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读书-蕭旭:《大戴禮記》拾詁

  • 读书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6 13:21
  • 小虎历史故事网

读书-蕭旭:《大戴禮記》拾詁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读书-蕭旭:《大戴禮記》拾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蕭旭:《大戴禮記》拾詁


《大戴禮記》拾詁
蕭旭
江蘇省靖江市廣播電視臺
《大戴禮記》13卷,漢戴德所編撰,宋代與十三經並列,合稱十四經。有清一代,訓詁大明,清儒董理此經,不遺餘力矣。今人黃懷信、方向東二先生各撰專著,彙校宋元明清各刻本之異同,並將前人注釋彙為一編[1],甚便學者。撰著者自己亦各有發明,疑難之處,去其太半。其有功學林,自不待言。
我多年前撰有《大戴禮記解詁》一稿,蒙方向東先生不棄,曾在《大戴禮記匯校集解》中引用過十數條。舊稿僅據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立說[2],當時其他資料皆未能見,故甚簡質,今擇數條,補充證據以申述之。
本文為省繁雜,徵引諸家說,如未注明出處,並轉引自黃懷信主編《大戴禮記彙校集注》、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
(1)所謂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買;仁義在己,而不害不志,聞志廣博而色不伐(《哀公問五義篇》)
按:“買”字有五說:(a)戴震曰:“案:置,他本訛作買。考後卷《文王官人篇》有‘施而不置’,注云:‘不形於心色也。’可證‘其心不置’之義。今從劉本。”孔廣森亦從元本改“買”為“置”字。汪喜孫曰:“此言不以己之盡忠信于人置諸心,而責人以忠信也。”戴禮曰:“徐注《說文》云:‘置從直,與罷同意,置之則去也。’與躬行之意正相足。王氏念孫、王校本均從《荀子》作‘德’,亦非。”黃懷信從戴校作“置”字,云:“置,放也。心不置,言自己不放置於心。行忠信無所謂德(感德),故不當為古德字之誤。”(b)王樹枏謂“買”為“置”字之誤,“置”為“悳”字之誤,“悳”為“德”古文。孫星衍、孫詒讓、汪照說同。(c)王念孫謂“置”讀為“德”,云《荀子》作“言忠信而心不德,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方向東申證之。(d)王聘珍曰:“‘買’義不詳,或云‘買’當為‘置’。”(e)方向東曰:“蕭旭說:買蓋借為䁲,《說文》:‘䁲,小視也。’其說可參。”我舊說無旁證,今申述之。《廣韻》:“䁲,視皃。”《太玄經·衆》:“師孕唁之,哭且䁲。”范望注:“竊視稱䁲。”宋·林希逸《太玄精語》曰:“䁲,竊視之貌。”[3]“䁲”訓小視、竊視者,言其視之漫不經心也[4]。今各地方言謂閑望為“賣呆”[5],當作此“䁲”字。不䁲,猶言不輕視、不輕怠。《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與此文可互證。“不買”即“不怠”也,“不伐”即“讓”也。以《小戴》證《大戴》,固無疑矣。《荀子·哀公篇》作“德”字者,轉當據此篇校正。《家語·五儀解》:“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王肅注:“怨,怨咎。”蓋《家語》作者不得其解,臆改作“怨”字。《長短經》卷1:“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忌,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有注:“忌,怨害也。”《皇王大紀》卷69:“心不忌,色無伐,辭不專……者,君子也。”唐、宋間人又臆改作“忌”,去其真愈遠矣。
(2)寡人憃愚冥煩,子識之心也(《哀公問于孔子篇》)
按:《禮記·哀公問》與此文同。《國語·楚語上》:“若民煩,可教訓。”韋昭注:“煩,亂也。”王念孫曰:“民讀為泯,泯、煩皆亂也。”王氏又引此文,云:“‘冥煩’與‘民煩’聲義亦相近。”[6]朱起鳳曰:“冥字作民,同聲借用。”[7]王說是而未盡,其本字為怋,“泯”亦借字。《說文》:“怋,怓也。怓,亂也。”《廣韻》:“怋,亂也。”字或作惽,《集韻》:“怋,或作惽。”字又或作湣、眠,《廣雅》:“湣、眠,亂也。”《禮記》鄭注:“冥煩者,言不能明理。”《禮記》孔穎達疏以“冥煩”屬下句。汪照曰:“冥,幽也。”戴禮曰:“冥,昧也。”陳澔、孫希旦並云:“冥者,暗於理。”王樹枏曰:“‘冥’字句絕,‘煩’字屬下讀。”于鬯曰:“煩蓋讀為頑。”[8]諸說並失之[9]。《家語·大婚解》作“寡人且愚冥,幸煩子之於心言”,非也。
(3)怒之而觀其不惽也,喜之而觀其不誣也(《曾子立事篇》)
按:盧辯注:“誣,妄也。”王念孫、汪照並謂“誣”為“輕”字之誤,阮元、黃懷信從之。方向東曰:“《四部叢刊》本盧注作‘誣,吏也’。疑‘吏’為‘戾’,義為曲為背,與‘誣’訓加訓陵義通。”諸說並非是。誣,讀為侮,輕侮也。《國語·周語上》:“拜不稽首,誣其王也。”上文曰:“相晉侯不敬。”不敬,即輕侮之也。《國語·周語下》:“迂則誣人。”《漢書·賈誼傳》同;《賈子·禮容語下》“誣”作“無”,潭本作“侮”。《賈子·耳痹》:“誣神而逆人。”建本“誣”作“無”。“無”為“憮”省文,實亦讀為侮[10],《爾雅》:“憮,傲也。”《周語上》“誣王無民”、“故晉侯誣王,人亦將誣之”之“誣”字義並同[11]。《墨子·天志上》:“中誣鬼。”王樹枏曰:“誣即侮之音借字。”[12]《韓子·十過》:“聽楚之虛言而輕誣強秦之實禍。”輕誣即輕侮。《文選·養生論》:“固不可誣也。”劉良注:“誣,輕也。”誣亦讀為侮。《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篇》:“喜之以物以觀其不輕,怒之以觀其重。”《逸周書·官人解》:“喜之以觀其輕,[怒]之以觀其重。”[13]與此文正可互參,尤可證“誣”當讀為侮,輕也。《大戴禮記·本命篇》:“誣文武者,罪及四世。”又“誣鬼神者,罪及二世。”亦此用法。《家語·五刑解》作“誣文武”、“謀鬼神”,敦煌寫卷S.1891《孔子家語》、《御覽》卷641引《家語》“謀”並作“誣”,謀

五分钟的中国历史故事

亦讀為侮[14]。
(4)諸大夫對曰:“未得聞也。”(《武王踐阼篇》)
按:未得,猶言未嘗、未曾。《說苑·立節》:“曾子布衣緼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飽。”《韓詩外傳》卷2作“曾子褐衣緼緖,未嘗完也;糲米之食,未嘗飽也”。《文子·上德》:“蘭芷以芳,不得見霜。”《淮南子·說林篇》作“未嘗見霜”。皆其例[15]。
(5)觴豆之銘曰:“戒之憍,憍則逃。”(《武王踐阼篇》)
按:王聘珍曰:“逃,亡也。”方向東曰:“逃,通‘窕’。《廣雅》:‘窕,婬也。’《方言》卷10:‘窕,淫也。沅湘之間謂之窕。’諸家說非。”王說誤,方說可備一通。竊謂逃讀為佻,輕佻也。《淮南子·道應篇》:“憍則恣,恣則極。”《文子·道德》、《吕氏春秋·適威》、《韓詩外傳》卷10“憍”作“驕”,古字同。恣,放縱。其義並相因。《吕氏春秋·驕恣》:“亡國之主必自驕,必自智,必輕物;自驕則簡士,自智則專獨,輕物則無備。”髙誘注:“簡,傲也。”簡傲亦即輕侮,與輕佻亦相因也。
(6)矛之銘曰:“造矛造矛,少間弗忍,終身之羞。”(《武王踐阼篇》)
按:盧辯注:“重言造矛,見造矛之不易也。”王聘珍曰:“造,作也。”高本漢從之,謂造即製造[16]。孫詒讓曰:“疑造當讀為酋。”方向東曰:“造,讀為矟,字又作矠,讀若笮。……盧、孫皆未切。蕭旭說,造讀為操,操矛在手,當有所忍,否則終身蒙羞,此戒鬥之辭。可備一說。”我舊說無旁證,今申述之。黃懷信亦釋之云:“造,疑讀為操,操持也。”《淮南子·泰族篇》:“故因(困)其患則造其備,犯其難則得其便。”又《氾論篇》:“故民迫其難則求其便,困其患則造其備。”王本、吳本及《文子·上禮》、《路史》卷4“造”作“操”。俞樾曰:“言困於患難則造作其備也。”[17]失之。《文子·上仁》:“是舍其所以存,造其所以亡也。”《呂氏春秋·先職》“舍”作“棄”,《淮南子·氾論篇》“舍”作“釋”,義同。“造”與“舍”、“棄”、“釋”對舉,正當讀為操。《文子》舊注:“造,音操。”《治要》卷41引《氾論篇》“造”作“就”,就猶取也。《漢書·王吉傳》:“寡人造行不能無惰。”造行猶言操行,亦其例。
(7)幼而慧齊(《五帝德篇》)
按:孔廣森曰:“慧,勤也。齊,疾也。”《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史記·五帝本紀》“慧齊”作“徇齊”,王冰注:“徇,疾也。”《史記》《集解》:“徐廣曰:‘墨子曰:年踰十五則聰明,心慮無不徇通矣。’駰案:徇,疾。齊,速也。”《索隱》:“今案:徇、齊,皆德也。《書》曰:‘聰明齊聖。’《左傳》曰:‘子雖齊聖。’齊謂聖德齊肅。又按《孔子家語》及《大戴禮》並作‘叡齊’,一本作‘慧齊’。叡、慧,皆智也。太史公採《大戴禮》而為此紀,今彼文無作徇者,《史記》舊本亦有作‘濬齊’,蓋古字假借徇為濬。濬,深也。義亦並通。《爾雅》齊、速俱訓為疾,《尚書大傳》曰:‘多聞而齊給。’鄭註云:‘齊,疾也。’今裴氏註云:‘徇亦訓疾’,未見所出,或當讀徇為迅。‘迅’於《爾雅》與‘齊’俱訓疾,則‘迅’、‘濬’雖異字而音同也。又《爾雅》曰:‘宣、徇,遍也。濬,通也。’是遍之與通,義亦相近。言黄帝幼而才智周徧且辯給也。故《墨子》亦云:‘年踰五十則聰明心慮不徇通矣。’”諸說惟《索隱》“徇、齊,皆德也”得之。張介賓注:“徇,順也。”張志聰注同[18]。高士宗注:“徇、循同。循,順也。”吳國泰曰:“齊訓齊肅。”[19]方向東曰:“疑作‘徇齊’是。‘徇’通‘恂’,信也,敬也。齊,敬也。徇、齊同義連文。”徇指順服,齊讀為齋,指恭敬,皆就美德言之;下句“長而敦敏”,才言及智慧。《金樓子·興王》作“循齊”,循、徇古字通[20]。《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篇》:“其幼也恭而遜。”王聘珍曰:“恭,敬。遜,順也。”[21]又《文王官人篇》:“其少觀其恭敬好學而能弟也。”弟同悌,亦順也。徇齊,即“恭而遜”、“恭敬而能弟”之誼。此文作“慧齊”,《家語·五帝德》作“齊叡”,《索隱》所見一本作“叡齊”、“慧齊”,當據《史記》及《素問》訂正。張介賓、張志聰並注曰:“齊,中正也。”高士宗注:“齊,正也。”方以智曰:“智按《爾雅》:‘宣、狥,徧也。疾、齊,速也。’狥乃徇之訛。言聖悊徧知而神速也。”[22]黃生曰:“齊,當讀為資。資,給也。言天性捷給也。今讀本音似誤。”[23]汪照曰:“叡、慧皆智也。濬,深也。”王樹枏曰:“齊,當訓辯。”吳玉搢《別雅》卷1:“叡齊、彗齊,徇齊也。”李笠曰:“徇、叡義同字通。”[24]吳國泰說同。查德基曰:“徇當作侚,《說文》:‘侚,疾也。’徐锴《系传》引《史記》‘幼而侚齊’,《治要》引同。”[25]王叔岷說同,張家英申證之[26]。並未得。《古今韻會舉要》引亦作“侚”,“侚”當讀為徇,訓順服。
(8)華如誣,巧言令色,足恭,一也(《文王官人篇》)
按:王聘珍曰:“華,不實也。如,讀曰而。誣,妄也。”戴禮曰:“《正韻》‘華’音誇,不正也。”方向東曰:“蕭旭說:《淮南子·俶真訓》:‘於是博學以疑聖,華誣以脅衆。’《繆稱訓》:‘華誣生於矜,矜則蓋眾矣。’華當讀為誇。華誣猶言虛誇。髙誘注云:‘設虛華之言,以誣聖人。’未確。王聘珍云亦未是。”今另補旁證:《說文》“
读书-蕭旭:《大戴禮記》拾詁
读书-蕭旭:《大戴禮記》拾詁
(華)”字或體作“荂”。《爾雅》:“華,荂也。”郭注:“今江東呼華為荂。”又“秦有楊陓。”《吕氏春秋·有始》作“陽華”。《方言》卷1:“華、荂,晠也。齊楚之間或謂之華,或謂之荂。”郭注:“荂亦華別名,音夸。”皆其相通之證。《漢書·楊王孫傳》:“夫飾外以華眾,厚葬以鬲真。”《說苑·反質》“華”作“誇”。《管子·大匡》:“出不仕,處不華。”《晏子春秋·内篇問上》:“是以賢者處上而不華,不肖者處下而不怨。”又《内篇問下》:“通人不華,窮民不怨。”又“不以傲上華世,不以枯槁為名。”《荀子·子道》:“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27]皆其例[28]。字或作嘩,郭店楚簡《語叢二》:“未有嘩(華)而忠者,未有善事人而不返者。”字或作芋,上博五楚簡《弟子問》:“吾未見芋而信者,未見善事人而
读书-蕭旭:《大戴禮記》拾詁
读书-蕭旭:《大戴禮記》拾詁
(貞)者。”[29]芋讀為華[30]。字或作訏,郭店楚簡《尊德義》:“教以言,則民
读书-蕭旭:《大戴禮記》拾詁
读书-蕭旭:《大戴禮記》拾詁
(訏)以寡信。”陳偉讀“
读书-蕭旭:《大戴禮記》拾詁
读书-蕭旭:《大戴禮記》拾詁
(訏)”爲“誇”,云:“《說文》:‘誇,譀也。’《逸周書·謚法解》:‘華言無實曰誇。’”[31]馮勝君曰:“芋,讀為訏。”蘇建洲指出“誇、華、訏大概有同源的關係”[32],是也。字或作“迂”、“謣”、“宇”[33]。《逸周書·官人解》作“華廢而誣”,盧文弨曰:“廢,大也。”[34]



[1]黃懷信主編《大戴禮記彙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中華書局2008年版。
[2]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中華書局1983年版。
[3]林希逸《太玄精語》,《竹溪鬳齋十一稿》續集卷25,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5册,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808頁。
[4]馬敘倫曰:“《見部》:‘覭,小見也。’與此雙聲轉注。䁲、瞀、𥈆皆唇音。疑小視謂子細看,如短視者然。亦眊音之衍也。”馬氏解為“子(仔)細看,如短視者然”,恐非是。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轉引自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第3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17頁。
[5]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

中国历史中医故事简介图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134頁。吳語也稱作“望呆”,可證“䁲”、“望”同義。“呆”正字當作“眙”,章太炎曰:“今淮南謂久立不前曰站眙,注意睎視曰望眙,亦讀如殆。”章太炎《新方言》卷2,收入《章太炎全集(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頁。
[6]轉引自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14頁。
[7]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22頁。
[8]于鬯《香草校

韩国人吃惊中国历史故事

書》卷46,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922頁。
[9]參見蕭旭《〈國語〉校補(三)》,《東亞文獻研究》總第5輯,2009年12月,第37頁。
[10]傅本《老子》第69章:“禍莫大於無敵。”馬王堆帛書甲本作“無適”,乙本作“無敵”。馬敘倫曰:“‘無敵’各本作‘輕敵’,卷子館本成疏‘無’作‘侮’,成疏曰:‘侮,輕淩也。’”朱謙之曰:“輕敵,傅本作‘無敵’,敦、遂本作‘侮敵’,強本成疏引經文作‘侮’。” “無”亦讀為侮,與“輕”字同義。高明曰:“‘侮敵’與‘輕敵’義近……但‘無敵’則不同,‘無敵’即無有敵過他的對手……‘無敵’與‘輕敵’誼不相屬,二者必有一誤。”高氏未達通借之指,故斷為二橛。蓋《老子》古本作“無敵”,敦、遂二本易以本字作“侮敵”,王弼本易以同義字作“輕敵”,其義初無分別也。《商子·戰法》:“無敵深入。”與《老子》古本正同,皆作“無敵”。《後漢書·吳漢傳》“輕敵深入”是其誼也。另參見蕭旭《商君書訂補》,《語言研究》1999年增刊。馬敘倫《老子校詁》,收入《四部要籍注疏叢刊》,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709頁。朱謙之《老子校釋》,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78頁。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171頁。
[11]參見蕭旭《〈國語〉校補(一)》,《東亞文獻研究》總第2輯,2007年12月,第7--8頁。
[12]王樹枏《墨子斠注補正》,轉引自張純一《墨子集解》,成都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77頁。
[13]“怒”字原缺,據《治要》卷8所引及《大戴禮記》補。
[14]從“某”從“母”古字多通用,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頁。“某”為“梅”之初文,楚璽、包山楚簡、信陽楚簡“梅”多寫作“某”,參見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31--132頁。
[15]得猶嘗也、曾也,訓見蕭旭《古書虛詞旁釋》,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198頁。
[16]高本漢《先秦文獻假借字例(下册)》(陳舜政譯),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中華民國63年版,第271頁。
[17]俞樾《諸子平議》,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654頁。
[18]明·張介賓《類經》卷1引此文,有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6册,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5頁。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轉引自宗福邦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745頁。
[19]吳國泰《史記解詁》,1933年成都居易簃叢著本,第1册第1頁。
[20]參見王叔岷《史記斠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八,中華民國72年版,第26頁。
[21]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13頁。
[22]明·方以智《通雅》卷7,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3頁。
[23]黃生《字詁》,黃生、黃承吉《字詁義府合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7頁。
[24]李笠《廣史記訂補》,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頁。
[25]轉引自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北岳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頁。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引正義札記》說同,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3頁。
[26]張家英《史記十二本紀疑詁》,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頁。
[27]《家語·三恕》同。
[28]參見劉如瑛《詞典釋文與詞義探討》,《

讲中国历史故事的兔子动画

語言研究集刊》第3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頁。
[29]二“者”字整理者釋為“絕”,茲從陳偉改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80頁。陳偉《上博五〈弟子問〉零釋》,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5。“”字整理者釋為“(憂)”,茲從蘇建洲改釋。蘇建洲《〈弟子問〉簡21“未見善事人而貞者”解》,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238。
[30]參見蘇建洲:《〈上博五〉補釋五則》,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14。又參見何有祖《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簡帛網。
[31]陳偉《郭店簡書〈尊德義〉校釋》,《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3期,第114頁。另參見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從“亢”諸字》,收入《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3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32]馮勝君、蘇建洲二氏意見參見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238。
[33]參見王引之《經義述聞》卷20《國語·周語下》“其語迂”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83頁。
[34]轉引自黃懷信等《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74頁。
本文刊於《澳門文獻信息學刊》2011年第2期。
点击下载附件: 0970蕭旭:《大戴禮記》拾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8996.html

以上是关于读书-蕭旭:《大戴禮記》拾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读书-蕭旭:《大戴禮記》拾詁;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0798.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