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陈垣-陈垣先生的历史考据学

  •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读书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3 20:39
  • 109
  • 小虎历史故事网

陈垣-陈垣先生的历史考据学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陈垣-陈垣先生的历史考据学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陈垣先生的历史考据学


杰出的史学家陈垣先生,一生著述宏富,提出许多精辟的史学见解,考清许多重要的历史问题,总结出一系列治史方法以嘉惠后学,对近现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今天的史学工作者,应当学习陈垣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不断进步的思想觉悟,也要学习陈垣先生勤奋、扎实的治学精神。陈垣先生的治学精神,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历史考据学成就之中。
一、 陈垣先生在史学上的治学体系
统观陈垣先生的学术论著,主要可分为文献学(包括目录学、校勘学等等)研究、历史考据以及抒发历史认识和爱国思想等三大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治学体系。
早在1917年,陈垣先生就著成《元也里可温考》一书,后经四次修订定稿,改题《元也里可温教考》。此书以丰富的史料、精湛的考释,解决了元史和宗教史上一个重要问题,将沉埋七八百年的历史真相源源本本地考察明白,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重视与好评。这部历史考据著述,使陈垣先生成为当时史学界引人注目的学者,可谓是一举成名之作。随后,陈垣先生沿着这条治学路径,撰成《开封一赐乐业教考》、《火祆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等著作,以历史考据的方法打开了研究宗教史与中外关系史的广阔天地。1923年至1927年,陈垣先生著成《元西域人华化考》全书

中国历史故事大全mp3免费

,这是继《元也里可温教考》之后的又一部史学名著,通过钩沉史实并深入考析,阐明元代百年间众多的西域人接受汉文化、进而传扬汉文化的历史状况,在元史、民族史研究上取得重大的突破,对元代文化作出了新的历史评价。这一著作,在国内外史学界获得极高的声誉,陈寅恪评论此书时称陈垣先生“精思博识,吾国学者自钱晓徵以来未之有”。 因此,陈垣先生最早是由历史考据著作成名于史学界,亦主要由历史考据著作而奠定了崇高的学术地位,历史考据著作,是陈垣先生学术成就的主体部分。
陈垣先生治学,是从目录学入门,十二三岁时即按《书目答问》来索求自己需要阅读之书。后来买到《四库全书总目》,则用为治学门径,根据其《提要》提供的线索泛览群书,逐步打下治学的根基。陈垣先生重视历史文献的整理,投入很多时间与精力撰成《沈刻元典章校补》十卷,又据此撰写《校勘学释例》一书,为不可多得的文献学佳作。在目录学方面,陈垣先生撰有《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敦煌劫余录》、《四库书目考异》、《明末清初教士译著现存目录》等等著述,这些都是通过钩沉史料、稽考文献取得的学术成果,并成为进一步研究历史的得力工具。此外,在阅读和整理历史文献过程中,陈垣先生体会到年代学、避讳学的重要,撰写了《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这些重要著述是用考据方法撰成,亦为方便考史者所作,正如《史讳举例•自序》所言:该书“意欲为避讳史作一总结束,而使考史者多一门路一钥匙也”。
陈垣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著述如《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通鉴胡注表微》等书,其立意乃“有为而发”,闪耀出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辉,表现了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注,使历史观与史学思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这些著作的撰述方式依然是历史考据,思想和情绪的抒发仍借助于具体历史问题的考证。每一论断,决不因为抒发思想感情而伤及客观史事的真实性,严守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将缜密的考据与思想的进步性有机地融于一体。假如暂时撇开这些著作中的爱国思想与历史观点,仅就其中的历史考证内容而言,亦不失为杰作。
总之,纵观陈垣先生200多万字的史学论著,处处展现出历史考据学的精深造诣,历史考据学在陈垣先生全部学术成就中,居于主体与核心的地位。丰厚的文献学知识是陈垣先生从事历史考据的资本,而历史考据的需要又促进了文献学方面的研究,为进一步考证历史准备了宽广、坚实的基础。陈垣先生将历史考据推向更高的层次,成为评析历史、抒发思想的阶梯,从而形成学术成就与治学方式的整体架构,即以文献学的学识和方法为基础,以历史考据为主干,以历史认识和思想的阐发为精髓的学术体系。如果将陈垣先生的学术成就视为一座高耸的灯塔,那么文献学是其宽阔牢固的地基,历史考据学是其主体塔身,所阐发的见识与思想则是塔顶发出夺目光辉的部分。
二、总括一题、考镜精微的学术风格
陈垣先生的历史考据名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选定一个历史课题,对有关史料竭泽而渔地蒐罗清理,全方位地予以考述,系统地揭示其历史的真实情况,使这个被学术界所知甚少或认知错误的历史问题得以解决。
《元也里可温教考》、《元西域人华化考》等等都是这种以“总括一题”为特征的考史著述。例如《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共八卷,卷一《绪论》,论述西域的范围、元代西域的文化状况、“华化”的含义、西域人华化的先导等等;卷二《儒学篇》,分别考述西域人之儒学、基督教世家之儒学、回回教世家之儒学、佛教世家之儒学、摩尼教世家之儒学;卷三《佛老篇》,考述西域词人之佛老、回回教世家由儒入佛、基督教世家由儒入道;卷四《文学篇》,考述西域之中国诗人、基督教世家之中国诗人、回回教世家之中国诗人、西域之中国文家、西域之中国曲家;卷五《美术篇》,考述西域之中国书家、西域之中国画家、西域之中国建筑;卷六《礼俗篇》,考述西域人名氏效华俗、西域人丧葬效华俗、西域人祠祭效华俗、西域人居处效华俗;卷七《女学篇》,考述西域妇女华化先导、西域妇女之华学;卷八《结论》,内容为总论元文化、元人眼中西域人之华化、元西域人华文著述表。从上述篇目即可看出:全书围绕“元西域人华化”这一总的历史问题,从各个方面考述各类人物接受和学习汉文化的史实,既有细致具体的史料勾稽,又有总括性的论断,极其系统与全面,发前人所未发,使这个重要的历史状况大白于天下。正如日本著名学者桑原隲藏评价此书时所说:“征引考复,其所揭之各题目,殆无遗憾”,“非独为研究元代历史,即研究中国文化史者,亦有参考此论著之必要”。
陈垣先生撰著《元西域人华化考》,以多年时间搜集和积累资料,利用书籍文献达200多种,除正史、方志等史书外,还包括文学、艺术类图籍。考述中涉及众多的历史人物,细致入微地理清这些人物的身世、信仰、经历、文化素养和日常生活状况,使“华化”这一主题的展现达到了考镜精微的程度。《元也里可温教考》、《开封一赐乐业教考》、《火祆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等等,皆体现了这种总括一题、考镜精微的学术风格。
在陈垣先生的历史考据论著中

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价格

,即使是比较小的历史问题,也尽可能地予以缜密精细地考证,不留罅漏。如《书内学院新校〈慈恩传〉后》一文,考证唐代著名法师玄奘出游的时间,驳梁启超的贞观元年说,证实贞观三年说。关于玄奘开始西游的时间,涉及他的生年、卒年以及生平经历中的

图画中国历史儿童故事教案

许多问题,各种史籍文献记载歧异,十分复杂。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叙述他对此的考证经过,结论是贞观元年出游,主要理由是《新唐书?薛延陀传》载突厥的叶护可汗于贞观二年被弑,而玄奘西游中曾见到叶护可汗,于是他断言:玄奘出游于贞观元年“殆成铁案”。但是,陈垣先生根据《通典》、《册府元龟》的史料考证:被弑者是统叶护,时间亦非贞观二年而是元年,即使玄奘果于贞观元年出游,也不可能见到统叶护,梁氏之说根本不能成立。因此,玄奘见到的乃是统叶护之子肆叶护,贞观三年出游最为切合史实。陈垣先生还从玄奘年岁、出关原因、可能见到凉州都督李大亮的时间等各个方面予以考辩,同时校勘考订了两《唐书》、《资治通鉴》、《续高僧传》等书籍有关记述的讹误,指出“《册府元龟》书唐事,多据实录,按事按年排纂,与《新唐书》等调弄笔墨者不同,其史料最为忠实”。 这一番考证,才使玄奘出游问题的考订真正“殆成铁案”,使人再无置喙余地。这个事例,突出表现了陈垣先生考镜精微的史学造诣,其特点是实事求是治学态度与深厚的治学功力相结合,从各个角度予以全方位的考证,若名将用兵,分割围歼,克敌制胜,得出极其缜密的判断。考据过程的缜密无遗,是结论成功的关键,正如陈垣先生所指出:“考证史事,不能不缜密,稍一疏忽,即易成笑柄”。 陈垣先生考镜精微的史学造诣,还表现为精慎细致地审理史料,善于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问题,例如在《顺治皇帝出家》一文中,利用不同版本文献和同一史籍前后记事的一字之差,取得史实考据上新的突破,并总结说:“读书时遇细微异同之处,虽一字之差,亦不可忽略”。
进行“总括一题”式的历史考据,在选题上会表现出历史见识的水平。陈垣先生的几大考据著作,

中国历史上的床榻故事

在考证宗教、民族、文献等等问题的背后,蕴含着对整个社会历史问题的深切关注,显示了抓住历史研究突破点的卓越洞察力。而且有些历史考据的选题,本来就是在爱国思想和进步民族主义精神指导下作出的。因此,陈垣先生的历史考据学,方法是传统的,而思想是贴近于时代精神和现实社会问题的。这些著作,都是根据史料状况、按照解决该问题的总的要求分为若干章,对各类事项逐一地考析,如层层剥笋,步步推进,从而达到整体上的揭示,体现着作者高度的逻辑分析能力,非单纯具备史料文献学功力者所能胜任。
深刻的思想见解、周密的逻辑思维、深厚的治学功力,构成陈垣先生在历史考据学上总括一题、考镜精微的学术风格。这种风格的历史考据,缜密确切,使历史问题逐步理清,且避免了烦琐支离的弊端,在历史研究中具备长久的学术价值;这种风格的历史考据,往往很自然地会上升到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寓议论于考述之中,通过亲自考证的史实来抒发思想,学术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今天的史学界,尤其应学习和发扬陈垣先生的学术风格,既有扎扎实实的史实清理,又有精辟的分析,避免史事勾稽上的琐碎,避免议论的空虚,避免撰著的浮躁,将历史研究推向新的学术境界。
三、陈垣先生在历史考据学发展中的地位
历史考据是随着史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治史方法,历史事实需要辨明真相,历史文献需要辨别真伪,历史考据就应运而生。历史考据著述的积累与总结,以及历史考据方法的逐步完善,导致历史考据学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先秦时期,历史考据已伴随史学的发生而有所萌芽,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这些论述,都包含着历史考据的意识。司马迁著《史记》,不仅“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 而且以实地考察来订正史事。至三国时期,出现了古代第一部历史考据专书,即谯周的《古史考》,此书专门纠摘《史记》的记载,篇帙多达25卷。西晋司马彪又根据新出土的《竹书纪年》撰书考订《古史考》之误,历史考据已渐渐发展,但这些考史专书皆已佚失,无由见其全豹,但大体是针对一种史籍的记载,分条予以考误,各条目间相对独立,基本没有系统性的联系。此后,中国古代的历史考据,长期采取了这种一条一目审视稽考的形式,而方法日益细密。
明朝时期,数量较多地出现了一种新的历史考实性专书,即勾稽散见史料以考述一个专门的历史问题,其书以“考”为名。如张燮《东西洋考》、李言恭《日本考》、谭希思《四川土夷考》、张朝瑞《明贡举考》、王圻《谥法通考》、董说《七国考》等等。这种专书在宋元间尚为偶见,明代已蔚成风气,清代依然撰著较多。但此类书籍中,有些主要以汇纂史料见长,而缺少辨误订讹、考实存真的精湛内容,直至清乾嘉年间,历史考据学繁荣发展,而著称于世的考史著作,主要的仍是那种分条列目式的考证,盖小条目的问题稽考容易精深,大的专题考述往往浮泛。此亦由于一定时代局限下的历史眼光和史学方法所使然。
至于近代,社会思潮风云变幻,史学则呈现出新旧激荡、传统方法与新兴思路交错的局面,史学发展的空间不断扩展。在历史考据学方面,出现了许多声名卓著的大家,如王国维、顾颉刚、陈寅恪、陈垣,皆为近代历史考据学家的杰出代表。王国维受西方实证史学方法的影响,注重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将之与文献资料相互验证,以这种“二重证据法”考订殷周历史,获得重大的突破;顾颉刚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影响下,从“疑古”观念出发进行历史考据,成为“古史辨”派学者的代表;陈寅恪博通中西文化,标举“民族文化之史”的历史观,熔历史考据于历史论述之中,并打开以诗文证史的新天地。这些史学家都是在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下,以新宗旨或新方法取得历史考据的新成就。陈垣先生则与之不同,他从历史文献学的基础上建起自己的学术架构,基本上以传统的治学方式、采取传统的考据方法,取得引人注目的学术成就。即不是将新的思想方法改造治学的手段,而是将时代精神、进步思想寄托于历史考据的成就之中。
陈垣先生早年推重的学者,是清朝乾嘉时期的钱大昕和赵翼。钱大昕运用渊博的文字学、金石学、音韵学、语言学等等知识考证历史,缜密精细,成绩卓著。陈垣先生在《元也里可温教考》等著作中,运用外文语音、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知识、金石资料等方面,比钱大昕更上一层楼。赵翼对历史现象归纳分析,关注一个个的专项历史问题,眼界较为开阔。陈垣先生以更广阔的眼界,注重专项历史问题的解决,承用明清时期那种勾稽史料、考述一个历史专题的著述形式,避免其较为粗疏的通病,形成了总括一题、考镜精微的学术风格,对整体的考述与细节的考证都达到精湛周密,使传统历史考据学的薄弱环节一变而坚实、辉煌,跨越一个时代而继续保持生命力。
在近代,仍有不少旧学者墨守传统的历史考据方法,他们大多进行那种比较琐碎问题的考证,等而下之,甚至表现为保守、陈旧、倒退的思想倾向。这在史学史上是应当批判的,但不应因此而全盘否定传统的考据方法。对此,陈垣先生1957年在为《历史研究》期刊审查一篇论文时明确地指出:“旧考据有不科学的,但也有科学的,不能一笔抹煞”,“前人的考据有不科学的,也只能说某人某文或某书的考据方法不是科学方法,不能说旧考据不是科学方法。” 运用传统的考据学方法,不仅可以取得突出的学术成就,而且完全可能用以表达进步思想、爱国精神。陈垣先生的学术实践,是继承、发扬历史考据的传统方法,使之消除陈腐、避免琐屑,达到新时代学术思想水平的光辉典范。陈垣先生的历史考据学成就,不亚于几位用新方法进行历史考据的史学家,而个人思想的不断进步、不落伍于时代的精神,则往往远过于诸人。这在中国史学史以及历史考据学的发展历程上,占有卓具特色的地位。今天,我们在历史学的理论建设和学术实践中,如何对待传统和创新的关系,应该从陈垣先生的学术成就得到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资料来源:www.nankai.edu.cn)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538.html

以上是关于陈垣-陈垣先生的历史考据学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陈垣-陈垣先生的历史考据学;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9507.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