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乃峰:《老子》“如嬰兒之未孩”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侯乃峰:《老子》“如嬰兒之未孩”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侯乃峰:《老子》“如嬰兒之未孩”解
《老子》“如嬰兒之未孩”解
侯乃峰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後
今傳王弼注本《老子》第二十章云: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
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其中“如嬰兒之未孩”的“孩”字,歷來大多數學者都是根據《說文》“咳,小兒笑也。从口、亥聲。孩,古文咳从子”之說,以“孩”爲“咳”之或體,訓爲“小兒笑”。
“孩”字還出現在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爲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
聖人皆孩之。
此章中的“孩”字,歷來注家亦多以“小孩”、“嬰孩”之義爲訓。
對於上引兩章中的“孩”字,于省吾先生獨闢蹊徑,創爲新解:
按近人有以《說文》義訓《老子》此語者。嬰兒生數月即能笑,豈待二三歲乎?且訓爲如嬰兒之未笑,俚淺無謂。若讀“孩”如字,如嬰兒之未孩,嬰兒豈不可稱“孩”乎?至“聖人皆孩之”,尤爲不辭。按古從亥從其之字每音近字通。……“如嬰兒之未咳”,應讀作“如嬰兒之未期”,言嬰兒尚未期年,天真未漓也。上言“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此言“如嬰兒之未期”,自言其似未期年之幼兒,不與於眾人之所樂也。“聖人皆咳之”,應讀作“聖人皆期之”,期謂期會。《廣雅·釋詁》:“期,會也。”上言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百度网盘
“聖人在天下,歙歙,爲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猶言百姓引領以待,聖人皆期會之,使其如願以償也。[1]
于省吾先生讀“如嬰兒之未孩”的“孩”爲“期”,以“期年”爲訓,確實優於古人以“小兒笑”爲訓者。因爲嬰兒什麽時候能會笑,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時間概念,因此也就代表不了嬰兒某個顯著的發育階段,更與上文“未兆”之義不相符合。如以“期年”爲訓,嬰兒至“期年”而滿周歲,這確實是一個固定的時間概念。不過,此說亦有可疑之處。嬰兒即便滿周歲之後,同樣也是未離天真,純潔無邪,《老子》爲什麽要以“嬰兒未滿周歲”來比擬“未兆”呢?這個問題恐怕亦不易索解。
馮勝君先生在于省吾先生之說的基礎上更立新解。他根據楚簡文
8个中国历史故事英语作文
字中的“娩”字形很容易被誤釋爲“孩”字的現象,指出今本《老子》的“孩”字很有可能也是“娩”字的誤釋,從而將上引的兩個“孩”字改釋爲“娩”。這樣一來,第二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00集
十章“如嬰兒之未娩”可以解釋爲“我的精氣、聰明尚未萌兆,就像在母體中尚未分娩的嬰兒一樣”。同時,他認爲第四十九章的“孩”也應改釋爲“娩”,在句中讀爲“矇”。“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娩(矇)之”,是說百姓用其耳目之聰明,聖人則使之盲瞽。[2]
很明顯,馮勝君先生以嬰兒“分娩”爲說,在“如嬰兒之未孩”一句文義的理解上確實比于省吾先生的說法更爲順暢。嬰兒在分娩之後開始呼吸人世間的空氣,“分娩”自然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時間分界點,而且也與上文的“未兆”較爲符合。
不過,馮勝君先生的新說是建立在楚簡文字的字形可能被後人誤認的基礎之上的。在楚簡文字中,“娩”字的寫法是下部從“子”作,這種寫法的“娩”字確實有與同樣從“子”作的“孩”有相混的可能。但是,《老子》中的兩個“孩”字,《經典釋文》皆云:“咳,本或作孩。”我們知道,《經典釋文·老子音義》所依據的底本就是王弼注本,由此可知王弼注本中的二“孩”字原本均當作“咳”,作“孩”爲或本。而且,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帛書本《老子》中對應的兩個字也皆寫作“咳”字[3]。既然字形很可能原本都不從“子”作,則認爲《老子》中的“孩”字是“娩”字之誤釋的看法恐也值得商榷。
而且,《老子》這段話的用韻情況,按照江有誥《老子韻讀》之說,一般認爲是这样的:
阿、何韻(歌部),惡、若韻(魚部,惡,烏入聲,若,入聲),畏、畏韻(脂部),哉、熙、臺、孩韻(之部,哉音兹,臺,徒其反,孩,胡其反)。歸、遺韻(脂部),昬、悶韻(文部,悶,平聲),晦、止、以、鄙、母韻(之部,海音喜)。
對於江有誥之說,楊樹達以爲“江韻得之”[4]。也即,多數意見認爲此段中“孩”與上文的“哉”、“熙”、“臺”同押之部韻,則“孩”讀爲“骸”仍屬之部字。而馮勝君先生將字改釋爲“娩”,以爲是與下文協韻(“娩”與“歸”、“遺”、“沌”、“昏”、“悶”是脂、文合韻),雖然亦能自圓其說,然未免有迂曲之感。
同時,從醫學角度講,還有“遺腹子”(此處專指母體死亡之後而出生的嬰兒,民間俗稱“棺材子”)之說。也就是說,嬰兒在母體中是否發育成熟並不能以是否分娩作爲絕對標準。在分娩之前的短時期裡,嬰兒其實已經發育成熟,與分娩之後的嬰兒並沒有太大區別。所以,認爲《老子》以嬰兒尚未分娩來比擬“未兆”,於文義恐亦有未安。
今按:“如嬰兒之未孩”的“孩”當讀爲“骸”,訓爲“骨”。《說文》:“骸,脛骨也。从骨、亥聲。”段玉裁注:“字從亥者,亥,荄也。荄,根也。《公羊傳》注:‘骸,人骨也。’則引伸爲凡人骨之偁。”《廣雅·釋器》:“骸,骨也。”《老子》“如嬰兒之未骸”一句,意思是說如同嬰兒在母體中尚未長骨也。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胎產書》記載:“七月而木受(授)之,乃始成骨。”傳世的古醫書如《醫心方》引《產經》、《諸病源候總論》也有胎兒七月成骨的說法。而傳世典籍又有胎兒七月成形的記載。如《文子·九守》:“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淮南子·精神訓》與《廣雅·釋親》均作:“六月而骨,七月而成。”諸書記載容有參差,
中国历史政治家小故事
但古人將胎兒長出骨頭與成形看作時間差不多的兩個階段卻是其共通之處。《老子》所言的“如嬰兒之未骸”,“骸”訓爲“骨”,句意就是說如同嬰兒在母體中尚未長出骨頭,也就是說嬰兒尚未發育成形之時。這樣理解恰好與上文的“未兆”之義密合無間。“兆”即徵兆、兆頭,也就是事物開始的苗頭。“我獨泊兮其未兆”的“泊”,傳本或作“怕”[5]。《說文》:“怕,無爲也。”論者多以“怕”字此訓來解《老子》中的這句話。這樣,《老子》中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
衆人熙熙然悅樂,恣縱口腹耳目之情欲,如享太牢之味,如登春臺而觀,逐外失真而不自覺。我獨淡泊無爲,淡然無欲,心裡沒有産生任何恣縱情欲的思想苗頭,思慮靜居不動就像嬰兒在母體中尚未長出骨頭的時候那樣。
嬰兒在母體中尚未長出骨頭也即還沒有發育成形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無知無覺、混沌蒙昧的狀態,這顯然也更爲符合老子所要比擬的“未兆”之態。
“骸”字訓爲“骨”,從語源上說當與植物果實的“核”有關。王力先生《同源字典》即認爲“骸”與“核”是同源字[6]。《說文》“核”字,段玉裁注云:“今字果實中曰核而本義廢矣。按許不以核爲果實中者,許意果實中之字當用覈也。……《周禮》‘其植物宜覈物’,覈猶骨也。《廣韻》云:‘
侯乃峰:《老子》“如嬰兒之未孩”解
,果子
侯乃峰:《老子》“如嬰兒之未孩”解
也,出《聲譜》,戶骨切。’此字近是。《玉篇》亦云:‘核,戶骨切,果實中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云:“核,叚借爲骸。《爾雅·釋木》:‘桃李醜,核。’按:如人之有骨也。……《文選·典引》‘肴覈仁義之林藪’,注:‘肉曰肴,骨曰覈。’”《廣雅•釋器》:“骸,覈,骨也。”王念孫《廣雅疏證》云:“骨之言覈也。《說文》:‘骨,肉之覈也。’覈與核同。骸之言亦核也。”[7]《爾雅·釋木》:“桃李醜,核。”郭璞注云:“子中有核人。”郝懿行《爾雅義疏》云:“核者,人也。古曰核,今曰人。”其中的“人”字即今“仁”字。可見,古人常將人之“骨”比作果實之“核”,又以“人(仁)”稱“核”,則引伸之,嬰兒只有長骨之後才能被稱爲“人”也就可得而知了。植物的果實開始長“核”正是這種果實開始成熟的標誌,老子用尚未長骨處於渾沌無知狀態還不能被稱爲“人”的嬰兒來比擬思慮淡泊之“未兆”,與前後文意正相吻合。
又,傳世字書中除了《廣韻》外還有一些收有“
侯乃峰:《老子》“如嬰兒之未孩”解
”字者。作爲“核”字的異體,篆文字形作“
侯乃峰:《老子》“如嬰兒之未孩”解
”,從“木”從“月(肉)”從“骨”[8]。《字彙補》以之爲“古文核字”[9]。若“
侯乃峰:《老子》“如嬰兒之未孩”解
”爲“核”字古文之說可信,或者說“
侯乃峰:《老子》“如嬰兒之未孩”解
”字來源較古的話,則“
侯乃峰:《老子》“如嬰兒之未孩”解
”字的造字本義很有可能是以“肉中之骨”來表示“核”字,其字形本身對於《老子》第二十章中的“孩”字當讀爲“骸”訓爲“骨”也是一個很好的旁證。
至於第四十九章中“聖人皆孩之”的“孩”字,高亨先生提出的“孩”讀爲“閡”訓爲“外閉”看法應該是可信的。其說以爲:
“孩”借爲“閡”。《說文》:“閡,外閉也。”……“聖人皆孩之”者,言聖人皆閉百姓之耳目也。上文云:“歙歙爲天下渾其心。”即謂使天下人心胥渾渾噩噩,而無識無知也。此文云:“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閡之。”即謂閉塞百姓耳目之聰明,使無聞無見也。[10]
將“孩”讀爲“閡”,訓爲“外閉”,與《老子》一書的思想旨趣亦非常切合。聖人對於恣縱耳目聰明的普通百姓來說,要想閉塞他們耳目之聰明,只能是從外部著手的“外閉”,因爲普通百姓無法做到像聖人那樣自發主動的棄絕追求耳目之聰明的“內閉”。
[1] 于省吾:《雙劍誃老子新證》,《雙劍誃諸子新證》,第340 頁,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2] 馮勝君:《從出土材料談今本<老子>中“孩”字的釋讀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第2期,第27-29頁。
[3]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第4、96頁,文物出版社,1980年。
[4] 皆見朱謙之:《老子校釋》,第86頁,中華書局,1984年。
[5] [宋]范應元集注,曹聚仁增訂:《老子集注》,第59頁,梁溪圖書館,1926年。
[6] 王力:《同源字典》,第249頁,商務印書館,1982年。
[7]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第245頁,中華書局,2004年。
[8] [宋]杜從古:《集篆古文韻海》卷五第14頁,轉引自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第576頁,引綫裝書局,2006年。
[9]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第559頁,中華書局,1958年。
[10] 高亨:《重訂老子正詁》,第105頁,開明書店,1948年。
附記:初稿承蒙裘錫圭先生、蔡偉先生審閱指教,北京中醫藥大學杜鋒先生爲筆者提供了大量相關的傳統醫學文獻,謹致謝忱。
点击下载附件:
0945侯乃峰:《老子》“如嬰兒之未孩”解
,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9034.html
以上是关于侯乃峰:《老子》“如嬰兒之未孩”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侯乃峰:《老子》“如嬰兒之未孩”解;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0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