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独立史家之陈寅恪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陈寅恪-独立史家之陈寅恪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独立史家之陈寅恪
汪荣祖的《史家陈寅恪传》是研究陈寅恪的名著,完成30年来不断增删改写,可以代表陈寅恪研究的最新成果。此书数年前曾经以《陈寅恪评传》的题目出版,却与原书颇多不合,新版改正了其中的问题。
非常时代必有非常之人,二十世纪的中国就是如此。上承三千年未遇之变局,下启民族复兴之新纪元。无数英雄人物、政治势力、学术思潮此起彼伏,浩浩荡荡之下,或英明或昏沉,或容光或流星,或激进或保守,或为一往无前之士,或做敷衍了事之徒,或声名显赫一时,或烛照千秋万代,各自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点印迹。百年之时间,恍然而过。
胡适之说,历史本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就是这句话本身也被重新打扮梳妆成完全相反的意思。而长他一岁的史家陈寅恪,则坚持自由之精神,独立审视着中古历史,做着不古不今的学问,虽盲目跛足而终不悔改其意志。
初次知道陈寅恪的名字,笔者尚是17岁少年,却因着一卷《柳如是别传》,私下与友人窃窃私议陈寅恪书写意义之何在。明季之
中国历史大故事手抄报内容
秦淮河畔,旧梦遐思,神州陆沉,俱是大悲切也,陈寅恪以己身悲怆投射于三百年前的美境,幻灭之际遇,在于陶醉与怅惘之间。
对于笔者,首先系统阅览先生事迹是因为陆健东之书———《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其文也深沉,其情也真挚,序自南迁之初,恰共和国之建立,岭南岁月二十年,陈寅恪先生来到广州后的第一个元旦,曾经作诗云“无端来作岭南人”,估计他也未料到会终老于斯。
先生以困厄之身,著光辉灿烂之作品。然其毕竟是个人断代史,其所以有此情境,学养如何修为,家世及前半生行止,得之碎片印象。后购得先生文集,笔者以门外汉之莽撞径自读之,受益在于先生治史格局之开阔,常在习焉不察间开辟新意,若印度佛教之东土流变,若世家贵族之于朝野,若隋唐之时胡汉一体论之,史诗互证考释资料,先生之使用材料,在于用之有物,而非展示记忆。先生也有诗才,伤世之胸怀在吟哦之间,以上只是个人印象
中国历史红色文化故事
,陈先生经历与学术之转折和突进之关点,依然是懵懂。20 05年仲春,购得汪荣祖著《史家陈寅恪传》,为我解惑不少。前时雨夜读此书,甚是感怀。
汪荣祖1940年生于上海,童年辄移居台湾地区,后赴美取得博士学位,在美任教31年,现在台湾某大学担任历史学教授。《史家陈寅恪传》初版于1975年,后经三十年多次增订,方有如今规模。传记参以陈寅恪文集、诗词,系统论述,对其史学成就与思想持平论之。全书由陈寅恪的生平、学术、志业、命运等一路写来,格局相对完整,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作者书成之时,以《
图书 中国历史故事
蝶恋花》为题咏怀其志,寄寓感慨万端:“隔海江山烟雾外,历尽沧桑,憔悴朱颜改。
风雨无情君莫怪,那堪春去情难再。销尽风流心力怠,昔日繁华,梦里相思债。玦月窥窗花影碎,秋虫似泣啼无泪。”此中之真意,若在有无中。
陈寅恪出身世家,然承继家学渊源,更开放胸怀,涉猎十余种活死文字,深究文史哲诸学问,中外传统现代尽得,从错综复杂中确定脉络。
一生远离政治,也距时代有一定空间,惟有如此始得独立。不作激进之言,不持保守之语,学问在乎衡平之判断。汪荣祖以陈寅恪为士子/学人之规范,但是毕竟那一代人的风流云散,细细读来更添悲欣。
陈寅恪生于晚清,后去国求学,再随国难奔波九州,文章藏书多星散。
直到晚年方才安顿,然目已盲足亦跛,世间之事务如梦里一般。不幸之外是先生记忆力超群,先生之志向转而从小处求证大历史,有《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两书
中国历史故事集前后多少年
用历史之手法,极尽考释隐讳之能事,然旨趣已然不同以往,主题在人,在风格,在人品,在笔者看来,此是新途径,我国之史家多喜论史事升迁变化,忽略女性久矣,陈寅恪以大家之论红妆,实在别有深意。
汪荣祖论陈寅恪,最大特点便是比较全面而持平,但是篇幅不足更深入讨论,草草带过之处甚多。从最初本之7万字,再到15万字,现版本有20万字,在此希望汪荣祖先生有劳,再为扩张之,以飨读者。
(资料来源:《新京报》2005年6月17日第 C26版)
中华文史网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514.html
以上是关于陈寅恪-独立史家之陈寅恪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陈寅恪-独立史家之陈寅恪;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9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