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正确理解顾炎武八股文取士“败坏人才”说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顾炎武-正确理解顾炎武八股文取士“败坏人才”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正确理解顾炎武八股文取士“败坏人才”说
多年来,提到八股文取士,有关论著几乎是一片否定声,而且是全盘否定;作为全盘否定的重要佐证,又几乎无不引用顾炎武这样一段话,见于《日知录集释》卷十六“拟题”条: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可是,顾炎武果真全盘否定八股文取士之制吗?否!
1.顾炎武此话是针对同篇上文“今日科场之病,莫甚乎拟题”云云,而发的激愤之语。所谓“拟题”,指的是下述弊病:从明初以来,科举所考经义(由于后来文体要求八股对仗,俗称八股文),《四书》是全文,但字数不多;《五经》内容多,但只考其中一经,后来还削减了一些篇章。由于整个说来可出的有意义的考题不过一二百道[1],渐渐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富家巨族”预先“延请名士”,将这些可出之题各撰成一篇八股文,令子弟“记诵熟习”。因为“入场命题,十符八九”,将所记之文抄誊一过,便可中式,结果导致“天下之士,靡然从风,而本经亦可以不读矣”[2]。顾炎武把这叫做“成于剿袭,得于假倩”之风,并说“卒而问其所未读之经,有茫然不知为何书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接着抨击“败坏人才”云云。类似的话亦见于《亭林文集》卷一《生员论中》:“国家之所以取生员,而考之以经义、论、策、表、判者,欲其明六经之旨,通当世之务也。今以书坊所刻之义谓之时文[3]。舍圣人之经典、先儒之注疏与前代之史不读,而读其所谓时文。时文之出,每科一变,五尺童子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故败坏天下之人才……夫然后寇贼奸宄得而乘之,敌国外侮得而胜之。”显然,所谓“败坏人才”,只就“今日”流弊立论(坊刻时文约“兴于隆、万间”[4],自亦属“今日”范围)。所以在另一地方顾氏又说:“盖救今日之弊,莫急乎去节抄剽盗之人”,如能成功,“科场亦自此而清也”[5]。既然清除“今日之弊”后科场可“清”,则自亦意味出现此弊以前的明代前、中期科场是“清”的。这是逻辑之必然。且有下证。
2.《亭林文集》卷三《与彦和甥书》曰:“万历以前八股之文可传于世者,不过二、三百篇耳,其间却无一字无来处”;希望其甥集门下士“将先正文字注解一、二十篇来……除事出《四书》不注外,其《五经》、子、史、古文句法,一一注之,如李善之注《文选》,方为合式。此可以救
能体现中国历史故事的成语
近科杜撰不根之弊也”。注释这些“八股之文”,竟要求如李善之注《文选》,此顾氏视其内容充实,用典渊源有自之证。顾氏对“八股之文”的类似看法还有:“前辈时文无字不有出处”[6];“夫昔之所谓三场,非下帷十年,读书千卷,不能有此三场也”[7]。这些看法也有顾氏同时学者言论为之呼应。如黄宗羲便说:“科举之弊,未有甚于今日矣。余见高、曾(祖)以来,为其学者,《五经》、《通鉴》、《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八大家,此数书者,未有不读以资举业之用者也。自后则束之高阁……”[8]。也是将流弊定在“今日”,而与“高、曾”之时大量读书对比。
3.对“今日”流弊,顾炎武无一字涉及文体八股对仗。相反,在断言这一格式“盖始于(宪宗)成化以后”,接着具体介绍明世宗嘉靖以前八股对仗的形成过程及破题、承题等作法。对这一文体,顾氏不但未表示鄙弃反对,而且引《孟子》语,视之为“规矩”;并对“嘉靖以后,文体日变”,略有微词,称“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顾氏甚至认为“今之为时文者”是在走向“裂规偭矩”。在介绍文体的最后一个环节“大结”时说:“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指有关科举等法令)益密,恐有藉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接着发出感慨:“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9]。从其语气可以看出,顾氏仅不满于万历以后的文体。这和上述他对流弊出现前后八股文内容的不同评价,也是一致的。
4.顾炎武《蒋山佣残稿》卷一有两封《与李霖瞻(书)》,其一曰:“小儿……衍生,亦颇谨饬。本经《毛诗》已完,令节读《五经》,兼诵先辈八股文百篇,意不在觅举也。”[10]人所共知,顾氏大义凛然,坚决拒仕清朝。此信又反映他不许儿子“觅举”。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衍生诵读八股文百篇,并与节读他最尊崇的《五经》同时进行呢?
中国历史故事田忌赛马课文
只能有一个解释,即顾氏对这些“先辈”的八股文十分欣赏、尊重。这和上引他的话“前辈时文无字不有出处”,也是相呼应的。或许有人怀疑:这会不会是顾氏早年的看法呢?肯定不是,证据就在此两信中:第二信称衍生原是顾氏“犹子”,后“立以为子”;第一信称“从弟子严今将六旬,连得二孙,今抱其一为亡儿之嗣”[11]。由此可见:第一,从弟已将六旬,则顾氏自已年六旬左右或六旬以上。信中还自称“老身尚健”、“桑榆末景”云云,均证两信乃晚年之作。第二,顾氏本有一子而亡,至晚年方立犹子衍生为子;后又以从弟之孙为“亡儿之嗣”,则衍生年纪不大[12],刚读完《毛诗》亦可理解,这与两信乃顾氏晚年之作,并不矛盾。以上情况表明:赞许“先辈”八股文乃顾氏晚年定见,不容置疑。
综上四证,可以肯定,顾炎武所谓“败坏人才”云云,仅针对明代后期的科场流弊而言,并无全盘否定八股文取士制之意。
如果这一看法不错,则人们常引用顾氏的另一些抨击八股,时文之语,也就不难正确理解:
1.《日知录集释》卷十六“经义论策”条:“此法不变,则人才日至于消耗,学术日至于荒陋,而五帝三王以来之天下,将不知其所终矣”。这段话是接着上文及原注宋代“以经义为在外准备之文”,或“窃袭人之语,不求心通者相半”(相当于明代“节抄剽盗”坊刻时文或名士所撰之文),导致不读经史而言的。自与明代前、中期士人能“读书千卷”,所写八股文“无一字无来处”之制无干。故梁章钜《制义丛话》卷八引胡燮斋解释顾炎武其所以“痛诋时文”的心理曰:“彼盖疾夫藉圣贤之言为梯荣钓宠之术,转相摹仿,愈趋愈下,遂发此过激之论耳。”
2.同上条:“赵鼎言:(王)安石设虚无之学,败坏人才。……若今之所谓时文,既非经传,复非子史,展转相承,皆杜撰无根之语”。这里指的是另一种流弊,即一些科场八股文虽非“节抄剽盗”,但因未读经史,学无根柢,其代圣贤所立之言[13],只能是随意捏造,信口开河,而无经史之依据,此即所谓“杜撰无根之语”。但这种流弊同样有时间限制,因为紧接上文顾氏便出一“原注”说:“前辈时文无字不有出处。”据此,这种“杜撰无根之语”非指明代前、中期的时文或八股文,是很清楚的。
3. 《日知录集释》卷十六“十八房”条:“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这里的“八股”,切不可误会为泛指明代八股文取士制之八股文。据上下文可知,它仅主要指明代后期万历年间开始,由考官十八房(如《诗》五房、《易》四房等,分阅《五经》试卷)所选定、刻录的八股范文,即程文。这些程文,有的是“主司(考官)所作”,有的是“(中式)士子所作”[14]。它们和前述坊刻时文一起流行,目的原想以此范文指导士人学习,使之写出高水平的八股文来[15]。但结果相反,由于“天下之人惟知此物(程文)可以取科名,享富贵;此之谓学问……而他书一切不观。……举天下而惟十八房(程文)之读”,导致经史之
中国历史故事短视频大全
学,“文武之道,弃如弁髦”[16]。正是针对这一弊病,顾氏发出前举两句感慨。其“八股”与“十八房”,涵义是互补的。意谓十八房所刻“八股(程文)”兴盛,导致人们惟此之读,治国安邦的经史之学反而无人过问了。很显然,这一感慨或抨击,也有着时间限制,而不可能是指向明代前、中期之制的。
总之,如何评价明代八股文取士之制,对它究竟应不应该全盘否定,这可以讨论;但举顾炎武“败坏人才”说作为全盘否定的重要佐证,根据以上小考证,则似应认为是不符合顾氏原意的。
[1]“一二百道”,见《日知录集释》卷十六“三场”条,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本,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734页。
[2]《日知录集释》卷十六“三场”条又说:“今则……不过于《四书》、一经之中,拟题一二百道,窃取他人之文记之,入场之日,抄誊一过,便可侥幸中式,而本经之全文有不读者矣。”再次反映
中国历史自相矛盾寓言故事
顾氏深恶痛绝的重点所在。
[3]时文,在明宪宗成化以后与清代,与八股文同义。但此处坊刻时文,专指某一时期被认为水平较高之范文,多选已中举者之试卷为之,供士人揣摩、学习。见《日知录集释》卷十六“十八房”条。不读经史,只读这些时文,与前述只读名士所撰八股文,在顾氏心目中,其弊无异。
[4]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六《坊刻时文》;又参上引《日知录集释》“十八房”条。
[5]《日知录集释》“三场”条。
[6]《日知录集释》卷十六“经义论策”条原注。
[7]《日知录集释》“三场”条。“三场”指明初定制,科举所考之三场:第一场经义;第二场论、判,及诏、诰、表任选其一;第三场经史时务策,见《明史·选举志二》。
[8]黄宗羲《科举》,载《清经世文编》卷五七《礼政四·学校》。八大家,当指唐宋八大家,明中叶以后惯用。
[9]《日知录集释》卷十六“试文格式”条。
[10]《蒋山佣残稿》共三卷,此据尚志堂钞本的传抄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三种。文见第一信。此稿还有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所藏尚志堂刻本(据王蘧常《顾亭林著述考》,见《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下册,巴蜀书社1990年版),以及1963年台湾世界书局版,惜俱未曾寓目。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出版的《顾亭林诗文集》,中收《蒋山佣残稿》,就是根据日本大阪藏本转录排印的。又《亭林文集》卷四亦有《与李霖瞻书》,与《残稿》第二信文字相当而略少。
[11]第二信与《亭林文集·与李霖瞻书》也都有“从弟子严,连得二孙,又令荆妻抱其一以为殇儿之后”等语,仅无“今将六旬”句。
[12]衍生还有胞兄,名琦,字公成,同《蒋山佣残稿》卷一《与侄公成》。此即衍生为何可出嗣,且年纪不大的原因。
[13]明代八股文在“大结”之前,必须“代古人语气为之”(《明史》卷七○《选举志二》),因经书中“古人”多为圣贤,故一般称“代圣贤立言”。前文引《日知录集释》“试文格式”条顾氏语“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云云,即此制存在之证,也是顾氏仅不满于万历以后文体,而对此制并无微词之证。
[14]《日知录集释》卷十六“程文”条。
[15]同上条集释引“沈氏(彤)曰:《神宗实录》:……取定开国至嘉靖初年中式文字一百十余篇,刊而学官,以为准则”。这和后来清乾隆刊布《钦定四书文》的指导思想一样。
[16]《日知录集释》“十八房”条。
(资料来源:《文史知识》2001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9788.html
以上是关于顾炎武-正确理解顾炎武八股文取士“败坏人才”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顾炎武-正确理解顾炎武八股文取士“败坏人才”说;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0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