地位、他與各派思想的聯繫、其思想的精華與糟粕等等,都有深入的論述,是一冊值得注重的專集。(1962年已起版,原擬紀念王船山逝世二百七十周年,但延至1978年始印刷面世。)〈序言〉指出王船山的思想體系博大精深,但他畢竟受歷史和階級的限制,不應該對他作過苛的要求和過高的估計:「人說王船山是無神論者,依我看,倒不如說他所主張的是泛神論,更為合適。有人說王船山是民主主義者,依我看,他並沒有離開儒家仁政思想的傳統。有人說王船山是代表市民的思想家,依我看,他所代表的還是地主,雖然是開明的地主。船山的確有很多光輝的開明進步的思想,但總歸是一個地主思想家在那個已經腐爛透頂的、階級矛盾充分暴露的、已經有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封建社會末期,在那個國破家亡遭受慘痛的民族災難的特定歷史環境中,所可能有的開明進步思想。」〈王船山的史學方法論〉主要就「史學為經世之學」、「歷史聯繫時事」及「新天理史觀」三點討論船山的史學方法論,指出他的史學,乃是就人事以明天道,自有一套歷史哲學。〈王船山的學術淵源〉撇開船山學術的經濟背景和階級根源,探究王船山與張橫渠、東林派、莊釋各家、晚明考證和「質測」之學在批判和繼承上的關係。〈王船山的唯物主義思想及其唯心主義的雜質〉認為王船山的唯物主義思想具體表現於:一、反對迷信術數及天人感應一類的神秘思想;二、反對萬法唯心和虛無主義的佛老思想;三、不離器而言道,不離氣而言理;四、對於理欲、理勢、體用、常變等一系列問題的現實的靈活的看法。但他的思想體系裏面還是充滿著唯心主義的雜質:第一,船山所謂「氣」夾雜有非物質因素;第二,在他的歷史觀中也含有些神秘思想。〈關於王船山的階級立場問題〉主張王船山仍然代表封建地主,不贊成代表市民的說法,理由在於「賤商」和「非平等自由思想」兩點。〈王船山與李卓吾〉從船山對卓吾的批評中,說明兩個學派的根本對立,和船山學術中所保留的正統氣味。卓吾反對宋明道學,予以激烈的攻擊;船山卻是在宋明道學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和新發展,他反對卓吾,完全持一種「衛道」態度,以「正學」反對「異端」,由此亦可知道他的進步性是有一定限度的。〈王船山的易學方法論〉認為船山的易學在方法論上顯然仍是走著宋人的路徑,承認易是一種占卜書,但又以為不僅「占易」,還要「學易」,並且「占學一理」,「即占以示學」。他堅持著儒者人文主義的傳統,把《周易》看成一部講立身處世崇德廣業的,一部做人的藝術的書。〈船山哲學〉佔全書一半篇幅,上篇〈性理哲學〉講船山一般的哲學見解,指出他的根本思想是在「天人合一,生生不息」八個字。由此推下去,則理與勢合,常與變合,動與靜合,體與用合,博與約合……成為一貫的體系。而他在中國近古思想史上的地位,可以說是「宗師橫渠,修正程朱,反對陸王」。下篇〈歷史哲學〉根據船山對古今因革、朝代興亡、華夷文野諸問題的看法,討論其歷史哲學的具體內容。
【098】胡美琦:《陽明教育思想》,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7年。(105頁)
本書探討王陽明的教育事業及思想,共分以下七章:(一)〈陽明成學前的生活經過〉;(二)〈陽明教育理想之實施期〉;(三)〈陽明因材施教之實例〉;(四)〈陽明教育方法之重點〉;(五)〈陽明教育思想概述〉;(六)〈陽明教育精神之多方面的發展〉;(七)〈陽明社會教育精神的流傳〉。
【099】王雲五:《明清教學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353頁)
本書共有二十章,明代佔八章。討論人物包括方孝孺、吳興弼、陳獻章、薛瑄、王守仁、湛若水、張居正、劉宗周、黃宗羲、陸世儀、顧炎武、王夫之。
(资料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866.html

以上是关于明史-明史研究书籍提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明史-明史研究书籍提要;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9263.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