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篆刻艺术漫谈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艺术-篆刻艺术漫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篆刻艺术漫谈
所谓篆刻艺术,乃于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质材之上雕刻以篆体文字之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故而又称印章艺术。作为国粹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无比厚重的悠久传统。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古人以“纸墨笔砚”为文房四宝,而四宝之外另有一宝,即篆刻印章也。
考篆印之滥觞,当不晚于周代。当前所发现实物之最早者可确定为东周遗物,学界亦普遍接受“我国篆印源于春秋而盛于战国”之论断。但从当时篆刻艺术之成熟程度论之,此前当有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商周时期普遍应用之甲骨文,即是以刀为笔,刻于龟甲兽骨之上而成,广义而言亦可归入篆刻艺术之内。河南安阳殷墟之中,亦曾出土过颇似当今印章之铜玺,且其字迹清晰,斑斑可考,或可视为印章艺术之先河。
古人崇尚诚信,因而对作为诚信物证之印玺十分重视。其类型大致有四:一曰官印,乃表权力身份之信物,如“勿(物)正官鉨(玺)”便是;二曰私章,可作为个人交易凭证,如“左盲”、“乔倚”等;三曰成语印,多镌儆语吉言,如“富昌”、“正行亡(无)私”等,多用以相互砥砺,或自明其志;四曰肖形印,以刻人物、动物形象为主,图形画影以托物抒怀也。先秦时期,古风犹存,等级观念尚未严备,无论官印、私章,皆可称“玺”,且样式五花八门,美不胜收。而至秦汉时,专制制度正式确立,社会等级日益森严,“玺”成为帝王印章之专用名称,其他各色人等之印信只能以“印”、“章”、“记”等名之,且尺寸、样式亦有严格规定。汉代时,篆刻印章兴盛到达顶点。考其原因,乃由于秦代实行“书同文”,废六国古文字,独行秦国创制的小篆字体,而晚出之隶、草、楷、行等诸字体,或未尝出现,或未大行于世,故而篆文居官方正式字体地位,因而大盛。与当今因楷书乃官方
中国历史红色故事怎么写
正式字体,一般印章皆以正楷字体刻之属道理相同。另,两汉时社会稳定,冶炼业和手工制作业发达,使得汉印艺术取得长足进展,水平空前,成为历代篆刻家尊奉临摹之良范。
就制作方法而论,汉印多以黄铜浇铸而成,但浇铸前须将印文反刻于陶范内壁;而部分急就章乃直接用铜坯凿成,如“某某将军章”等,另有一部分乃就玉材而雕琢,因此,三者尤其是后两者者可被认为是现代篆刻艺术之始祖。
印章文字,有凹凸两种,凹者称阴文,凸者称阳文,亦有阴阳合璧者;因印泥多取朱色,故钤盖印蜕(印样)后,阴即白,阳即朱,遂又有“白文”、“朱文”之目。印面虽风韵万端,然无非是依阴阳二体间组合搭配以求变化也。阴文之美,无阳地之衬托则不可能存在,反之亦然。二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故而“分朱布白”、“虚实有致”乃印人需潜心探索之治印之道,高深莫测,奥妙无穷。
就布局而言,有字法、章法之分。字法乃用字写字之法。包括选取字体、反书于印面等环节,不同时代之字体,切不可出现于同一印章之内;而字之书写,乃印家书法功力之集中体现。所谓章法,乃将所有印文排列于印面之艺术,要力求疏密有致,彼此呼应,向无定法,气象万千,实乃篆刻艺术最重要之一环。即使印家刀法熟练,而若章法幼稚,亦绝无佳作可言。尤其是同一字两次以上出现于同一印章,每字则不可取同;而成套成组之印章,须方方有别,更显作者之章法功力。故而在设计印稿时必反复构思,用尽解数。印家多“心中有字”,“胸内有法”。篆刻大师吴昌硕便精于此道,其于文字具体笔划、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用心颇力,总能设计出相宜之形式,辄令后学者发望尘之叹。
篆刻用刀,分为执刀、运刀之法。执刀方式大抵有拳式法,适用于尺寸大、质地硬的印章制作;另有三指横执法,适用于制作精细印章;三指直执
中国历史故事积累
法,适用于刻长线之时。运刀可分为冲刀、切刀两途,而又有单刀、双刀两种刻法。治印者可各由所好。进刀须深浅适度,运刀须大胆细心,应尽量一刀成形,否则左修右补、狼奔豕突,则颇显笨拙幼稚,必贻笑大方者也。
印章正文之外,尚有边款。边款者,刻于印章边侧之款识也。又称侧款、印款、边跋等,乃印章艺术之重要组成部分。虽依附于印章而存在,但别具天地,有“袖珍碑刻”之称。其受唐宋官印之制作年月、编号、题记等款识之启发,逐步发展到明清以来集诗文、跋语、造像、图画等多种形式,或凹或凸,或文或图;可单面,亦可多面;可居角,亦可倚边;可阴刻,可阳琢,亦可阴阳合璧。真乃不拘一格,变化无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后人确定印人身份、治印年代和评价其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的重要依据。
就印材而论,自王冕后花乳石已成主流,主要有四种。一曰青田石,产自浙江青田,质细润,为印石中最易受刀者,颇受初学者钟爱。以“封门青”冻石最为名贵,另有灯光冻、白果冻等上品。二曰寿山石,产自福建寿山,质坚而腻。中以“田黄”最为名贵,呈黄色而玲珑半透明。皇帝玉玺多以田黄为料,故而备受青睐,价比黄金甚至有过之。另有田白、百芙蓉、鱼脑冻等上品,亦身价不菲。三曰昌化石,产自浙江昌化,质腻而粘。最为名贵者称“鸡血石”,因石质红斑鲜艳如鸡血而得名,上等者多为文人墨客所喜爱。而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铁质的砂钉,易伤刀刃。四曰巴林石,产自内蒙巴林右旗,或腻或脆,材质种类颇多,且价格
中国历史的感人故事
较低,依地利之优势,多流行于北方。另有浙江宁波之大松石,山东掖县一带之菜石、羊肝石,宁夏之贺兰石等等。为提高产量,迩来开采石源时多采用爆破之法,隆隆炮声响过之后,珍贵印石多伤痕累累,裂纹充斥;商家为掩人耳目,便以蜡填嵌裂口,实乃为经济效益而焚琴煮鹤、鱼目混珠之昏招下策,是今人暴殄天物、鼠目寸光之典型写照。前辈诸印家九泉之下若闻知今人有如此“壮举”,必扼腕叹息而再气死一回也。
就风格而言,先秦印玺多古朴厚重,气象万千,于简拙中见得功力;秦印多柔媚纤巧,精美雅致;而汉印多平直方正,大气磅礴。因志趣有异,故而各据一端,论者亦见仁见智,实高下难分。魏晋以降,印章艺术陈陈相因,几无进展,皆工匠依样而行,谋食谋衣之小技也。至北宋时,书画大家米芾等少数文人墨客开始参与印章制作,略显文雅之气;元代文人制印之风渐盛,赵孟頫、吾丘衍、吴叡辈皆尝试亲自操刀,印章之匠气渐脱;至元代后期,王冕首创以花乳石(又称花药石)为印材,而此前印料多以牙(象牙)、角(犀牛角),需特制刻刀及专门技巧方可雕琢。因花乳石质软易刻,且价廉物美,以致自明代起文人治印之风大盛。文彭、何敬辈呕心沥血、博涉旁参,匠心独运,首倡复古,一变秦汉之后千余年治印格调之一蹶不振,弃隋唐以来九叠篆体之僵硬板滞、宋元以降朱文小篆之衰落无力,直接效法秦印之纤巧、汉印之平直,在篆刻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自明中叶至清初,诸印家相互切磋,争奇斗艳,以不同风格、不同师承,不同流派应运而生。其后丹青墨客多崇尚书法、绘画、篆刻三位一体,殊难分离,实融会贯通者也。
明代所形成的篆刻流派,大致有文何派、泗水派、娄东派等名目。文何派亦称皖派,乃以文彭、何震为首的安徽籍印人集团之统称,开我中华“汉派”印章之先河,其标榜“宗秦法汉”,以秀润雅正、空灵明洁见长,继王冕之后,采用青田石治印,对明清篆刻艺术的发展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泗水派,为苏宣主创。取法秦汉,受文、何影响而又另辟蹊径,运刀冲切结合,庄重雄浑,气势壮伟。对明代何通,清代邓石如等大家产生过较大影响。娄东派即扬州派,为汪关(东阳)主创。汪关精于古文,取法汉印,得其神髓;白文印信法汉代铸印风格,刀法稳实,布局精严,浑厚古朴,神形兼备,富书卷气。其后林臬、巴慰祖等均能传其衣钵。至清代,最有影响者当属浙派、邓派和黟山派。浙派为丁敬首创。敬以古玺和秦汉印为宗,仿文、何而变其秀雅,博采众长,推崇阳刚,以切刀为主,苍劲古拙,沉着生涩,波磔前进,有刚劲朴茂、雄健苍古之目。所谓“西泠八家”,即由丁敬执其牛耳,对晚清赵之谦、黄士陵、王福庵辈具有重要影响。邓派亦称新皖派,以邓石如为代表。石如工四体书,“书自印出,印由书出”,推崇阴柔,以圆取胜,扬文、何之长而避其所短,作品苍劲质朴,恢宏酣畅,洒脱清新,自成面目。对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后学晚辈有较大影响。黟山派,为黄士陵所创。士陵早年学吴让之,取法古玺、秦、汉诸
中国历史女兵战斗故事简短
代,于浙、皖两派之外另辟蹊径。布局峻峭,用刀凌厉,平洁光滑,静中见动,古雅秀美。承继者有黄石、李尹桑、乔大壮等。时至现代,最具影响者当属吴、齐两派。吴派(海派)创始人吴昌硕,初学浙派,继学邓石如、吴让之,融浙皖两派之长,归本秦汉,且喜籀文,以钝刀入印,秀丽苍劲,流畅雄浑。后有黄宾虹、陈师曾、潘天寿承之。齐派(京派)创始人齐白石,早年受赵之琛、吴昌硕影响,后宗秦汉古风,篆法王莽《嘉量铭》、《三公山碑》、《天发神忏碑》,衰年变法,卓然屹立,自成一家。至20世纪30年代风靡印坛,旧京印人多出自齐门,其中刘淑度、贺孔才、陈大羽、肖友于、杨鹏升以及白石四子齐良迟等皆卓然成家。当今印坛,名家林立,星汉灿烂,何止千百。故而恕不一一列举。篆刻艺术后继有人,发达兴旺,足可告慰诸先贤前辈在天之灵也。
综上所述,我中华篆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限于笔者识见及文章篇幅,绝难表其光华神采于万一。现聊举所知,罗列于上,东鳞西爪,草成兹篇,以贻笑祈正于方家同道者也。
(本文由作者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461.html
以上是关于艺术-篆刻艺术漫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艺术-篆刻艺术漫谈;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9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