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天监-左远波:明清颁朔礼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钦天监-左远波:明清颁朔礼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左远波:明清颁朔礼
明清颁朔礼左远波
九瀛咸奉朔,四海正同文。礼特遵先制,时惟授大君。令颁悬度地,泽被鹭鸳群。钦若心恒凛,厘工政益勤。 ──乾隆御制《十月朔日颁时宪书》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清代每年十月初一日,都要在此举行隆重仪式,向全国颁布次年的历书,称为“颁历”典礼。乾隆以后,因避乾隆帝“弘历”名讳,故将“颁历”改称“颁朔”。
中国古代历书又称“历日”、“宪书”、“通书”,内容除按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和节气外,多以具体指导农事、参谋生活、选定良辰吉日为主;由于它必须以皇帝名义颁发,所以又称“皇历”。关于这一名称的由来,据说与宋太宗有关,因为此人每到岁末,都要赐给文武百官每人一本历书,书里对下一年的日期、节令,以及在耕作、种植等方面的普通知识,都有比较详细的记录。皇历所记历法,一般以一年为限,次年变更,如果拿前一年的皇历来查看本年度的历法,当然也就不适时宜。正因为如此,“老皇历”也就变成了因循守旧的代名词。
中国编印历书历史悠久,且很早就设有专门掌管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历法的机构和官职:秦、汉有太史令,执掌天象历法;唐代建太史局,后又改名司天台;宋、元设司天监;明、清改为钦天监,设监正、监副等官职。据史料记载,古代历法前后近百部,其中官方正式颁行的就有50余部。在具体内容和治历方法上,它们既有承袭,又有发展,前后连绵2000余年。
王者制历授时从古到今,人们的生产、生活无不与大自然的季节变化息息相关。日月轮回,星转斗移,四季循环,春华秋实。于是,才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和岁时节庆,天地节律规定着人们的生活。
古史传说中的先王,伟业之一就是制历授时。《大戴礼记》历数五帝之德:黄帝“历离日月星辰”,颛顼“履时以象天”,帝喾“历日月而迎送之”,帝尧“四时先民治之”,帝舜“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禹则“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在古人看来,他们无一不是敬天顺时的圣明天子。所以观象授时,制历颁朔,也就成了王者的专利,当仁不让地为统治者所垄断。
古代制作历法,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技术活动,而且是非常庄严的政治和宗教事件。《管子·版法解》称:“法者,法天地之位,象四时之行,以治天下。四时之行,有寒有暑,圣人法之,故有文有武。天地之位,有前有后,有左有右,圣人法之,以建经纪。”历法体现的是天地之道,昭示着上天的神性。谁掌握了制作历法、颁布历书的权力,谁就成了神意所顾、天命所依的真命天子,就有了号令天下、统驭万民的合法依据。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稼穑农事向来被视为国脉根本。农事则讲求农时,希望风调雨顺。为了使历法能够遍及天下,让村夫野老家喻户晓,就必须用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之落实于百姓日用,深入人心。所以,颁历授时自然是国家的一件大事,是统治者宣喻天道教化的最佳时机。
历法是天道与人文的统一,关乎世道人心和国运兴衰。制定和颁布历书,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和规范工作、生活的需要,而且是朝廷对天下行使统治权的重要标志。地方政权和边远地区是否遵奉“正朔”,即是否使用朝廷所颁历法,代表着归顺或反叛的政治态度,是涉及国家统一或分裂、战争或和平的大事。
另外,古人制定和校验历法的主要参照是日月星宿、物候气象,因此天象与自然界的变化,也被顺理成章地视为社会现实的某种征兆。日月合璧、五星连珠、闰除合度、风雨时至,成为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祥瑞;日月失次、五星错行、闰除失度、灾害臻至,则成为政治腐败、天下大乱的凶兆。有关德政与祥瑞、暴政与灾孽之间相互对应的思想,在历史上非常盛行。至于圣人之世无灾异之类的说辞,在文献记载中更是屡见不鲜。
当然,历书只能由官方刊行,民间不得私自编印。如明代“大统历”的封面上,均印有红色印记:“钦天监奏准印造大统历日颁行天下,伪造者依律处斩,有能告捕者,官给赏银五十两。”可见古代关于历书的法律相当严厉,如果私造历书,即有被杀头的危险。
新旧历法之争中国编印历书,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不断得到完善。传说汉代以前有6种古历法,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其中以黄帝历为最早。但对于它们的真伪,即便是古人也
中国历史人物有道理的故事
早有怀疑。
汉武帝时所修《太初历》,是有明文记载的第一部历法,但已不传。西汉末刘歆所作的《三统历》,虽然是《太初历》的翻版,却是我国第一部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历法。东汉刘洪创制《乾象历》,首次引入月亮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其先进方法为后世修历时所沿用。南朝何承天《元嘉历》,在实测数据上有所改进;祖冲之所造《大明历》,则试图从改变闰周和测定冬至点入手,提高了历法精度。隋初刘焯创制的《皇极历》,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法,它首次考虑太阳视运动不均匀性,运用先进的数学手段解决计算问题。唐代僧人一行的《大衍历》,在对天体运动的理解、实测、计算技巧方面,都有重大革新,成为中国古代历法史上冠绝一时的好历。元代郭守敬等人的《授时历》,基本数据全部来自实测,打破古来治历旧习,开创后世新法之源,成为中国历法史上的另一座高峰。明代沿用《授时历》,并将其略作改动,定名为《大统历》。
自古编制历法,一种方法用到一定年限,自然会产生误差,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或改进,误差就会越来越大,出现推算结果与实际不符。考验历法是否准确,基本方法是以预先推算日食、月食,如果到了预定的时间不能应
中国历史故事素描
验,就说明这个历法已经存在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统历》的误差就日益明显。例如万历二十年(1592年)五月甲戍夜月食,钦天监推算差一天;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十一月壬寅朔,钦天监推算日食食分及时刻,又发生错误。可是,明朝却坚持“祖制不可变”,始终拒绝修改历法。
到了明朝末期,《大统历》误差越来越大,朝廷内外要求改历呼声高涨。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皇帝命礼部侍郎徐光启主持改修历法。当时历法有三派:钦天监坚持原有的《大统历》、《回回历》;徐光敛主张改用西法,设立了一个有西方传教士汤若望、邓玉函、罗雅谷等人参加的“西局”,地点设在北京宣武门内原首善书院旧址(后划归天主教南堂);另有一派坚决反对修历,更反对采用西方天文学方法的人,则另立了一个“东局”。三派各自推算、实测,前后较量达8次之多,结果总是西局准确无误。他们最终得到崇祯皇帝的认可,用新法编纂《崇祯历书》140余卷,陆续进呈皇帝,并刻板刷印成书。哪知新法历书未及颁行,明王朝的气数便已到了尽头。
清军入关,改朝换代,迫切需要一部新的历法。这时,汤若望仔细推算了当年八月的日食,并上书说:“臣于明崇祯二年来京,曾依西洋新法厘定旧历。今将新法所推本年八月初一日日食,京师及各省所见食限分秒并起复方位图象进呈,乞届期遣官测验。”朝廷派员赴灵台验测,结果一一吻合,于是任命汤若望为钦天监监正,按西法推算编制新历。新历完成后,摄政王多尔衮奉旨批准,定名《时宪历》,颁行天下。在随后的一两年里,汤若望将原有的《崇祯历书》删改、压缩成103卷,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呈献朝廷。《崇祯历书》和《西洋新法历书》明确提出了地球概念,采用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宇宙体系,即行星绕太阳和太阳绕地球运动的体系,是对中国古代历法的重大改革。
然而,由于新法触犯了清朝统治阶层的尊严,西方的天主教义也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发生冲突,于是围绕历法改革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新旧之争”。先是顺治十七年(1660年),安徽歙县人官生杨光先向礼部上《正国体呈》,说《时宪历》上有“依西洋新法”字样,是“窃正朔之权以予西洋”。只是当时汤若望受宠正深,礼部未予上报。到了康熙三年(1664年),杨光先再次诬告汤若望,指责《时宪历》只编200年,岂不是让大清短祚?经过会审,结果汤若望与另外7名钦天监官员被判凌迟,5人被判斩首。后因北京接连5日发生地震,按例减刑,汤若望于康熙五年(1666年)死于寓所。杨光先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废弃《时宪历》。
守旧势力的这一次胜利依靠的是政治,而不是天文学本身。杨光先虽然靠政治讦告被当上了钦天监监正,但他却不能胜任天文、数学的研究和实测。康熙皇帝亲政后,任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治理历法,并多次召杨光先、南怀仁到宫中和观象台当众测验,结果每次都证明南怀仁正
中国历史故事事迹简介
确、杨光先错误。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议定推翻前案,汤若望等皆平反赐恤,杨光先则拟处斩首,后因年老赦归,死于返乡途中。
新法与守旧势力的这次较量,以守旧势力的失败告终。《时宪历》得以恢复,一直沿用到清朝退位。
明清颁历典礼颁布历书,向来被视为国之大事,历朝历代都举行重大典礼,有着一系列环节和礼仪性程序。
早在周代,帝王常于每年岁末向诸侯颁布次年政事,诸侯祭告祖庙,受而行之。《周礼·春官》言“大史”之职:“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颁告朔于邦国。”郑玄注云:“若今时作历日矣,定四时,以次序授民时之事。……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至朔,朝于庙,告而受行之。郑司农云:颁读为班。班,布也。以十二月朔,布告天下诸侯。”《礼记·月令》本身即有季秋授朔之令:“合诸侯,制百县,为来岁受朔日。”不过,早期的颁朔不仅仅在于授时,而且还包括宣告下一年度的政事。
明朝颁历地点在奉天门(后改名“皇极门”即今太和门),
中国历史人物的孝道故事
时间前后有所变化:洪武时为九月初一日,永乐时改为十一月初一日,万历时又改在十月初一日。“是日御殿,比于大朝会,一切士民虎拜于廷者,例俱得赐”。(《万历野获编》))
永乐十九年(1421年),北京紫禁城宫殿落成。这年的十一月初一日,钦天监进永乐二十年《大统历》。“上御奉天门受之,颁赐诸王及文武群臣”。(《明实录》)这是永乐迁都北京后的首次颁历。
明末大臣倪元璐的《皇极门颁历诗》,就记述了当年颁历盛况:
凤阙开彤旭,猊炉散紫烟。
六阶齐度纬,七政转玑璇。
甲历龙躔改,寅宾象魏悬。
明时功在革,资始义承乾。
黑帝威初试,青皇位早传。
周官新月令,甘氏旧星篇。
人继羲和后,书成蓂荚前。
庚先三日戒,贞下一元旋。
图箓符垂赤,干支德应元。
兴王惟省岁,太史又编年。
赐出黄星曜,披看绿字鲜。
因知天历数,如曰起虞渊。
清代颁历典礼于每年十月初一日在午门进行。当时的历书称《时宪历》,乾隆时期因避乾隆帝弘历名讳,改称“时宪书”,“颁历”则改称“颁朔”。《清史稿·志六十四·礼八》记载:“时宪书成,钦天监官岁以十月朔日进,并颁赐王公百官。午门行颁朔礼,颁到直省,督、抚受朔如常仪。”而后,次年的历书便开始进入民间。晚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就曾说道:“十月颁历以后,大小书肆出售宪书,衢巷之间也有负箱唱卖者。”
颁朔之日,仪式相当隆重:
(钦天监)监官设黄案二于太和门正中,黄案二于午门外正中,红案八于午门外两旁。工部设龙亭一于监署(钦天监衙门)大堂正中,黄亭八于大堂两旁。又设红案八十于两廊下。监官率属朝服,恭奉进皇帝、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时宪书》,置龙亭内。王公大臣《时宪书》,置黄亭内。八旗各衙门官员《时宪书》,置两廊红案上。于龙亭前行一跪三叩礼。校尉舁亭,御仗前导,乐部和声署作乐,三科官导引,堂官后随。自长安左门中门进,至午门前。监官由亭内恭奉进呈《时宪书》,安设黄案上。颁赐王公大臣《时宪书》,安设红案上。校尉撤亭置两旁。监官奉书由午门中门入,至太和门,设黄案上,堂官行三跪九叩礼,授内务府官恭奉进呈。退出。公百官齐列午门前,鸿胪寺官赞引。宣制行礼。王公以下跪领如仪。(《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四)
同历代中央王朝一样,清代也非常重视颁历,“奉正朔”也是维系大一统帝国统治秩序的有效措施之一。乾隆五年(1740年)的一首御制《十月朔日颁时宪书诗》,就恰当地表明了颁历的意义所在:
九瀛咸奉朔,四海正同文。
礼特遵先制,时惟授大君。
令颁悬度地,泽被鹭鸳群。
钦若心恒凛,厘工政益勤。
在中国历史上,颁历一向是朝廷每年必须亲为的大事。每逢改朝换代,新皇即位,都要改换纪元年号,但改元并不改历。直到1911年清帝退位,民国政府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昔日的颁历之礼才被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
(资料来源:作者提供)
中华文史网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513.html
以上是关于钦天监-左远波:明清颁朔礼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钦天监-左远波:明清颁朔礼;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9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